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

合集下载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一、概述在临床医学中,凝血功能障碍是指机体在出血或凝血异常的情况下,凝血机制出现障碍或失衡,导致出血、栓塞性疾病或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等疾病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而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往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健康风险,因此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至关重要。

二、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1. 凝血指标异常对于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首先需要依靠凝血指标来进行判断。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其中PT主要反映外源激活凝血通路活性,而APTT则主要反映内源和共同凝血通路活性。

当患者的PT和APTT明显延长且无法纠正时,可以考虑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可能性。

2. 出血表现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如皮肤瘀点、皮下出血、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特别是在没有明显外伤或其他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上述表现,应高度怀疑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3.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是维持血管通畅和止血的重要因子,因此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中,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状态也需要被纳入考虑。

当患者的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功能异常或出现血小板脱落症状时,也应当考虑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

4. 凝血因子异常除了常规的凝血指标外,对于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还需要关注凝血因子的异常情况。

凝血因子的异常状态可能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等,从而加重患者的出血风险。

对凝血因子进行全面的检测和评估,有助于明确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和病因。

5. 遗传性因素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家族史中出现多次因凝血功能异常导致出血或血栓性事件的情况,应当高度怀疑患者存在遗传性的凝血因子异常,需要进一步的遗传学检测和诊断。

三、总结与展望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凝血指标、出血表现、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凝血因子的异常情况以及可能的遗传因素等多方面的信息。

凝血功能障碍指标

凝血功能障碍指标

凝血功能障碍指标凝血功能障碍是指血液凝固或止血功能异常,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本文将介绍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指标,包括血小板数量和功能、血管壁稳定性、凝血因子活性、D-二聚体和FDP水平、抗凝血系统平衡、纤溶系统活性以及综合性评估。

1.血小板数量和功能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有形成分,主要参与止血过程。

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检测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最常用方法是血常规检查和血小板功能测试。

治疗方法包括输注血小板、使用促进血小板生成的药物或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血管壁稳定性血管壁稳定性是指血管对外界压力、剪切力等应力的抵抗力,保持血管完整性和通畅性的能力。

血管壁稳定性异常可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

检测方法包括测量血压、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等。

治疗方法包括调整血压、避免使用损伤血管的药物等。

3.凝血因子活性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一类蛋白质,共有12个因子。

凝血因子活性异常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检测方法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等。

治疗方法包括补充凝血因子、使用抗凝药物等。

4.D-二聚体和FDP水平D-二聚体和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血液中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产物,其水平升高提示体内存在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检测方法包括血浆D-二聚体和FDP水平测定等。

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

5.抗凝血系统平衡抗凝血系统是维持血液凝固与止血平衡的重要系统,包括天然抗凝物质、抗血小板因子、凝血抑制物等。

抗凝血系统平衡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

检测方法包括测定抗凝物质浓度、基因检测等。

治疗方法包括调整抗凝药物用量、补充抗凝物质等。

6.纤溶系统活性纤溶系统是指参与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的酶和蛋白,其活性对于维持血液凝固与止血平衡至关重要。

纤溶系统活性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倾向增加。

检测方法包括测定纤溶酶原浓度、纤溶酶活性等。

临床血液检验止血及凝血检验值正常参考值范围及临床意义一览表

临床血液检验止血及凝血检验值正常参考值范围及临床意义一览表

临床血液检验止血及凝血检验值正常参考值范围及临床意义一览表英文简称中文名称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凝血四项PT凝血酶原时间11~14.5s因不同试剂检测结果差异很大,检验报告中均注明所用试剂的参考值范围1.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1)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低凝期及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原发性纤溶症等。

(2)肝脏实质性损伤、肝硬化。

(3)血中抗凝物质增多,如肝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多,口服香豆素类抗凝药等。

2.缩短:常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脑血栓等)、DIC早期及口服避孕药等。

3.口服抗凝药物的监测指标:口服华法林等抗凝药,一般使PT保持在正常对照的1.5~2倍。

为了增加不同实验室、不同试剂之间的可比性,现多用国际正常化比值(INR)作为抗凝药物的监测。

如预防血栓形成时,INR保持在1.5;血栓性疾病治疗期间,INR达到2.5~3.0较为合适。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手工法:35~45s;仪器法:26~36s1.延长:(1)因子Ⅻ、Ⅺ、Ⅹ、Ⅸ、Ⅷ、Ⅱ、Ⅳ,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一种或多种凝血因子缺少,如甲、乙、丙型血友病及部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及重症肝脏疾病等。

(2)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

(3)纤维蛋白原小于1g/L。

(4)轻度延长偶见于正常人。

2.缩短:(1)静脉穿刺不佳、血浆内含有血小板、采血1h后才进行检查。

(2)弥漫性血管性内凝血呈高凝状态时。

3.常作为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的观察指标,一般维持在基础值的1.5~2.5倍。

Fib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成人:2~4g/L;新生儿:1.5~3.5g/L1.增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病、急性脑梗塞、心肌梗塞、高脂血症、糖尿病、急性感染(如肺炎)、胆囊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肾病综合征、尿毒症、结缔组织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放射治疗、外科大手术后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实验诊断学:血栓与止血检测

实验诊断学:血栓与止血检测

(依K因子:因子Ⅱ 、Ⅶ 、Ⅸ 、Ⅹ )
三.抗凝系统:
细胞抗凝作用 体液抗凝作用: ❖ AT-Ⅲ :体内最主要的生理抗凝活性物质。 ❖ 蛋白C和蛋白S系统。
四.纤溶系统
第三章 血栓与止血检测
第二节 血栓与止血检测
❖ 机体的止血与凝血过程牵涉到多个系统的多个 环节,因此相关的检测项目也及其复杂。
[参考值]31~43s ,超过正常对照10s以上即为异常
第三章 血栓与止血检测
[临床意义]
① APTT延长:APTT是内源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 主要用于发现轻型的血友病。可检出因子Ⅷ:C水平低于
25%甲型血友病。 结果延长也见于因子Ⅸ(血友病乙)、 Ⅺ和Ⅻ缺乏症; 当共同途径的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因子Ⅴ、Ⅹ缺乏时
第三章 血栓与止血检测
一.血管壁检测
2.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束 臂试验,CRT)
[原理] 在上臂给静脉及毛细血管外加“标准压力”、增加
血管负荷,观察前臂一定范围内皮肤出血点数量的方法。 主要反映毛细血管结构和功能,也与血小板质和量有关。
[参考值] 5CM 8min 成年男性低于5个出血点; 儿童和成年女性低于10个出血点。
1.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原理]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释放出A肽和B 肽后转变成纤维蛋白单体(FM), FM具有自行 聚合呈肉眼可见的纤维絮状或胶冻状的特性。如 发生继发纤溶时,存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bDP, 可与FM形成可溶性复合物,而硫酸鱼精蛋白具 有解离析出FM的能力,FM自行聚合形成肉眼可 见的纤维状物,称为3P试验阳性。
第三章 血栓与止血检测
[临床意义]
a.病理性CRT阳性见于: 毛细血管壁有缺陷的疾病: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

凝血功能障碍 实验室化验指标

凝血功能障碍 实验室化验指标

凝血功能障碍实验室化验指标凝血功能障碍是指机体凝血系统功能出现异常的一种疾病。

正常情况下,凝血功能的正常调节可以维持血液在血管内的稳定状态。

然而,当凝血功能出现障碍时,机体就容易出现出血或血栓等问题。

实验室化验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从而进行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常见的凝血功能障碍的实验室化验指标: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凝血因子活性的指标之一。

它反映了外源凝血途径(或称为因子Ⅶ路线)的功能。

通常情况下,PT 时间在11-13秒之间。

延长的PT时间可能表明凝血功能障碍。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凝血因子活性的另一个指标。

它主要反映内源凝血途径(或称为因子Ⅻ-Ⅷ路线)的功能。

通常情况下,APTT时间在25-38秒之间。

延长的APTT时间可能表明凝血功能障碍。

3.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起着止血作用。

正常情况下,PLT的数值在150-450×10^9/L之间。

过低的PLT数值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4.凝血酶原活动度(FⅡ):FⅡ是血浆中的凝血因子之一,也称为凝血酶原。

正常情况下,FⅡ的活性在70-140%之间。

活性过低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5.降解血纤维蛋白产物(D-dimer):D-dimer是血浆中的一种降解血纤维蛋白产物,是血液凝固代谢的产物。

正常情况下,D-dimer水平较低。

增高的D-dimer水平可能表明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6.凝血酶时间(TT):TT衡量了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活性。

正常情况下,TT时间在14-21秒之间。

延长的TT时间可能表明凝血功能障碍。

7.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一种关键的凝血蛋白。

正常情况下,Fib的水平在2.0-4.0 g/L之间。

过低的Fib水平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8. 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是血液凝固和纤溶过程中产生的降解产物。

正常情况下,FDP水平较低。

增高的FDP水平可能表明凝血功能障碍。

实验诊断学习题1

实验诊断学习题1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名词解释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6.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7.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8.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9.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象。

( 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

止血和凝血障碍检查[1]

止血和凝血障碍检查[1]

Prothrombin time, PT
[ ]
() Ca2+
[] QUIK11-13s
[ ]
1IIVVIIX 2<1g/L 3Vitk 4DIC 5 SLE 6INR 2-3
hypercoagulation state
thrombin clotting time, TT
[ ]
[] 16-18s 3s
[ ] 2
clot retraction test, CRT
[]
[]
[] 30min-1h 18h-24h
40-50%
[] 1 2
a) <50109/L
b) c) FF
clotting time, CT
[]
XII
XIIa
[] 6-12min
[ ]
1. 2. 3. DIC
hypercoagulation state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 ]
XII
Ca2+ PF3
[] 30-455
>10s
<5s
[ ]CT
1. /
2.
3. DIC. 4. 5
(hypercoagulation state) DIC
Platelets involved in the integrity of the vessel wall and
Vit c plt
RBC
2.
--- --- ---
3. 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vW ) Fibronectin Fn () Tissue Factor TF ( FIII) Endouthelin ET ()

凝血因子功能的障碍诊断详述

凝血因子功能的障碍诊断详述

凝血因子功能的障碍诊断详述凝血是人体维持血液在血管内凝聚状态和止血的重要过程。

凝血因子是一类参与血液凝固的蛋白质,分为凝血酶原复合物和纤维蛋白原复合物两个主要阵营。

异常的凝血因子功能可能导致出血障碍,而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对于正确治疗和预防出血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述凝血因子功能障碍的诊断方法和步骤。

首先,了解病史是诊断凝血因子功能障碍的第一步。

医生会询问患者有关家族史、过去的出血史和手术史等信息。

这些信息有助于确定患者是否遗传性凝血因子功能异常。

其次,体格检查也是诊断凝血因子功能障碍的重要步骤。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皮肤、口腔和黏膜是否有出血点、瘀斑等出血迹象。

此外,医生还会观察是否存在关节肿胀、淤血和疼痛等症状,这些可能是凝血因子功能障碍的表现。

第三,实验室检查是确诊的关键。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计数、凝血功能检查和特殊凝血因子检测。

全血计数可以评估血小板数量和质量,低血小板症可能会导致出血障碍。

凝血功能检查常用的方法是血浆凝固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PT检测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功能,APTT检测纤维蛋白原复合物的功能。

正常范围内的PT和APTT结果可以排除凝血因子功能障碍的可能性。

如果PT和APTT延长,则可能存在对应凝血因子功能缺陷。

进一步的特殊凝血因子检测可以明确具体的凝血因子异常。

特殊凝血因子检测主要通过血浆因子测定或基因测序来确定凝血因子异常。

这些检测可以用于确定凝血因子活性、抗原浓度和基因突变等信息。

血浆因子测定可以通过使用特殊抗体或凝集抗体检测特定凝血因子的活性和抗原浓度。

基因测序则可以检测凝血因子的基因突变,并确定相应的遗传类型。

最后,如果诊断结果表明凝血因子功能异常,进一步的评估也很重要。

这可以包括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检查、纤维蛋白原功能检查、血小板功能检查等。

这些进一步的评估可以帮助确定障碍的具体类型并指导后续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凝血因子功能障碍的诊断依赖于综合分析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
[原 理]
测定毛细血管被刺破后至自然止血所需 时间主要反映血管壁和血小板相互作用。
[方
法]
用标准弹簧针或刀片刺破皮肤2--3mm深,观察出血
自然停止的时间
[参考值]
Duke法 Ivy 法 BT测定器法 1-3 min 2-6min 6.9±2.1min >4min为延长 >7min为延长 >9min为延长
诊断学
第四篇 第三章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
Detection for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and coagulation
内科学及物理诊断教研室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止血与凝血障碍的常见原因、出血性疾病 的实验室检查选用原则及实验室诊断步骤。 理解:正常止血、凝血机制。常用的止血与凝血 障碍的实验室检查的原理、参考值、临床意义。
凝血与抗凝机制的病理生理基础
两 个 方 面 四 个 因 素
凝血机制 抗凝机制 血管壁(vessel wall) 血小板(platelet) 凝血系统(coagulation 抗凝及纤溶系统
正 常 止 血 机 能
system)
(anti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tic)
一、血管壁的止血
1.血管壁的完整性
是防止出血的重要保证 血管内皮细胞之间及内皮下胶原
与Vit c有关
血小板参与血管壁的完整性和维持通透性
血管壁完整性破坏的出血机制
当Vit c 缺乏或plt 减少时, 管壁抵抗力下降 内皮细胞间隙增大
脆性、通透性增加
RBC及血液成分外溢
出血

几百年前的欧洲,长期在海上航行的水手经常遭受 一种奇怪病痛的折磨,患者常常牙龈出血,甚至皮肤淤 血和渗血,最后痛苦地死去,人们一直查不出病因。奇 怪的是,只要船只靠岸,这种疾病很快就不治而愈了。 水手们得的是什么病? 坏血病
与血小板粘附、聚集、炎症反应、创伤修复 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有关
4.血块收缩功能
血小板 血凝块 血栓收缩蛋白 纤维蛋白网
收缩
血清被挤出 血块缩小加固
5.血小板促凝活性
PF3提供凝血因子催化表面
血小板止血功能(小结)
①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② 粘附、聚集在血管破损处,形成白色血栓
参加因素
GPIIb/IIIa 纤维蛋白原 钙离子 聚集诱导剂: IIb IIb
ADP、肾上腺素、TXA2、花生四烯酸
粘附与聚集的结果
血小板大量聚积 粘附于血管破损处
形成白色血栓
暂时止血
3.释放功能 :(release reaction)
指血小板在诱导剂的作用下,将胞浆内特殊 颗粒中的内含物释放出血小板的反应 -颗粒 · 致密颗粒 · 溶酶体


BT长短主要受血小板因素和血管壁因素的影响
1、BT延长 血小板明显 <50109/L 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或药物 影响(如阿斯匹林、潘生丁) 血管壁异常: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综合:血管性假性血友病(VWD)、DIC
2.BT缩短 ① 某些严重高凝状态或血栓性疾病 ② 心梗、脑梗、DIC高凝期
延长:1. 主要检测内源性途径的凝血因子缺陷
( 如Ⅷ、Ⅸ、Ⅺ/血友病甲、乙、丙) 2. 其次检测第二、三阶段因子, 如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 3. 严重肝病、DIC. 4. 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5.普通肝素应用的首选监测指标
缩短:高凝状态(hypercoagulation state)(脑血栓、 心梗、DIC高凝期)
外周血血小板
(二)血小板功能
1.粘附功能(adhesion function)
指血小板具有粘附于血管内皮下胶原及其他 异物表面的能力
需要物质 GPIb-Ⅸ vWF III型胶原 纤维结合蛋白(Fn)
2.聚集功能(aggregation function)
指活化后的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连接的特性

詹姆斯·林德(James Lind, 1716年 - 1794年6月13日),发现 新鲜蔬菜水果的治疗作用,并提取 了抗坏血酸—维生素C。
2. 血管内皮下层
良好的弹力纤维
保持血管壁的柔韧性
健全的神经纤维 带负电荷的胶原纤维
维持血管壁的舒缩性
启动凝血过程
3. 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vW 因子) Fibronectin Fn (纤维结合蛋白) Tissue Factor TF (组织因子 FIII) Endouthelin ET (内皮素)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原
理]
XII 因子活化剂
Ca2+
、磷脂(替代PF 3)
血浆
[参考值] 30-45秒(或与正常对照相差5秒以内) >正常对照10s以上者 延长 <正常对照5s以上者 缩短
[意
义]
与CT意义相同
分为三个阶段,两个途径 (内源性、外源性)
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第二阶段:凝血酶形成 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形成
目前公认的凝血因子共14个,按罗马字命名的有
12个,尚有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激肽释放酶
原(PK)
大多数由肝脏产生,其中II、VII、IX、X合成依
赖于Vitk,称Vitk依赖因子
检查血小板功能和数量的试验 1.血小板计数 2.血块退缩试验
(一)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参考值]
100-300109/L
<100109/L为减少 >400109/L为增加
[临床意义] A.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成减少:再障、白血病 血小板破坏增加:ITP、 TTP、淋巴瘤、 DIC 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受到稀释等。 B. 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400×109/L称为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CML、真红 反应性增多:急、慢性炎症、感染、肿瘤患者
当血管壁受损后的一系列变化
Ⅰ.神经反射
管腔收缩
血流变慢 出血/停止
Ⅱ.内皮细胞分泌vWF、Fn Ⅲ.释放FIII
促进plt粘附
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促进血小板粘附 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Ⅳ.暴露内皮下胶原
二、血小板在止血机能中的作用
血小板来自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
(一)静态下血小板形态
蛋白质 glycoprotein GP 如:GPIa Ib IIb Ⅲa Ⅸ
重点和难点
重点:常用的止血与凝血障碍的实验室检查的原理、 临床意义。
难点: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选用原则及实验室
诊断步骤。
生理状态下
血管中流动的血液为什么不凝固
破损的血管为什么能止血
机体内存在着复杂的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
抗凝
凝血
如何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
如何正确判断检验结果?
首先应弄清正常的凝血与抗凝机制
4.异常球蛋白增多,如多发性骨髓瘤
(五)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
[参考值]血浆中加入一定量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
成纤维蛋白。
正常:2-4g/L <2g/L 或 >4g/L为异常
[ 意 义] 减少:1.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2.DIC(消耗过多) 3.严重肝病 增高:1.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急性炎症 手术创伤、恶性肿瘤等 2.生理性:部分正常老人,妊娠晚期
缩短:高凝状态(hypercoagulation state)
(四)凝血酶凝固时间(thrombin clotting time, TT)
[原
理] 标准凝血酶 血浆
[参考值] 16-18s 超过正常对照3s为延长
[意 义]
主要检测凝血过程第三阶段 1.纤维蛋白原质与量异常 2.FDP增多,如纤溶亢进 3.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如AT-Ⅲ、肝素 样物质
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等的综合止血作用。
[方
法]
血压计袖带
(收缩压+舒张压)÷2
上臂加压8min
在前臂;10个为异常 [意 义] 女性0-10个
本实验观察血管壁、血小板的综合止血作用
毛细血管壁异常:败血症、过敏性紫癜、坏血症。 血 小 板 减 少:如ITP、再障等。 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 其 他: 如服用大量抗血小板药物。
③ 释放活性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强
血管收缩
④ 促进凝血过程
⑤ 血块收缩,形成稳固血栓
检查血管壁和血小板 相互作用的试验
1.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2. 出血时间
(一)毛细血管脆性实验(束臂实验)
(capillary resistance test,CRT)
1.原理:对毛细血管壁施加压力,观察血管壁、
阴性:
1.正常人 2.原发性纤溶 3.DIC晚期
实验项目的选择
初筛试验
束臂 试验 BT
筛选试验
Plt 计数 血块收缩 试验
确诊试验
结 果 判 断
+ + +
N/↑ 延长 延长
N N
N 不良 不良
血管因素 血小板量减少 血小板功能 异常、vWD 凝血因子异常可能
N
N
N
N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正常情况下,所有因子都处于无活性状态
常用凝血功能试验图解
内源性凝血系统 接触活化 Ⅻ 外源性凝血系统 组织因子 (Ⅲ )




APTT
C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