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1、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相互区别: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二者相互联系:第一、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第三、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第四、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二者的关系:1、改革开放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他们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50年代的社会主义是适应当时历史条件之下的正确选择,当时中国只有通过自力更生来实现发展,这种改造是发展当时生产力的最佳选择。

而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世界面临和平和发展主题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又一次历史性选择。

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它们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4、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a、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础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中国形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b、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

如何正确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同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的关联?

如何正确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同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的关联?

如何正确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同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的关联?
(1)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产物,都有其事物发展自身的内在的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衔接、不可或缺的环节。

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当今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当今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当今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前提,社会主义改革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两者的方向、目标与要求都是一致的。

(2)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绝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盘否定;当今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对当年社会主义改造历史缺憾的弥补,对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某些失误的纠正,而是把当年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并且做得更好。

(3)社会主义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还没有充分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当客观规律还没有充分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人们就难以深刻的认识它。

当年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历史的局限、认识的局限。

造成这种局限的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即使是主观上的局限,后人也不应该一味的责备前人,苛求前人。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改革的关系
?从两者结果来看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根本变化从而阶级关系和社会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标志着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分别体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改革的关系
? 一、概念(1)、社会主义改造:即对农业, 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 为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 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 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 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 (2)、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一 场新的伟大革命,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场革命。但它改 变的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社会 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 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束缚生产力 发展的旧的机制体制的根本性改革。
? ②、从两者结果来看: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社会 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根本变化,从而阶级关系和社 会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标志着中国已经从新民主 主义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
? ③、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分别体 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第一代中央领导 集体,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 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 中的大胆探索,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
穷落后的状态。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的问题,这主要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 点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使原来与之大体适 应的生产关系,变得逐渐不适应起来,以致严重束缚生产 力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 我们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二、关系:
? (1)区别:①、 .从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从而建 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 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从程度上来说前者程度更深。 改造”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改革”是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解 放和发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 致的: 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
资本主义因素:
经济领域: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国家政权
思想文化领域:存在资产阶级思想和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
社会主义因素:
经济上:以国营经济与合作社经济为主导
政治上:工人阶级的领导
文化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结论: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其中,社会主义因素保证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相互区别:
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二者相互联系:
第一、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
第三、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第四、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顺应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我国先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二者都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大产物。

作为两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脉相承的。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的前提下进行的。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解放了被束缚的农村和城市生产力后进行的改革,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农业的改造即指农业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走互助合作道路。

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到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

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对手工业的改造,改造采用合作化和逐步过渡的形式,从办手工业供销小组,到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用和平赎买的方针,逐步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使企业的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基本成为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

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并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而7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积极参加的一种自觉的行动。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的,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社会主义改革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并在其基础上认真研究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改革取得的成果都是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前提下进行的。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

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当时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毛泽东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社会主义改革与改造

社会主义改革与改造

简析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的关联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的论证,鲜明的指出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当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

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鼓励、引导个体和私营经济健康发展。

有人认为这是从集体经济退回到了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私营经济,甚有人认为,这是对当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

应该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呢?一、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是一脉相承的1.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强调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以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作为改革的历史前提,是以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确立作为改革的历史起点的,而不是对这一成果的否定。

否定社会主义改造,否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国的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得益于一开始就强调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而苏东剧变,归根到底是改革走错了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2.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目标,即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和环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这一目标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向基本一致。

二、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改革是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及其实践的正确和成功,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深化和发展。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①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②,改革开放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他们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50年代的社会主义是适应当时历史条件之下的正确选择,当时中国只有通过自力更生来实现发展,这种改造是发展当时生产力的最佳选择。而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世界面临和平和发展主题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又一次历史性选择。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的一个相当长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克服,甚至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特别是此后不久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经济建设中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社会主义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主要途径,而社会主义改革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前者是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而后者则不会引起社会制度的本质变化。但无论是前者的改造还是后者的改革,其目的和结果都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系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概念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旧有制度的彻底推翻,以及对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消灭过程。

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建设中最重要的历史阶段之一。

而社会主义改革则是在新时代下,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方面进行的深刻变革。

它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以市场经济为基础,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

二、社会主义改造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定1.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

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福利提高,必须通过彻底推翻旧有制度来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这是实现共同富裕、人民当家作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目标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人民地位显著提高在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地位极低,他们被剥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而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生产资料公有化后,劳动人民成为了生产资料的主人,他们可以真正享有自己的劳动成果。

这不仅提高了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

3.国家权力实现向人民群众的转移在旧中国,国家权力掌握在少数统治阶级手中。

而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权力逐渐向人民群众转移。

通过建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计划经济等措施,使得国家权力真正落实到了广大人民群众手中。

三、社会主义改革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1.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新时代下,中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竞争带来的压力。

为了适应这种变革,在198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并逐步将其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之中。

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人民群众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

2.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在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要进行的一项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等目标的重要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 2012-4-20 20:32
提问者:云中歌121|
今日改革与30年前改造的不同点在于:一个是消灭私有制,一个是恢复和发展私有制。

三十年前搞的改造,是盲目学习苏联消灭私有制造成的。

以为消灭私有制就是搞社会主义。

是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所走的一段弯路。

它违反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规律,在生产力落后条件下,超前消灭了私有制。

它没有起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看,生产力没有大的增长。

1978年,人均GDP仅有200多美元,还落在印度之后,在全世界倒数十位之内。

改革开放后的改革,恢复和发展了私有制,适应了现实生产力的需要,生产力得到高速发展,经过三十儿年努力,2011年,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远超印度,世界排名在第100位上下。

人民生活也大有改善。

改造是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改造成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体制(初级的)改造成计划经济体制(只能在生产力很高的条件下才能执行的经济体制,即马克思定义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执行的经济体制)。

它脱离生产力实际水平,超前消灭私有制,是我们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所走的一段弯路,改革是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改造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恢复了私有制,重新把生产关系拉回到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把计划经济体制又改造成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了现实生产力的需要,使国民经济走上了康庒大道。

改造与改革的关系为什么有些人老是搞不清楚?问题在于一些权威学者给出的说法,不能令人信服。

一化三改,明明白白是消灭私有制,改革开放后明明白白是恢复私有制,他们硬是不提私有制的消灭和恢复,而是说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都是形势的需要,都是正确的。

说改造是为了搞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

消灭私有制是为了搞社会主义,恢复私有制也是为了搞社会主义,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我以为是他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搞得太清楚。

马克思定义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用公有制来界定是否是社会主义。

但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消灭私有制,搞公有制,只能在生产力发展到很高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而改造是在生产力很低条件下,消灭了私有制的。

这显然是不符合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规律的。

而改革恢复了私有制,则适应了中国现实的落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带着私有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它不在马克思定义的社会主义框架之内。

这是中国人自已定义的社会主义。

也许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可以说明这种区别。

它的历史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为进入马克思定义的的社会主义提供物质技术基础。

马克思定义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它的任务,是消灭私有制,因为那时的高生产力水平,私有制已经成为发展生产力的桎梏。

实践也证明,30年前的改造,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而改革则相反。

这是符合马克思揭示的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

这里还有一个认识问题,是不是有一贯正确思想意识在作怪,怕说作错了,丢了面子。

或者是害怕说恢复私有制,会被人说成是搞资本主义复辟。

不过我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真理是不怕被误解的。

恢复私有制,是中国现实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符合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样做,能持续发展生产力,能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利国利民,有什么可怕的呢?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任人编造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社会主义改革,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二是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

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

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

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

目前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

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提问者评价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