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片的药理分析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属于辛凉解表之剂,麻黄(5克)杏仁(9克)甘草(6克)石膏(18克)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两升,去渣,温服一升。
本方主治证是由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壅遏于肺所致。
肺中热盛,气逆伤津,所以有汗而身热不解,喘逆气急,甚则鼻翼煽动,口渴喜饮,脉滑而数。
此时急当清泄肺热,自然热清气平而喘渴亦愈。
所以方用麻黄为君,取其能宣肺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
但其性温,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而且用量倍于麻黄,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肺气肃降有权,喘急可平,是相制为用。
杏仁降肺气,用为佐药,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
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所以是佐使药。
综观药虽四味,配伍严谨,用量亦经斟酌,尤其治肺热而用麻黄配石膏,是深得配伍变通灵活之妙,所以清泄肺热,疗效可靠。
本方出自《伤寒论》,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
后世用于风寒化热,或风热所伤,但见肺中热盛,身热喘急,口渴脉数,无论有汗,无汗,便以本方加减治疗,服后辄效。
因肺中热甚,蒸迫津液,固然有汗,若津液大伤,则汗少或无汗。
此时当加重石膏用量,或加炙桑皮、芦根、知母之属。
若无汗而见恶寒,是虽邪已入里化热,但在表之风寒未尽,或是风温而挟风寒所致,当酌加解表之品,如荆芥、薄荷、淡豆豉、牛蒡子之类,在用清泄肺热为主的同时,开其皮毛,使肺热得泄而愈。
所以临证用本方,不必拘于“汗出而喘”,但当细审无汗之故,或加清热生津之品,或加辛散解表之属,自然药证相当,应手而效。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之喘咳的基础方。
因石膏倍麻黄,其功用重在清宣肺热,不在发汗,所以临床应用以发热、喘咳、苔薄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片的药理分析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片的药理分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片也称为:麻杏石甘汤。
本方来源于东汉?《伤寒论》。
该方清热、降气、平喘,广泛用于呼吸系统疾病。
是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组成的。
片剂:每片含生药0.5g,每瓶100片;丸剂(糖丸):每10粒约为1g,每瓶500粒;糖浆剂:每瓶250ml;合剂:每瓶150ml。
口服:片剂,每次4片,每日2或3次,温开水送服;丸剂(糖丸),每次3g,每日3次;糖浆剂,每次15ml,每日3次;合剂,每次10~20ml,每日3次。
小儿用量酌减。
可宣泄郁热,清肺平喘。
临床用于祛痰,平川,镇咳,解热,抗炎,改善血液循环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症见身热无汗或有汗,咳逆气急,甚则鼻翼扇动,口渴等病症。
禁忌:①高血压患者忌服;②中医辨证系风寒及肺虚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喘咳,不宜使用本药。
2 临床新用途2.1治疗放射性肺炎:均因肺癌(或胸部肿瘤)放疗所致,并用抗生素治疗>2周后。
治疗组22例,用本方:炙麻黄10g,杏仁10~15g,生石膏15~30g,生甘草6~10g。
痰热毒盛者,加黄芩、蚤休、三叶青;痰浊壅阻者,加制半夏、陈皮、制胆南星;肺热阴虚者,加沙参、天冬、麦冬、玉竹、生地黄等;咳甚者,加桔梗;痰血(或咯血)者,加仙鹤草、地榆、侧柏叶等;胸痛者,加蒲黄、五灵脂、延胡索;久咳者,加川贝母;清热散结者,加浙贝母、山慈菇等。
每日1剂,水煎服。
对照组14例,仍用抗生素;其中发病初期5例,用地塞米松每日10mg [1]。
2.2治疗肛裂:治疗组50例,用本方加味(含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生大黄、川黄连、黄芩、白芍、麦冬、玄参、生地黄)。
每日1剂,水煎服。
对照组32例,用复方阿司匹林每次1片,每日3或4次,液状石蜡每次10~20ml,每晚1次,口服;并用1∶15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每日2次。
用药7日 [2]。
2.3治疗小儿哮喘:治疗组120例,用本方加味:麻黄4.5g,石膏10g,杏仁、生姜各6g,甘草3g,半夏、地龙各9g,蝉蜕、五味子各5g。
麻杏石甘片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 而喘,无大热者,麻杏石甘汤主 之”——《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著)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发汗后或者用了泻下法之后,病人 汗出而喘,外无大热,不可再用桂 枝汤,可服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此方经现代工艺改良后,将传统的 中药汤剂制为便于携带,方便服用 的麻杏石甘片,更符合现代人的服 药习惯。
组方:即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方解:麻黄为君药,宣肺而泄邪热。 石膏为臣药,辛甘大寒,用
量倍于麻黄,使宣肺而不助热,清 肺而不留邪,肺气肃降有权,喘急 可平。
杏仁为佐药,降肺气,助麻黄、 石膏清肺平喘。 甘草是使药,既能益气和中,又 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 于寒温宣降之间。
处方特色:综观药虽四味,配伍 严谨,用量亦经斟酌,尤其治肺 热而用麻黄配石膏,是深得配伍 变通灵活之妙,所以清泄肺热, 疗效可靠。
主治:外感风寒、身热不解、咳 逆气急、鼻痛口渴、有汗或无汗、 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
现代用法:用于急慢性气管炎、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 管哮喘。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片,一日3次。 注意事项:风寒咳喘,痰热壅盛者不 宜使用。
传承国药,秉承经典, 麻杏石甘,再创辉煌。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剂配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剂配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剂名】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出自汉·《伤寒论》。
本方又称“麻杏石甘汤”,首见于《伤寒论》。
原书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本方证之于临床,既有汗出而喘者,又有无汗而喘者。
于此,应用中主张不论有汗或无汗,皆可投之。
【组成】麻黄三钱(9克)、杏仁三钱(9克)、甘草两钱(6克)、石膏(先煎)一两(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主治外感风邪,肺热内蕴,发热咳嗽,喘息急迫,口渴,脉浮滑而数,苔薄白或黄。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流行性感冒、轻中度支气管哮喘、小儿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病症。
1.社区获得性肺炎:将76例确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8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麻杏甘石汤化裁治疗,疗程20日。
以咳嗽、咳痰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肺部听诊哕音消失,胸部X线检查示肺部病灶吸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为显效标准。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 74%,对照组78. 95%。
(《吉林医学》2013年第4期)2.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选取门诊及住院患儿240例,治疗组120例头孢噻肟钠针剂和口服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对照组120例应用头孢噻肟钠针剂和病毒唑针剂治疗,疗程1周。
以1周内体温降至正常,咳嗽等症状消失,白细胞恢复正常,X线胸片示炎症性改变大部分吸收为显效标准。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 3%,对照组78. 3%。
(《宁夏医学杂志》2010年第4期)3.流行性感冒:应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减治疗流行性感冒38例,与金刚烷胺、阿司匹林、抗生素等西药治疗38例作对照,2周为1个疗程。
以体温正常、全身中毒症状消失、实验室及X线等检查恢复正常、无复发为痊愈标准一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对照组86. 8%。
麻杏石甘汤现代药理研究

麻杏石甘汤现代药理研究汉·《伤寒论》之麻杏石甘汤:麻黄6g、杏仁50g、石膏18g、甘草9g。
其依邪热在肺之理,导清气宣肺之法,重用石膏为君药,以其辛甘大寒专清气分实热,臣以麻黄清宣人肺,领石膏清热之力飞腾上焦,清宣肺热以平喘逆。
适用于外感风邪、风热袭肺,身热不解,咳逆气息,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化科学方法,根据中药配伍原则,赋予中药复方用药现代内涵,使中药研究开发与国际接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主要有免疫、解热、平喘、镇咳等作用。
1镇咳作用麻杏石甘汤回流液冷动干燥粉状物162mg/kg,对二氧化硫(SO2)气诱发的小鼠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抑制率可达63.1%。
麻杏石甘汤加昧剂、7g/kg醇提液腹腔注射,对氨水刺激小鼠所致的咳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麻杏石甘汤醇提液lOg/kg静脉注射,对刺激麻醉猫喉上神经及机械刺激麻醉猫气管粘膜所致的咳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给药后5min所有动物的咳嗽反应均消失,而给药后75~90min内咳嗽反应减弱,50%以上并恢复至接近正常,在镇咳同时对呼吸有轻度兴奋作用。
麻杏石甘汤ld用量溶于5倍量的精制水中,用胃导管注入雄性豚鼠胃内,以猫毛作物理刺激引起咳嗽反射,其结果有明显的镇咳作用。
另有报道,麻杏石甘汤中主要镇咳作用的中药为麻黄。
2祛痰作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水煎液、醇提液25g/kg腹腔注射,二者均使小鼠气管冲洗液酚红含量明显增加,说明本品具有一定的祛痰作用。
3平喘作用麻杏石甘汤水浸膏lOg/kg(1.Og药材/l.0ml水浸膏),l~12h其呼吸道阻力出现有意义的降低,表明其有降低支气管收缩的作用,但激发后的12h以后,呼吸道阻力逐渐提高,麻杏石甘汤的作用也逐渐消失。
另有报道,麻杳石甘汤可缓解气喘天竺鼠立即性反应期之呼吸道阻力,降低呼吸道炎症。
体外实验表明,麻杏石甘汤的基础上加粘膜促吸收剂为宁喘微型灌肠液,0.25、O.15、0.05g/ml 有抑制过敏豚鼠的支气管收缩幅度和抑制支气管收缩频率的作用,对组织胺和乙酰胆碱所致痉挛的豚鼠气管螺旋条松弛,其解痉百分率近乎阳性对照组。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用法]麻黄10~30g、杏仁10~15g、石膏20~100g、甘草5~10g。
上四味,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1.发热、汗出,舌红唇燥、喘咳急迫而烦渴者。
2.发热而口鼻干燥,痰唾粘稠,欲饮水者。
3.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上逆,烦闷,脉浮数或洪滑,舌苔白干或根黄。
[ 药理作用 ]主要有镇咳,祛痰,平喘,解热,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变态反应,抗病原微生物,改善血液循环作用。
1.镇咳、祛痰、平喘:(1)镇咳:加味麻杏甘石汤煎剂、醇提液7g/kg腹腔注射,对氨水刺激小鼠所致咳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醇提液10g/kg静脉注射,对电刺激麻醉猫喉上神经及机械刺激麻醉猫气管粘膜所致之咳嗽有明显抑制作用。
给药后5分钟所有动物咳嗽反应消失,给药后15-45分钟,咳嗽反应减弱50%以上,给药后75-90分钟恢复正常。
麻杏甘石汤162mg/kg灌胃,对SO2气体诱发小鼠咳嗽有明显抑制作用。
本方灌胃对氨水刺激所致的小鼠咳嗽,猪毛刺激豚鼠所致咳嗽,电刺激狗气管粘膜引起的咳嗽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2)祛痰:本方煎剂,醇提液25g/kg腹腔注射,使小鼠气管冲洗液中酚红含量明显增加,具有祛痰作用。
(3)平喘:肺炎合剂1号煎剂在营养液中浓度为5×1O-2g/ml时,能显著或完全对抗组织胺和乙酰胆碱引起的气管平滑肌收缩。
但醇提液浓度为10-1g/ml时,不能完全对抗组织胺及乙酰胆碱引起的气管平滑肌收缩。
本方7.5g/kg灌胃,对豚鼠药物性喘息有明显保护作用,可使其引喘潜伏期明显延长。
当药液浓度为0.2g/ml时,对组织胺、乙酰胆碱、5-羟色胺、氯化钡所致的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痉挛有明显拮抗作用。
2.解热:本方水煎液 15g/kg 灌胃,对伤寒、副伤寒疫苗所致家兔体温升高有明显降温作用,平均体温下降1.27℃。
本方水煎液15.2g/kg灌胃,对伤寒疫苗所致家兔体温升高的降温作用较单味石膏、模拟麻杏甘石汤组强。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汤
汉 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麻黄四两(9g) 杏仁五十个(9g) 石膏半斤(18g) 炙甘草二两(6g)
水煎服.
【功用】
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表邪入里化热
壅遏于肺
肺失宣降
身热不解 咳逆气急 甚则鼻煽 口渴 有汗或无汗 苔薄白或黄 脉浮而数
【方解】 麻黄
(生)
宣肺平喘,发汗解表 清泄肺热 降利肺气,止咳喘 益气和中 调和药性
石膏 杏仁
炙甘草
配伍特点
解表与清肺并用,以清为主. 宣肺与降气结合,以宣为主.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之喘咳 的基础方. 2.风寒咳喘,痰热壅盛者,非本方所宜.
3.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 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 属表证未尽,热邪壅肺者可用本方治疗.
中医《方剂学》辛凉解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辛凉解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一、组成麻黄四两,去节(5克)、杏仁五十个,去皮尖(9克)、甘草二两,炙(6克)、石膏半升,碎、绵裹(18克)。
二、用法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三、歌括1.麻杏甘石汤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此法良。
2.越婢汤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
四、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五、主治外感风邪。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痛,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六、方解本方主治证是由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壅遏于肺所致。
肺中热盛,气逆津伤,所以有汗而身热不解,喘逆气急,甚则鼻翼煽动,口渴喜饮,脉滑而数。
此时急当清泄肺热,自然热清气平而喘渴亦愈。
所以方用麻黄为君,取其能宣肺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
但其性温,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而且用量倍于麻黄,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肺气肃降有权,喘急可平,是相制为用。
杏仁降肺气用为佐药,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
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所以是佐使药。
综观药虽四味,配伍严谨,用量亦经斟酌,尤其治肺热而用麻黄配石膏,是深得配伍变通灵活之妙,所以清泄肺热,疗效可靠。
本方出自(《伤寒论》),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
后世用于风寒化热,或风热所伤,但见肺中热盛,身热喘急,口渴脉数,无论有汗,无汗,便以本方加减治疗,服后效。
因肺中热甚,蒸迫津液,固然有汗,若津液大伤,则汗少或无汗。
此时当加重石膏用量,或加炙桑皮、芦根、知母之属。
若无汗而见恶寒,是虽邪已入里化热,但在表之风寒未尽,或是风温而挟风寒所致,当酌加解表之品,如荆芥、薄荷、淡豆豉、牛蒡子之类,在用清泄肺热为主的同时,开其皮毛,使肺热得泄而愈。
所以临证用本方,不必拘于“汗出而喘”,但当细审无汗之故,或加清热生津之品,或加辛散解表之属,自然药证相当,应手而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片的药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4-04-03T15:06:59.6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期供稿作者:李春波
[导读]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片也称为:麻杏石甘汤。
本方来源于东汉?《伤寒论》。
李春波
(鹤岗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肿瘤医院 154100)
【关键词】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片药理分析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1-0237-01 1 药理分析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片也称为:麻杏石甘汤。
本方来源于东汉?《伤寒论》。
该方清热、降气、平喘,广泛用于呼吸系统疾病。
是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组成的。
片剂:每片含生药0.5g,每瓶100片;丸剂(糖丸):每10粒约为1g,每瓶500粒;糖浆剂:每瓶250ml;合剂:每瓶150ml。
口服:片剂,每次4片,每日2或3次,温开水送服;丸剂(糖丸),每次3g,每日3次;糖浆剂,每次15ml,每日3次;合剂,每次10~20ml,每日3次。
小儿用量酌减。
可宣泄郁热,清肺平喘。
临床用于祛痰,平川,镇咳,解热,抗炎,改善血液循环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症见身热无汗或有汗,咳逆气急,甚则鼻翼扇动,口渴等病症。
禁忌:①高血压患者忌服;②中医辨证系风寒及肺虚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喘咳,不宜使用本药。
2 临床新用途
2.1治疗放射性肺炎:均因肺癌(或胸部肿瘤)放疗所致,并用抗生素治疗>2周后。
治疗组22例,用本方:炙麻黄10g,杏仁10~15g,生石膏15~30g,生甘草6~10g。
痰热毒盛者,加黄芩、蚤休、三叶青;痰浊壅阻者,加制半夏、陈皮、制胆南星;肺热阴虚者,加沙参、天冬、麦冬、玉竹、生地黄等;咳甚者,加桔梗;痰血(或咯血)者,加仙鹤草、地榆、侧柏叶等;胸痛者,加蒲黄、五灵脂、延胡索;久咳者,加川贝母;清热散结者,加浙贝母、山慈菇等。
每日1剂,水煎服。
对照组14例,仍用抗生素;其中发病初期5例,用地塞米松每日10mg [1]。
2.2治疗肛裂:治疗组50例,用本方加味(含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生大黄、川黄连、黄芩、白芍、麦冬、玄参、生地黄)。
每日1剂,水煎服。
对照组32例,用复方阿司匹林每次1片,每日3或4次,液状石蜡每次10~20ml,每晚1次,口服;并用1∶15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每日2次。
用药7日 [2]。
2.3治疗小儿哮喘:治疗组120例,用本方加味:麻黄4.5g,石膏10g,杏仁、生姜各6g,甘草3g,半夏、地龙各9g,蝉蜕、五味子各5g。
痰涌喘咳不得卧者,加苏子、葶苈子、白前。
<3岁、3~6岁、>6岁分别每次1/3剂、1/2剂、1剂水煎服;7日为1个疗程,用1~3个疗程。
对照组85例,发作期用青霉素每日10万U/kg,肌内注射。
氨茶碱4mg/kg,每日分3次口服。
剂量随年龄、体重增减[3]。
2.4治疗鼻窦炎: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鼻窦炎60例,其中,痊愈48例,显效8例,无效4例。
方药:麻黄、甘草、桂枝各6g,杏仁、葛根、桔梗、陈皮各10g,生石膏30g,辛夷、赤芍各15g,薏苡仁20g。
黄浊脓涕多者,薏苡仁增量,加金银花、黄芩、皂角刺、车前子;头痛甚者,加菊花、川芎、白芷;鼻塞甚者,加穿山甲、丝瓜络、路路通、石菖蒲;大肠热结便秘者,加荆芥、防风、连翘、金银花、菊花、葱白;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升麻;阴虚者,加沙参、麦冬、何首乌;纳差者,加谷芽、麦芽、鸡内金、砂仁、莱菔子。
每日1剂,水煎服[4]。
2.5治疗化脓性上额窦炎:用本方加味:麻黄、甘草、桔梗各5g,杏仁、栀子、川芎各10g,石膏(先煎)30g,黄芩、鱼腥草(后下),各15g,冬瓜子、生黄芪各20g,路路通、炒苍耳子、白芷各9g。
随症加减。
儿童剂量酌减。
水煎服(或制成粉,用药每次10g,每日2次,餐后冲服);15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4~5日[5]。
2.6治疗哮喘治疗组用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6g,杏仁、桔梗、黄芩、紫菀各10g,生石膏20g,百部15g,姜半夏8g,鱼腥草30g,细辛、生甘草各5g。
每日1剂水煎服。
与对照组44例,均用酮替芬1mg,特布他林2.5mg,每日2次口服;第1周用泼尼松10mg,每日3次口服。
用2个月。
另有人用本方合小陷胸汤加减治疗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60例(两组各30例),用1个疗程后,治疗组用本方:麻黄、甘草、法半夏、白芍各10g,杏仁、瓜蒌仁、枇杷叶各15g,石膏20g,黄芩12g。
口干加天花粉、麦冬;痰热甚加胆南星、浙贝母、桑白皮;气虚加太子参。
每日1剂,水煎服。
对照组用安喘通片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
两组均常规消炎,对症处理,均7日为1个疗程。
停用其他药。
禁煎炸油腻之品[6]。
参考文献
[1]刘鲁明.麻杏石甘汤为主治疗放射性肺炎36例临床观察.中国医药学报,1999,14(5):32
[2]牛治君.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肛裂50例疗效观察.中国肛肠病杂志,2000,20(9):18
[3]李建汉.麻杏石甘汤合小陷胸汤加减治疗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30例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7):447
[4]蔡平.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化脓性上额窦炎138例.北京中医,2007,26(4):228
[5]周洪诚.麻杏石甘汤结合西药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44例临床观察.中国社区医师,2008,24(15):42
[6]张恩成.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鼻窦炎60例.河南中医,2005,2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