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精选

合集下载

大学生就业谨防求职陷阱

大学生就业谨防求职陷阱

大学生就业谨防求职陷阱大学生就业谨防求职陷阱篇1实例一:小王是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一天接到了一家号称法国法马通(东莞)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电话,说在网上查到了小王的个人资料,觉得不错,给了一个网址,让小王自己了解一下公司的情况。

网址是法马通官方的网站。

接下来小王于骗子进行两次非常正规的电话录音面试,两周后接到通知:7。

18日去东莞培训三个月,之后回青岛黄岛开发区工作,培训期工资1800,包吃住,转正后2500左右,并留下了一位小姐的联系电话,让小王到东莞后电话联系她,她会告诉小王怎样去公司。

后来小王去公司的网站查看具体情况,搜到法马通中国的联系方式,打过去询问。

对方却告诉小王,那家联系他的人是骗子,已经骗了好多人。

知道受骗后,没有过去培训。

7.24日上午又接到东莞的电话,同一个人,同一个电话,换了另一家外企以莱特(东莞)电子有限公司的名义,继续骗人。

据小王称,此类情况,她的同学也遇到过不少,大部分都是借他人公司的名号来进行一些诈骗活动。

而且进入正规公司是需要正规的面试程序,只凭所谓的电话录音面试就被录用,这种方式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大学生们还需要注意,如果接到某公司的应聘通知,务必要通过正规的渠道多收集一些对方公司的情况,以及联系方式。

主动与对方联系沟通,以防此类招生陷阱。

实例二:皮包公司高职诱惑骗培训费一天,小薛接到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的电话,竟然被告知她已被该公司录取为“储备经理人”。

小薛在兴奋之余不免纳闷,自己从未向该公司投送简历过呀?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的电话?但小薛还是兴冲冲地来到该公司,可去过方知,原来是该公司从某招聘网站上的公开资料里“选”中了自己。

而所谓的预先被录取的职位“储备经理人”则被换成了“理财专员”记者采访应届毕业生小刘同学时,他告诉记者,上个月他接到某公司的面试通知,于是高兴地到该公司参加面试。

一番面试后,该公司并没有当时就向他收取培训费,只是说让他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取他。

大学生刚毕业就业合同陷阱案例

大学生刚毕业就业合同陷阱案例

大学生刚毕业就业合同陷阱案例案例一:薪资的文字游戏。

我有个同学叫小李,刚毕业那叫一个意气风发,觉得自己终于要大展宏图了。

他找了一份看起来特别不错的工作,在和公司签合同的时候,合同上写着“薪资3000 5000元”。

小李心想,这最低也有3000呢,自己刚毕业也还不错,而且努努力就能拿到5000,美滋滋。

结果第一个月发工资的时候,他就傻眼了,到手就2000出头。

他去问人事,人事指着合同说:“你看,这写的是3000 5000,这3000是包含了绩效、全勤奖还有各种补贴的,你这个月绩效没达标,还迟到了几次,扣掉这些可不就剩2000多了嘛。

”小李当时就懵了,他一直以为3000是基本工资呢,这才知道掉进了文字陷阱里。

这就好比你去饭店点菜,菜单上写着一道菜20 50元,你以为20元就能吃到,结果人家告诉你20元是包括了菜、米饭、调料、服务费啥的,最后你还得补差价,你说气不气人?案例二:超长试用期。

小张也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找了一家小型的创业公司。

签合同的时候,他看到试用期是6个月,当时心里有点犯嘀咕,因为一般不都是3个月嘛。

但是公司老板跟他说:“咱们公司比较特殊,需要多一点时间来考察员工是否适合岗位,不过试用期工资只比转正后低一点。

”小张想了想,觉得自己也没太多选择,就签了。

这6个月的试用期可真是苦不堪言啊。

他干的活一点不比正式员工少,甚至还更多,因为公司总是以“你还在试用期,要多学习多表现”为理由给他加任务。

好不容易熬到6个月结束了,老板又找他谈话,说觉得他还有些地方需要再锻炼锻炼,要再延长试用期3个月。

小张当时就火了,这不是坑人嘛。

可是他仔细看合同,发现合同里对试用期延长这一块写得很模糊,没有明确说什么情况下可以延长,也没有说延长的上限。

就像你去参加一场马拉松,本来以为跑42公里就结束了,结果跑到42公里的时候,人家告诉你赛程变长了,还得接着跑,你说绝望不绝望?案例三:服务期限与违约金。

小王毕业后进了一家比较有名的企业,签合同的时候,合同里有一条规定“员工需为公司服务满3年,如未满3年离职,需向公司支付违约金3万元”。

大学生刚毕业就业合同陷阱案例

大学生刚毕业就业合同陷阱案例

大学生刚毕业就业合同陷阱案例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找工作的时候那可真是充满了希望又有点懵懂啊。

今天就给大家讲讲就业合同里那些隐藏的陷阱,可都是真实发生的事儿呢。

案例一:超长试用期还低薪的“大坑”我有个朋友小李,学计算机的。

毕业后去了一家看起来还挺酷的小科技公司。

签合同的时候,他就光想着能进这行开始工作了,也没太仔细看合同细则。

结果,合同上写着试用期6个月,试用期工资是正式工资的60%。

他想着,试用期长点就长点吧,自己能多学点东西。

可谁知道啊,这公司在试用期里就给他安排各种杂活儿,根本没让他接触到核心的项目。

而且,每次到快转正的时候,就挑他的小毛病,然后说再延长一个月试用期。

就这样,小李干了快8个月了还没转正。

他这时候才反应过来,这公司可能就是想一直用低价劳动力呢。

案例二:模糊工作内容和地点的“迷雾弹”小王是学市场营销的,找了个销售的工作。

签合同的时候,上面写着工作地点是“公司业务涉及区域”,工作内容是“完成公司销售相关任务”。

小王刚开始没觉得有啥问题,上班后才发现,这所谓的“公司业务涉及区域”简直就是个大圈套。

公司一会儿让他去这个偏远山区开拓市场,说是那边有潜在客户,一会儿又让他去隔壁城市常驻。

而且这“销售相关任务”也很模糊,今天让他去发传单,明天又让他做电话客服,完全和他想象中的销售工作不一样。

他想反抗,可公司就拿出合同说,这都是合同里规定的啊。

小王这才明白,这种模糊的表述就是公司给自己留的后路,方便他们随意安排员工。

案例三:违约金的“天价骗局”小张是个文科专业的毕业生,进了一家文化公司做编辑。

合同里有个条款写着,如果小张在三年内离职,需要支付公司20万的违约金。

当时小张看到这个条款的时候有点犹豫,但是公司HR说这是为了防止员工学会了公司的业务机密就跑了,一般情况下只要好好工作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小张工作了一年后,发现这个公司发展前景不太好,而且自己的工资一直也没怎么涨。

他想跳槽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个20万的违约金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着他。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近年来,因为求职难,不少大学生“病急乱投医”,在求职时“拉到篮子里就是菜”,不惜降格以求。

特别是许多外地大学毕业生,到沿海大城市找工作,人生地不熟,很容易上当受骗。

下面是由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大学生案例分析,希望能够帮到您!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一中介与医院成“联档模子”“一条龙”骗取“体检费”在广州市中心有不少"辉华贸易公司"张贴的职业介绍和招工广告,招聘的工种包括"经理助理、销售业务员"等,最低月薪1500元,还包吃住。

今年年初,有记者假扮成求职者暗访了这家位于白云区元下田村的辉华公司。

公司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在约10平米的房间里,只有两张办公桌、一部电话、一台电脑,没有营业执照。

一位自称是廖经理的人要求记者填写表格并开了一张到××医院体检的公函。

当记者提出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时,廖经理一口回绝,说只承认××体检科的检验报告。

记者来到位于天河区的××医院体检科,现场有很多人在排队体检。

他们自称都是看到广告前去应聘的,每人都按要求交了86元的体检费。

三天后,记者拿到了体检结果。

一向身体健康的记者,体检单却显示得了"大三阳"(慢性肝炎)。

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现场40多名应聘者的体检单上竟有八成患有"大、小三阳"。

在随后的两个星期里,记者多次打电话到该公司询问结果,得到的都是"把身体养好了再上班"的答复。

据知情人士介绍,“体检费”已被中介和医院瓜分,求职者永远无法上岗。

点评:专家指出,这种“黑中介”与医院联手,骗取求职者体检费的手法,确实让人防不胜防。

因为按照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执法部门很难查处以这种手法诈骗钱财的“黑中介”和医院。

求职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加强自身保护能力。

遇到这种情况要多长一个心眼。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享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享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享大学生求职常常会遇到陷阱,稍有不慎我们就会陷入其中!下面为大家介绍大学生案例,希望能帮到大家!现场一:星级饭店招聘男女公关经理,无需工作,无学历要求;底薪200元,月薪可达数万元,具体根据个人所得小费而定。

要求女身高165cm以上,男身高 180cm以上,长相好。

专家解读:这样的招聘广告往往是骗人或是让人加入色情行业。

所以一定要多加小心,不要盲目前往。

现场二:某企业招聘,把或者地点安排在员工上班可见的醒目位置,或者特设招聘台,或者把笔试和面试时间安排在非员工工作时间。

专家解读:这种招聘的真正目的,很可能并非为了招新人,而是为了给现有员工施压,所以求职者不要对这些招聘抱太大希望。

现场三:某企业常年招聘,但从不透露到底要招多少人,且招聘的信息从不更换或者很少更换。

招聘会上该公司往往发给求职者很多宣传册、介绍公司文化的资料等。

专家解读:这类企业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宣传或者为公司积累人才库,他们现在实际上并不缺人,所以求职者一定要查清楚底细,再去应聘。

求职分析:华夏心理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师荀炎认为,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求职者往往心情过于迫切,由此便容易掉入企业设计的陷阱。

因此,求职者在求职时不应该只看到某个职位的诱惑,而应该事先意识到,求职本身是有风险的,可能会遇到一些陷阱。

求职者应该保持冷静的心态。

事实上,很多求职陷阱有清楚的破绽可寻。

例如,以某种名义向求职者索取钱财,这是明显的可疑行为。

但是,一些人容易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认为或许付出100元或者几百元就能获得一个职位。

另外,求职者不要有依赖心理,不要把改变的权利永远放在对方手中。

例如,公司一再拖延实习期,让你陷入无限期等待状态,此时,留或不留应该早做判断。

这是一家新成立的民营贸易公司,寄出应聘信1星期后,接到了面试通知。

一位操北方口音的女士在电话中告诉我:“我是公司行政副总经理尤老师,约你明天下午2点面试,地点在兆丰环球大厦,具体在哪个房间,到时候再打你手机联系。

大学生就业陷阱案例分析

大学生就业陷阱案例分析

大学生就业陷阱案例分析大学生就业陷阱案例分析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初涉职场的毕业生来说,在求职的时候最容易遭遇就业陷阱。

就业陷阱指的就是用人单位以招聘就业为名义,非法牟利的活动。

就业陷阱可谓五花八门,x下面看看几个就业陷阱案例。

案例一:高职诱惑作为应届毕业生,需要把个人资料公开于各大网站上,以求得用人单位的赏识。

未曾想,这却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制造陷阱的机会。

据小薛称,此类情况她的同学也遇到不少。

前不久,一家名为“华表服装”的公司给学校发来通知,营销助理若干名,很多同学都去了,结果就是招业务员,工作是销售服装……据了解,目前很多公司业务员都是到各网站搜集应届毕业生的资料,以高职加以诱惑。

对于诸如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伎俩,毕业生一定要警惕,清楚自身实力,从基础做起,逐渐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要轻高职诱惑。

案例二:骗费以录取作为诱饵骗取费已是屡见不鲜了,但仍有毕业生求职心切,掉入此类陷阱。

访应届毕业生小刘同学他说,上个月他接到某公司的面试通知,于是高兴地到该公司参加面试。

一番面试后,该公司并没有当时就向他收取费,只是说让他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取他。

小刘十分高兴,想好好表现一下,争取能留在该公司工作。

于是,他起早贪黑地干了近一个月,结果却被告知:你干得不错,但专业知识不足,公司需要对你进行,请先交300元费。

当小刘对此进行质疑时,该公司却说,不交费可以走人,但此前工作一个月的薪水免谈,令小刘气愤不已。

值得毕业生注意的是,一般正规公司会向求职毕业生说明试用期,即使求职毕业生在试用期没有通过,也会得到相应报酬。

至于费,一般由公司担负。

借之名骗取费揭密骗钱手法案例三:“皮包公司”毕业生小李收到一个房地产公司的电子邮件,被通知去面试。

由于小李并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他怕遭遇“皮包公司”,为安全起见,决定上网先查一下。

让小李惊讶的是,当他用GOOGLE搜索后发现,该公司居然用同一个、地址注册了4个公司,涉及医药、保险、建材等不同领域。

大学生刚毕业就业合同陷阱案例(3篇)

大学生刚毕业就业合同陷阱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步入职场。

然而,在就业过程中,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经验和知识,往往容易陷入合同陷阱。

本文将以一起大学生刚毕业就业合同陷阱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合同陷阱的类型及应对措施。

二、案例简介小王,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通过校园招聘进入了一家知名企业。

在签订劳动合同前,小王并未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导致在入职后才发现合同中存在诸多陷阱。

以下是具体案例分析:1. 试用期陷阱合同中规定,小王试用期三个月,试用期工资为2500元。

然而,在试用期内,公司以小王工作能力不足为由,未给予任何培训,导致小王在工作中遇到诸多困难。

试用期结束后,公司以小王未达到公司要求为由,拒绝与其签订正式劳动合同。

2. 竞业限制陷阱合同中规定,小王在职期间及离职后三年内,不得在同类企业从事与原公司业务相关的竞争工作。

这一条款对小王来说过于苛刻,限制了其职业发展。

3. 保密条款陷阱合同中规定,小王需对公司的商业秘密进行保密,包括在职期间和离职后。

然而,在离职后,小王发现公司并未提供相应的保密费用,也未明确保密期限。

4. 福利待遇陷阱合同中规定,小王享有五险一金,但实际上公司并未按照规定缴纳,导致小王在离职后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险待遇。

三、案例分析1. 试用期陷阱试用期是用人单位考察员工能力的重要阶段,但许多企业利用试用期限制员工权益。

针对此类陷阱,大学生在签订合同时,应明确试用期期限、工资待遇、工作内容等,确保自身权益。

2. 竞业限制陷阱竞业限制条款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企业的商业秘密,但过长的竞业限制期限和过于苛刻的条件会对员工造成不利影响。

大学生在签订合同时,应关注竞业限制期限、范围和补偿标准,合理维护自身权益。

3. 保密条款陷阱保密条款旨在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但过于宽泛的保密范围和期限会对员工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大学生在签订合同时,应明确保密范围、期限和补偿标准,确保自身权益。

4. 福利待遇陷阱福利待遇是劳动合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签订合同时,应关注五险一金、带薪年假、加班费等福利待遇,确保自身权益。

十大求职陷阱

十大求职陷阱

单位承诺 3 个月试用,录用后发觉,该单位仍在进行汽车驾驶员聘请工
登记费。
作。吴先生按商定做满 3 个月,却接到了单位的辞退通知。
5.侵权陷阱 以考察为名,无偿占用设计成果
2.培训陷阱 以聘请为名为培训学校拉生源
【经典案例】某软件公司聘请一些程序员,应届毕业生小张初试
【经典案例】张小姐在网上应聘某广告有限公司的档案文员岗位。 合格后进入笔试阶段。笔试内容为上机编写一段程序。八个求职者,
长”是一个空头衔,而是要在规定时间内查找 20 个公司产品代理的下
8.保险陷阱 录用当文员 进来全当保险代理
家,并煽动大家用不菲的价格购置了相当数量产品。
【经典案例】 方小姐于不久前应聘了某保险公司的行政文员岗位,
但面试时公司告知需出资考取保险执业资格证书,原来公司其实并不是
聘请什么行政人员,不过是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更多的人员来应聘,就算
请的是推销员,并规定其每个月必需完成的业绩数量。
楼保洁人员岗位,单位在聘请信息中写明工作性质为合同制。谁知在
7.名称陷阱 聘请名称迷人,实际工作气
面试的过程中,单位明确表示该岗位只聘请劳务工,不缴纳社会保险
【经典案例】 某互动传媒有限公司于 2021 年 10 月发布“客户
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服务专员”岗位,要求不高,待遇相对较好,在很短时间内便有百余位
最终录用,其实质支配的岗位也就是保险业务员和营销员。
9.劳务陷阱 说聘请“合同制”,录用变“劳务工”
【经典案例】 王先生,51 岁,近日应聘了 xx 管理服务公司的大

第2页共2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十大求职陷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精选」
大学生求职上当受骗的案例有很多,下面为大家介绍两个关
于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吧!!希望能够警醒大家!
1、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
案例:小王是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

她想通过网络求职,于
是将个人资料在互联网上公开,并将手机、寝室电话同时公布。

一段时间后,小王接到一个自称是上海一家公司的电话,称为了
核实其大学生身份和家庭情况,要求小王告知其家庭电话号码。

小王觉得用人单位想核实她的真实情况也是正常的,于是将家庭
电话告诉了对方。

就在这段时间里,远在郑州家中的王父接到了
一自称是武汉市某医院急救中心主任的电话,称胡女因交通事故
在医院抢救,需汇款30000元到院方指定的账户,否则将影响抢救。

胡父在与校方、女儿同室同学多方联系未果的情况下,救女
心切,当日先后分三次共汇款25000元到指定账号。

几个小时后,王父通过电话联系上女儿,才得知这一切竟是个骗局。

现在这种骗术十分流行,有的人无意间被骗子探听到家中的
电话号码,就出现了类似的骗局。

有的人在手机丢失后,没来得
急挂失,骗子就利用手机里存储的电话号码,一一打过去。

由于
亲友众多,难免有上当受骗的,提醒大家都要对这种骗术提高警

2、以招聘之名非法敛财
案例一:大学毕业后,小吴在一家职业中介交了10元注册费,成为会员又交了150元的信息费后,中介将为他联系5个用
人单位进行面试。

没想到,小吴5次面试均碰壁,对方要么称
“已招到人”,要么称“不合适”。

小吴发现,其他在该中介注
册的大学生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情况,他明白自己碰上了“黑职介”。

“黑职介”利用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挣钱心切的心理,收取信息费后提供虚假信息,找几家用人单位来回“忽悠”
学生。

甚至有些中介在收费后便人间蒸发,让学生投诉无门。

案例二:大学毕业生小刘在郑州北环一家电器贸易公司面试
通过后,被要求交360元服装费,然后才能签合同、培训,再开
始工作。

交费后,她同该公司签了劳动合同,上面还特别注明:
如因个人原因辞职或自动离职,公司不予退还,服装费由自己承担。

上班后,小刘因一直未被安排工作就要求辞职并退还服装费,被对方以签有协议为由拒绝。

向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收取所谓的服装费、资料费、手续费、
培训费等费用后,却迟迟不给安排工作,迫使求职者自动辞职。

温馨提示:凡应聘时,招聘单位提出收取服装费、押金,或
以其他方式变相收钱的,都是非法的,很可能是个骗局,求职者
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

另外,遭遇诈骗后要及时报案,否则不仅本人的损失难以挽回,还会让更多人上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