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易经与文化

合集下载

「周易篇」03-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周易篇」03-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周易篇」03-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做:国学易经,「易经」和「国学」经常都会同框出现。

易经我们就不解释了,国学乃一国之学,是能担得起国之重器之学问,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中国传统文化。

那么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何谓传统文化什么是易经,在前面的章节已有做介绍,这里来看看什么是「传统文化」,它有一个比较官方的解释: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简单理解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决定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三观。

它是我们的祖先,探索人与人相处,人与自然相处,这一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这些都镌刻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我们的基因来自父辈,父辈的基因承自祖辈,祖辈的基因源于三皇五帝。

“文化”这个概念,在中国典籍中,第一次是在《易经》中提到的,“贲卦”彖辞中是这样说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字面意思就是:日月交替,天行不息,这是天文;常变常新,日久成俗,这是人文。

观天象,而知道四时变化,观人事,而可以教化群生。

这就是“文化”,将天地之道,人事之道,总结下来,传于后世,教化世人。

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有起源,有发展,有沉淀,有岁月风霜的基础上,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精华。

它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给每个历史阶段的人们,都能提供养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文化长河中的主角《易经》。

文化长河中的主角按神化传说,我们人都女娲造的,正经讲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

我们的文化是从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是那里传下来的,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被称为华夏大地,中国的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地处中原,所以我们又叫中华儿女,华夏子孙。

要去寻找我们文化的根源,那么就要弄明白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主画了这张关系图,来帮大家梳理一下,从盘古开天辟地,到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传承过程:红色部分为权力传递方向,虚线省略中间亲缘人物盘古时代「盘古」:盘古,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开天辟地,化生万物。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易经》及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班级:11级电子信息工程(专升本)班级代号:119441姓名:赵林旺学号:1109634006泰卦在《易经》的卦序中“泰”列第十一卦,是由“坤”卦演化而来。

在“坤”宫第四卦为“泰”卦所在的位置,“泰”卦达到了阴爻与阳爻的平衡。

泰卦上坤下乾,天下地上,乃天地交通、阴阳和畅之象,故名泰卦。

泰大通也。

内乾“健”而外坤“顺”,这其中以阳刚主导于内,则阴柔听命于外,这样的一种格局就很吉祥,而六爻上下交流自然感应所以亨通。

泰卦以上下大通为象,阴居上而求乎下,阳居下而应乎上,上下相应相通。

泰者,君子之道大行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故亨通无碍也。

然泰久必否,此为天理之必然也,故处泰之道,当居安思危,常守正固,修人事以胜之,则可保其泰也。

世之小人不可胜尽,必欲迫而逐之,使之穷而无归,其势必至于争,争则胜负之势未有决焉,故独安夫“泰”,使君子居中,常制其命;而小人在外,不为无措,后君子之患无由而起,此“泰”之所以为最安也。

卦意:第11卦地天泰(泰卦)应时而变象曰:学文满腹入场闱,三元及第得意回,从今解去愁和闷,喜庆平地一声雷。

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坤)相叠,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感,上下互通,天地相交,万物纷纭。

反之则凶。

万事万物,皆对立,转化,盛极必衰,衰而转盛,故应时而变者泰(通)。

事业:坚持由小而大,循序渐进的原则,事业已达到顺利的境地,更应小心从事,居安思危,积极寻求、开拓新的事业,方可继续前进,若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必遭失败。

经商:顺利。

务必注意市场动向,开拓新的领域,展开新的竞争。

为此,密切与他人的合作,争取各方面的帮助,但需谦虚谨慎,警惕巧言令色的小人。

求名:具有成功的条件,但一定得更加努力,刻苦追求,最忌聪明反被聪明误。

外出:一帆风顺。

婚恋:美满姻缘。

谈恋爱却不可不认真对待。

决策:吉祥如意。

适应能力强,各项事业能成功。

能谋善断,长于人际关系,能团结他人共创业绩,灵活机动,很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不断向新的领域迈进。

学习易经的感悟(精选10篇)

学习易经的感悟(精选10篇)

学习易经的感悟(精选10篇)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典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根基”。

通过学习易经,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在我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感悟到了易经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

本文将精选十篇感悟,与大家分享。

篇一:易经的智慧易经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学习易经可以帮助我们触类旁通,从中获取启迪,指导我们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做出明智的决策。

篇二:易经的养生之道易经不仅仅涉及哲学思考,还包含了养生之道。

其中蕴含的阴阳五行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调和身心,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

通过学习易经的养生之道,我们可以增强体质,更好地抵御外界的疾病。

篇三:易经与人际关系易经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提供了对人际关系的独特见解。

它告诉我们要先修身,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处理好家庭、工作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学习易经,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篇四:易经与领导力易经中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对于领导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易经强调了领导者应当站在更高的层次,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机遇与挑战。

通过学习易经,我们可以培养出卓越的领导能力,更好地引领团队取得成就。

篇五:易经与创新思维易经不仅是一种智慧的积累,也是一种创新思维的开启。

其中的卦象和变爻,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思考方式。

在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中,学习易经可以帮助我们拓宽思路,寻找更多可能性。

篇六:易经与文化传承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易经通过千百年来的传承,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学习易经,我们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继承优秀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

篇七:易经与人生哲学易经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人生哲学,帮助我们认识自我,思考生命的意义。

通过学习易经,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人生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前行。

篇八:易经与情绪调节人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学会调节情绪意味着更好地掌握自己。

易经中的阴阳五行思想,提醒我们情绪的平衡与和谐。

传统文化易经的象数理

传统文化易经的象数理

一、《易经》的起源及历史对一部流传六、七千年的书,要追溯它出于何年何月,作者何如,恐怕不是一件寻常之事。

但对于像《易经》这种震动世界的宝典,人们去追溯它,考证它,以便找出更能破译宝籍的理论依据,情之所钟,自然无可非议。

于是千百年来,无数学者穷经皓首,花毕生的精力去论证它、考究它,追踪其具体成书年月,论证谁是《易经》的作者,许多学者对孔子说的一句话“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曾引出大规模的争论,如清朝康有为引经据典地对孔子《论语》中的这句话一再提出质疑,便是一例。

笔者认为,今天我们重视易学,不仅仅是要追踪其根源,更重要的是要如何使《易经》得以发展运用,《易经》虽起源于华夏,却迟迟不能昌盛于华夏,使中华瑰宝无法发展和传承,不能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困,犹如空中楼阁,即使再优秀,也不为民之所受。

人类生存和发展中面临着数不清的困难,需要科学的指引,发展预测学是人类良好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否则,盲目的生存和发展,难以踏上健康发展之路。

对于《易经》的起源。

历代流传下来一些传说。

《易经》一书,最早由伏羲氏创立先天八卦,到周朝周文王(西伯侯姬昌〉改变了伏羲氏的坐标系,创立了后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了每一卦的卦辞,历史上称为《周易》。

这也可以说是最早的《易经》。

至于《易经》中的系辞按当代大易学家刘大钧教授考证了很多历史资料,得出的结论是,《系辞》成书于老子以后,庄子以前,而《彖传》、《说卦》、《文言》等文也应在庄子以前。

《文言》早于《系辞》,《彖传》早于《文言》,《大象》早于《彖传》,《说卦》早于《系辞》也早于《彖传》和《大象》。

中山大学杨维增教授认为,《周易古经》成书于殷周之际。

这是一部占筮书,通过一定的筮法起卦和占断,即利用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丫如)的变化来预测吉凶。

这标志着古人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力量,由迷信转向科学的人类觉醒,是科学与迷信相混淆的一种认知体系。

春秋战国的大圣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熟读《周易古经》,创作《周易大传》,把蕴藏在占筮之中的哲理提升上来,并且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周易》成为一本关于宇宙和人类的充满伟大哲理的书,标志着哲学从神学中脱胎而出的人类新觉醒。

国学易经知识大全

国学易经知识大全

国学易经知识大全一、易经简介《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典籍,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阴阳五行为基础,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各种现象的观察和总结,阐述了一种独特的宇宙观和道德观。

同时,《易经》还具有占卜和预测的功能,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易经的起源与发展《易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占卜活动。

在殷商时期,人们通过观察天象、卜筮等手段来预测吉凶祸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占卜的理解逐渐深化,开始从哲学角度思考宇宙和人类的关系,从而形成了最初的易学思想。

周朝时期,易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易学家,如孔子、老子等。

他们的思想和理论为易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易经的体例与构成《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经》是全书的主体,由六十四卦组成,每卦包括卦辞、爻辞和象辞。

《传》是对《经》的解释和发挥,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

其中,《彖传》解释六十四卦的卦辞,《象传》解释六十四卦的象辞,《系辞传》则对全书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四、易经的宇宙观《易经》认为宇宙是由阴阳两个对立面构成的,万物皆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变化。

它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同时,《易经》还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联系的,强调在时间和空间中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

五、易经的道德观《易经》注重人类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

它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主张人们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标准。

同时,《易经》还提倡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对社会和谐和人性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易经的占卜与预测《易经》具有占卜和预测的功能。

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卜筮来预测吉凶祸福。

《易经》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原理,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各种现象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占卜和预测体系。

同时,《易经》还强调了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规律的相互关系,认为占卜只是一种参考,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和选择。

用《易经系传》和儒家文化解读企业家文化

用《易经系传》和儒家文化解读企业家文化

孔子在 易经系传 中谈 出了自己对

就是引导人们以一种善 良的心态去 炼
易经 的理解, 通过对 易理) ) 的解读 做事。 人在一生中总会被各种各样 的 “ 欲 和延伸, 结合 自己人生的阅历, 从历史的 望” 所包围, 有欲 必有所求 。 所有 的追
发展上 , 从世问万物万事的变化中总结 求, 其终极的目的都是为了I 为什么 央乐。
是为了 “ 物欲” 私欲 ” 最终不会有长 人、 、“ , 自己与系统相互依存的关系。 做事的
说到企业家文化, 离不开企业领导人 久的快 乐。 要么只考虑 自 要么消极地依赖 己, 只有为团队追求、 为社会追 时候, 的素质修养。 近年来,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 求、 为众生追求, 将己之欲求融入其中, 于社会。 程中, 引进了国外大量的先进理论, 许多 才能乐此不疲 。 所以, 如果说 素质是建 成功的人就其思维认知而言, 一定是
诚如庄子所言 “ 水之积也不厚 ,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风之积也 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因此 , ”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然是一 个不断学习、 不停反思 不断提高自己的人。
易经 在卦、 爻辞中对结果的判定
孔子在 “ 系传” 中说 : 一阴一 阳之谓 “
“ 水之积也不厚 ,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有几种现象 : 凶、 、 吉、 悔 吝和无咎。 孔子 道。 因为 “ ” 继之者善也 , 成之者性也,
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因 ”
在谈到无咎时曾评论:‘ 咎者, 善补过 仁者见之谓之仁,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然是一个不断 智者见之谓之智。 所 此, ” 也。 反思是一个具有高素质的企业 家 以应该 “ ” 显诸仁, 藏诸用” 能够兼容并 学习、 , 不停反思、 不断提高自己的人。 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之一。 人要善于反 蓄就能够很好的平衡 “ 阴阳” 事 隋有正 。

易经——精选推荐

易经——精选推荐

易经《易經》是中國最古⽼的⽂獻之⼀,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易》事實上是集合了古代的《连⼭》、《归藏》和《周易》[1],但《连⼭》和《归藏》已經失传。

《易經》以⼀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化的哲學和宇宙觀。

它的中⼼思想,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對⽴統⼀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

廣義的《易》包括《易經》和《易傳》。

《易經》分為《上經》三⼗卦,《下經》三⼗四卦。

由于《易經》成書很早,⼤約在西周時期,⽂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的内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撰寫了《⼗翼》,⼜稱為《易傳》,以解讀《易經》。

普遍認為《易經》最初是占⼘⽤的書,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算数、⽂學、⾳樂、藝術、軍事和武術。

⾃從⼗七世紀開始,《易經》亦被介绍到西⽅。

名字的由來《周易》⼀名有幾種不同的解釋。

 「周」,東漢鄭⽞《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復始。

⽽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

有⼈認為《易經》流⾏於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依據《史记》的記載「⽂王拘⽽演周易」,認同《易經》乃周⽂王所著。

然⽽在幾種較早期的⽂獻,例如《論語》、《莊⼦》、《左傳》卻只稱《易經》為《易》,「周易」之名最早⾒於《周禮》;然⽽《周禮》的年代,學者還有爭議。

所以,就⽂獻⽽⾔,「周」應該是後來加上去。

若以《周禮》的系統來看,《三易》的名稱皆無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釋為「周普」和其它兩種占筮書,⽐較能夠相應。

然⽽夏代是否有《連⼭》、商代是否有《歸藏》也都還是問題。

兩書很可能也是「古史積累說」所⾔的現象。

所以⽐較肯定的是,《易經》或《周易》原來只稱為《易》。

「易」,也有幾種解釋:1. 易由蜥蜴⽽得名,為⼀象形字,此說出⾃許慎《說⽂解字》;⽽蜥蜴能夠變⾊,俗稱「變⾊⿓」,所以「易」的變易義,為蜥蜴的引申義。

2. 必须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当以西周礼乐制度的变⾰为条件。

国学经典《周易》简单介绍(精选)

国学经典《周易》简单介绍(精选)

1.国学经典《周易》简单介绍《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

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

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

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

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

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2.《周易》成书时间成于西周顾颉刚关于《周易》卦爻辞制作年代的考证结论,认为周初作。

李学勤也认为顾颉刚此文“推定经文卦爻辞‘著作年代当在西周初叶’”,“为学者所遵信,可以说基本确定了《周易》卦爻辞年代的范围,是极有贡献的”。

成于战国大多学者认为《易传》成书于战国。

易传的成书问题,自欧阳修《易童子问》与苏轼之后,数百年来已经罕有人再信是孔子所做了,钱穆、顾颉刚、冯友兰、郭沫若、李镜池等等海内外的学者名家均断定司马迁《史记》的说法不足信。

其称易传为孔子所做,若非司马迁之误,就必是汉儒刘歆所伪窜。

根据《易传》的内容来看,应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学出现以后的作品,有明显的黄老道家与阴阳家色彩。

成于西汉顾颉刚根据箕子和康侯两条卦爻辞,指出《周易》卦爻辞为文王所作的传统说法不可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薛学潜的《易与物质波量子力学》、《超相对
论》可以说是物理易的代表作,薛氏从易方阵“引
出”几乎所有物理方程,新是新矣,可惜多有谬误,
主要是其“推导”逻辑有问题──先罗列已知的科学
成果并直接引用,然后反因为果地说从易方阵“引
出”了科学方程。
科学易代表(2)

邹学熹《易学十讲》(四川科技出版社,1986)
易经与文化
当代易学文化
▪ 易与哲学 ▪ 易与文史 ▪ 易与科学
易与哲学
▪ 易之本体论

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
卦”,--> 一元太极本体论。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张岱年先生在“论《易大
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中论断:“在《易大传》的理
论体系中,最高范畴应该是‘易’、是‘太极’,其次才是
之德方以智,蓍之德圆而神。易本隐以之显,其隐
者理也,其显者象与数也。”
哲学易代表(2)
▪ 冯友兰的主要易著为“《易经》的哲学思想” 和“《易传》的哲学思想”两文及其《中国哲学简 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等中有关章节, 其主要观点是:《易经》“八卦……是唯物主义世界 观的胚胎。《易传》……的整个体系是一个客观唯 心主义的体系。《周易》哲学可以称为‘宇宙代数 学’,又是一部‘精神现象学’。”
中介绍的蔡福裔之“八卦原子论”和郑军《太极太
玄体系》(中国社科出版社,1992)中提出的“太极
太玄周期表”可谓化学易之代表。但太极太玄周期
表与通用化学元素周期表相比没有优势。当然,太
极太玄周期表未象蔡福裔八卦原子说那样预报出一
些1x,2x……之类的子虚乌有的元素应该说是一种
进步。
科学易代表(3)

“上篇《易经》思想研究”和“下篇《易传》思想
研究”,其特点是认为“《易经》和《易传》当是
两个不同历史时期与思想体系的著作”,他“试着
较为严格地将它们区别开来,历史地、具体地进行
剖析,与甲骨文比较研究”,具有一定新见。
哲学易代表(5)

吕绍纲的代表性易著为《周易阐微》,其基本观点是:
《周易》是哲学书,卜筮是它的形式;经传一体,传的哲学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大业。易同时
也以三分法作为辅助和统合方法: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
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
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
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作为天、地、人之本的“道”是二分的:阴阳为天道,
重要方法论价值的大易思维模式,成先生则提出了
具有统综意义的易的象、数、义、理四阶段发生说。
易与文史

文史易家众多,其共同特征是多赞成将──和
--解释为男、女或男根、女阴,重视性关系,强
调经中所记载的史实等。
文史易代表

文史易代表人物包括郭沫若、顾颉刚、闻一多、
胡朴安、蔡尚思、黎子耀、钱世明等。作为文史易
基础的传统重义派也在发展中,尤以考据训诂见长,
代表人物如高亨、李镜池、屈万里等。
文史易代表(1)

郭沫若的主要易著是《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
和《周易之制作时代》(皆收入《十家论易》),前
一著主要见解是:“八卦的根柢我们很鲜明地可以
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遗。画一以象男根,分
而为二以象女阴,所以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阴
的唐明邦、成中英等。
哲学易代表(1)

金景芳的主要易著为《易通》(今收入其《学
易四种》中,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主要见解
是:“周为代名,易取于变易,兼涵易简、不易二
义;经作于周初,传为孔子所作。易为形而上学,
其方法纯用符号以表抽象观念。易兼象数义理,象
寓于卦而数生于蓍,卦为易之体,数为易之用,卦

作为圣人,首先当有“忧患”意识,“崇德而广业”,
其次得“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才能“以
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哲学易代表

当代哲学易代表人物,主要有熊十力、方东美、
苏渊雷、金景芳、冯友兰、张岱年、张立文、余敦
康、吕绍纲、高怀民、程石泉、朱伯昆、乌恩溥、
徐志锐、宋祚胤、邓球柏等,以及兼治哲学与科学
《易经》系一人所作、作成后原封未动保存至今,
从而推断说上经是周克殷历史、下经是作者南宫括
自传。
易与科学

科学易是西方科学输入以后、在象数易基础上发展出的
易学新分支,尽管褒贬不一,特色却不容否认。张岱年先生
在为徐道一《周易科学观》作序中比较象数、义理、史事、
科学各派进即认为“以现代科学观念与《周易》相参照是最
科学易代表(5)

徐道一的《周易科学观》(地震出版社,1992)
既是地学易之代表,也是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科
学易研究的一次总结,其中提出用1960年意大利
F.Masetti发现、1989年命名为太极序列的公式来解
释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各种周期(有序)现象,对促
进《周易》与天地生综合研究有一定意义。
易与中医
阳、刚柔、天地的观念。……八卦就这样得着二重
的秘密性:一重是生殖器的秘密,二重是数学的秘
密。”
文史易代表(2)

蔡尚思的主要易著是《周易思想要论》,认为
“《周易》的中心思想多在乾、坤、咸、泰四
卦,……乾…全卦皆阳,象天,如日,其道成男,
其位尊贵,其性刚健,能知大始。……坤…全卦皆
阴,象地,如月,其道成女,其位卑贱,其性柔顺,
划清它与《周易》本身的界限。
哲学易代表(6)

唐明邦和成中英主要以论文形式推进了易学的
综合性研究,在架通哲学易与科学易、哲学史与管
理易等方面其功甚多,唐先生的“《周易》和《黄
帝内经》”、“太极思维与东方管理原则”等都属此
类论作,成先生提出的C理论则传播中外;唐先生
的“易学传统中的象数思维模式”等文研究了具有
哲学易代表(3)

张岱年的主要易著为“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
思想”以及《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中有
关论述。“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一文分论
了易传的本体论学说、辩证法思想、人生理想与政治观点,
认为“《易大传》中的天地万物起源论是一种简单朴素的唯
物论”、“《易大传》关于‘易’、‘道’、‘神’的思想
柔、刚为地道,仁、义为人道,但天、地、人三才作为一个
整体又是三分。简称“二分三辅”。
易与哲学
▪ 易之人生观:可分为百姓、君子、圣人三个层次

作为平民百姓,可对大易“日用而不知”,只须“安土
敦乎仁”,即能“利用安身” 。

作为君子,自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己之
厚德去“振民育德”、“容民畜众”。

中医是举世公认的中华国宝,几千年来为中华
民族的健康蕃衍作出过重大贡献。向来有医易相通
之说,唐代名医孙思邈说过:“不知易,不足以言
太医。”

如果从医源于巫技,易也源于巫卜考虑,医易
同源应是无疑的。而若从医、易各自自成体系的历
代经典来看,医、易却有相对独立性。
▪ 参考结论:应用易学与中医在汉唐后交融
谢谢 !
道。”故易之本体实一本(太极)而二名(太极、道)是也。

若将太极视为混沌未分的物质性实体,则太极本体论是
一种唯物一元论;而若将太极看作是一种纯粹形上观念,则

▪ 易之方法论

易在总体上是以二分法为主、三分法为辅,二分的思维
模式与操作方法通贯《周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有价值的尝试”。易与科学的相通之处主要是思维模式的相
通:易的二分法与面向主、客二分的科学可以相互启发。

科学易中也多牵强附会之说,凡言及中国古代的《易经》
已包含全部现代科学者皆属此列。
科学易代表

科学易代表人物:薛学潜、刘子华、丁超五、
董光壁、邹学熹、潘雨廷、朱灿生、郑军、徐道一
等。
科学易代表(1)
能作成物。……咸卦在于两性感通,泰卦在于两性
交通。……只要了解此四卦,至少也是‘思过半
矣’”。
文史易代表(3)

黎子耀的主要易著是《周易秘史》和《周易导
读》,其核心观点是认为《周易》是一部奴婢起义
史,恐为误“导”。香港谢宝笙也著有《易经之谜
打开了》、《易经之谜是如何打开的》,凭“悔亡”
等断语的统计分布和意义起伏加上先入为主地预设
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而且有深刻的内容;关于‘天’与
‘鬼神’的问题,则未能摆脱原始宗教的影响,可以说徘徊
于唯物论与唯心论之间”;指出了“《易大传》中的辩证思
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宝贵遗产”、“《易大传》重视变
革”、“《易大传》的思想是复杂的”等等。
哲学易代表(4)

张立文的主要易著为《周易思想研究》,内分
就是经的哲学;经文作于殷周之际,作者可能是文王、周公,
传是孔子作的,《周易》的哲学就是孔子哲学;《周易》哲
学的中心在人生论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直接渊源在《周易》;《周易》与《老子》是两
个不同的思想体系,不应混淆;《周易》是一部有历史学价
值的书;汉人象数派《易》学把《易》的研究引上歧路,应
潘雨廷的“科学易”(载《周易纵横录》,
423-437 页)等文可以说是生物易之代表,其中指出
六十四卦与三联体遗传密码之间有内在对应关系,
其机理值得深入研究。
科学易代表(4)
▪ 刘子华的《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四川科技 出版社,1989,后收入《十家论易》)可看作是天 文易之代表。刘将八卦用于太阳系行星研究,预言 有冥外行星“木王星”存在,法国天文学界鉴于其 方法技巧独特、对此文在揭示古代直觉符合现代科 学方面的价值的肯定而授予作者博士学位,其中主 要见解是根据行星与八卦的配偶推导出太阳系主要 行星运行的平均速率、密度和平均距离等参数,认 为存在未知的第十大行星——木王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