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编辑者:刘伟(内蒙通辽⼀中北校区)【复习导引】本单元主要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兴起、发展、演变过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产⽣时期。
孔⼦在思想活跃的氛围中创⽴了儒家学派但备受社会冷落;战国时期孟⼦、荀⼦改造发展儒家思想逐渐适应了社会需要。
在经历秦“焚书坑儒”的沉重打击之后,汉代的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逐渐得到⾃汉以来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时期,儒学有了新的发展。
经朱熹、王阳明等⼈吸取佛、道的思想,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体现了唯⼼主义的内容逐渐束缚了⼈们的思想。
明清之际,出现了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与反思,对后世产⽣了巨⼤影响。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应注意:理解⼀些重⼤历史概念,结合历代儒学思想家的观点主张分析他们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思想⽂化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从儒家学说的产⽣到汉代发展成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再到明清时期民主思想的出现,⽆不体现了思想⽂化史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考分析预测】1.近年来,⼴东、海南、⼭东、安徽等省区的⽂科综合卷和历史单科卷考查的考点包括道家的“⽆为”思想、韩⾮⼦的法家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学、李贽的思想等。
多以材料型选择题的形式进⾏考查,其中,2009年福建⽂综卷的⾮选择题考查了李贽的思想产⽣的时代背景及主张。
考查的⾓度主要是对具体思想主张的⽐较、辨析和理解及其产⽣原因的分析。
2.未考查的考点主要有:“百家争鸣”局⾯的出现,“三教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3.在2013年⾼考的复习中,应注意对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陆王⼼学产⽣的背景、主张及影响的考查,⼀般会以材料型选择题为主,尤其是引⽤⽂⾔⽂原⽂,要特别关注,并注意抓住每个思想家及学派思想主张的特别之处。
人教版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ppt课件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解析】选D。
选项 具体分析 “三纲五常”只是教育内容之一,非全部, 无法体现核心思想 “去恶从善”同样只是教育内容的局部和 具体体现 “以农兴业思想”对应了材料出处,却偏离 了材料的核心内容 结论
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
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 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
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
8.(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 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 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 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解析】选D。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注重实践的政治家”“贵
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
的人”是辨析答案的关键。具体分析如下:
选项 A B C D 具体分析 儒家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仁”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重视社会变革,主张“重农抑商”, 结论 排除 排除 排除 正确
3.吸收与改造:魏晋至隋唐时期,儒、佛、道纷争与融合,
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
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 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 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王阳 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5.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 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 儒家思想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孝道、道德修养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2 - 道家思想阶段:汉代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和心灵的平和。
3 - 佛家思想阶段: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
4 - 宋明清时期:宋代后期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出现了新儒家思想。
新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强调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历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总结

2、政治: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垄断教育(太学);凭儒入仕,打破陈规;建立地方教l育系统
2、政治: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垄断教育(太学);凭儒入仕,打破陈规;建立地方教l育系统
崇实致用的学风, 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 开一代朴实学风之先河
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影响
1、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2、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构成中国启蒙思想的洪流,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3、局限性: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 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
<3>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4>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盾)
<4>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盾)
评价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统治。
<2>进步性:a提高劳动人民身份地位,促进生产发展。b有助于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c蕴含早期人文主义。
评价
<1>具有反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代表了工商业者和中小地主的利益。具有进步性、民主性。
<2>抨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推动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3>局限性:未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存在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
(根本:经济上,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新兴资产阶级尚未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

整理和编订: ?诗??书??礼??易??乐??春秋?统称“六经〞
战国:孟子〔亚圣〕、荀子
孟子的思想: 仁政学说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荀子的思想:
“天行有常〞 和 “制天命而用之 君舟民〞水
礼法并施 性恶论
汉: 董仲舒
新儒学的主要思想主张: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仁政〞:限民名田、薄赋敛、省赋役 (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程朱理学 认识“理”理是外在的,独
立于人存在的;
异 实现“理” 格物致知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 理是内在的“心 〞 内心反省
主观唯心主义
明末清初思想活泼局面出现的背景: 政治:
经济:
商品经济开展迅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 道德标准和生活准那么,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 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 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 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 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 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 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 2、西汉——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时期——新开展:理学是儒学主流 4、明清——遭到批判
春秋:孔子 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核心:“仁〞和“礼〞
政治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思想:〔主克张己复为礼政为以仁〕德 〔民本思想〕
思想: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 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 思想: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检测7: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检测(一)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社会秩序B.强化中央集权C.构建平等社会D.缓和诸侯纷争2.荀子曰:“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
”这说明荀子主张()A.爱护山林,保护环境B.以刑辅德,人定胜天C.礼法并施,政治清明D.天人和谐,共同发展3.蔡元培赞扬孟子时说:“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
”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D.“一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4.“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鱼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
”后世的哪一思想最能说明这一现象()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尚贤”思想C.道家“无为”思想D.法家“法治”思想5.“汉代以下,就集体而言,士大夫代表了社会力量,与君权之间既有合作又相互制衡的辩证关系。
”此间,士大夫借以制衡君权的是()A.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念B.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模式C.以选贤任能为支撑的官员选拔体制D.以屈君伸天为内容的天人感应思想6.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
据此可看出当时()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C.活字印刷广泛采用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7.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8.“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A.“格物致知”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存天理,灭人欲”9.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重点:李贽的进步思想、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
难点:三大思想家的历史影响知识梳理:一、“离经叛道”的李贽:1、李贽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背景)(1)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2)吏治腐败,奸佞当道(封建制度日趋衰落);(3)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自称“异端”的李贽:李贽在官场任职二十多年,目睹了和的虚伪、无能,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形成了“”的不羁性格。
他反对道学家为了抬高自己,故意把孔子吹捧为“”的神圣;甘愿冒着“”的罪名,自称“”。
3、李贽的思想主张:思考:李贽有哪些“离经叛道”的思想?(1)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2)揭露道学家的虚伪,;(3)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倡言;(4)赞颂,甚至肯定。
3、李贽的悲惨遭遇:。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1、三大思想家及生活背景:三大思想家是明末清初的、和。
共同的生活背景:他们都处于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激烈的动荡年代;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他们都参加过抗清斗争。
2、共同思想主张:思考: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进步思想有哪些?(1)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2)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王夫之。
(3)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3、三大思想家的历史影响。
学思之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对这句话有什么想法?你自己应该怎样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中国人民爱国精神的高度概括,近年以来,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去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
新时期的年轻人,应该牢记这一名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第1和2题见前学案二、学习延伸2、阅读与思考:第一段资料是叙述黄宗羲的,主要反映了他批判君主专制及社会弊端,主张建立“法治”社会的思想观点;第二段资料是叙述顾炎武的,主要介绍了他力倡经世致用之风气和对社会发展的关注;第三段资料是叙述李贽的,李贽自称“异端”,是就社会上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道喾礼教而言,他向孔子及旧的儒学思想提出了挑战;第四段资料是叙述王夫之的,他反对土地兼并,主张耕者有其田,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王夫之的史学观点以其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为根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辽宁省铁岭六校2011届第二次联考)18.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解析:C。
此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在战国时期提出民本思想的思想家是孟子。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宁夏银川一中2011届第五次月考)28.稷下学宫(大约创建于齐桓公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
关于稷下学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稷下学宫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B.当时云集稷下的主要学者有孟子、荀子等C.文学游说之士在此相互切磋驳难,形成了当时思想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D.培养出了诸如孔子、董仲舒等儒学大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中的。
由稷下学宫存在的时间“大约创建于齐桓公时期”,而孔子属于春秋末时期的人,由此可推断出D项是错误的,ABC均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江西省南昌一中、南昌十中2011届联考)20.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解析:A。
此题考查的是对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和所学史实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山东省潍坊市2011届质检)21.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A.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解析】材料“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意是:世道混乱……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
这种现象是孔子十分反对的,在政治追求中,他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克己复礼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周礼。
(广东汕头市2011届监测)13.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
这说明儒家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解析】根据所学ABCD四项说法都符合孔子思想特点。
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孔子重视美术、戏曲演出、改良戏曲、音乐会等对人教育的影响,据此可以联系到孔子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本题选C项。
(江西省南昌一中、南昌十中2011届联考)21.“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御(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
”这一思想主张出自()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解析:B。
此题考查的是对儒家教育教学思想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礼、乐、射、御、书、数是儒家教学科目。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江西省南昌一中、南昌十中2011届联考)19.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解析:C。
此题考查的是对孔子核心思想主张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是僭越行为,违背了西周初期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即克己复礼。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辽宁沈阳市市重点联合体期考)1.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人之初,性本善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 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解析:B。
此题考查的是对百家争鸣思想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秦朝因暴政而亡,如家讲究仁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辽宁沈阳市市重点联合体期考)2.先秦某思想家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
”这位思想家是A.孟子 B.墨子 C.韩非子D.荀子解析:D。
此题考查的是对荀子思想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礼仪化之与起法治之”和所学史实正好与荀子主张儒法兼施不谋而合。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辽宁省丹东市2011届第二次联考)3、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它是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对孔子“仁”和“礼”的理解能力,“仁者爱人”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克己复礼”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两者都崇尚秩序,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河南省郑州市2011届预测)2.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教育思想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解析】根据所学,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
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
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
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材料中解决外来工子女与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正反映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本题选A项。
其他BCD三项与教育公平主张无关。
(山东省高密市2011届质检)17.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早期儒家思想A.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B.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C.人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 D.积极宣传朴素唯物主义解析:B。
本题考察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和儒家学说的精华之一:反对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对不不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而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
其中:“未知生,焉知死?”的意思就是: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江西省南昌一中、南昌十中2011届联考)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材料二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材料三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
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
……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
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
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4分)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和荀子观点区别的理解。
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孟子和荀子主要在人性上: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和政治观点上: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存在差异。
答案: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2分)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
(2分)(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的理解。
根据材料二、三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直接归纳为: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
答案:同: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
(2分)(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
(6分)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应该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认识: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一面;见解:通过教化宏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
(认识、主张只从一方面作答最多)答案:认识: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一面;……(2分)见解:通过教化宏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2分)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
……(2分)(认识、主张只从一方面作答最多3分)三.道家和法家(深圳市高中2011届第三次测试)20.老子和孔子的主张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主要是A.用政治变革代替军事战争 B.用古代的治国方法或模式解决现实的问题C.承认矛盾的存在但力求回避矛盾 D.在教育思想上都承认私学的重要意义解析:B 本题考查老子和孔子思想的相同点。
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老子强调回到小国寡民,孔子强调维护周礼,为政以德,这都是用古代的治国方法或模式解决现实的问题。
在这两人的思想中体现不出A;C是老子的思想;D是孔子的思想。
答案为B。
(北京市东城区2011届检测)3.“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学说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C.墨子的“兼爱”思想D.庄子的“齐物”观点解析:B。
此题考查的是对百家争鸣思想解放潮流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世异则事异”和所学史实体现的是一种变革思想属于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