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3.2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3)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从中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4)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5)运用案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分为三个课时来讲授:第一课时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课时是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变化产生季风环流;第三课时是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
本课时的知识点在这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两节课“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变化产生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世界气候类型成因)”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其在近地面的表现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规律。
内容抽象性较强,一些概念和原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难以联系、想象,许多问题学生难以感悟,这是第二章,也是本节教材的重要特征。
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气流下沉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在60°纬度相遇时的气流上升,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因锋面知识放在下节的《常见天气系统》。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把认知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等不同层次要求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_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第2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案例归纳总结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2.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地理信息并能运用地理原理进行解读的能力3.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能敏锐的捕捉到现实世界中与地理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二、学情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这一节是对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的的具体应用,在学生已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和特点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后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但自然景观的差异往往是宏观角度上的,学生很难亲眼看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抽象性,因此为使学生理解和对比景观的差异,特搜集了众多的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掌握。
三、重点难点1.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降水的影响2.学会对不同的气候类型进行解读,掌握其成因,特点3.给出自然景观图,会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其形成的影响没有风……船上的马匹会因缺乏饲料和淡水而死亡……疑惑3:马纬度气候成因一位横穿北纬10°驴友在自己的微博中写道:位于非洲西部几内亚,植被茂密,沟谷狭窄,蚊虫肆虐,降水量大,对游玩造成极大影响......索马里半岛,所见之处大部分地区都是荒漠,最常见的动物是骆驼,天气炎热干燥......疑惑4:沿北纬10°,非洲东西两岸气候差异明显的原因学习目标展示学生齐看学习目标,关注红色字体标注的关键词。
了解学习目标,有目的的学习课前必备知识迅速回顾【课前必备知识】,掌握记忆(2分钟)温故而知新自主探究1.完成【自主探究】的三个题目,注意在材料里标注关键词,答题的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规范化(5分钟)2.教师展示学生答案,学生先批分后改正,做好整理(3分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
案例一分析一、气压带对降水的影响疑惑1:纳瓦里诺岛南部降水为何多于北部?一位导游在介绍纳瓦里诺岛时说道:纳瓦里诺岛是智利的岛屿,位于火地岛的南面。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气压带与风带》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
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压带和
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
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
理,加强学生的理解。
4、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大气活
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
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反思.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反思《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一节较难讲好的课,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既要联系前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的内容,又要与后面的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内容形成一个对应。
新课程只要求能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举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对系统的气候知识不再要求精确掌握,进行了大量的裁减,非常考查教师的整合课内外资源的能力。
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内容,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较好地掌握本节新课的知识,教学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但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需要改进:1.语言描述不够深入气候特征中的气温特征在课堂中无法得到展开,虽然在个案赤道地区气候特征描述中学生能准确说出其气温特征,并能明白不同地区气温特征主要受所在热量带影响,但是在语言描述上无法深入,如温带气候特征如何描述,亚热带气候特征如何描述等。
2.个别地方讲解,语言重复在深入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降水特征分析上,虽重视探究,循序渐进,但感觉不够干脆,较为啰嗦和重复。
3.课堂秩序有待优化课堂上,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讨论时,需要很好地控制讨论时间;设计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并且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引导,否则学生的头绪会比较混乱,思维过于发散。
4.需要分层学习在一个班中学生各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转化为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了解从哪个方面去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讨论问题时,教师可以设计多个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小组去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这样分层学习,不仅使后进生“吃得了”,而且也使好生“吃得饱”。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尽量做到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由易到难,并且教学框架清晰明了。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个人在课堂上的小结和归纳还是太多,应该点到重点即可,剩下的由学生自己来归纳小结,这样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又节省了课堂时间。
高中地理_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课标分析【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课标分析】:课标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课标“要求学生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
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二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随季节作周期性南北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
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教材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教材依次介绍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其移动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产生的结果——季风环流。
该目知识均为本节的重点,其中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理解西南季风的成因是难点。
教材首先说明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并利用示意图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模型。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表示了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出现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实际的气压带不能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教材结合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说明了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北半球表现的尤为突出,形成了冬夏季节交替控制北半球的几个气压中心。
第二节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学情分析对于气候的学习是比较抽象的,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尤其是气压带和风带的相关知识。
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时,首先对课本的每一句内容要理解,然后结合视频资料进行形象的展示。
高中地理_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0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习目标】1. 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作用。
2. 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提高绘图能力。
3. 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4. 把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学习重难点】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相关的高考题考查】【自主学习】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大气环流(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调节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和分布,影响各地的和。
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温故知新】(1).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3).依据下图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完成热力环流图,并标明高气压和低气压。
热冷【思考一】假设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那么地球上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单圈环流【思考二】假设地球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和地转偏向力,那么地球上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总结】全球气压带分布规律,全球风带分布规律。
【练习】据图判断为哪个半球的气压带风带俯视图?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练习】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中,气压带、风带分布的位置正确的是A.a B. b C.c D.d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
冬季,大陆降温,空气冷却收缩,形成压,海洋则是压。
从纬度位置看,高压中心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夏季,大陆升温,空气受热膨胀,形成压,海洋则是压。
从纬度位置看,低压中心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它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七月一月三.季风环流一月,亚欧大陆形成 高压,切断了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保留在海洋中,太平洋上形成 低压。
一月,亚洲的东部吹 风,亚洲的南部吹 风。
七月,亚欧大陆形成 低压,切断了 气压带,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保留在海洋中,太平洋上形成 高压。
高中地理_气压带风带与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活动探究一】单一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例第一站,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展示照片和视频】这是他们拍的照片,新加坡樟宜机场,植物园的阔叶、藤蔓和乔木,午后突如其来的暴雨;大家对热带雨林景观十分向往,我们再来看一段热带雨林视频,身临其境感受热带雨林和热带雨林气候。
【提出问题】根据图片和视频资料,分析以下问题:1.新加坡的气候特点是?2.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是?(画示意图)3.热带雨林气候的自然景观有什么特点?(从植被、生物种类、土壤角度分析)【小试牛刀】下图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
据此回答1~2题。
1.该现象常年出现在()A、温带落叶阔叶林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热带雨林2.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A、天山天池湖滨B、西双版纳澜沧江畔C、桂林漓江沿岸D、武夷山九曲溪边【活动探究二】单一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例【高考题预热】展示新加坡的照片(樟宜机场、植物园、午后暴雨)播放视频:热带雨林通过图片和视频,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们探究热带雨林气候,上台展示探究成果。
评价学生的回答,归纳小结热带雨林气候通过习题,检验学生的“热带雨林气候”掌握情况,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出示高考题,了解学生已有认观看图片,领略热带雨林景观。
观看视频,身临其境感受热带雨林和热带雨林气候借助图片和视频,探究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成因、景观。
到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分享思考成果。
整理知识点到学案上习题练习,分析讲解,巩固知识点。
阅读材料,画出关键语句,赤道(2018年全国Ⅲ卷第1~2题)油纸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
油纸伞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防水,但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
近年来,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
据此完成第1~2题。
1.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是A. 携带方便B. 适用地广C. 文化蕴涵D. 经久耐用2. 下列地区中,宜作为油纸伞重点推销市场的是A. 欧洲西部B. 中亚C. 中东D. 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二站,伦敦,温带海洋性气候结合高考题和伦敦气温降水图分析:1.伦敦的气候特点是?2.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是?(画示意图)3.欧洲西部以乳制品和牛羊肉食物为主,为什么?4.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最广的地区,原因是?【合作探究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以地中海气候为例【视频引入】欧丽薇兰橄榄油油橄榄主要种植在地中海沿岸地区,以“高产、优质、高效益”闻名,所产橄榄油是世界优质食用油的代表,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高中地理_【课堂实录】全球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四课时全球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记住高低压中心名称。
3、通过图示分析季风的形成。
二、教材分析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平面图),并说出移动规律。
通过理想地球单圈环流的铺垫,分步附加地球自转(地向偏向力)、公转(季节性移动)和海陆分布差异,得到三圈环流及其季节移动规律;得到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断裂和海陆高低压形势季节性转换现象,最终把推导得到的结论让学生明确下来。
按发生规律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极地、赤道冷热大势-极地高压、赤道低压-气压带相间分布-副极地低压、副热带高压-风带风向判断-风带命名),说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方向,在冬、夏海平面等压线图上标示高低气压中心。
在海陆分布对气压的影响分析后,对季风环流的知识讲解做铺垫使学生容易接受。
三、学情分析该节内容是对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综合应用,由于对简单的大气环流有初步认识所以对近地面气压带、风带最终形成能理解,但是形成过程太复杂,学生有困难。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转化学生也会困惑。
西南季风成因也会是难点,所以充分利用各种视频、原理示意图,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1.运用观察、对比、讨论方法,理解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的七气压带、六个风带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 运用视频图观察得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规律。
3. 运用(物理学知识)比热容,分析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4. 观察图像“亚洲季风”图,对比分析分东亚、南亚季风的形成。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难点: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西南季风成因。
六、设计思路因为大气环流是个复杂过程,所以先从简单的入手就是让地球理想化,假设三个条件,然后一步步向现实靠拢,充分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充分利用图像资料培养学生判读原理示意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定位置便于学生分析。
随堂检测
略。
检测学习成果
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回顾。并请同学上黑板完成①三圈环流图,②风带风向图,③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面的板书。
近一步强调和检测学习效果。突出示意图的掌握。
板书设计
3.2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1、分布规律 2 、气候类型
3.结合示意图和材料,说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教学方法
案例法,演示法,PPT演示,合作探究,读图绘图法,导学案法。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大气效应之一——天气,今天我们来学习大气的另一个效应——气候。那么什么是气候呢?长时段大气状况和天气现象的综合那就成了气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之一,第三单元第二节《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第一课时的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是
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简单比较,直接进入课时主题。
板书
3.2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明确学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指出主要的气压带、风带,并说明其分布特点。
2.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3.结合示意图和材料,说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展示课时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同时板书。
2、单一风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
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作用
3请在下图中的相应位置填注气候类型。
以表格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记忆
提问检测,并用幻灯片展示
2、单一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检查学情。幻灯片展示有利学生建立大气环流与气候的知识链接。
这样设计有助于突出气流和气温对气候的影响
探究
活动
通过地域文化感受气候的影响,使知识落地。贯彻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两个空气分子的参与能具化大气环流的意义。
小结承转
通过演示实验,我们知道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地球自转产生水平地转偏向力形成三圈环流,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气候有什么影响呢?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第三部分内容。
明确学习气压带、风带的意义。
课堂探究
2:下图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
任务1在三幅图中标注二分二至日。
任务2解释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
便于学生深入理解移动规律。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特点,和形成原因。
进一步总结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突出重点。
自主探究
三、பைடு நூலகம்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
1、学以致用。2、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学科素养。3、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兴趣。
总结提问
教师:大规模的迁徙,前途很凶险,为什么还要迁徙?
过渡自然衔接顺滑
展示图片和答案
坦桑尼亚地理位置图片
答案:热带草原气候,一年中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干季受信风带控制,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草原上植被湿季水草丰美,干季草类枯黄。故这里的动物逐水草而生,有季节性迁徙的特点。
道具:
两个空气分子。
说明:1.黑板方向为北,纵排同学为经线方向,横排同学为纬线方向。教室地面为地平面。
步骤:如下:
1、先展示高气压带概念。学生演示,然后ppt演示。
2、先展示风带概念。学生演示,然后ppt演示。
通过演示活动和幻灯片演示。由教材的表象描述气压带风带的概念到三圈环流示意图的形成。通过同学演示参与,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增强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理解。能较好体现课标对示意图的掌握和运用。
学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就学习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素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科素养。
也降解学生学习气候类型成因和特点时的难度。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1.运用示意图,指出主要的气压带、风带,并说明其分布特点。
2.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板书简洁、漂亮、高效。
布置作业
1、绘制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2、绘制气候类型分布图
3、完成课后检测
落实课程目标
评测练习
略。
板书
1、分布规律2.对气候的影响
知识梳理
略。
课堂探究
1: 据教材第 57-58页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①在下图中标出纬度数、气压带、风带名称。
②用箭头画出风带的风向。说出你的思路。
③总结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④用箭头标出大气环流运动方向。
2略
3 略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飞越千山缘,随流邂逅情
(探究: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备注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大气变化的效应
第二节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第一课时)
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二、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课时目标
1.运用示意图,指出主要的气压带、风带,并说明其分布特点。
2.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3.结合示意图和材料,说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1、学以致用。2、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学科素养。3、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兴趣。
过渡
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师问:有没有既受气压带控制又受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学生生答: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播放视频。引入情景
《迁徙》
通过视频,感受野生动物迁徙规模的壮观,激起兴趣感受学习魅力,缓解疲劳。同时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