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满分14篇
2015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汇总

2015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汇总(9篇)满分作文一:似曾相识燕归来现代刑侦理论中总有凭笔迹辨人一说,因为一个人再怎么隐藏、伪装,流在骨中的血脉是不变的,而笔迹如是,文章亦如此,于书山稗海中沉潜含玩,钩沉觉隐,一旦发而为文,纵有千万般隐匿修饰,字里行间总是风流个性,不可抑勒。
普鲁斯特早年时发表过一些小说与评论,纵然与举世闻名《追忆》一文相差颇多,不论从语气还是行文方式都有不同,但若仔细品味,他那对于细微事物的把握自始至终都融在了文章的骨子里。
“气味与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它们“以几乎无从辨别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撑起回忆的巨厦”。
他的风格就如同他的气味,别人模仿不来,他也去除不了,无论是什么内容,挥之不去的总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
所以,不论是作家还是平凡人,一旦拿着笔写下字,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思维、人格的一部分展现出来,而历史洪流可以湮没人的生理性存在,却永远无法改变人的思想存在,那么文字便是传递思考与精神的最好载体,即使手稿丢失,复本重印,一个人留在文章中深层次的精华却会在时间的积淀下长盛不衰。
哪怕他故意戏弄人世,隐藏自我,句式可以转换,语气可能颠覆,但文字中埋藏的个性和独有的特点总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值得我们玩味深思。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大师大多在时间上离我们遥远,如果没有这些可以彰显其风骨的经典之作,他们又怎能令我们无端钦慕?“似曾相识”的绝不只是表达方式,而包括一个人的血的烙印、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及其独特的“掌纹”。
就像伍尔芙自然流露的女权主义思想,哪怕在《墙上的斑点》中也略有体现,而古斯塔夫·福楼丁的细致与抑郁即使在这样明快的“我注定了要做诗歌风琴的手摇柄,而你要为你爱的生活而生”一阙情诗中都能流露,更不必说大先生的战斗、批判与血性。
艾略特的哲学思考与反省,“山的那边,雷声轰鸣”。
就算是当年法国一位著名批评家模仿意识流大师乔伊斯的笔法挑战意识流小说,大众仍能从一个个细微之处看出他的独有风格。
2015年浙江卷高考作文

2015年浙江卷高考作文【篇一: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解析及优秀作文】解析2015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及优秀作文点评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提示中国传统强调“颜文合一”,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文章是修身养性的手段;外国则认为写作仅是一种技艺,与人品无关。
如果从这方面切入,会写出不一样的文章。
除此,如果联系现实,“颜文不一”的例子,时常可见。
新闻上经常看到“语言腐败”的例子,官员在位置上,对反腐败等问题夸夸其谈,然而实际上自己就是一个腐败的人。
学生也可以联系自己,平日里的命题作文,有多少是假话,空话,套话。
这也都是语言的腐败。
当然,你也可以想想歌德,想想莎士比亚,文章是这么的棒,人是这么的小气;也可以想想创出瘦金体的宋徽宗赵佶。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例文展示文显其品动人心一考生喜欢一卷诗书在手,或品读“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慵懒与情思,一抹浅淡的远山黛,画出女子的婉丽;或感受太史公笔下暗潮涌动的政权争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或带着一颗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体味异域风情。
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不错的,在文章中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潇洒坦荡,或自由不拘。
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来这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
他并不是仅从一篇文章中体现,而是渗透在作家一生的写作历程中。
初识袁中郎是在《满井游记》: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精选4篇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精选4篇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精选一:脉脉乡情浩浩的江水载着扬帆的船儿远征,然而船儿明白来时灯塔的方向是心底最依恋的港湾;碧蓝的天空承载着鸽子飞翔的双翅,然而家的方向是如此清晰。
正如那江水中流淌着的依恋,天空中掠过的思念,当一个熟悉的名词在脑际浮现,心中总有些悸动。
曾经是如此惊诧于叶落的壮美,感怀于那极致的美丽。
枝杈与土地仅有几米的距离,然而叶儿毅然挣脱,任风翻飞,它飞旋;任车将它压得粉碎,它依然高歌,向着根的方向飞旋着动容的美丽。
我问落叶,落叶不语,那该是由内散发的情愫,慢慢体会。
直到那一年,阳光融融,拂过内心小小的激动,春风暖暖,却吹过心底淡淡的苦涩,门前的柏树窸窣作响,摇曳着内心的不舍,那一天我们举家迁往城里。
远去了清晨那晶莹的露珠,远去了熏豆茶在乡土味中蒸腾出的清韵雅志,远去了春雨下撑着伞漫步于田埂的惬意。
钻进门前等候的车内,望着阳光映衬出的古屋的倩影,记忆便尘封在这安详伫立的院落,在那渐渐远去的方向,我落泪了,止不住地落,从心底流淌出的。
远离了家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可心中似乎是愈加想家了。
这时我仿佛能够真切得体会到落叶挣脱枝头的毅然,是家的力量,是根的力量呀。
林语堂的一篇随笔曾给予了我深深的慰藉。
小时候的他住在鼓浪屿,离海很近,他常常和父亲在海边倾听海的沉吟,他常问父亲海的那边的图景,他向往着,终于他飞过了那道海,可海的这边依然深深地萦绕在他的心底。
他说:“当我乘飞机越过这道海时,觉得其实它很小,而当我在海的那头遥望家乡时,它是如此渺远。
”短短的一句话是如此意味深长,因为乡愁是人间最美的语言。
每个生灵都有着它的根,都有着牵引着它的一根丝,流淌着人问最美丽的情感。
就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的交界处有一条的的喀喀湖,上面住着一群乌鲁人,当日月斗转过多少个春秋他依然生活在浮岛上,当印加文明渐去,当温室效应袭来,他依然坚持固守,他们说:“那是根生长的水域,根是拔不起,移不动的。
2015年高考满分精选作文浙江卷: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2015年高考满分精选作文浙江卷:言为心声,文如其人2015年下考谦分做文浙江卷:言为口声,文如其人下两(3)班附件杨琳冯骥才说:“动物死了,将熟命留正在种子面;做野死了,将熟命留正在做品面。
”言为口声,文如其人,一小我私家的质量涵养浸透正在这一言一字、一绘一卷外。
《毛诗序》外写:“诗者,志之所之也,正在口为志,讲话为诗。
”诗人邪如是。
曹植平生浑下如月,他的做品也邪是流光四溢,如星、如烟。
白天曜芳华,时雨静飞尘是长年时代的失损青春,他不由唱叹“驰骋已能半,单兔过尔前。
揽弓捷叫镝,少驱上北山”;太平盛世、命若晨霜是烽火时代的凄惶忧愁,不由咏没“游子暂没有回,没有识陌取阡。
外家何萧条,千面无火食”;夜夜歌乐,以酒相陪是他落漠孤寂的月亮星浓,不由醒诵“浑夜游西园,飞盖相追寻。
亮月廓清景,列宿邪整齐”。
曹植没有再有君王的骄恣,执政野的家口。
言为口声,文如其人。
曹植宁愿成为一位光耀的诗人,让熟命留正在做品外。
巴金曾说:“尔惟一的口愿是:化做土壤,留正在人们和煦的足迹面。
”他邪是云云作的。
巴金平生努力创做,留高寡多做品为人所传诵,他的人品邪如他的文章,和煦而朴直。
他贡献着本人一直捐助贫苦的人,对付小我私家名利他老是没有正在意。
他谦厚天说:“闭于尔自己,尔的所有皆没有值失鼓吹,表彰。
”他正在日原取得“国际出名文明人士罚”的500万罚金捐给基金会,他却只说:“咱们的事情没有是精益求精,而是丢遗剜缺,要经由过程一些真际的事情实在天协助做野,尤为是糊口灾难的做野处理一些答习题。
”巴金不只是文教大师,崇高的风致也邪表现他自私贡献的为人。
言为口声,文如其人,巴金只愿化做土壤,展成人们止走的路。
罗曼?罗兰说:“艺术的伟粗心义,根本上正在于它能显现人的实邪情感、心田糊口的奥妙战殷勤的世界。
”弛年夜千邪是经由过程做品表现他实邪宽大旷达的脾气,谦卑的为人。
1936年弛年夜千正在英国举行小我私家画绘铺,他临场阐扬绘了一幅火朱牝丹图,最初支笔时他心露一心茶,“噗”一声把茶火喷到绘纸上,这牝丹如暂涝遇甘含般绽开。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精选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精选本文是关于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精选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与其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不如先学会怎样做人,一个人立于世界最根本的因素,便是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当你提高了自身的修养与品性,你的文章必然也就为大众欢迎追捧。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精选,欢迎阅读。
篇一:赏之以文,考之以史古人云:“文如其人。
”不错,阅读时总有此种体验:朗读唐诗宋词,体会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忧国忧民;品读近现代文学作品,仿佛看见海子的不羁,林徽因的柔中带刚……文章与作者本人总是相似的,好像父母与孩子,血脉思维息息相通。
但,总有例外。
金人元好问就认为“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有时甚至会背离人品,呈现出虚伪的作者,这又作何解呢?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
性情确实影响文章,但影响的是“心文”。
这种文章本就是作者抒发内心世界所作,字字皆关情。
书写之时,作者力求将内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极力展现,恨不得泣血成句。
如此写成的文章,常常带着某种历史也抹不去的光辉。
就好像《报任安书》,哪怕让一个早将司马迁的故事烂熟于心的人来阅读,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与之相对的是“用文”。
这种文章总有某种实际用途。
高尚但贫困的作家可能写下流作品换稿费糊口,小人则以修饰之文博取功名。
这种文章,如何不背离作者人品?两种文章鱼龙混杂,被蒙骗是免不了的,因此,我们才要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赏”,文章是“赏”的。
我们阅读,便是在欣赏,欣赏文辞佳句,并试图从字里行间拼凑出作者的形象。
但这形象也只作欣赏用,若拿来作严谨的论述,未免太过轻率。
在未分清心文与用文之前,这个形象只是我们的美好期望,并非作者本身。
此时,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
史料中记载的作者生平、他人评价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
就像一句打猎俗语所说:“熊大窝里怎样,才是怎样。
”作者在生活中怎样,人品才怎样。
高尚的作者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时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内涵,将他的文章与人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有益无害的。
高考作文之2015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

2015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篇一: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满分14篇】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60分人品之于格调,犹如花之于瓶。
花美,自玉瓶相衬。
而空得一只精致优雅之瓶,未必得一奇绝独美之花。
故有贞行高节之品,其文之格调必卓然清洁。
而虚附格调之风雅,未可知其人品之高下。
抱朴子有言曰:“朱绿之藻,不秀于枯河。
倾山之流,不发于涸源。
资不厚,则其惠也不博。
才不丰,则其辞也不赡。
”没有高洁的人品,犹如干涸的河道,无源的山泉,怎么可有会有华丽的水藻,不尽的长河?古今中外,凡性情贞洁高尚之士,其文无不充满了生命的深邃。
那是颜真卿的“政可守,不可不守”的宽原磅礴,是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坚定追求,是谭嗣同的激昂鲜血,是鲁迅的辛辣笔墨,这样卓然不群的格调,是铮铮风骨的再现,是人品操行的反映。
有不俗的人品,方可有不俗的格调。
但竟有不凡自命风雅的斗方名士,以为有了不俗的格调便可逆推出自己“不俗”的人品。
他们的可笑之处在于,格调的高雅与人品的清高之间,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等号。
当年乾隆皇帝盛赞赵孟頫赵体之矫健流畅,认为其字“柔中自有镔铁骨”。
郑板桥则不以为然,直言其字谄媚,“宋之降臣,何骨之有?”字且如此,人亦如是。
那些投降失节的汉奸中,不乏有不同于俗的文章格调。
他们纵有如此之格调,却依旧难觅半点不俗之人品。
这份不称其人的反差,犹如明镜不幸遇嫫母,良砚不幸遇俗人,宝剑不幸遇庸将。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浙江卷-我笔写我心.doc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浙江卷:我笔写我心没登过高山,任何苍茫壮阔也只是想象;没到过江南,几丝烟雨朦胧也只是照猫画虎。
心中盛满阳光的人,笔下的文字自然是纯净温暖的。
心中有感悟,我笔写我心。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怎样的盛世,才能孕育出如此惊世英才,是多么的不羁,才铸就一代豪放诗仙?他目无权贵力士脱靴,贵妃捧砚;他自信豁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豪放如他,浪漫如他,谪仙的外表下是他火热的赤子之心。
李白为人,大多率性而为,他的诗也似带着风,呼啸而过。
秀口一吐,是万千江山,笔尖一挥,是说不尽的风流锦绣。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黑暗的年代中满是绝望,但又处处存在着希望。
在全民族陷入绝望的泥潭无法自拔时,一个战士站了起来,带来了如铁打般的希望。
医人不如医心。
思想垮了,中国就垮了。
鲁迅深知这一道理,他呕心沥血,笔尖如刀锋剑影,字字珠玑,字字诛心。
给无所适从的中国人以惊醒、以力量。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漫漫长夜,光明支撑着他,他深信黎明将至,因此笔下战场的硝烟必定不会停止。
以笔写赤心,即使路漫漫也必上下求索。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尔虞我诈的官场他步步为营,风云变幻的战场他一刻也不放松。
有人耻他是奸臣,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人羡他的诗才: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乱世出英雄,而他当之无愧的一代枭雄。
世人敬他,惧他,恨他,却无人懂他。
唯有江山包容他的气魄,唯有在笔下的世界中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
尽管言辞犀利,尽管老练圆滑,但他的诗里写的一直都是那个真实的自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他从不掩饰自己对天下的雄心;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他从不掩饰自己对人才的热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他从来坦白自己的壮志与乐观。
我笔写我心。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岁月怎样将沧桑刻在容颜里,无论时光怎样将风景刻在记忆里,心与笔尖没有距离。
2015年浙江杭州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2015年浙江杭州高考满分作文范文古人有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在我们的印象中,只是仙人道士必傍山而居,不闻世事。
蔡志忠曾以漫画对此作了解释:仙,“人”在“山”旁则为仙,看来,古时造字便点明了其中真意。
傍山而居,和山水融为一体,这本来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征,偏又练就一身道行,渗透了禅意,方以道入土,归隐于山。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莫不对此动了凡心。
其中,陶渊明便是这样一个典型,当他一篇《桃花源记》出世,那颗厌倦仕途,向往幻想中的桃花源的心也就出世了。
是的,他想要的是归隐,是闲适,是宁静的生活,可是如果不是官场失意,怀才不遇,桃花源这么一个避难所就要永远与他绝缘,并远离世俗而绝迹于他未来纯朴的生活。
要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抵御不了意志的消沉。
“出世”有之,“入世”亦有之,所以又有许多“英豪”浮出水面,大隐于市。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气风发的李白,对前途充满着无限的憧憬。
他想通过官场仕途一展才华,报效国家,挥洒人生。
然而,多年的官场生活,多年的仗剑游历,让李白反思起来。
有过得意,也有过失意,他终于看清了从仕之路的艰辛与黑暗,高力士为其穿靴实则铐住了他的双脚,朝廷赏赐实际上是主子施舍的乞食。
于是“钟鼓馔玉不足畏,但愿长醉不复醒”,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郁,以山泉清洗世间的污秽,每一次醉后醒来,他又重新开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
他始终有一种信念,始终有一种火热的诗情冲动,始终有超俗的“出入”洒脱!他不被世事摒弃,也不被百姓遗忘,更不被朝廷重用。
于是他不断地重拾希望,不断地将自己“大隐于市”,也许他的人生哲学便是“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吧!李白啊!不愧为“诗仙”,却是个依市而居的一个仙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世事内外变化多端,观念出入繁杂无比。
我们不一定都要像陶潜一样“出”,也不一定都要像李白一样“入”,而是要万物归乎一心。
俗话说得好,“心净自然凉”,只要内心真诚、纯净,又何去理会污秽的俗事呢?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大隐隐于“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名师点评2015浙江高考作文一、考察思辨,立意明确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不出意料还是考察思辨类型的题目,二元思辨似乎已经成为如今话题作文的主流形式。
在命题形式上看,如今的高考作文题目越来越规避单一话题角度,越来越喜欢从二元关系的角度进行考察。
我们更应该知道,这样的变化还仅仅是开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灵活多变的新题型,套用老旧模板已经不再是临场的“万金油”。
未来几届考生对于这样的形式一定要重视。
想在考前临时抱佛脚的考生,一定要正视现实,看清趋势:如今的语文考试拼的的实打实的实力。
谁要是在偷工减料上枉费心力,高考会还以最惨淡的现实。
广大高中的同学要迅速调整学习思路,抛弃所谓“答题公式”“必备素材”“作文模板”,拒绝生搬硬套的模式。
今年的浙江作文题目,体现了浙江卷一贯的求新求变,稳中有变的特点,堪称是花样迭出。
今年考察思辨,但是本身重点,并不在思辨,所以立意的角度很明确。
“文如其人,或者文不如其人”,只能从这二者中选择其一,要么写“文章能够反映作者的思想志趣”,要么反其道而行之。
和去年的“门与路”,首重思辨是不同的,去年的题目立意可谓千变万化,今年的题目在立意上十分明确,故而考生不太容易出现立意的问题。
二、从比拼思路到比拼底蕴考察思辨,但是本身重点不在思辨,那么重点在于什么呢?今年的“文章与人品”和去年的“门与路”相比,如果说去年是比拼思路,那么今年就是比拼底蕴。
今年的题目在立意上十分明确,考生在立意上不会存在太严重的问题。
虽然立意明确,但是今年的作文题目在素材的要求上,难度倍增,一定要是文学家或者是艺术家的例子,而且考生要明确作家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既要熟悉作家,更要熟悉作品的风格志趣。
一言以蔽之,今年比拼的是底蕴,就是要和老师“秀文化”。
笔者认为,这也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全国作文题的倾向于防止套作,要求考生在考场上写出真情实感(或者说真实水平)。
如果在立意上过分限制,考题势必会走向极端(偏、难、怪题盛行)。
人为设置的障碍也不利于考生发挥,立意或者说想法灵活多变,无法用一个尺子去衡量,所以考察考生的思辨能力,不如考察考生的文化底蕴和生活积累,见多方能识广。
既然不能走万里路,至少要看万卷书。
这是未来的趋势,从强调传统文化,到语文考试重要性的逐步提高。
未来的语文绝对不是“没什么好学的,最后大家分数都一样”,所以千万不要在高中的起点埋下一生的隐患。
三、文体限制今年的题目要求是“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并同时要求:“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虽然没有明确要求文体,但是今年的题目并不适合写成散文或者是记叙文,最适合写成议论文。
这也是这两年浙江卷的倾向,议论文文体在整体上占优势。
当然,浙江卷本着求新求变的思路,未来也可能会在文体上大胆突破。
从今年阅读继续考察小说可知,文体倾向性的突破也不是不可能的,极有可能会出现像“忧与爱”这样,特别适合写成散文或者记叙文的题目。
四、以不变应万变面对千变万化高考作文题,我们要“以不变应万变”,最根本的莫过于思维品质的提升和写作功底的夯实。
这两年的作文题目已经明确提出了对于考生思维品质的要求,不管怎样的立意和理解,都要求考生们有严密清晰的思辨和扎实深厚的功底,浙江卷一直比较重视的文学底蕴和文字的美感,也会在思辨的过程中,成为文章制胜的关键。
操作篇:一、关于立意今年浙江卷的立意明确,不在立意上过分为难考生。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古人常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题目可以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文载道,诗言志。
诗文应当直抒胸臆,发自肺腑,忠实地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二是文如其人,从作家的作品中可见其人品、志向、情趣。
或者同意第二个材料中所给出的立意: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並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
二、关于素材今年的作文题目,是一个衡量阅读量的题目,那些平时有积累,善阅读,勤思考的学生,较容易写出文情俱佳,内容充实的作文,反之写文章时就会捉襟见肘。
今年的作文题,可供采用的例子非常多,比拼的就是学生的阅读量。
首先,如果储备丰富,那么最好避开大家都写的素材。
储备不够丰富,那么就要要在思路上下功夫。
大家都写的素材,我角度新颖;大家都用的例子,我观点奇崛。
我们讲过的沈从文、史铁生、三毛、张爱玲、摩西奶奶、柴田丰、村上春树、顾城、伊丽莎白•毕肖普、木心、余秀华、辛弃疾、纳兰容若等等素材,今年都能完美的写进作文,正面的文如其人的例子:柴田丰作品乐观积极,正像她孩童一般的心境。
三毛的作品灵性自由,无牵无挂,不受拘束,正像他的人生浪迹天涯,四海为家。
史铁生的作品《命若琴弦》、《务虚笔记》向人们昭示了他坦然面对生死,超脱生死,追问人生意义的生命历程。
反面的例子,比如顾城,比如歌德,比如郭沫若。
笔者这里要稍微强调一下人物素材的美化,美化的方式用很多种,根据今年的题目,最好最合适的方法是“秀文化”,也就是,引用作家作品来进行美化。
例如写张爱玲:“文如其人,不论是《倾城之恋》中那一恋倾城的悲歌,还是《半生缘》里那一场水月镜花的痴心,不论是《花凋》、《流言》还是《小团圆》,她的作品就是她的人生,她作品如同她的人,精致,市俗,哀伤,苍凉,但是美到极致。
她是旧上海的一抹月影,满盛着苍凉的底色,倾诉着人生无尽的波折流转。
张爱玲,一个众人眼里的传奇,一道时代转身的苍凉背影,一抹时光拂过的岁月迟暮,一缕昔人独憔悴的美丽芳魂……”例如写沈从文:“每当想起心中的《边城》,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家人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那是沈从文笔下如水流远的湘西,那是沈从文笔下烟波微茫茶洞小城。
那是一个如风般飘渺飞逝的梦。
”直接引用边城的段落,既显得有文化感,又显示出考生积累丰富,但是我们都知道,课上我们就记住了这么一个语段。
或者用画面法。
顾名思义,画面法就是先展现画面。
孩子们可以从画面入手,将读者引入作者的作品当中去,让作品直接说话。
其实事例也可以这样展开:夕阳如血的撒哈拉沙漠,天际是一轮红日,远处是隐隐驼铃,黄沙漫卷的沙海中,一个清瘦的身影,像风中舞动的百合徐徐向我们走来。
那是三毛,从她的书页中走来,从《撒哈拉的故事》走来,从《梦里花落知多少》走来,一个诗意灵动的女子,她手捧滚烫的黄沙,成就了那最美的乡愁,一个人万水千山走遍,看到了最美的风景,也找到了人生的道路……三、关于结构布局最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架构问题。
关于很多老师强调过的:反复压中心词、首段引材料出论点、注意字迹等问题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笔者知道孩子们都可以做到,但笔者希望孩子们在结构上处理合理的分段外,可以做到漂亮的首尾呼应,这在判卷老师看来是代表着你思维的一个闭合性,完整性,是极容易加分的。
那如何做到首尾呼应呢,其实做法很简单,就是在第一段可以插入一个艺术化处理,也就是插入一个情景。
关系型的题目不容易引入意象,所以我们选用课上讲过的情景法,我给孩子们写过各种情景,只需要把作品和作家引入情景即可,比如星空,星夜,月下,然后在结尾点出即可做到首尾呼应。
例如:“朦胧的月色,轻纱漫卷,轻轻的拂过窗前,灯下展纸,那些动人的句子像泉水,像细雨,像眼前的月色,悄然入怀,看着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我仿佛……”,孩子们在叙述完情景之最好直接阐述主题。
然后在结尾再次呼应提及,“月光下,我看到那些作家从书页中走出来,向我微笑,向我倾诉,我我读着他们的作品,就像和他们在月夜谈心……文如其人,真的没错”因为时间关系,仓促行文,难免错漏,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品·格(59,39,48—58—60)人品之于格调,犹如花之于瓶。
花美,自玉瓶相衬。
而空得一只精致优雅之瓶,未必得一奇绝独美之花。
故有贞行高节之品,其文之格调必卓然清洁。
而虚附格调之风雅,未可知其人品之高下。
抱朴子有言曰:“朱绿之藻,不秀于枯河。
倾山之流,不发于涸源。
资不厚,则其惠也不博。
才不丰,则其辞也不赡。
”没有高洁的人品,犹如干涸的河道,无源的山泉,怎么可有会有华丽的水藻,不尽的长河?古今中外,凡性情贞洁高尚之士,其文无不充满了生命的深邃。
那是颜真卿的“政可守,不可不守”的宽原磅礴,是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坚定追求,是谭嗣同的激昂鲜血,是鲁迅的辛辣笔墨,这样卓然不群的格调,是铮铮风骨的再现,是人品操行的反映。
有不俗的人品,方可有不俗的格调。
但竟有不凡自命风雅的斗方名士,以为有了不俗的格调便可逆推出自己“不俗”的人品。
他们的可笑之处在于,格调的高雅与人品的清高之间,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等号。
当年乾隆皇帝盛赞赵孟頫赵体之矫健流畅,认为其字“柔中自有镔铁骨”。
郑板桥则不以为然,直言其字谄媚,“宋之降臣,何骨之有?”字且如此,人亦如是。
那些投降失节的汉奸中,不乏有不同于俗的文章格调。
他们纵有如此之格调,却依旧难觅半点不俗之人品。
这份不称其人的反差,犹如明镜不幸遇嫫母,良砚不幸遇俗人,宝剑不幸遇庸将。
实为格调之不幸也。
因此,格调与人品,用数学的推论方式来阐释,是单向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故与其附庸风雅地渴求一份格调的虚无外表,不如坚定不挠地精炼一份不俗的人格。
在那段对人格人品的追逐之中,哪怕前行之路充满困难,黄沙漫天,荆棘刺足,你依旧会发现那份不同于俗的格调,只不过一直陪伴于你。
而当你放弃人格,放弃操行时,这份不俗的格调,却已自顾自地离你而去,反差之大,只会使你继续咬牙坚持。
而当我们坚持这份人品,追求这份人品时,与这同来的,不仅仅是不俗的文章格调,还有更多更深邃的生命意义。
那是对生命的认识,对生活的理解。
这份格调不再拘束于锦心绣口的文辞,而外化为整个生命,渗透这拥有不俗人品的灵魂。
黄虫至秽,化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变为萤而耀彩于夏月。
于人品,心既写之,定能使格调化腐朽为神奇,臻于一份生命的淳真。
雨落花蕊,甘苦各现(58—60)写文如金圣叹先生曾说:雨落花蕊,甘苦各现;水入容器,方园自明。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忠实地表达着自己与内在世界的一致。
然而这种一致的自洽性是可以作伪的。
古今中外,沽名钓誉者甚多,虚情假意者亦不乏,然而此高雅非真脱俗,只是扯着喉咙模仿他人。
灼眼之下,东施之态,邯郸之姿,便一目了然了。
胡兰成与汪精卫,都是旧中国深负文才之士,前者惹张爱玲的青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