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合集下载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毫米和分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精选5篇)《毫米和分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做准备。

被借壳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就是: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并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课前通过简单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为学习心得长度单位做好铺垫,在用这些长度单位过程中是学生感受到认知上的冲突,用厘米作单位不能量出数学书的厚度,使学生产生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需要和必要性。

这样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不是为给学生知识而教,而是把知识建立在他们需要的基础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也是和课件观念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解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新知的学习直接导入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然后通过测量、在学生尺上只1分米、画1分米长的线段、用手势比划、闭眼想1分米长的、折1分米长的纸条、进而找生活中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里牢固的长度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认识1分米以后,构建新旧知识,使学生明确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回应刀客是提出的问题,估计课桌的高让学生在此找到答案。

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比划1毫米,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说太小了,只有一张电话卡那么厚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同事,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在测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当不是整厘米时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另外,被借壳我还为孩子们提供大量动手操作,组织探索的机会。

学生动手亮数学课本方面的长和宽,还有厚度,亮所带纸条和毛线的长度,以及动手画1分米、几毫米的线段,目的都是让孩子们经历了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过程。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6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6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6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1一说教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________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

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和运用这两个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2. 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3. 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定义和特点。

3.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分米和毫米测量教室内的物品,培养学生运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理解。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分米和毫米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与分米和毫米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正确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和计算。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掌握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

此外,在案例分析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对长度单位换算关系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

2.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提问和发表见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我对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4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4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4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4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稿1今天听了一节《认识分米和毫米》。

“认识分米和毫米”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这节课田老师上得很精彩,也很扎实,我感触颇深。

下面我就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

田老师从学生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入手,先让学生回顾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

比如:让学生比划出一米和一厘米的长度,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让学生再去填上合适的单位,一幢楼房高20();一盒饮料8()。

在“饮料盒8厘米后,设计了一个吸管1()”,由此激起学生探寻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新课分米的认识。

在讲授1分米有多长,教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分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分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田老师在教授分米,知道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

通过让学生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所以在让学生交流一分米到底有长,让学生看着直尺找一找一分米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有学生回答从刻度“0”到刻度“10”,有学生回答从刻度“1”到刻度“11”等等,教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带动了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回答的丰富多彩。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数学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

它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重要。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直尺、一分硬币、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你们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老师的身高是1米68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1号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1号本的长比17厘米多,比18厘米少,它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

师:1号本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1号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

(板书课题)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1、认识毫米。

(1)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的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三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听课感想笔记评课记录教案

三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听课感想笔记评课记录教案

三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听课感想笔记评课记录教案《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谢兵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迁移再到思维的转化一直到思维的深化,贺老师一环扣一环,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一、导课简洁、有效课的伊始,贺老师通过简单的复习,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他们的长度。

这样可以为后面1分米和1毫米长度的建立打下基础,导入简洁、有效。

二、导学议结合相得益彰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

新课部分贺老师把讲授和学生自学处理的很好。

在教学分米时,贺老师通过一根吸管是10厘米,直接告诉孩子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这样引入了1分米。

接下来贺老师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概念。

在认一认时,贺老师通过让孩子在直尺上找出其它的1分米以完善学生对1分米的认识。

新课改强调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所以在让学生比划1分米时,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比划,试估等过程让学生反复操作以加深对1分米长度的概念。

课堂上孩子找出了不少,比如:文具盒的宽度、粉笔、卡片、铅笔的长度、开关的边长等等。

通过学生自主尝试、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感知新知。

关于米与分米的关系,贺老师是让学生通过贴纸条游戏,先猜一猜纸条有几分米,验证出准确数值,然后贴到黑板上,贴出10分米,用米尺比一比,引出1米=10分米。

这个过程既巩固1分米的概念,又培养了学生的估计能力。

这个环节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处理的很好。

导和议结合的很好。

在教学毫米时,贺老师是通过让孩子估测1分硬币的厚度,然后直接告诉孩子因为用厘米已经不能直接准确地量出它的厚度,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入毫米这一长度单位。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教材分析:1.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

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

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习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在今后学习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

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说教法: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1.直观教学法。

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与反思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与反思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与反思1.12.23.3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与反思,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毫米有多长,引出分米厘米请学生思考分米大概有多长用手势来表示,估计我们的张课桌长大约是几分米,三整理四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与反思2017-08-20 04:01:09 | #1楼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与反思一、谈话引入通过“猜身高”的游戏复习“米和厘米”的知识。

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设计意图: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回忆起认知结构中对于已学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解释。

从而为后面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矗]二、学习新知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除了这两个长度单位外,你还知道有哪些长度单位?生:毫米;分米;千米;微米;公里等等。

(一)认识毫米。

1.建立“1毫米”的表象(1)先研究毫米mm。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

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一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3)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在了解学生认知起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交流,创造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使探究活动成为一种需要,从而加深对“1毫米”的直观体验。

](4)师:科学家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师:请你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学生第二次指1毫米长)(5)师: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6)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学生举例)老师提供一些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每位学生测量其厚度,进一步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7)师:谁能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学生表示)你有什么感受?生:1毫米太短了;两个手指头都差点碰到了……[设计意图:接受学习与体验学习有机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观课报告听了王老师的《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收获颇多。

本节课是在学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学习,对常用长度单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一了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重要的意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西游记是孩子们熟悉的电视剧,其中的孙悟空是他们崇拜和喜欢的人物,通过讲孙悟空故事导入新课,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2.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思维。

课伊始,师出现不同长度的金箍棒,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说出长度,等出示不足整整厘米的时候,学生都无法表示它的长度,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调动学生学习欲望。

3.动手操作,相互交流,让学生感知身边的数学。

这节课教师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如:测一测你身边的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等,让学生画一条长5毫米,10毫米的线段等。

这些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1毫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教师始终努力引导孩子在脑海中建立一把小尺子。

例如:在课的过程中老师让孩子手放尺子上量出1毫米,1分米的长度后,把尺子悄悄抽掉,,用收拾比划出1毫米,1分米的长度,这些方法会使孩子充分感知1毫米,1分米的长度,并在头脑中慢慢建立1毫米1分米的空间观念。

5.充分发挥多媒课件的优势。

本节课多媒体课件设计形象,直观,生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直观感知1毫米,1分米的概念,优化课堂教学,有事半功倍之效。

整节课给我的感觉就是“数学好玩”,学生玩中学,乐中学,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的不断探索过程,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