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与佛教

合集下载

佛教文化ppt

佛教文化ppt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 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 而后又继续注入。 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 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 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 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 南隐答道,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 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 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佛教在日本学界
如果将明治17年 如果将明治 年(1884)南条文雄的归国视为日本近 ) 代佛教研究之开端的话,那么,日本基于近代科学方法的 代佛教研究之开端的话,那么, 佛教研究,迄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了。 余年的历史了。 佛教研究,迄今已有 余年的历史了 百余年来,日本的佛教研究,可以说, 百余年来,日本的佛教研究,可以说,在世界上一直处于 领先地位,所取得的成就,我们甚至可以用“辉煌” 领先地位,所取得的成就,我们甚至可以用“辉煌”二字 来形容。 来形容。 在英文里,佛教研究被称为“ 在英文里,佛教研究被称为“Buddhist Studies”,但 , 是在西方, 一词只是一个总称, 是在西方,“Buddhist Studies”一词只是一个总称, 一词只是一个总称 泛指对佛教的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 泛指对佛教的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一般是附属在印度学 或中国学之中,然而,在日本, 或中国学之中,然而,在日本,佛教研究形成为一个独立 于印度学之外的专门性学科领域——“佛教学”。可以说, 佛教学” 可以说, 于印度学之外的专门性学科领域 佛教学 佛教学”是日本的独创。 “佛教学”是日本的独创。

惊讶3000年前佛经许多方面与近代科学巧合(共五则范文)

惊讶3000年前佛经许多方面与近代科学巧合(共五则范文)

惊讶3000年前佛经许多方面与近代科学巧合(共五则范文)第一篇:惊讶3000年前佛经许多方面与近代科学巧合惊讶3000年前佛经许多方面与近代科学巧合 [图片](●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佛却说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叫做'地轮'.此事后来科学发达了,测知地的确是圆的,叫做'地球'.3000年佛经《阿含经》等,皆言:“以须弥山为轴,有四大部洲绕日而行。

即有四个绕恒星旋转的星球,上面者有人类居住,有生命存在。

地球在其中,称南瞻部洲,即“阎浮提”,形状如庵摩罗果,略为扁圆。

”。

”(佛在佛经说了那么多几千后甚至几万几亿年后人类能证实的言论主要想让世间人明白佛有能力可以无所不知,对宇宙万物包括人的一切来龙去脉清清楚楚!言论没有一句假话,佛经全部是真实的!!也就是连因果论,如何修行佛菩萨的办法也真实不虚)●佛陀说人身是个虫窠,人体内的虫约八十种。

今日由于科学的发达,发现人体内的寄生虫,由蛔虫、蛲虫、便虫、钩虫算起以至于丝虫、条虫、肺蛭虫、肝蛭虫等、不下数十种之多。

佛陀不仅知道有这么多种虫在人体内,且更进一步指出虫所在的确定位置呢!(详见佛经:治禅病秘要及正法念处经。

)●更有趣的是:佛经‘在修行道地经’第一卷还载有胎儿发展的详细情形呢!头十天中,受精卵没什么变动。

第十四天,稍长如薄酪……第六十三天,变了五个肉胞、生了两肘,两髀和颈项。

第七十天,分化了手腕、脚和头部。

第七十七天,生了二十四个肉胞,从出演变出手指、眼、耳、鼻和口。

第九十一天,佩出了腹部。

第九十八天,生了肺、肝、心、脾和肾。

……第一四0天,身体中各部份的骨骼已有点成形。

……第一四七天,开始有了两根口腔骨,七根颈骨……一共有三百根骨骼。

这时的骨骼好像初生的瓠那么柔软。

第一六一天,骨骼像胡桃那么坚固。

前面那二百根骨骼相连得越来越牢。

第一六八天,长出七百条细筋联络身体,第一七五天,生了七千条脉,但尚未成形完全。

……第一九六天,开始长肌肉。

佛教中的物理学

佛教中的物理学

佛教中的物理学佛教中的物理学要理清物理学和佛教之间的关系,其中有两个问题我觉得很重要但我还不能给出较清晰容易接受的解释。

一个是光速,同时关联到天上和人间的时间效应,相对论系统之间的时间并不一致,在佛教中我们了解到,天上一日人间几百年,极乐世界一日我们一劫,忉利天离我们并不远,而且处于相对静止的关系,但时间效应却比相对论带来的要大得多。

另一个是核天关联,佛教中有微尘的概念,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物理学中的微观粒子,同时佛教中还允许心住于微尘之中,楞严经称之为心精。

在一定状态下,这些心精还可以飞出人的身体,但飞出人体的心精似乎还是跟人的感知是相关联的,更像我们眼睛或耳朵跑到了外面,并且这个心精还可以被别的人俘获,以影响这个人的心智。

这个情节物理学中也有个说法,叫量子纠缠。

飞出去的心精跟还在身体里的心精是量子关联的,所以它出去以后看到的会被身体里的心精看到。

用量子力学的话说,对飞出去粒子的观察可以影响到身体里的相关粒子,也就是所观查到的是这个粒子本身的状况,而按照佛教的说法飞出去的心精看到的是外面的境界,这给我们一个思路,心精看到的外界实际上就是心精自身上的变化,反之亦然,这就把外界跟粒子关联了起来。

如果这是成立的,那么我们看天象时,天象与粒子之间也应该是这种关系。

比如在一间屋子里,我们闭着眼睛,心精飞出看见屋子里的东西,屋子里的东西的样子跟物理学对心精进行的动量测量如果是一回事,那么天象图就跟心精也建立这种关系,它是否可以被看做粒子位置的测量?这样我们是否就可以建立地球上的物景跟天文之间的关联,天体跟粒子之间的关联?我倾向于这个看法,虽然还有许多细节和准确性问题。

然后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一个粒子系统中引出天体的能量?如果四种基本力统一的话,这种可能相当大,天体之间的作用主要是引力,从粒子中如果我们输出电磁力的话,相当于通过粒子把引力转化成电磁力了。

我大约猜想这种情形,当我们从粒子中引出一部分能量时,粒子就会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这个技术的要点就是让这个粒子又返回到此前的较高能级,这个跃迁的能量如果来自于天体,就需要一个将粒子与天体联系起来的关联通道,那就是把与这个粒子量子纠缠的另一个粒子发射到那个天上上去,可以通过计算知道那个粒子什么时候又跃迁了,那么再从地球上的这个粒子中引出能量,等那个例子再一次跃迁再从这边的粒子引出能量。

宗教知识:佛教与企业文化

宗教知识:佛教与企业文化

“⽩⽇曜青春,时⾬净飞尘”,这是三国曹植《侍太⼦坐》⾥的句⼦,展现的是⼀个净化过的明丽清新的景⾊。

因⽽,希望⼤家有如是明净之⼼态,也希望我的演讲能引导⼤家进⼊如此明净的世界。

公元前623年,伟⼤的悉达多太⼦降⽣于迦毗罗卫国。

悉达多虽贵为太⼦,然⽽对于荣华富贵漠不关⼼,却对⼈⽣的⽣⽼病死感触良深。

为了得到圆满解脱这些⼈⽣缺陷的⽅法,⼆⼗九岁时,毅然逾城出家,经过雪⼭六年苦⾏,最后在菩提树下悟道,那⼀年,他三⼗五岁。

从此,他⾜迹踏遍了恒河两岸,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五年,把真理的妙谛遍布于天下。

公元前543前,佛陀在古印度迦⼫那城进⼊涅槃。

佛教是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规制度及修⾏体验等内容的综合体,也包括在宏传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特点,是⼀种⽂化形态,是⼀种社会现象,也是⼀种道德教育。

众所周知,佛教是解脱之教育,换⾔之,即是趋向圆满幸福、究竟快乐之教育,⽤佛教固有的名字就是涅槃之道。

所以,今天我向⼤家阐⽰的就是幸福之道、快乐之道。

这种幸福快乐是超越的,⼜是现实的,是唯圣者所证的,⼜是你我可以当下亲切体认的。

是故寒⼭⼦说:“⼈问寒⼭道,寒⼭路不通”,最后⼜说:“君⼼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 东⽅有圣⼈,西⽅有圣⼈,此⼼同,此理同,佛法就是⼈⽣宇宙普遍存在的真理,就是永久不会改变的⽅法和轨则。

这个真理亘古常在,⽆处不有,“⾮佛作亦⾮余⼈作”,只以佛陀发现了、亲证了,因⽽就称之为佛法。

佛陀翻译为中⽂,就是“觉者、智者”的意思。

每个⼈都具有亲证⼈⽣真谛之潜能,故此佛陀说,众⽣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皆能觉悟。

换⾔之,众⽣都可获得圆满的幸福、究竟之快乐。

真理可以⽐喻作庐⼭,对于真理的探索认识以⾄于追求和体认,则不尽相同,东坡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低各不同”者是焉,就因不同则有诸种学派、诸多⽂化衍⽣,然⽽不管是岭是峰,皆不失为庐⼭⾯⽬。

以是故,探讨佛教与企业⽂化,归根结底还是在触摸幸福,体认真理。

古老的佛教宇宙观与近代科学

古老的佛教宇宙观与近代科学

第二章第五节古老的佛教宇宙观与近代科学世界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佛教是这三大宗教其中的一大宗教。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附录“科学与宗教”这一章中,先对什么是科学进行定义,认为“科学就是经过长期的努力,以系统的思想将可感知现象尽可能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设法通过概念化对客观存在进行后验重建”。

概念符合客观规律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不科学的,科学就是符合客观规律。

但爱因斯坦认为;“要对宗教进行定义,即便能找到适合某一时刻的满意答案,我仍然坚信,要将所有人在此类问题上的见解统一起来是绝无可能的”。

爱因斯坦认为;“受宗教启发者己最大限度地将自己从私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致力于超越价值的思想,感情和抱负之中……。

否则,佛陀和斯宾诸诺莎就不可能被视为宗教人物”。

“宗教是人类长期努力的结果,它让人们清楚而完整地认识这些价值和目标,并经常强化其概念,扩大其影响。

如果人们据此定义来设想宗教与科学。

那么这两者之间就不可能发生冲突。

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二;其一,科学能够断定是什么,但对应该是什么却无能为力。

不同的价值判断在其领域之外都是必然的。

其二,宗教只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价。

它无法客观地揭示事实间的联系。

所以,以往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必然归因于对上述情形的误解”“如果信奉宗教者坚信《圣经》中所有论述都绝对正确。

那么宗教与科学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冲突。

这就意味着宗教将干预某些科学领域。

比如,宗教裁判所与伽利略和达尔文学说之间的斗争就属此类。

另一方面科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常常试图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就价值和目标作出与宗教思想完全对立的判断,至使他们与宗教形成对立之势,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其价值判断上的错误”。

“宗教与科学之间,不可能存在合理的冲突,这是基于人类发展历史得出的结论。

”“即便能对宗教和科学领域进行划分,其实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依赖关系依然存在。

宗教能够决定目标,科学只能由渴求真理和知识的人创造出来;科学的手段能促成宗教目标的实现,而创造科学的激情源于宗教领域。

佛教与科学

佛教与科学

2、简述
• 原始佛教:
• 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印度佛教,约为公 元前6~前5世纪。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的,为了便于记 忆,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律经论三藏。原始佛教 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缘起法”,其核 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 • 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行无常”、“诸法 无我”和“涅盘寂静”的学说。后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 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及四念处、 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三十七 菩提分法。
莎士比亚
千万不可妄自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 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二、认识科学
(一)科学的定义 (二)科学理论形成的过程 (三)科学的成就 (四)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 (五)科学的局限原因 (六)对待科学的科学态度
(一)科学的定义 • 科学:分科而学的意思,后指将各种 知识 通过 细化 分类(如数学、物理、 化学等) 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 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 索研究感悟 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 的 总称。 科学是一个 建立在可 检验的 解 释和对 客观事物的 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 的 有序的知识的系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 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1、佛陀、佛教、佛法
• 佛陀:“佛陀”是梵语Buddha的音译(又作浮头、没驮、 步他、馞陀、复豆、浮屠、浮图),意为觉者、知者,意 思是无需老师的指导而自己觉悟了法——四圣谛、也愿意 教导其他众生觉悟的人,也就是第一位觉悟了世间的真相 和人生本质的具大智慧者。 • 佛陀有十大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 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跋嘎瓦)。 • 佛教:佛陀的教导,导人走向觉悟的教导(方法)。 • 佛法:佛陀所觉悟的法。它是关于生命的真理——四圣谛: 苦圣谛:关于生命具有不圆满性质的真理 集圣谛:关于导致生命之因的真理 灭圣谛:关于烦恼的完全断除、生命的彻底解脱的真理 道圣谛:关于导致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方法的真理

佛教基础知识-十法界

佛教基础知识-十法界
那个境界还很清楚。自己想一想,梦从哪 里来的?梦中所有一切境界从哪里来的? 梦是我们的意识心变现出来的。

• 这个意识心它在哪里?不晓得,找不到。
做梦的时候就清楚了,整个的心变成梦境, 是你心变现的。梦中一定有自己,有 “我”,你们哪一次做梦,梦里没有 “我”?不可能的。梦里头一定有“我”, “我”是主宰!
忉利天寿命就加一倍,它的寿命是一千岁。忉利天的 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愈往上面去,寿命愈长,福报 也愈大。
• 《西游记》中说的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电影《盗梦空间》
阿修罗道
• 阿修罗喜欢布施供养,他修的福报很大,
但是他好胜、好斗争、轻慢心很重,非常骄傲, 瞧不起别人, ,所以落在阿修罗道。
• 阿修罗道的众生瞋心及妒忌心极重,常常与
能明白佛法,所以亦无从修善。
• 只要我们观察陆地上的畜牲,便可略为明
了此道的痛苦。在野外漂泊的动物,长期 捱受寒、热、饥、渴、被猎杀及相互啖食 之苦。被人类畜养的动物,则被劳役、鞭 打,更被宰杀而取皮、肉及骨等,一样苦 不堪言。
鬼道
• 饿鬼的痛苦比地狱略少,但比畜牲道大。
如果以智力来比较,饿鬼的智力比畜牲为 高。
德修养的追求不如物质和美色的追求。孔子是老师啊,代 表自己的道德。
六道(六凡、六趣)概况
天:
欲界天
四王天 忉利天 夜摩天 兜率天 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
色界天
初禅 二禅 三禅
四禅
梵众天 梵辅天
大梵天 少光天 无量光天
光音天 少净天 无量净天 遍净天 无云天 福生天 广果天 无想天 无烦天 无热天 善见天 善现天 色究竟天
• 有一次,海生在半路上遇到其师父舍利弗。由于他十分敬
重自己的上师,他竟然不顾仪态地、连跌带滚地由象背直 接扑倒地面上向师父顶礼。所以,这个海生医师,可说是 一个敬师的模范。海生在一生中作善甚多,但却死在其师 舍利弗在生时。在死后,海生因其善业力而生于天界中。 他的前生老师舍利弗,以神通升至天界,意欲为他说法教 学。在见到前生为海生医师的天男时,舍利弗正欲趋前向 他说法开示,但这个天男只向舍利弗扬了一下手示意,便 马上继续玩乐去了。

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2013年04月08日 09:01来源:云科技作者:程苓峰分享到:更多642人参与 62条评论编者按:杨振宁先生是伟大的物理学家,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之一,他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

本文中杨振宁从科学的角度谈谈他的佛教观。

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图片来源:资料图)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

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

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

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

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

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

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科学家。

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

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

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因斯坦与佛教施归元现代科学之父罗伯特•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他又说:“我不是一个宗教徒,如果是的话,我愿做一个佛教徒。

”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为什么对佛教如此推崇?是什么原因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他对科学和宗教的看法,以及佛教同其他宗教究竟有些什么区别。

爱因斯坦对一般宗教看法(1)【上帝是人制造出来的】爱因斯坦认为神是不存在的,而是人…制造‟出来的,“宗教教义中的上帝观念则是古代的神的概念的一种升华。

比如,人们用各种祈祷来恳求神明的援助,以求得满足他们的愿望。

这类事实就说明了这种上帝具有的人格化的特征。

”“这个观念有它致命的弱点,这是有史以来就被痛苦地感觉到了的。

这就是说,如果这个神是全能的,那么,每一个事件,包括每一个人的行为、思想,以及每一个人的感情和志向也都是神的作品。

那么,人们就不必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负什么责任了。

”他说:“今天宗教领域同科学领域之间的冲突主要来源于人格化了的上帝这个概念。

……。

比如,当宗教团体坚持《圣经》上所记载的一切话都是绝对真理的时候,就引起了冲突。

这意味着宗教方面对科学领域的干涉;教会反对伽利略和达尔文学说的斗争就是属于这一类。

另一方面,科学的代表人物也常常根据科学方法试图对价值和目的作出根本性的判断,这样,他们就把自已置于同宗教对立的地位。

这些冲突全都来源于可悲的错误。

”【宗教精神的意义】爱因斯坦在否定上帝的同时,肯定宗教有其价值的一面。

他完全赞赏教徒们为了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的那种执着和奉献的精神、那种超越个人的力量。

他说:“一个受了宗教感化的人,他们所显示出来的精神特征:他已经致力于从自私和欲望的镣铐中解放出来,而全神贯注在那些因其超越个人的价值而为他所坚持的思想、感情和志向之中。

我认为重要的是在于这种超越个人的内涵的力量,在于对它超过一切的深远意义的信念的深度,而不在于是否曾经企图把这种内涵同神联系起来。

”尽管那种超越个人的、庄严和崇高的目标没有理性的基础,“但是,它们(上帝和神)的存在同他自己的存在同样是必然的,是同样实实在在的。

在这个意义上,宗教是人类长期的事业,它要使人类清醒地、全面地意识到这些价值和目标,并且不断地加强和扩大它们的影响。

如果人们根据这些定义来理解,宗教和科学的冲突,就不可能发生。

”在爱因斯坦看来,人类社会需要宗教。

人生的价值观,要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操。

单靠知识和技巧,不能使人类走上幸福和高尚的生活。

“人类有充分理由,把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的传播者置于客观真理发现者之上。

我认为,人类应该感谢释迦牟尼佛和耶稣那样的人物。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只能断定「是什么」,而不能断言「应当是什么」”。

“在科学的领域之外,仍然需要对一切种类的价值的判断。

”爱因斯坦认为,一个科学家应该具有像宗教徒那样的献身精神,要有虔诚的信仰。

这种信仰就是:相信现实世界的规律性是合理的,有效的,可以用理性来理解的。

“科学只能由那些渴望追求真理和知识的人来创造。

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

”“通过理解,他从个人的欲望的枷锁里解放出来,从而对体现于理性中的庄严抱着谦恭的态度。

”“我不能设想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深执的信仰。

这可以用形象来比喻: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爱因斯坦曾经说:“人生最后的领域,只能在宗教中才能找到答案。

”(10)爱因斯坦的科学观他认为自然是可以认知的。

“一切事件都有安排好的规律性。

” 这种(自然界的)规律性是那样和谐和合理,致使一个为真理而奋斗的科学家感到肃然起敬。

他说:“科学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努力,力图用系统的思想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现象尽可能彻底地联系起来。

”“科学的目的是建立那些能决定物体和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互相关系的普遍规律。

……但这不是它唯一的目的。

它还试图把所发现联系归结为数目尽可能少的几个彼此独立的概念元素。

”同时,他也认识到科学的不足,他说:“这主要是一种纲领。

而对这种纲领是在原则上可以完成的信仰,只是建立在部分成功的基础上的。

”爱因斯坦认为,人类虽然可以认识自然,然而,大自然如此深奥,人类在许多复杂的情形下,往往是无能为力。

事实确实如此,为什么八级大地震都没有测量出来呢?科学绝对不是万能的。

正如前美国科学促进会会长,威司康辛大学数学系主任魏佛华伦(Warren Weaver)在1954年的一次演说中所说:“与一般的观念惊骇地相反,科学从来不是秋毫不爽而百分之百准确的。

它不过是接近准确而已……甚至在一项最简单的科学实验中,例如金属棒的长度,任何科学过程都无法量出它“真正”的长度……。

百分之百的精确是没有的,而且恐怕永远也不会见之实现……所以科学在绝对意义方面来说,就不能真正地解决真理的问题。

”(8)爱因斯坦还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对这些自然规律的认识非常不完备和非常零碎。

因此相信自然界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根本规律,这种观念的本身也是建立在某种信念之上。

科学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迄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这种信念是站得住脚的。

”在这里,信念就是某种信仰,就是后面要论及的理性主义。

现代科学绝大多数门类的研究对象,仍然停留物质的层面上,通过这方面的努力,对于解决人类生活中的物质需求,是必要的也是可能做到的。

但是对于一个深究宇宙奥秘的科学家来说,决不会满足于眼前的成就。

现代物理学所揭示的情形已经足于说明,它已经涉及哲学范畴。

而且,只有最完美的哲学才能办到。

虽然现代科学也常常会用逻辑和归纳等方法,但是其基本面是分析。

从分子到原子,到电子、质子、粒子、乃至各种射线,……。

结果在微观世界里,在加速场中,发现物质是不断的生灭。

本来人们视为实实在在的东西,却变得那样虚幻。

在太空物理学中,越是深入的研究,越是证明时间、空间的不肯定性,在运动中的老化方式完全不同。

就像美国太空物理学家所说的:“自然界为我们揭示的物理现象往往同我们一般观察和认为的现象有天渊之别。

”,“其它宇宙代表了完全不同维次的时空。

那些宇宙现在或将来都无法与我们有物理性的交流。

它们简直就是在无限与永恒的另一边,用我们的观察是无法达到的。

”(3)理性的宗教宇宙无限,科学有限。

人类在认识世界,认识万物,单靠对物质的研究是不够的。

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需要哲学,需要理性的宗教。

我想,这就是爱因斯坦推崇斯宾诺沙 和释迦牟尼佛的理由。

1929年4月25日,在回复纽约犹太教堂牧师H•哥尔德斯坦的电报中说:“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

”(4)他还说过:“我对斯宾诺沙(Spinoza)的宇宙即神论感到着迷,甚至更敬佩他对现代思潮的贡献,因为他是第一个探讨灵魂和肉体的哲学家,而他不把这两样东西视为分开的。

”(9)斯宾诺沙所说的上帝是什么样子呢?斯氏是一个泛神论者。

他认为:…神即自然,自然即神‟。

但是“自然”有二意:一是能产的自然,就是永恒无限的创造的实在。

二是被产的,所生的自然,就是形形色色的物质现象和历程。

前者就是神。

这个神(自然)的本质,是宇宙中唯一的本质,超乎人的理解力,斯氏称为“圆满自在”。

(5)斯氏学说中,有一个名词叫“实体”,其概念,有几个要点:(6)1 存在是其(即,实体的)本性,它是产生其他东西的因;它不为别的任何的东西所产生。

2 它按照其本性的必然而行动,因而是自由的。

3 它是唯一的、不可分、不可变。

4 它是绝对无限的。

5 实体即是自然,即是神。

它没有意志和目的,不发布天命,但它会思想。

(6)斯氏所说“神即自然,自然即神”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否定超自然、能够创造万物的上帝,所以说…神即自然‟。

另一方面的含义:自然是万有之源,万物之因。

后面这个…自然‟不是物质,而是产生物质之因,它圆满自在,超乎人的理解力,所以说“自然即神”。

它没有意志和目的,不发布天命,但它会思想(6)。

可见,斯氏所说的神不是上帝;他所说的自然也不是纯粹的物质世界。

它是唯一的,永恒的,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斯氏认为“一切个体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人也是遵循自然共同规律的自然物。

人是身体和心灵的统一体。

人的心灵由人身的观念构成。

”(6)这个能产的自然,是如此和谐和合理,深奥莫测。

在爱因斯坦的许多言论中,都体现出其喜悦和敬畏之意:“凡是曾经在这方面有过深切的成功经验的人,都会对它感到崇敬”。

他说:“对于这种极其深奥的理性,人类不可能达到。

在我看来,对于这种这种深奥的理性所持有谦恭的态度,在这个词的最高意义上来说,就是宗教的态度。

”(1),(7)他说:“在我看来,人类精神愈是向前进化,就愈可以肯定地说,通向真正宗教感情的道路,不是对生和死的恐惧,也不是盲目信仰,而是对理性知识的追求。

”(1)(7)爱因斯坦一方面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被认识;一方面,又感到它的奥秘,那样高深莫测,人类对宇宙的奥秘的认识,实在是微不足道。

所以他同意斯宾诺莎的观点:神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神。

心和物是一体两面,统合为神。

反过来说,自然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

他在晚年提出“宇宙宗教”的概念:“未来的宗教是一种宇宙宗教。

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的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

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义上,这种宗教的教义的来源是宇宙万物合一的体验。

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如果说有那个宗教可以应对于现代科学需求的话,那一定是佛教”。

(2)在他的“宇宙宗教”的“教义”中,宇宙是没有超越自然之上的上帝的,而是由一种包罗万象的根本规律所统摄。

宇宙万物合一,它包含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

实际上,这就是他的宇宙观。

在他看来,宇宙分成可知的形而下层面,和不可知的形而上层面:前者是宇宙的外在表相,感官所及的物质世界,是知识的领域;後者是宇宙的内在精神面,超乎人的理解力,是艺术和宗教的领域。

佛教基本教义现在,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爱因斯坦推崇佛教的原因了。

因为在世界上,所有宗教之中,佛教是最为理性的。

在佛法当中有几个要点:•佛是完全觉悟、具有最高智慧的人,他不是主宰一切的神。

众生本来具有同佛一样的智慧和德能,因迷惑而丢失。

通俗地说,众生具有同佛一样的人格。

因此,众生同佛是平等的。

•众生的命运是由于他们自己过去所种的因,今天结的果。

这种因果报应的规律是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是自然规律,任何人,包括佛、菩萨都不能逃避。

•一切万物具有一个共同的本性,即本体。

这一本性(本体)包括万物,也包括人类和一切众生。

人们所看见的,听到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是本性(本体)的表现而已,是刹那生灭的。

•一切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生,没有什么人能主宰。

缘散即灭。

“因”是原因,“缘”是条件。

一切万物都有其生灭过程,没有固定不变的性质。

这叫做“性空”。

…缘起性空‟是佛法中,关于宇宙真相的一条重要的定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