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实验设计之酸的性质
《酸的性质》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

第七章第二节《酸的性质》教学设计【课题类型】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课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为宗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求知欲,让学生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学习化学。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零星地学过一些与酸有关的知识,但对酸的化学性质未形成系统的认识.因此,我先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解决具体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提出疑问让学生合作讨论,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不断得以激发。
再让学生通过比较盐酸、硫酸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总结酸的化学通性,并上升到规律。
教学设计思路符合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并使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酸的化学性质(教学重点)。
(2)使学生逐步懂得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3)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2)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情感与态度】(1)培养化学科学素养及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
(2)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酸的化学性质即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酸与某些盐的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准备实验药品:(学生分组)稀盐酸、稀硫酸、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锌、镁、铁、铜、生锈严重的铁钉、药匙、镊子、试管。
三、教学过程1.探究浓硫酸、浓盐酸的物理性质观察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状态、颜色,比较它们与同体积水的质量大小,打开瓶塞,观察发生的现象;闻一闻是否有气味?探究并完成下列表格内容分组实验:(学生完成)(2)金属分别与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1、上面化学反应类型有什么共同之处及反应的现象?(上述由学生完成)2、镁、锌、铜三种金属中哪些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哪些不能?能置换出酸中氢的金属,反应的剧烈程度有什么差异?3、在相同条件下,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越剧烈,金属单质的活动性越强。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酸是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规律的最典型的物质,本节课涉及到的有关酸的性质与变化是训练学生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宝贵素材,也是训练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基本技能的典型素材。
在所有离子中,H+是最简单,最小,也是最重要的离子,以酸为核心的化学反应也是初中阶段最重要的反应之一。
在教材中,首先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盐酸的化学性质与变化,然后采用比较和对比的方法,根据酸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得出硫酸也具有与盐酸相似的化学性质与变化。
根据酸的性质决定了酸在生产,生活,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通过对酸的学习,可以为碱和盐的学习打下基础,完善无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酸并不陌生,经常能接触到酸雨、醋酸、柠檬酸、乳酸、酸奶等名词,也知道许多物质有酸味,如食醋、果酸饮料、水果等。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又知道盐酸能与大理石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称作碳酸。
但是,酸究竟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特点,这些学生并不清楚,也急于了解更多有关酸的知识,这既是本节知识的线索,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起点。
在教学开始,首先要充分探察学生的已知、未知和想知,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酸类物质的兴趣,另一方面寻找到学生认知发展的起点,这样能够非常自然地引导学生进人“酸的世界”。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形成“组成和结构相似,性质就相似”的认识,这在酸类物质中体现得最为充分、教育价值最突出,也是第一次运用到这一观念。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及相关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认识酸的的通性,理解具有酸通性的微观实质氢离子,了解酸的用途。
3.理解复分解反应和盐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归纳出盐酸和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通过对照分析盐酸和硫酸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得到酸的通性。
3.通过对比实验,从微观上分析得到酸具有通性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观察和分析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与交流分享的乐趣。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所处地位本节课内容处于第八单元<<课题2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浓硫酸的腐蚀性等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从而总结出酸的化学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是学生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制取四色花的实验,能说出实验现象,并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通过观察方程式的规律,能从物质类别的角度表示出酸化学性质的通式。
3.通过小组讨论,能从微观角度解释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酸的化学性质难点:用微观粒子解释酸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酸家族”送的礼物-四色花,引出问题四色花到底具有哪些颜色,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起走入酸的化学性质的世界。
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兴趣)二、讲授新课1.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的有目标,听的有方向)过渡语:小花已经准备好了,到底是哪些颜色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索。
2.学生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利用桌面的仪器并结合课本实验1,进行探究实验并总结现象。
现象:分别在稀盐酸、稀硫酸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分别在稀盐酸、稀硫酸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
总结:动手在黑板上贴出红色花瓣儿磁卡。
(设计意图:学会观察记录现象)过渡语:花瓣的第一种颜色是红色,那么小花还具有哪些颜色呢?请同学们利用仪器并结合课本实验2进行探究。
酸的化学性质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酸作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化学性质的教学一直是教师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高教师对酸化学性质教学的理解和掌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我们特举办此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研讨、交流和实践,深入探讨酸的化学性质教学策略。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酸化学性质的认识,掌握酸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探讨酸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和作用,以及酸与金属、非金属、盐等物质的反应规律。
3. 研究酸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4. 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一)酸的概述1. 酸的定义和分类: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教师们对酸的定义和分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酸被定义为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根据电离出的氢离子数量,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2. 酸的性质:教师们共同探讨了酸的性质,包括酸性、腐蚀性、挥发性等。
通过实验演示,直观地展示了酸的性质。
(二)酸的反应1. 酸与金属的反应:教师们通过实验,观察了酸与不同金属的反应,如锌、铁、铜等。
实验结果表明,酸与活泼金属反应会产生氢气。
2. 酸与非金属的反应:教师们探讨了酸与氧气、硫、氮等非金属的反应,如硝酸与铜的反应,硫酸与硫的反应等。
3. 酸与盐的反应:教师们通过实验,观察了酸与不同盐的反应,如酸与碳酸钠、硫酸铜等。
实验结果表明,酸与盐反应会产生新的酸和盐。
(三)酸的应用1. 酸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们讨论了酸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加工、医药、工业生产等。
2. 酸与环境保护:教师们探讨了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危害,以及如何减少酸雨的产生。
四、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师们对酸的化学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活动的主要收获:1. 教师们对酸的定义、分类、性质和反应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 教师们探讨了酸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酸的化学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理解酸的化学性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理解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3、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协作水平。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以及比较、归纳水平。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使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情感与态度: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发展学生擅长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酸的化学性质即酸与指示剂作用、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
(2)难点用微观粒子解释酸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
三.实验准备学生分组:每张实验桌上摆放试管若干、滴管、稀盐酸、稀硫酸、稀醋酸、稀硝酸、N a C l溶液、N a2S O4溶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镁、锌、铁、铜、生锈严重的铁钉、粗铜丝、试管夹、酒精灯。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归纳法五.教学过程设计一、酸与指示剂作用提问:实验桌上有未贴标签的稀盐酸和N a C l溶液(中性溶液),请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后给它们贴上标签,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提出实验方案:……)你提出的这些方案的依据什么?讲述:我们按“安全、科学、简便、明显”的原则,来评价同学们的方案。
方案①最优,方案③次之,方案②第三。
设问:能否用酚酞溶液来区别?提问:(将矛盾交给其他同学)哪些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设问:结合探究活动1和探究活动2的体会,思考稀盐酸中的什么成分使石蕊溶液变红?总结:(教师从知识的角度即时提升方法)同学们分析准确,而且我们做出这些结论时用到的就是推理方法。
请同学们再用我们已经探索出来的方法去理解我们所知道的其他酸是否也具有这些性质。
学生:(学生探究活动3)用稀醋酸、稀硝酸做正面证明;用N a2S O4溶液等非酸溶液做反面证明。
《酸及其性质》教案

《酸及其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酸的物理性质及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不断提升实验观察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常见酸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酸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在一张白色的纸上用蘸有蓝色的石蕊试液的笔书写了“我爱化学”,稍后又喷洒了一种无色的液体,神奇的发现“我爱化学”变为了红色。
让同学们猜测无色液体是什么并思考其原因。
【学生回答】思考后不能得出正确答案。
【教师总结】这和酸的性质有关,具体是什么原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酸及其性质》环节二:新课讲授第一部分:常见的酸【提出问题】回顾实验室闻药品气味的方法。
【学生回答】闻气味时不可凑近瓶口,要小心打开瓶塞,用手在瓶口处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浓盐酸和浓硫酸试剂瓶标签的内容及注意观察颜色、状态,分别打开瓶塞观察到什么现象,稍后让学生整理相应的内容填入下表:【教师总结】通过在多媒体上展示相应的答案进行核对。
【提出问题】如果浓硫酸不小心沾到皮肤上,该如何处理?【学生回答】用大量的水进行清洗。
【教师总结】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强烈的腐蚀性,在使用时应该十分注意,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应立即用大量的水进行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防灼伤皮肤。
【提出问题】在实验室中会使用到不同浓度的硫酸,所以需要对浓硫酸进行稀释。
如何稀释?【学生回答】有两种答案,一种是把浓硫酸加入到水中;另一种是把水加入到浓硫酸中。
【教师总结】在浓硫酸稀释的过程中,一定是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因为浓硫酸稀释会放出大量的热,如果把水加入到浓硫酸中,会产生液体飞溅。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酸的定义以及分类;
2.了解酸的化学性质,知道酸与碱的反应特点;
3.掌握酸的实际用途。
二、教学内容
1.酸的定义及分类:
酸是指能和水发生反应,产生H+离子而使水的PH值变低的化合物,根据其发生水溶液的特性,可以将酸分为强酸和弱酸两类。
2.酸的化学性质:
(1)酸溶液的性质:酸溶液能使酸性指示剂变色,并能使碱性指示剂变色;
(2)酸与金属反应:酸能和金属反应,产生金属酸盐;
(3)酸与碱反应:酸能和碱反应,产生盐和水,可用燃烧灼伤试验证明;
(4)溶解度:酸溶液的溶解度随着摩尔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3.酸的实际用途:
(1)酸可作为日常生活的酸性剂,如苏打水、果汁等;
(2)酸可用于制取金属酸盐,如红磷、铝粉等;
(3)酸可用于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如醋酸、柠檬酸等;
(4)酸可用于中和溶液中的碱性物质,如硫酸、盐酸等。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混合教学法为主,即以讲授、讨论、问答、实验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重点
1.了解酸的定义及分类;
2.掌握酸的化学性质,知道酸与碱的反应特点;
3.了解酸的实际用途。
五、教学难点
1.理解酸的定义及分类;
2.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3.理解酸的实际用途。
六、教学环节
1.讲授:讲解酸的定义及分类、酸的化学性质;
2.实验:进行酸与碱反应实验,观察酸溶液的变化;
3.讨论:就酸的实际用途进行小组讨论;
4.问答: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回答。
七、评价
根据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实验报告,进行综合评价。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探索物质的变化 第2节 探索酸的性质教案 浙教版

§1.2探索酸的性质(3-4课时)【教学目的】【知识重点和难点】重点:酸的共性和三种常见酸的个性,会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难点:酸的共性和个性的生活应用【教学准备】实验仪器:第一课时:盐酸、硫酸(浓,稀)、硝酸、,酚酞、石蕊试剂,蓝色红色石蕊试纸,白醋、水、酸果汁、盐酸,玻璃棒、点滴板第二课时:试管多支,盐酸、石蕊、氢氧化钠、氢氧化铝、鸡蛋壳、铁钉(生锈的和不生锈的)、氧化铜,氧化铁粉末第三课时:试管、锌、氧化铁粉末、氧化铜、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制氢氧化铜)氯化钡溶液第四课时:浓盐酸、浓硫酸、稀盐酸、稀硫酸,硝酸银、试管、玻璃棒、烧杯,纸,硝酸学生课前准备:第一课时:学生自制酸碱指示剂,第四课时:查阅酸的用途,调查酸(雨)的污染【课时安排】共4课时,第1、2知识块1课时,第3知识块2课时(包括探究活动),第4知识块1课时。
【教学过程】验,课后继续课外探究:花的颜色除了和色素有关以外,和土壤的酸碱性是否有一定的关系习题:1、下列物质不属于酸的是()A、HNO3B、NaHCO3C、H3PO4D、HI2、用简单的方法区别水和硫酸,并写出实验步骤3、思考:一位科学家在做研究时不小心将盐酸滴到了紫花上,紫花逐渐变红色。
看到这么个现象,许多问题在他的脑子里涌现出来,如果你是那个科学家,你会有什么问题,你会有什么想法?培养应用提高学生从现象和材料中提出问题的能力知识的能力作业:预习酸有那些性质,找出更多的区别水和盐酸的方法为下节课做准备●板书一、酸:酸是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H+)这一种粒子的一类物质(三种强酸和醋酸的电离方程式)二、酸碱指示剂第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问题:上节课的作业题:除了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区分水和盐酸溶液?回答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培养自学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板书酸的共性1、铁和稀盐酸反应:Fe + 2HCl=== FeCl2 + H22、(1)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2)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 CuCl2 + H2O3、(1)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2)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4、某某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第三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实验设计之酸的性质
1.化学反应原理:
⑴酸可以和酯碱指示剂作用,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⑵酸可以和较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⑶酸可以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2.实验仪器:点滴板、试管、滴管等。
实验药品:酚酞试液、石蕊试液、稀盐酸、稀硫酸、铜、锌、铁、生锈的铁钉(或生锈的铁丝)等。
3.探究方案:
⑴在白色点滴板的凹窝里分别滴入几滴稀硫酸和稀盐酸,再分别滴加一滴酚酞试液和石蕊试液。
如图22-1。
观察到稀硫酸和稀盐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图22-1
⑵分别取六支试管,均分成两组,每组的试管内分别加入少许的金属铜丝、锌粒和打磨光亮的铁丝。
第一组各加入3 mL左右的稀硫酸,第二组各加入3 mL左右的稀盐酸。
观察到加入锌粒的试管内都有气泡较快放出;加入铁丝的试管内也有气泡放出,速度稍慢;加入铜丝的试管内没有气泡放出。
⑶取两根生锈的铁钉,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内,分别滴加适量的稀硫酸和稀盐酸,观察。
如果反应速度太慢,可微热试管。
一会儿后,取出铁钉,用清水洗净,观察到铁钉表面的锈蚀除去了,溶液变黄色。
4.探究评价:
⑴用点滴板做酸与指示剂反应,药品用量少,现象也明显。
但如果是教师演示实验,则不太容易让学生观察。
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多添加几个实验,比如增加磷酸或醋酸的实验,增加镁条、银粒等的实验。
这样既可达得出酸可以和较活泼金属反应的结论,还可以看出不同的酸、不同的金属在反应中的现象不同。
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很有帮助。
⑶本实验中锈蚀的除去现象很明显,但由于自然环境下锈蚀的铁钉上锈的成分很复杂,反应物的生成物并不是单一的三价铁盐,故溶液的颜色往往不是黄色,而是土黄色。
为此可增加稀硫酸或稀盐酸与氧化铜的反应,溶液很容易变蓝色,效果十分明显。
5.资源开发:
⑴白色点滴板是不透明的,不适宜做演示实验的仪器。
不如直接用试管实验。
还可用废旧的医药塑料包装板代替。
这种包装也有一个个小的凹坑,而且是无色透明的,用实物投影仪投影,效果非常好。
⑵鼓励学生在家庭条件下,用废旧的干电池外的锌皮、废旧导线中的铜丝及铁钉(或铁丝)与白醋反应。
只是这个实验中,反应的速度很慢,需要较长的时间。
⑶在试管内加入少量的氧化铜粉末,再加入稍过量的稀硫酸,微热试管,可见氧化铜粉末逐渐溶解,溶液变蓝色。
这个实验现象特别明显,所需时间很短,可以在2 min内完成。
6. 创新思维:
可用实验三十中自制的指示剂做指示剂与酸的反应实验。
效果也很好,但要选择那些在酸中显色与本色差异较大的。
如白菜叶的浸出液、紫卷心菜的浸出液或米苋菜的浸出液等。
这些自制的指示剂中,有效成分的浓度较低,因此实验时滴加的指示剂的量要相对增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