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漯河舞阳农民画
继往开来——河南舞阳农民画艺术风格初探

继往开来——河南舞阳农民画艺术风格初探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农民画源远流长,滋生于古老文明的文化环境,从民间美术(包括民间绘画、剪纸、刺绣、泥塑、壁画等)的古老传统发展而来。
1988年,舞阳被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它以丰富的生活为源泉,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民间文化,又融合着改革开放的现代意识,描绘民间习俗,讴歌现代生活,形成了独特的农民画风格。
一.舞阳农民画指的并不仅仅只是由农民创作的绘画,而是一个新画种,人人都可以涉足。
1.传统的继承舞阳农民画受到相当深厚的民间美术传统熏陶。
舞阳县境内,原始泥塑、彩陶、汉代画像石、唐宋陶瓷器皿、绘画图案以及各代建筑、石刻、锦画、壁画、刺绣、剪纸、灯花、编织、布娃娃、香布袋、门神画等民间绘画美不胜收,形成了相当深厚的民间艺术传统。
特别是在舞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与南阳画像石如出一辙,部分图案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十字花朵图”、“朱雀对语图”、“狩猎捕禽图”等栩栩如生,对舞阳农民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现代绘画的影响舞阳民间绘画还受到舞阳近代书画名家的影响。
舞阳绘画艺术历史悠久,近代涌现出一些书画家,比如清代舞阳著名绘画家、章化简城村的孙和尚,善写精画;民国时期舞阳吴城镇画家朱荣轩,先后就读于开封东岳艺师、上海美专,与人联合创办河南艺师,其画作受到我国著名画家刘海粟等的赞许。
还有孔广脉、付汝霖、臧銮波、钟去兵等书画名家,对舞阳绘画都有一定的影响。
到了现代,舞阳绘画艺术有了更大发展,著名画家王铸九、李新雨曾在九街乡胡岗村定居作画,对当地民间绘画有很大影响。
二.世世代代包括民间美术在内的文化艺术熏陶,加上家传身教、耳濡目染,舞阳县形成了相当深厚的民间艺术传统。
舞阳农民画作者从民间艺术里汲取丰富的营养,让舞阳农民画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1.农民画农民舞阳农民画家善于发挥民间绘画艺术的特长,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去描摹周围生活图 1 吃喜面舞阳农民画的各个层次,时常带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富于幻想的构思。
河南舞阳县农民画产业发展研究

河南舞阳县农民画产业发展研究作者:张晓丽来源:《时代经贸》2012年第02期【摘要】河南省舞阳县是中国民间绘画画乡,农民画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优势。
根据舞阳县农民画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其进一步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农民画;产业化发展;措施;舞阳县Abstract: Wuyang county of Henan province is Chinese folk paintings HuaXiang, boorish paints industrialization has certain advantages.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 of boorish paints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m.Key words: Boorish paints;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Measures, Wuyang county一、舞阳农民画产业发展背景“舞阳现代民间绘画”亦称“舞阳农民画”,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的重要代表。
在1958年的“大跃进”时代,为配合当时的生产运动,全国上下兴起壁画热潮,就是在这种以墙壁为载体的绘画中,通过反复的探索、研究和升华,舞阳农民画于70年代后期开始显现地域特色,并形成独特面貌。
进入80年代,通过武天举、王文浩等一批美术工作者和农民画爱好者的积极发掘、创作,又将现代艺术观念融入到舞阳农民画的创作中,既继承了传统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识,又吸取和借鉴了现代艺术的创作手法,推动舞阳农民画逐步趋向成熟,使舞阳成为我国著名的农民画乡。
1988年2月,舞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88年9月,舞阳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民画院”;2004年,舞阳农民画被确定为首批“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之一;2005年,舞阳农民画入选首批“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保护名录;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4月,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一魁力漯河》大型晚会再次宣传推介了舞阳农民画,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
农民画的表现手法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

舞阳农民画农民画的表现手法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它更多使用鲜艳的色彩,夸张化的描述,寓意深刻的主题,简洁明快的风格,用这些手法勾画出美丽的田园风光,栩栩如生的农家生活,气氛热烈的劳动场面和欢天喜地的节日庆典,充分体现了现代民间艺术的特点。
多系农民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赏的绘画和印画。
其范围包括农民自印的纸马、门画、神像以及在炕头、灶头、房屋山墙和檐角绘制的吉祥图画。
现代农民则有在纸面上绘制乡土气息很浓的绘画作品,自五十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陕西户县、安塞、江苏邳县、六合,上海金山等地的农民画乡。
舞阳农民画汲取了民间美术的乳汁,秉承了劳动人民的真诚质朴,以其率真稚拙的表现形式而独具特色。
农民画的作者们,谙熟农村风俗民情,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撷取素材,表现内容上极其丰富,传说故事、节庆庙会、民俗生活、农事物象都是其创作的主题。
他们画自己的生活,衣食住行,农事劳作;画自己的情感,欢笑爱恋,人性美善。
大则天地人和,小则眉眼一瞬,场景之中不乏细节的描绘。
“只要心里有,画笔随心走”。
舞阳农民画家以质朴浪漫、大胆奇特的想象,奔放豪迈、憨厚朴实的气质,粗壮有力又灵活奇巧的双手,创作出一幅幅充满泥土芬芳的舞阳风情画卷。
画家以主观想象为前提,内视心象的造型方式,大胆随意,变形夸张,稚拙简约,不合常规但合情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画面结构超越时空,别出心裁,平面布置,极富装饰性,色彩运用明艳热烈,象征寓意,含蓄悠长。
“花里胡哨多好看”、“新不崭崭耀眼明”,这些朴素的审美标准,这种不求形象事物的科学准确,不计色彩的真实微妙,其实正是农民画家随性而发的一种精神娱乐和情感表达。
这里面没有功利的社会目的,只有完全开放自由的情感体验。
舞阳农民画正是这样一种朴实而真诚的流露,是对过去生活刻骨铭心的记录,对今天和谐美好幸福生活的赞颂以及对未来梦想追求的憧憬。
它既保留着中原民间艺术传统,又蕴涵着强烈的现代意识,既与现代艺术观念合拍,又是对传统审美意识的发扬,闪烁着新型的、现代的、民族民间的艺术光彩,为中外画坛所瞩目。
舞阳农民画

河南省舞阳县地处中原,历史悠久,素有侯都帝乡之称。
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土了一批距今八千年带有契刻符号的甲骨和骨笛,更是把舞阳文明写在了中华文明史上。
舞阳民间美术上溯原始泥塑、彩陶、汉画像石砖,下至唐宋陶瓷器皿、绘画图案以及各代建筑、石刻、壁画、刺绣、剪纸、灯花、编织、鞋花、香布袋、门神画等,有着相当深厚的民间艺术传统。
农民画正是从这些民间艺术里汲取营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舞阳农民画兴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盛于八十年代初期。
县文化馆“春季搞培训,夏秋评草图,冬季出作品,春节办展览”,每年组织农民画创作学习班,先后培训近2000人次。
张振英、张耀先、王文浩等辅导老师指导农民美术爱好者把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运用到描绘现实生活的创作中,使舞阳农民画逐步趋向成熟。
拙朴童稚的构图形式,高亢激越的色彩效果,亲切感人的生活内容,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形成了“浑厚率直的舞阳画风”。
1987年9月,舞阳农民画7件作品入选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被中国美术博物馆收藏。
一时间舞阳农民画声名鹊起,名动海内外。
1988年2月,舞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1988年9月,舞阳县成立了集创作、研究、经营于一体的全国首家农民画院。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受社会经济大潮的影响,舞阳农民画创作队伍一度消减。
但令人欣慰的是,21世纪随着党和国家对文化工作的日益重视,舞阳农民画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
舞阳农民画汲取了民间美术的乳汁,秉承了劳动人民的真诚质朴,以其率真稚拙的表现形式而独具特色。
农民画的作者们,谙熟农村风俗民情,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撷取素材,表现内容上极其丰富,传说故事、节庆庙会、民俗生活、农事物象都是其创作的主题。
他们画自己的生活,衣食住行,农事劳作;画自己的情感,欢笑爱恋,人性美善。
大则天地人和,小则眉眼一瞬,场景之中不乏细节的描绘。
“只要心里有,画笔随心走”。
浅谈舞阳农民画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舞阳农民画的现状与发展作者:张祁添来源:《美与时代·上》2022年第02期摘要:舞阳县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很多颇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农民画就是当地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舞阳农民画以其古朴纯真的人物造型、丰满充实的构图形式和高亢激扬的色彩效果,为中外画坛所瞩目。
本文将通过回顾舞阳农民画的发展历程并探寻其艺术特点,思考新时代下如何传承优秀文化,保护民间瑰宝,使舞阳县农民画焕发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舞阳农民画;历程;现状;发展一、舞阳农民画发展历程舞阳农民画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阳县也被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评为“全国十大有代表性的农民画乡”之一。
舞阳县文化底蕴深厚。
以贾湖骨笛为代表的一大批文物,呈现了当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类型,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各类型的彩陶、建筑、绘画图案等古老的民间艺术遗迹,使舞阳县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传统。
舞阳农民画作为舞阳县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正值“大跃进”运动时期,农民借助艳丽的色彩、夸张的形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舞阳农民画由此应运而生。
此外,舞阳农民画也曾受到舞阳书画名家的影响。
如清代章化乡简城村的孙和尚,他善写精画,名噪一时;民国时期吴城镇画家朱荣轩,他曾与人联合创办河南艺师,其画作受到刘海粟等名家的赞许;还有孔广脉、付汝霖、臧銮波、钟去兵对舞阳绘画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及至现代,舞陽绘画艺术有了更大的发展,王铸九、李新雨曾在九街乡胡岗村定居作画,对当地民间绘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几十年间,舞阳县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农民画画家,他们创作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农民画作品,并且蜚声海内外,舞阳县也因此获得了“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的美誉。
20世纪50年代,美术界兴起新壁画运动,人们以墙壁为载体,以民间艺术传统为基础,结合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进行创作。
舞阳农民也参加到了这场风行全国的艺术运动中。
舞阳农民画于70年代后期逐步趋向成熟,这一时期的舞阳农民画的特色为生动夸张的艺术形式、强烈的色彩反差和淳朴的农村现实题材。
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论文

《民俗学概论》课程论文题目:《舞阳农民画的介绍及发展建议》姓名:王乐乐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旅游管理班级:旅游112学号:22211203指导教师:王华职称:教授2014 年5 月5 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舞阳农民画的介绍及发展建议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王乐乐指导老师王华摘要:地处中原的河南省舞阳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舞阳县境内,原始彩陶、泥塑、剪纸以及刺绣、门神画等民间艺术数不胜数,形成了丰富的民间艺术传统。
舞阳农民画正是从这些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在保留原有的民间文化基因的同时,又糅合现代审美意识,使之不断呈现出勃勃生机,并显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进入90年代中期之后,舞阳农民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低谷时期。
基于此,本文除了介绍舞阳农民画的相关情况外,还会对今后一段时期舞阳农民画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民画:相关现状:发展建议引言舞阳县地处中原,隶属河南省漯河市,几千年来,生息在那里的人们,用他们的聪明和智慧,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特别是舞阳农民画,农民画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画者是农民,其内容题材都来源于农村的生活状态、生活场景,是土生土长的文化艺术。
舞阳农民画以稚拙可爱的造型,丰满充实的构图,明快艳丽的色彩,质朴纯良的意趣,为中外画坛所瞩目。
一、舞阳农民画的历史溯源(一)舞阳民间绘画植根于古老的中原文明,文脉相传,源远流长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甲骨契刻符号和骨笛,正表明了这里早在8000年前就有了古老的文化艺术。
该地区素有“帝乡侯国”之称,历史上才人辈出:西汉樊哙、东汉吴汉、三国司马懿皆封侯于此;东汉横野大将军王常、西蜀开国皇帝王建皆诞生于此。
舞阳传统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原始泥塑、彩陶、汉代画像石、唐宋陶瓷器皿、绘画图案以及各代建筑、石刻、壁画、刺绣、剪纸、门神画等民间艺术美不胜收,比比皆是,形成了相当深厚的民间艺术传统。
这些丰腴的积淀对舞阳民间绘画都产生着潜在的影响。
舞阳农民画融入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研究

舞阳农民画融入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研究作者:关山月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14期【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理念也在发生着改变。
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更加强调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将舞阳农民画融入高中美术课堂是加深学生对农村理解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舞阳画作为重要的地方资源,对其进行开发,不仅能够丰富高中美术课程的内涵,也能够更好的从中了解到农村的风貌,了解到农民的感受与情感。
本文从舞阳农民画的概念出发,并就舞阳农民画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舞阳农民画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研究【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03-02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欣赏水平的提升,技能技巧的训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美术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用美术的视角来观察生活,感悟生命。
而将民间的美术如舞阳农民画融入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不仅能够让美术更加贴近生活,同时,这些民间绘画也反映出广大农民在新时期的价值理念与美好期待。
这对于现代的高中生的正确三观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将民间的美术文化资源如舞阳农民画加工转化为美术的教育课堂资源,而要将舞阳农民画融入高中课堂,则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
一方面要增强学生对舞阳农民画的认识,让学生对农民画产生兴趣,进而能够有学习农民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而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用农民画的风格与着色特点作画。
一、舞阳农民画的概述农民画种类繁多,很大程度上来说,农民画是画作中的精粹,真正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在所有的农民画中,河南漯河舞阳农民画久负盛名,舞阳农民画深深植根于河南漯河艺术土壤中,以乡土艺术为切入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展现河南农民的智慧,将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紧密结合。
舞阳农民画是一种崭新的艺术形态,它在农民的集体活动与群众文化中产生与发展。
漯河民俗

漯河民俗文化浅知漯河市是中原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城市发展较快。
在漯河,老传统新习俗相互渗透融合,它是一个在继承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又接受新生事物的现代新兴城市。
漯河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灿烂夺目,在漯河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一、元宵灯展暨焰火晚会元宵灯展是漯河市区节日文化的传统项目,到元宵节,市区所有机关、企事业及驻漯单位,根据各自的经济实力,制做大小不同的花灯,从各方面表现漯河市区各行各业突飞猛进、强劲发展的情景,讴歌现在改革开改美满的幸福生活。
每年一百多盏花灯,制作工艺各种各样。
不少精品花灯使观众看后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每年元宵之夜,漯河市区万人空巷,男女老少,涌向灯展展区,观看一年一度的节日灯展。
二、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拳是我国传统的内家拳之一,是中华武术的瑰宝。
明末清初,河南洛阳马学礼遇一隐士传授此拳,其得艺弟子马三元是漯河市临颖县繁城镇人氏,数百年来此拳世代相传。
后来流传国内外的形意拳和意拳都是由心意六合拳衍变而成。
近年来,我市举办了三百年来的首次全国心意六合拳研讨会和两次影响很大的邀请赛,通过交流,打破了数百年的保闭局面,并且在我市成立了“心意六合拳研究会”,把心意六合拳的理论、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整理成书,由“中华武术展现工程”制作面向全国出版发行教学光盘一套。
三、双人旱船舞临颍县南街村的双人旱船舞是由单人旱船舞演变而来,是由两个坐船女、一个老梢公和一个撑船女,表演渔家在打鱼时,遇到的不同情景故事,具有河南地方戏剧形式的舞蹈。
此舞运用了大量的地方戏的调子、动作、又因舞姿活泼、衣着考究、道具美观、舞步不俗、动有意思、静有图样,使双人旱船舞既可地摊表演,又可登台演出。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四、舞阳农民画舞阳县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它滋生于古老文明的文化环境中,是从民间美术包括民间绘画、剪纸、剌绣、泥塑、壁画等古老传统中发展而来的。
1987年,舞阳县组织召开了“舞阳现代民间绘画研讨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漯河舞阳农民画简介,舞阳农民画图片欣赏
漯河市舞阳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这里的农民画以独特的风格蜚声海内外,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舞阳农民画产生于1958年狂热的“大跃进”时代。
当时的农民一手拿锄头,一手执画笔,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用最简单的图案表现出来。
在创作形式上,多用漫画式的夸张表现手法。
进入上个世纪60年代,他们把以墙壁为载体的壁画,转变成以纸张为依托的艺术形式,农民画这一新的艺术形态开始萌芽、生长。
绘画题材也由“大丰收”向表现农村现实生活过渡,如摘棉花、打井等。
由于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农民,“农民画”的叫法也就由此而来,寓意为“农民画的画儿”——画风淳朴,带有泥土的芬芳。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舞阳农民画逐步趋向成熟。
这一时期,农民画充分发掘了乡土气息和人的原初性质朴、天真和生命力,承袭了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基因,同时又吸收现代绘画的一些技巧——“现代民间绘画”的正规叫法也由此而来。
在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上,舞阳农民画作者武天举等人创作的
《东河湾•西河湾》、《柿乡》、《左邻右舍》、《瑞阳》、《五月人倍忙》、《六月六》6幅作品受到许多专家的高度称赞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这幅作品发掘了乡土气息和人的原初性质朴、天真和生命力,承袭了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如剪纸、刺绣、泥塑、壁画等基因,同时又突破了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不拘泥于固有的创作模式,题材新颖、用绘画表现时空感。
《东河湾•西河湾》代表了当时舞阳农民画的最高成就,充分体现了舞阳农民画的另一种创作风格——吸收现代装饰画的手法,色彩鲜艳明快,对比强烈,意象造型不受具体对象的限制,但给人的整体效果又比较协调。
西方绘画以“模拟自然、再现对象”为目的,传统的中国画也要求“应物象形”,而民间画家则是“只要心里有,画笔随心走”,强调主观随意性。
这种主观随意性并不是完全脱离自然形态的信笔涂抹,而是以直觉感受为前提的主体意识张扬,是主观激情的洋溢。
艺术思维方式的主观随意性必然带来造型
手段的意象性,重意境而不是自然主义的模仿和再现,重情绪而不强求表象的逼真,一切服从作者的主观情感、观念和意趣表达的需要,是对记忆中形象的提炼、改造、夸张和变形。
舞阳农民画在形式方面讲求装饰性,但在反映生活的真实程度、场面情节的完整性和主题的明确性方面,其绘画性仍占主导地位,并不同于装饰画。
在色彩运用方面,舞阳农民画既不像传统文人画那样重笔墨情趣或“随类赋彩”,也不像西方绘画体系按照写生色彩去精细描摹,而是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念,主观地运用色彩,追求艳丽、强烈的效果,把色彩当做表达情绪的手段而不受各种色彩关系的限制。
其实,舞阳农民画并非仅仅现在才飘香大陆内外,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远近闻名:1988年2月,舞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2005年,舞阳农民画入选首批“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保护名录。
2006年舞阳农民画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舞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舞阳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贾湖文化遗址的发现,不仅把人类音乐史向前推进了8000多年,同时出土的甲骨契刻符号比安阳殷墟甲骨文还早4000年,比古埃及纸草文字早1000多年,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雏形。
历史的文化积淀,使农民画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舞阳农民画积极从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既保留原生性民间文化的基因,又蕴涵着现代意识,使之呈现出勃勃生机与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舞阳县又涌现出一大批农民画作者和农民画爱好者,他们传承文明、开拓创新,既画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俗、风情的画面,又紧跟时代步伐,创造出了一大批反映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生活场景。
截至目前,舞阳农民画有专业作者70多位,业余作者近200人,近千幅作品分别参加国家级、省
级展览或被选送国外展出,其中有多幅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在繁荣和发展道路上前行
1987年9月6日至10月5日,舞阳农民画代表河南省参加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中国现代农民画展”,有7件作品入选并由国家民间美术博物馆收藏而成为祖国艺术宝库的珍品,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1988年2月9日,舞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舞阳农民画不是一种自发的文化现象,也不是舞阳农民画作者的一种“自娱”行为,而是在政府文化部门组织下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
据王文浩介绍,在人民公社时期,舞阳县组织农民画创作的做法是,县里发通知、公社推荐人、生产队记工分、文化馆供食宿。
人民公社解体之后,政府文化部门对农民画作者予以补贴,但经费困难使组织开展农民画创作面临巨大的压力。
为了让舞阳农民画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扬光大,舞阳县坚持不懈地沿着农民画创作市场化的方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988年9月,舞阳县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民画院——舞阳农民画院。
农民画院集创作、研究、经营为一体,以“社会主办,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画养画,以画养院,自我发展”为宗
旨,大力开拓市场,先后与中国书画院等文化团体及中介组织联系,将舞阳农民画推介出去。
目前,舞阳农民画已成功打入本市和平顶山、郑州等地市场,在酒店、宾馆、家庭装修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近年来,舞阳县由县文化馆馆长、农民画院院长连瑞卿牵头举办创作骨干培训班,坚持定期组织培训,已形成了一支200多人的农民画创作队伍。
去年,舞阳县在市人民会堂举办首届舞阳现代民间绘画展览,有效地扩大了舞阳农民画的社会影响。
2004年,舞阳农民画入选首批“河南省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名录,去年又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获得新的生机。
截至2006年年底,共有29位舞阳农民画作者的596幅作品分别参加了国家级、省级展览或被选送国外展出,其中《左邻右舍》、《东河湾·西河湾》、《果熟时节》在省第一届艺术节上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同时被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收藏。
令人欣慰的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舞阳农民画发扬光大的政策措施,对舞阳农民画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舞阳农民画正在繁荣与发展的道路上大步行进。
舞阳农民画不但参加国内重大美术展览活动获各种奖项,还漂洋过海赴香港及乌拉圭、新加坡、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参展,获得极大成功。
1988年2月,舞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同年9月,全国首家农民画院“舞阳农民画院”成立。
近年来,舞阳农民画先后入选首批“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保护名录和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又为舞阳农民画注入了新的生机,创作队伍日益壮大,新作不断涌现。
截止2006年,舞阳农民画有29位作者,596幅作品分别参加国家级、省级展览或被选送国外展出,其中《东河湾·西河湾》、《左邻右舍》、《果熟时节》等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