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2广域网设计

合集下载

广域网设计方案

广域网设计方案

广域网设计方案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是一种将多个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连接起来的网络,其范围通常覆盖广泛的地理区域,可跨越几百公里甚至更远的距离。

广域网设计方案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下是一个针对一个中小型企业的广域网设计方案。

1. 网络拓扑结构:将各个分支机构和总部的局域网连接起来,常见的拓扑结构包括星型、总线型和环型等。

在实际设计中,可以结合分支机构的规模和地理位置选择合适的拓扑结构。

2. 带宽需求:根据各个分支机构的业务需求和数据传输量,确定每个分支机构的带宽需求。

较大分支机构可以考虑使用更高速的带宽技术,如光纤传输等。

3. 网络设备选择: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网络设备,包括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

这些设备需要能够支持广域网的连接和传输,同时具备安全性和稳定性。

4. VPN建立:为了保证数据在广域网上的安全传输,可以建立虚拟私有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

VPN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在公共网络中传输数据的安全性。

5. 网络监控与管理:通过网络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广域网的运行状态和性能。

同时,建立良好的网络管理体系,及时处理故障和问题,保证广域网的正常运行。

6. 网络安全策略:为了保障广域网的安全,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网络安全策略,如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设置、访问控制等。

同时,对敏感信息的传输进行加密处理,避免数据泄漏。

7. 容错与备份:为了保证广域网的高可用性,需要对关键设备进行冗余设计,避免单点故障。

同时,建立合适的备份策略,如定期备份数据和设备配置文件,以备不时之需。

8. 扩展性与未来发展:广域网设计方案需要具备良好的扩展性,考虑未来业务增长和新的分支机构接入的可能性。

可以留出一定的余量,以支持未来的扩展和升级。

总之,广域网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网络拓扑结构、带宽需求、设备选择、安全性、监控管理等方面的因素。

第6章 广域网

第6章  广域网

•密码是加密的
第6章 广域网
14
X.25分组交换网 PDN) 分组交换网( 6.4 X.25分组交换网(PDN)
X.25的特点 6.4.1 X.25的特点
•工作在网络体系结构的低3层 •采用分组交换,面向连接(虚电路),可靠性高 •多路复用,一条物理链路支持多条虚电路 •点对点传输,不支持广播 •支持多种高层协议,它们均作为普通数据被封装在X.25的分组中 在网络中传送 •工作速率≤64Kbps
第6章
广域网
8
标准PPP PPP帧格式 3. 标准PPP帧格式 PPP帧格式如下图所示。它是精心设计的,以和多数常用的 硬件兼容,而且还提供在单一链路上同时复用多种网络层协议 的机制。
标识域(Flag):指示一个帧的开始或结束; 地址域(Address):是标准的广播地址。PPP不指定单个 工作站的地址; 控制域(Control:表示用户数据采用无序帧方式传输; 协议域(Protocol):用于表示封装在帧的信息域中的协 议类型; 数据域(Information):长度为零或多个字节,最多为 1500字节,包含符合协议域中指定协议的数据报; 帧检测序列(FCS):通常为2个字节,在优先级约定中, 可以使用4字节来提高错误检测能力。
第6章
广域网
16
X.25网络的组成 网络的组成
PSE DTE
PSE DTE
D C E
X.25
PSE
广域网
PSE
PSE
D C E
X.25
PSE:分组交换设备 : 第6章 广域网
17
6.4.3
X.25层次结构 25层次结构
X.25由3层组成,对应于ISO/OSI互连参考模型的低3层 ① 物理层定义数据终端设备(DTE)(如计算机、智能终端、前端通 信处理机等)与数据电路终端设备(DCE)(如网络结点、分组交换 机等)之间建立物理连接和维持物理连接所必需的机械、电气、功能 和规程。 ② 链路访问层定义数据链路控制过程,即控制链路的操作过程和纠 正通信线路的差错。采用HDLC的子集LAP-B作为该层的标准。 ③ 分组层定义DTE与DCE之间数据交换的分组格式和控制过程,包括 多条逻辑信道到一条物理连接的复用,分组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等。

2018年网络工程师第五版最新教材解读

2018年网络工程师第五版最新教材解读

2018年网络工程师第五版最新教材解读2018年网络工程师第5版教程已经上市,那么与第4版相比有哪些变动呢?网络工程师新旧教程对比变化大吗?与第4版教程内容相比,第5版结合新版考试大纲的要求,对考试内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考生们在备考的时候可以根据最新版教程来进行复习。

至于网络工程师新旧教程的具体变化,想了解的考生可以在希赛网观看2018网络工程师教程对比公开课,希赛讲师为大家解读了新版教材与老版教材的变化,让考生们更加深入了解第5版教材的改版内容。

网络工程师新版教程具体目录如下: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论 11.1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1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 31.2.1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31.2.2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61.3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 71.4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91.4.1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特性 91.4.2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的基本概念 111.5 几种商用网络的体系结构 18 1.5.1 SNA 181.5.2 X.25 201.5.3 Novell NetWare 211.6 OSI协议集 22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 27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72.2 信道特性 282.2.1 信道带宽 282.2.2 误码率 302.2.3 信道延迟 302.3 传输介质 302.3.1 双绞线 302.3.2 同轴电缆 312.3.3 光缆 332.3.4 无线信道 342.4 数据编码 352.5 数字调制技术 382.6 脉冲编码调制 402.6.1 取样 402.6.2 量化 412.6.3 编码 412.7 通信方式和交换方式 41 2.7.1 数据通信方式 412.7.2 交换方式 432.8 多路复用技术 462.8.1 频分多路复用 462.8.2 时分多路复用 472.8.3 波分多路复用 482.8.4 数字传输系统 482.8.5 同步数字系列 502.9 差错控制 502.9.1 检错码 512.9.2 海明码 512.9.3 循环冗余校验码 53 第3章广域通信网 563.1 公共交换电话网 563.1.1 电话系统的结构 56 3.1.2 本地回路 573.1.3 调制解调器 613.2 X.25公共数据网 633.2.1 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 643.2.2 HDLC协议 693.2.3 X.25 PLP协议 753.3 帧中继网 783.3.1 帧中继业务 783.3.2 帧中继协议 803.3.3 帧中继的应用 823.4 ISDN和ATM 833.4.1 综合业务数字网 833.4.2 ATM虚电路 873.4.3 ATM高层 883.4.4 ATM适配层 893.4.5 ATM通信管理 90第4章局域网与城域网 934.1 局域网技术概论 934.1.1 拓扑结构和传输介质 934.1.2 LAN/MAN的IEEE 802标准 98 4.2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 1004.2.1 LLC地址 1014.2.2 LLC服务 1014.2.3 LLC协议 1024.3 IEEE 802.3标准 1034.3.1 CSMA/CD协议 1034.3.2 CSMA/CD协议的性能分析 108 4.3.3 MAC和PHY规范 1094.3.4 交换式以太网 1144.3.5 高速以太网 1154.3.6 虚拟局域网 1184.4 局域网互连 1204.4.1 网桥协议的体系结构 1204.4.2 生成树网桥 1234.4.3 源路由网桥 1294.5 城域网 1314.5.1 城域以太网 1324.5.2 弹性分组环 135第5章无线通信网 1395.1 移动通信 1395.1.1 蜂窝通信系统 1395.1.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1405.1.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1425.2 无线局域网 1435.2.1 WLAN的基本概念 1435.2.2 WLAN通信技术 1455.2.3 IEEE 802.11体系结构 150 5.2.4 移动Ad Hoc网络 1565.2.5 IEEE 802.11的新进展 165 5.3 无线个人网 1695.3.1 蓝牙技术 1705.3.2 ZigBee技术 1755.4 无线城域网 1815.4.1 关键技术 1815.4.2 MAC子层 1825.4.3 向4G迈进 183第6章网络互连与互联网 186 6.1 网络互连设备 1866.1.1 中继器 1866.1.2 网桥 1876.1.3 路由器 1886.1.4 网关 1896.2 广域网互连 1906.2.1 OSI网络层内部结构 191 6.2.2 面向连接的网际互连 1926.2.3 无连接的网际互连 194 6.3 IP协议 1976.3.1 IP地址 1986.3.2 IP协议的操作 200 6.3.3 IP协议数据单元 202 6.4 ICMP协议 2036.5 TCP和UDP协议 2046.5.1 TCP服务 2056.5.2 TCP协议 2056.5.3 TCP拥塞控制 2086.5.4 UDP协议 2116.6 域名和地址 2116.6.1 域名系统 2136.6.2 地址分解协议 2146.7 网关协议 2186.7.1 自治系统 2186.7.2 外部网关协议 2186.7.3 内部网关协议 2206.7.4 核心网关协议 2286.8 路由器技术 2296.8.1 NAT技术 2306.8.2 CIDR技术 2326.8.3 第三层交换技术 234 6.9 IP组播技术 2366.9.1 组播模型概述 2366.9.2 组播地址 2376.9.3 因特网组管理协议 238 6.9.4 组播路由协议 2426.10 IP QoS技术 2476.10.1 集成服务 2486.10.2 区分服务 2506.10.3 流量工程 2526.11 Internet应用 2546.11.1 远程登录协议 2556.11.2 文件传输协议 2566.11.3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257 6.11.4 超文本传输协议 258 6.11.5 P2P应用 261第7章下一代互联网 2657.1 IPv6 2657.1.1 IPv6分组格式 2667.1.2 IPv6地址 2707.1.3 IPv6路由协议 2757.1.4 IPv6对IPv4的改进 2777.2 移动IP 2787.2.1 移动IP的通信过程 2787.2.2 移动IPv6 2807.3 从IPv4向IPv6的过渡 2847.3.1 隧道技术 2857.3.2 协议翻译技术 2927.3.3 双协议栈技术 2967.4 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 2987.4.1 IP地址的分配 2997.4.2 我国的下一代互联网研究 301 第8章网络安全 3048.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 3048.1.1 网络安全威胁的类型 3048.1.2 网络安全漏洞 3058.1.3 网络攻击 3058.1.4 安全措施的目标 3068.1.5 基本安全技术 3068.2 信息加密技术 3078.2.1 数据加密原理 3078.2.2 经典加密技术 3088.2.3 现代加密技术 3088.3 认证 3128.3.1 基于共享密钥的认证 312 8.3.2 Needham-Schroeder认证协议 3138.3.3 基于公钥的认证 3148.4 数字签名 3148.4.1 基于密钥的数字签名 314 8.4.2 基于公钥的数字签名 315 8.5 报文摘要 3158.5.1 报文摘要算法 3168.5.2 安全散列算法 3178.5.3 散列式报文认证码 318 8.6 数字证书 3198.6.1 数字证书的概念 3198.6.2 证书的获取 3208.6.3 证书的吊销 3218.7 密钥管理 3218.7.1 密钥管理概述 3218.7.2 密钥管理体制 3228.8 虚拟专用网 3258.8.1 虚拟专用网的工作原理 325 8.8.2 第二层隧道协议 3278.8.3 IPSec 3338.8.4 安全套接层 3378.9 应用层安全协议 3418.9.1 S-HTTP 3418.9.2 PGP 3418.9.3 S/MIME 3438.9.4 安全的电子交易 3448.9.5 Kerberos 3458.10 可信任系统 3468.11 防火墙 3488.11.1 防火墙的基本概念 3488.11.2 防火墙的功能和拓扑结构 349 8.12 计算机病毒及防护 3538.12.1 计算机病毒概述 3538.12.2 计算机病毒防护 3558.13 入侵检测 3578.13.1 入侵检测系统概述 3578.13.2 入侵检测技术 3638.13.3 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 3648.14 入侵防御系统 3648.14.1 入侵防御系统的概念 3648.14.2 入侵防御系统与入侵检测系统的区别 3658.14.3 IPS的优势与局限性 365第9章网络操作系统与应用服务器 367 9.1 网络操作系统 3679.1.1 Windows Server 2008 R2操作系统 3679.1.2 Linux操作系统简介 3709.2 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配置 3719.2.1 Windows Server 2008 R2本地用户与组 3719.2.2 Windows Server 2008 R2活动目录 3729.2.3 Windows Server 2008 R2远程桌面服务 3779.2.4 Windows Server 2008 R2远程管理 3819.2.5 Linux网络配置 3849.2.6 Linux文件和目录管理 3909.2.7 Linux用户和组管理 3989.3 Windows Server 2008 R2 IIS服务的配置 4049.3.1 IIS服务器的基本概念 4049.3.2 安装IIS服务 4049.3.3 配置Web服务器 4059.3.4 配置FTP服务器 4079.4 Linux Apache服务器的配置 409 9.4.1 Apache的安装与配置 4099.4.2 建立基于域名的虚拟主机 410 9.4.3 建立基于IP地址的虚拟主机 410 9.4.4 Apache中的访问控制 4119.5 DNS服务器的配置 4129.5.1 DNS服务器基础 4129.5.2 Windows Server 2008 R2 DNS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4229.5.3 Linux BIND DNS服务器的安装 4249.6 DHCP服务器的配置 4279.6.1 DHCP服务器基础 4279.6.2 Windows Server 2008 R2 DHCP服务器的配置 4289.6.3 Linux DHCP服务器的配置 4319.7 Samba服务器的配置 4329.7.1 Samba协议基础 4329.7.2 Samba的主要功能 4339.7.3 Samba的简单配置 4349.8 Windows Server 2008 R2安全策略 435 9.8.1 安全策略的概念 4359.8.2 账户密码策略设置 4389.8.3 IPSec策略设置 4409.8.4 Web 站点数字证书 443第10章组网技术 44910.1 交换机和路由器 44910.1.1 交换机基础 44910.1.2 路由器基础 45510.1.3 访问路由器和交换机 45810.2 交换机的配置 45910.2.1 交换机概述 45910.2.2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46010.2.3 配置和管理VLAN 46410.2.4 生成树协议的配置 468 10.3 路由器的配置 47010.3.1 路由器概述 47110.3.2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472 10.4 配置路由协议 48210.4.1 配置RIP协议 48210.4.2 配置IS-IS协议 48810.4.3 配置OSPF协议 49010.4.4 配置BGP协议 49410.5 配置广域网接入 49910.5.1 配置PPP和DCC 49910.5.2 配置帧中继 50310.5.3 配置ISDN 50410.6 IPSec配置与测试 50610.6.1 IPSec实现的工作流程 506 10.6.2 IPSec配置举例 51010.6.3 常见的故障 51410.7 IPv6配置与部署 51710.7.1 IPv6-over-IPv4 GRE隧道配置 51810.7.2 ISATAP隧道配置 52110.8 访问控制列表 52510.8.1 ACL的基本概念 52510.8.2 ACL配置命令 52710.8.3 ACL综合应用 531第11章网络管理 53711.1 网络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537 11.1.1 网络管理系统的层次结构 537 11.1.2 网络管理系统的配置 538 11.1.3 网络管理软件的结构 540 11.2 网络监控系统的组成 54211.2.1 管理信息的组成 54211.2.2 网络监控系统的配置 543 11.2.3 网络监控系统的通信机制 544 11.3 网络管理功能域 54511.3.1 性能管理 54511.3.2 故障管理 55111.3.3 计费管理 55211.3.4 配置管理 55311.3.5 安全威胁 55511.3.6 安全管理 55811.4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55911.4.1 SNMPv1 56011.4.2 SNMPv2 56611.4.3 SNMPv3 56911.5 管理数据库MIB-2 572 11.5.1 被管理对象的定义 572 11.5.2 MIB-2的功能组 577 11.5.3 SNMPv2管理信息库 581 11.6 RMON 58411.6.1 RMON的基本概念 584 11.6.2 RMON的管理信息库 585 11.6.3 RMON2的管理信息库 586 11.7 网络诊断和配置命令 587 11.7.1 ipconfig 58711.7.2 ping 59011.7.3 arp 59111.7.4 netstat 59311.7.5 tracert 59511.7.6 pathping 59711.7.7 nbtstat 59911.7.8 route 60211.7.9 netsh 60511.7.10 nslookup 60911.7.11 net 61611.8 网络监视和管理工具 61711.8.1 网络监听原理 61711.8.2 网络嗅探器 61811.8.3 Sniffer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61811.8.4 HP OpenView 62011.8.5 IBM Tivoli NetView 622 11.8.6 CiscoWorks for Windows 624 11.9 网络存储技术 62611.9.1 廉价磁盘冗余阵列 62611.9.2 网络存储 630第12章网络规划和设计 63312.1 结构化布线系统 63312.2 网络分析与设计过程 63612.2.1 网络系统生命周期 63612.2.2 网络开发过程 63912.2.3 网络设计的约束因素 643 12.3 网络需求分析 64412.3.1 需求分析的范围 64412.3.2 编制需求说明书 65512.4 通信流量分析 65712.4.1 通信流量分析的方法 65712.4.2 通信流量分析的步骤 65812.5 逻辑网络设计 66412.5.1 逻辑网络设计目标 66412.5.2 需要关注的问题 66512.5.3 主要的网络服务 66612.5.4 技术评价 66712.5.5 逻辑网络设计的工作内容 668 12.6 网络结构设计 66912.6.1 局域网结构 66912.6.2 层次化网络设计 67312.6.3 网络冗余设计 67512.6.4 广域网络技术 67712.6.5 广域网互连技术 68212.6.6 安全运行与维护 68912.7 网络故障诊断与故障排除工具 694 12.7.1 网络故障诊断 69412.7.2 网络故障排除工具 69612.7.3 网络故障分层诊断 69812.8 网络规划案例 699 12.8.1 案例1 699 12.8.2 案例2 704。

RG200A-用户手册

RG200A-用户手册

GWH-21家庭网关用户手册中国联通集团公司目录第一章注意事项 (2)第二章主要产品功能 (2)第三章包装配件清单 (3)第四章面板及使用说明 (3)4.1 前侧面板图及指示灯状态及对应含义 (3)4.2后侧面板图及端口功能 (3)第五章建立无线连接 (4)第六章配置拨号软件 (4)6.1登陆MODEM前的准备 (5)6.2登陆GWH-21 (6)6.3状态 (6)6.3.1 设备基本信息 (6)6.3.2 连接信息 (7)6.3.3 DSL信息 (7)6.3.4 WLAN接口信息 (8)6.3.5 用户侧以太网口信息 (8)6.3.6 USB接口信息 (9)6.4网络 (10)6.4.1 WLAN配置 (10)6.5安全 (11)6.5.1 广域网访问设置 (11)6.5.2 防火墙 (11)6.5.3 MAC过滤 (12)6.5.4 路由MAC过滤 (12)6.6应用 (13)6.6.1 应用-家庭存储 (13)6.7管理 (13)6.7.1 管理-用户管理 (13)6.7.2 管理-设备管理-设备重启 (14)第七章常见问题解答 (14)第八章技术规格 (15)第一章注意事项遵照下面这些公告保护设备免受火和电造成的风险和损坏。

●使用说明书标记的电源类型。

●使用在设备包装中的电源适配器。

●注意电源输出的插座或延长线。

过重负载的电源输出或损坏的线和插座可能会造成电击或火灾事故。

通常检查电源线。

如果您发现任何损伤,立即替换它。

●留出的适当的空间来散热是必要的,避免过度发热造成对设备损伤。

在接入点的长条孔设计是为了更好地散热,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不能盖住这些散热孔。

●不要把设备放置在靠近热源出口或高温地地方。

避免设备受到阳光直接照射。

●不要把设备放置在潮湿的地方。

不要让设备沾到各种液体。

●在没有我们的客户工程师或您的宽带提供者的指示,不要连接设备到任何个人计算机或电子产品,因为任何错误连接可能会导致电源或火灾危险。

网络mini PTZ 摄像机 用户手册 - 海康威视说明书

网络mini PTZ 摄像机 用户手册  - 海康威视说明书

网络mini PTZ摄像机用户手册UD.6L0101D1551A01版权所有©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15。

保留一切权利。

本手册的任何部分,包括文字、图片、图形等均归属于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或其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或“海康威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摘录、复制、翻译、修改本手册的全部或部分。

除非另有约定,本公司不对本手册提供任何明示或默示的声明或保证。

关于本手册本手册描述的产品仅供中国大陆地区销售和使用。

本手册作为指导使用。

手册中所提供照片、图形、图表和插图等,仅用于解释和说明目的,与具体产品可能存在差异,请以实物为准。

因产品版本升级或其他需要,本公司可能对本手册进行更新,如您需要最新版手册,请您登录公司官网查阅()。

海康威视建议您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本手册。

商标声明为海康威视的注册商标。

本手册涉及的其他商标由其所有人各自拥有。

责任声明●在法律允许的最大范围内,本手册所描述的产品(含其硬件、软件、固件等)均“按照现状”提供,可能存在瑕疵、错误或故障,本公司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明示或默示保证,包括但不限于适销性、质量满意度、适合特定目的、不侵犯第三方权利等保证;亦不对使用本手册或使用本公司产品导致的任何特殊、附带、偶然或间接的损害进行赔偿,包括但不限于商业利润损失、数据或文档丢失产生的损失。

●若您将产品接入互联网需自担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产品可能遭受网络攻击、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本公司不对因此造成的产品工作异常、信息泄露等问题承担责任,但本公司将及时为您提供产品相关技术支持。

●使用本产品时,请您严格遵循适用的法律。

若本产品被用于侵犯第三方权利或其他不当用途,本公司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本手册内容与适用的法律相冲突,则以法律规定为准。

前言本节内容的目的是确保用户通过本手册能够正确使用产品,以避免操作中的危险或财产损失。

在使用此产品之前,请认真阅读产品手册并妥善保存以备日后参考。

友康 双WAN口宽带路由器说明书

友康 双WAN口宽带路由器说明书

用户手册URS-1602路由器双WAN口·DHCP·防火墙·10/100Mbps交换机Version 1.3友康国际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8月序言感谢您购买本公司的双WAN口路由器。

双WAN口路由器具备有两个WAN连接端口,允许多台计算机共享二条宽带连接和两个不同的ISP帐号同时连接因特网,两倍于普通路由器的带宽。

可混合使用不同的因特网连接方式,如Cable Modem,ADSL,ADSL PPPoE,或LAN to LAN 的高带宽网络连接,通过线路负载平衡设置将两条宽带连接达到最高效率的使用;另外一个WAN口可设置为备份端口,当原有连接因异外中断时,则此条备份连接则自动提升,以保持连接持续。

双WAN口路由器是为用户提供高度网络安全和网络资源共享的极好产品。

由于它包含强大的防火墙引擎, 所以能够防DDOS/DOS攻击,同时因为包含了SPI,可以防止用户的私人网络免受因特网黑客袭击。

通过基于WEB页面的配置方式,此双WAN口路由器易于安装和维护。

所有的功能均可通过网络浏览器,如Netscape Communicator 和Internet Explorer来配置业务。

本产品除了具有高效能的传输速率之外,更结合简易的设置接口,让用户在使用上本产品上只需要极短的时间,便能完成基步的设置步骤,让用户使用起来更轻松更方便。

此手册为双WAN口路由器用户手册。

此用户手册内容包括双WAN口的部件规格、安装指导、设置指南以及如何使用双WAN口中的一些功能的资料。

在安装本路由器之前,用户应先把使用手册如何安装部分熟读,并在操作本路由器时把使用手册放在身旁,以便随时查阅。

在您使用前……首先,在安装本IP路由器之前请详细阅读第4章安装IP路由器,以了解本IP路由器的安装方法及注意事项。

其次,为了使本IP路由器完全适应用户的网络环境并正常工作,请详细阅读第6章配置IP路由器。

目录1.重要提示 (5)2.包装清单 (6)3.产品特征及规格 (7)4.安装IP路由器 (10)4.1 安装双WAN口路由器之前请做如下确认动作 (10)4.2 安装双WAN口路由器 (11)5.配置本地计算机 (14)5.1 Windows 95/98/ME下配置 (14)5.2 Windows 2000下配置 (19)5.3 Windows XP下配置 (24)6. 配置IP路由器 (30)6.1 启动Internet Explorer登录IP0409路由器 (30)6.2 PPPoE用户设置 (31)6.3 动态IP(Cable Modem...)用户设置 (36)6.4 静态IP用户设置 (40)6.5 状态 (42)6.5.1 广域网状态 (42)6.5.2 局域网状态 (43)6.6 基本设置 (44)6.6.1 局域网设置 (44)6.6.2 链接设置/信息 (46)6.6.3 路由表 (48)6.7 系统 (49)6.7.1 管理员设置 (49)6.7.2 系统升级 (50)6.7.3 系统日志 (52)6.7.4 杂项设置 (53)6.8 QoS (55)6.8.1 基本设置 (55)6.8.2 IP QoS (57)6.8.3 应用程序QoS (58)6.8.4 端口Qos (59)6.9 LS/NAT (60)6.9.1 负载平衡 (60)6.9.2 应用程序 (62)6.9.3 虚拟服务器 (64)6.9.4 端口转发 (67)6.10 高级设置 (68)6.10.1 防火墙 (68)6.10.2 DDNS (70)6.10.3 远程唤醒 (72)6.10.4 URL过滤 (72)6.10.5 远程管理 (74)6.10.6 时间限制 (75)6.10.7 VPN (76)7. 错误报告和宝贵意见 (78)附录A.常见问题 (78)附录B.网线制作方法 (82)1. 重要提示1.1 请使用本路由器随机附带的电源,如使用其它的电源将会导致故障或损坏此双WAN口路由器。

新疆电网与田供电公司110kV乌与线等输电线路-安装分布式输电线路故障诊断装置建设方案

新疆电网与田供电公司110kV乌与线等输电线路-安装分布式输电线路故障诊断装置建设方案

新疆电网和田供电公司110kV乌和线等输电线路安装分布式输电线路故障诊断装置建设方案建设方案武汉三相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目录1.项目简介 (2)2.分布式输电线路故障诊断系统构成 (2)3.分布式输电线路故障诊断装置安装实施方案 (3)3.1 110kV乌和线安装实施方案 (3)3.2 110kV乌拉线安装实施方案 (4)4.设备清单及预算 (5)5.系统实现原理及主要功能性指标 (6)5.1基本原理 (6)5.2功能性指标 (7)5.2.1故障定位功能 (7)5.2.2故障原因辨识功能 (7)5.2.3系统免维护时间 (7)6.附录 (8)6.1安装设备说明 (8)6.1.1分布式输电线路故障诊断装置适用范围 (8)6.1.2分布式输电线路故障诊断装置技术参数 (8)6.1.3分布式输电线路故障诊断装置结构 (8)6.1.4分布式输电线路故障诊断装置功能说明 (8)6.1.5分布式输电线路故障诊断装置技术参数 (9)6.2安装位置 (9)6.3安装过程 (11)6.4安装人员 (12)6.5安全保障 (13)6.5.1设备安全 (13)6.5.2系统安全 (13)6.5.3人身安全 (13)6.5.4带电作业 (13)6.5.5停电作业 (14)1.项目简介本项目拟对新疆电网和田供电公司110kV乌和线、110kV乌拉线安装6套SX-TMU 型分布式输电线路故障诊断装置,实现这两条线路的故障智能化监测。

2.分布式输电线路故障诊断系统构成系统按照分层分布式体系设计,由分布式输电线路故障诊断装置、数据中心和工作站三部分组成,同时数据中心还提供了WEB服务查询功能。

分布式输电线路故障诊断装置、数据中心和工作站之间通过广域网连接。

本系统作为输电线路工况在线监测系统的一部分,与其他部分共享监测信息。

分布式输电线路故障诊断装置分布安装于输电线路的导线上,监测输电线路故障发生时刻的故障行波电流与工频故障电流及谐波电流,同时采集这些信号并上传到数据中心;数据中心通过GPRS与现场终端通信,接受上传的监测信息并下传相关控制信息。

6.5.1 广域网设计

6.5.1 广域网设计

目前,一般的共享介质网络由于以下网络新需求而负担越来 一般说来,广域网通信的特点是相对较低的通信流量,高的延 越重 : 迟和高的差错率。 广域网通信也被称为一种业务,这是因为广域网供应商向用户 l 由于企业使用客户机 / 服务器,多媒体和提高生产率的其 收取他们所提供的广域网服务的费用。 他应用 , 使得网络的使用不断增长。 广域网连接的另一个特点是服务供应商花钱租用介质 ( 也就是 l , 对速率的需求不断加速增长 , 而且将 线路 电路交换和包交换技术是两种类型的广域网,它们都有各自的优 )应用程序的改变 将两个或更多的校园网连接在一起。由于广域网设施经常是 点和缺点。 继续下去。 从业务供应商租来的 , 广域网的网络设计需要将带宽的花费和效 率优化处理。 举例来说 : l 网络费用的持续增长 , 对可用开支带来更多的压力。 l 应用程序的不断增加 , 需要提供给终端用户更好的服务 质量。 举例来说,所有广域网使用的技术和部件应满足以下设计的需 电路交换网络提供给用户专用的频带,其他用户无法使用。 要: l 各种规模的部门、远端用户、移动用户、国际站点、用户 与之相反,包交换是这样一种广域网交换方法,广域网设备共享 /一条点到点的链路,将报文从源经过通信网络传输到目的地。 供应商和因特网之间正在建成空前巨大的连接。 l 最佳地利用广域网带宽 ; l 爆炸性增长的 Intranet 和 Extranet 对带宽有更大的需求。 l 最小的花费; 包交换网络传统上比电路交换可以提供更高的灵活性并可以更有 效地利用带宽。 l l 企业商务使用的服务器持续增长。 为终端用户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可能产生大量的流量,导致网络问题,例如拥塞:
l 流量类型的区别:路由和桥接流量设置网络设备和协议;一 另外,你需要估计在华盛顿学校地区广域网中可能产生流量问题的应用。以下应用 些协议对丢弃的包敏感;一些应用类型需要更多的带宽。 l 网络流量任意特性:流量精确到达时间和明确的影响是不可 预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层的广域网结构的流量模型是根据主机源和目的地址管理 , 路由器决定路径
…服务器的放置
被访问的服务器的位置影响了广域网中的流量模型。如下图所 示,如果企业服务器放置在站点 1 的接入层 , 访问它的流量必须通 过路由器 1 和路由器 2 之间的链路。这样会消耗站点 1 的大量带宽。
不必要的流量消耗的带宽:在这个例子中,服务器放在很差的位置,引起不必要的流量
路由器是数据路径的决策点
如果主机 A 想要建立与主机 B 的一条连接 , 这个连接的流量到达路 由器 1 然后转发到主机B。 注意如下图中这个连接在路由器 1 和路由器 2 之间不需要产生任何流 量 , 这样保留带宽给其他链路。
基于源 / 目的地址的结构中数据流向
如下图所示 , 在两层广域网结构中 , 流量传播到上层直到到达需 要的目的主机 , 这样保留带宽给其他链路。
较小的网络中一层的设计足够用了
2. 二层设计
如下图所示 , 在两层设计中 , 广域网链路常用于分离站点之 间的互连。这些站点内部包括多个局域网 , 每个局域网都有自己的广 播域。在站点 A 的路由器成为广域网链路创建分离的逻辑网络
…分层设计的优势
分层广域网设计的优势之一是它提供一种方法通过遍及整个网络第 3 层的路由点来控制数据流类型。由于路由器能确定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基 于第 3 层的寻址 , 数据流流到上层直到发现需要的目的主机 , 如下图所 示。
6.5.2 认识和选择网络性能
使用分层结构 ,OSI参考模型简化了两个计算机之间通信的需要的任务。网络设计的 分层模型同样地使用分层结构来简化网络互连需要的任务。每层集中考虑特定的功能,从 而允许网络设计者为本层选择合适的系统和特征。
使用分层设计的优点:
l 伸缩性:分层模型的网络可以在不牺牲控制和管理性能的情况下大幅增 长 , 因为在本地完成功能 , 潜在的问题可以很容易发现。大规模分层网络设 计的一个例子是公 用电话交换网。 l 容易实现:分层设计给每层分配清楚的功能 , 从而使网络实现更容易。
接入层:接入层一般为局域网或一组局域网,典型的如以太网或
令牌环网,直接提供给用户接入网络服务。接入层是几乎是所有的 主机与网络联系的地方,包括各种服务器和用户工作站。
1. 一层设计
不是所有网络都需要三层的结构。服务器的位置是一个重 要的设计决策:它们分布在多个局域网或集中在一个中心服务 器区域。下图显示分布式服务器的设计。一层设计一般用于只 有少数远程站点的公司 , 它们通过本地的局域网访问文件服务 器。每个站点都有自己的广播域。
一个分层网络设计包括以下 3 层:
l l l 核心层 ( 也叫做骨干层 ),为站点提供理想的传输; 分配层,提供基于策略的连接; 接入层,提供工作组和用户接入网络。下图显示高层观察
一个分层网络设计的多方面特征。
分层网络设计的网络分为 3 层 : 核心层、分配层和接入层 , 每层提供不同的功能
三层模型组件
l
需要何种类型的冗余列表以确保广域网的正常运行 ( 提示 : 参考 华盛顿学校地区工 程技术需求 ) 。
(2)为了实现广域网设计 , 记录所有需要重新配置的路由器命令。 (3)记录广域网实施方案如何影响路由器之间的路由更新。
l 疑难问题容易解答:由于每一层的功能定义得非常好 , 所以网络中的 问题互相隔离而且不复杂。为减少问题发生的区域而临时划分网络也是很容易 做到的。 l 可预测性:功能分层的网络其性能是可以预测的 , 使得计划增容的设 计相当容易 : 这种设计方法也有助于分析网络性能。 l 协议支持:在网络上混杂目前和将来的应用和协议是更容易实现的方法 , 它是网络设计的原则 , 因为基础结构已经被逻辑地划分了。 l 可管理性:列出的所有优点都有助于网络的管理性。
核心层:核心层提供地区远程站点之间的快速广域连接,将许多
校园网和公司或企业广域网连接在一起。核心链路经常是点对点连 接,并且核心层很少有主机。核心服务( 例如 ,T1 /T3, 帧中继 , SMDS)一般由电信设备供应商出租。
分配层: 分配层在广域网环境中为多个局域网提供网络服务。本
层属于骨干网一般是基于快速以太网。大型站点实现本层 , 常用 于建筑物之间互连。
如下图所示 , 如果将企业服务器放置在高一层 , 路由器 1 和 路由器 2 之间链路流量会减少很多并且站点 1 的用户可以访问其他 设备。
将服务器移到正确的位置释放了带宽
下图中,工作组服务器放置在用户大量集中的站点的接入层, 经过广域网链路访问服务器的流量受到了限制。因此,更多的带 宽可用于访问站点之外的资源。
服务器的放置应该基于用户的需要
6.5.3
帧中继和 ISDN 广域网链路
远程站点通过广域网技术( 专线除外 )访问广域网核心层是很普通的。 如下图所示,帧中继和 ISDN 是可选的两种办法。 如果远程站点规模很小而且访问共同网络的服务需求很低 ,ISDN 是一 种很合适的选择方案。也许另一个远程站点无法从服务供应商那里接入广域 网络链路,但可以接入帧中继。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为这种类型的广域网连 接到广域网核心建 立一个接入点 , 使得允许远程站点完成接入企业网而 不必为其他站点添加不必要的流量。
用来接入广域网核心的几种不同的广域网技术
例:华盛顿学校园区项目任务:广域网设计
将所有单独的华盛顿学校地区站点连接成一个广域网的拓扑结构以满足 用户的需求。
完成以下任务 :
(1)制作一个包括以下项目的广域网设计: l 广域网链路速率和升级途径;
l
l
学校之间的流量模型 , 为两层或三层广域网结构;
一个附加设备的列表 , 如 CSUDSIJ( 信道服务单元 / 数据服务单 元 ) 和实现地区广域网需要的路由器接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