浅谈语文课堂中美的教育

合集下载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感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感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感摘要: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发现美,激发学生欣赏美,培养学生创造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感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编写而成的。

一篇篇优秀的文章,负载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蕴涵着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着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

以下就个人看法浅谈如下:一、引导学生发现美罗丹说过:“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中职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又充满活力、好奇。

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美。

1、学生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精心去读。

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个人读、分组读、集体读等,且一边读,一边思考。

咀嚼出文章的味道,嗅出文章的墨香,并逐渐和作者产生共鸣,发现文章中的美。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璧怀古》,先让学生个人读,然后集体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学生读得很有气势,很有激情,并引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一幅作者所典型勾勒的壮美无比的赤壁景象图,感受到作者雄健的笔力和宏大的气魄。

2、教师点拨。

文章中蕴含的美,有时学生不易掌握,需要教师精心引导,积极点拨,帮助学生发现文章的美。

如矛盾的《风景谈》,学生读课文,只能从字面上理解:本文的意思是谈风景,即描绘了六副风景画。

教师要积极点拨:文章表面上谈风景,实际上是借风景来谈政治,赞美抗战时期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现作者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和向往。

通过点拨,学生的心灵被打开,就会发现文章所描绘的是由六幅风景画连接起来的一幅抗日根据地欣欣向荣、积极向上、创造美好未来的优美画卷。

二、激发学生欣赏美语文教材中的美,不仅让学生去发现,还要调动学生的心智,潜心理解,欣赏文章的意境美、内容美等,从而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1、学生听或看。

浅谈语文课堂中美的教育

浅谈语文课堂中美的教育

浅谈语文课堂中美的教育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新编的小学语文教材十分注重各种素质的综合发展,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发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注重审美情操、品格情操的熏陶与培养。

过程的实践责任在于教师:即采用何种方法去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此,本人认为:教育中必须使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联结,注重"音乐美、图画美、意境美、品格美"的熏陶与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启发想像,感知美的形态感知是儿童参与审美活动的直接途径和心理基础。

唯有形状、色彩和声音等可感性具体形象,才能刺激儿童感觉器官的兴奋,从而获得对事物美的认识和判断,产生审美感知。

要感知寓于语言文字之中的各种美的形态,必须把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形象。

因而,需要从唤起学生的审美想像去寻觅。

低年级课文中的插图更是形象生动、色彩绚丽,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能在学习课文或识字时,抓住插图的美,领着学生欣赏,不仅能使人赏心悦目,而且在欣赏插图美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上的画美。

画美就是将文字的描写进行内化,从而形成的再现。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这种阅读后的再现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色彩,是学生对美的感悟和创造。

正是这种再现的不确定性和创造性,使其具有无限魅力。

它很容易打破原图或多媒体所带来的思维定势,将学生领入一个更高境界,给学生带来一个或许是身临其境都无法体现的诗化的感觉。

在上《大海睡了》这课时,在学生充分欣赏完课文后,请学生闭上眼睛,听着大海的涛声(录音),将自己想象成一条鱼,一只海螺或金色的沙滩,想象大海波涛汹涌的白天和安静的黑夜,那一刻,除了涛声,教师里是安静的。

我从学生的脸上看到了他们的思维正在大海中遨游,他们正在勾画属于自己的美景。

二、"以美启真",激发美的情感。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_语文老师教学工作总结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_语文老师教学工作总结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_语文老师教学工作总结
作为语文教师,教育不仅止于语文的学习,还包括了美育教育,即教育学生欣赏、理
解并创造美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美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有
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课中,我常常通过课文中的描写、语言表现等方式,引导学生去欣赏美的事物,如山水、花鸟、伦理道德等。

同时,我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取与他们生活相近、
容易引起共鸣的事物和文化现象,让学生对美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提高学生文字表现能力
除了课外的美育教育,我还会通过语文作文的方式加强学生的文字表现能力。

在写作
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审美眼光,通过对表现对象、对象特征的描写、
情感的抒发、语言的运用等,展现自己的文学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语文课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课堂文艺欣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和艺术爱好。

例如,我会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文学名著,参加文艺活动等,让学生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语
文知识,更是能从文学作品和社会文化中寻找到美。

四、塑造学生的人文气质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育还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文气质。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语言文字等,
学生的情感世界得到了拓展,心灵得到了熏陶,更容易成为内心丰富、情感细腻、有追求、有理想的人。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中融入美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文
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表现能力,更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成为有理想、有追求、人文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美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的事物,并通过学习语文,感受到美的力量和美的价值。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审美情操是人们对美的感受、喜爱和追求的主观体验和价值感受。

在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和理解其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通过欣赏名著、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懂得热爱生活、热爱美,培养他们的美的追求和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应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在鉴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所具备的感知、理解、判断和鉴赏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想象力、联想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美的事物。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训练,通过描述自然景物、描绘人物形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文学创作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写作,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来感受美、表达美。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的事物。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比如诗歌中的意象美、语言美,小说中的情节美、形象美等。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文化遗址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美的力量。

通过这些欣赏活动,学生能够培养对美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

语文是工具学科,它所包含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文学更是人们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与美育是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关系。

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笔者认为应该抓住以下三个环节:一、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美。

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扬,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这段描写运用铺垫、对比的方法,用全国各地名胜绿色来衬写梅雨潭的绿色是兼各家之长而去其短,唯有它不淡不浓不明不暗恰到好处。

教学中学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描写,使之产生热爱祖国河山的壮美之情。

如果说物态的美比较容易感受的话,那么人物形象的美,特别是面对一些“丑”的形象也要感受出它的美来就更难了。

因为“丑”的形象是通过否定性价值使客观“丑”能动地具有审美价值的。

鲁迅的《祝福》刻划了鲁四爷这一“丑”的艺术典型。

文中对他着墨不多,仅写几次骂人:和“我”寒暄后,即骂其新党;亡夫后逃出来的祥林嫂被婆婆抢回的时候,他仅说了句“可恶!然而……”;当再次亡夫丧子的祥林嫂来到鲁镇,站在他面前的时候,他骂其是“不干不净,败坏风俗”的人;特别是当祥林嫂在祝福中寂然死亡去的消息传来时,他不仅不为她掬一把同情泪,反而大骂死得不是时候,“是个谬种!”教学中只要抓住这些典型语言一分析,一个政治上保守,思想上反动,行为上冷酷的封建礼教卫道士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学生对他的憎恶便会油然而生,并从而激起他们对旧中国无比仇恨的感情。

这就是“丑”的形象使人们获得某种生活和人生经验启示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美感效应。

二、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美。

研读中学语文教材,人们就会发现: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美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以身殉城的精神是美的,司马光示儿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训诫是美的,为了抢救六十一位阶级兄弟的生命而奏响的“一方有难,八主支援”的协奏曲更是美的,同时也会看到,对别里科夫“套中人”的本质揭露是美的,对葛朗台守财奴的“人生就是一场交易”的剖析也是美的……。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美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美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美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在其著作《谈美》中说:“美不完全在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她是心物婚媾后的婴儿。

”由此看来,美是具有审美潜能的主体与具备美的潜因相互作用后的一种能引起心灵愉悦的和谐状态。

这种和谐状态如果在课堂中形成,便构成了课堂教学美。

这种和谐状态实际上是课堂中审美主体与具备美的客体所包含的诸多要素,例如、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之间互相作用后产生的一种和谐状态。

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和谐,就是课堂教学美,它是课堂整体效益的最优化。

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美,大体有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着审美主体与具备美的客体所包含的诸多要素之间的协同。

一、结构美。

课堂结构是知识结构、时间结构、信息传递结构、认知结构、师生活动结构,讲练编排结构等子结构的集合,是一个综合体。

怎样才能使这个综合体内部和谐统一,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结构美呢?首先,课堂教学结构必须本着有利于学生身心整体素质全面自主发展的目标,考虑课堂教学结构环节的取舍,把“自学”、“操作”引进课堂,并占有三分之二左右时间,使其成为课堂结构的有机成分。

然后在这种具有开放性的课堂结构内要尊重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

教学环节的安排要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而教师的职责是引导、点拔、鼓励、帮助。

例如,课内自学,应该先让学生独立阅读,然后展开多向语言信息传递,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开展质疑、释疑、研究、讨论、小结、评价,从而达到师生活动的协调、同步、合作、互补、有序,产生师生活动最佳的和谐状态。

在这种状态里,教师善教,学生乐学,高效地为学生构架了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解到应用的桥梁。

像这样课堂教学结构中子结构的联系与关系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有机结合、浑为一体,就能最高效地发挥语文教学的协同效应,产生整体性的新功能,构成课堂教学结构美。

二、情感美。

课堂情感含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堂情感美包括两个方面:教师的语言及非语言行为与学生认知心理和谐,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体验和谐统一。

浅谈语文教学之美感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之美感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之美感教育浅谈语文教学之美感教育语文素质教育就是以进步学生的语文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而进步学生的语文素质除了学生驾驭语言才能〔包括口头表达才能和写作才能〕,德育、智育外,还包括了美感教育。

美能激育,美能育德,美能发辞,美能治情。

教学需要美,但是现实中我们的教学却常常忘却了“美”,远离了“美”。

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学忽略了“美”的功能、“美”的力度,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

“教师”与“学生”的分工是,“教师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那么把教师讲的知识听好记住”。

枯燥无味的教学使孩子生来具有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更不能产生愉悦的情绪,产生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的“力”。

没有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教学的主体性又如何表达呢!我们怎么能把生气勃勃的教学活动,串成问答,缩成概念,编成习题呢?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儿童,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

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

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表达美、利用美。

教学理论说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送的课,无不表达了一个“美”字,“美”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开展。

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

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提倡美感教育。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感教育呢?一、从生活中汲取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头活水来”。

生活是语文素养最鲜活的泉。

语文学习有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优势,我们可以时时学语文,处处学语文,生活之中语文无处不在。

生活是那么多姿多彩,春夏秋冬风光的更替,风云雨露的无穷变幻,日月星辰的阴睛圆缺,太阳的热情,月亮的清幽,绿叶的美丽,花儿的灿烂,无一不表达着生活的美。

所以,从“美”入手,表达教学的美感性,让儿童从小受到美感的陶冶,必有利于完美人格的培养。

让孩子热爱美,热爱生活,教孩子用心去体会美,去观察感受生活中的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齐河职专董晓敏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

语文课本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向人们展示出无比绚丽的审美天地,并昭示着人们去感知美,捕捉美。

它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发展着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得到由内而外的享受。

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体会语文课堂上的美,才能让他们真正爱上语文。

感受厚重朴实的人文美著名学者钱理群说:“人文教育能给生命一种亮色,有了这么一点亮色,当他遇到沉重黑暗的东西时,才不至于走向绝对虚无。

”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理应抓住契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精神底蕴,点燃生命的亮色。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

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

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

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精神,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欣赏细腻独到的意境美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

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课堂中美的教育
发表时间:2011-06-28T14:26:41.963Z 来源:《素质教育(教师教育)》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卞光松[导读] 低年级课文中的插图更是形象生动、色彩绚丽,给人以美的享受。

□ 卞光松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新编的小学语文教材十分注重各种素质的综合发展,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发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注重审美情操、品格情操的熏陶与培养。

过程的实践责任在于教师:即采用何种方法去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此,本人认为:教育中必须使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联结,注重"音乐美、图画美、意境美、品格美"的熏陶与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启发想像,感知美的形态
感知是儿童参与审美活动的直接途径和心理基础。

唯有形状、色彩和声音等可感性具体形象,才能刺激儿童感觉器官的兴奋,从而获得对事物美的认识和判断,产生审美感知。

要感知寓于语言文字之中的各种美的形态,必须把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形象。

因而,需要从唤起学生的审美想像去寻觅。

低年级课文中的插图更是形象生动、色彩绚丽,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能在学习课文或识字时,抓住插图的美,领着学生欣赏,不仅能使人赏心悦目,而且在欣赏插图美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上的画美。

画美就是将文字的描写进行内化,从而形成的再现。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这种阅读后的再现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色彩,是学生对美的感悟和创造。

正是这种再现的不确定性和创造性,使其具有无限魅力。

它很容易打破原图或多媒体所带来的思维定势,将学生领入一个更高境界,给学生带来一个或许是身临其境都无法体现的诗化的感觉。

在上《大海睡了》这课时,在学生充分欣赏完课文后,请学生闭上眼睛,听着大海的涛声(录音),将自己想象成一条鱼,一只海螺或金色的沙滩,想象大海波涛汹涌的白天和安静的黑夜,那一刻,除了涛声,教师里是安静的。

我从学生的脸上看到了他们的思维正在大海中遨游,他们正在勾画属于自己的美景。

二、"以美启真",激发美的情感。

语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情感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体验,也是获取良好品质的不可缺少的一环。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这里不仅饱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和事的深刻认识,而且倾吐着作者对这些人和事的深厚感情。

因此,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应该既获得知识,又获得对人和事的理解认识,同时获得感性体验。

例如《二泉映月》一文这样写道:"起初,琴声委婉连绵,犹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这似乎是……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这个片段用优美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了那月光照耀下的二泉边,使我们听到那叮咚的泉水声,欣赏到月夜的美景,感受到阿炳对师傅的怀念、对命运的抗争、对未来的向往,以及他爱家乡、爱清泉、爱明月的情怀。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鲜明特色和重要任务。

三、引导感知,体会美的韵味
新课标反复强调了读的作用,"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可以说新课标强调了用读的方式去体验美,用读的方式修补了以往的缺憾。

《小池塘》用生动的比喻展示了小池塘的美丽,也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

在教学的时候,我们没有一句句地分析哪句话是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这么比,而是领着学生反复地、采用多种形式读,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边读边结合插图欣赏,把对整篇文章的欣赏和对图的欣赏结合起来,体会文章所描写的美丽画面和美好意境。

学生对美的体验完整了,课文也读得生动、有情。

现在的教学注重了美的完整性,更注重了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个性体验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在听课的时候,常听见老师问"你认为这篇文章哪儿写得最美?"学生的个性体验和审美情趣是不同的,答案也是不同的,而每个答案都是真诚的,文章也会因为这种真诚而变得更美。

四、引导观察,促进美的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绿色课堂。

"是的,大自然是绚丽多姿的,到处都有美的足迹。

春天来了,柳树抽出了新绿的柳枝,孩子们吟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田野里,孩子们尽情地放飞五彩的风筝,体味"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愉悦。

在夏季,新荷尖角出水,蜻蜓萦绕之时,把孩子领到池边观赏,在那蜻蜓站立荷尖的瞬间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的诗句,惬意怡神。

秋天,金风送爽,层林尽染。

拾级而上,于萧瑟的秋风中惊艳"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

冬天,去品味"风雪夜归人"的温馨,感叹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洁,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比如《荷花》一课的第四节,课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引起了作者丰富的想像?作者都想到了什么?学生在理解课文前三段的基础上,找出了闻着花的阵阵清香,看着淡雅而和谐的花色,庄重而优美的花姿,作者被陶醉了,忘记了自己是在看荷花,想像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花,翩翩起舞,与虫共语。

这使学生懂得自然景物是想像的基础,而想像比实际更充实、更完美,因为作者已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之中了。

接着,我又放了一段音乐,让学生随着荷花舞曲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景,然后问学生:你们眼前出现了什么?学生回答:风吹荷叶发出了哗哗的响声,那是有节奏的舞曲,许多荷花仙子随着音乐声,舞着长长的白纱裙,婀娜多姿,翩翩起舞……这种再创造想像是审美意识的最高级表现形式,从学生那闪闪发光的眼神里,从学生那天真的表情中,看到他们已经学会了鉴赏美,得到了审美的愉悦。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锦屏中心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