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下图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的上京临潢府遗址,这里曾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
契丹政权的建立者是( )A.元昊B.阿保机C.寇准D.安禄山2.他是党项族的英雄,贺兰山上的雄鹰。
他受汉文化的影响,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创制文字,积极吸取中原文化。
“他”是( )A.松赞干布B.元昊C.阿保机D.赤德祖赞3.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剧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A.辽太宗B.宋真宗C.宋太宗D.宋太祖4.绘制历史简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历史简图反映了澶渊之盟订立时的情况( )A B C D5.《天龙八部》是武侠小说宗师金庸的经典作品。
金庸创作该小说依托的历史背景是( )A.汉与匈奴的和战B.魏、蜀、吴三国鼎立C.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D.南宋与金的对峙6.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①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②赵匡胤建立北宋③宋夏和议④西夏建立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①②④③D.②①③④7.许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
有一首描写契丹人生活的诗写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③契丹族人过的是定居生活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8.元昊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
他建立政权后采取的统治措施包括( )①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②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③大力发展科举制度④创制西夏文字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9.观察下图《契丹货币》与《西夏货币》,据图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A.契丹与西夏都同北宋订立了和约B.契丹与西夏都效仿中原制度建立官制C.契丹与西夏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D.契丹与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10.“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精品练习(附答案+详解):第0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点一北宋与辽的和战1.耶律阿保机是哪个少数民数的首领()A.契丹族B.党项族C.女真族D.蒙古族2.“(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导致以上和好局面出现的因素主要有()A.唐蕃会盟B.澶渊之盟C.靖康之变D.元朝建立3.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是()A.宋真宗 B.寇准C.宋太祖 D.宋太宗知识点二北宋与西夏的和战4. 下列政权与其建立民族对应关系不符合史实的是()A.辽—契丹族B.北宋—汉族C.西夏—女真族D.元—蒙古5.公元11世纪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于()A.上京临潢府B.兴庆府C.澶州城D.中都6.假如你是北宋与西夏议和的一名使臣,你可以答应的条件是()①北宋对西夏称臣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③重新开放宋夏边境贸易市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23提升篇1. 如图,下列有关宋与辽、西夏、金政权并立的示意图,不正确的是()A. B. C. D.4.下图所示民族建立的政权是()A.辽B.北宋C.西夏D.金3.“澶渊之盟”是北宋与同时期少数民族关系的缩影,与北宋订立此盟约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辽B.西夏C.金D.元4. 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耶律阿保机称帝②赵匡胤建立宋朝③澶渊之盟④宋夏议和⑤元昊建立大夏国A.①②④③⑤B.①②③⑤④C.②⑤④①③D.②①⑤④③5. 材料“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1)材料中“大宋皇帝”是指谁?“北朝”是指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2)材料中“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为什么?这一规定始于什么盟约。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这个盟约。
答案与详解知识点一北宋与辽的和战1.耶律阿保机是哪个少数民数的首领()A.契丹族B.党项族C.女真族D.蒙古族【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首领,916阿保机建立辽,定都上京,故A符合题意;党项族、女真族、蒙古族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答案见后)一、单项选择题1. 右图是上京遗址。
据文献记载,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也是我国古代漠北地区的第一座都城。
契丹政权的建立者是()A. 元昊B. 朱温C. 耶律阿保机D. 赵匡胤2. 右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
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
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A. 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B. 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C. 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D. 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3. 银川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凤凰城”的美誉。
银川在古代称为兴庆,它曾是下列哪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A. 吐蕃B. 南诏C. 西夏D. 渤海国4. 历史上很多少数民族首领都对民族交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夫西夏声明文物,诚不能与宋相匹,然观其制国书、厘官制、定新律、兴汉学、立养贤务……彬彬乎质有其文,固未尝不可与辽、金比烈!”材料中所评价的民族首领属于()A. 契丹族B. 羌族C. 女真族D. 蒙古族5. 《宋史》中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材料反映了西夏()A. 仿效唐宋制度B. 向宋朝臣服C. 创制了文字D. 全面汉化6. 辽、宋、西夏时期,是民族交融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通过下面两幅图片可知,辽与西夏在向汉族学习的过程中()A. 创制文字B. 发展经济C. 改革官制D. 定制法律7. 金庸在其小说《天龙八部》中有一段描写丐帮帮主乔(萧)峰与群雄惨烈相斗的文字,导火索是群雄发现了乔(萧)峰是契丹人的身世。
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 丐帮帮规不允许契丹人做帮主B. 当时契丹与北宋冲突加剧,双方处于战争状态C. 因为乔(萧)峰欺骗了大家D. 有人嫉妒乔(萧)峰,想找借口把他除去8.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选择题1.契丹在10世纪初建立政权,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
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A. 吐蕃B. 西夏C. 辽D. 金2.“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材料中的“首领”是指()A. 松赞干布B. 元昊C. 完颜阿骨打D. 耶律阿保机3.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领袖,他于1038年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
他来自于( )A. 契丹B. 女真C. 党项D. 突厥4.元昊仿效唐宋制度,采取的治国措施有()(1)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2)鼓励垦荒(3)发展农牧经济(4)创制文字A. (2)(3)B. (1)(2)(4)C. (1)(2)(3)(4)D. (1)(3)(4)5.1004年,辽军大举伐宋,直逼东京,宋危在旦夕。
当时,劝说宋真宗亲征打败辽军的宰相是()A. 魏征B. 岳飞C. 寇准D. 赵构6.与北宋达成“澶渊之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 辽B. 西夏C. 金D. 蒙古政权7.斯塔夫里阿诺斯是这样说到宋朝的: “甚至每年向游牧民'送礼', 这实际上是变相的纳贡。
”接受北宋“送礼”的政权有()A. 1个B. 两个C. 三个D. 四个8.有时候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就是在妥协中完成的,谈判议和不失为一种特殊形式。
下列各项中,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的是()A. 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 大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C. 各政权之间形成长期对峙局面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9.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 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 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A. 寇准B. 宋真宗C. 宋高宗D. 明太祖10.“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100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
材料反映的是澶渊之盟的()A. 背景B. 目的C. 内容D. 影响1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 B. C. D.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和议”共同点的是()A. 缓解了双方的战争状态B. 宋朝都需交纳“岁币”C. 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13.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及女真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时练习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时练习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1.《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契丹皇帝圈下: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材料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A.宋夏和议B.澶渊之盟C.宋金和议D.陈桥兵变2.读图,对中国相关朝代(政权)的内容描述正确的是()A.甲朝和北魏进行淝水之战并大败北魏,使江南地区免遭摧残B.乙政权与北宋澶渊之盟后,出现了100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C.丙政权对南宋称臣、割地、缴纳岁币等,双方形成对峙局面D.丁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鲜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3.“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
……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
”材料主要说明“澶渊之盟”()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B.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D.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4.《旧唐书》记载“……居潢水(西拉木伦河,为西辽州(渊)河北源)之南,黄龙(吉林省吉林市的高句丽山城)之北,鲜卑之故地,在京城东北五千三百里。
东与高丽邻,西与奚国接,南至营州,北至室韦。
……逐猎往来,居无常处。
”材料中记述的是()A.契丹族B.党项族C.女真族D.蒙古族5.建立辽和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分别是()A.契丹族、党项族B.汉族、契丹族C.回族、汉族D.党项族、契丹族6.北宋在边境地区设立榷场,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交往,即以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来换取少数民族的优质马、牛、羊等。
这反映了()A.宋朝的财政来源主要依靠边境贸易B.宋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先战后和C.民族交往促进宋朝商业经济的繁荣D.经贸往来是民族交往的重要途径7.“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 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巩固练习(word含答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①辽②西夏③突厥④回鹘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2.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
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了百姓?”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A.宋、辽B.宋、夏C.宋、金D.辽、夏3.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
这说明()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削弱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D.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4.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状态B.宋王朝要交纳岁币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5.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方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
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的()A.农业生产的发展B.民族文化的交融C.民族战争的频繁D.海外贸易的兴盛6、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是()A.市舶使B.宣政院C.榷场D.十三行7、五代后期,为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做出贡献的是:()A.隋文帝B.隋炀帝C.北周武帝D.后周世宗8、宋与辽、宋与西夏订立和议后,对双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B.加速了辽、西夏封建化的进程C.加强了民族融合D.加深了北宋的经济负担9、北宋为夺回被辽占领地区,几次北伐失败后采取了()消极防御政策A步步为营B守内虚外C分兵把守D虚内守外10、下列与北宋互市边境贸易的国家有()A后周辽B蒙古国西夏C辽西夏D南宋辽11.“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A.松赞干布B.元昊C.阿保机D.阿骨打12.宋真宗时,针对辽的大举南犯,坚决主战的大臣是()A.寇准B.宗泽C.岳飞D.于谦13.某班举行辩论会,同学们的辩论题目中哪一个准确概括了两宋时期的特征()A.盛世危机B.短暂繁荣C.帝国中兴D.政权并立14.1005年,辽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含参考答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辽)国政权的是:()A.松赞干布B.阿保机C.元昊D.苻坚2.银川是全国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凤凰城”的美誉。
银川在古代称为兴庆,它曾是下列哪一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A.吐蕃B.西夏C.南诏D.渤海3.“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描述的是我国哪一个民族的生活:()A.女真族B.匈奴族C.汉族D.契丹族4.关于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的比较,不是他们的共同点的是:()A.都是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B.都与汉族政权和亲,密切民族关系C.都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D.都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发展生产,创制文字5.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剧,其中唱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A.宋太宗B.宋真宗C.宋高宗D.宋太祖6.1005年,结束紧张的战争状态,达成澶渊之盟的双方是:()A.辽与西夏B.辽与后周C.宋与西夏D.辽与北宋7.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
这种现象约出现于:()A.澶渊之盟前,宋辽争夺燕云十六州B.澶渊之盟后,宋辽保持和平局面C.宋太祖时期,双方互通使节后D.宋太宗时期对辽实行防御政策之后8.澶渊之盟在客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A.削弱了契丹势力B.维持了长期和平C.消除了民族矛盾D.加速了北宋灭亡9.西夏和北宋战争不断,后来双方议和的原因是:()A.西夏被北宋打败了B.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C.北宋被西夏打败了D.夏受到辽的威胁,需要联合北宋10.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A.宋王朝都要交纳大量岁币B.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相处11.与北宋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吐蕃和北魏B.契丹和西夏C.契丹和匈奴D.西夏和前秦12.关于契丹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B.受到汉文化影响,发展农业生产C.与北宋发生过大规模战争D.始终未与北宋达成和议13.如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选择题1 .这次谈判结果保持了辽宋很长时间的和平,有人说这次和平是买来的和平,那么这次谈判指的是()A.宋金和议B.宋夏和议C.浪渊之盟D.海上之盟2 .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A.魏晋南北朝一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秦汉时期一中华文明的起源C.隋唐时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辽宋夏金元时期一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3 .宋辽澧州之战中,宰相寇准力劝下列哪位皇帝亲征()A.宋太祖B.宋太宗C.宋真宗D.宋神宗4 .下面的少数民族政权与相关民族之间的关联,不正确的是:A.辽一吐蕃族B.西夏一党项族C.金——女真族D.蒙古一蒙古族5 .请你根据下列资料卡片的内容,拟一个标题A.宋金议和B.宋夏议和C,元的统一 D.澧渊之盟6 .建立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的民族是A.藏族B.女真族C.党项族D.蒙古族7 .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
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
请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匹,使双方保持相对和平局面。
A.宋夏议和B.绍兴和议C.靖康之变D.漕渊之盟8 .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逐步兼并了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的许多部落。
这有利于A.鲜卑族的汉化B.契丹国的建立C.党项族的统一D.女真族的崛起9.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名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戌”改为“安肃Z “破虏”改为“永静”等。
与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关的史实是()A.陈桥驿兵变B.杯酒释兵权C.浪渊之盟D.北宋建立 10 . 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游猎 的生活。
辽宋时期,口□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
11世纪,完颜部的首领进一步完成了各部的统一。
”材料中应是A.契丹B.党项C.女真D.蒙古11 .“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选项 A B CD 民族契丹 党项 妇工 蒙古 政权辽 金 元 西夏12.下列关于少数民族与建立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A.A B.B 阿骨打C.C二、综合题13.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族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边疆的稳定和政权的稳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下图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的上京临潢府遗址,这里曾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
契丹政权的建立者是()
A.元昊
B.阿保机
C.寇准
D.安禄山
2.他是党项族的英雄,贺兰山上的雄鹰。
他受汉文化的影响,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创制文字,积极吸取中原文化。
“他”是()
A.松赞干布
B.元昊
C.阿保机
D.赤德祖赞
3.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剧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A.辽太宗
B.宋真宗
C.宋太宗
D.宋太祖
4.绘制历史简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历史简图反映了澶渊之盟订立时的情况()
A B C D
5.《天龙八部》是武侠小说宗师金庸的经典作品。
金庸创作该小说依托的历史背景是()
A.汉与匈奴的和战
B.魏、蜀、吴三国鼎立
C.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
D.南宋与金的对峙
6.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①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②赵匡胤建立北宋③宋夏和议④西夏建立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7.许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
有一首描写契丹人生活的诗写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③契丹族人过的是定居生活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元昊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
他建立政权后采取的统治措施包括 ()
①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②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③大力发展科举制度④创制西夏文字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9.观察下图《契丹货币》与《西夏货币》,据图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A.契丹与西夏都同北宋订立了和约
B.契丹与西夏都效仿中原制度建立官制
C.契丹与西夏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D.契丹与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10.“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下列史实与此无关的是()
A.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B.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C.宋辽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D.宋真宗御驾亲征,打退辽军
11.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
这说明()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
B.宋辽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
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12.学习历史要善于把握阶段特征。
下图反映的是()
A.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B.民族政权并立
C.中外交往与冲突
D.经济重心南移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宋]苏辙《栾城集》
(1)辽“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当时北宋的宰相是谁?
(2)这一历史事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4.读《北宋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A、B、C、D所代表的地名。
A. B. C. D.
(2)列表比较宋辽、宋夏和议。
项目内容共同影响
宋辽和议
宋夏和议
(3)结合上述问题及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宋辽之间和宋夏之间的和议?
答案
1.B
2.B
3.B
4.A
5.C
6.C
7.B
8.A
9.D10.C11.B12.B
13.(1)澶渊之盟的达成。
寇准。
(2)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14.(1)A.兴庆府 B.上京临潢府 C.东京(开封) D.澶州
(2)
项目内容共同影响
宋辽
和议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结束了长期的战争,形成了和平
共处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进一
步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宋夏
和议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3)①澶渊之盟是辽宋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
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屈辱的,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但是,从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之间长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双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得到发展,而且还彼此进行贸易。
②西夏的人力、物力有限,因而在和议中元昊向宋称臣,但北宋依然要给西夏岁币。
宋夏之间的和议有利于汉族与党项族之间的和平友好交往以及经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