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教师版

合集下载

第5-1节 《论语》十二章(教师版)-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5-1节 《论语》十二章(教师版)-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5课 《论语》十二章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知人论世,了解孔子生平经历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学习《论语》的说理方式4.体会孔子思想内涵,并思考其现代意义。

1、了解孔子和《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分析《论语》十二章说理特点 4、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知识点01 关键语句【即学即练1】 找出下面章节语句的理解重点第五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重点: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知识点02 论证特点【即学即练2】分析选文说理的特点及效果答案:①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明确而详细。

②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运用整句散句,语言整饬,朗朗上口,简洁明确,言简意赅。

③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④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使说理深化。

⑤运用对比的手法,使语义更加鲜明。

通过对比,说明道理深入浅出。

运用比喻说理生动自然。

解析:《论语》是语录体,所以在理解论语中的语句说理特点时可以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入手。

内容是写什么的问题,手法是用什么写的问题。

内容相对简单具体,手法相对丰富而有共性,如从词、句、修辞和表现手法等角度思考概括。

知识点03 辨析评判【即学即练3】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答案: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解析:明白了君子和小人在对待义和利的态度上的不同,理解上就比较容易,表达上就先概括,后分析,最后作结。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教师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教师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教师版《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学生记录整理而成。

其中的《论语十二章》是论语的第十二篇,并没有单独的章节名称。

以下是《论语十二章》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仁爱:《论语十二章》中经常强调仁爱的重要性。

仁者爱人,具有慈悲和关爱他人的品德。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格的核心,只有以仁心对待他人,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2.学习:《论语十二章》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要不断努力去追求知识和理想。

他提出“学而时习之”,并强调了知识的应用和实践。

3.教育: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重要手段。

他提出了“教无常师”和“十方无敌”的观点,强调了教育的广泛性和兼容性。

4.忠诚:《论语十二章》中提到了忠诚这一重要的品德。

孔子认为,人应当忠于国家、家庭和朋友,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并保持忠诚。

他提出了“以忠告”和“君子不器”的观点,强调了忠诚的重要性。

5.恭敬:孔子强调对长辈和有权威的人要恭敬有礼。

他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和“敬事而信”的观点,强调了恭敬的态度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6.爱好自由:《论语十二章》中也提到了对自由的追求。

孔子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由和个人独立的权利。

他提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和“君子无所争”等观点,强调了追求个人独立和自由的重要性。

7.治国理政: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治国理政的原则和方法。

他强调了君主的品德和领导能力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了以民为本的理念。

以上是《论语十二章》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涉及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并对个人修养、社会关系以及国家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完整word版)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完整word版)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一、文学知识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 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期间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首创人。

政治上主张“德政”,“以德服人”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孔子被后代统治者尊为“贤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假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论( l ún)语不亦说( yuè)乎愠( yùn)三省( xǐng)传( chuán)不习乎逾( yú)矩(j ǔ)罔( w?ng )殆( dài)哉( zāi)箪( dān)陋巷( xi àng)堪( kān)肱( gōng)笃( dǔ)志陬邑( zōu y)ì三、要点字词解说及翻译第一章原文:子曰:“学∕ 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字词解说:时:准时说:通“悦”,快乐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愤怒君子:指道德上有涵养的人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 ( 知识 ) ,而后按必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 到这里 ) 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认识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3. 课文研究:第 1 句:讲学习方法第 2 句:讲学习的乐趣第 3 句:讲个人涵养第二章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字词解说:日:每天三省:多次反思。

省;自我检查、反思。

三:泛指多忠:悉心全力信:真挚,诚实传:老师教授的知识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思自己:替他人做事是否是悉心全力呢?跟朋友来往是否是诚实呢 ?老师教授的知识是否是复习过呢 ?”3.课文研究:本章重申治学的人重视道德涵养第三章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数,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十二章》默写专题(教师版)

《论语十二章》默写专题(教师版)

《<论语>十二章》默写专题(教师版)一、直接默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论语>十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论语>十二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论语>十二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论语>十二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论语>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论语>十二章》)二、理解性默写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友来,不亦乐乎?”6.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9.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知识总结

论语十二章知识总结

《论语》十二章知识总结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3、论语论:通“伦”,伦理二、成语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三十而立4、逝者如斯5、不舍昼夜6、三人行,必有我师7、择善而从8、匹夫不可夺志三、古今异义(加横线的字)(1)有朋自远方来古:志同道合的人(“友”:关系友好的人)今:泛指朋友(2)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4)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5)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四、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4)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

以……为乐五、一词多义(1)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3)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介词,在于我如浮云介词,对于(4)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的六、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1)学而时习之(表顺接关系的连词)(2)人不知而不愠为(表转折)(3)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修饰)(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表修饰或表顺接)(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7)曲肱而枕之(表修饰)(8)不义而富且贵(表修饰)(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并列)特殊句式七、省略句:(1)人不知()而()不愠。

(前者省略了宾主“我”,后者省略了主语“我”)(2)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教师版2)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教师版2)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教师版)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就有道而正焉”,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克己复礼为仁”。

6、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任重而道远。

7、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8、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与别人的句子是: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1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回答弟子子贡所问的可以终身践行的一个字的话是:“其恕乎”。

1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分别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2.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读准字音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曾.子(zēng) 传.(chuán) 不习乎逾.(yú) 罔.(wǎng)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三.朗读节奏【交流点拨】提示:①读时要字正腔圆。

“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②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③把握重读和轻读。

④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四.疏通文意1.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子.曰(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3)不亦君子..乎(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5)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6)不逾.矩(越过,超过)(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有害)(9)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爱好)(11)饭.疏食饮水(吃) (12)曲肱.而枕之(胳膊)(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这,指河水;舍:舍弃,放弃)(14)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 (15)博学而笃.志(纯一,专一)2.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3.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乐趣)(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4.古今异义(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部编七上三单元有朋自远方来—《论语》(教师版)

部编七上三单元有朋自远方来—《论语》(教师版)

“圣人”,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学习成长源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知识精讲
生平经历
孔子原属殷族,其远祖孔父为宋国大臣,在贵族内讧中被杀,子孙流亡鲁
国。其父鄹 (zōu)叔纥(hé)是著名勇士,为鲁国臧武仲家臣。孔子出生不久,
叔纥壮年早逝,家道中落,所以孔子自称“吾少也贱”。
有朋自远方来——
《论语》十二章
学习成长源
目录
1、认识作者孔子及其生平经历
2、了解《论语》
3、理解论语十二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段解
学习成长源
知识精讲
作者简介
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
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 有教无类”和
重点字词解释:
(1) 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 而:连词,表顺接。时:名词做状语,时常 。之:代所学知识
(3) 说:通“悦”,音yuè,愉快.
(4) 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古今异义词,今义为朋友)亦:副词,
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
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段解: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以求学为乐。
学习成长源
知识精讲
第八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重点字词解释:
(1)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名作动。
(2)水: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教师版---------------------------------------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二、略三、解释加点词语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吾身(每天)(多次反省)..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曲肱而..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六、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七、成语归类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5.逝者如斯6.匹夫不可夺志7.富贵浮云8.箪食瓢饮八、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课外阅读训练:乌篷摇梦到春江叶文玲①四年前,在青海戈壁滩竟日..奔波时,被辉煌如火的大沙漠灼花了眼睛的我,曾经大发奇想:假如让富春江泻到这儿来,那该多好!②那时,我并没见过富春江,却千百次做过有关她的梦,郁达夫屋住”兰江梦亦香”的诗文和叶浅予墨韵淋漓的画卷,早把我对富春江的梦幻濡染得又浓又甜,那绿沉沉的甜梦中,总是悠荡着乡思绵绵的乌篷船。

③我终于圆了梦。

回归浙江仅两年,我已两次遂了与她相亲的心愿。

一是去岁金秋,一在今年暮春,两次均作陪客,陪文朋艺友遨游;一棹轻波碧水路,兴致格外高昂,只觉得不枉我作悬肠念的富春江,比梦中更俏更娇美。

④两次遨游,都是旱路走,水路归。

这行程颇使人得其佳妙:因为,当你迂回山间行行复行行不胜引颈张耳之苦时,突然,一条银练素带在前方闪闪烁烁起来,你兀的眼前一亮,倍觉这碧波粼粼一江水的鲜活可爱;待盼到归程荡舟起桨开始真正的春江游时,这漾波漫流的大水,更令你陶然如醉,神魂飞扬,彼时,你纵有千种愁思万般忧,也将全部消溶在这一江碧玉里。

⑤我始想,富春江的俏,恐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从她与新安江、兰江的汇合处下行,越见委婉袅娜;行过淹没在水中的乌石滩,行至流急涡回的七里泷,(A)富春江裙裾一闪,又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

葫芦湾委实别致有趣,湾形毕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芦,壁立湾畔的奇岩崛石,似乎触手可及,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村居农舍,更添无限野趣。

小船悄悄儿荡进湾来,船上人无不惊殊,若再到那流泻百尺飞珠迸玉的葫芦瀑下溅一溅,定会溅得你满身惬意。

⑥我还想,富春江的娇,也在于她的色泽,无怪她有“第二漓江”之称。

那江水,真是澄于湖海碧于天,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翡翠绿玉铺就的。

行在江上望两岸,只见千嶂染翠,峰峰岭岭尽都浓浓淡淡的绿进去;立在船头看江心,只觉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团团,俱是深深浅浅的绿出来,真难说是山染绿了江,还是江浸绿了山,无怪朋友们相视叹曰:(B)喔,一到富春江,眼瞳都是绿的!⑦我再想,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她无与伦比的静。

由于电站的建成,益发使江水浪敛波平,所以,她虽还是千重涧水汇清流,但那汇和流,仿佛都是在水底暗处悄悄儿进行的,几十里水面竟没弄出丁点儿惊涛骇浪,“临流鼓棹,帆飞若驰\”的光景已不复见,那或顺流或逆水的千舟百舸,亦如动画一般悠悠来去,舒泰、自在极了。

“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亲。

”在轰轰闹闹的现代生活中,烦躁了城市的嚣音后,人们自然格外钟爱富春江这千金难买的幽静。

⑧奇山异水的富春江,钟灵毓秀,风物独绝,而七里泷碑文荟萃的严子陵钓鱼台,尤能展现她扬古启今的魅力。

⑨我又想,古往今来的人对严子陵如此仰慕,大概并不在乎已成百丈悬崖的钓台当年是否真能垂钓,而是敬崇这位先贤不慕富贵不媚皇亲的傲世风骨。

试想,几请不出山宁作垂钓翁的归隐客,倘使活至今日,恐怕更要与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开后门发横财之类歪风邪道绝缘;而这位敢把脚搁在刘秀肚子上午睡的严光先生和喝了高粱酒“见了皇帝不磕头”的山东好汉们的神魂,又是何等的相通相似!⑩哦,钓台不仅是一处风景点,更是历史老人垂落在江边的一只巨手,千年百载,以其特殊的膂力,撩拨着人们心头的重重波澜。

丰哉,富春江,乌篷摇梦梦越酣,惟愿年年得相觅。

1解释文章第一节中加点的一个词语?(2分)整日整天2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作者在富春江的所想。

(4分)(1)我始想:富春江的俏,恐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2)我还想:富春江的娇,也在于水色碧绿清澈(3)我再想: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她无与伦比的静(4)我又想:富春江的人物独具魅力3文中第⑥段写富春江的水,与其最相配的是(A)(3分)A.素湍绿潭,回清倒影B。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C.水何澹澹,山岛耸峙D。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任选一句)(4分)(A)富春江裙裾一闪,又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

(B)喔,一到富春江,眼瞳都是绿的! 我选A)用拟人的修辞方法,“闪”字传神地写出了富春江江景变化之快,表现江流的曲折多姿。

(B)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富春江江水的澄澈碧绿,表现出游人的陶醉之感。

(其中修辞方法描写内容1分,效果及作用1分)5请说说下面一句话的含义。

(3分)钓台不仅是一处风景点,更是历史老人垂落在江边的一只巨手,千年百载,以其特殊的膂lǚ力,撩拨着人们心头的重重波澜。

答:富春江严子陵钓台不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是不畏权势的传统精神的象征,千百年来,它让世人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

(风景美1分;传统精神1分;引人反思1分)古诗赏析训练(一)赋得暮雨送李曹(唐)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①深不见,浦树②远含滋③。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④。

【注释】①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

②浦树:水边的树。

③含滋:湿润,带着水气。

④散丝:雨丝,这里比喻流泪。

长江上笼罩着霏霏细雨,的暮钟声回荡天际。

船帆沾湿后沉沉的变的显重了,慢慢行走,归鸟途中缓缓低飞。

天边的海门隐没了影迹,江岸的远树湿润了芳枝。

此时相送别情无限,泪已沾襟雨又如丝。

(1)全诗描写了暮雨中的哪些景物?(3分)楚江、帆、鸟、海门(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感谢阅读,欢迎大家下载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