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圈环流 完美版

合集下载

探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导学案

探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导学案

探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导学案【活动目标】探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

【活动器材】1、八分之一地球仪模具一个,在半球侧面表达立体空间的铁丝架,如下图:北半球 南半球2、箭头板【探究过程】步骤一: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1、小组讨论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空气运动状况。

(分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种运动)2、根据讨论结果粘贴出气流运动状况。

温馨提示:热力环流示意图1、小组讨论分析30°近地面的空气运动状况;2、根据讨论结果,用红色箭头贴出0°和30°对应的立体空间内的空气运动;3、各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汇报。

步骤三: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1、小组讨论分析60°附近气流的运动状况;2、根据讨论结果,用红色箭头粘贴:30°到60°对应的立体空间内的空气运动,60°到90°对应的立体空间内的空气运动。

3、各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汇报成果并说明。

北半球 南半球授课教师唐文明 授课时间 2015年11月 单位 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教学内容 第二章 第二节 大气环境----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教学 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在地球模具上,模拟赤道到极地之间的空气环流,使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进而掌握气压带风带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究、推理式的学习,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 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难 点 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 法 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复习巩固、引导设问、演示法 环 节教学过程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教 学 过 程【视频播放】南极科考的相关视频。

【教具介绍】【复习导入】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探究过程】步骤一: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1、小组讨论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空气运动状况。

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

3.下列图中,正确反映南半球副热带高压两侧 大气运动的是( C )
A.
B.
C.
D.
4.关于气压带叙述错误的是( D ) A.全球7个气压带,3个低压带,4个高压带 B. 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大致在南北纬30°左右 C.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D.低压带气流上升,多晴天;高压带气流下沉,
多云雨
你知道气球炸弹是怎样 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吗?
A.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 B.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 C.甲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D.乙地为赤道低气压带
4.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乙地纬度较甲地低,
能正确表示丙处风带风向的是( C )
读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完成下题。
4.图中气压带代表( D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5.据报道,在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所降的酸雨,大部分是从
特点:气温低,空气层结稳定
⑤信风带:0 — 30°N(S) 成因: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压带
的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偏成 东北风,南半球则偏成东南风。
特点:风向、风速基本是稳定的
下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的方向,读图完成3~4题。 3.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
低,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高纬环流
10
5
中纬环流 9 8 6 37
低纬环流 2 4
1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北 极




北纬600
赤道
北纬300
画画南半球的三圈环流
二、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概念和内容。

2.学习三圈环流的原理和作用。

3.了解三圈环流的运作过程和影响因素。

4.掌握设计三圈环流系统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准备:1.三圈环流教学课件。

2.三圈环流示意图。

教学流程:引入部分:Step 1:引入三圈环流概念(10分钟)教师介绍三圈环流的背景和概念,并向学生展示三圈环流的示意图。

解释三圈环流指的是经济中三个关键环节,生产、分配和消费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过程。

重点强调三圈环流是经济系统的核心,不仅影响着生产力、物质资源配置,还与社会利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密切相关。

Step 2:引入三圈环流原理(15分钟)教师介绍三圈环流的原理和作用,并向学生解释三圈环流的三个基本原则:流通、传导和改变。

流通指的是资源、货币和信息在生产、分配和消费之间不断流动;传导指的是资源、货币和信息通过相互连接的环节逐步传递和积累;改变指的是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会改变各个环节的状态和特征。

主体部分:Step 3:讲解三圈环流运作过程(20分钟)教师详细介绍三圈环流的运作过程,并向学生阐述三个关键环节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生产环节包括资源配置、生产活动和产品创造,它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其次,分配环节包括收入分配、资源调配和财富传递,它影响着社会的公平与效率;最后,消费环节包括货币流通、产品消费和个体需求,它决定着市场的供求关系和经济的动力。

Step 4:分析三圈环流的影响因素(20分钟)教师讲解三圈环流的影响因素,并向学生展示与之相关的案例和数据。

重点说明外部环境、市场需求、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三圈环流的影响。

外部环境指的是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市场需求指的是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及其变化;社会文化指的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习惯等社会因素。

Step 5:设计三圈环流系统的技巧和方法(25分钟)教师介绍设计三圈环流系统的常用技巧和方法,并与学生一起进行实践操作。

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

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

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篇一】一、教学目的“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

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

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1)地球仪。

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

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

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

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

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

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

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小学作文范文未来的通讯技术-量子通信与即时翻译

小学作文范文未来的通讯技术-量子通信与即时翻译

《未来的通讯技术——量子通信与即时翻译》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通讯技术的进步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古老的烽火传信到现代的无线网络,通讯方式的变革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如今,量子通信与即时翻译技术正逐渐崭露头角,为未来的通讯领域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一、量子通信:安全高效的未来通讯方式量子通信是一种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新型通信方式。

与传统通信相比,它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效率。

首先,量子通信的安全性是其最大的优势之一。

在量子通信中,信息的传输是通过量子态的传递来实现的。

由于量子态具有不可克隆性和不可分割性,一旦有人试图窃取信息,就会破坏量子态,从而被通信双方察觉。

这种特性使得量子通信能够有效地防止信息被窃听和篡改,为信息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其次,量子通信的效率也非常高。

量子通信可以实现超远距离的信息传输,而且传输速度极快。

这对于现代社会中日益增长的信息传输需求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例如,在金融交易、军事通信等领域,对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速度要求非常高,量子通信正好可以满足这些需求。

此外,量子通信还具有抗干扰性强、保密性好等优点。

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量子通信能够保持稳定的传输性能,不受外界干扰的影响。

同时,量子通信的保密性也非常好,只有通信双方知道密钥,其他人无法破解信息内容。

目前,量子通信技术已经在一些领域得到了应用。

例如,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量子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实现了北京和上海之间的量子通信。

此外,量子通信技术还在金融、政务、国防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即时翻译:打破语言障碍的利器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语言障碍成为了人们交流的一大难题。

即时翻译技术的出现,为打破语言障碍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即时翻译技术是一种能够实时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技术。

它可以通过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和语音合成等技术,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快速翻译。

与传统的翻译方式相比,即时翻译技术具有速度快、准确率高、方便易用等优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课件(共17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课件(共17张PPT)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全球的大气是如何运动的?
大气的运动又有何规律呢?
大 概念 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气 环
特性
全球性、规律性、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流 成因 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单圈环流
假设地表均匀、太阳直射赤道,不考虑地 球自转,在赤道与极地间存在怎样的热力环 流呢? 活动: 1、绘制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 2、比较赤道和极地近地面的气压的高低。
2、单圈环流
北极
热力因素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赤道
赤道
南极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这个单圈环流能不能维持下去?
不能,因为地球的表面是不均匀 的而且地球在不停的自转
考虑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大气又是如何 运动的呢?
在赤道与极地间,形成低纬、中纬、 高纬三个环流圈——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
4、气流与天气
低压带:上升气流,多雨天 高压带:下沉气流,多晴天 西风带:低纬来的气流,暖湿 信风带、极地东风带:
高纬来的气流,干冷
4、气流与天气
900S 极 600S 西 300S

00Biblioteka 东 300N西 600N 极 900N
极地 高压 带
地 东 风 带
副极 地低 压带
风 带

副热带高 信
压带

2.2 气压带和风带
(一)三圈环流
学习目标
1.说出大气环流的概念、特性、成因及作用。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绘制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 单圈环流模式。 3.绘制低、中、高纬三圈环流模式图,简要描述三圈环 流的形成过程。(重点、难点) 4.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模式图,归纳全球气压带和风 带的名称、位置及分布规律。(重点)

三圈环流的基本纬度

三圈环流的基本纬度

三圈环流的基本纬度英文回答,The basic latitudes of the three-cell circulation are the equator, 30 degrees north, and 60 degrees north. These latitudes correspond to the locations of the three major circulation cells in each hemisphere: the Hadley cell, the Ferrel cell, and the Polar cell.The Hadley cell is located near the equator, between about 0 and 30 degrees latitude. In this region, the air at the surface is heated and rises, creating a low-pressure area. As the air rises, it cools and forms clouds,resulting in high levels of precipitation. The air then moves poleward at high altitudes, creating the trade winds.The Ferrel cell is located between 30 and 60 degrees latitude. In this region, the air from the Hadley cell descends and creates a high-pressure area. This causes the air to move towards the poles at the surface and towards the equator at high altitudes. The westerly winds, also known as the prevailing winds, are a result of thismovement.The Polar cell is located near the poles, between about 60 and 90 degrees latitude. In this region, the air at the surface is cold and dense, creating a high-pressure area. The air moves towards the equator, where it meets the warmer air of the Ferrel cell and is lifted, creating a boundary known as the polar front.Overall, these latitudes represent the key locations where the three-cell circulation pattern drives glob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influences weather patterns around the world.中文回答,三圈环流的基本纬度是赤道、北纬30度和北纬60度。

3DSMAX粒子运动制作“三圈环流”运动动画教程

3DSMAX粒子运动制作“三圈环流”运动动画教程

粒子运动制作“三圈环流”运动动画教程经典的二维动画设计软件当属FLASH,但三维动画效果较差,好用易学并与教学效果的三维动画设计软件推荐3DSMAX。

特别一些需要多角度观察的内容,如果只是通过书本的平面图或FLASH,理解起来花费的时间较多。

但用3DSMAX就可将难以理解的部分制作动画进行分解,就可以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一、创建地球模型1、绘制球体启动3DS MAX 2010,点击“创建”命令面板中的“几何体”按钮,在创建面板中点击“球体”,在顶部视图中绘制一半径为100的球体(本文的单位值统一采用“通用单位”,单位设置在菜单栏的“自定义”中选择),改名为“地球”。

如图1所示。

2、制作地球材质在主工具栏中点击“材质编辑器”,选择第一个材质球,展开“贴图”卷栏,点击“漫反射颜色”右侧的“None”按纽,在弹出的“材质/贴图浏览器”对话框中双击“位图”,选择一幅已经画好“南北纬0°、30°、60°”纬线的地球全景图,如图2所示。

在“材质编辑器”中的“Blinn”栏将“自发光”的“颜色”值设为100,并材质赋予地球。

如图3所示。

3、创建纬度文字单击“创建”命令面板中的“图形”按钮,点击“文字”按纽,在文本框中输入“0°”,设置其字体为“宋体”,大小为50,颜色为红色,在“前视图”中将“0°”放置在地球赤道附近。

4、为文字加“倒角”效果。

选择“0°”,在“修改”命令面板中展开“修改器列表”,选择“倒角”命令,设置“起始轮廓”为“-0.1”,“级别1”高度为“-0.1”,轮廓为“1.0”。

同样方法设置30°、60°和90°文字。

如图4所示。

5、创建地球自转动画地球大气的三圈环流运动是在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要建立地球自转动画(为使整个动画运动有足够的长度,注意先将时间配置的动画长度设为900)。

选择“地球”,时间滑块确认在第1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下面四个风向中,表示南半球西风带风向的是( B

A、
B、
C、
D、
5、三圈环流中,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的地带在( D ) A、赤道附近 B、南北纬30°附近 C、极地附近 D、南北纬60°附近 6、假设我国的北极科学考察工作者在北极圈以内的某地区升 起一面五星红旗,则旗帜常年飘扬的方向是( B ) A、向东北飘 B、向西南飘 C、向西北飘 D、向东南飘
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 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相反。
知识树:
太阳辐射
1受热不均 高低纬间
单圈环流
2地球偏转力 地球自转
三圈环流
形成
(近地面)气压带风带
3太阳直射点移动 地球公转
气压带风带移动
课堂练习
1、大气环流是指( B ) A.高低纬度间的大气运动 B.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C.海陆间的大气运动 D.大规模的热力环流 2 、三圈环流的形成因素有( AC ) A、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 B、 地形的障碍 C、地转偏向力 D、 摩擦力 3、副热带高气压带形成的主要原因( C ) A、副热带地区气温高 B、副热带地区气温低 C、动力原因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思考:1、受热不均 2、地转偏向力(自转) 3、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公转)
3因素影响:
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自转) 公转(太阳直射点移动)
北 半 球 夏 季 北 移 冬 季 南 移
夏至日
春分日 秋分日
冬至日
66°34′ 23°26′ 0° 23°26′ 66°34′
太阳位置
低压带
高压带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复习已学知识
1、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产生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冷热不均 2、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由赤道向 高纬递减 高低纬之间 的热量差异 大气环流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反映了大气运动 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一、大气环流的概念: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1.单圈环流(一个因素)
思考:
冷热不均会形成热力环流,赤道和极地 之间冷热不均,会形成类似的热力环流吗?
(1)假设:①地球不自转②地球表面性质均匀③太阳直射赤道
探究:这种热力环流能否维持?为什么 一个因素: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 ---单圈环流
北极
不可能存在,在假设条件下,赤道与极地之 间存在温度差异,导致气压差异,高空大气 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上空,近地面大气由极 地流向赤道,但是在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大 赤道 赤道 气一开始运动,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气流方向会发生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南极
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
南风
北纬30度形成高压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 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
高空北上气流 右偏成西南风 南风
到北纬30度上空偏转 成西风,气流无法北 上在此堆积(动力)
被 迫 下 沉
北纬30度形成高压 北纬30度(副高)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 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赤道(赤道低气压带)
2.三圈环流
假设:①地球表面性质均匀②太阳直射赤道 两个因素:热力(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 。 高纬环流
极锋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中纬环流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 道 低 压 带
低纬环流
探究:
副热带高压和极地高压的成因有何不同? 副极地低压和赤道低压的成因有何不同?
结论:
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 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 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 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 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 形成的。
2、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⑴、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盛 东
行 北
西
副热带高压带
风 风

赤道低压带
东 盛
பைடு நூலகம்

副热带高压带
信 西 风


副极地低压带
极 地 东 风
极地高压带
变式图训练
① 60° ③ 30° 60°
④ 30°

读图思考:
②、④分别代表什么气压带?①、③代表什么风带?
①为极地东风带,②为赤道低压带, ③为盛行西风带,④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条件3 :考虑地球公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