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苏教版)
丰乐亭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丰乐亭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理解《丰乐亭记》的背景和内容,了解唐代宴会文化;2.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示唐代宴会的场景和风貌,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阅读《丰乐亭记》教师分段讲解《丰乐亭记》,重点介绍以下内容:1.宴会场合和举办背景;2.宴会的次序、菜肴和酒品;3.宴会上的音乐、舞蹈等节目;4.宴会的宗旨、意义和影响。
3. 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通过对《丰乐亭记》的阅读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1.主题明确、篇章连贯;2.描写具体、感情真挚;3.巧妙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4. 阅读苏轼的《赤壁赋》教师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赤壁赋》。
通过对比《丰乐亭记》和《赤壁赋》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认识。
5. 小组讨论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回答以下问题:1.《丰乐亭记》的宴会文化对现在的社会有什么启示和借鉴?2.为什么苏轼的《赤壁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6. 课堂练习设置练习环节,让学生进行如下练习:1.写一篇100字的小作文,对《丰乐亭记》或《赤壁赋》的阅读体会进行总结和评论;2.模仿《丰乐亭记》,写一篇描写自己喜欢的食物或场景的散文,突出主题和修辞手法。
7. 课堂小结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醒学生课后认真复习,以便更好地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评估1.出一道选择题,测试学生对《丰乐亭记》的理解程度;2.评价学生写的小作文和散文,查看其对散文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进学解-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进学解-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课程概述本教案是针对高中文言文课程中的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一册中的文本《进学解》进行的教学设计。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进学解》的解读和分析,对学生进行古文阅读与理解的训练,同时通过该文章的内涵启发学生思考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进学解》的阅读方法及其内涵•熟悉典型的唐宋八大家散文的特点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古文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启发学生思考自我成长和学习的多样化和重要性;•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重点•掌握《进学解》的意义和文学价值;•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学习和成长的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古文的能力。
四、预习导学1.课前预习在课前,需要学生自主阅读《进学解》全文,注重以下几点:•确定散文文章的基本体裁和文体特点;•了解文章作者载体、生平和文化背景;•理解文章选材原因和文章写作目的;•分析文章的结构、文本内容及其内涵。
2.预习问答在阅读和理解文章之后,学生需要通过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为什么被称为“进学解”?有什么内涵?•你认为这篇文章有哪些特点?五、教学内容1.文本解析•文学体裁:古文散文•作者背景:欧阳修,字永叔,宋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文章主旨:阐述进学学习的重要性和难点,鼓励人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业水平。
•分析内容:文章从“正心诫勉”、“为学使人”、“学若不优”、“治学之方”、“学习的阶段”、“划一方便”、“求师心切”、“勤学为良伴”等方面进行论证与阐述。
•文章特点:内容充实生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了。
适合初学者阅读,让人理解和接受。
2.重要难点•把握主旨,理解进学的内涵;•熟悉古文的写作方法和阅读技巧。
3.教学策略•师生对话: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对话,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思考。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教学案:专题一第1课原 毁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教学案
专题一第1课原毁
[专题概说]
本专题共有四篇文章。
《原毁》探求了诽谤丛生的根源;《桐叶封弟辩》是一篇充满现实政治关怀的力作;《朋党论》是一篇享有盛名的典型政论;《留侯论》论述了“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之一。
“原毁”就是探究诽谤丛生的根源。
文章由远及近,由表及里;从古代说到当代,从“毁”的具体表现谈到“毁”的思想根源;既描述其情况,又挖掘其本源。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逐层论述,逻辑性强,立论鲜明,论证有力,说理透彻,举例精当,平易而不浅露,朴实而不枯淡。
《桐叶封弟辩》,全文抓住一个“戏”字展开论述。
文章论辩反复曲折,波澜起伏。
采用先驳后立的论述方法,驳得透彻,立得自然。
作者表面上像是辨别史料的真与伪,实际上是在辩论史事的是与非。
《朋党论》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由朋党的君子、小人之别逐层论证,提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观点,希望统治者进用“君子之朋”,远离“小人之朋”。
《留侯论》一文一反通常写法,没有全面评论张良的生平和功业,而是论述他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观点新颖鲜明,虽略有偏颇,但发前人之未发,体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
第1课原毁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原毁》。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寓言类)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寓言类)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题:毛颖传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进而理解寓言主题;2、认识文章通过嬉笑诙谐的寓言形式体现严肃而重大主题的寓庄于谐的写法;3、领会作者善于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构思艺术。
教学重点: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
教学难点:寓言主题的理解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读懂文句,理请作者谋篇思路教学进程:一、简介1、学生简介作者2、寓言: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微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先秦时代,诸子著作中就包含了大量寓言。
唐宋时期,寓言创作进入繁盛阶段。
八大家中柳宗元、韩愈、苏轼为高手。
本文看似传记,但实际上是寓言。
二、自读、理解文句1、提示各段重点词句:第一段:果实使物醢佐匿第二段:次以惧趺居简牍是资其遂兼诸侯乎日见亲宠任事第三段:便敏悉重累拜狎以衡石自程推致见请亦时往第四段:因冠免谢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邪?所谓尽心者第五段:本其所出《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2、朗读,讨论疑难,翻译全文。
三、理请作者谋篇思路1、思考:文章各段分别写什么内容?可分为几部分?2、讨论明确:全文五段,可分为三部分:(一)(1-2)写毛颖的家世。
(二)(3-4)写毛颖被皇上重用与抛弃。
(三)(5)作者对毛颖一生的评论。
3、思考:文章以什么谋篇构思?A 感情变化 B 事件 C 时间变化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深入理解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理解主题。
教学进程:一、阅读探讨1、文章看似为人写的传记,实是以笔写人的寓言,许多句子一语双关,既像写人,又是写笔;既是写笔,又是写人。
妙不可言。
找出这些句子,理解文意,品味其妙处(文后练习一)举例提示: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九流百家皆所详悉日见亲宠任事通于当代事务善随人意虽见废黜终默不泄2、简介写作背景本文作于韩愈三十六至四十七岁间,韩愈仕途坎坷,早年四度应试,才中进士。
活动专题-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活动专题-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散文选读教学目的散文作为文言文中的一种重要文体,是学生文化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选读,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适用对象本教案适用于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以上学生,同时也适用于对唐宋文化和古代文学感兴趣的读者。
三、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选取了唐宋八大家的代表性散文作品,包括:1.韩愈《进孔岩覆没殉难者墓志铭》2.柳宗元《与众僧谈禅》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韩愈《师说》5.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州》6.白居易《大林寺桃花》7.欧阳修《醉翁亭记》8.王安石《临江仙·滟滟随波千万里》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成就,理解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同时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和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1.阅读和讨论学生可以先阅读散文原文,并对其中的生僻字和句式进行学习和掌握。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文稿中的主题、寓意、修辞手法和结构等,进一步理解每篇文章的含义和意义。
2.课外拓展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外,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讲解、演讲、诗歌创作等活动,继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水平,包括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写作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评,以检验教学成果。
六、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同时还应注意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让教育更加人性化和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七、教学成果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文言文基本阅读能力,理解唐宋八大家散文的文学价值和深层含义,增强阅读说理能力和文化素养,为其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朋党论-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朋党论-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宋八大家的生平及文学成就;2.熟悉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及其风格特点;3.通过对唐宋八大家散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4.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及其风格特点;2.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社会、理想等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苏轼《东坡志林》中的《朋党论》2.唐代韩愈的《草木春秋》中的《春日偶成》3.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4.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5.唐代王维的《鸟鸣涧》6.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7.宋代苏洵的《赤壁怀古》8.宋代苏轼的《赤壁赋》2. 教学方法1.朗读:让学生朗读文章或选段,感受文学语言的魅力和情感表达的力量;2.讲解:针对每篇文章,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代表作,重点分析文章风格、主旨和表达技巧;3.阅读:安排一定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价值和特点;4.分组讨论:按照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探讨文章的内涵和主题;5.写作: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写作任务或提供写作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评价1.课堂测验:通过短文问答、文学鉴赏、作品分析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口头表达: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感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作品展示: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提高写作水平;4.期末考试:通过较高难度的文学阅读和写作题目,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综合评价。
五、教学步骤1.阐述课程目标和重难点;2.介绍唐宋八大家及其代表作;3.分析选择的散文名篇;4.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阅读、分组讨论和写作等活动;5.对学生进行课堂测验、口头表达、作品展示等评价。
六、教学效果1.通过本课程能够让学生对唐宋八大家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2.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对名篇的学习,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3.学生的人文情怀得到培养和升华,增强了文化素养。
丰乐亭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丰乐亭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前言《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是一本经典的文学读物,是学习唐宋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本教案以《丰乐亭记》为例,介绍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教学流程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丰乐亭记》的背景、文学特点和意义。
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使学生:1.了解《丰乐亭记》的背景、作者、内容和意义;2.理解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和风格;3.掌握文学批判的方法和手段;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丰乐亭记》的结构和主题;2.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现手法;3.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1.研究《丰乐亭记》的文学特色和意义;2.探讨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手段;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1.教师介绍《丰乐亭记》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给学生看一段视频,介绍一下唐宋文学的特点;3.学生阅读《丰乐亭记》的课文,理解文本的主体结构和语言特点。
第二步:分析文本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丰乐亭记》的主题和表现手法;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研究文本的语言和结构,分析文本中的意象和象征;3.组织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小论文,分析文本中的文学特点和意义。
第三步:展示作品1.学生展示自己的读后感或小论文,交流个人观点和见解;2.教师针对不同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作品的优缺点和改进之处;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步:总结评价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堂课的教学收获和体会;2.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水平;3.教师评价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表现,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丰乐亭记》的背景、作者、内容和意义,还提高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学生还了解了文学批判的方法和手段,探讨了唐宋文学的特点和意义,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创作能力的全面提高。
2022年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唐宋八大家小传》

文言文之“翻译句子,分析概括〞导学案【课标导读】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作品中的形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错因导思】一、文言文句子翻译1、汝那么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生:你就这么要求自己啊,还教孩子读书,到时候不要使祖先的功业堕落。
答案: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教〕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错因分析:2、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
〔5分〕生:适逢太原孙传庭调派到商丘担任县令,得知贾生,下车邀请相见,每天往来。
答案:恰逢太原的孙传庭调任商丘令,了解贾生,到任就引见贾生,每天前往拜谒。
错因分析:3、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
〔3分〕生:况且天下有很多拿着锋利兵器的精锐士兵想要被陛下任用的人,只是力不从心罢了。
答案:况且天下磨利兵器、手执利刃想要做陛下所做的事的人很多,只是力量不能到达而已。
错因分析:4、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生:友人用经书相互切磋,听进耳朵了文章立刻完成,又有说到这个的人就塞住耳朵不听。
答案:朋友用经书考题和他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错因分析:二、分析概括简答题1贾生生性“落拓不羁〞,请具体举四例说明〔用自己的话表述〕。
〔4分〕生:老年买舟泛游各地,隐居他乡;不顾儿童嘲笑,放歌过街答案:①学习击剑弹琴,喜欢远游。
②除去学籍,与闾里的年轻人为伍。
③仿效阮籍豪饮六十天,射箭击鼓。
④取司马氏银瓢不留姓名。
⑤衣衫不整,歌唱不辍。
错因分析:9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4分生:有客观硬性要求;不易考中;内容死板;考官昏聩无能答案:①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字要好〕;②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③考题出自经书④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主观〕或考试相对公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进学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教学方法:自学与讨论一、文章简析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
《旧唐书·韩愈传》:“(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
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进”,即长进、进步。
“学”,包括“业”与“行”。
“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
“解”,辩解,论析。
“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
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
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
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二、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第1段):写先生训示。
1、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行成于思毁于随治具毕张占小善率以录庸扬有司2、翻译句子行成于思毁于随盖有幸而获选,熟云多而不扬3、分析课文作者先提出一个观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对学子提出“业精”“行成”的“进学”标准。
这是韩愈对于“学”的问题长期体察、思考所形成的真知灼见,以此勉励弟子进学,希望世人进学。
接着称颂政治清明,“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有司选拔任用公正,选取贤能而去不肖,“拔去凶邪,登崇俊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对英才的教化得法,“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指出人才可以尽展其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所以.只怕自己不成才,而不怕有司不明、不公,勉励诸生“进学“。
但细究一下.作者言“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注意“有幸”二字,有幸获选被任用的人,当在少数,无幸入围者则占多数,作者不谈无幸的一面,而让下段学生所言自己的遭遇证之。
从而使得本段的结旬中“患”与“无患”所揭示的尖锐对比,实际上已经暗伏了与字面相反的意思。
因此,“幸”字是理解本段真意的一个关键字。
第二部分(第2段):虚拟学生诘难。
1、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有年披记事者要玄捐兀兀苴罅绍2、翻译句子焚膏油以继晷补苴罅漏3、分析课文。
学生针对先生的训示,进行有力的反驳,分两层完全推倒先生的说法。
第一层从“先生欺余哉”至“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学生赞颂先生业精、行成。
注意“可谓”所领的几个总提句,分说四个不同的方面。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言勤于所业。
1、是博学,广泛阅读,“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细大不捐”;2、在博学的基础上,还精益求精,“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抓住重点.掌握关键,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学有所专的目的;3、还持之以恒,“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言劳于卫道。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言文章之著。
此前三者论“业精”。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言“行成”。
第二层从“然而公不见信于人”至段末。
指出先生“无幸”被重用,遭遇可悲。
公务上得不到别人的信任,私交上得不到朋友的帮助,仕途坎坷,进退无由,甚至落得对家庭都不能保证妻儿无饥无寒的悲惨境地。
这种局面是怎么造成的?显然不是因为先生和许多无幸获选者学业不精、德行不成。
虽未直斥有司之不明、不公,但已隐含此意。
作业:完成《第二教材》的习题一、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4、总结全文。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2.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教学方法:自学与讨论教学过程:课文分析: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写先生自责。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工匠只工登明选公辙环天下绝类离伦不要其中从徒分之宜常徒陈编2、翻译句子。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3、分析课文:作者先以匠人冈材而选用木料、医师“俱收并蓄”各类贵贱药材,引出宰相用人是“登明选公…‘惟器是适”,即量才录用。
接着作者极力褒扬孟子、荀子在儒家思想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并极力渲染他们不遇于世的悲惨结局:“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
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说明这两位古贤“业精”“行成”,已达圣人地步.尚且未能“有幸”。
继而言自己才学远不如二儒,却沾恩泽,“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表面上是为古人抱不平,似在为有司开脱,实际上是以孟、苟自况,以儒家的卫道者自居,宣扬自己远继儒家道统的功绩,并抒发自己不见信于有司的愤郁不平之情。
但因为表面上是在述说古人之事,兼及与自己的对比,所以既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又取得了委婉含蓄的效果。
这与屈原所言“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异曲同工,只不过一直接抒怀,一托事寄慨而已。
4总结全文:文章幽默中见深刻,含蓄中显丰赡。
讽刺和批判是这篇文章的基调。
本文用问答对话的形式写别人嘲讽自己失意,自己就进行解释,借以发泄牢骚。
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
作者“投闲置散,乃分之宜”的引咎自责,不过是反话正说。
《古文观止》评日:“以怨怼无聊之词托之人,自咎自责之词托之己,言之者无罪,闻之者知愧-巧于避忌,最为得体。
”如文章一开头就写先生对学生的教诲:“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峻良…‘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都是反话正说,别有寄托感慨,讽刺用人制度的不合理,宣传任人唯贤的主张,写得十分巧妙。
反语的运用,使讽刺不仅寓巧于朴,诙谐幽默,而且形神毕肖,冷峻犀利。
本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是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从“沉浸酞郁”到“同工异曲”一段,生动表现出他对前人文学艺术特点兼收并蓄的态度。
韩愈作为散文家,也很推重汉代扬雄的辞赋。
本文的写作即有所借鉴于扬雄的《解嘲》《解难》等篇,辞采丰富.音节铿锵,对偶工切,虽属赋体,然而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
林纾所谓“浓淡疏密相问,错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应说是韩愈特创的散文赋,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的前驱。
文中有许多创造性的语句,如“纂言者必钩其玄“‘焚膏油以继晷…‘回狂澜于既倒”“年丰而妻啼饥”等到后代压缩为成语,“贪多务得-一-‘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跋前踬后”“动辄得咎”等直接引用为成语。
“惟陈言之务去”,吸取古语,熔铸新词,于本篇尤显。
三、课文讨论与检测:1.反复诵读文章,体会“国子先生”和“诸生”对话时不同的情绪,说说你对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理解。
第一段“先生训示”和第三段“先牛答问”,多为挥洒自如的散句,语调不疾不徐,舒缓轻快,先生的情绪都显得比较平和而内敛。
第二段“生徒驳诘”·学生多为骈偶句,语调短促,节奏紧迫,情绪强烈。
透过这样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对自己不受重用、反遭贬抑的不满,对当权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的愤懑。
2.第二段中,“诸生”是从哪几方l卣对“国子先生”给予高度评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从治学之勤恳、对于儒学的功绩、文章的境界、为人的成功等四个方面对先生进行高度评价。
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作者大材小用的处境,含蓄但是却有力地指斥有司之不明。
3.文中有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
摘出这个句子,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虽不是全文的中心观点,但对我们读书治学却非常有启发价值;作者强调了“思”的重要,更是极为可贵。
朋党论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对朋党的独到见解以及这一观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学习文章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的论证方法。
4、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朋党的独到见解以及这一观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文章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讨论与自学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本文是欧阳修于庆历四年(1044)写给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
当时,革新派范仲淹、杜衍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
以夏竦、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被弹劾罢职后,不甘心其政治上的失败,广造舆论,竭力攻击、诽谤范仲淹等引用朋党。
其陷害忠贤的险恶用心,深为欧阳修所洞察。
在《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中,欧阳修一针见血地指出:“欲广陷良善,不过指为朋党”,“去一善人,而众善人尚在”,“唯指以为党则可一时尽逐”。
为驳斥保守派的攻击,辨朋党之诬,欧阳修写了这篇《朋党论》。
二、分析课文:全文五个段落。
1、第一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观点。
讨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落笔,“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并为下文征引历史事实打下伏笔,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那么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作者用“同道”“同利”鲜明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使自己的观点十分鲜明。
2、第二段进一步论述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的区别。
讨论:君子和小人的朋党有什么样的区别?1)、君子是真朋,小人是伪朋。
从本质上说明小人无朋。
这一点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朋党之说。
这一段是在前一段基础上的深入剖析。
由于小人之朋是从利出发的,所以只能是暂时的,只能是假的;而君子之朋出于对道的共同追求,所以必然能“终始如一”,所以是真的。
2)欧阳修指出了道和利,是区分两者的关键所在。
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小人是以利,相互勾结,相互利用,利益相同则相结为党,见“利”则相互反目,“利’’尽则分道扬镳;而君子是以“道”相互联结,同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道永远不变,则君子之党永远同心。
讨论:什么样的朋党才对国家有积极的作用?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