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三下热胀冷缩word教案

合集下载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材第二章第四节“热胀冷缩”。

本节主要介绍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体积发生的变化,即热胀冷缩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热胀冷缩的定义、热胀冷缩的原理、热胀冷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定义和原理,知道热胀冷缩是由于物体内部粒子振动引起的。

2. 培养学生运用热胀冷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热胀冷缩的定义、原理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热胀冷缩的微观解释,以及如何运用热胀冷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温度计、气球、水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夏天汽车爆胎、冬天铁链容易断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热胀冷缩的定义和原理,解释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的原因。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冬天水管破裂、夏天衣物的缩水等,让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现象的实际应用。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热胀冷缩实验,观察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让学生从实践中加深对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热胀冷缩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热胀冷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热胀冷缩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热胀冷缩1. 定义: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的现象。

2. 原理:物体内部粒子振动引起。

3. 应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如汽车轮胎、水管等。

七、作业设计1. 题目:某工厂生产的一种产品,在温度升高时,其体积会发生变化。

假设温度每升高10℃,产品体积增大0.5%。

如果产品在常温下的体积为100cm³,求产品在温度升高20℃后的体积。

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实验教案

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实验教案

《热胀冷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加热和冷却铜球,并观察铜球和铁环之间的变化。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到科学实验的乐趣,了解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和应用,对科学实验产生兴趣。

二、重难点
实验观察铜球热胀冷缩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
酒精灯、烧杯、火柴、铜球、铁环
四、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下学的时候,有没有观察过路面呢?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你会发现,路面会有鼓胀的地方,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做一个小实验。

2、介绍每个实验器材的名称,并说明实验器材的用法,提醒酒精灯使用时注意安全。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提问学生观察的现象
4、提问学生猜想一下加热后,铜球会发生什么变化?冷却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5、选组展示实验过程
6、分组汇报,总结实验结果。

五、总结
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

整理实验报告单和实验笔记。

教科小学科学下《2.3、液体的热胀冷缩》word教案 (3)

教科小学科学下《2.3、液体的热胀冷缩》word教案  (3)

第二单元热3.液体的热胀冷缩科学概念: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变小。

过程与方法: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教学重点:水受热受冷过程中所发现现象的描述并尝试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设计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课前准备:演示用:平底烧瓶、带针头的导管、橡皮塞、热水、冷水、烧杯、温度计学生用:平底烧瓶、烧杯、水(冷、热)、小药瓶(带塑料管)、红墨水、酱油、黄酒、牛奶、醋、酒精等、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引入:1.出示一个试管,里面加满了水,用气球膜把瓶口扎好,把这个装置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会看到什么现象?2.怎样改进试验装置,让我们看得更清楚?(设计思路: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

)二、研究水的热胀冷缩:(一)设计实验1.讨论:①液体装在哪里?②如何能明显观察到液体体积的大小变化?(怎样能使水的体积增大一点点都看得清楚?)③如何让液体受热和受冷?④怎么做这个实验?(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记录水的高度变化。

)(设计思路:细化设计要求,以求有的放矢,降低设计要求。

)2.交流:改进1:水是透明的,看不太清楚,可以加点红水。

改进2:口子太大,上升不明显,可以用塞子和细管。

这样水的体积只要增加一点点,在细管里就会上升一大截。

改进3:水温差明显一点。

3.分组实验(改进的装置、温度计各一份):①猜测实验现象。

②出示实验要求:在烧瓶里装满水(不留空隙),盖紧塞子。

把装满水的瓶子放入热水中,观察水面的变化,记录。

反复做几次。

(设计思路:实验指导,意在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思考:水柱上升是水的什么在变化?下降又是水的什么在变化?温度计与它有什么相同的?(设计思路:聚焦实验观察要求,强化问题的指向性,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通用9篇)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通用9篇)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热胀冷缩》教学设计(通用9篇)《热胀冷缩》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教材共4页,由4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这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索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这部分内容分为3层。

第一层是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会是怎样的?问题的提出是对上节课实验观察的回顾,教材上方的插图和对话提示了在观察水的体积变化中观察到的现象。

第二层是研究怎样能够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后的体积变化?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热胀冷缩实验装置的细玻璃管。

内容的第三层是,教材下方以文字和插图对学生的想法施加了影响。

提示学生在做水的体积变化的实验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观察活动之一是观察水在受热时的体积变化,之二是观察水在受冷时的体积变化,之三则换了一个角度,从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

这部分内容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玻璃管内水面的升降,说明烧瓶内水的体积有了变化,而不是水的多少有了变化。

因为烧瓶是密封的,外面的水进不去,里面的水也出不来。

由于以上变化是在冷热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的,由此推测水的体积变化与冷热条件有关系,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

对“膨胀”“收缩”两个词要加以解释。

教材64页热胀冷缩的概念表述不是简单的结论,而是对学生探究活动结果的一种提炼。

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广阔的方向拓展,同时是对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

要充分让学生用已掌握的方法去实践。

教材64页以3个问题对学生们的研究施加影响。

教师可多准备一些液体供他们研究,如酒精、醋、食油、豆奶和饮料等。

活动三: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以两点建议给学生的探究提供帮助:1、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2、想办法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

这些帮助本身不是教学重点。

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

例如:①用什么容器装空气。

可以用烧瓶、试管、玻璃瓶、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无论什么容器都要设法密封。

热胀冷缩教案

热胀冷缩教案

热胀冷缩教案教案标题:热胀冷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热胀冷缩的基本概念,并理解物体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体积变化。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与热胀冷缩相关的问题,如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实验和观察的热情,培养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现象的原理和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烧杯、水、塑料瓶、木塞、温度计等。

2. 实验准备:在实验室或实验班上预先进行实验,确保实验过程稳定有效,并准备好演示试验步骤和结果。

3. 教材准备:课本、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本课程的主题,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热胀冷缩的兴趣。

例如:你们是否注意到一些物体或材料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会发生变化?请举例说明一下。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热胀冷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图示和实例将有助于学生理解。

同时,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实验和观察结果,以加深他们的理解。

3. 实验演示(15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眼目睹热胀冷缩现象。

例如,将一根铁棒在火上加热,让学生观察铁棒因加热而变长的过程。

然后,将加热的铁棒放入冷水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铁棒因冷却而缩短的变化。

4. 实验操作(2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使用温度计和烧杯来测量水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每个小组记录实验结果,并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察和结论。

引导学生思考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5. 活动拓展(10分钟):组织讨论,学生分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讨论相关应用。

例如,学生可以提到铁轨因为温度变化而产生的缝隙、日常生活中的温度计等。

科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科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科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科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空气、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过程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设计、体验和自己动手进行空气及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实验;3、情感态度价值观:享受实验成功时的喜悦心情,意识到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的存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对空气、固体热胀冷缩性质探究的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材料,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准备:(1)、分组器材:⑴号箱:2只瘪的乒乓球;⑵号箱:1只充气的气球、1只和充气的气球同样大小的铁圈;⑶号箱:自制的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带气球的平底烧瓶1只、自制的气体热胀冷缩演示仪、摄子钳、棒状温度计。

(2)、演示器材: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有关热胀冷缩投影片。

(一)、游戏导入新课,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1、大家都玩过吹肥皂泡。

谁有本事来吹一个大肥皂泡?2、请一同学吹肥皂泡,大家要仔细观察肥皂泡的变化。

想一想,肥皂泡为什么会慢慢变大?倾听学生发言后(板书:空气)3、刚才同学们用嘴吹的方法造肥皂泡,现在不能用嘴吹,也不能用打气筒之类的器具,你们能再造一个肥皂泡吗?请在小组中讨论一下,准备怎样造?等会儿把方法介绍给大家听,比一比哪组方法能成功。

4、教师演示:老师也有一个办法,看能不能造出肥皂泡?(老师拿出带吸管的烧瓶,管口上绕有一些棉线,在管口上蘸一些肥皂水,然后用手在烧瓶上一捂,吸管上口就出现了肥皂泡。

)5、谁能揭开老师利用了什么科学知识?请动动脑筋,说得让大家都听得懂。

热的手与肥皂泡之间是谁在起作用?怎样使肥皂泡更大?(老师演示,把带吸管的烧瓶放入有热水的水槽中,肥皂泡渐渐变大。

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与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与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到液体受热胀,受冷缩的特性,加深对液体的认识和理解。

1.教学目标1.了解液体受热胀、受冷缩的原理和特性。

2.学会观察、实验、总结、归纳。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正确地操作实验。

3.教学准备物品准备:热水、冷水、透明的塑料瓶、玻璃棒、废纸片、铸铁球或其他材料。

器材准备:温度计、容积瓶、天平、预热器等。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向学生介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并与学生互动讨论,了解学生对液体的基本认知。

2. 实验讲解教师向学生讲解实验步骤:•实验一:放热水将一些热水倒进塑料瓶中,密封瓶口。

•实验二:放冷水将一些冷水倒进塑料瓶中,密封瓶口。

•实验三:用铸铁球测量容积将铸铁球放进容积瓶中,记录下水平线的位置。

•实验四:展示液体的冷缩现象用玻璃棒小心地将一张废纸片放到瓶内,然后将瓶子放进预热过的水中。

3. 学生实验让学生按照以上步骤操作实验,让他们能够亲手观察到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4. 分组交流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液体热胀冷缩现象记录下来,并和同组的同学进行交流于讨论,总结出液体的热胀冷缩特点。

5.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液体的热胀和冷缩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并加深知识的印象。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生动易懂地让学生了解了液体热胀和冷缩的原理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交互式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不足,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课堂时间安排不足,导致实验时间过长,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下次授课中,我们会更好地安排实验和讲述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知识点。

三年级热胀冷缩教案

三年级热胀冷缩教案

三年级热胀冷缩教案教案标题:三年级热胀冷缩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 理解热胀冷缩现象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3. 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以加深对热胀冷缩的理解。

教学资源:1. 教学PPT或白板。

2. 温度计。

3. 不同材料的物体(如金属、塑料、橡胶等)。

4. 热水和冷水。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发学生对热胀冷缩的兴趣,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观察到物体因为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情况?探究(15分钟):1. 介绍热胀冷缩的概念:当物体受热时,会膨胀变大,叫做热胀;当物体受冷时,会收缩变小,叫做冷缩。

2. 展示不同材料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你们认为这些物体在受热或受冷时会发生什么变化?3. 进行简单的实验:将温度计放入冷水中测量温度,然后将温度计放入热水中测量温度。

观察温度计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温度升高时,温度计的指示变化了吗?为什么?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热胀冷缩的规律:物体在受热时会膨胀变大,受冷时会收缩变小。

2. 讨论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铁轨的伸缩缝、温度计、热水瓶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热胀冷缩现象?可以提供简单的科学解释。

拓展(10分钟):1. 提供更多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夏天的时候,自行车胎是否会变得更硬?冬天的时候,玻璃窗户是否容易破碎?2. 让学生自主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材料在受热或受冷时的变化。

3. 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并寻找答案。

评估(5分钟):1. 给学生提供几个简单的问题,检查他们对热胀冷缩的理解程度。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更多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引导学生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深入探究热胀冷缩的原理。

3.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防止铁轨因温度变化而变形等。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他们对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胀冷缩(第一教时)
一、教学目标: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观察认识多种液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理解体积的变化可反应出物体的冷热。

知道一些水的热胀冷缩生活中相关应用。

二、教学重点:探究认识水等多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启发寻找探究方法。

三、材料准备:
分组实验:平底烧瓶、细玻璃管、橡胶塞、红墨水(或用插细塑料管的青霉素瓶代)小水槽、暖瓶(内装热水)另备水酒精食油醋等易分辨的液体。

演示实验:试管、水、酒精灯、铁架台、气球皮,橡皮筋、插管饮料纸盒
热胀冷缩(第二教时)
四、教学目标:
继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之后,观察探究气体固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现象,培养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知道一些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五、教学重点:探究认识空气和铜等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启发寻找探究方法。

六、材料准备:
分组实验:平底烧瓶(建议使用250ML以上)、橡胶塞红墨水细玻璃管(或用口径相当的小气球封口代)小水槽;
自制固体教具(参阅未尾自制方法)和酒精灯、火柴。

演示实验:固体线胀仪、酒精灯、火柴、小水槽。

自制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一向被列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以下现象:①由于铜球体积较大,所以在铜球加热时所需时间较长,②在铜球加热的过程中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制约了学生探究心理的发展。

为此我们改进了实验的装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制作方法如下:
用直径为1mm长为20cm的护套线,剥去一端塑料护套,长约10cm,把铜丝按玻璃弹子大小围成一个圆,扎紧固定,圆与塑料护套距离2cm。

学生做实验时可先用铜环套一套玻璃弹珠(通不过),在洒精灯上加热铜(铜环受热膨胀) 铜环再套一下玻璃弹珠(通过),这样的实验装置教师制作方便,学生能做到人人参与,学习兴趣高,缩短的实验所需的时间,实验效果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