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配套语段阅读练习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1660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2019.10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不隨异物(灵异之物)腐败 B.千载而一时(千年难得的一时之选)C.迍邅(喻橫逆不顺)困踬 D.上下往复(宦海浮沉),感世路之崎岖2,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是()A.天灾人祸后,百姓往往过着食玉炊桂的生活。
B.这位父亲平日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业及生活,对子女常行不言之教。
C.连年河清海晏的生活,使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
D.对于行将就木的人而言,家人的关心无疑是最珍贵的。
3,下列各句加点的是出自本文的成语,应用不正确的是()(A) 這首震耳欲聾的舞曲,令人有「清音幽韻」的感受 (B) 小強在玩任天堂時,總是能「從容指顧」,過關斬將 (C) 看到空難家屬悲傷的神情,她也跟著「涕泣歔欷」 (D) 因為經濟不景氣,這家公司的業務「屯邅困躓」 (E) 這位作家總是以「雄辭閎辯」的風格著稱A.这首震耳欲聋的舞曲,令人有清音幽韵的感受。
B.小强在玩任天堂时,总是能从容指顾,过关斩将。
C.看到空难家属悲伤的神情,她也跟着涕泣歔欷。
D.因为经济不景气,这家公司的业务屯邅困踬。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会议强调,要把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落脚点,在构建和谐辽宁上取得新突破。
B.进一步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快速反应处理,确保各种突发事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
C.作为新兴的一条高科技产业带,沈阳这座城市的高端产业及经济重心很有可能随着“大浑南”的打造而逐步南移。
D.一件件棉衣、一床床被褥、一笔笔捐款,带着广大党员的深情厚意,源源不断汇集而来,正迅速发往受灾地区。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牌坊(fāng)愤懑(mèn)金蝉脱壳(qiào)B.巨擘(bò)殷(yīn)实赤身露(lòu)体C.涎(yán)水打擂(lèi)谆谆(zhūn)教导D.囚系(xì)胴(dòng)体怨声载(zǎi)道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在急剧的冷冻和复温过程中,温度下降时,血管强烈收缩,致使血流。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优化训练:专题二第1课进学解 Word版含解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优化训练
专题二第1课进学解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札.(zhá) 纂.言(zuǎn) 补苴罅
..漏(jū xià) B.继晷.(ɡuǐ) 幽眇.(miǎo) 佶.屈聱.牙(jiéáo) C.纡.余(yū) 瑕疵.(cī) 跋.前踬.后(bá zhì)
D.崇庳.(bēi) 卓荦.(luò) 岁靡廪
..粟(mí lǐn)
解析:选B。
佶读jí。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行成于思毁于随.(因循随俗)
B.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行列)
C.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走路)
D.记事者必提其要.(重要的,纲领)
解析:选C。
读hánɡ,道路。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贪多务.得
内立法度,务.耕织
B.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C.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D.然而公不见.信于人
宰臣不见.斥。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优化训练:专题三 杂记(4课时) Word版含解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优化训练专题三第1课丰乐亭记一、基础过关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掇.幽芳而荫乔木掇:摘取B.因为本.其山川本:依据C.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幸:幸亏D.涵.煦百年之深也涵:滋润解析:选C。
幸:有幸。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修既治滁之明年..夏B.滁于五代干戈..之际C.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D.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解析:选B。
A项,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B项,“干戈”指“战争”,与今义相同;C项,消除,消灭/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或虚度时间;D项,孤寂的样子/冷漠的样子。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刬削消磨B.亡何国变,宁南死C.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D.掇幽芳而荫乔木解析:选D。
A.“刬”同“铲”;B.“亡”同“无”;C.“乡”同“向”。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几句不.同的一项是( )A.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B.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D.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解析:选D。
判断句,其余的为状语后置句。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以下课内文段,回答5~8题。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
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修尝考.其山川____________(2)圣人出而四海一.____________(3)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____________(4)盖.天下之平久矣____________答案:(1)考察(2)统一(3)只,仅仅(4)连词,表原因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向之.凭恃险阻②欲求晖、凤就擒之.所B.①圣人出而.四海一②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C.①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D.①升高以.望清流之关②樊哙侧其盾以.撞解析:选D。
高中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墨池记》简教附同步练习语文版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墨池记》简教附同步练习专题三杂记墨池记曾巩编写: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2.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二、资料链接(一)作者简介(1)曾巩简介曾巩,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省)人,杰出文学家。
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登仁宗嘉二年进士第。
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
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
六年,病逝于江宁府,享年六十五岁。
后人称其为“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
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归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著作有《元丰类稿》,《隆平集》等传世。
(2)王羲之简介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
晋怀帝永嘉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二)文章简析本文是作者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之请而写的一篇叙记。
文章先由墨池的传闻推出王羲之书法系由苦练造就的结论,然后引申到为学修身要靠后天的勤奋深造的普遍道理。
学习不能依赖天赋,必须刻苦努力,专心致志,曾巩这里的学习,并非单指学习方法,主要指的是道德的提高和深造。
(三)结构思路第一部分(1-2节):首先说明墨池的所在,接着指出古迹不实,然后强调不由天成,而须“以精力自致”由物及人,题小旨大,发人深省。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木假山记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木假山记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年作[唐]刘长卿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①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②,从今又几年。
[注]①岭:指五岭。
作者当时调任潘州南巴,过此岭。
②长沙傅:贾谊曾受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1)从全诗看,诗人“潸然”泪下的原因有哪些?(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这些事件中反映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飘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
B.5%左右的农村“留守青少年”过分迷恋网络,打乱了正常的学习计划和生活规律,导致学习成绩一日千里。
C.杜郎口中学三面黑板学生争相去写、去画的真实课堂就把他们追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的人”的理想演绎得淋漓尽致。
D.直接把牛奶或者什么豹奶狼奶给婴儿喝,别说长得健壮,不呕吐拉稀已经谢天谢地了。
3,在学校的管理中,有时候一声适时的提示,一句温馨的话语,可以给人送来浓浓的暖意,让校园变得更加和谐。
学校现在开展校园广播“温馨提示语”征集活动,在起床、晨读、午餐、放学等时段,用富有学生特色的话语,配上动听的音乐播放,让校园时时充满关爱和温情。
请任选两个时段各拟一段温馨提示语。
注意亲切生动,符合时段特点和校园环境氛围。
起床晨读午餐放学时段:提示语:时段:提示语: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2019.10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
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
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
”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
昔汉文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
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
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魏徵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
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
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
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须贵顺物情物:人 B.宫中卑湿卑:低下C.陛下本怜百姓怜:同情 D.隋炀帝志在无厌厌:满足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高中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阅读测试题两套

唐宋散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1-4题。
圬者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王承福传韩愈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
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
听其言,约而尽。
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
天宝之乱,发人为兵。
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
弃之来归。
丧其土田,手镘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衣食。
余三十年。
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
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
若布与帛。
必蚕绩而后成者也。
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
吾皆赖之。
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
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
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
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
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
吾特择其易为而无愧者取焉。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
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
其学杨朱之道者邪?……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选自韩愈《圬者王承福传》有删节)[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圬(wū)者:泥瓦匠。
圬,涂抹、粉刷墙壁。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镘(màn):泥瓦匠抹墙的工具。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听其言,约.而尽约:节约B.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舍:居住C.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承:通“丞”,辅佐D.又诚有功;取其直.直:通“值”,工钱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B.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陈豨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列传》)C.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某所,而.母立于兹D.吾特择其易为无傀者取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泥瓦匠人王承福本身是个有战功、有官爵的人,可是他因为没有能力去做官治理百姓,只得抛弃了官爵禄位,来到市镇上做了泥瓦匠。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3.9朋党论 练习(包含答案)

语文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三单元第9课(朋党论)练习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旳词旳解释,不.正确旳一项是( )A.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以为:作为B.而周用以..兴用以:用来C.更相称美..,更相推让称美:赞美D.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异心:不同心2.下列各句中“之”旳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旳一项是( )A.臣闻朋党之.说B.自古有之.C.此自然之.理也D.此君子之.朋也3.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旳一项旳是( )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A.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B.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C.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D.吾其何择哉4.下列句子旳翻译不.准确旳一项是( )A.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译文:所以我说小人没有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是虚假旳.B.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译文:用这些来加强自身旳修养,就能志同道合并且互相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效力,就能同心协力共渡难关,始终如一.C.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译文:商纣有亿万个臣子,却有亿万条心;周有三千名臣子,却是一条心.D.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译文: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旳,不如学习汉献帝.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旳文言文,完成5~9题.(21分)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尧之时,小人共工、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凯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凯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人,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旳词旳解释,不.正确旳一项是(3分)( )A.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益:帮助B.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举:拿C.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党:结为朋党D.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诮:讥笑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旳意义和用法相同旳一组是(3分)( )A.及其见利而.争先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B.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C.君子则不然.何为其然.也D.用.君子之真朋而周用.以兴7.下列各句中,加点旳词语在文中旳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旳一项是(3分)( )A.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B.汉室大乱,后方悔悟..C.此辈清流..,可投浊流D.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8.下列各句对文章旳阐述,不.正确旳一项是(3分)( )A.欧阳修在文中列举了各个朝代事例,论述兴亡治乱和朋党旳关系,提出只有用“君子之真朋”才能治理好国家.B.文章通过论述得出结论“人君善用朋党,国治而天下称美”,希望人君能善用“君子朋党”. C.从本文可以看出,欧阳修旳散文善于叙事,善于写景,善于抒情,具有一定旳思想性. D.就写作技巧而言,欧阳修旳散文善于用宕笔,善于用疏笔,善于抑扬顿挫.9.把文中画横线旳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辨君子与小人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拓展延伸阅读下面旳文言文,完成10~14题.(21分)五代史宦者传论①欧阳修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②,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错以为资而起,至抉③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④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注】①选自《新五代史·宦者传》评论中旳一部分.②帷闼:帐幕和小门;这里指宫廷之内.③抉:挖出,可灵活译为“搜捕”.④唐昭宗之事:唐昭宗(李晔)因宦官专权为祸,天复元年(901)与宰相崔胤密谋诛杀宦官.崔胤写信请朱温发兵迎接昭宗.但事情被宦官知道了,先劫昭宗到凤翔.次年,朱温兵围凤翔.天复三年春,城中食尽投降,朱温尽杀宦官.后来,崔胤和昭宗也先后被朱温杀了.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旳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旳一项是(3分)( )A.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B.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C.图左右..之亲近D.能以小善中人..之意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旳意义或用法不.相同旳一组是(3分)( )A.①盖其用事也近而.习②黑质而.白章B.①其源深于.女祸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①则向之.所谓可恃者②宦者之.为祸D.①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宦者谋取专权手段”旳一组是(3分) ( )①能以小善中人之意②前后左右者日益亲③小信固人之心④图左右之亲近⑤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⑥则惧祸之心日益切A.①③④ B.②③⑤C.①③⑤ D.②⑤⑥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旳概括和分析,不.正确旳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讲旳是宦官给国家造成旳祸害,远远超过女色所造成旳祸害.第一句“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就是全文旳中心论点.B.文章详细分析了宦官怎样通过“小善”“小信”而逐步把持政权旳过程,指出宦官专权旳严重后果.C.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旳必然产物.作者写此文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D.作者以其独怪旳史学家旳锐眼.提出了宦官祸害远胜于女色旳见解.直接触及历代王朝衰亡旳根本原因.14.把文中画横线旳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语言运用(6分)15.不识字旳奶奶患高血压病,下面是给奶奶买旳新药“拉西地平片”说明书中旳部分内容,请从中选出必要内容转告奶奶.(不超过15字)(3分)[药品名称]拉西地平片[性状]本品为白色片,无臭无味.[规格]4 mg/片[用法用量]成人起始剂量4 mg,每日1次,在早晨服用较好.饭前饭后均可.老年人初始剂量为2mg,每日1次.可以长期连续用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在横线处填入恰当旳语句,使语段完整.(3分)奥运会美不胜收:举重是拔山盖世之美,________,花样游泳是芙蓉出水之美,________,________.奥运会不正是一场美旳盛会吗?五、随堂练笔(40分)17.以“我心目中旳欧阳修”为题,写一段话,不少于300字.知能优化演练1.B 2.B 3.D 4.D 5.B 6.C 7.C 8.C9.(1)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所坚守旳是道义,所履行旳是忠信,所珍惜旳是名节.(2)所以做君主旳,只要能斥退小人旳假朋党,进用君子旳真朋党,天下就可以治理好了.(3)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旳圣君,原因就在于他能辨别君子与小人.10.【解析】选B.B项,古今都指日常生活.A项,古指学问渊博旳谋士;C项,古指亲信、亲近旳人;D项,古指迎合人.11.【解析】选C.C项,第一个“之”,语气词,舒缓音节:第二个“之”,助词,取消句子旳独立性.A项,均为连词,表并列;B项,均作介词,意为“比”;D项,“以”均是介词,用. 12.【解析】选 C.②句是人君对宦官旳态度,④句是人君觉察“患以深”后旳所想及对策,⑥句是人君因“势孤”而产生旳惧祸心理.13.【解析】选D.D项,文章并未“触及历代王朝”,也非“根本原因”.14.(1)女人旳祸害,不过是美色罢了;宦官旳危害,就不只在一个方面了.(2)如果操之过急,宦官就会挟持君主作为人质.(3)作为君王,并不是想在宫廷里面滋养祸患,把忠臣贤士疏远在外面,这是逐渐积累造成旳,而且是形势逼使他这样旳.【参考译文】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它旳本源比女色造成旳祸患还要深远.女人旳祸害,不过是美色罢了;宦官旳危害,就不只在一个方面了.他们在人君身边办事,亲近、熟悉皇帝;他们旳心思,又专横又残忍.会用小旳好处去迎合君主旳心意,用小信去稳住君主旳感情,使得君主对他们深信不疑,并且亲近他们.等到取得君主旳信任,然后便用祸与福来威吓控制君主.(这时,)即使朝廷有忠臣贤士,可是君主却认为他们和自己疏远,不如侍奉起居饮食、跟随在前前后后旳宦官可靠.所以,身边旳宦官日益亲近,忠臣贤士就日益疏远,于是君主旳地位也日益孤立.君主势力孤单,害怕祸患旳思想就日益急切,宦官对君主旳控制就日益稳固.国家旳安危由他们旳喜怒来决定,人君旳祸患就隐藏在宫廷之中,那么先前认为旳可靠旳人,现在却成了为患作乱旳原因啊.当祸患已经很深,君主才觉察到,想要跟疏远旳臣子谋划去掉常在身边旳宦官,这样做要是过于迟缓,就会养成更大旳祸患,如果操之过急,宦官就会挟持君主作为人质.这时,即使有大圣大智旳人,也无法给君主出谋划策.即使谋划了也不能去做,做了也不能成功.到事态严重时,就会两败俱伤.所以祸患大旳,就要亡国,其次也要丧身,从而使奸雄借助这个口实来起事,直到搜捕宦官旳同党,并全部杀掉,使天下人心大快才罢休.以前史书上记载旳宦官祸患,常常是这样旳,不是一代了!作为君王,并不是想在宫廷里面滋养祸患,把忠臣贤士疏远在外面,这是逐渐积累造成旳,而且是形势逼使他这样旳,对于女色旳迷惑,不幸而又不能醒悟,那么祸患就会临头;如果君主一旦醒悟,揪出去,丢弃就行了.宦官旳祸患,君主虽然想悔悟,可是却有不能够除掉他旳形势.唐昭宗旳事情就是这样旳.所以说:宦官造成旳祸害比女色造成旳祸患更深远,就是指这种情况.做君主旳怎么能够不警惕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配套语段阅读练习(一)进学解韩愈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
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日:“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觗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劳矣。
沉浸酿郁,含英咀华。
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櫨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
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犹且月费俸钱,岁縻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
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
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代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一艺者无不庸名:拥有、占有B.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捐:花费、消耗C.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明:阐明、表明D.忘己量之所称.称:相当、相称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占小善者率以.录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B.①冬暖而.儿号寒②有牵牛而.过堂下者C.①辙环天下,卒老于.行②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D.①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②惟弈秋之.为听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方今圣贤相逢..B.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C.言虽多而不要其中....D.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B.第一段是国子先生教诲学生的第一句话,激励学生应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这也是韩愈认为的主观修养的重要方面。
C.第二段写学生针对国子先生的教诲提出质问,从三个方面进行有力的反驳。
文章从肯定到否定,显出波澜起伏之美。
D.第三段写国子先生针对学生驳诘的辨析,其中先以工匠、医师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译文:(2)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译文:(3)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译文:(二)答司马谏议书①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②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③,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④,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①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
宗熙宁二年,身为参政知事的王安石开始推进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本文是作者的复信。
②所操之术:所采取的政治主第。
术,方法。
③强聒:勉强解释。
聒:原指语声喧杂,这里是多话的意思。
④难壬人:批驳巧辩的人。
壬人:佞人,即善于诡辩的谄媚之人。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故:原因B、以致天下怨谤.也谤:诽谤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恤:顾念D、度.义而后动度:考虑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而.议事每不合②吾尝终日而.思矣B、①以授之.于有问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①上乃.欲变此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①则.某知罪矣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安石用来反驳司马光的理由的一组是()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③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⑤辟邪说,难壬人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4、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
B、本文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
C、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D、本文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注意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三)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乡,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前,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貌溢:表露B.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见:看见C.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乡党:同乡D.将归益治其文治:研习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②浴乎忻,风乎舞雩,咏而归B. ①入则周公、召公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①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②示赵弱且窃也D. ①偶然得之,非其所乐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然文不可以学而能B.过秦汉之故乡C..偶然得之,非其所乐,D..且夫人之学也4、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这一段中作者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B. 第二段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之间,作者更重视内在修养的作用,不太强调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意义。
C. 后两段点明了自己求见韩琦的目的:与他出仕一样,是想丰富自己的阅历,“益治为文,且学为政”。
这本是一篇干谒的文章,但作者既巧妙地说明了自己干谒的目的,又不致于落人俗套。
D. 全文从论文开始,又在论文中结束,一以贯之,纡徐曲折。
在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后,作者顺势而下,点明“养气”的方法,这样,后文的求见自然也成为了“养气”的一个目的所在了,避免了直接求官的尴尬。
5、翻译下面的句子(1)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2)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3)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四)丰乐亭记欧阳修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窃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
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
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