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类缩写

合集下载

医学名词缩写

医学名词缩写

▪A VP 精氨酸加压素
▪MLCK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
▪PLC 磷脂酶C
▪PKC 蛋白激酶C
▪TK 酪氨酸激酶
▪MLC 肌球蛋白轻链
▪CPB 体外循环
▪OFR 氧自由基
▪VEC 血管内皮细胞
▪MPS 单核吞噬细胞
▪AT-Ⅱ:血管紧张素
▪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C3b:补体受体
▪DC:白细胞分类计数(以比值计)
▪ECM:系膜外基质
▪E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ET-1:肽类大分子内皮素
▪Fc:细胞外表受体
▪GBM: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ran:中性粒细胞
▪Hb:血红蛋白
▪HGB:血红蛋白测定
▪IL-1:白细胞介素-1〔白介素-1〕
▪L:淋巴细胞
▪LDL:低密度脂蛋白
▪Lym:淋巴细胞
▪MyoF:肌成纤维
▪N :中性粒细胞
▪NO:一氧化氮
▪OX-L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PAI: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AF 血小板激活因子
▪PCT:血小板比积
▪PCT〔Pro-calcitonin,ProCT〕:血前降钙素▪PDGF:血小板生长因子
▪PGE2:前列腺素E2
▪PGI2:前列环素
▪RBC:红细胞
▪TGF-β:趋化因子-β
▪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
▪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XA2:血栓形成素
▪WBC:白细胞、白细胞计数
▪PLT:血小板
▪TNF:肿瘤坏死因子
▪PR是配体激话的转录因子。

常用化验项目英文缩写

常用化验项目英文缩写

血液自动分析仪WBC 白细胞L YM 淋巴细胞MID 中间细胞或中值细胞(单核细胞、大淋巴细胞、原始细胞、幼稚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GRAN 嗜中性粒细胞W-SCR 白细胞小细胞和淋巴细胞百分比W-LCR 白细胞大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W-SCC 白细胞小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W-LCC 白细胞大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数量RBC 红细胞HGB 血红蛋白HCT 红细胞比容MCV 平均红细胞容积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PLT 血小板MPV 血小板平均容积PCT 血小板容积PDW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尿液自动分析仪SG 比密(比重)PH 酸度LEU 白细胞MT 亚硝酸盐GLU 葡萄糖KET 酮体BLO 血液PRO 蛋白质BIL 胆红素URO 尿胆原血凝分析仪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 凝血酶原时间FIB 纤维蛋白原TT 凝血酶时间生化自动分析仪TP 总蛋白ALB 清蛋白GLO 球蛋白A/G 清蛋白/球蛋白TBIL 总胆红素DBIL 直接胆红素UREA 尿素CRE 肌酐UA 尿酸TBA 总胆汁酸GLU 葡萄糖GSP 糖化血清蛋白TG 甘油三酯CHO 胆固醇LP(a) 脂蛋白(a)H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HOAPOAI 载脂蛋白AIAPOB 载脂蛋白BAPOA/APOBAL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 谷丙转氨酶AST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 谷草转氨酶LDH 乳酸脱氢酶HBDH a-羟丁酸脱氢酶CK 肌酸激酶CKMB 肌酸激酶同工酶GGT L-r-谷氨酰基转移酶ALP 碱性磷酸酶ACP 酸性磷酸酶AMS 淀粉酶CHE 胆碱酯酶5’-NT 5’-核苷酸酶G-6-PD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MAO 单胺氧化酶AFU 岩澡糖苷酶ADA 腺苷酸脱氢酶SA 唾液酸CA 钙IP 无机磷Fe 铁Mg 镁Cu 铜Zn 锌临床免疫学检验抗HA V-IgM 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 HBsAg 乙肝表面抗原HBsAb 乙肝表面抗体HBeAg 乙肝e抗原HBeAb 乙肝e抗体HBcAb 乙肝核心抗体HBcAb-IgM抗HCV-IgM 丙肝抗体抗HCV-IgG抗HIV-1/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1/2 EBVCA EB病毒依壳抗原ANA 抗核抗体抗dsDNA 双连DNA抗体抗ENA 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CH50 总补体溶血活性RF 类风湿因子AFP 甲胎蛋白CEA 癌胚抗原HCG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PSA 前列腺特异抗原ASO 抗淋球菌溶血素OCRP C反应蛋白TNT 肌钙蛋白TTORCH TO-刚地弓形虫、R-风疹病毒、C-巨细胞病毒、H单纯疱疹病毒I型或II型VDRL 性病研究所实验室玻片试验USR 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RPR 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TRUST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血气及酸碱分析PHPCO2PO2SatO2 氧饱和度O2Cont 氧含量TCO2 二氧化碳总量AB 实际碳酸氢根SB 标准碳酸氢根BBP 血浆缓冲碱BBb 全血缓冲碱BE 剩余碱AG 阴离子间隙A-aDO2 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尿中激素17-KS 17-酮类固醇17-OHCS 17-羟皮质类固醇VMA 香草扁桃酸。

最新 血常规化验单全面解析

最新 血常规化验单全面解析

血常规化验单1.血细胞计数仪检测项目:WBC,GR#,GR%,LY#和MON#,LY%和MON%,HGB,MCHC,PLT,HCT及推算项目RBC,MCV,MCH,PCT,MPV,RCDW,LCDW。

2.三分群血常规,就是说五种白细胞被分成了大中小三群:LY% 淋巴群MO% 中间群GR% 粒细胞群(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3.中文名称、英文缩写(仪器不同,某些缩写也不同,仅供参考)中间细胞绝对值MO#,MONO#,W—MCC粒细胞绝对值GR#,GRAN#,W—LCC淋巴细胞绝对值LY#,LYM#,W--SCC,淋巴细胞百分比LY%,LYM%,W--SCR%中间细胞百分比MO%,MONO%,W--MCR%粒细胞百分比GR%,GRAN%,W--LCR%.血液化验问答总汇1.问:血常规检查包括哪些内容?答:血常规检查是医院中最常见的一项化验,用于对病人身体状况的一般了解和对疾病的初步判断和对治疗疗效的观察。

血常规一般应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但由于现代实验室中做血常规检查常使用多参数血细胞计数,一次测定可以得到多达十几项参数,所测定的项目除上述四个参数外还包括血小板和血小板参数、红细胞各项指数、白细胞分类结果等许多参数,甚至还有三个细胞分布直方图。

所以血常规的概念可以扩大为含有多项红细胞参数,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分类等多达十余项指标的一组实验内容,较为常见的是含有16~18项参数的血常规化验结果。

血常规具体各项目的名称、参考值、临床意义参考书中各项目的详细介绍。

2.问:什么是血象?答:这是一个习惯的称呼,某些临床医生和病人习惯将血常规检查称为“血象”,在某些书中甚至专业书中也有类似的写法。

如医生说:“先去查个血象”,实际上这时候要病人做个血常规检查,这个血象检查指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就是人们所说的血色素)和白细胞分类等一些最常见的检验项目。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一、血液一般检查: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淋巴细胞 L 0.20-0.40(20%-40%)单核细胞 M 0.03-0.08(3%-8%)[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正常参考值]50-300×106个/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1、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参考值] 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

血液检验血常规检验英文缩写

血液检验血常规检验英文缩写
抗-HBs
阳性示乙型肝炎恢复期或注射过乙型肝炎疫苗
抗-HBc
阳性示已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HBeAg
阳性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标志
抗-HBe
阳性示相对低的传染性
HBv DNA
阳性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最敏感指标
乙型肝炎五项检验内容的阳性和阴性结果可能有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下面例举的10个模式可帮助你对不同的组合进行分析和判断。
0-5 2-68-1520-30 >40
生化检验英文缩写、参考值
·labsky 发表于 2006-7-6 14:01:46
检查项目
英文缩写
参考值范围
血糖
Glu
~L
尿素
UREA
~L
尿酸
UA
成人 男性:210~420 umol/L 女性:150~350 umol/L儿童 120~320 umol/L
肌酐
阴性
抗幽门螺杆菌抗体
ELISA
阴性
嗜异性抗体检测
胶乳凝集
阴性
支原体抗体
明胶凝集
滴度<1:40
军团菌抗体
凝集反应
各血清型滴度均<1:8O
肥达氏抗体
凝集反应
TO<1:80TH<1:160付伤寒
外斐氏反应
凝集反应
OX19,OX2,OXk<1:160
冷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
滴度<1:32
检验项目
英文缩写
参考值范围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
MCH
28-32pg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32-36%
网织红细胞计数
成人 新生儿
血小板计数
PLT:BPC
100-350×109L

白细胞的知识

白细胞的知识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WBC)是人体血液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它们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抵抗感染和疾病。

白细胞在人体中发挥着多种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消灭病原体、促进组织修复以及调节免疫反应等。

白细胞有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消灭病原体,包括细菌和真菌等。

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等类型,它们在人体免疫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可以调节免疫反应、消灭被感染的细胞以及产生抗体等。

单核细胞则可以转化为巨噬细胞,它们的作用是清除死亡的细胞和组织,以及消灭病原体等。

除了这些常见的白细胞类型外,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白细胞类型,如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嗜酸性粒细胞可以释放组胺等化学物质,引起过敏反应,而嗜碱性粒细胞则可以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等。

除了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外,白细胞的数量和质量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常见的是感染、炎症、过敏反应以及某些疾病等。

在感染和炎症发生时,白细胞的数量会增加,这可以有效地消灭病原体和促进组织修复。

但同时,某些疾病如白血病也会导致白细胞数量或质量的异常。

总之,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抵抗感染、促进组织修复以及调节免疫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白细胞的类型、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各种疾病。

化验单解读

化验单解读

“两对半”不同组合模式的意义
正常情况: 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五项乙肝的血清标志均为阴性。
异常: 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五项乙肝的血清标志常联合检测,称之为乙肝“两对半”试验,它们的组合模式如表。
(4)白细胞分类计数英文缩写:DC
检测各类白细胞所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例。
白细胞分为5类:
①中性粒细胞英文缩写:N%。正常为50%~70%。增多和减少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②嗜酸性粒细胞英文缩写:E%
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神经性鼻炎及由曲霉菌 芽胞引起的肺炎等、寄生虫病(急性血吸虫病、钩虫病、绦虫病、旋毛虫病、肺吸虫病等)、某些皮肤病、某些恶性肿瘤(霍奇金病、淋巴系统恶性 疾病等)。
在看化验单时最常遇到的问题是看不懂上面写的一些简写英文代号。在此,介绍一些化验单上多用的符号:
TC:代表血浆总胆固醇,也有用T-CHO代表血浆总胆固醇的。
TG:代表甘油三酯:HDL-c代表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代表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ApoA1:代表血浆中载脂蛋白A1。
5.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已清除, 无传染 性,且有免疫力;注射乙肝疫苗后已获得免疫力。
6.7.8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已清除,故无复制与传染性,且具有免疫力。
9.乙肝病毒感染早期,传染性强。
10.乙肝恢复期 或慢性携带者,血清标志易转阴
11.病毒感染趋于恢复;慢性携带者。
12.不同亚型的乙肝 病毒二次感染, 不典型乙肝病毒感染早期。
甘油三酯的临床意义:增高见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胆道梗阻、甲状腺功能减退、急性胰腺炎、糖原累积症、原发性甘油三酯增多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的临床意义:提示易患冠心病。

临床白细胞(WBC)及其分类(单核、淋巴、中性、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升高或降低解读及临床意义

临床白细胞(WBC)及其分类(单核、淋巴、中性、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升高或降低解读及临床意义

临床白细胞(WBC)及其分类(单核、淋巴、中性、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升高或降低解读及临床意义细胞(WBC)是人体内的防御细胞,能够排除异己,当人体受到外来的细菌、病毒侵扰时,白细胞就会主动攻击它们,通过吞噬作用清除入侵的细菌和病毒,通过形成抗体和淋巴细胞来破坏或灭活入侵的病原体,使机体不受到侵害。

白细胞由骨髓产生,主要分为五种类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就是这五种细胞的统称。

白细胞①白细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WBC)代表“防御卫士”,一旦有细菌、病毒等入侵时就会现身将其消灭,给人体一个健康环境,是判断细菌或病毒感染的常用指标。

白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5种。

②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在(4-10)×109/L,在此数值上下浮动0.5×109/L,也可考虑属于正常范围,这与人们的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成年男女一般都在此范围内,且不同性别间没有太大不同。

③儿童和婴幼儿则完全不同,新生儿出生时白细胞数量可达到(15-20)×109/L,在随后的一周中可降至15×109/L左右,在6个月-2岁之间可达到(10-12)×109/L,在5岁以下儿童也往往高于成人水平,平均值在8×109/L左右,以后随着年龄的长大,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④另外,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在出生后4-6天和4-6岁存在两个生理交叉点,两个指标都达到50%,即在4-6天和4-6岁间淋巴细胞比例比中性粒细胞比例高,是以淋巴细胞为主,而其他时间是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随后,两者所占白细胞比例慢慢接近成人的指标。

白细胞分类及相关特征2.1 中性粒细胞:①NEUT概述: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T)是多形核粒细胞(PMN),属于白细胞的一种,来源于骨髓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变形游走能力和吞噬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细胞分类缩写
白细胞,也称为白血球,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其主要功能是保护机体免受外界侵害和内部疾病的威胁。

白细胞的分类多种多样,每一种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为了方便描述和交流,科研人员和医生们采用了一系列缩写来表示不同类型的白细胞。

本文将为你介绍常见的白细胞分类缩写,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领域的知识。

1.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
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白细胞类型,也是最早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防御的细胞之一。

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消化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以及释放抗菌药物和细胞因子来杀灭病原体。

在全血细胞计数中,中性粒细胞的绝对计数常用"NEU"来表示。

2. 淋巴细胞(Lymphocyte,LYM):
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类细胞,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两个主要亚群。

B淋巴细胞主要负责产生抗体,而T淋巴细胞则参与细胞免疫和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

淋巴细胞的绝对计数通常用"LYM"表示。

3. 单核细胞(Monocyte,MON):
单核细胞是一类大型、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白细胞。

它们主要负责吞噬和清除机体内的异物、死亡细胞和病原体,并参与修复和再生组
织。

单核细胞在免疫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也参与抗肿瘤免疫应答。

在全血细胞计数中,单核细胞的绝对计数通常用"MON"表示。

4.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类细胞核具有明显的多裂片状的白细胞,其胞浆
质地酸性,可以吞噬和消化寄生虫、真菌和过敏原。

此外,嗜酸性粒
细胞还参与过敏反应和哮喘等炎症疾病的发生。

在全血细胞计数中,
嗜酸性粒细胞的绝对计数通常用"EOS"表示。

5.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AS):
嗜碱性粒细胞是一类细胞核含有颗粒的白细胞,其胞浆质地碱性。

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通过释放组织胺和其他细胞因子来引发
过敏症状,如瘙痒、荨麻疹等。

在全血细胞计数中,嗜碱性粒细胞的
绝对计数通常用"BAS"表示。

在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中,通过测量和比较不同类型白细胞的绝对
计数和相对计数,可以初步判断机体的免疫状态、感染和炎症程度,
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在科研领域中,白细胞分
类缩写的使用也方便了科学家们的信息交流和研究结果的共享。

总结起来,白细胞的分类缩写为NEU、LYM、MON、EOS和BAS,分别表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
粒细胞。

通过了解和应用这些白细胞分类缩写,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
应用相关研究内容,并促进医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注:以上所提到的白细胞分类缩写仅为常见缩写,实际使用中可能还存在其他缩写形式,具体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认。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