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课程论文
水土保持学结课论文

大连理工大学课程论文论述主题:水土保持学课程综述姓 名: 周 朋序 号: 67学 号: 201151104班 级: 土1107班课程名称: 水土保持学任课教师: 徐向舟二〇一三年四月目录1.1专题论述........................................................... (1)1.1.1论述水土保持学的理论基础 (1)1.1.2 论述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分类及作用 (1)1.1.3 论述水土保持调查的方法................... . (2)1.2 课程综述........................................................... (4)1.3 主题论述........................................................... (5)1.3.1 主题......................................................... . (5)1.3.1 正文 (5)1.3.1 参考文献 (6)1.2 课程综述《水土保持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一共24学时,分8周上完。
本学科是一门应用技术类的科学,主要研究水土流失的形式、发生原因和规律,水土保持学阐明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并据此原理,制定规划和运用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为发展农业生产,治理江河与风沙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服务。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地壳表层的水和土。
以下是我对前七次讲课内容的概述:第一次讲课的主要类容是绪论部分。
老师首先给我们介绍了一下《水土保持学》这门课程的研究内容,包括水土流失的特点、水土流失的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与水土资源调查和评价的方法以及水土保持的效益。
其次,老师强调了水土保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详细讲解了我国水土流失的类型分区。
水土保持综合措施论文

水土保持综合措施论文摘要:红壤坡地的养分流失受到水土保持措施的影响,从降雨量对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来看,植被覆盖较多的土壤其养分流失的速度也比较慢,所以为了阻止养分流失,以免破坏生态平衡,针对不同的土壤情况需要采取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更好的阻止红壤坡地中养分的流失,确保生态平衡不因养分流失而被破坏。
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2.6%,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基地。
但是由于受到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土壤侵蚀一方面造成了红壤土地的土体结构遭到严重的破坏,土壤中的各种营养元素也不断流失,加速土地贫瘠的步伐,另一方面,由于流失的养分流到下流的水域,也使得这一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所以红壤坡地的养分流失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采取水土保持的综合措施,减慢土壤的侵蚀速度[1]。
一、实验设计与实验观测(一)实验基地概述实验基地设置在杭州生态园内,杭州生态园位于杭州市东南的萧山所前镇,地处嵇山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mm以上,多年平均气温为18℃,属于典型的红壤坡地地域,地质条件在中国南方红壤坡地中具有典型性,所以将实验基地划定在这里,更加具有代表性。
实验区域位于山坡的下部靠近山脚处,这里土层厚度在2cm左右,氮含量在0.08g/kg以上,磷含量在0.07g/kg以上,土壤ph值接近5.0,初步具备实验所需的各项指标。
(二)实验设计原理我们将实验划定在两个相同的径流区域内,实验区为10×20的径流区域,面积控制在200㎡,对照区同样设置为10×20的径流区域,在实验区栽种同等树龄的果树10株,所有区域的生态环境均按照相同的标准展开,为了能够全天候的观测到降雨类型与降雨情况,另设气象观测站一座。
通过一段时间的监测,共得到45天两组不同的数据。
实验结束后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数据与样品,包括每片试验地按照Z型取10个不同的点,每个点取样土500g,共取样土40个,并用保鲜袋加以封存,最后总结分析出红壤坡地中氮磷等养分的流失规律。
水土保持毕业论文

水土保持毕业论文前言人工湿地是一种由人工建造和管理的综合生态系统。
迄今为止,各地区已经把人工湿地技术充分地应用到了污水处理中,并且对于污水处理的对象已经由生活污水、农业污水拓展到处理污染物含量较为复杂的工业废水,使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提升。
目前,在美国约有600多座人工湿地工程用于处理市政、工业和农业废水,在丹麦、德国、英国每个国家也都至少有200个地下潜流湿地系统在运行,新西兰也有80多个人工湿地系统被投入使用[1]。
根据人工湿地的运行经验,正常情况下湿地的出水水质可达到农业灌溉水质要求,湿地系统为水禽提供了舒适的沼泽栖息地,并且对于湿地植物收割后,对湿地基本无破坏,湿地的运行维护管理费用低廉。
因此,人工湿地的出水一般用于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或灌溉工程;在挪威,正探索采用人工湿地处理高浓度难降解废水的研究,虽然稳定性和出水指标正在进行着研究,但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特别是COD、BOD、TP和TN 的去除率都达到了较优的效果;英国提出的有关人工湿地可持续排水系统方案,将人工湿地成功应用于住宅、商业区、工业区、公路和机场等地,用于给排水;澳大利还采用人工湿地取代传统的雨水调蓄池净化合流制溢流污水,并积累了大量相关工程经验。
我国对于人工湿地生态去污技术的研究以在中小城镇构筑节约型人工湿地为主,成本低廉且运行效果也很好;同时,结合人工湿地技术利用荒漠化的土地对污水进行物理、化学和植物处理,不仅使污水的处理效果有了大大提升,也使荒漠化土地有了可持续利用的价值,在人工湿地构筑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大片的生态湿地,对小环境有着良好的作用。
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针对于人工湿地各个组成成分对TN、TP的去除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得到了不同湿地构成、不同污染物浓度、不同植物配置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并得到了人工湿地最优的配置体系。
本文以满堂河小流域人工湿地为实例,满堂河人工湿地位于沈阳市东陵区满堂河小流域,纬度:41.9°,经度:123.6°,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水土保持研究论文(全文)

水土保持研究论文一、、群众参与,部门协作和资源整合要鼓舞流域群众参与,发挥乡土知识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使水土保持科学技术能够和当地的乡土知识建立起高度的兼容性。
培养和提高当地群众的技术能力和治理能力,有效地保护和巩固水士保持项目的成果,在实现流域群众自身可持续进展的前提下,实现流域可持续进展。
各县政府对流域综合治理要高度重视,一个流域或者社区的经济社会进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多部门协作机制。
因为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治理中,只有各相关部门(如水利、农业、林业、畜牧等行业)通力合作,才能实现“综合”治理。
而这种部门的合作包括了技术合作和政策层面的协调和统一。
相比较而言,技术层面的协作要比政策层面的协作容易一些,而真正要实现政策层面的协作和统一,就需要政府部门内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并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二、加强生态修复,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山区土地资源为林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林地不仅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而且对调节气候,水源供给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省会西宁市的重要屏障。
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水热条件不充足等,树种结构相对单一,森林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应注重植被生态系统修复,增加远高山区封育治理面积,促进灌草生长,提高山区植被覆盖率,同时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优化,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水源供给等生态功能。
三、因地制宜,深入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按照清洁型小流域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水土保持新思路,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治理应结合实际遵循“生态良好、生产进展”的原则,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综合配置各项措施并合理布局,实施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同步治理,使其形成结构良好、各项功能较强的整体防护体系,达到保持水士、保护水源、改善环境、促进生产的目的。
有关水土保持的策略水土保持课题论文(1)

有关水土保持的策略水土保持课题论文(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加剧,水土保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其对于环境、经济及人民生命安全都存在着潜在的危害。
因此,为了保护环境与维护经济正常运行,制定出一系列的水土保持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完善法律制度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法律制度是首要的保障,制定并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处。
在惩罚力度上要做到坚决、公平,尤其是对于违反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的人员,要适时追责,让其付出实际代价。
此外,在加强执法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宣传力度,增加公众的水土保持意识。
二、加强科技支撑科技的进步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实践中要注重掌握先进的科技手段并结合实际使用。
在水土流失控制方面,应采用装备先进的设备以及应用高新技术,比如建立遥感监测中心,手动或计算机智能地实现土壤水分、流量、坡度和土地利用等环节的监测和预测,开展水土保持技术推广和树立科技示范。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保护水土资源,在建设中应采用尽可能多的措施来保持生态平衡,比如建设水源涵养林等。
此外,还应注意合理规划道路,合理地利用水面建造防护堤防、拦沙堤、滨海防护工程以及鱼塘等,同时增加有机肥料的应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实现种粮养林、循环经济和绿色环保的理念。
四、加强基层建设基层建设是保障水土保持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环节要求能够有效地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落实水土保持工作责任和措施,同时注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和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队伍的技术素质和协作能力。
总之,“水土保持”是我们对自然环境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它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切实保护好我们的水土资源。
四川农业大学水土保持学论文

四川水土流失状况及其防治措施资环本硕12-1 黄鑫20126980摘要:四川是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
针对四川水土流失灾害的现状分析了其水土流失的特征、分布,危害和成因。
从理念层次和基本途径阐述了水土流失防治策略。
关键词:四川、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四川地处长江上游,为我国西北、西南和华中3大区的结合部。
全省96.5%的幅员面积属于长江水系,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
保护和建设好四川生态环境,不仅是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对于三峡库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川总面积48.5万km2,人口8602万,是我国西部的经济、科技和农业大省。
四川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89年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实施以来,四川省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2001年底,全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到2.26万km2,完成土石方量1亿7159.7万m3,累计投工4亿6682.8万个。
经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很多地方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变,社会经济得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变[1]。
1.四川水土流失状况1.1水土流失特征及分布四川土壤侵蚀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及开发建设人为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分布广,面积大,危害严重。
据第3次遥感技术调查,四川省土壤侵蚀面积(包括水蚀、风蚀、水蚀和冻融侵蚀混合区面积)达21万849.7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3.59%。
其中轻度土壤侵蚀面积8万6570.95 km2,中度土壤侵蚀面积9万4104.41 km2,强度土壤侵蚀面积2万4596.66 km2,极强度土壤侵蚀面积4303.17 km2,剧烈土壤侵蚀面积1274.51 km2,分别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41.06%、44.63%、11.67%、2.04%和0.60%。
水土保持原理和措施的应用论文

水土保持原理和措施的应用论文引言水土保持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有效地减少水土资源的流失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门科学。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土保持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并探讨一些常见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应用。
水土保持的原理水土保持的工作主要依靠以下几个原理:1.水土保持的水文原理:水文原理是水土保持的基础。
通过合理的水文规划和管理,可以更好地控制水的流动,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例如,设立河岸带、建设排水系统等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水流速度和侵蚀力,保护土壤。
2.植被保持原理:植被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工具。
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抵抗水的冲刷。
同时,植物的叶片和茎秆可以起到减轻雨滴的冲击力和拦截水分的作用。
因此,保持良好的植被覆盖是水土保持的关键。
3.地形保持原理:地形对水土保持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规划地形和地形特征可以阻止水的流动,减少水流速度和冲刷力。
例如,建设不同高程的坎地、梯田等措施,使水流呈横向流动,减少纵向流动对土壤的侵蚀。
水土保持的常见措施林地水土保持措施在林地上采取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措施,既能保护林地,又能减少水土流失。
一些常见的林地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植被修复:在采伐或火灾后,及时进行植被恢复,选用适合当地环境的植物种类进行重新种植。
同时,加强对林地的抚育,保持林地的整洁和健康。
•绿篱建设:在林地边缘或重点保护区域,建设绿篱来阻挡水和土壤的流失。
绿篱由多种适应性强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可以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沟壑治理:对林地内的沟壑进行治理,修复和加固边坡,修建沟壑和截沟,以减少和控制土壤侵蚀。
此外,还可以增加沟壑的水保护性,通过抑制沟壑中的水流速度,保持土壤的稳定性。
农田水土保持措施农田是水土保持的重要领域之一,正确地采取水土保持措施,能够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农田水土保持措施:•垄行式耕作:通过设置耕地为垄行式,可以减少冲击力和冲刷,并有助于形成深耕层。
分析城市水土保持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精选5篇)

分析城市水土保持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分析城市水土保持的对策和建议论文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施工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这就使城市的水土流失、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的水土保持问题已经是一个严峻的课题,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解决好这个问题,以提高城市的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全面、可持续发展。
1.城市水土保持的内涵和重要性1.1城市水土保持的内涵r /> 城市水土保持主要是针对土地开发建设和生态景观的破坏而采取的管理和技术措施。
城市水土保持要根据城市土壤侵蚀的特点,采取与该区功能相配套的综合措施,来治理城市的水土流失的现状。
一般来说,城市水土保持包含多个方面,比如,有效的管理和防治由于城市的开发建设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有效保护水源的保护林建设以及在开发建设中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处理等。
1.2城市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城市水土保持可以使城市的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地利用,且能得到充分的保护。
有效的水土保持对策不仅可以起到蓄水保土、防洪减灾的效果,还能大大的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常来说,如果城市的水土流失严重,就会给地下水资源的涵养和补给带来困难,从而使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严重的水资源危机。
另一方面,城市中原有的土地植被被破坏,遇到有风的天气,就会漫天黄沙,影响了城市的整体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2.城市水土流失现状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不合理的治理带来的负面效应。
据相关数据调查,广东省的广州、珠海、佛山等12个城市在1986-1995年间,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为475km?,土壤流失量达到了5.28亿m?;而在山东省的济南、潍坊等七个城市中,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总面积的30%。
由此可见,我国城市的水土流失现象已经十分的严重,我们必须找到解决的措施,促进城市的水土保持。
2.1城市土地过度开发近些年来,我国的房地产开发飞速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课程论文——浅析石漠化水土保持技术学校: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2014年6月浅析石漠化水土保持技术摘要:石漠化是我国西南8省都存在的一种石质荒漠化现象,以贵州最为严重,石漠化面积逐年增加,大片的石漠化土地生产力极低,而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已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严重影响西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南方山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本文就石漠化地区的现状主要分析石漠化概念、成因、分布、对当地的影响、以该地区如何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恢复当地生态环境,从而达到石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石漠化水土保持技术前言: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指逐渐形成石漠景观的过程。
岩溶地区(喀斯特地貌)母岩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具有抗风化能力强的特性,所以成土过程缓慢,且所生成的土壤容易淋失,在我国西南8 省,广泛分布着碳酸盐岩,又由于西南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此地降雨量较多,且多集中在春季,所以在大量水的存在下,化学侵蚀量巨大,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喀斯特地貌,与此同时带来的后果是风化形成的物质溶于水中,很难形成土壤,所以在喀斯特地区,土壤极其珍贵,但是在人类出现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所以要治理石漠化首先就要防治水土流失,讨论如何在石漠化地区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是治理石漠化的关键因素。
1 我国石漠化的主要分布特征和成因机理石漠化的分布特征一是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二是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坡面上;三是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轻度、中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3.2%;四是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
监测区的平均石漠化发生率为28.7%,而县财政收入低于2000万元的18个县,石漠化发生率为40.7%,高出监测区平均值12个百分点;在农民年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5个县,石漠化发生率高达52.8%,比监测区平均值高出24.1%。
石漠化的成因问题,始终是石漠化研究的基本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8],影响石漠化发生发育的因素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两类。
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成为了治理石漠化最大的一个难题。
统计分析显示,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中,过度樵采形成的占31.4%,不合理耕作形成的占21.2%,开垦形成的占15.1%,乱砍滥伐形成的占13.4%,过度放牧形成的占8.2%。
另外,乱开矿和无序工程建设等也加剧了石漠化的扩展,占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面积的10.7%。
影响石漠化发生发育的因素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两类。
但更多的是人为因素所致。
影响喀斯特石漠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性、土壤、坡度以及地面物质组成等;人为因素主要有人口剧增、毁林开荒、陡坡垦殖、过度樵采、烧灰积肥、荒坡放牧、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采矿、人工水库和基建工程以及当地生活习惯等等,而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在石漠化形成中的作用比例要取决于岩溶生境类型和土地利用强度[9]。
成因机理主要有:碳酸盐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不利于水土资源的保存;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降水的影响;人口增长过快,农业人口多,土地负荷压力大;对土地掠夺式经营,耕种方式落后。
2 石漠化水土流失现状石漠化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首先是水土流失严重。
严重影响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据贵州省林业厅调查,50年代全省水土流失面为2.5万km,60年代扩大为3.5万km,70年代末为5万km。
1995年则高达7.67万km,占全省总面积的43.15%。
每年流入长江及支流的泥沙114亿吨,流入珠江0.34亿吨,每年土壤流失量平铺在贵州大地上,厚度可达3至4毫米;石漠化的迅速发展,使得贵州耕地以每年11.4万亩的速度不断减少。
流失的土壤造成河道淤积,影响水电站的正常运行。
在多雨季节容易发生洪灾。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因植被稀疏、岩石裸露,涵养水源的功能衰减,迟滞洪涝的能力明显降低,增强了洪灾发生的可能性。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是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喀斯特石漠化引起的自然灾害灾种多、强度大、频率高、分布广,甚至叠加发生、交替重复。
随着喀斯特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各种自然灾害呈现周期缩短、频率加快、损失加重的趋势。
据研究,1951—1987年的37年间,贵州省农作物受灾年份就有34年,平均受灾面积70万亩/年,占同期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5%。
1985—1990年仅旱灾一项累计受灾面积610万亩,平均每年101.6万亩[10]。
在喀斯特地区本来土壤形成过程就很缓慢,土壤本来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所以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其次造成的一系列的自然灾害,直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在土壤资源急缺的情况下,人地矛盾不断升级,当地人民不断开垦土地,又不断流失,又造成洪涝等自然灾害,这种恶性循环不断进行,不断增强。
最终会导致毁灭性的破坏。
所以进行石漠化治理是喀斯特地区急需解决的问题。
3 石漠化水土保持治理技术探讨现阶段,我国在石漠化的治理方面,主要采取的技术措施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以及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生物措施主要是人为恢复地表植被,是恢复和重建的主要措施;工程措施主要是防止水土流失。
3.1 通过植被恢复控制水土流失对于石漠化地区的水土保持问题,应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加强植被建设,是保持水土的首选措施。
通过在石漠化地区野外径流小区一些实验可以得到不同植被对水土保持效果作用的排序分别为经济林>人工草地>水保林。
例如:经济林中梨树>桃树>板栗;人工草地黑麦草>白三草;水保林中墨西哥柏混交林>墨西哥柏>杨树。
以撂荒坡耕地为对照,经济林的保水效果和保土效果均优于其他生物措施。
陡坡(坡度>15°)种植农作物将导致水土流失量的增加,且多于撂荒坡耕地(杂草)。
香樟、柏树、马尾松等水保林在坡度较陡时不再具有保水效果,而杂草的保水效果比较明显。
因此,缓坡地带适宜发展经济林(梨树等),陡坡地带则适宜发展培育地带性草类[11]。
所以在喀斯特地区在坡度>15°的地区要严格进行退耕还林,在坡度较小地方发展经济林和人工草地的混合植被类型,在林地也可以适当放牧,增加林地的肥力。
这样一来既有利于防止石漠化,有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有利于经济林的生长,因此选择经济林和人工草地,并且在陡坡地带则要严格采用人工草地是个不错的水土保持措施。
3.2 通过加大坡改梯和坡地治理力度保持水土坡改梯是我国整治坡耕地的传统方法,同时也是山区水土保持大力推广的方法。
经多年的检测结果表明,坡改梯减缓坡度后,减少水土流失效果达到24%~95%,平均为70%左右。
同时可减少地表径流42%~47%。
坡改梯加厚土壤后,通过蓄水保水,既显著减少了降雨径流损失,也显著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由于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占总流失量的60%—70%,在时间分配上,既受降雨的影响,也受作物布局、作物种类、生长季节和耕作方法等因素影响。
暴雨季节,覆盖度高的作物比覆盖度低的作物具的更好的保土作用,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作物品种和降雨季节的情况,推行粮—粮、粮—豆、粮—油、粮—果等不同的间作和套作方式,增加坡耕地作物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12]。
3.3 通过加强水土保持宣传通过现代媒体,将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可视化地传授给当地居民,加强水土保持的相关教育,让群众自愿加入水土保持行列。
转变当地居民长期以来以农耕为经济来源的观念,鼓励其学习种植经济林的技术。
大力宣传石漠化的害处,增强当地人民的忧患意识,加强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严格禁止各种人为活动,采取保护措施,改变以往边保护边破坏的尴尬局面。
4 结论综上所述,我们现阶段对于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可以通过植被恢复、坡改梯、坡地治理和宣传教育等几个技术方面来进行解决。
对于石漠化地区的水土保持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几代人不断的努力。
况且,现在我们所了解的石漠化的成因还不是十分的全面,所以之前所做的治理效果总体上来看并不是很理想,在保持其水土流失的技术方面还不是很成熟,很多地区的石漠化仍然在继续。
由此可见,石漠化水土保持难度之大,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更多的经验,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寻求更好的方法措施。
对此,我们应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深入多做调查,综合考虑其地区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特点,再者提高当地人民的素质,达到共同治理和保护石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共同合理开发当地经济,实现脱贫致富和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最终目标,让困扰我国生态发展的石漠化问题得到早日的解决。
参考文献:[1]姚智,张朴,刘爱明.喀斯特区域地貌与原始森林关系的讨论——以贵州荔波茂兰、望谟麻山为例[J].贵州地质,2002,19(2):99—102.[2]Farley KA,Job, g y E G,Jackson R B,et al. Effects of afforestation water yield:a global synthesis with implications for policy.Global Change Biology,2005,11( 10): 1565-1576.[3]刘益兰,帅士章,贵嫩降水变化趋势特征分析[J].贵州气象,2001,25(1):10一l2.[4]Francisco H A.Environmental service payments0:exper-ience,constraints and potential in Philippines [EBOL].[2007-06-01]. http:M www.world agroforestry centre. org/sea/Networks/RUPES/download/paper/Hermi-RUPES. pdf.[5]陈钊.山地文化特性及其对山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地学报,1999,17(2):179—182.[6]李阳兵,王世杰,容丽.关于中国西南石漠化的若干问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6):593—598[7]刘宏,宋建波,王文俊.浅谈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6,17(3):67—71.[8]王德炉.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及防治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3.[9]李阳兵,王世杰,李瑞玲,等.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石漠化成因初探[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6:37—42.[10]黄秋昊,蔡运龙,王秀深.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研究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2007(2):3-4.[11]周素萍,张兴奇,张科利,等.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生物措施的水土保持效果[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4):117-120.[12]王世杰,胡顺光,贵州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