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医学检验

合集下载

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常用的实验方法

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常用的实验方法

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常用的实验方法随着外科手术的发展和患者对手术安全性的要求日益增加,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成为了衡量手术风险和选择合适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

准确的凝血功能筛查能够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或术前准备药物,同时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而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的实验方法则是应用在临床上的最主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常用的实验方法,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的知识。

一、凝血时间凝血时间是评价患者凝血功能的一项基本指标,常用的实验方法有凝血时间测定。

凝血时间是指患者血液中加入合适的凝血激活剂后,从开始凝固到形成不可拉丝块状所需的时间。

正常人的凝血时间为3~9分钟,而凝血时间延长则意味着凝血功能发生异常。

常用的凝血时间测定方法有:局部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在适当的条件下测定患者血液的凝血时间,以评估其凝血功能的正常性。

在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中,这些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助于及时采取必要的手术准备措施。

二、凝血酶原活性测定凝血酶原活性测定是一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它通过测定患者血浆中凝血酶原的活性来评估其凝血功能的状态。

凝血酶原是激活的凝血因子Ⅱ,是凝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正常情况下,凝血酶原活性正常,凝血功能也就正常。

而在某些情况下,凝血酶原活性可能受到影响,比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等。

因此,通过测定凝血酶原活性,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

凝血酶原活性测定方法简单、准确,通常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结果,因此在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血小板功能分析在凝血功能筛查中,血小板功能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

血小板是维持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细胞,它的数量和功能对于凝血功能来说至关重要。

通常情况下,血小板数量在150-400 x 10^9/L之间,而血小板功能的异常可能导致患者出血风险增加。

血凝试验原理及临床应用

血凝试验原理及临床应用

血凝试验原理及临床应用血凝试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实验室检测方法,用于评估血液凝血功能。

它通过模拟体外环境,测量血液在凝血过程中产生的凝块形成时间及强度,以评估凝血功能的正常与异常。

血液凝固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反应过程,涉及多种血液凝血因子、调节因子以及血小板的相互作用。

血凝试验主要包括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等。

凝血酶时间(PT)是评估外源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主要用于监测肝功能和维生素K缺乏。

在凝血酶时间测定中,将血浆与外源凝血途径所需的磷脂、磷脂酰胆碱和凝血酶原混合,通过开始凝块的时间来评估凝血功能。

凝血酶时间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主要用于评估内源凝血途径功能。

血浆与活化剂(如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或磷脂胶球)混合,然后加入凝血酶原,通过测量开始凝块的时间来评估凝血功能。

APTT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

血小板计数用于评估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对止血过程至关重要。

血小板计数可以通过血液采样后计算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来确定。

异常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问题。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用于评估血浆中凝血因子的功能状况。

凝血因子的异常活性可能导致凝血功能的紊乱。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可以通过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来确定。

血凝试验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评估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监测抗凝治疗的疗效、评估血液凝块病和血友病等遗传性凝血障碍、评估出血和血栓风险。

对于评估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血凝试验可以帮助确定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功能异常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凝血功能紊乱。

这对于明确病因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在抗凝治疗过程中,血凝试验可用于监测抗凝药物的疗效。

例如,PT值可以用来监测华法林等维生素K拮抗剂的抗凝效果。

APTT值可以用来监测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直接口服抗凝药物(例如阿司匹林和卡哇地洛)的抗凝效果。

临床医学检验:血栓与止血一般检验试题及答案(题库版)

临床医学检验:血栓与止血一般检验试题及答案(题库版)

临床医学检验:血栓与止血一般检验试题及答案(题库版)1、单选有关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正确的叙述是()A.在血栓前状态为阴性B.D-二聚体测定为阴性,基本可排除血栓形成C.在继发性纤溶时为阴性D.在原发性(江南博哥)纤溶时为阳性E.不能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正确答案:B2、判断题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作用是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正确答案:错3、单选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率(PTR)的参考值范围是()A.1±0.15B.1±0.5C.1.5±0.15D.1.5±0.5E.1±1.5正确答案:A4、填空题纤溶系统的组成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正确答案: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抑制物5、判断题PT正常,APIT延长最可能是缺乏因子Ⅰ、Ⅱ。

()正确答案:错6、填空题出血时间测定是筛检试验中惟一的______试验,其推荐方法是______,该试验对评价______和______有一定的价值。

正确答案:体内;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质和量7、问答?患者,男,40岁,工人。

乏力,食欲不振3个月,腹胀,黄疸1周,皮下出血和淤斑3天入院。

家族中无遗传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8.9℃,呼吸26次/分,脉搏92次/分,血压17/10.6kPa。

神志清醒精神萎靡,急性病容,消瘦。

全身皮肤、粘膜重度黄染,胸部和双下肢皮下散在出血点和淤斑,全身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心、肺正常。

腹膨隆,肝区深压痛阳性,肝右肋下3cm,质中、边缘光滑。

脾左肋下未及。

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2~3次/分。

入院后检查:腹部B超提示:肝右肋下3cm伴中度腹水,脾正常。

胸片、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3.2×10/L,PLT172×10/L;尿常规:尿胆原阳性、尿胆红素阳性;大便常规:粪胆原阳性;生化及免疫学检查:BUN6.5mmol/L、Cr154μmol/L、血糖8.7mmol/L、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AST670U/L,ALT395U/L,TBIL160μmol/L,DBIL91.3μmol/L,IBIL68.7μmol/L,TP55g/L,ALB21g/L,GLB34g/L。

血栓与止血临床应用讲解

血栓与止血临床应用讲解

(四)血块收缩试验
(clot retraction test, CRT) 血液完全凝固后,血小板收缩蛋白使得血小板 伸出伪足,伪足前端连接到纤维蛋白上,当伪 足向心性收缩,使得纤维蛋白网变小。血清析 出,血块变小,有利于生理性止血。 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对血块收缩有一定的影 响,是血小板功能的筛选试验。 为了避免红细胞对结果的干扰,现在也可以 采用血浆来操作。
血栓与止血 临床应用
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临床血液学与血液学检验系
血栓与止血(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是 机体止凝血和抗凝血机制动态平衡失调的一种 病理生理过程。涉及血管壁、血小板、血液凝 固、抗血液凝固、纤溶系统和血液流变学等基 础理论,也涉及上述各方面相应的实验检查。 如果止凝血活性增强或抗凝血活性减弱,变会 导致血栓性疾病。相反,则会引起凝固状态或 出血倾向,为研究和诊断出血性疾病和血栓性 疾病所必需。本章就血栓与止血的实验室检查 和临床诊断(反映免疫性因素,如ITP) 和vWFAg(检测vWD)检测等。 将出血时间测定、血小板计数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作 为一期止血的筛选试验。
二、凝血相关检验
(一)凝血时间测定(clotting time,CT) 血液离体后, Ⅻ被异物表面活化,在血小板因 子和Ca2+的参与下,经过一系列的反映生成纤 维蛋白而凝固。是用来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 凝血功能。 普通试管法参考值:4-12min。
危险
PC<20³109/L
可引起自发性出血
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正常人每天有6-10%的波动。早 晨低,午后高。新生儿低,妇女月经前降低, 剧烈运动进食后升高。 病理性减少: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障、急性 白血病等;血小板消耗过多,如DIC;血小板 破坏过多,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病理性增多:慢粒,急性化脓性感染,脾切除 手术后等。

凝血功能检测和解读

凝血功能检测和解读

凝血功能检测和解读凝血功能检测是一系列实验室检查的集合,用于评估血液的凝血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出血或凝血异常的原因,以及指导治疗方法。

凝血功能检测通常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测定(FIB)等。

首先,血小板计数是测量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常规检查。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50-400×10⁹/L。

血小板是一种重要的血液细胞,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低血小板计数可能是由于减少的生产、持续的破坏或异常的分布所致,造成机体易于发生出血。

其次,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是测量血浆凝血系统对外界活化途径的凝血反应时间。

PT的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所致。

PT的结果通常通过与参考值(比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进行比较来进行解读。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是测量凝血系统内在凝血途径的活化过程中凝血反应时间的指标。

APTT的延长可能意味着血浆凝血系统中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包括凝血因子Ⅷ、Ⅸ、Ⅺ、Ⅻ以及纤维蛋白原等。

APTT结果也需要与参考值进行比较来进行解读。

纤维蛋白原测定(Fibrinogen,FIB)是测量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的检测项目。

纤维蛋白原是凝血系统中的关键蛋白质,参与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活化。

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异常可能提示机体凝血功能障碍,如纤维蛋白原减少可能导致血液凝固能力下降。

除了上述几个常见的检查项目外,凝血功能检测还可以包括其他项目,如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抗凝血酶Ⅲ活性(Anti-thrombin Ⅲ Activity,AT-Ⅲ)等,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其他方面。

对于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体征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临床医学检验:血栓与止血检验必看题库知识点真题

临床医学检验:血栓与止血检验必看题库知识点真题

临床医学检验:血栓与止血检验必看题库知识点真题1、问答题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试验有哪些?如何分析筛检试验结果?正确答案: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试验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

其筛(江南博哥)检试验在临床应用时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APTT和PT都正常:各种血栓止血改变处在代偿阶段,若临床表现出较明显的延迟性出血,则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Ⅻ缺乏症。

(2)APTT延长和PT正常:多数是由于内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和获得性因子Ⅷ、Ⅸ、Ⅺ缺乏症等。

(3)APTT时间正常和PT延长:多数是由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致出血性疾病,如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Ⅶ缺乏症。

(4)APTT和PT都延长:多数是由于共同途径的凝血缺陷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如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Ⅹ、Ⅴ、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缺陷症等所谓的联合因子缺乏,但更多的还是存在血液凝固调节的异常。

2、问答题肝病出血的原因有哪些?哪些血栓与止血的试验检测指标对肝病的病情观察和预后判断有价值?正确答案:(1)原因:①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的合成减少。

②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的消耗过多。

③循环抗凝物质和血FDP增多。

④血小板减少及功能障碍。

(2)指标:①因子Ⅶ∶C和因子Ⅱ∶C减低先于肝功能异常,可作为肝病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②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Ⅴ∶C减低,反映肝病严重,或已为肝硬化。

③异常凝血酶原增高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参考指标之一。

④因子Ⅷ∶C和vWF水平愈高,反映肝病愈严重;因子Ⅷ∶C降低示并发DIC。

⑤因子Ⅻa∶Ag下降,AT-Ⅲ水平<35%或PLG水平<20%,提示预后不佳。

⑥肝病时常呈多个因子的联合变化,故需综合分析。

3、名词解释遗传性因子ⅩⅢ缺乏症正确答案:遗传性因子ⅩⅢ缺乏症是由于因子ⅩⅢ或构成因子ⅩⅢ的αβ亚基遗传性缺乏或合成速率异常导致因子ⅩⅢa的活性减低,不能有效地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交联成稳定的纤维蛋白,本症患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实验出凝血检查

实验出凝血检查

血小板计数与功能检测
总结词
血小板计数与功能检测是评估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常用方法 。
详细描述
血小板计数是通过测定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了解血小板数 量是否正常。血小板功能检测是通过一系列试验了解血小板 粘附、聚集、释放等功能是否正常。
04
实验出凝血检查的临床应用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诊断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详细描述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是通过在 血浆中加入部分凝血活酶和钙离子, 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以评估内 源性凝血途径是否正常。
纤维蛋白原测定
总结词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常用方法。
详细描述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通过测定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以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 是否正常,从而了解血液凝固状态。
发展
目前,实验出凝血检查已经从单一的检测项目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检测体系, 包括血小板功能检测、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等多个项目。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实验出凝血检查将更加精准、快速和自动化。
02
实验出凝态转变为凝固态的生 理过程,包括内源性凝血途径 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03
实验出凝血检查的方法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总结词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评估外源性 凝血途径的常用方法。
详细描述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通过在血浆 中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 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以评 估外源性凝血途径是否正常。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总结词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是检测内 源性凝血途径的常用方法。
抗凝治疗的监测
监测华法林抗凝治疗
通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等指标,评估抗凝治疗效果,调整药物剂量。

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质量评价分析

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质量评价分析

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质量评价分析【摘要】目的:为提升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检验结果准确性,对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质量评价作进一步分析。

方法:研究筛选出了一共50份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浦口区中医院检验科的凝血质控样本资料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参控项目,参考相关医学数据进行凝血实验,检测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纤维蛋白原(FIB)。

结果:统计研究表明,50份凝血质控样本参控项目的总准确率95.94%,单项检测准确率中,纤维蛋白原(FIB)、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最高,其次是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凝血酶原时间(PT)最低。

结论:分析表明,严格遵循医院各项质量控制标准,对提升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高质量凝血检测提供保障。

【关键词】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检验结果;质量评价分析临床大部分血栓性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凝血功能障碍,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准确率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着疾病的相关治疗措施的顺利进行。

临床实验室质量评价是多个实验室共同分析同一样本,再借助外部机构对数据进行收集,将实验结果上报,来评价实验室检测样本的能力,区别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差异,提高检测结果的可比性,也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起促进作用,使检验操作规范化、检测过程标准化、试验结果更加可靠。

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质量评价包含PT、INR、APTT、FIB,PT是常见的外源性凝血指标,FIB是凝血功能中常见的蛋白质,ATPP是常见的内源性凝血指标,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筛选出了一共50份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浦口区中医院检验科的凝血质控样本资料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参控项目,参考相关医学数据进行凝血实验,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样本由检测中心统一发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 义] 2.BT缩短临床意义不大。 ① 某些严重高凝状态或血栓性疾病 ② 心梗、脑梗、DIC高凝期
[意 义]
BT长短主要受血小板和血管壁因素的影响。 本实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差,又受诸多因 素影响,所以临床价值有限。
筛检试验
二、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apillary
resistance Test, CRT)
时间。主要反映血管壁和血小板相互作用。
影响因素: ①血小板数量和功能; ②血管壁脆性; ③凝血因子的影响较小。
[方 法] 用标准弹簧针或刀片刺破皮肤2--3mm
深,观察出血自然停止的时间。
[参考值]
BT测定器法 6.9±2.1min >9min为延长
BT
BT
Surgicut instead of lancet. Apply 40 mmHg blood pressure. Take blood every 30 sec.
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等。
vWF↓——vWD ★
诊断试验
四、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测定( vWF:A)
原理:在待检枸橼酸钠抗凝血浆中,加入一种 吸附于胶乳颗粒上的特异性单抗,该单抗是直 接针对vWF的血小板结合位点,此时胶乳颗粒 和待检血浆中的vWF发生聚集,受检血浆发生 浊度变化,从而可以检测vWF:A。
男性﹤5个;女性及儿童﹤10个
[意 义]
本实验观察血管壁、血小板的综合止血作用
1.异常提示:毛细血管脆性、通透性 2.常见于:① 血管壁结构与功能异常-过敏性紫癜
② 血小板质与量异常 ③ 血管性血友病(vWD) ④ 其他:高血压、糖尿病等
诊断试验
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vWF:Ag)
原理: 在含vWF抗体的琼脂凝胶板中加入一
【参考值】O型血:38-125.2% 其他型血:49.2-169.7%
【临床意义】结合vWF:Ag、FⅧ:C检测,主要用于vWD的 分型诊断。
血栓性疾病中vWF:Ag、 vWF:A均升高
五、6-酮-前列腺素F1α测定
诊断试验
原理:将抗原包被酶标反应板加入受检 血浆或6-酮-前列腺素F1α标准品和一定 量的抗6-酮-前列腺素F1α抗血清作用一 定时间后,再加入酶标记第二抗体,最 后加底物显色。根据吸光度从标准曲线 上推算出受检血浆中的6-酮-前列腺素 F1α含量。
定量的含vWF抗原的受检血浆,在电场作用 下,泳动一定时间,出现抗原-抗体反应物, 通过计算得出vWF:Ag的含量。
也可以用Elisa法。
【参考值】Laurell免疫火箭电泳法:94.1%±32.5%。 Elisa法:70%-150%
【临床意义】血管内皮细胞的促凝指标之一。 ①减低:见于vWD,是诊断vWD及其分型的指标之 一。 ②增高:见于血栓性疾病及血栓性前状态,如心肌梗塞、
Normal range: 2-8 min
[意 义]
1. BT延长 血小板数量明显: <50109/L,如原发性和继 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 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或药物影响 (如阿司匹林、潘生丁) 严重缺乏血浆某些凝血因子:vWD、DIC 血管壁异常: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
第一节 血管壁检测
一、筛检试验 出血时间 束臂试验 二、诊断试验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测定 6-酮-前列腺素F1α测定 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抗原测定
自学
筛检试验
一、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
[原 理] 测定毛细血管被刺破后至自然止血所需
又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或束臂试验
[原 理]
毛细血管壁完整性
内皮结构与功能 血小板质与量
异常
脆 性 压力
通透性
易出血
[方 法]
血压计袖带
(收缩压+舒张压)÷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上臂加压8min
在前臂直径5cm 圆圈内计数出血点
影响血管壁完整性和脆性的因素:①血管壁的结 构和功能;②血小板的量和质;③血浆vWF
[参考值]
GPIIb/IIIa 纤维蛋白原 钙离子 聚集诱导剂:
血小板功能
1.粘附功能(adhesion function)
指血小板具有粘附于血管内皮下胶原及其他
异物表面的能力
需要物质
GPIb-Ⅸ vWF III型胶原 纤维结合蛋白(Fn)
2.聚集功能(aggregation function)
指活化后的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连接 的特性
参加因素
凝血系统(coagulation system) 抗凝及纤溶系统(anti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tic)
止血与凝血简要机理
1.血管壁:血管收缩、血流减慢 2.血小板: 粘附、聚集、释放、促凝、收缩、 血小板栓(白色栓子) 3. 凝血因子的作用:启动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 途径,使血液凝固. (红色栓子) 4.抗凝血系统的作用:启动AT-Ⅲ和蛋白C等体 液和细胞抗凝系统,防止血栓过度形成. 5. 纤溶激活:血块自溶,血管修复
血栓与止血检测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
王信峰
血管中流动的血液为什么不凝固? 破损的血管为什么能止血?
抗凝血
凝血
动态平衡
纤溶
纤溶抑制
亢进 减弱 血栓形成
减弱 亢进 出血不止
凝血与抗凝机制的病理生理基础

正个
常 止
方 面
血四 机个
能因

凝血机制
抗凝机制 血管壁(vessel wall)
血小板(platelet)
参考值:血浆TM:Ag:20-35µg/L
临床意义: TM:Ag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物 质之一。
TM:Ag水平增高显示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 增强,见于血栓性疾病如糖尿病、心梗、脑血 栓、DIC等。
第二节 血小板检测
血小板以其数量和功能参与初期止血过程。 数量方面: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分 布宽度。 功能方面: 粘附、聚集、释放、促凝、血块收缩。
参考值:酶联法:(22.9±6.3)mg/L 临床意义: 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指标之一。
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有抗血小板聚 集和扩张血管的作用,起抗凝血作用。
降低:见于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梗、心绞 痛、糖尿病等。
六、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抗原测定
诊断试验
原理:以TM单抗包被聚乙烯放免小杯,受 检血浆中的TM结合于包被的放免小杯上, 加入125I-抗人TM单抗,根据结合的125I放射 性强度计算出受检血浆中的TM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