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骨混凝土结构发展论文

合集下载

钢骨柱与混凝土梁连接节点分析论文

钢骨柱与混凝土梁连接节点分析论文

钢骨柱与混凝土梁、柱连接节点分析张迎松,贾彦学,汪小伟,刘斌(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200125)摘要:以山东黄金时代广场西地块A座(主楼)项目为背景,对比分析钢骨柱与混凝土梁、柱连接节点并介绍其施工工艺。

关键词:钢骨柱;节点;深化;控制;施工工艺Analysis of joint between steel column and concrete beam and columnZhang Yingsong,Jia Yanxue,Wang Xiaowei,Liu Bin (China Construction Eighth Engineering Bureau Ltd,Shanghai,200125,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A block (main building) of the west block of the golden age square in Shandong as the backgroun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steel column and the concrete beam and column are compared and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Keywords: Steel column; node; deepening; control; construction process.1 工程概况本工程地下4层,地上45层(不含机电层),建筑高度218m,总建筑面积14.6万㎡。

本工程结构体系为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钢结构主要分布于地下室、塔楼地上及多功能厅屋盖,核心筒结构为劲性钢柱和混凝土剪力墙,外框结构为地上为劲性十字柱和钢梁,地下为劲性十字柱和混凝土梁。

图1 项目整体效果图本工程地下室为劲性十字柱钢骨柱+混凝土梁结构,每层有48根钢骨柱,平均每层有96根混凝土梁与钢骨柱连接,每层约有142个劲性节点,因此如何保证钢骨柱与混凝土梁筋的连接质量和施工效率是本工程的重难点。

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与可造性

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与可造性

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与可造性钢骨混凝土是指在混凝土中主要配置钢骨,并配有一定的纵向受力筋和横向箍筋的结构,是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一种主要形式。

与钢筋混凝土相比,钢骨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刚度、承载力、延性和抗震性能,以及较短的施工周期;与钢结构相比,其具有良好的耐火、耐腐蚀能力,并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钢骨混凝土结构以其优异性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到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

本文就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与可造性进行分析。

通过钢骨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相比较、钢骨混凝土结构与混凝土结构比较、钢骨混凝土结构与钢管混凝土结构比较,得出钢骨混凝土结构在超高层的设计中具有明显优势,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

并同时关注,钢骨混凝土结构的配筋构造较为复杂,在工程设计阶段就必须给予细致的考虑,针对此问题,给出钢骨混凝土结构钢骨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及节点域连接设计时的建议。

标签: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可造性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们对建筑功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大跨度和超高层建筑在城市建设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以及砌体结构已经很难适应高层建筑发展的需要,而钢骨混凝土组合结构以其独特的优点得到推广应用和发展。

钢骨混凝土,是在混凝土中配置钢骨,同时配置一定的纵向钢筋和箍筋以约束混凝土的组合结构形式。

这种结构形式日本称之为钢骨混凝土结构;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称之为混凝土包钢结构;前苏联则称之为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

我国学者认为这种结构形式主要是在混凝土中配置钢骨,故相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而言,称之为钢骨混凝土结构。

钢骨混凝土结构中配置钢骨,受力钢筋和构造钢筋,与外包混凝土共同作用。

在外包混凝土的约束下,内部钢构件的局部稳定性得到提高,内部钢骨的存在又使构件的整体刚度提高,这样使两种材料的强度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不但大大提高了构件的承载力,而且在抗震能力和延性等方面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浅谈钢骨混凝土结构

浅谈钢骨混凝土结构

土结构高出一倍还多。
构设计暂行规定》(DLGJ99-91),内容包括钢管混凝土结构、外包钢
1.2 抗震性能好 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钢骨混凝土结构尤 混凝土结构、组合梁结构。1997 年原冶金工业部颁发了《钢骨混凝
其是实腹式钢骨混凝土结构由于钢骨架的存在,使得钢骨混凝土结 土结构设计规程》(YB9082-97),这个规程主要是参考日本标准编
性较差,但对于钢骨混凝土结构来说,由于外包混凝土的存在,在保 国情,但是他们之间的连接相当重要,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中
证承载力提高的前提下,使构件耐火性和耐腐蚀性较钢结构得到了 国在钢骨混凝土的研究方面尽管起步比较迟,但是发展的速度是相
— —— —— —— —— —— —— —— —— —— —— ——
前苏联关于型钢认为型材其含钢?比钢筋混凝土结构稍大或基本相当而其强度刚度混凝土结构的计算?论是基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计算方法因此试验证明前苏联计算方法在某延性则比钢筋混凝土结构仍有较大的提高所以常在荷载跨度高钢与混凝土是完全共同工作的钢骨混凝土构件可以是?柱板墙等些方面偏于?安全
Value Engineering
当迅速的。为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钢骨混凝土柱的受力性和
作者简介:石振秋(1978-),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工程硕士学历,现为黑龙 破坏形态及承载力的大小,有必要把国内外在钢骨混凝土柱方面的
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约束作用,使核心区混凝土的强度得以提高,即钢骨和混凝土二者 还进行了钢骨混凝土框架的抗震试验研究。并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的材料强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而使构件承载力大大提高;由于 陆续制定和颁发了一些专项规程(行业标准)。原能源部电力规划设
钢骨混凝土结构不受含钢率限制,其承载力比相同截面的钢筋混凝 计管理局于 1992 年颁发了 《火力发电厂主厂房钢一混凝土组合结

建筑钢骨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论文

建筑钢骨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论文

浅谈建筑钢骨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钢骨混凝土结构的特点,进而详细论述了钢骨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要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钢骨混凝土结构;施工1 前言钢骨混凝土结构(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src)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的一种组合结构形式,它是在钢筋混凝土中配置钢骨(型钢),并使钢骨与混凝土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工作。

与钢结构相比,钢骨混凝土结构具有承载力大、刚度大、抗震性能好、结构局部稳定和整体稳定性好及钢材用钢量少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

在此,本文就钢骨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2 钢骨混凝土结构的特点2.1 钢骨混凝土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承载力较高,约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1.5-2.0倍。

由于承载力的提高,可使构件截面尺寸减小,利于减轻结构的自重,增加使用空间,并降低基础造价。

2.2钢骨混凝土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其刚度较大。

2.3 钢骨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好,具有较好的延性和耗能特性。

2.4与钢结构相比,钢骨混凝土结构可节省很多钢材,其耗用钢材每平方米可减少近30%。

2.5 由于混凝土可以作为型钢的保护层,劲性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耐火性,无疑要比钢结构好得多,它比纯钢结构具有更大的刚度和阻尼,有利于控制结构的变形和振动。

2.6 钢骨本身是劲性承重骨架,在施工阶段可以起钢骨架的作用,焊接工作量远小于一般钢结构;可以利用钢骨承受施工阶段的荷载,并可将模板悬挂在钢骨架上,省去支撑,加快施工速度,缩短施工周期。

3 钢骨混凝土结构施工工艺3.1 施工工艺流程工艺流程:钢骨制作→半成品检验一钢柱定位放线→钢柱(梁)吊装→高强螺栓安装→钢柱(梁)验收→钢柱(梁)钢筋绑扎一钢柱(梁)支模→钢柱(梁)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养护→拆模。

3.2 钢骨柱与混凝土梁的连接方式3.2.1梁钢筋从钢骨上开的钢筋孔中穿过;3.2.2在与钢骨混凝土柱连接的梁端,设置一段钢梁与梁主筋搭接;3.2.3梁内部分主筋穿过钢骨混凝土柱连续配置,部分主筋在柱两侧截断,与钢骨伸出的钢牛腿可靠焊接。

钢骨混凝土结构梁柱节点深化设计与施工

钢骨混凝土结构梁柱节点深化设计与施工

钢骨混凝土结构梁柱节点深化设计与施工【摘要】在钢骨混凝土组合结构实际施工时,梁柱节点域处的穿筋、连接、箍筋绑扎等方面施工难度大,为此我公司从梁柱节点设计深化入手,合理地解决了钢骨混凝土组合结构梁柱节点的施工难题,采用Xsteel建模,有利于提高现场安装精度,提升了钢骨混凝土结构梁柱连接的工程质量和节点域承载能力。

【关键词】钢骨混凝土梁柱节点深化设计建模1、引言钢骨混凝土组合结构具有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双重优点,在建筑工程中已广泛应用。

但在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实际施工时,对梁柱节点域处的穿筋、连接、绑扎,各专业施工的衔接等方面都会产生问题。

我公司两年来多项高层建筑工程均有钢骨混凝土组合结构,由于梁、柱型钢的截面尺寸大,且钢筋粗、数量多,造成梁柱节点的处理复杂。

如何真正有效地解决钢骨混凝土梁柱节点问题是我公司面临的一项科技攻关课题。

2、工程概况江苏银行苏州分行园区办公大楼土建总包工程,框架核心筒结构,地下4层,地上4~23层,建筑面积48589㎡。

本工程有16根劲性混凝土柱,其中十字型钢柱12根+600*300*32*36,H型钢柱4根H500*400*25*28。

高度从标高-18m 至74.35m不等。

钢骨混凝土柱截面800×800—1200×900。

柱角钢筋Φ32,中部Φ20-Φ25。

设计平面梁布置复杂,交叉斜梁多,混凝土梁与型钢柱连接节点有9种,因此需对每种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进行深化设计,以此作为现场施工依据和过程控制的重点。

3、施工图典型梁柱节点构造设计在混凝土梁与型钢柱的节点处,钢筋需穿过钢柱或与钢柱相连,归纳几种主要典型的节点构造:3.1混凝土梁四根角筋贯通,其他钢筋弯锚,满足锚固长度。

优点:钢筋开次数量少,钢柱加工难度低,现场钢筋穿孔少,施工便利。

缺点:弯锚钢筋会冲突,弯锚长度难以满足,且梁筋弯锚对结构受力影响大,不能有效地受力传递(如图3.1)。

3.2混凝土梁加腋,角筋从柱边绕过钢柱,其它钢筋穿过腹板,在翼缘板位置的梁筋双面焊接5d于牛腿(连接板)上。

钢骨混凝土结构的研究进展综述

钢骨混凝土结构的研究进展综述
3 钢管对 内芯混凝 土的 三向约束 作用可 以增加柱 的承 载力和延 ) 性, 从而更加有效地发 挥钢材 和混凝 土 的潜 力 , 材料得 到充分 使
1 钢 骨混凝 土柱 的特点
钢骨混凝土是综合 钢与钢 筋混凝 土两种 材料 而成 的组合构
件, 通常称其 为 S C Sel e fr dC nrt) R ( t i oc o c e 结构 , eR n e e 过去 在我 国 合 理 的 利 用 。
C m p rs n b t e h e t n s s e d d c o s d h l w l b fo r a d rb e lb f r o a io e we n t e tsso u p n e r se o l sa o n i b d sa l o l o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 高速发展 和人 们对 于建筑 审美要求 的 材均匀分布在截面周边 附 近, 不仅 能充 分发挥 钢材 的作 用 , 而且
不断提高 , 大跨度和超 高层建筑 越来 越多地 涌现在 城市建 设 中 , 对承受双 向压弯的柱角特别有利 。2 制作方便 , ) 圆钢管可 以采 用
混 凝 土 性 能 。4 耐 火 性 、 ) 耐久 性 好 。
凝土对内部钢结构的影 响。2 按 照钢筋 混凝 土设计原 理 以极 限 )
对于 内配有钢管 的钢骨 高强混凝 土核心柱 , 了具有 上述钢 强度理论为设计依据的方法 , 为钢骨 与混凝土是完全共 同工作 除 认 骨混凝 土柱的优点之外 , 优越性还表 现在 以下 3个方 面 :1 钢 的, 自承担压力 , 其 ) 各 这种方法的代表来 自前苏联 。3 以日本为代表 )
维普资讯
第3 3卷 第 2 7期 2 00 7 年 9 月

高层建筑中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应用

高层建筑中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应用

【 关键词 】 转换层 1工程 概 况
随着 高层 建筑在 工程实 践中 的广 泛应用 与发展 ,在建筑设 计中经 常 会 遇 到 转 换 层 结 构 设 计 的 问题 。本 工 程 主 要 功 能 是 高 级 公 寓 及 配 套 公建 ,分 为 A,B,c座三 个部分 ,地 面 以上采用 防震 缝分 开 。其 中 A座为 2 2层 ,屋顶标高 6 . 5 4 4 m,层 1 ~2为配套公建 ,层 3 2为住 ~2 宅 ;B座 9层 ,屋顶标高 2 . m,首层为配套 公建用房 ,层 2~9为 67 5
用转 换处 理的做法 ,增加 了上部建筑 空 间的灵活 性 。由于 工程 的设计 难 点 与 重 点 主 要 集 中 在 A 座 , 因 此 主 要 就 A座 进 行 讨 论 与 研 究 。具 体
如 图 1所 示 :
பைடு நூலகம்
为主的第 3阶振型周期 T 3与 以侧 向振动为主 的第 1 ,2阶振型周期 之比 均小于 0 8 . 5;结构的剪重 比略偏大 ,在施 工图设计 采取 了降低 结构
外 移 ,为 了加 大 建 筑 面 积 ,A座 层 3 2 ~ 2向 东 挑 出 2 6n 但 由 于 建 筑 .I ;
使 用功 能 ( 高 、空间 等 )和 施 工 占地 的原 因 ,A 座 东侧 无法 实施 净
层 层 做 挑 梁 的 方 案 ,而 是 采 取 了 将 东侧 柱 子 外 移 2 6 . m,在 层 2,3采
住 宅 ;c 座 为 3层 ,屋 顶 标 高 9 .3 5m, 均 为 配 套 公 建 。 地 下 为 3层 ,
柱基本尺 寸减为 8 0× 8 0 0 0×8 0 0 0 ,1 0 0 ,框架梁基本尺寸减为 7 0× 0 50 O 0 ,6 0× 5 0 0 0 ,5 0× 5 0 0 。墙 柱 混 凝 土 强 度 等 级 : 1 4钢 骨 柱 层 ~ c 0,其他墙柱 C 5,层 5 6 4 ~1 2墙柱 C ,层 1 ~顶 层墙柱 C ;梁 40 3 35 板 混凝 土强度 等级: 1 层 ~4梁板 C 0 4 ,层 5 ~顶层梁板 C 0 3 ;粱柱钢骨 采用 Q 4 3 5钢。电算 分析采用 P P - A W K M S T E结构计算软件 ,抗震设计主 要 参数 为 : 抗震 设防 烈度 8度 ( .2g) 0 ,近震 ,建筑场 地类别 I 类 , I I 抗 震 等 级 一 级 。地 震 力 按 x,Y 两 个 方 向 计 算 , 同 时 考 虑 扭 转 耦 联 影

浅谈钢骨柱混凝土结构施工

浅谈钢骨柱混凝土结构施工

浅谈钢骨柱混凝土结构施工摘要:型钢混凝土构件(也叫钢骨混凝土构件)steel reinforced comcrete members(简称:SRC)。

型钢混凝土构件的承载能力可以高于同等外形的钢筋混凝土构件。

型钢具有较大的承载力。

型钢混凝土组合构件的延性比钢筋混凝土明显提高。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较钢结构明显提高。

关键词:钢骨混凝土结构;施工1工程概况北固山庄搬迁扩建工程位于连云港连云新城商务核心区,基地红线内用地面积20 公顷,A区总建筑面积为18880m2,独立天然基础,建筑基地面积为5040m2,包括1#楼5层、2#楼4层、3#楼餐饮及综合门厅。

贵宾楼特殊部位有,一层设有游泳池,大厅内18米大跨度等,设计师在即立柱断面尺寸上,为增加承载力,在1#楼局部采用钢骨混凝土组合构件,KZ17、KZ23从基础至5.45米,和KZ24、KZ25从基础至11.45米。

在建筑工程中合理应用和发展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确保经济。

2型钢混凝土在我国发展钢骨混凝土组合结构的使用,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了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在包头电厂,郑州铝厂等采用了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我国再一次。

北京、上海、江苏等均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

目前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结构,施工经验不足,在学习外国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具有以下优点型钢混凝土中型钢不受含钢率限制,型钢混凝土构件的承载能力可以高于同等外形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承载能力一倍以上,因而可以减少构件截面,对于高层建筑,构件截面减小可以增加使用面积和层高,经济效益很大。

(2)型钢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已形成钢结构,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能承受自重和施工荷载,可将模板悬挂在型钢上模板不需设置支撑,简化支撑加快施工进度,在高层建筑中型钢混凝土不必等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就可继续施工上层,可缩短工期,由于无临时立柱,未进行设备安装提供了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骨混凝土结构发展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迅速发展,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目前,国内外对钢骨混凝土结构有诸多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

但在一些设计和计算方法上仍略显落后,应适时引进一些先进的结构设计理念,进一步完善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为钢骨混凝土在工程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0引言
钢骨混凝土结构是指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加入钢骨,使两者形成整体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达到共同工作的组合结构。

这种结构在日本称为钢骨钢筋混凝土结构(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简称SRC)[1-2],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称之为混凝土包钢结构(SteelEncasedConcreteStructure)[3-4],我国过去一直将其称为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

在钢骨混凝土结构中,钢骨与外包钢筋混凝土形成整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作用,可以充分利用各自优点,其受力性能优于这两种结果的简单叠加。

这种结构优点有:(1)配置钢骨使构件的承载力大为提高,尤其是配置实腹式钢骨柱的抗剪承载力有很大提高,有利于减小构件截面尺寸和结构抗震;(2)具有更大的刚度和阻尼,有利于控制结构的变形;(3)外包混凝土提高了结构的耐久性和耐火性。

1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钢骨混凝土的研究始于20世纪的欧美。

1904年在英国,为满足钢结构的防火要求,在钢柱表面包裹一层混凝土,形成包钢结构,是SRC柱的雏形。

1908年Burr完成了空腹式钢骨混凝土柱的试验,发现型钢在外包了混凝土后强度和刚度大大提高。

从1960年起,英国开始改进组合柱设计方法的研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英国规范B55400:part5(1979)。

1981年德国制定了SRC 柱设计草案,1984年形成正式版本。

1985年英、德、法、荷四国共同制定了欧洲组合结构设计规范Eurocodes,此规范假定型钢与混凝土完全交互作用,构成截面仅有一个对称轴,将型钢和混凝土均按照矩形应力块理论考虑,采用极限强度设计方法进行设计。

1979年美国由SSLC提出了基于纯型钢的允许应力设计方法;1989年的美国混凝土规范ACI-318中将型钢视为等值的钢筋,然后再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进行SRC构件的设计;1993年,钢结构设计规范AISC-LRFD则采用了极限强度的设计方法来设计SRC结构,将钢筋混凝土部分转换成等值型钢,按照钢结构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1994年NEHRP建筑业抗震设计规则的建议草案中设置了专章讨论组合结构的设计,综合了ACI与AISC-LRFD设计方法,并增加了组合结构的设计内容。

前苏联于1949年建筑科学技术研究所编制了《多层房屋劲性钢筋混凝土暂行设计技术条件》(BTY-03-49),1951年苏联电力工业部出版了《劲性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1978年制定并颁布了《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指南》。

日本由于客观条件原因在建筑中多采用抗震性能较好的钢骨混凝土结构形式。

早在1905年,白石直野设计的和田东京仓库的柱就采用了钢骨混凝土柱。

1921年东京建成了高30m的日本兴业银行,就是日本典型的全钢骨混凝土结构,在1923年的东京大地震中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

从此钢骨混凝土结构被大量采用,1951年开始对SRC结构进行系统研究,1958年制定了《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

日本标准以“强度叠加法”作为理论基础,没有考虑钢骨与混凝土之间的相互作用,设计偏于保守。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率先进行了钢骨混凝土轴压短柱、偏压短柱、偏压长柱和钢骨混凝土梁的试验研究。

另外,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先后对各种形式的钢骨混凝土构件进行了试验研究。

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997年11月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负责编制了《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YB9082-97)。

2钢骨混凝土的工程应用
钢骨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早就得到了广大结构工程师的重视,特别是在一些多震的发达国家和地区。

美国:休斯顿得克斯商业中心大厦,79层,305m高,均采用钢骨混凝土外框架一钢骨混凝土内筒结构;休斯顿海湾大楼,52层,221m高,采用钢骨混凝土柱一钢梁框架结构。

其它地区:香港中银大厦,72层,363m高,下部为钢骨混凝土结构,上部为钢结构;悉尼恺特斯中心,198m高,采用钢筋混凝土
内筒、型钢混凝土刚性悬挂内部楼层、型钢混凝土外柱结构;新加坡财政部大楼,55层,242m高,型钢混凝土核心筒结构。

前苏联在二战后的厂房及桥梁设计中采用大量此结构,并出版了“设计指南”。

日本在经历几次大地震后,钢骨混凝土结构经受了考验,更加促进了钢骨混凝土结构在日本的研究和发展。

1981-1985年之间日本所建造的六层以上的建筑,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占了45.2%,占总面积的62.8%,其中10-15层的高层建筑中,钢骨混凝土结构占了90%。

我国从50年代开始主要在工业厂房方面应用钢骨混凝土结构。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建了一批该种结构的高层建筑。

如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地上24层,地下2层,高82.7米,为钢骨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混和结构一钢骨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底层外柱尺寸为800mm*1000mm,内柱为800mm*800mm;上海瑞金大厦,地上27层,地下1层,总高度107米,1到9层为钢骨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混和结构,9层以上为钢柱一钢筋混凝土内筒结构;北京的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上海的金茂大厦、深圳的鸿昌大厦等都部分或者全部采用了型钢混凝土结构。

随着我国多、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钢骨混凝土在我国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3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迅速发展,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目前,国内外对钢骨混凝土结构有诸多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

但在一些设计和计算方法上
仍略显落后,应适时引进一些先进的结构设计理念,进一步完善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为钢骨混凝土在工程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日本建筑学会.钢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及解说.冯乃谦,叶列平等译.北京:能源出版社.
[2]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Japan. AIJ Standards for Structural Calculation of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1987).1991
[3]British Standard Institution.Steel,Concrete and Composite Bridges Parts.Code of Practice for Design of Composite Brige, l979
[4]Johnson R P. Beams, columns, Frames and Applications in Building. Composite Structure of Steel and Concrete. Vol.
1. New York:Halsted Press, 19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