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的性质”的教学设计-最新文档

合集下载

《酸的性质》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

《酸的性质》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

第七章第二节《酸的性质》教学设计【课题类型】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课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为宗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求知欲,让学生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学习化学。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零星地学过一些与酸有关的知识,但对酸的化学性质未形成系统的认识.因此,我先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解决具体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提出疑问让学生合作讨论,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不断得以激发。

再让学生通过比较盐酸、硫酸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总结酸的化学通性,并上升到规律。

教学设计思路符合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并使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酸的化学性质(教学重点)。

(2)使学生逐步懂得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3)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2)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情感与态度】(1)培养化学科学素养及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

(2)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酸的化学性质即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酸与某些盐的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准备实验药品:(学生分组)稀盐酸、稀硫酸、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锌、镁、铁、铜、生锈严重的铁钉、药匙、镊子、试管。

三、教学过程1.探究浓硫酸、浓盐酸的物理性质观察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状态、颜色,比较它们与同体积水的质量大小,打开瓶塞,观察发生的现象;闻一闻是否有气味?探究并完成下列表格内容分组实验:(学生完成)(2)金属分别与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1、上面化学反应类型有什么共同之处及反应的现象?(上述由学生完成)2、镁、锌、铜三种金属中哪些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哪些不能?能置换出酸中氢的金属,反应的剧烈程度有什么差异?3、在相同条件下,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越剧烈,金属单质的活动性越强。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酸的定义以及分类;
2.了解酸的化学性质,知道酸与碱的反应特点;
3.掌握酸的实际用途。

二、教学内容
1.酸的定义及分类:
酸是指能和水发生反应,产生H+离子而使水的PH值变低的化合物,根据其发生水溶液的特性,可以将酸分为强酸和弱酸两类。

2.酸的化学性质:
(1)酸溶液的性质:酸溶液能使酸性指示剂变色,并能使碱性指示剂变色;
(2)酸与金属反应:酸能和金属反应,产生金属酸盐;
(3)酸与碱反应:酸能和碱反应,产生盐和水,可用燃烧灼伤试验证明;
(4)溶解度:酸溶液的溶解度随着摩尔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3.酸的实际用途:
(1)酸可作为日常生活的酸性剂,如苏打水、果汁等;
(2)酸可用于制取金属酸盐,如红磷、铝粉等;
(3)酸可用于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如醋酸、柠檬酸等;
(4)酸可用于中和溶液中的碱性物质,如硫酸、盐酸等。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混合教学法为主,即以讲授、讨论、问答、实验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重点
1.了解酸的定义及分类;
2.掌握酸的化学性质,知道酸与碱的反应特点;
3.了解酸的实际用途。

五、教学难点
1.理解酸的定义及分类;
2.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3.理解酸的实际用途。

六、教学环节
1.讲授:讲解酸的定义及分类、酸的化学性质;
2.实验:进行酸与碱反应实验,观察酸溶液的变化;
3.讨论:就酸的实际用途进行小组讨论;
4.问答: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回答。

七、评价
根据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实验报告,进行综合评价。

初中化学酸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酸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酸的化学性质教案
一、目标:
1. 理解酸的化学性质
2. 掌握酸的一般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能够对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实验观察和实验验证
二、教学内容:
1. 酸的一般性质
2. 酸的物理性质
3. 酸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酸的物理性质
2. 酸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方法:
1. 讲解
2. 实验观察
3. 实验验证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入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酸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学习酸的一般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讲解和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酸的一般性质和物理性质。

3. 学习酸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验证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酸的化学性质,加深对酸的化学性质的理解。

4. 总结:通过小结和激发学生思考的方式,让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
2. 思考酸的化学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七、板书设计:
酸的化学性质
1. 一般性质
2. 物理性质
3. 化学性质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需要继续巩固和拓展知识。

在教学中加强实验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酸的性质》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

《酸的性质》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

酸的性质(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盐酸、稀硫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并能归纳出酸的共性。

(2)能初步判断什么样的物质属于盐。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对常见金属能否与稀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进行判断。

2.过程与方法:
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酸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利用酸的一些性质,初步树立合理使用物质的科学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酸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重难点:
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盐酸、稀硫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并能归纳出酸的共性。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启发法
五、课前准备:
药品: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稀盐酸、稀硫酸、锌粒、铜片、镁条、带锈的铁钉、碳酸钠、石灰石、硝酸银溶液、氯化钡溶液
仪器:试管、白色点滴板、药匙、镊子、胶头滴管
六、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酸的性质(第二课时)酸的化学性质
1、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2、与某些金属反应
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4、与某些盐反应。

初中化学酸的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酸的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酸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酸的定义和常见的酸的性质;
2. 能够区分强酸和弱酸;
3. 能够简单地进行酸和碱的实验性质鉴别。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酸的性质及其实验性质鉴别;
难点:强酸和弱酸的区分。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试管架、乙醇、蓝石蕊指示剂等;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教学PPT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通过展示一些与酸有关的实际生活课例,引导学生思考酸是什么以及它们可能具有的性质。

二、展示
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酸的定义和常见的酸的性质,让学生对酸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实验操作
1. 实验一:酸与金属的反应
将少量的盐酸滴入试管中,然后将锌片放入试管中,观察两者之间的反应现象。

2. 实验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将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试管中,并加入酚酞指示剂,再滴入适量的盐酸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四、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酸的性质,包括:有酸味、能导电、与金属反应生成氢气等。

五、强化训练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区分强酸和弱酸,探讨其在实验中的表现。

六、课堂讨论
老师引导学生就酸和碱的实验性质鉴别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七、课堂小结
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酸的性质和实验鉴别方法。

八、布置作业
布置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加强学生对酸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思维训练,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酸的性质和实验鉴别方法,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

初中化学酸的性质的教案

初中化学酸的性质的教案

初中化学酸的性质的教案学科:化学年级:初中课题:酸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酸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酸的常见特征,如酸呈酸味、电解、与金属和碱反应等3. 能够进行酸的实验并观察其性质。

教学重点:1. 酸的定义和性质。

2. 酸与金属、碱的反应。

教学难点:1. 酸呈酸味的性质。

2. 酸与金属、碱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试管、试管架、燃烧氧气的试管、碱性溶液、金属样品。

2. 实验药品:盐酸、硫酸、醋酸等酸性物质。

3. 课件:酸的定义和性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展示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酸的性质,并引入本课的主题。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介绍酸的定义和性质:酸是一种含有氢离子的化合物,具有酸味、可电解、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与碱反应产生盐和水等性质。

2. 详细讲解酸呈酸味、电解、金属和碱的反应等主要性质。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实验一:观察酸的性质让学生分别用盐酸、硫酸、醋酸等酸性物质进行实验,观察其味道、电解和与金属、碱的反应情况。

2. 实验二:观察酸与金属的反应将不同金属锌、铁等放入盐酸溶液中,观察金属与酸的反应,观察产生的气体和溶液变化。

3. 实验三:观察酸与碱的反应将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等碱性溶液加入到盐酸、硫酸溶液中,观察反应产物的性质。

四、总结与归纳(5分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酸的性质,强调酸呈酸味、电解、与金属和碱反应等主要特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复习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酸的性质,并能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实践中理解、实践中巩固。

初中化学酸的性质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酸的性质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酸的性质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酸的性质,了解酸的特点。

实验器材:
1. 盐酸
2. 硫酸
3. 醋酸
4. 蓝色石蕊试纸
5. 红色石蕊试纸
6. 试管
7. 试管夹
8. 玻璃棒
9. 烧杯
10. 温水
实验步骤:
1. 将盐酸、硫酸和醋酸分别倒入三个试管中。

2. 分别用蓝色石蕊试纸和红色石蕊试纸蘸取各种酸液,观察颜色变化。

3. 将盐酸、硫酸和醋酸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后,用蓝色石蕊试纸测试其酸性。

4. 将温水倒入另一个烧杯中,将试管中的盐酸、硫酸和醋酸依次加入,观察变化。

实验原理:酸是指能和碱中和反应,并能和金属产生氢气的物质。

酸具有酸性、电离性和金属性等性质。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时要小心,避免接触到强酸对皮肤造成伤害。

2. 在实验台上进行实验,避免将实验液洒在地上。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试管和烧杯,保持实验台整洁。

实验结果分析:盐酸、硫酸和醋酸均表现出酸性,能让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将酸和碱中和后,溶液呈中性,加入温水后,氢气生成的速度会加快。

拓展实验:可以将铁钉放入硫酸中观察其气体生成的现象,也可以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盐酸中观察其反应。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最新文档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最新文档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酸的化学性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比较、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来看,初三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因此,要通过各种情境资料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活跃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全面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难点:酸、碱化学性质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在整理实验室药品时,有两瓶无色液体的标签模糊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是蒸馏水和稀盐酸溶液,你能帮助老师通过实验的方法确定它们的身份吗?同桌之间相互讨论,有哪些方法?【学生活动】思考分析,汇报交流:稀盐酸的性质,根据它们的性质,交流鉴别方法。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生之趣,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区分蒸馏水和稀盐酸。

【教师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利用桌面上的药品和仪器完成探究方案的设计。

药品:紫色石蕊试液、锌、铁、镁等金属、大理石、生锈的铁钉。

【学生活动】分析交流:学生鉴别酸溶液和蒸馏水方案很多,如:①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学生知道石蕊试液遇酸变红);②锌、铁、镁等金属(锌、铁、镁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气泡);③可以用大理石(学生知道大理石中碳酸钙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④可以用生锈的铁钉(有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还有学生想到用闻气味的方法…… 设计意图:设计“引导型”问题,理清知识脉络,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通过演示实验了解两种浓酸的物理性质,学生自学两种酸的用途;通过实验得出浓硫酸的特性,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酸的化学性质。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指示剂与酸的作用,自己完成用酸除去铁锈的实验,激起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几种常见的酸;认识浓硫酸的特性;掌握浓硫酸的稀释。

②认识酸的通性及原理,能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③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酸的性质的梳理,学习归纳的方法;感悟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②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

②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掌握其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

③提高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实验准备及要求
学生分组实验,每张实验桌上摆放试管若干、滴管、试管夹、酒精灯、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石蕊溶液、酚酞溶液、生锈严重的铁钉。

四、探究方法
复习――实验探究――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引入新课。

2实验10-2:出示浓盐酸和浓硫酸,引导学生观察颜色、状态;演示打开瓶盖后的现象,指导学生闻两酸的气味,观察、思考、回答问题、演示;总结记录,填写第50页表格。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透过现象寻找本质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2页盐酸和硫酸的用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指导学生做浓硫酸的腐蚀性实验。

实验10-3:在纸条、布条和小木条上分别涂上浓硫酸,观察变化,记录现象,归纳总结,填写第51页表格。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意识。

5演示浓硫酸的稀释。

实验10-5:强调操作规程,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回答问题,掌握浓硫酸的稀释操作。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强化严格的实验操作规程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6引导学生活动与探究。

严格按照活动要求,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填写第53页表格,总结探究结论并在黑板上板演。

适当引申内容,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让学生从生动的实践上升到抽象的思维,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酸的性质。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复习本节内容。

7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完成练习,使学生学会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的目的。

六、活动反思
1课堂的效率取决于教师的准备
我们老师经常说课堂效率不高,上课老师讲得越精彩,学生学得越累,效率越差。

我认为我们应该在每一节课的备课上多下工夫,多琢磨学生的学法和课堂的设计,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满意。

2学生的兴趣来自于课堂的主体程度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如何将课堂交给学生,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决定要素。

将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会调动学生所有器官,提高学习兴趣,对接受的知识理解深入、记忆深刻。

3老师的进步来自于交流反思与不断地学习
要干好每一件事都需要不断地学习。

老师的任务是将不变的知识交给每天都变的学生,将每天都变的学生引向健康、积极上进的快车道,既要用中国传统文化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做事,又要教会学生适应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

所以老师更应该不断地学习,要让自己的思想超越时代、超越现实,要用超前的思想教育学生,要用不断更新的方法革新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