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论语十二章〔先秦〕孔子及其弟子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何谈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从何谈音乐呢?”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学生版)《论语》十二章基础知识

(学生版)《论语》十二章基础知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1.孔子,名,字,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创办私学,周游列国,晚年修订六经,即。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包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等。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学派的开创者,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影响。

2.《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编撰而成的体散文集,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3.“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指____________的人。

而后“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____________的人。

4.“小人”是与“君子”相对的一个概念,在先秦典籍中多指____________的人;同时,它还是个谦辞,可用来称呼自己。

后来被赋予道德含义后,指____________的人。

二、加点字注音。

八佾.()自省.()文质彬彬..()譬.如()未成一篑.()迩.之事父()三、一词多义,写出含义1.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沛公安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归天下归仁焉()完璧归赵()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后五年,吾妻来归()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3.克克己复礼为仁()以柔克刚()攻无不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4.敏敏于事而慎于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回虽不敏()5.道就有道而正焉()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任重而道远()得道者多助()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6.言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亦各言其志也()夫三子者之言何如()7.质质胜文则野()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 质明,避哨竹林中(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 8.喻君子喻于义( ) 喻之以理( ) 不足以喻其美( )9.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 徒留无所施( )10.而人而不仁,如礼何()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任重而道远()登高而招()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11.为譬如为山()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大全必考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大全必考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以及对话。

阅读《论语》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了解,也是我国古代思想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将《论语》中的十二章进行知识点归纳,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学而”篇1. 孔子论学:学无止境,要终身学习。

2. 学习的态度:虚心求教,不骄不躁。

第二章:“为政”篇1. 孔子治国理政的思想:明德治国,以德为先。

2. 政治者的道德标准: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第三章:“八佾”篇1. 学习楷模:须学习孔子的弟子们,不断超越自己。

2. 品行操守:律己宽严,善于反省。

第四章:“里仁”篇1. 仁者的品质:宽厚仁爱,以义为先。

2. 仁德传播:以身作则,善行传世。

第五章:“公冶长”篇1. 学习的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忠恕之道:忠诚待人,宽恕他人。

第六章:“雍也”篇1. 言传身教:以言传身教,积极实践,传承德行。

2. 亲善友好:善交者的表现。

第七章:“述而”篇1. 学习策略:虚心向他人请教,长进不已。

2. 知识传播:以德为先,知识传播不拘一格。

第八章:“述而”篇1. 学习的态度:坚持学问,不容怠惰。

2. 知识的普及:普及知识,鼓励他人学习。

第九章:“述而”篇1. 谦虚学习:谦虚好学,不骄不躁。

2. 诚信待人:诚实守信,待人诚恳。

第十章:“述而”篇1. 知识的传承:孔子的弟子们互相学习,传承博大精深的学问。

2. 污蔑诬陷:对不实的言论应予以矫正。

第十一章:“述而”篇1.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忠实可靠。

2. 学习的目的:明德达理,以德治国。

第十二章:“述而”篇1. 言行一致: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2. 高尚的人格:为人正直,坚守原则。

通过以上对《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点归纳,可以更好地了解《论语》所传递的智慧和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大家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塑造高尚的品格。

在《论语》中,所包含的十二章内容丰富多彩、思想精深。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4、成语
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十而立、 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十二章
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 之间常常加“有”字。
二、词
1、古今异义词。 (1)有朋自远方来 朋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2)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 (3)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夺 古义:改变。 今义:夺取。学而时习之 时:名作状,按时。 (2)传不习乎 传:动作名,老师传授的知识。 (3)温故而知新 故:形作名,旧的知识。 新:形作名,新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5)饭疏食饮水
饭:名作动,吃饭。
3、一词多义
(1)实词 真诚,诚实。) 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则是无信(信: 讲信用 ) 知:人不知而不愠( 知: 了解 ) 知之为知之(知: 知道 ) (2)虚词:之、而、其、为、于、者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归纳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归纳

《论语》十二章重点字词小结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
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

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4.其:
仁在其中矣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
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
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志也。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

其中第十二章是《论语》中的一章,共收录了多个有关人际关系、修身养性、教育等方面的言论。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汇总。

1.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2.1):这句话强调的是人们应该关注自己是否了解他人,而不是过分在意他人是否了解自己。

在人际关系中,了解他人比被他人了解更为重要。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2):这句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简化版。

它提醒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遵循互相尊重、互相包容的原则,不要给他人带来不愉快或伤害。

3.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12.15):这句话描述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君子胸怀坦荡,行事光明正大,因此心境开朗;而小人心胸狭窄,动辄戚戚不平,因此常常忧心忡忡。

4. 朝闻道,夕可死矣(12.19):这句话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它表示即使只能一天听到一点道理,也应该珍惜并付诸行动。

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才能够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5. 君子无终食之间迂,过而不改(12.22):这句话强调君子的修养和自律。

君子应当避免盲目追求享乐,要保持适度,并且在犯错误后能够及时改正。

6.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2.22):这句话描绘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从十五岁起,人们开始培养学习的志向,到三十岁成家立业,再到四十岁摆脱迷茫,五十岁认清自己的天命,六十岁保持谦逊和听从,七十岁则追求自由。

7.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2.24):这句话警示我们要有远见和长远计划,因为如果只看眼前利益,将会带来潜在的危机和忧虑。

8. 不学诗,无以言(12.24):这句话表达了学习诗歌的重要性。

诗歌能够培养我们的情感和表达能力,让我们拥有正确、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

9. 言念其可,行思其难(12.25):这句话强调将言语与行动相一致。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归纳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归纳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归纳一、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二、文体知识《论语》属语录体,“论”的意思就是编纂的意思。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492章(则)。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是先秦散文中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著作。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论语》反映了孔子政治的思想、学术的思想和教育的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

三、重点实词1.子:先生,指孔子。

2.时:按时。

3.朋:朋友。

4.愠.(yùn):生气,发怒。

5.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8.谋:出主意。

9.忠:尽心竭力。

10.信:真诚,诚实。

11.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12.习:践行,复习。

13.立:站得住的意思,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14.惑:迷惑。

15.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6.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17.逾:越过,超过。

18.矩:规矩,规范。

19.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0.殆.(dài):有害。

21.堪:忍受。

22.曲:弯曲。

23.逝:流逝。

24.舍:舍弃。

25.夺:改变。

26.笃.(dǔ):忠实,坚守。

27.切:恳切。

四、重点虚词1.乎:文言中用作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

(不亦乐乎.)2.亦:也;“不亦……乎”表反问,译为“不也……吗”。

(不亦.乐乎)3.日:每天。

(吾日.三省吾身)4.矣:语气助词,了。

(可以为师矣.)5.三:虚指表示多,如三令五申、三省吾身、三番五次。

(三.人行)五、通假字1.说:通“悦”,愉快。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点整理人教版《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十二章》是其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下面是《十二章》的重点知识点整理: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含义:这句话指的是友谊的重要性,表达了以真诚的心对待朋友是多么的愉快和快乐。

2.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的含义:这句话指出了智慧、仁爱和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只有具备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生活中保持坚定的信念、没有忧虑和恐惧。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含义:这句话是讲述了待人以善的原则,提倡不做出自己讨厌的事情,从而体现了道德和爱心。

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的含义: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的品质决定了他的人生态度,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会更加坦荡和豁达。

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含义: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对待朋友和对待他人的态度应该是宽容和谦逊的。

6.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含义: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复习过去的知识来获取新的知识,才能成为别人的启蒙老师。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含义:这句话强调了对于知识的追求,只有真正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感兴趣、喜爱甚至激动,才能真正获得该领域的知识和智慧。

8.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的含义:这句话告诫我们,一个真正的士人应该以追求道德和道德品德的高尚为目标,而不是只在乎物质的享受和虚荣。

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含义:这句话强调了智慧、仁爱和勇敢的重要性,只有具备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够在生活中保持坚定的信念、没有忧虑和恐惧。

10.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含义:这句话表达了不同人对于追求的内容的不同,对于智慧追求的人来说,水是美好的,对于仁爱追求的人来说,山是美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其中,《十二章》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修身养性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对《十二章》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1.仁:《十二章》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仁。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一
种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孔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的品质,即关心他人、善良、宽容、谦虚等。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对待他人要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2.人际关系:《十二章》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
应该相互尊重、关心、帮助,以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提倡“和而不同”
的观念,即在保持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追求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3.学习:《十二章》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类进步和发
展的基石,是修身养性的途径。

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观点,认为学习应该是持续不断、有目的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4.修身养性:《十二章》中还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首先要
修身,使自己的心性得到改善和提高。

他提出了“君子谋道不谋食”的观
点,即君子应该追求道德和理想而不是追求物质利益。

5.教育:《十二章》中还涉及到教育的问题。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传
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他提出了“教而不厌”的观点,强调教育应该是全面
的、持续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能力。

6.知行合一:《十二章》中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知识与行动
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和社会。

他提
出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观点,强调通过回顾过去的经验和知
识,不断改进自己的行动。

7.君子:《十二章》中对君子的要求进行了描述。

君子是儒家思想中道德高尚
的人,具备仁、义、礼、智等品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追求道德和理想,以身作则,对他人负责,为社会作出贡献。

8.礼:《十二章》中还涉及到礼的问题。

孔子认为,礼是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
准则,可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他提出了“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左或右,或前或后,虽复如是,而不可奈何者,是以君子不重也”的观点,强调君子应该遵循社会的礼仪规范,但在特定情况下也要有灵活应变的能力。

9.忠诚:《十二章》中强调了忠诚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忠诚是人与人之间最
基本的品质之一,是建立稳定和谐社会的基础。

他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强调人们应该对他人忠诚、诚实、守信。

总而言之,《十二章》是《论语》中的一篇重要篇章,涵盖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仁、人际关系、学习、修身养性、教育、知行合一、君子、礼、忠诚等方面。

通过学习和理解《十二章》,可以更好地把握儒家思想的精髓,指导个人修身养性,建立和谐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