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学常识
2021年唐宋八大家文学常识

We end all together, and then start over.整合汇编简单易用(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唐宋八大家文学常识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
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三苏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
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
著有《嘉佑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
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世称苏东坡。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
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
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颖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
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
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属今江西),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
“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众,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
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
他的学术和__,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
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叙。
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叙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唐宋八大家1、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宋代的2、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祖籍昌黎,世称谥号“文”,又称。
他是唐代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并称“韩柳”,有“__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部分篇目语言知识点

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部分篇目语言知识点第1课《祭十二郎文》语言知识点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衔:乃能衔哀致诚(怀着)2、怙:不省所怙(依靠;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3、止:当来省吾,止一岁(留居,住)4、孥:请归取其孥(nú)(妻子儿女)5、果:当不果来(成为事实,结果)6、克、蒙:而不克蒙其泽矣(克:能,能够。
蒙:承受)7、兆:终葬当于先人之兆(通“垗”,墓地)8、窆:窆(biǎn)不临其穴(下葬,下棺入穴)9、尤:其又何尤(怨恨)二、通假字1、羞: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2、零丁: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3、世: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4、敛: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三、一词多义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表假设连词)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2、幸: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②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希望,动词)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4、省:①不省所怙(依靠,动词)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5、孤: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6、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③长吾女与汝女(使……成长,抚养,动词)7、终:①言有尽而情不可终(终止,尽头,动词)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②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10、其: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嫂,代词)②诚知其如此(它,代事情,代词)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④其信然邪?其梦邪?(是……还是……,连词,表选择)⑤又可冀其成立邪(他们,代词)⑥其又何尤?(难道,副词)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恐怕,副词)⑧敛不凭其棺(你的,代词)四、词类活用1、西: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2、夭: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3、业: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4、视: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5、致: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6、全: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7、殒: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五、古今异义的词1、成家:将成家而致汝(成家:①古义:安家。
高中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

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集锦进学解韩愈一.重点实词解释(是词类活用的,写出活用类型并解释)1.进学解使……有所进步.2.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实施.3.拔去凶邪,登崇畯良提拔同”俊”.4.孰云多而不扬提拔举用.5.细大不捐舍弃.6.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名作动,古时鞋里垫的草,这里指填补.张大.7.暂为御史,遂窜南夷贬谪.8.三年博士,冗不见治闲散同“现”..9.头童齿豁光秃缺损..10.11.12.13.14.15.卓荦为杰,校短量长卓越同“较”,比较.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求.乘马从徒使……跟从.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谋算同“卑”,低下..障百川而东之使……向东.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翻阅.二.重点虚词解释业精于勤荒于嬉由于之寻坠绪之茫茫定后标志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到障百川而东之代词于公不见信于人表被动,引出对象宰相之方也的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对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在三.重点句式1.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宾语前置2.寻坠绪之茫茫定语后置3.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被动句4.荀卿守正,大论是弘宾语前置四.句子翻译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业的精通由于勤勉,而它的荒废是由于嬉戏;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而它的败坏是由于因循苟且.2.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具备很少优点的人都被录用,能治一种经书的人没有不被录用的;搜罗选拔人才并且培养造就人才。
3.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史书类典籍一定总结掌握它的纲要,论说类典籍一定探索出它深奥的道理。
不厌其多,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让它漏掉。
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一年到头,孜孜不倦地研读。
4.少始知学,勇于敢为。
长通于方,左右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先生少年就懂得好学,勇于实践。
成年以后,通晓事理,行为得体。
先生的为人,可以说是很完美了。
唐宋八大家文常讲义

专项——文学常识之唐宋八大家2020.02【韩愈】(768-824)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著名文学家,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等。
“落井下石”、“杂乱无章”这些成语也是与他的诗词和经历有关的。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最后病逝于柳州,又称柳柳州。
他的诗风格清朗,他的散文以寓言散文、山水游记和记传散文最富特色,对后世散文影响深远。
代表作:《柳河东集》,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哲学论著《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等。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这首诗的千古名句就出自其之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苏辙之父。
北宋散文家。
其著作以史论、政论为主。
代表作:《六国论》《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长子。
其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
代表作:诗词《水调歌头》、《浣溪沙》、《江城子》、《蝶恋花》等,散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苏洵次子,因晚年居颍川,自号颍滨遗老。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苏洵)兄(苏轼)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
代表作:《黄州快哉亭记》、《老子解》、《栾城集》84卷、《栾城应诏集》12卷。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
唐宋八大家散文文化常识整理

《原毁》1.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又人称“韩吏部”。
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等。
2.君子:指旧时贵族阶级士大夫。
3.三皇:燧人、伏羲、神农。
4.五帝:颛顼、帝喾、尧、舜、大禹。
《桐叶封弟辩》1.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朋党论》1.四凶:尧时共工、驩兜、三苗、鲧合称“四凶”。
2.糕、夔、后稷和契,四人都是舜的大臣,分别掌管刑法、音乐、农事、教育。
后稷和契分别是周人和殷人的祖先。
《留候论》1.圯上之老人:黄石公,相传他曾要求张良拾履,以试验其忍耐力,左后授其《太公兵法》。
2.伊尹:商朝开国功臣。
3.太公:姜太公,即吕尚,周朝开国功臣。
《进学解》1.国子先生:唐代对国子博士的尊称。
唐代主管教育的机构为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等七学,各学置博士负责教学。
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
2.六艺: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3.太学:和国子监一样是国家最高学府。
书院是地方性学府。
中国古代的学校,是按照礼制和规模来称谓的,分为塾、庠、序、泮宫、辟雍等,这些称谓,大抵是在上三代(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并落定为礼制规范。
4.表“贬官、免官”的词语。
(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
②降职并外放。
如①《三国志·诸葛亮传》: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②《新唐书·柳宗元传》:贬邵州剌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③《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
(2)窜:放逐、贬官。
唐宋八大家散文知识点

1、卒.然临之而不惊卒同“猝”2、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迎接3、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4、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疲困5、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少厚6、非子房其谁全.之保全7、不称.其志气符合8、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取得信用9、此其所挟持..者大,而其志甚远也抱负10、登崇..畯良进,选拔;推崇11、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具备;都;用,被任用12、爬罗剔抉....选拔并培养造就人才....,刮垢磨光13、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追求舍弃14、焚膏油以继晷..以穷年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劳累的样子......,恒兀兀15、独旁搜而远绍.继承16、《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形容文章艰深难懂17、跋前踬后....,动辄得咎形容进退两难。
踬,绊倒18、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消耗,浪费;粮仓19、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批评20、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山脚21、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2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a--n. 深度。
穷:a-- v.走到尽头。
23、则其至.又加少矣v--n.到达的人。
24、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25、常在于险远..。
a- n.险阻僻远的地方。
26、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弄错,使…错。
传:v-n,流传的文字。
名:n-动,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27、拥火以.入表修饰28、独.其为文犹可识只29、是.岁十月之望.这农历每月十五30、顾.安所得酒乎可是31、履.巉岩,披.蒙茸名词作动词,踩着分开32、玄裳缟衣....黑裙白衣33、听.其所止而休焉听凭34、此三者,吾遗恨..也留下的遗憾35、抑本..其成败之迹:或者推究36、函.梁君臣之首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3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形作名,微小的事38、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39、其后用兵,则遣从事..告庙官名,这里泛指属官古代祭品,一猪一羊..以一少牢40、负而前驱..走在前面41、翳.长袖遮蔽,掩映(可看作使动用法)42、美可茹.吃43、与其..无悔于后与其……不如……誉,赞扬..有誉.于前,孰若44、黜陟..不闻官员的降职和提升45、趑趄..不前犹豫不前46、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没有才能47、连不得志于有司..主管考试的官员48、为我吊.望诸君之墓凭吊49、为我谢.曰告诉50、乃能衔.哀致.诚.含着,怀着表达心意51、比.得软脚病近来52、请归取其孥.家眷53、将成家..而致汝安家54、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骤然55、而汝抱无涯.之戚.也边悲哀56、未可以为信.也真实57、死而.有知如果58、不克.蒙其泽矣能59、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同“殓”,给私者穿衣入棺葬时下棺入墓穴60、遇用事者...得罪掌权者61、踔厉风发....形容议论言辞奋发,滔滔不绝62、泛滥停蓄....形容文笔或汪洋恣肆,或深厚凝练63、其俗以男女质.钱抵押64、子本相侔.相等65、故坐.废退因他人获罪而受牵连66、愿以柳易.播交换。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0课 放鹤亭记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0课放鹤亭记目标定位 1.反复吟诵,积累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于”的用法。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手法。
3.了解本文抒发的情感。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散文代表作有《石钟山记》《放鹤亭记》《赤壁赋》《后赤壁赋》。
2.背景探寻《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有人要抓他的辫子,因此请求外放,到知徐州时,任地方官已达六七个年头,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
苏轼在写此文的前一年,刚到徐州,便遇上因黄河决口造成的水灾,他领导军民抗洪,两个多月洪水方退,他也两个多月未进家门。
他爱与平民百姓结交,与僧、道、隐士都有交往,云龙山人即是他所交往的一位隐士,因大水而迁居,又建了新亭。
苏轼的《放鹤亭记》即写于山人新亭落成之时。
3.文学常识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词——苏辛:(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书画——四大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半扉.( ) ②东山之麓.( ) ③陂.田( ) ④傃.东山而归( ) ⑤挹.山人( ) ⑥狎.而玩之( ) ⑦酒诰.( ) 答案 ①fēi ②lù ③bēi ④sù ⑤yì ⑥xiá ⑦ɡào2.一词多义①如⎩⎨⎧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虽清远闲放如.鹤者 ②于⎩⎨⎧ 迁于.故居之东 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③之⎩⎨⎧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子知隐居之.乐乎 狎而玩之.④而⎩⎨⎧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挹山人而.告之 答案 ①往,“到……去”/像 ②到/在/比 ③助词,补足音节/助词,的/代词,它们 ④表转折/表修饰/表并列/表承接3.词类活用 ①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②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 ③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答案 ①名词用作动词,取名。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知识点大全【共10页】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知识点梳理留侯论1.重点词语⑴必有过人之节(节操、操守)⑵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泛指布衣百姓,普通人)⑶卒然临之而不惊/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通“猝",突然)⑷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哪里)⑸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微:隐约;见:通“现”,显露,表现)⑹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利用)⑺非子房其谁全之(保全)⑻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⑼郑伯肉袒牵羊以逆(与“迎"是同义,欢迎)⑽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⑾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成就、完成)⑿臣妾于吴者(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2.一词多义⑴过①必有过人之节(超过,超越)②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错)⑵见①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高祖发怒,见于辞色(同“现”,动词,显露、表现)②匹夫见辱,拔剑而起(介词,被)⑶其①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代词,他,他的)②彼其能有所忍(助词,常用在“彼"之后)③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④非子房其谁全之?(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3.古今异义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人之常情)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怀有的抱负)⑶其身之可爱(值得爱惜)⑷其君能下人(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⑸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4.词类活用⑴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动用法,使……受摧折、屈辱)⑵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⑶臣妾于吴者(臣妾:奴仆,男为臣,女为妾。
名词活用作动词,称臣称妾,做奴仆)⑷油然而不怪者(怪:意动用法,认为……怪异,感到奇怪)⑸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均为使动用法。
惊:使……受惊。
怒:使……发怒。
)⑹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立王,称王)5.固定短语⑴所以“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学常识古文运动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昌黎:河北省昌黎的韩氏是望族。
韩文公:死后谥“文”。
韩吏部: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
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1]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
汉族江右民系。
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宋徽宗时追封为舒王。
故世人又称王荆公、舒王。
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官至丞相,是新党的领袖。
王安石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
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曾巩[1019年9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1083年4月30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江右民系。
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
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1039~1112) 。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
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
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
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而卒,年五十八岁。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北宋散文家,自号颍滨遗老。
卒,谥文定。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
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
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
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
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间“进士”。
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体常识论辩文:是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
有“原……”、“……论”、“……辩”等文题形式。
这种文体是作者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从根本上考察、探讨,辨是非,别真伪,表明看法、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
援事引例,引经据典,或论其事实,或批驳谬误,语言富有论辩力,逻辑性强,又颇具文彩。
如《原毁》、《过秦论》、《讳辩》等。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P1页。
“说”是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杂说”是古籍分类子部中一目,叙述人事,兼发议论者属之。
“杂说”可以说是一种议论文,是杂文最早的形态,如《载敬堂集·杂说》。
《四库全书总目·杂家类一》说:“杂家之义广,无所不包……议论而兼叙述者谓之杂说。
” 韩愈有“杂说”四篇,分别为《龙说》、《医说》、《崔山君传》、《马说》。
“说”和“解”带有说明和解说的意味。
杂记的文学常识参考《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P21页。
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P34页。
书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可以在文的前面,也可以附后,主要说明作品书籍的创作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也可以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或者对其中有关问题的研究和阐发。
序文分为他序和自序两种。
他序是指由他人撰写的序文;自序则是作者作家撰写的序文。
“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他序”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序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比较灵活,有的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也有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书序的意义:是对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内容的介绍、评述文字。
从序文的本质意义理解,介绍、评述两方面的价值各有千秋,事实上,既有纯介绍式、纯评述式的序文,也有夹介绍夹评述式的序文。
赠序文:文体一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称为赠序。
例如《送东阳马生序》。
这类文多为颂赞勉励之辞。
参考《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P54页。
奏议文: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类文章。
它包括疏、表、对策、议对、封事等。
《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动,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为分条陈述的意思。
如《谏太宗十思疏》。
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出师表》。
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
如《教战守策》,等等。
参考《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P62页。
书信的常识参考《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P62页。
记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是记述死者的事迹。
传指传记,起源于《史记》、《汉书》中的纪传。
还有自叙生平的“自传”,如陆羽《陆文学自传》等。
状,指行状,即德行状貌。
又称“行述”、“行略”、“事略”等。
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是传状类的名篇。
行状本来是提供给礼官为死者议定谥号,或提供给史官采择立传的。
另外,古代请人写墓志铭、碑表之类的文字时,也往往提供行状。
一篇好的行状实际上就是一篇好的传记。
参考《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P81页。
祭文,文体名。
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
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
参考《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P92页。
碑志包括碑铭和墓志铭。
碑铭的范围很广,有封禅和纪功的刻文,如秦始皇《泰山刻文》,韩愈《平淮西碑》等。
有寺观、桥梁等建筑物的刻文,如韩愈《南海神庙碑》等。
墓碑文则是记载死者生前事迹的,文章最后有韵文,称作铭。
在封建时代,人们的身份地位不同,死后的墓碑形制和名称也不同,分别叫墓碑、墓碣、墓表。
大官的墓碑是树立在墓道上的,这种墓道称神道,所以又叫“神道碑”。
官阶低的则树“墓碣”。
“墓表”则不论死者生前入仕与否都可树立,也称为“神道表”。
墓表一般没有铭(韵文)。
墓志铭是墓碑文的一种。
前有志(散文),后有铭,但后世也有变化。
它一般是由两块方石组成,一底一盖,底刻志铭,盖刻标题(某朝、某官、某人墓志),安葬时埋在墓圹里。
参考《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P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