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科学
从佛教看科学养生方法

陶冶性情,在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注意,时时保持意静神宁,遇事均以心平气和而处之,这样,喜、怒、忧、思、悲,恐、惊人性七情就不会妄动了,人体的气机也就自然畅和,人的心性也就宏达明朗了;开阔心胸,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泰然处之,不可耿耿于怀,要做到心胸无时无处不“坦荡荡”,“大肚能容容天下最难之事”,乐观开朗,知足常乐;克除私欲,私欲是阻碍人心性修养的桎梏,克除私欲,是涵养道德的根本;根治陋习,人的习性有好有坏,好的习性利人利己,被誉为美德,而坏的习性损人也损己,是人炼心修性的一大障碍,必须根治;助人为乐,是一个人具有高尚品德的衡量器。佛教教义中强调的“广行善事”,实际上是要求人们助人为乐。时时先人后己,助人为乐,那么,情性也就在无形中被陶冶了,心胸也就自然而然地开阔了,私欲、陋习也就没有萌生的机会了,人的品德就在助人为乐中得到了修养。“静”能使人心洁意纯,也就是说,能够净化人的灵魂,涵养人的道德。炼心修性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做到“相离无念”,就是让心性“灵空”,从而实现“万象有而非有,一心空而非空”的修持境界。
其次,佛教还非常重视修身养性。修身分内修与外修两个部分。禅定是修身的主要入门阶梯,通过修身,以求有一个健康的肉体和自在的灵魂。
(一)内修。内修就是坐禅入定。佛门的坐掸,是一种人体的元气调息活动,但它又有别于道教的气机调息。禅定又讲究参悟佛教义理,它不仅仅局限于元气的调息上,它是借助于元气调息这种手段来由静人定,由定而慧,最终修得正果。禅定修习是佛家的奥秘,由于其义理深奥,历来不为普通人所掌握。民国初年蒋维乔先生佛道双修,尤重礼佛,根据自己的修炼经验,写了一本《因是子静坐法》公开流传,由于其接近白话,易于掌握,很受欢迎。修习禅定要有一定的条件,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所谓禅定的修习,必须做到“备六项”、“调五事”、“弃五盖”。
佛教与科学探索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对话与融合

佛教与科学探索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对话与融合佛教是一种精神传统,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
它鼓励人们通过内心的觉察和冥想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思考佛教与科学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以及佛教思想是否可以与现代科学进行对话和融合。
一、科学与佛教的共同之处科学与佛教都追求真理的探索,尽管两者的方法和观点不同。
科学使用实证的方法来验证假设,寻求客观的事实依据,而佛教则通过冥想和精神体验来寻求智慧和内在的和谐。
尽管方法不同,两者都试图回答一些关键性问题,例如宇宙的本质、人类的意义和存在的目的。
二、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对话2.1 心理学与冥想心理学是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心理过程和人类行为。
近年来,心理学界开始关注佛教思想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冥想作为佛教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有助于减轻压力、焦虑和抑郁。
科学家通过研究冥想的效果,试图揭示其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思维和情绪的调节。
2.2 生命科学与因果律生命科学研究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维持。
佛教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因果律”,即所有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生命科学家通过研究基因、细胞和生物过程,试图揭示生命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
因果律的思想与生命科学的研究相呼应,为科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2.3 物理学与宇宙观物理学研究物质和能量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
佛教思想中的“无常”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宇宙和人类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理论也表明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变化。
佛教的宇宙观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相似,两者对宇宙本质的理解有所补充。
三、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融合3.1 科学的实证方法与佛教的觉察科学强调实证和观察,佛教则注重觉察和内省。
两者可以相互融合,以提高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科学家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冥想和精神实践,从而开发新的实证方法,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情绪的运行机制。
3.2 直观的认知和非线性思维科学研究通常使用逻辑和线性的思维模式,而佛教强调直观的认知和非线性的思维方式。
佛经中的科学

佛教所说的极乐世界到底有没有呢?在我们还未针对问题作出分析之前,要请您且先看看,一些关于佛教与科学十分惊人的巧合:●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佛却说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佛经中做“地轮”。
此事后来科学发达了,测知地的确是圆的,叫做“地球”。
●《华严经》和《梵网经》等记载,华藏世界,如云似海,重重无尽。
近代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数理证明宇宙是四度空间的连续体,认为宇宙是膨胀的,而且是极其宏大乃至无穷无尽的!他引用“相对论”来说明质量与能量所表现的一个静的宇宙和一个动的宇宙,两者间的错综组合,形成了变化莫测的宇宙。
这与佛教所说的重重无尽的宇宙观,相当接近。
佛教说,百亿须弥,百亿日月,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只是一佛之化土而已。
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千个太阳系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
现代的天文学家已探测到在银河系中,有著本身发光如同太阳的恒星近十亿个,依理推测应有三百亿个之多。
并在太阳系的空间,还有数不尽、算不清的星云星系,而且每一个星球都有至少一或两个类月球卫星。
这与佛教所说的百亿须弥、百亿日月的数目,可谓不谋而合。
佛经还说,世界无量,众生无量。
一九六八年,英国剑桥大学天文物理学家安东尼-休伊什研究小组的成员乔斯林-贝尔,发现了自外太空发射的神秘电波讯号,这和已往星球所发出的稳定讯号不同的是,贝尔接收到的讯号是脉动的,是一种每隔十五秒固定显现一次的影像。
于是许多人都相信她找到了外太空生物存在的证据。
根据该小组的归纳,这种脉动电波是来自距离地球二百光年的一个自转的星球。
由于她的这个发现,使到休伊什与其指导教授马丁-赖尔爵士获颁一九七四年的诺贝尔天文学奖。
尽管科学家认为脉冲星上不一定有生命存在,但是世界最著名的天文学家美国的卡尔-萨根博士坚定的认为,宇宙中存在生命的星球数量之多,是无法计算的。
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当今宇宙天文学研究的基本共识。
科学与佛法——佛法的科学性

4维空间、6维空间、11维空间模型图
天文学
• 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背景辐射是什么?我们 看不到、听不见、摸不到的东西是什么? 它们对人类的影响是怎样的? • 天体运行各司其责,运行规律是什么?
分子学
• 原子核、电子运动的力量是什么?微观粒 子间联系的纽带是什么? • 什么样的力量导致了能量跃变和能量交换? • 表面现象背后的力量何在?
"Embrace," by Robert Bosch (Oberlin College, Oberlin, OH)
2010 Mathematical Art Exhibition, First Prize.
Stainless steel and brass, Diameter = 6 inches, thickness = 0.25 inches, 2009. 2010 Mathematical Art Exhibition, First Prize. I began by converting a drawing of a two-component link into a symmetric collection of points. By treating the points as the cities of a 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 and adding constraints that forced the salesman's tour to be symmetric, I constructed a symmetric simple-closed curve that divides the plane into two pieces: inside and outside. With a water jet cutter, I cut along this Jordan curve through quarter-inch thick, six-inch diameter disks of steel and brass. By swapping inside pieces I obtained two copies of the sculpture. Here, steel is inside and brass is outside. All artists are optimizers. All artists try to perform a task--creating a piece of artwork--at the highest level possible.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me and other artists is that I use optimization explicitly. Here's how I work: After I get an idea for a piece, I translate the idea into a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problem. I then solve the problem, render the solution, and see if I'm pleased with the result. If I am, I stop. If not, I revise the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problem, solve it, render its solution, and examine it. Often, I need to go through many iterations to end up with a piece that pleases me. I do this out of a love of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the theory, the algorithms, the numerous applications. --- Robert Bosch (Oberlin College, Oberlin, OH)
科学时代的佛教定位

科学时代的佛教定位[楼宇烈教授]科学时代的佛教定位任何一种文化、一种宗教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在历史的发展中,一种文化、一种宗教要不被时代淘汰,就必须对自己已有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调整、补充或改造,找到自己在这个时代存在的理由,重新给自己一个定位。
当今时代是一个讲科学的时代,是一个科学占据了话语霸权的时代。
所以,什么问题都要被问一个科学不科学。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所有的文化、思想只有被证明为是合于理性的、合于科学的,才可以被认同,才有存在的资格。
否则,则被视为蒙昧、迷信,以至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
而其中,宗教常常是首当其冲地被科学批判、否定的对象。
之所以出现这种科学与宗教矛盾、冲突的现象,也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有其历史原因的,由来已久。
首先,在古代来讲,我们的知识是很混同的,任何一个知识体系都是包罗万象的,象今天我们所讲的“科学”、“宗教”等,在那时完全是混而不分的。
然而,随着近代知识文化的发展,知识体系不断地分化,学术的分科也越来越细致。
这样就引来了各个学科之间的分野、比较和矛盾,也引来了现在分科知识和传统的混而不分的知识之间关系问题。
其次,西方中世纪是基督宗教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它是一种一神信仰的文化,对至高无上的神意志的信仰,排斥人的理性,也排斥由理性发展出来的科学文化。
于是在当时就产生了宗教与理性的对立,与科学的对立。
因此,当西方社会从中世纪走出来,在冲破基督宗教原先那种独断论文化状况的时候,人们充分强调理性和科学,并且把理性、科学与宗教对立起来。
于是,社会开始激烈批判宗教。
我们都知道,欧洲17、18世纪,一批战斗的唯物主义者对宗教的批判是非常严厉的。
在中国,这个问题的发生是近代以来的事情,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提出来“科学”与“民主”两大旗帜,在中国也开始发生了科学与宗教冲突的问题。
在五四前后,社会上成立了一个反宗教大同盟,当时几乎所有的被称为先进的人士,都参与了这个大同盟,对宗教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认为宗教是一种迷信,一种非理性的东西。
佛教与科学

2、简述
• 原始佛教:
• 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印度佛教,约为公 元前6~前5世纪。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的,为了便于记 忆,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律经论三藏。原始佛教 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缘起法”,其核 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 • 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行无常”、“诸法 无我”和“涅盘寂静”的学说。后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 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及四念处、 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三十七 菩提分法。
莎士比亚
千万不可妄自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 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二、认识科学
(一)科学的定义 (二)科学理论形成的过程 (三)科学的成就 (四)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 (五)科学的局限原因 (六)对待科学的科学态度
(一)科学的定义 • 科学:分科而学的意思,后指将各种 知识 通过 细化 分类(如数学、物理、 化学等) 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 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 索研究感悟 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 的 总称。 科学是一个 建立在可 检验的 解 释和对 客观事物的 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 的 有序的知识的系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 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1、佛陀、佛教、佛法
• 佛陀:“佛陀”是梵语Buddha的音译(又作浮头、没驮、 步他、馞陀、复豆、浮屠、浮图),意为觉者、知者,意 思是无需老师的指导而自己觉悟了法——四圣谛、也愿意 教导其他众生觉悟的人,也就是第一位觉悟了世间的真相 和人生本质的具大智慧者。 • 佛陀有十大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 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跋嘎瓦)。 • 佛教:佛陀的教导,导人走向觉悟的教导(方法)。 • 佛法:佛陀所觉悟的法。它是关于生命的真理——四圣谛: 苦圣谛:关于生命具有不圆满性质的真理 集圣谛:关于导致生命之因的真理 灭圣谛:关于烦恼的完全断除、生命的彻底解脱的真理 道圣谛:关于导致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方法的真理
试析当代佛教与科学对话现象

试析当代佛教与科学对话现象-------王萌2008年07月07日《宗教学研究》宗教与科学的对话是当代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我国对于宗教和科学之间关系的传统认识,主要得自于对基督教和科学关系史的研究结论。
由于佛教在教义体系、认识机制和解释系统等方面的特点,它和科学的关系并不适于简单地套用基督教与科学关系模式。
随着当代科学的进展,佛教与科学的对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考察,有助于我们认识佛教和科学之间的现实关系,探讨二者之间协作与互补的文化契合点,从而促进宗教文化与科学之间的协调发展。
一、以科学诊解佛教当代佛教一与科学对话领域里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以现代科学理论诊解佛教。
许多作者提出,随着以相对论、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的进展,科学理论揭示的宇宙图景已越来越趋近于佛教关于宇宙“实相”的内涵,当代科学一与佛教形成了一种比以往更为融洽、友好的关系。
参与对话者大都具有较高的自然科学教育背景,他们以专业化的科学知识和最新的科学理论与佛教对话,使得这一领域更趋复杂化。
在港台等地,以科学理论诊解佛法,圆融“佛学”与“科学”这两大文化,更成为一些科学家的自觉行为。
现已从台湾清华大学退休的王守益就是一位积极参与者,他以科学诊解佛法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王守益,曾任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主要致力于现代物理学的量子理论与佛教思想的融通,曾出版有《物理与佛学》一书。
他认为,佛教的空性论存在一种物理学的基础,这个基础可以用量子力学来予以说明。
在《物理与佛学》中,王守益指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帮助人们接近、契人、领悟佛教真理的新途径,把量子物理上的波函数看成是佛法上的“自性”在科学时代成为一种可以接受的认知模式。
他认为,因为表达微观粒子在描述上的不确定性的波函数平是看不到及测不到的,因此可以说该法或该系统的本体是“空”的。
“这里的空表示在实质世界及实数世界没有实质存在的意义。
物理、心理、伦理:佛教与科学的三大交涉点

物理、心理、伦理:佛教与科学的三大交涉点太原白云寺方丈悲寂法师近现代以来,将佛教与科学置于同一平台进行考察与对话已成为一个新兴的理论视域。
参加讨论的,既有佛学家,也有科学家,两种原本看似排异的力量逐渐寻找着彼此的融合点,从而拓宽了各自的理论疆域,并促成了一门边缘学科的诞生。
在不少人眼里,不是将佛教视作迷信,就是将迷信等同于佛教。
发现佛教与科学的接轨点并将佛教科学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科学时代人们对佛教的误解与偏见,同时引导佛教徒在正本清源中正信正行,使佛教在新的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而佛教的许多独特价值不但可以为科学提供富有启发意义的认识路径,而且也可以弥补与校正科学的某些实践缺失与价值偏弊,以共同促进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应当说,这是“佛教与科学”双向受益的一个过程。
我认为,“佛教与科学”可以在物理、心理、伦理三大交涉点上展开:一、从物理学层面看,佛教之“空”本指“因缘和合”、“真空妙有”的“无限可能性”,而科学对宏观本体与微观本体的探索也最终指向“无限大”与“无限小”,两者共同的目标是在整体的、有机的、主客观交融的普遍联系中探索与揭示宇宙存在的实相与本来面目。
与世间许多宗教、哲学总要预设一个本体、大梵或上帝不同,佛教从体证出发,在纷纭万象中概括出缘起法则,得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结论,以“如实知见”宇宙实相,从而使人们不是在迷信中祈求护佑,而是在心灵的感悟中获得解脱的力量;而伴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本体论与认识论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化。
正如当代英国科学史家布鲁克教授所言:“按照那种把原子看成是一个含有各种可能性的系统的量子力学诠释,把原子还原为关于其组成部分的状态的单一描述是行不通的。
在原子中,基本粒子的独立身份消失了,描述系统的规律不能从描述其组成部分的规律中推导出来……它们与包含它们的那些系统处于共生的关系之中……如玻尔告诫:在寻找生命的和谐时,人们千万不能忘记,在存在的戏剧中,我们自身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与科学杨振宁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
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
今天我想从科学的角度谈谈我的佛教观。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
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
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
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
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
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
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科学家。
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
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
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
四圣谛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现象,指出人生多苦的原因,指明了涅槃入灭的方向,指出了修习正道的道路,佛教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宗派,各宗各派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依据和修习方法,其基本的理论和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佛陀成道后提示了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道理,解释了社会和人生的种种现象,更重要的是听从佛陀开示修习的许多人都体验到了佛学所指出的种种境界,因而佛教在当时就得到许多人的拥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要强调的是佛教的实证性。
听从佛陀的指示,依法修行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证实佛陀所言之不虚。
佛学不是纯粹理论性的哲学,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证科学,虽然它包含了伟大的哲理。
依佛学修行实践就是学佛。
第三,佛学描述的一些自然现象对达到相应修行功力的人而言是一种实践观测,而对于普通人众来说则只能姑且信之,但对今人的自然科学的观测结果而言,就是伟人的科学预言。
佛陀在千百年前就说过:一钵清水中有微虫八万四千,以及有关宇宙结构的三千大千世界等,这些都为现代科学中的微生物学和天文学所证实。
现在有些人会对佛教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指责佛教是迷信、是不科学的。
其实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对科学也是了解不够的,是对科学采取迷信态度的,是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的。
佛教的六道轮回的因果报应说往往被人攻击为迷信。
这种人的论据之一就是有人做恶事也没得恶报。
有人做好事也没得好报。
其实这是对六道轮回业力成熟才得果报了解不够。
论据之二便是因果轮回怎么没人看得见。
事实上从佛教产生后的两千多年来,历史记载了许多看得见因果轮回、只有种种神通的修道人。
看不见的东西并不就是不存在的。
我们的眼睛不能感觉到红外线、紫外线;我们的耳朵听不到超声波、次声波;我们看不见微生物,更看不见原子等微观粒子,我们也看不见听不到我们周围如今到处充斥着的大量电磁信号,如无线电波、电视信号、手机信号。
我们能看见阳光却不能马上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但是我们把上述东西作为科学常识而深信不疑,因为当今流行自然科学。
科学的实证精神在于科学不会因为你相信就让你轻易地检测到,也不因为你没有去观测而不存在,而成为迷信。
如果一个人想深入了解我们感觉器官不能感觉到的科学规律和科学现象就必须认真地跟科学领域中的善知识虚心学习。
随着从小学读到博土毕业,你就能逐渐学到更多的科学理论,做更多的科学实验和观察,借助于科学仪器感知更多的科学现象。
如果一个人不学习科学而仅仅因他不懂许多科学现象和规律却去指责科学现象和规律为迷信,这是非常可笑的。
同样佛教所揭示的真理并不会因为你没有跟善知识学习、没有修行,就指责成为迷信。
佛学也不会因为你仅相信而不努力用功就让你轻易把握。
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是智慧者的信仰。
印度和中国世世代代的历史人物证明了这一点。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运用,而佛学正是令人断除妄念显现众生本具智慧的,所以科学与佛学丝毫不矛盾的。
佛教的科学性——正确认识佛教从这里开始!佛经中很多论述,与现代科学惊人的吻合。
大到宇宙的形成、太阳系及银河系的构造,小到寄生虫、微生物的观察;甚至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尖端科学等,无一不证明佛教的真实性。
下面略举数例:三千大千世界与宇宙佛陀在《起世经》中对我们这个宇宙的状况作出过准确的描述,原文是古文,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佛陀以一千个太阳,一千个月亮组成的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而以一千个小千世界形成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
一个…大千世界‟就是一佛化土。
李庆宏居士在《佛教起信与入门》一书中分析认为:小千世界对应的三维空间即为银河系。
佛陀把一千世界合在一起讲,并且说明了此小千世界…犹如周罗(盘起的头发)‟,即不仅圆,还带螺旋状,正是银河系的形状。
而且指出银河系有上千个有人的星球。
佛并未把无数没生命的星球放进去,因为人是正报,物是依报。
三千大千世界对应的三维空间即我们当前观察到的整个宇宙星空。
如果把三千大千世界理解为三千个大千世界,算下来就是30亿个星系(目前天文学家已观察到约10亿个星系),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是同时成住坏空的,这就符合当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
这种三千大千世界有无数个,也就是说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还没有超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起世经》还提到我们这个小千世界中(即银河系)有阎浮提、瞿陀尼、弗婆提和郁单越这四个大洲,地球属阎浮提洲之一。
其它三个大洲应指银河系其它类型的外星人。
佛陀对他们作过详细描述,包括脸型,寿命,生活状态等。
四大洲外还有…八万小洲‟,应是其他类型还没进化出高级生命的星球。
《瑜伽师地论》卷二记载:…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
‟根据部分佛教典籍的论述,一小劫为1,680,000年。
每20小劫为一中劫,即33,600,000年。
80中劫为一大劫,即268.8亿年。
这就是一次宇宙大爆炸的寿命。
我们目前测定的宇宙年龄是137亿年,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宇宙现在是中年。
我们大致算一下,其中…成‟和…成已住‟的年限是67.2亿年,生命仅在…成‟和…成已住‟的阶段出现,太阳系已形成46亿年,约形成十几亿年后开始产生最简单的生命;太阳系还有47亿年的寿命,后面若干亿年地球上已不适合生存,算下来刚好。
论地球的形状《楞严经》载,佛的弟子阿那律陀双目失明,后成罗汉。
在开天眼后看见阎浮提(地球)就象掌中的庵摩罗果(印度一种椭圆形的水果)。
若不是实证,2500年前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的?《俱舍论》描述到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空轮。
这表示地球是圆形的,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水,水外围是大气层,大气层外围是太空。
准确指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原因佛在《起世经》中准确指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原因(于黑月分第十五日,最近日宫,由彼日光所覆翳故,一切不现。
),现在的西藏人则还可以根据佛教的《时轮金刚续》准确测算日食月食。
论微生物释迦牟尼佛曾指著桌上的一杯水说,这杯水中有八万四千个众生存在(佛观一碗水,四万八千虫)。
这八万四千是虚数,表示非常多的数目。
即不用显微镜就看见了水中的无数微生物。
佛当年规定弟子喝水都要先过滤,尽可能避免伤害大一点的微生物(太小的就没办法了)。
论寄生虫释迦牟尼佛说人身是个虫窠,人体内的虫约八十种。
还指出确定位置和活动状态。
今日由于科学发达,发现人体内的寄生虫,如蛔虫、蛲虫、便虫、钩虫、丝虫、绦虫、肺蛭虫、肝蛭虫等有数十种之多。
(详见〈治禅病秘要〉及〈正法念处经〉。
)可能在人要问了,2500多年前,没有任何现代科学,怎么对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了解得如此清楚?实际上一切都在识心中,人可以通过深度的精神修行,在大觉悟后,认识到宇宙的一切。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即使从现在开始经过50亿年的科学研究,人们对宇宙本质的了解还是及不上佛陀。
这是由识心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
佛是亲证,而许多现代科学,只能靠推测。
如万物都是从空无中产生,以及所有物质依观测而存在,是现代量子力学铁定的结论。
科学家无法从感性上理解,但也不能不接受这种结论。
而佛早就指出万法心生,诸法无我。
《楞严经》指出:“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又如近年兴起的宇宙全息理论,在《楞严经》上也可找到印证:“于一毛端含受十方国土”。
这种例子举不胜举。
二千多年前的佛学理论,近百年来才被现代科学一一验证。
现代科学家黄念祖说:“近百年中由于相对论、量子论、亚原子物理学、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给佛教哲理增添了许多实际论证和实例”。
无论如何,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