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运用成语完整(1)

合集下载

正确使用成语PPT课件

正确使用成语PPT课件
1、《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回,活画了蒋 干这个不学无术、胸无城府的腐儒形象。
比喻为人直率,襟怀坦白。
2、侵华日军在南京疯狂屠杀中国平民,这是有口 皆碑的事实,任何狡辩都改变不了。
碑:指记功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人人称赞
3、敌人被打跑了,但我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失 败,一定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点滴积累
(一)用于男女之间的:比翼齐飞(也可表 相互帮助共同前进)、海誓山盟、结为连 理、举案齐眉、劳燕分飞(多指夫妻或情 侣离别)、两小无猜、破镜重圆、秦晋之 好、琴瑟和谐、青梅竹马、相敬如宾等等。
(二)用于文艺作品的:别具匠心(文艺方面构 思独特)、出神入化(技艺达到绝妙境界)、 荡气回肠(形容乐曲、文辞等婉转动人)、鬼 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高超奇妙)、 浩如烟海(文献资料等丰富)、绘声绘色(文 艺作品描述生动)、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 仿得非常逼真)、石破天惊(比喻文章或议论 等新奇惊人,不同凡响)、天马行空(诗文、 书法豪放无拘)、惟妙惟肖(模仿或描写得非 常逼真)、栩栩如生(只形容艺术形象的生动, 逼真)等等。
识读特殊含义
• 【万人空巷】 • 误用:奥运会开幕式那天,整个北京市万
人空巷,大部分市民守在电视机前观看开 幕式的盛况。 • ——“巷”,不是指胡同,而是指住人的地 方。“万人空巷”指人们在住的地方出来 观看盛况。
识读特殊含义
【侧目而视】
如:小李得了冠军,尾巴翘到了天上,对 朋友竟然侧目而视。
• 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 愤恨。 (这里错解为“不屑正眼相看,瞧不 起人”。)
•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这里将“马革裹尸”错解为“死得很惨,死 后连棺材和埋葬的地方都没有”。)

1正确使用词语(成语)(课件)-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1正确使用词语(成语)(课件)-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技巧点拨
方法七 注意语法功能,查找是否“功能紊乱”。 有些时候误用成语是因为没有注意其语法功能,因为成语在与相关词语搭配时需遵循一定的规则,如能否带宾 语,能否充当某个成分,应该与哪类词语搭配,等等。如果使用时不顾其规则,就容易造成功能紊乱的错误。 如“不约而同”只作状语,“语焉不详”只作谓语,“莘莘学子”不能用“一位”修饰,“求全责备”“出奇 制胜”不能带宾语等。 方法八 注意审查语意,判断是否“多义误用”。 许多成语往往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如果对成语的意思把握不全面、理解不透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就极容易犯“多义误用”的错误。还有的成语在现代大都使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但偶尔还会使用其本义,故 当它们的运用回到其本义时,我们不能视其为错。如“话剧界老一辈悉数粉墨登场,重新排演《雷雨》等经典 剧目”中的“粉末登场”就属于运用原意,不属于错误。
2023年高考根据语境填写成语会成为词语考核的重点,注意根据语境 填写关联词等虚词。
考点解密
【典例1·判断成语使用正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画一上墙,满屋容光焕发,年的喜庆便自然而来。作家赵冬在其新著《中国年画——悬挂的风景》中,
以传统年画为主,对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进行了图解,让人在年画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与哺育。作为 一部中国古典文学诗画集,该书以散文诗的形式,将100部中国古代名著、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神话故事 和中华民族英雄人物、传奇人物等凝结在一起,让读者在短时间里浅显易懂地领略中国文化的深邃。书中所 选内容皆是家喻户晓的传统文化故事,既有经典名著,如四大名著、《聊斋志异》等;又有历史人物,还有 戏曲故事。每一篇都配有年画作为陪衬,让人在年画中参悟原著,在诗文解析中领略年画的意韵。作为一种 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年画不仅是文化流通、审美传播的工具,还发挥着道德教育、文明传承的作用。书 中图画和文字都独具风格,或七言五律,或骈文歌赋,读起来朗朗上口,风趣丛生。年画,不仅是一面镜子, 也是美好人世间的万花简,它让我们在辞旧迎新中,感悟生命的真谛。而这本书更让我们看到了高悬在中国 人心中的年景——丰盈的日子,美好的生活。

成语的正确使用

成语的正确使用

成语的正确使用[知识网络]成语是俗语的一种,是指语言现象中常用而又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它结构凝练而富于表现力。

成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从古代寓言故事凝缩成的。

这类成语和寓言一样,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者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常带有劝解或者讽刺的意味。

如:滥竽充数、狐假虎威、螳臂当车、鹬蚌相争、与虎谋皮、杞人忧天等。

2、从历史事件或历史故事凝缩而成。

这类成语经常用来说明某种道理、某种认识或者某种境遇。

如:卧薪尝胆、毛遂自荐、风声鹤唳、三顾茅庐、完璧归赵、请君入瓮等。

3、古代作品中的语句习用为成语。

这类成语,有的是作品中的原话,有的则是经过加工,经过简缩而成的。

如:一鼓作气、舍生取义、知己知彼、庞然大物、扑朔迷离、诲人不倦等4、来自群众的口头语。

语言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类成语仍会不断出现,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如:三长两短、十拿九稳、人山人海、有气无力、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等。

恰当地引用成语,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使文章言简意赅,并增加表达的广度和深度。

反之,则容易产生误解,甚至闹出笑话。

但由于成语的结构固定而类型又多种多样;表达一个整体的意义而意义又比较丰富,另一方面,大量成语源于我们初中生不大了解的古代典籍,所以,正确使用成语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积累,不断丰富词汇。

积累的方法很多,譬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化整为零,每天积累一两个成语;有的在每天的语文课前让学生讲一两个成语故事;既激发兴趣,又记住了成语。

但关键还在于自己平时的积累,如:遇到不理解的成语随时借助工具书——成语词典,弄清这个成语的来龙去脉,这样就可以从音、形、意三个方面三位一体地去积累成语。

另外写作中使用成语时,也要多加斟酌和辨析,学会结合语境,结合说话的场合、对象、语体、情景、题旨、词语之间的呼应情况选用成语。

只有这样,在应试时我们才能驾轻就熟,准确辩识,不误用和乱用成语。

教案成语的正确运用

教案成语的正确运用

教案成语的正确运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汉语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含义和结构:成语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固定短语,具有特定的含义。

2. 成语的用法:成语可以作为谓语、宾语、定语等,用于表达完整的意思。

3. 成语的来源:成语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含义、结构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成语,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

2. 讲解成语的含义和结构:通过讲解成语的构成和特点,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

3. 讲解成语的用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成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4. 练习:让学生练习使用成语,加深对成语用法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学生对成语用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成语的起源和故事背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 成语接龙: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记忆力。

3. 成语应用比赛:设置成语应用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正确运用成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成语故事书籍:提供成语故事书籍给学生阅读,帮助他们了解成语的来源和背景。

2. 成语卡片:制作成语卡片,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成语。

3. 在线成语字典:提供在线成语字典给学生使用,方便他们查询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八、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成语,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正确使用成语ppt

正确使用成语ppt

罢甘休、同日而语、一概而 论、无时无刻、等闲视之、 等量齐观等,只能用于否定句式
中,否则就属运用错误。
通过对出错原因的分析,你觉 得应该怎样正确地使用成语呢?
• 在弄清成语含义的基础上,具体分析 感情色彩是否恰当,形容的对象是否 正确,谦敬是否得当。
• 1、做到能正确运用成语 • 2、了解易设误的成语类型(望文生 义、褒贬失当、用错对象、谦敬错 位),掌握成语题的解题技巧 • 3、体悟成语中浓缩的中国文化,激 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栋:栋宇,屋子。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 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要求:快速说出以下成语的使用对象。不会的 请教四人小组成员。小组内推举一人回答。
• 罄竹难书 • 举案齐眉 • 含英咀华 • 不胫而走 • 萍水相逢 • 如坐春风
罪行 夫妻 诗文 消息、谣言等 素不相识的人 被教育者
探究成语设误类型
短小精悍:A、形容人身材短小现时精明强干 B、形容文章戏剧等短小而有力 淋漓尽致:A、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 B、暴露得很彻底。 左右逢源:A、比喻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 都很顺利 B、比喻办事圆滑。 玲珑剔透:A、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 构奇巧 B、形容人聪明伶俐。
2、有些成语有固定的用法,如 善
1、会议开始时气氛有些沉闷,主持人建议李教 设误类型四:谦敬错位 授先来一段开场白,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 应对措施:应当用在自已身 大力相助,敬辞。 作用。 上的是谦词,应当用在别人 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2、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我一定鼎力相助。 身上的是敬词,谦词通常是 谦辞。 3、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 不太好的词语,敬词通常是 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 夸赞别人的词语。 正。 敝:破的,坏的;珍:爱惜。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 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谦辞 4、这是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种原 因一直没有发表,这次出版对编辑来说也有 点敝帚自珍的意味。

教案《正确使用成语》

教案《正确使用成语》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汉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含义和特点2. 成语的来源和分类3.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2. 难点:成语的语境判断和运用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对成语使用的认识。

3. 实践训练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成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成语的含义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成语的来源和分类,让学生了解成语的背景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成语。

4.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成语及其使用方法。

5. 实践训练: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成语。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成语的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汉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七、教学内容:1. 成语的结构和搭配2. 成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3. 成语的错误类型及避免方法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成语的基本用法和搭配2. 难点:成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的判断及运用九、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成语的用法和搭配。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对成语使用的认识。

3. 实践训练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成语。

十、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成语的结构和搭配,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基本用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成语。

4.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成语及其使用方法。

5. 实践训练: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成语。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识别和运用成语中的固定搭配。

正确使用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成语(熟语)隋燕一、考点阐释“正确使用熟语”是200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加的一项内容。

熟语是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短语或句子。

“短语”指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句子”指谚语和格言。

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熟语纳入考试范围,体现了高考语文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特点。

近年来,成语(熟语)命题的再现率是100%,是高考中的必考题。

成语(熟语)在结构上是个短语,但在使用上只能当一个词来用。

因此,正确使用成语和使用实词原则上没有什么区别。

其难点主要在于:把握成语(熟语)的确切含义,不可望文生义;了解成语(熟语)的使用对象或范围,并结合具体语境恰当使用。

解题难度加大了,更有利于检测考生灵活运用成语(熟语)的能力。

二考向预测:(一)综合性越来越强,由于客观题的逐年减少,有可能把熟语的使用和辨析同义词合二为一,也可能把这一考点和修改病句的考点结合起来以主观题的形式在第二卷出现,这些都使这一考点具有更大的综合性。

(二)选取的测试熟语不避熟就生,都应是大家耳熟能详,应用范围较广的,如雨后春笋,差强人意,一文不名,墙倒众人推,三下五除二,回马枪等,而且不回避以前已经考过的成语三考试形式1、作为选择题中的错别字选项出现。

例: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004全国卷甲)A、梦魇春风和煦不可或缺有志者事竞成B、置喙如日中天轻歌曼舞燕雀安知鸿鹄之志C、忤逆毛骨耸然拭目以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D、什物荆棘丛生天随人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应选B项。

B项书写全部正确。

A项“有志者事竟成”应为“有志者事竟成”;C项“毛骨耸然”应为“毛骨悚然”;D项“天随人愿”应为“天遂人愿”)2、成语、熟语的互换使用。

例: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俗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92年三南卷)①凡遇院中公文,送府用印,孙大人动辄横挑鼻子竖挑眼,当即驳回。

(吹毛求疵)②“豪强”和“官家”,历来一个鼻孔出气,狼狈为。

(沆瀣一气)③本人一介书生,而且无家室之累,打开天窗说亮话,又有何妨?(直言不讳)④况且列强虎视眈眈,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正是蚕食鲸吞的时候。

成语的正确使用

成语的正确使用

3、词义的轻重不同
词义的轻重,是同义词表达语言分寸的 手段,因此使用这类词要仔细斟酌,区别词义, 我们应注意这个特点。如“损坏”与“破坏”,都 有使物体毁坏的意思,但“损坏”一般是无意的, “破坏”则是有意的。又如,“诬蔑”和“诬陷”都 有无中生有地硬说别人做了某种坏事的意思, 但前者是捏造事实,破坏别人的名誉,而后者 则是妄加罪名,诬告陷害。两者轻重不同。
3、在美国的默许和(纵容、怂恿)下,沙龙政 府把阿拉法特封锁在斗室之中,切断他和其他巴 勒斯坦官员及国际社会的联系。 纵容:对错误行为不加制止,任其发展。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4、这些反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风貌的老照片, 是他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千辛万苦才(收集、搜集) 到的。最近,他决定举办一个小型展览。 搜集:到处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 (花费一 定心血) 。 收集:使聚集在一起。
3、适用的对象不同 如: ①爱护——爱戴:前者用于上级对 下级、长辈对晚辈或同级同辈之 间 ;而后者用于下级对上级、 晚辈对长辈。 ②抚养——赡养:前者用于长辈对 晚辈。而后者用于晚辈对长 辈。
【专项训练】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①现代的人可以用现代字音来读古代的书,这就 了语音变化的真相。 ②葬礼没了众多与此无关的热闹,老人的身后却多 了一份 ,老人本来就是寂寞的。 ③不同的人,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是 不同的。 A.掩盖 清静 截然 B.掩饰 清静 截然 C.掩饰 清净 迥然 D.掩盖 清净 迥然
D
分析: 唆使:指使或挑动别人去做坏事;支使:命 令人做事。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 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等),加工使精美(指文 章等)/思索,考虑。教正:指教改正(把自己的作 品送给人看时的客套话);校正:校对订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指导小学生正确在习作运用语
职务: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要在写作中正确运用成语,就必须弄清成语的含义、感情色彩、使用范围、使用对象、语法功能等,否则,就会造成语法错误。

(一)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
成语往往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

在运用时,有些成语习惯用其比喻义,对其本义不再使用,若勉强使用反而造成文理不通。

例如“日薄西山”,比喻人和事物接近死亡,“近视楼台”比喻利用接近某种事物的有利条件而获得利益,“空中楼阁”比喻不切实际的空想。

人们已习惯使用它的比喻义。

若使用其本义反而会使人们感到牵强。

你看下列句子:
同学们在日薄西山的时候回家。

建筑公司在湖滨建成了一座近水楼台。

这座大厦高耸如云,真是一座空中楼阁。

这三个句子都用了成语的本义,违反了人们的语言习惯,应当避免这种情况。

(二)正确理解成语的感情色彩
“生龙活虎”和“如狼似虎”都是形容勇猛的姿态和气势,“一生是胆”和“胆大包天”都是形容人们的胆子大,“兴高采烈”
和“沾沾自喜”都是形容高兴和欢喜的情绪,“张灯结彩”和“灯红酒绿”都是形容场面气氛的热烈……这些意义相近的成语,其感情色彩却截然相反,在使用时必须加倍小心,防止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从字面上看,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在使用习惯上却是有明显的褒贬的。

例如:“曾几何时”这个表示时间短促的成语,只能用于批判和否定的对象,用来褒贬反面人物,而绝不能用来表现歌颂和赞美。

例如:“希特勒当年曾经俨然是一个称霸全球的盖世英雄,曾几何时,却成了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

”这样使用成语是正确的。

单如果写出下列句子:“小李过去曾经是个不守纪律、成绩低下的同学,曾几何时,痛改前非,发奋努力,终于成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

”这样写,就违背这个成语的感情色彩了。

(三)正确掌握成语的使用对象和使用范围。

“不耻下问”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不以向学问和地位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可耻。

只适用于上级对下级、前辈对后辈、老师对学生、领导对群众。

有些同学却把向老师和父母亲请教说成“不耻下问”这就弄错了成语的适用对象。

“掌上明珠”这个成语专门指受到父母亲宠爱的女儿,它的适用范围是非常狭窄的。

有些同学却用“掌上明珠”来形容一切值得珍爱的事物,这就超越了它的适用范围了。

(四)弄清成语的语法功能。

有些成语虽然带有动词的性质,但一般不能带宾语。

例如:
不能说“不问不闻周围事物”,只能说“对周围事物不闻不问”;不能说“不屑一顾这些格调低下的文艺作品”,只能说“对这些格调低下的文艺作品不屑一顾”,不能说“侧目而视新来的校长”,只能说“对新来的校长侧目而视。


“不亦乐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表示反问的成语,只能用于句末,不能用于句中。

不能说:“同学们不亦乐乎地唱歌跳舞”,只能说:“同学们又唱歌又跳舞,闹得不亦乐乎。


由于不理解成语的含义而造成语意重复,这是常见的语法错误: “他感到切肤之痛的苦楚。

———句中“痛”字已有苦楚之意。

“的苦楚”三字应删去。

“看你这个亡命之徒的恶棍!”——“亡命之徒”已包含“恶棍,’之意,“的恶棍”三字应删去。

“在外敌入畏的多事之秋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之秋”已有“的时期”的意思,句中“的时期”三字应删去。

“老华侨怀着对祖国的赤子之心的深厚感情,回国参加四化建设。

”——“之心”就是“的感情”的意思。

“的深厚感情”应删去。

敬请陈老师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