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上谕
雍正皇帝活了多少岁?雍正帝为何暴毙

雍正皇帝活了多少岁?雍正帝为何暴毙雍正皇帝活了多少岁?雍正帝为何暴毙雍正在位13年,死时58岁!死亡原因众说纷纭,只知死相颇惨,七窍流血,所以很多人赞同他是吃丹药死的。
死因一说,胤禛是被吕四娘谋刺死的。
二说,胤禛是被宫女缢死的。
三说,胤禛是服丹药中毒而死的。
四说,胤禛是患中风而死的。
这个重要论断,需要史料证明。
五说,胤禛是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谋毒死的。
在雍正七年的时候,雍正皇帝得了一场大病,一病就是半年,差点儿归了天。
病好之后的雍正得了心病,他惧怕生病,惧怕因此而死去,于是下令遍访天下名医,搜寻知名道士。
渐渐地,雍正皇帝迷上了炼丹。
迷到什么程度?这炼丹炉一点上火,就此没有熄过。
丹药里加春药,皇帝叫好清朝的雍正皇帝可算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位宠信道士、迷恋丹药的皇帝了。
雍正皇帝早在当皇子时,就对炼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时炼丹的主要目的是做给父皇看,说明自己不谋求皇位,只一心炼丹。
他还因此写过一首题为《烧丹》的诗:“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
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
”可是胤成了雍正皇帝后,炼丹爱好更加浓烈。
与其他皇帝一样,雍正也想着长生不老,开始服用丹药。
雍正最初服用的是由道士炼制的一种叫“既济丹”的丹药,服用之后他感觉非常轻松。
实际上道士在这个丹药里除了有通常的铅砂、硫磺、水银等天然矿物材料外,还加了春药。
这是炼丹人故意加的,目的是要让皇帝服了长生不老药之后,不光有延年益寿的意思,更要有提高精气神的感觉。
雍正皇帝感觉到了。
所以他觉得这个药不错,还赏赐了一点儿给他的3位宠臣——田文镜、鄂尔泰和李卫。
送田文镜丹药时,还是在田文镜70大寿时当寿礼送过去的,并特别关照说:“田老爱卿,虽然你年近70,朕还是希望你能够老年得子。
丹药这个东西特别好,朕都吃过了你怕什么?”雍正七年,雍正皇帝闹了一场大病。
为了治病,他命令内外百官大规模访求名医和精于修炼的术士。
雍正还亲手写给各省总督、巡抚谕令,每份内容完全一样。
浙江总督李卫接到谕旨后,立即向雍正皇帝秘密奏报,说民间传闻河南道士贾士芳有神仙之称,特推荐此人进京为皇上治病。
雍正皇帝在位多少年

雍正皇帝在位多少年康熙皇帝驾崩,继位者为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及雍正。
雍正皇帝在位多少年?下⾯是店铺给⼤家整理的雍正皇帝在位多少年的解答,供⼤家阅读!雍正皇帝在位多少年雍正皇帝在位13年!爱新觉罗·胤禛(1678.12.13—1735.10.08),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
康熙三⼗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雍亲王。
在⼆废太⼦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年(1722年)⼗⼀⽉⼗三⽇,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雍正帝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系列改⾰。
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改⼟归流。
并且⼤⼒整顿财政,实⾏耗羡归公,建⽴养廉银制度等。
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藏丹津叛乱。
同时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
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诩“以勤先天下”、“朝乾⼣惕”。
他的⼀系列社会改⾰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
雍正⼗三年(1735年)去世,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孝⾄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其第四⼦弘历。
雍正⼈物争议即位之谜从雍正年间时,对雍正继位的谈论便不绝于⽿。
虽然史学界对皇位合法性尚⽆定论,但流传的把"⼗改于"的改诏之说是不成⽴的,因为现存于辽宁省档案馆的康熙遗诏是雍正登基后拟就并颁布天下,并⾮康熙真迹,所以遗诏不能说明问题。
主张篡位说的学者中,有的认为康熙去世过于突然,未来得及留下任何传位遗诏,⽽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谋抢占了先机;有的认为康熙⽣前两⽴两废太⼦,对⽴储君⼀事劳⼼伤神,直到临终前才属意皇⼗四⼦为储君。
按照正统继位说学者观点,如果没有实在的证据证明其他皇⼦为康熙所属意,雍正的即位是有理由的。
并且在诏书中⼀般都是加上个皇字的,⽐如传位于皇四⼦,假如这样”⼗“改为”于“是没有根据的。
儒释交融意蕴深——雍和宫匾额的文化解读

儒释交融意蕴深——雍和宫匾额的文化解读李德成雍和宫“群生仁寿”匾额北京雍和宫是清代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由理藩院直属的重要皇家寺院,历史上以规模宏大、学经组织完备、驻锡高僧众多并实施“金瓶掣签”制度而闻名。
雍和宫原为清雍正皇帝登基前的王府,乾隆皇帝亦出生于此,故有“龙潜福地”之称,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藏传佛教寺院,成为培养蒙古族僧才的摇篮。
因此,雍和宫集汉、满、蒙、藏多民族文化于一体,作为联结多民族的文化纽带,推动了内地与边疆多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多民族文化在北京和内地的弘扬与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或称儒学,与佛教、道教被合称为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上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初起唐。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孝宗皇帝著《原道论》,提出“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成为“三教平等”理念的思想来源。
清代雍正皇帝曾颁布上谕,申饬“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因此,在清代宫廷及皇家建筑中,往往有三教共存现象。
雍和宫既是清代皇家王府,又成为皇家寺院,不免具有三教文化内容,而雍和宫匾额则集中体现了儒释文化的交融意境。
雍和宫匾额绝大部分集中在寺院中轴线主要建筑物上,均为乾隆御题,内涵丰富,意蕴深长。
乾隆皇帝将雍和宫正门正中牌楼阳面匾额题为“寰海尊亲”,阴面匾额题为“群生仁寿”,将儒家思想和佛教精神有机结合在一起,相映成趣,内涵深刻。
“寰海尊亲”,“寰海”指海内、天下、全国等。
唐代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称,“毫厘之差,或致弊于寰海;晷刻之误,或遗患于历年。
”清代龚自珍《地丁正名》有言,“寰海之内,无一人不复者也,仁莫大焉!”佛教中有“大千世界”的概念,可与此相互呼应。
乾隆在此则以“寰海”喻指大清统治下的国土。
“尊”指尊重、尊奉。
“亲”指父母、祖先等。
“尊亲”指敬奉父母或祖先,是儒家孝悌思想和亲亲观念的主要内容。
故“寰海尊亲”的字面含义是普天之下应共敬奉父母先祖。
雍正皇帝当年是如何捉弄文人的

雍正皇帝当年是如何捉弄文人的?文字狱是啥意思?《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旧时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
《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定义为:“清朝时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雍正时,天下文人一不小心就会沾上文字狱,祸从口出,祸从笔出是常事,摊上这桩事,你就惹上大麻烦了。
雍正,名爱新觉罗•胤祯,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雍正元年十月,青海暴乱。
川陕总督年羹尧冒着严寒,进入青海,并于雍正二年胜利班师回京。
大臣钱名世认为年羹尧战功卓越,即赋诗赠之。
但不久,年羹尧因居功自傲,倚老卖老,随随便便,不守规矩,惹怒了雍正皇帝。
雍正勒令年羹尧自裁而死。
年羹尧死后三个月,就有学士奏报雍正皇帝说:“食待讲俸禄之钱名世,作诗投赠年羹尧,极备谄媚……应革职,交刑部从重治罪。
”雍正心想呀,钱名世只不过是一个风流才子,投诗献媚属于一般的吹捧,还罪不至死。
如果处死钱名世,必遭天下文人舆论谴责。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非常奇特的处理方法。
首先,雍正皇帝将钱名世革去职衔,发回原籍,并亲自写下了“名教罪人”四个字,令地方官制成匾额,张挂在钱名世所居之宅,使钱名世“虽碘颜而生,更甚于正法而死。
”紧接着,雍正又传谕说:“钱名世系读书人,不知大义,廉耻荡然,凡文学正士,必深恶痛绝,共为切齿。
可令在京官员,由举人选士出身者,各写诗文,记载劣绩,以警顽邪。
”雍正定下调子,大臣们开始组织文字游戏,对钱名世进行大批判。
总之,大凡科举出身,有点文化水平的人都必须写“刺恶诗”,参加这场文化大批判运动。
最后,雍正把这些充满嬉笑怒骂、冷嘲热讽的成果,编辑成书出版发行。
该书用上好的宣纸印刷而成,书名《御制钱名世》,共收入诗文385首。
然后,雍正下令将该书发到各级学校,当作反面教材。
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发动的文化大批判运动。
此事之后,雍正更加认识到社会舆论的重要性,于是,他对文人的言论特别关注。
大义觉迷录 清 雍正皇帝编纂7

附录陕西总督岳钟琪奏折编者按:这是曾静派徒弟投书案发生后,形成的第一份正式文件。
雍正六年九月二十六日,曾静的徒弟张熙(化名张倬)投书给岳钟琪劝他谋反。
岳钟琪软硬兼施,未能从张熙口中问出书信背景。
因系谋反案,怕拖延日久,引起雍正怀疑,遂于九月二十八写了此奏折上报情况,从此,拉开了吕留良大文字狱的序幕。
陕西总督臣岳钟琪谨奏为冒昧密陈,恳祈恩鉴事:窃臣于九月二十六日己刻拜客回署,署前西街有人持书趋向臣舆,被从人呵止,臣见其形貌不似投书官役,令接书入舆,阅封面题签称臣系天吏元帅,臣甚为惊讶,当将其人交巡捕看守,随入署密拆。
内写南海无主游民夏靓遣徒张倬上书,其中皆诋毁天朝,言极悖乱,且谓臣系宋武穆王岳飞后裔,今握重兵,居要地,当乘时反叛,为宋明复仇等语。
臣不敢卒读,亦不忍详阅,惟有心摧目裂,发上冲冠,恨不立取逆兽夏靓,烹食其肉。
即刻遣人密邀抚臣西琳,以便会讯张倬。
无奈抚臣西琳因署将军印务,在教场考验满洲官兵,未能即臣署,臣逡巡数刻,忖度逆情,既敢明目张胆致书及臣,必非无所凭依,空言相耸,若遽加鞫讯,怨难得实情;又思彼书以叛逆劝臣,臣若一人独问张倬,旁无见闻确证,将来重刑拷讯,彼反得恣意造言。
而臣遣人邀抚臣时,又不便明言,所以固未能促其速至。
因传按察司硕色坐于密室,然后唤张倬入署,命坐待茶,霭言相接,问其里居。
则云:昔年曾在江夏住过。
至现在居址,并师夏靓里居,皆立誓不说。
臣云:“然则欲见尔师,当于何处接取?”彼答云:“但实用来书所言,我自往邀师来见。
”问:“汝师今在何处?”则云:“今在广东。
”问:“汝自何处来?”则云:“自广东来。
”问:“何时起身?”则云:“五月起身,由贵州到四川打听,皆言:总督去年便往西安,故我又自川来陕,昨九月十三日方到。
”问:“尔师有何所见,突敢远致此书?”答云:“在广东,闻得朝廷三次召你不去,我师因此致书,及我到陕,方知并无三召不应之说,此书已不愿投;后思万里远来,不可虚返,故决意投递。
雍正皇帝最喜欢的女人是谁?雍正皇帝的皇后和妃子简介

雍正皇帝最喜欢的女人是谁?雍正皇帝的皇后和妃子简介雍正皇帝最喜欢的女人是谁?雍正皇帝的皇后和妃子简介雍正皇帝最喜欢的女人是谁?敦肃皇贵妃年氏,湖北巡抚、后加太傅、一等公年遐龄之女,原授一等公、抚远大将军、川陕总督年羹尧之女弟也。
为世宗藩邸侧妃,康熙五十四年,生皇四女。
五十九年,生皇子福宜。
六十年,生皇子赠怀亲王福慧。
雍正元年五月,生皇子福沛。
十二月,册封贵妃。
三年乙巳十一月,病亟,晋皇贵妃。
旋于是月二十三日年氏入雍邸差不多应该在康熙53年。
她是雍邸所有妻妾中最年轻的一位。
并在康熙59年到雍正元年,连续生下3位皇子,可见她在这几年颇为受宠。
当然和她的兄长年羹尧有一点关系,但大部分还是她本人得到了雍正的喜。
她入雍邸为侧福晋,雍正元年被封为贵妃。
年龄最小,地位仅次于皇后那拉氏。
而和她在藩邸并肩的另一位侧福晋李氏,入府比她早,年龄也比她大,却只封了齐妃。
这么看来,年妃似乎很受宠。
不过雍正三十月年,雍正为皇后举行了册后大典,皇妃公主及命妇们要向皇后朝贺。
本来按照惯例,向皇后朝贺后,还要向贵妃也祝贺一下。
但雍正却取消了向贵妃祝贺行礼,他以此表示在这个国家里只有一位皇帝,一位皇后,他不愿意让女人们来左右他。
我想年妃对这一决定,应该是伤心的。
但这时候,是年羹尧获罪之际,年妃一定是左右为难,小心惊惶和抑郁苦闷的。
再有就是年妃本来身体就很虚弱,雍正就说过她“体素羸弱”。
她在怀皇九子福沛时,正好是康熙的大丧。
这时候举哀磕头行礼之事,数不胜数,以她怀孕之身,不免动了胎气。
导致难产,福沛生下后就死了或者就是一个死胎。
她自己的身体也是一落千丈。
雍正三年十一月,年妃到了弥留之际,从宫里搬到圆明园。
雍正看望她后又匆匆回宫。
他给礼部下了一到上谕:晋封贵妃年氏为皇贵妃。
这一加封是对年妃最后的安慰,但是年妃没等到加封之礼就死了。
雍正在册书中还是充分的肯定了年妃的品性。
称她:“秉性柔嘉,持躬淑慎。
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平和。
雍正:让贪官后代做穷人

佐 伯治如是评价雍正皇帝 。 《 毛泽 东眼中的帝王将相 》认为,雍正是
一
参与政事 , 但直到 4 5 岁方登帝位。
文
\
位很有政治头脑和能干的皇帝。 “ 夫吏治不清 ,民何以安?”雍
用他的话说 : “ 朕在藩 邸四十余年 , 凡 臣下之 结 党怀 奸 ,夤 缘请 托 , 欺 罔蒙蔽 ,阳奉阴违 ,假公济私 , 面从 背非 ,种种恶 劣之 习,皆朕
载一 时 。 ”后世 评 论 “ 雍 正一 朝 无官 不清 ” 。 宠 臣
雍正还清理 和取缔 “ 部费”( 相 当于 中央官员的
回扣 ) 。
遇上雍正皇帝 ,官员们够倒霉 了, 尤其是贪
官连 “ 死路”都没有——死 了也不放过 !雍正四
年 ( 1 7 2 6 ) ,广 东道 员李 滨 、福 建 道 员 陶 范 ,均
太祖 ( 赵 匡 胤 )在 位 1 6 年 ( 9 6 0 — 9 7 5 ) ,曾两
下 。规定不论罪恶轻重 ,包括死罪在 内,都予
赦免。但赦令中却特别 申明 : 官吏枉法受财( 受
次下 诏大赦 天下 ,但都规定 : “ 官吏受赃者不 赦。 ”不仅如此 , 还将赃官定为与 “ 十恶杀人者”
下令 ,找他们 的子弟 、家人算账。雍 正说 : “ 这 些人 自知罪大恶极 自身难保 ,就想一死抵赖 ,借
死保住财产 , 让子孙后代享用 , 这是万万不行的。 ”
古代不赦免贪 官
文 /晨 风
古代 的帝王 出于种种政治原因大赦天下, 以示仁政。 但通观大赦历史, 罕见赦及贪官污吏。
上司馈送礼金。山东巡抚黄炳奏日 : “ 规礼不除 , 吏治难 清。 ”雍正元年发 出上谕,禁止钦差接受
历史趣谈:谁说雍正帝铁血无情 看看他与十三弟的深情厚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谁说雍正帝铁血无情看看他与十三弟的深情厚意导语:前些年观看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时,特别喜欢剧中雍正与十三弟的戏份,尤其为患难中的兄弟情深和雍正登基后对十三弟的倚重所感动。
历史上前些年观看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时,特别喜欢剧中雍正与十三弟的戏份,尤其为患难中的兄弟情深和雍正登基后对十三弟的倚重所感动。
历史上都说雍正皇帝铁血无情,具有天家的杀气和威严,似乎没有平常人的感情。
但是细读清史就会发现,这话有些绝对,即便雍正对朝野上下再冷酷,终究还是有一个人是他真诚热待的,这个人就是他的十三弟,后来的怡亲王胤祥。
公元1722年雍正继位后,对八爷党等一众兄弟无情打压,其狠戾之名如雷贯耳。
唯有老十三,是他全心全意信任的兄弟,就是一母所生的老十四也不行。
当其他兄弟都忐忑担心自己的命运前途时,十三阿哥胤祥已经扶摇而上,被任命为怡亲王,总揽天下事。
史料介绍,爱新觉罗·胤祥(1686—1730.),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胤祥与雍亲王胤禛关系最亲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寻常。
胤禛继位,封他为和硕怡亲王,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政务。
雍正元年,命总理户部。
因胤祥对雍正朝的功绩和付出,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成为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
雍正帝胤禛和十三弟胤祥早年的关系,虽无史料详记,但从许多事推断,兄弟俩的确是亲密无间的。
雍正帝在给胤祥的祭文中提到,胤祥的算学由他亲自教授,“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
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逢塞外扈从,兄弟俩“形影相依”。
当康熙帝出巡只带他们其中一个扈从时,即使短暂分别,两兄弟也会诗书往还。
雍正还把他和十三弟唱和的诗作收在诗文集中,使胤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雍正皇帝上谕
上谕。
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
理同出于一原。
道并行而不悖。
人惟不能豁然贯通。
于是人各異心。
心各異見。
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
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
而儒者又兼辟二氏以为異端。
怀挟私心。
纷争角胜而不相下。
朕以持三教之論。
亦惟得其平而已矣。
能得其平。
则外略形迹之異。
内证性理之同。
而知三教初无異旨。
无非欲人同归于善。
夫佛氏之五戒十善。
导人于善也。
吾儒之五常百行。
诱掖奖劝。
有一不引人为善哉。
昔宋文帝。
问侍中何尚之曰。
六经本是济俗。
若性靈真要。
则以佛经为指南。
如率土之民。
皆淳此化。
则吾坐致太平矣。
何尚之对曰。
百家之乡。
十人持五戒。
则十人淳谨。
千室之邑。
百人持十善。
则百人和睦。
持此风教。
以周寰区。
则编户亿千。
仁人百万。
而能行一善。
则去一惡。
去一惡。
则息一
刑。
一刑息于家。
万刑息于国。
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
斯言也。
盖以劝善者。
治天下之要道也。
而佛教之化贪吝。
诱贤良。
其旨亦本于此。
茍信而从之。
洵可以型方训俗。
而为致君泽民之大助。
其任意诋毁。
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論者。
皆未見颜色。
失平之瞽說也。
特谕。
雍正十一年二月十五日
佛说十善业道经节要
净空学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娑竭羅龍宫。
与八千大比丘众。
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尔时世尊。
告龍王言。
一切众生。
心想異故。
造业亦異。
由是故有诸趣輪转。
龍王。
汝見此会。
及大海中。
形色种類。
各别不耶。
如是一切。
靡不由心造善不善。
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而心无色。
不可見取。
但是虚妄。
诸法集起。
毕竟无主。
无我我所。
虽各随业。
所现不同。
而实于中。
无有作者。
故一切法。
皆不思议。
自性如幻。
智者知已。
应修善业。
以是所生蕴处界等。
皆悉端正。
見者无厌。
龍王。
汝观佛身。
从百千亿福德所生。
诸相庄严。
光明显曜。
蔽诸大众。
汝又观此。
诸大菩萨。
妙色严净。
一切皆由。
修集善业福德而生。
又诸天龍八部众等。
大威势者。
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汝今当应。
如是修学。
亦令众生了达因果。
修习善业。
于诸福田。
欢喜敬养。
是故汝等。
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龍王当知。
菩萨有一法。
能断一切诸惡道苦。
何等为一。
谓于昼夜常念思惟。
观察善法。
令诸善法。
念念增长。
不容毫分。
不善间杂。
是即能令诸惡永断。
善法圆满。
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
言善法者。
谓人天身。
声闻菩提。
独觉菩提。
无上菩提。
皆依此法。
以为根本。
而得成就。
故名善法。
此法即是。
十善业道。
何等为十。
谓能永離殺生。
偷盗。
邪行。
妄语。
兩舌。
惡口。
绮语。
贪欲。
瞋恚。
邪見。
此十善业。
乃至能令六度。
四无量心。
四摄。
三十七道品。
止观。
方便。
十力无畏。
十八不共。
一切佛法。
皆得圆满。
一切人天。
依之而立。
是故汝等。
应勤修学。
佛說此经已。
娑竭羅龍王。
及诸大众。
一切世间。
天人阿修羅等。
皆大欢喜。
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