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 城市景观之路_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
俞孔坚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生态学家、景观设计师俞孔坚教授的讲座,深受启发。
俞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案例,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生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精彩演讲。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生态设计理念的深入人心俞孔坚教授在讲座中强调,生态设计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生态设计不仅仅是景观设计,更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它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在生态设计中,我们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聆听俞教授的讲解,我深刻认识到生态设计的重要性。
在当今世界,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生态设计理念的推广和实施显得尤为迫切。
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要时刻牢记生态设计的原则,将环保意识融入到每一个设计项目中,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生态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俞孔坚教授在讲座中详细阐述了生态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1. 尊重自然:在设计中,我们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景观,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2. 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要关注长远发展,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 人文关怀:在设计中,我们要关注人的需求,创造人性化的空间,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 创新思维:生态设计需要创新,我们要勇于尝试新的设计理念、技术和方法,为生态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5. 生态修复:针对受损的生态系统,我们要采取有效的修复措施,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
三、生态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俞孔坚教授在讲座中分享了许多生态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使我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1. 污水处理厂:将污水处理厂打造成生态景观,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同时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2. 城市公园:运用生态设计理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
3. 建筑设计:将生态设计理念融入建筑设计,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舒适性。
对话俞孔坚——大脚走向生态城市

院 院 长 。8 获 得 美 国 景 度 观 设 计 师 协 会 设 计 大 奖 杰 出设 计 奖 ;2 获 得 世 度 界 建 筑 节 世 界 最 佳 景 观
奖 ;2 0 年 获 第 1 届 全 04 0 国 美术 作 品展 览金 奖 ;
大 学 建 筑 与 景 观 设 计 学
他 看 来 ,在 旧的 美 学 和 旧 的价 值 观指 导 下 产 生 城 市 的 “ 脚 之 美 ” ,不 断 地 毁 弃 丰 产 小 的农 田 、 果 园 和 鱼 塘 。建 造 光 鲜 而 娇 嫩 的 草 坪 、 只 开 花 不 结 果 的 园 艺 花 卉 和 养 满 金 鱼 的汉 白玉 水 池 ,把 城 市 整 成 了 畸 形 。 相 对 于 “ 脚 ” 城 市 文化 ,俞 教授 推 崇 的 是 健 康 小
记 者 :俞 老 师 , 您 在 上 一 回 的 对 话 中 ,让 我 们 看 到 , 当今 中 国这 股 裹足 般 的
2 0 获 首 届 华 侨 华 人 专 05 业 人士 “ 出创业 奖 ” 杰
等 。 出 版 著 作 1 部 , 发 7
表论文20 篇 。 0余
“ 市化 妆运 动” ,生产 出大量的 “ 市化 ”和 “ 城 城 城市性 ”价值观 下 的 “ 小脚 ”产
投稿信箱 [ 文稿】 e n hi a h n C N [t, r e c n @ v p.o u. t ar e c n @c i a. O ] a ̄] e n hi a i s h ne -g
失 ,地 下水水 位每 天都在 下降 ,而 中国西 北部 沙漠化趋 势 已经
迫 在 眉 睫 … … 我 们 将 如 何 生 存 ? 看 看 卫 星 拍 回 的地 图上 , 中 国 的 这 片 土 地 是 棕 色 的 !为 什 么 中 国 的 土 地 是 棕 色 的 ? 因 为 我 们
俞孔坚的景观设计理念

俞孔坚的景观设计理念
俞孔坚是中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其创作理念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思维,强调“自然、人文、创新”的整合,注重产品化、市场化和文化内涵的结合。
首先,俞孔坚强调“自然性”,认为景观设计应以自然为基础,融入自然的元素与质感。
他坚持把自然优先,让自然成为景观设计的核心与灵魂。
在景观设计中,俞孔坚善于运用自然元素,享受自然的美好,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其次,俞孔坚注重“人文性”,认为景观设计必须以人为中心,通过设计与营造,创造人们居住的舒适空间,强调空间与人的互动。
他在景观设计中,注重人的感受,强调设计的人性化与人文化,使景观设计成为一个引领生活方式、传达文化内涵的载体。
最后,俞孔坚追求“创新性”,认为设计一定要有创意与创新,注重设计的表达性、艺术性与价值性。
他在景观设计中,不断创新,创造具有现代感的设计风格,尤其擅长在设计中融入多元文化,让景观设计成为多样性与和谐共生的代表。
对话俞孔坚:梦想城市新桃源

于 是 ,第 一 次 跟 俞 教 授 的 对 话 ,就 从 “ 战 ”谈 起 … … 挑
记 者 :俞老师 ,您认 为这 个世界 面临许 多挑 战 : 日益加速 的城 市化 过程 ,大量 的世 界性 难题 因它而
生 ;资 源 危 机 ; 全球 化 引起 的 世 界 问题 日益 复 杂 化 ;新 价 值 观 的 冲 击 ; 等 等 。这 些挑 战 , 在 您 看 来 ,跟 城 市 化 都 不 无 关 系?
稻 ,可 种 卑 湿 。 ” 我 们 要 继 续 完 成 的 ,是 大 禹 的 使 命 。
师协会设计大奖杰 出设计奖 ;
投稿信箱 [ 文稿】 e n h na c i a.o I g e n h n @ v p.o u. e gre c i @ h n c r 图片Ir e c i a n i sh nt
俞孔坚
1 9 年 获 哈 佛 大 95
有6 — 0 0 7 %的 中 国 人 口 居 住 到城 市 。我 们 的 大 地 景 观 经 历 着 史 无 前 例 的 巨 变 。
动。
来 见俞教 授前 ,记者读到俞教授 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 观设 计学院成立大会 上一段很动情的讲话 。他 说 , 让建 筑与 景观设计学院在百年北 大校 园内得以登堂入室的答 案只有一个 ,那 就是 我们有一个共 同的使命 ,而 这个使命 源于我们 关于对世界和 中国 人居 环境的忧患 。在俞教授看 来 ,北大的诞生一 开始就是跟我们 民族负 重前行的命运 紧密相联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 会责任感一直是北大 发展的原动力 。我 国当前面临众 多挑 战 , 这就要 求大家 要敢于大 胆探索应 对策 略。他说 ,这就是 成立新 的学 院的 “ 命” ,并且是全 体 中国人的使 使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 俞孔坚

新的设计美学,机器成为万能的主宰,因此,才有了柯布西埃的快速城 市模式,城市为机器而设计,并最终也变成了机器。城市公园和绿地如 同城市的商业区、生活区、办公区一样,变成城市机器的一个个零件, 高速干道和汽车成为这些功能体之间的联接。作为自然元素的公园绿地 和城市开放空间,被限制在红线范围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分开。所 以,人们在不同的地块上完成不同的功能:工作、购物、居住、休 闲.。人的完整生活被切割,被分裂,因此,最终人也成了一部机器。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把人们从 工业时代的富足梦想中唤醒;Lynn White揭示了环境危机的根源来自西 方文化的根基,即"创世纪"本身,而Garrett Hardin 的"公有资源的悲 剧"则揭示了资源枯竭来源于人类的本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Donella Meadows则计算出地球资源的极限,警示了人类生存的危机。 所有这些都把设计师们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 关注,引向对其他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设计师开始懂得用 植物而非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微生物而非化学品能更持 久地维持水体干净;太阳能比核裂变更安全;泥质护岸比水泥护岸更经 济持久;自然风比人工空调更有利于健康。这是对自然和文化的一种全 新的认识。在此背景下,产生了In McHarg的"设计尊重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也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包括建筑的 生态设计、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工业及工艺的生态设计等等。本文 将着重讨论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它伴随着工业 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 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年代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 市 (eco-city,eco-community)以及可持续城市 (sustainable cities, sustainable communities)(Walter,Arkin,et al,1992;Aberley,1994; Register,1994;Roseland,1997;王如松,1988;黄肇义,杨东援, 2001;宋永昌等,1999;黄光宇,陈勇,1997;沈清基,2000;李团胜 石铁矛,1998;王军等,1999;欧阳志云 王如松,1995;宗跃光, 1999)。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 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 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 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 和自然的设计。 1 关于生态设计 "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 望,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参照
俞孔坚 城市设计彰显生态与人文精神_北京昌平新城商务中心区设计方案

87城市设计彰显生态与人文精神俞孔坚 刘向军 凌世红 边文光【摘要】介绍了北京市昌平新城东部新区商务中心区的城市设计方案。
从区位和自然及社会禀赋,明确了其作为中央游憩商业区的定位。
围绕此功能定位,提出城市设计应以生态与人文城市理念为核心,进行城市空间设计,体现在:充分利用场地及其附近的自然条件,通过营造内湖,抬高水面和水城相穿插,创造滨水游憩空间,构建滨水城市阳台和空中画廊;通过将核心区的街道下沉,形成城市绿谷,营造冬暖夏凉的微气候,并通过立体交通处理,与滨水带连为一体,形成步行友好的休闲商业环境;在建筑布局上采用合院方式,营造宜人的空间和良好的微气候;方案打破常规的建筑退红线做法,通过建立穿越地块的步行绿道,形成城市步行绿道网络,与公交系统有机结合,形成绿色交通网络。
通过具体案例,提出了与洪水为友建立“城—水”关系、“反滨江路”、景观都市主义、低碳城市及矫正建筑退红线的控制法则等一系列城市设计观点。
【关键词】城市设计;景观都市主义;生态城市;中央游憩商业区;昌平新城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ward winning urban design scheme for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New Town of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The design positions the new city center as an RBD (the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 basedon its location and surrounding natural and social situations. The design strategies are concentrated on the creation of an ecological and livable city that sustains the function of the RBD. These strategies include: the creation of an raised lake to mitigate the big elev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zone and the wetland at beside, and brings water to the city to create a recreational water front; The creation of a green valley and a peninsular RBD core in the center, which connects through the under pass to the waterfront, and creates a sole pedestrian zone, meanwhile it is an adaptive green solution to the summer heat and winter cold wind; The creation of courtyard-like architectural blocks as a reference to the vernacular culture of old Beijing and as an adaptive strategy to the harsh climate in this area; The creation of a greenway network that cuts across the building blocks and connects to the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together to form an overall green transportation system. Using this case study, the author is able to question multiple conventional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propose new approaches, including making friends with flood, say no to a water front highway, landscape urbanism, and give a second thought to the setback for wider than necessary greenbelt along the urban streets.KEYWORDS: urban design; landscape urbanism; green city;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 Changping New City北京昌平新城东部新区商务中心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起崔昌北支一路,南至昌怀北路,东起内环西路,西至滨河路,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36km 2,是昌平新城东部新区乃至整个昌平组团未来的中心。
俞孔坚反规划途径

俞孔坚《反规划途径》俞孔坚给部级领导干部的讲座——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5.1 反思传统规划方法传统的城市规划总是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再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这一传统途径有许多弊端,包括:弊端之一,城市与区域的整体的有机性没有得到尊重。
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首先它就把土地划了红线了。
这城市100万人口,就给你100平方公里的土地。
法定的“红线”明确划定了城市建设边界和各个功能区及地块的边界,剩下的才是自然的地方,剩下的才是农业,才是林业,甚至连绿地系统也是在一个划定了城市用地红线之后的专项规划。
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就象文革中划分“五类分子”似的,用同样的理念来划分我们这块土地。
土地被切割了。
所以,传统方法忽略了大地是一个有机整体。
它认为大地是没有生命的,所以它可以划出一块地来,说是“城市建设用地”。
弊端之二,城市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用地规模和功能布局所依赖的自变量(如人口)往往难以预测,从而规划总趋于滞后和被动,当然,也有“超前”的规划使大量土地撂荒。
实际上都导致了城市扩张的无法和无序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
中国五十年来做了五十年的规划了,差不多没有一个城市说是通过预测人口能够来科学地建城市的。
深圳当时预测2000年的人口是100多万,并按此来规划,结果到2000年达到了700万,差距多大!北京更是这样,谁都没有预测准过,如果用统计学上的精确性来衡量的话,简直是荒唐。
所以,用传统预测人口的方法来预测城市和以此为依据来规划城市,是不行的。
中国五十年来,影响城市人口的主要是政策,政策变了,整个城市人口就变了。
开始就是反对城市化的,上山下乡都是把城市人口疏解到农村。
后来又鼓励城市化,现在又开始加快城市化、想尽各种方法推动城市化,城市人口迅速膨胀。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成立——俞孔坚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成立——俞孔坚∙作者:佚名来源:景观中国 2010年11月03日浏览: 1179∙俞孔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人物简介:俞孔坚先生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现任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和景观设计、生态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其主持的城市与景观的设计项目多次获得国内外设计大奖,8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设计大奖,其中包括2010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杰出设计奖(Award of Excellence);两度获得世界建筑节世界最佳景观奖(World’s Best Landscape)(2009,2010);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2004)。
曾获国家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2005)。
出版著作17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促成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并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
尊敬的周校长、尊敬的各位来宾,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今天,百年燕园秋色正浓,这里,北大学术殿堂里,高朋满座,来自中国和世界的专业领袖们千里迢迢,汇聚于此,在堂堂百年学府里庆祝一个幼小学院的诞生,我的心情非常激动。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在今天得以成立,得益于任彦申和闵维方两位书记,和陈佳洱、许智宏及周其凤三位校长,长达13年的细心呵护和培育;得益于北京大学各个部门众多领导和老师的热情支持和积极推动。
我要代表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全体师生感谢他们,正是因为有他们不懈的支持和悉心的培育,才使得我们今天能够把建筑与景观设计两个学科发展到今天,并最终整合在一起,成立了一个新的学院,建立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从第一天开始,北京大学的建筑与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就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
从十年前,我有幸代表北京大学在香港亲手接受陈囯钜校董为北京大学建筑中心的创立捐赠的第一张支票开始,到前天晚上,王和平先生让我讲出其对北大支持的最大数目,这十多年来,北大的建筑与景观设计学科受到许许多多在座和没有在座的人士的关怀和慷慨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的理念来对待我们的河流。必须认
识到, 在全国普遍缺水的情况下, 洪水
是 资 源 。洪 水 之 所 以 变 得 如 猛 兽 豺 狼 ,
只因我们没有善待河流水系。防洪之
道决不在高筑河堤, 而在于建立一个
滞洪的湿地系统, 从区域尺度上解决
水资源的蓄留。
56
第三个景象, 离开土地的中国。当
代中国城市的扩展过程我可以形象地
问题没有解决, 我们都是在追求某种
奇异的东西, 在标榜某种向往的身份,
结果导致了我们失去真实的身份。
人地关系危机
55
第二大危机就是人地关系的危机,
这也是中国当代面临的最大危机。只要
你到高空去看看, 你就可以看到在我们
的土地上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一个景象, 放弃祖宗的荫护。在
乡下的一个村寨前面, 几个老农正在
爱 可是它们都在哭泣。哭泣什么? 可以 晚 看到, 大江南北没有一条河流是完整 亭 的了, 没有一条河流是自然的了。原
岳 来 是杂草 丛生、茂密 的充满 诗 情 画 意 麓 的河流现在就变成了虚假的河道。你 讲 到长江去看看, 到钱塘江去看看, 20米 坛 高的水泥防洪堤岸, 哪有诗情画意啊?
应该用新的生态的方式、新的土地系
我今天讲复兴与危机边缘上的中 国, 中国当代城市的大视野, 就想从这 个问题切入。中国是一个正处在边缘 上的大国, 这个边缘指的是传统与现 代化的边缘, 经济与社会转型的边缘, 是一个蓬勃发展而又充满危机的时 代 。 “危 机 ”两 个 字 在 中 文 中 意 味 着 危 险和机遇同在。我们要看到危机的存 在, 然后认识怎么来复兴。没有危机 意识, 就不可能有复兴。复兴来源于 危机, 这是总结历史而来的。关于危 机和复兴的关系有一种说法, 世界上
第二种意识: 时代的局限— ——暴 发户意识。在暴发户意识下, 一切的 价值衡量标准就是金钱。你可以看到 暴发户意识的具体体现, 如, 房地产开 发商为什么能够用两万块钱买一个光 干的树桩去美化其高档居住区呢? 你 可以看到这棵树, 原来是一个茂密的 百年大樟树, 后来就变成一个“断臂的 维纳斯”, 但也值两万块钱呢! 因为它 的价值的衡量标准在暴发户意识下已 经变了, 不是它的生态价值, 不是它能
“景观化妆品”来伪装我们的身份的? 都风貌”的运动, 结果所有的房子都要
第一种城市景观的化妆品: 古典 盖上大屋顶, 所以你看到长安街上好多
的西方帝国。曾经是多么辉煌的罗马 房子都有大屋顶, 认为这便是代表中国
柱、浴池和 斗兽场, 而 今已成 废 墟 , 后 的。那实际上是把自己认同于封建的中
来欧洲人又重新发现了罗马, 然后用 国古典。那是中国的过去, 那是封建的
中国的复兴可以认为是第三次文 艺复兴, 好多人有这种说法, 包括胡适 当年就开始说中国的文艺复兴要到来 了 。现 在 我 认 为 是 真 正 的 将 要 到 来 了 , 但它必须有的前提是中国人意识到了
中国当代面临的两大危机, 如果认识 样的欧洲巴洛克景观。这个圣彼得广
到了, 它就可以产生具有世界意义的 场就是最早的一个巴洛克广场, 君主
城市景观之路
54
— ——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
俞孔坚
关于 “城市景观之路— ——通向生 态与 人文理想 ”, 我 讲 两 个 方 面 的 理 想, 一个是人文的, 即到底我们需要有 什么样的人文城市, 第二个是生态的, 即怎样建设一个生态城市。
危机意识与复兴
解放 前 有 一 本 漫 画 叫 做 《三 毛 流 浪记 》。写的是当 年三毛 离开农村 , 向 往城市— ——大上海 。三毛向 往城市里 什么呢? 有 米饭吃, 有 好生活 过。但他 真正到了上海以后, 发现这个城市原 来是这么的乱, 比他想象的要差得 多: 警察到处抓人, 不但吃不饱肚子, 还经常有 皮肉和精 神之 苦 。 这 是 《三 毛 流浪记》所 描绘的 当时 对 城 市 的 憧 憬 以及城 市的现实 。而现在正 是大量 的人经历 了类似三 毛的经 历。大量的 农民离开农村, 涌入城市, 但他们所 向往的这个城市会是什么样子, 你可 以看到。我前不久到杭州去讲课, 在 飞 机下降时 , 从1000米 左 右 高 空 看 到
的杭州湾, 整个杭州湾的景象是这块 土地几乎 没有一 寸是完整 的。杭州湾 是这样, 长江三角洲是这样, 珠江三 角 洲是这样 。我为什 么特别举 这个例 子? 因为这 是天堂, “上 有天堂 , 下 有 苏杭 ”嘛, 可是连 “天堂”都 这样, 何况 其他城市? 很多人没有顾及这些, 也 不去管大地上发生了什么, 谁也不从 10000 米 、1000 米 高 空 看 看 大 视 野 里 到底发生了什么。
的古典, 又批判西方的古典, 那有人就 岳 说我们来个现代的。但是我要说, 有 麓 一些城市建筑看上去很现代, 但如果 讲 我们用民主的、科学的精神去衡量, 它 坛
未必具有现代性。也就是说, 它只模
Hale Waihona Puke 仿了西方的形式, 并没有西方现代的
精神。
有人问我长安街上哪些建筑好,
哪些建筑坏, 实际上那都是这个身份
于某一个地方。城市和景观是一个民 一万人的高密度城市, 何以在这近半
族及其文化的身份证, 也就是说, 我们 个平方公里的广场上空无一人? 尽管
盖的每一栋楼实际上就象征了、代表 这 个 广 场 叫 “人 民 广 场 ”,但 它 不 是 为
了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现在恰 人民修建的。它是一种政绩与权力的
土地越来越远, 农村的人在匆忙地放
弃土地, 反正大家都在离开土地。整
个 城 市 在 无 序 地 蔓 延 、扩 张 。
第四个景象, 土地的挥霍。这是一
个挥霍土地的时代, 你可以看到大量
的土地撂荒。我们在挥霍, 包括挥霍
土地, 同时在建造一个不属于我们自
己的城市, 是一个化妆起来的城市。
所以说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土地,
从他们的祖坟上面挖掉一棵古树, 古
樟树。因为村头有大树倒卖商正在那
等着, 他要出60元钱买这棵树, 倒卖到
城里去。于是, 村民便连祖坟都不要
了, 连祖宗的荫护都不要了。挖掉这
棵树的同时, 他挖掉了整个生态系统,
树上的乌鸦窝没了, 树上的喜鹊窝没
有了, 树底下的蚯蚓没有了, 黄鼠狼没
有了栖息之地。同时, 水土流失又染
第三次文艺复兴, 真正的中国的文艺 和教皇的巴洛克风格。当时罗马统治
复兴。意味着中国的大国时代、平民 了整个地中海盆地, 包括几乎整个欧
时代和自由时代的到来。那么, 这两 洲, 还有非洲和亚洲的一部分, 掠夺了
大危机是什么呢?
大量的资源, 集中在它手里, 然后供少
两大危机: 民族身份与人地关系
数人来消费。它的城市确实是宏伟巨 大, 但它的背后是什么呢? 背后就是
与中国城市有关的第一大危机是 肆无忌惮的财富掠夺和造就无数的奴
当代中国民族身份的危机。我们到底 隶。后来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用同样的
是谁。第二个就是人地关系的危机, 巴洛克语言, 建了凡尔赛宫。然而, 这
就是我们能不能在这个地球上继续呆 个辉煌宫殿同样是路易十四靠侵略和
下去。
掠夺欧洲邻国财富建立的。这就是我
当时的罗马的建筑语言, 罗马的柱廊, 中国古典。它们都不是当代的中国人和
罗马的广场来营造欧洲。于是就有了 中国文化的身份证。但我们恰恰现在犯
类似我们经常去参观的圣彼得广场这 了一个错误, 就是把古典的、封建的中
国拿来装点我们的城市。
爱
第三种城市景观化妆品: 现代西 晚
方帝国。我批判了半天, 又批判中国 亭
恰在这一点上我们出现了身份危机。 展示和摆设。而这样的城市能给我们
象征我们自己和民族身份的城市被化 彰显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呢? 这是一种
妆了。看看我们的城市, 我们的身份 古典西方帝国的身份。
到底是什么? 如果说景观能够代表我
第二种城市景观化妆品: 封建的中
们身份的话, 那么, 我们是如何在滥用 国古典。前几年, 北京曾经兴起“夺回古
回到土地的完全价值。当然, 除了刚
才讲的这个土地危机, 除了我们不恰
当地、不科学地在使用它以外, 主要是
我们失去了对待土地这种敬畏的态
度, 土地的伦理堕落了, 这是最可怕最
危险的。它是人地关系危机的根源。
危机产生的主观根源
在认识危机的同时, 我们必须认 识危机背后主观根源是什么? 主观根 源我把它归纳为三种根本的意识, 就 是封建集权意识、暴发户意识和小农 意识, 这三种意识的综合作用, 是构成 这两大危机的最根本的主观根源。
民族身份危机
说的古典帝国, 古典西方帝国城市景
首先我讲一下民族身份, 所谓的 观的历史。它留给我们的形式确实是
民族身份就是梁启超所说的中华民族 宏伟的、巨 大的, 让人 激动的 、震 撼 人
与文化“以界他国而自立于大地”的个 心的。但是它的背后, 却是社会、政治
性与特性。从政治学意义上说, 民族 和经济危机的根源。而恰恰是这个恶
做如下比喻: 一块石头抛在水里, 水浪
不断地扩开, 使人不断离开土地。与
此同时, 外面的人不断涌入城市。但
我们城市给了他们什么呢? 连个座位
都没有。你可以到各地广场去看看,
有多少个座位是留给我们老百姓去坐
的, 没有, 席地而坐。离开了土地, 但城
里又没有给我们土地。怎么办? 这就
是离开土地的时代, 城市里的人在离
黄了这条本来是清澈的河流。城市正
在 “掠 夺 ”我 们 的 农 村 。 这 种 景 象 带 来
的灾难是史无前例的。你可以看到城
市里头好像一夜之间绿化美化起来
了, 好像都种上了大树。但是它背后的
山川河流却都污染了, 都变成黄的了,
它们的郊野乡村再也没有了诗意。
第二个景象, 哭泣的母亲河。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