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散文期未复习字词及翻译

合集下载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翻译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翻译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译文1、祭十二郎文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的消息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派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灵位:唉,我自幼丧父,长大后,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能依靠兄嫂抚养。

哥哥正当中年时就战死在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

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丁,也未曾一天分开过。

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

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

韩家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

嫂子曾经抚摸着你的头用手指着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

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

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

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探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

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

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

我念及你跟着我在故土之东的徐州,在东边住也是客居,不能久住;从长远考虑,不如我向西回故乡,等到建宅安家后就接你来。

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开我而死去了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认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

因此我离开你到外地谋生,来寻求微薄的俸禄。

如果知道这件事会像这样,即使让我做万圣之尊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去年,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就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

想到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能长久地存活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

”谁能料到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却还活着,强壮的夭折了,而衰弱的却得以存活呢?唉!这真的吗?还是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为什么我的兄长有美好的品德,却使他的继承人夭折了呢?你品德纯正天资聪明却不能蒙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啊!(如果)是梦,那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吗?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为什么又在我身边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却失去了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先人家业的,现在却不能蒙受你父亲的恩泽了。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必学篇目全翻译2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必学篇目全翻译2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必学篇目全翻译2新高考新视野2010-09-11 1250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必学篇目全翻译2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得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遭遇火灾,家里没有一点积蓄了.我开始听到很吃惊,接着感到怀疑,最后才非常高兴,本来我准备慰问您,现在却改变了,要向您道喜.由于相隔很远,信里的话又很简单,我不能彻底了解您家的情形,如果真是像大水冲过一样,干干净净的,完全没有了,我就更要因此向您道喜。

您一向小心地奉养双亲,早早晚晚过着愉快的生活,只希望全家平安无事.现在却有一场大火灾吓坏了您,同时,调和饮食的工具,也许因此不能供应我因此刚一听到这消息就大吃一惊。

一般人都说"圆满和缺陷互为因果."得和失不会一成不变,也许一个人将要大有作为,就开始受到种种妨碍,种种惊吓,因此有水或火的灾害,有小人们的怨恨,心身受尽磨炼,不断发生变故,然后能够过上幸福的日子.古代的仁人志士都是这样.但是,这种理论非常抽象,奇怪,即使是最聪明的圣人也不能根据这种(理论来断定事实)一定会这样所以,(我)接着就感到怀疑.像您这样读了很多古人的书,能写文章,对文字学很有研究,您这样具备多种才能,可是不能超过一般读书人而取得高官厚禄,没有别的缘故,只因为京城的人大多数说您有很多钱,所以读书人中间那些爱惜自己清白名声的,都害怕,顾虑,不敢称赞您的优点,只是一个人自己知道,放在心里,长期含忍,不能把它说出口,加之公道不容易说清,世上的人很多是喜欢怀疑,妒忌的.一说出称赞您的话,那般(喜欢)嘲笑的人就认为得了您的厚礼.我从贞元十五年看见您写的文章,放在心里有六七年,从来没说过,这是我只顾自己而对不起公道很久了,不但对不起您呀!等到我做了御史尚书郎,自以为幸而做了皇上身边的臣子,能够尽量说话,想利用这个机会来疏通足下不能上达的情况.但是,我时常在同事面前称赞您时,还有回头去互相使眼色,偷偷笑的.我实在恨自己的品德修养不能使人信任,平时的好名誉没有树立,竟被世人把这种猜疑加到我身上.我常常和孟几道谈这些事情,非常痛心.可现在(您)幸好您被天火烧光了,所有人们的猜忌疑虑,完全变为灰尘.烧黑了您的屋宇,烧红了您的断垣残壁,从而表示您一无所有;而您的才能,才可以表白清楚,再不被谣言所污染.您的真相显露了.这是火神菩萨保佑您啦!这样看来,我和几道十年来对您的了解,还比不上这次火灾一个晚上给您造成的好名誉.(以后大家)都会原谅你,可以公开宣扬你的才能了,使得那些有话藏在心里的人,都能毫无顾忌地为您说话了;主持考试的,可以大胆录取您,不再怕别人说闲话.现在,我就是想要像过去那样避免嫌疑,被人嘲笑,可能吗从此,我对您寄予了很大希望,因此,最后我非常高兴.在古代,哪一个诸侯国有灾祸,其他诸侯国都来慰问.(有一次)许国不慰问宋,卫,陈,郑的灾祸,君子都憎恶之.现在,我说明的事理是这样的,和古代的有不同,(那就是)本来准备慰问您,却变得要向您道喜.颜渊和曾参供养父母,使父母感到愉快的方面远远超过一般人,物质上的一点欠缺又有什么值得不满意的呢! 您先前要我的文章古书,我始终没有忘记,只是想等到有几十篇后再一起带给您而已.吴二十一从武陵来我这里,说您写有"醉赋"及"对问",非常好,可要寄给我一本.我近来也喜欢写文章,与在京都时很不一样,想与您这样的人说说话,可受到很严的限制,无法实现,趁着有人南来,给您一封信打探一下您的生活情况(死生,偏义复词,只指"生"),(信)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宗元向您问好.段太尉逸事状段太尉刚任泾州刺史的时候,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驻扎在蒲州。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名句和译文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名句和译文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名句和译文《原毁》韩愈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2、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3、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

4、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留侯论》苏轼5、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进学解》韩愈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8、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9、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后赤壁赋》苏轼10、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11、江流有声,断岸干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12、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13、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伶官传序》欧阳修14、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15、《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1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此自然之理也。

1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8、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译文: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

(完整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重点句子翻译

(完整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重点句子翻译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重点句子翻译《原毁》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译: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

严格而全面,所以不怠惰;宽容又简约,所以人家都乐意做好事。

2、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译:那个人啊,能有这点,这就够得上是良善的人了;能擅长这个,就算得上是有才能的人了。

3、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译:现在的君子却不这样,他要求别人周详,他要求自己很少。

(要求别人)周详,所以人家难以做好事;(要求自己)简少,所以自己收获就少。

4、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译: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5、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译:这就叫不用常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希望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尊重自己的啊!6、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译:虽然这样(如此),这样做的人是有他的根源的,就是所谓懈怠和忌妒。

懈怠的人不能修养品性,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修养品性。

7、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译:因此,事业成功了,诽谤却产生了;德望高了诬蔑却来了。

唉!读书人生活在这个世上,而希望名誉发扬光大,德行推行,难啊!《桐叶封弟辩》1、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译:如果不恰当,即使改变十次也不算什么缺点;关键是要恰当,不随意更改,更何况是用它来开玩笑呢!2、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

译:又不应当对他约束太严,对他逼迫催促,使他像牛马那样,逼迫催促太急就会坏事。

3、是直小丈夫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译:这不过是那些见识浅薄而又自作聪明的人所干的事,不是周公所应该采用的做法,因此不可相信。

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部分篇目语言知识点

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部分篇目语言知识点

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部分篇目语言知识点第1课《祭十二郎文》语言知识点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衔:乃能衔哀致诚(怀着)2、怙:不省所怙(依靠;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3、止:当来省吾,止一岁(留居,住)4、孥:请归取其孥(nú)(妻子儿女)5、果:当不果来(成为事实,结果)6、克、蒙:而不克蒙其泽矣(克:能,能够。

蒙:承受)7、兆:终葬当于先人之兆(通“垗”,墓地)8、窆:窆(biǎn)不临其穴(下葬,下棺入穴)9、尤:其又何尤(怨恨)二、通假字1、羞: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2、零丁: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3、世: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4、敛: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三、一词多义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表假设连词)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2、幸: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②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希望,动词)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4、省:①不省所怙(依靠,动词)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5、孤: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6、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③长吾女与汝女(使……成长,抚养,动词)7、终:①言有尽而情不可终(终止,尽头,动词)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②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10、其: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嫂,代词)②诚知其如此(它,代事情,代词)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④其信然邪?其梦邪?(是……还是……,连词,表选择)⑤又可冀其成立邪(他们,代词)⑥其又何尤?(难道,副词)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恐怕,副词)⑧敛不凭其棺(你的,代词)四、词类活用1、西: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2、夭: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3、业: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4、视: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5、致: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6、全: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7、殒: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五、古今异义的词1、成家:将成家而致汝(成家:①古义:安家。

翻译背诵(必修五、宋词、史记、唐宋八大家散文)

翻译背诵(必修五、宋词、史记、唐宋八大家散文)

• 《史记》 • 《淮阴侯列传》P135 • 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 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的句子是: “ , ”
• 《史记》 • 《淮阴侯列传》P135 • 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 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的句子是:“陷之死 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 《刺客列传》P103 • 2、“ , ”,通过对风声 萧萧、易水寒凉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现了 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 回还的坚定意志。
• 《刺客列传》P103 •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通过对风声萧萧、易水寒凉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 托,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 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
• 《陈情表》 •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 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 形影相吊。 •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 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 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 《项脊轩志》 •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 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 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 《青玉案》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 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 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 二境也。 “ , , , 。”此第三境也。
• 《青玉案》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 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 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第三境也。

高中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

高中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

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集锦进学解韩愈一.重点实词解释(是词类活用的,写出活用类型并解释)1.进学解使……有所进步.2.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实施.3.拔去凶邪,登崇畯良提拔同”俊”.4.孰云多而不扬提拔举用.5.细大不捐舍弃.6.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名作动,古时鞋里垫的草,这里指填补.张大.7.暂为御史,遂窜南夷贬谪.8.三年博士,冗不见治闲散同“现”..9.头童齿豁光秃缺损..10.11.12.13.14.15.卓荦为杰,校短量长卓越同“较”,比较.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求.乘马从徒使……跟从.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谋算同“卑”,低下..障百川而东之使……向东.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翻阅.二.重点虚词解释业精于勤荒于嬉由于之寻坠绪之茫茫定后标志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到障百川而东之代词于公不见信于人表被动,引出对象宰相之方也的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对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在三.重点句式1.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宾语前置2.寻坠绪之茫茫定语后置3.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被动句4.荀卿守正,大论是弘宾语前置四.句子翻译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业的精通由于勤勉,而它的荒废是由于嬉戏;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而它的败坏是由于因循苟且.2.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具备很少优点的人都被录用,能治一种经书的人没有不被录用的;搜罗选拔人才并且培养造就人才。

3.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史书类典籍一定总结掌握它的纲要,论说类典籍一定探索出它深奥的道理。

不厌其多,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让它漏掉。

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一年到头,孜孜不倦地研读。

4.少始知学,勇于敢为。

长通于方,左右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先生少年就懂得好学,勇于实践。

成年以后,通晓事理,行为得体。

先生的为人,可以说是很完美了。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重点篇目翻译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重点篇目翻译

祭十二郎文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的消息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派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灵位:唉,我自幼丧父,长大后,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能依靠兄嫂抚养。

哥哥正当中年时就战死在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

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丁,也未曾一天分开过。

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

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

韩家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

嫂子曾经抚摸着你的头用手指着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

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

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

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探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

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

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

我念及你跟着我在故土之东的徐州,在东边住也是客居,不能久住;从长远考虑,不如我向西回故乡,等到建宅安家后就接你来。

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开我而死去了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认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

因此我离开你到外地谋生,来寻求微薄的俸禄。

如果知道这件事会像这样,即使让我做万圣之尊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去年,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就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

想到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能长久地存活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

”谁能料到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却还活着,强壮的夭折了,而衰弱的却得以存活呢?唉!这真的吗?还是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为什么我的兄长有美好的品德,却使他的继承人夭折了呢?你品德纯正天资聪明却不能蒙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啊!(如果)是梦,那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吗?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为什么又在我身边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却失去了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先人家业的,现在却不能蒙受你父亲的恩泽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八大家散文期未复习字词及翻译(共14篇)原毁一、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在括号内注明实词的意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之君子,其责(责求,要求)己也重(严格)以(表并列)周(周密),其待人也轻(宽容)以约(简约)。

重以周,故不怠(懈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竟然,却)不能是!”早夜以(表修饰)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怀有)技艺的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靠近;走近;趋向。

译为“保留”)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缺陷,过错)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追究)其旧:恐恐然(提心吊胆的样子)惟惧其人之(取独)不得为善之利。

一善易修(修炼,培养)也,一艺易能(会,掌握)也,其于人也,乃(竟然,却)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今之君子则(却)不然。

其责人也详(周全),其待己也廉(少。

译成“低”)。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同“而”,连词,不译)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程度副词,太,甚)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称道)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虽然这样),为是者有本(本源,根源)有原(本源,根源),怠(怠惰)与忌(忌妒)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吾尝试之矣。

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那些)应者,必其人之与(同伙,朋友)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强硬的人)必怒于言,懦者(懦弱的人)必怒于色(脸色)矣。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说(同“悦”)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才生),德高而毁来。

呜呼!士(读书人)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光显。

显扬),道德之行,难已!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语气)国家可几(几乎)而理(治理,太平)欤!二、翻译(1)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译文: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保留那些像周公的地方。

(2)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译文:¬¬¬¬¬¬¬¬¬¬¬¬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得上是一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得上是一个有才艺的人了。

(3)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译文:¬¬¬¬¬¬¬¬¬¬¬¬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一点得益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4)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译文:¬¬¬¬¬¬¬¬¬¬¬¬举出他的一个缺点(进行批评),不考虑他其余的十点(怎样),追究他的过去(的错误),不考虑他的现在的表现,提心吊胆地只怕他人有了名望。

(5)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

译文:那些不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人的朋友;要不,就是不与他接近、不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

留侯论一、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在括号内注明实词的意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志向气概)。

人情(人之常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一般人)见(被)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突然)临之(降临到他身上)而不惊,无故加之(施加到他身上)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接受)书于(在,从)圯上之老人也,其(指示代词,这)事甚怪;然(然而)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略微显露他的心思)者,皆圣贤相与(互相)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错)矣。

且(况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被诛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满足)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句首语气词)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值得珍惜),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凭借)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只)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以致)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高傲无礼,对地位低的人没有谦爱)而深折(使……折服)之。

彼其(表假设,如果)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成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表目的,来)逆(迎接);庄王曰:“其(指示代词,这位)君能下人,必能信(使……信服)用(为……所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取独)困于会稽而归(归降),臣妾(做奴仆)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交情),卒然(通“猝”,突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荒野),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顺从的样子)而不怪者,此固(当然)秦皇之所不能惊,而(表并列)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的原因)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轻率地使用他的锋芒);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保持自己军队旺盛的生命力)而待其弊(疲困),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称王),高祖发怒,见(通“现”,表现)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反问语气)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竟)如妇人女子,不称(符合)其志气。

呜呼!此其(踹此语气,大概)所以为子房欤!二、翻译(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译文:¬¬¬¬¬¬¬¬¬¬¬¬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情,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2)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译文:¬¬¬¬¬¬¬¬¬¬¬¬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

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③敏而好学。

(《<论语>十则》)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捕蛇者说》)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