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猴子的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沐猴而冠的故事及典故

沐猴而冠的故事及典故

沐猴而冠的故事及典故沐猴而冠,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猴子戴上了人类的帽子,以为自己变得了高贵,却不知道自己还是一只猴子的故事。

这个成语后来被引申为指某些人自以为了不起,自命不凡的状态,实际上却毫无真才实学,自欺欺人的现象。

据史书记载,沐猴而冠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春秋时期。

那时候,有一只猴子在山上捡到了一个人类的帽子,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猴子觉得自己戴上了这个帽子就变得与众不同,于是开始在兽群中昂首阔步,自以为是地以为自己成了了众生之长。

其他的动物们看到了这个情景,都纷纷感到不可思议,但也不敢得罪这只自命不凡的猴子。

故事的结局是十分讽刺的。

有一天,一阵狂风吹来,猴子的帽子被风吹落了下来。

其他的动物们看到猴子原来只是一只普通的猴子,都纷纷发出嘲笑的声音。

猴子感到十分羞愧,懊悔不已。

这个故事通过一个简单的寓言,揭示了那些自命不凡,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沐猴而冠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启示。

首先,它告诫我们不要自以为了不起,要保持谦逊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自满,以为自己了不起,却不知道自己的成就只是沐猴而冠,虚有其表。

其次,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善于看清事物的本质。

有时候,事物的真相并不是表面所呈现的那样,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沐猴而冠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激励着我们要保持谦逊、真诚的品格,不要自欺欺人,更不要自命不凡。

这个故事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国际上通行的谚语,警示着人们不要自以为了不起,要保持谦逊和真实。

所以,沐猴而冠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教育我们要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要自欺欺人,更不要自命不凡。

只有真正的实力和真诚的品格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希望我们都能以谦逊的心态面对世界,不要自欺欺人,不要沐猴而冠。

有关猴的成语故事及典故

有关猴的成语故事及典故

猴年马⽉ 解释猴、马:⼗⼆⽣肖之⼀。

泛指未来的岁⽉ ⽤法联合式;作状语;含贬义 ⽰例你这样下去,~才能完成 近义词遥遥⽆期 反义词指⽇可待 根据农历⼲⽀,猴年12年⼀个轮回,马⽉也是12个⽉⼀个轮回,凡是猴年,必有⼀个⽉是马⽉,“猴年马⽉”的周期是12年。

2004(农历为甲申年)正好是猴年,从6⽉18⽇开始直⾄7⽉16⽇是农历五⽉,也就是庚午⽉,正好是“猴年”⾥的“马⽉”。

下⼀个“猴年马⽉”是2016年6⽉5⽇⾄7⽉3⽇。

天⽂和古汉语专家,他们都认为,对“猴年马⽉”这个词的来历⽆从考据,复旦⼤学中⽂系古汉语专家骆⽟明教授在查阅相关典籍后表⽰,这个词多半是来⾃民间的谚语。

⼀种流⾏的说法认为,“猴年马⽉”是“何年嘛⽉”谐⾳的变体,⽽在英语中,“猴年马⽉”被认为是“One of these years” 其实每年都有⼀个⽉是马⽉,每年农历正⽉到腊⽉对应的属相依次是:虎、兔、龙、蛇、马、⽺、猴、鸡、狗、猪、⿏、⽜。

杀鸡骇猴 【成语故事】从前⼀个耍猴⼈买了⼀只不听话的猴⼦,艺⼈⼗分⽣⽓,就到市场买来⼀只公鸡,对它不断敲锣打⿎,公鸡吓呆了,艺⼈乘机拿⼑杀了公鸡,坐在⼀旁的猴⼦也吓坏了,从此只要艺⼈说什么或敲锣打⿎,猴⼦就会毫不含糊地执⾏艺⼈的指令。

【典故】俗话说得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宰了,那猴⼉⾃然害怕。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 【释义】传说猴⼦怕见⾎,驯猴的⼈便杀鸡放⾎来恐吓猴⼦。

⽐喻惩罚⼀⼈以恐吓或警戒其他⼈。

【⽤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杀⼀儆百 【近义词】杀鸡吓猴、杀⼀儆百 【成语⽰列】这样做起到杀鸡骇猴的作⽤。

⾐冠沐猴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刘邦、项⽻、楚怀王三⼈约定,谁先攻⼊咸阳谁就做关中王。

刘邦先攻进咸阳,项⽻很不⾼兴,进城就杀百姓及已投降的国王⼦婴,放⽕烧了阿房宫,掠夺⼤量⾦银财宝准备回江东地区。

有⼈在背后讥讽楚国⼈是戴着帽⼦的猴⼦。

【典故】⼈⾔楚⼈沐猴⽽冠⽿,果然。

文学_关于猴子的成语故事

文学_关于猴子的成语故事

关于猴子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沐猴而冠清朝末年, 有位姓文的制台非常害怕洋人的洋枪洋炮。

文制台有一个脾气, 就是在他吃饭的时候, 不准任何人来打扰, 总要等他吃过饭、擦过脸再说。

否则, 对禀报的下人, 轻则责骂, 重则拳脚相加。

这一天, 文制台正在吃饭, 一个外国领事要见制台。

一听洋人来了, 制台吓得六神无主, 不但打破惯例, 说“请进”, 而且穿好衣帽, 亲自来到滴水檐前迎接。

这个领事为什么事情来见制台呢? 原来, 制台新近处死了一名亲兵, 谁知杀的地方不对, 既不在校场, 也不在辕门外, 偏偏在这位领事的公馆旁边, 所以领事前来问罪。

见了面, 领事愤愤地把上述情形讲了一遍, 责问制台, 为什么在他公馆旁边杀人? 制台临时编出一套理由, 说:“这个亲兵原是拳匪, 正因为拳匪专同洋人为难, 这就对贵领事也有所不利, 所以我特地想出一条计来, 把这人杀在贵衙署旁边, 好教他的同党惧怕。

俗话说杀鸡骇猴, 把鸡杀了, 那猴子看到自然就怕。

我这回虽说只杀一个亲兵, 然而所有拳匪见了这个榜样, 以后就不敢再和贵领事为难了。

”那领事听了制台的回答, 称赞他办得好, 告辞而去。

成语故事-杀鸡骇猴比喻愚昧无知。

也比喻白费力气。

传说古代波罗奈城有五百猕猴,有一天五百猕猴游行林中,见树下井中有月亮的倒影,猕猴王就对所有的猕猴说:“今天月亮掉到井里,我们大家得想办法捞出来挂到天上去。

”于是这些猴子就在树一只接一只地往井中延伸,结果树枝断,全部落井。

成语故事-猿猴取月公元前207年8月,刘邦率军逼进咸阳。

就在这时候,赵高趁机杀了秦二世,立二世的侄儿子婴为秦王,并派人来向刘邦求和说是只要让他做关中王,他愿意把秦国献给刘邦。

刘邦见赵高为人奸诈,没有应允。

接着猛攻咸阳,秦王子婴请降。

刘邦带兵进入咸阳,没有杀害子婴,封了库房,关了宫门,与当地群众约法三章后,又退兵霸上(今陕西长安县东)。

没有多久,项羽率领各路诸侯也来到咸阳。

他首先杀掉了只做了四十六天皇帝的秦王子婴,接着又杀了秦国的公子、亲族八百多人、文官武将四千多名,只杀得咸阳街头尸横遍地,流血成河。

猴的成语典故与民间语言

猴的成语典故与民间语言

猴的成语典故与民间语言导读:毛泽东生前对猴子颇有好感,他曾以猴自况“深山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自称“有点猴气,也有点虎气”。

他对孙悟空更是赞赏有加,主张对敌斗争要“学孙猴子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策略,并多次以诗词讴歌孙悟空的斗争精神,其中“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以猴为典入句或修辞,不自毛泽东始。

有关猴子的成语典故、俗语谚语和歇后语源远流长、举不胜举。

如:沐猴而冠《史记·项羽本纪》:“韩生劝项羽都关中,羽曰:‘吾闻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乃烧宫室都彭城。

韩生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朝三暮四《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芋,曰:‘朝三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心猿意马此为佛教用语。

用猿腾马奔比喻凡心无常而多变,后多用于比喻心神不定。

尖嘴猴腮《儒林外史》第3回:范进中举后痰迷心窍,他的岳父胡屠户骂他:“象你这等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杀鸡吓猴比喻惩罚一个人以警告其他人。

《官场现形记》53回:“俗语说得好,叫做‘杀鸡吓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

”树倒猢孙散宋《说薮·曹咏妻》载:曹咏投靠秦桧,做了大官。

秦桧一死,曹就被贬。

厉德斯派人给曹送去一信,曹拆开一看,乃是《树倒猢孙散赋》一篇。

猢狲入布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梅尧臣]受敕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

’”猿鹤虫沙《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

”教猱升天比喻教唆别人做坏事。

《诗经·小雅·角弓》:“毋教猴升木。

”这些成语皆形象、精炼、贴切之语,运用得当可令文章增辉。

有关猴的词汇缀入民间语言,就带来活泼俏皮之感。

如说小孩淘气,是“猴了巴叽”;说人机灵“长了毛比猴都精”;劝人不当教师“家有五斗粮,不做猢狲王”;讥人吝啬“猴子手里掉不出干枣”;至于“孙猴子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看是谁说,强势一方传达的是威胁的`信息,弱势一方则在表达无奈的情绪。

和猴有关的成语典故

和猴有关的成语典故

和猴有关的成语典故今年是猴年,收集了十八条和猴有关的成语。

要学好用好这些成语,需要了解这些成语的出处和来源,因而对部分成语的典故进行了深度的挖掘,以供学习成语的朋友参考。

朝三暮四【拼音】:zhāosānmùsì【出处】:《列子·黄帝》、《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释义】: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故事】:“朝三暮四”是则寓言,讲叙宋国狙公给猴子分配食物的故事。

最早出现在《列子·黄帝》中,后来在《庄子·齐物论》中也引用了“朝三暮四”这个故事。

战国时候,宋国有个老人,很喜欢猴子,养了一大群,大家都称他狙公。

狙公能理解猴子的心理,猴子也懂得主人的话,相处得十分融洽。

猴子每天要吃上好多粮食,狙公宁愿省下家里的口粮,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

没有多久,家里的粮食不够吃了。

狙公想减少猴子们的用粮,但又怕猴子们不听话,就先骗他们说:“以后给你们吃橡栗,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吃了吗?”猴子们听说要减少粮食,都恼怒的乱蹦乱跳,好像向主人示威的样子。

隔了一会,狙公又改口说:“以后给你们吃橡栗,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该够吃了吧!”猴子们一听,早上加了一颗,都高兴地伏在地上,表示满意。

“朝三暮四”这句成语,原意为以诈术欺人,后来用以比喻反复无常。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庄子有关《齐物论》的哲学思想: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

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

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

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

猴的成语故事精选

猴的成语故事精选

猴的成语故事精选猴的成语故事1:肝肠寸断【拼音】:gānchángcùnduàn【释义】:肝脏和肠子一寸一寸地断裂开了。

形容悲痛到了极点。

【原文】: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第二十八》。

【故事】:公元346年,晋将桓温率军上溯长江,攻打蜀国。

船进入三峡时,部将中有人捉到了一只小猿放在船上。

母猿看到了,心急如焚,沿岸奔跑,哀哭号叫。

三峡山势陡峭,江随壁转,壁与天接。

母猿奋不顾身,攀青藤,走绝壁,滚山坡,跟着船队走了一百多里。

船行至巫峡,不觉快了下来,靠着江边,缓缓行进。

这时,母猿哀叫三声,瞧准小猿所在的船跳下,当即气闭伤重。

船上的兵士,剖开母猿,只见肝肠寸断,桓温听说了,怒火冲天,叫人把捉小猿的军官叫来,训斥了一顿,贬了他的官职。

后人存有诗云:巴东三峡巫峡短,猿鹤三声泪粘裳。

猴的成语故事2:猢狲进布袋【拼音】:húsūnrùbùdài【原文】:宋·欧阳修《归田录》:梅圣俞以诗著名三十年,终严禁一官职。

晚年与修成《唐书》,书变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感叹。

其初受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曰:“吾之奏议,堪称猢狲进布袋。

”刁氏对曰:“君子仕宦,亦何异鲇鱼上竹竿耶!”闻者皆以为仁义对。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曰:‘恁么即学人归堂去也。

’师曰:‘猢狲入布袋。

’”【释义】:猢狲:猴子。

猴子入了口袋。

比喻行动丧失约束。

【故事】:北宋梅圣俞是个有名的学者和诗人,为人澹泊,不追求功名利禄,和老妻两人居住在乡村里,读书、写文章、和邻居谈谈说说,觉得很自在,三十年没做一官半职。

可是他有学问的名气很大,连皇帝也知道梅圣俞是个品学皆优的人,因此特地下圣旨,召他到京城去修《唐书》。

他心里不愿意却又不敢违抗皇帝的任命,于是叹着气对妻子说:“我这一去,真可说是‘猢狲入布袋’了。

”猴子是好动的,被塞进布袋该多难受?他妻子也笑道:“你一生不愿做官,这一去恰如‘鲇鱼上钓竿’,有得苦吃呢!”后人用“猢狲进布袋”比喻野性受约束,十分不情愿。

尖嘴猴腮成语故事

尖嘴猴腮成语故事

尖嘴猴腮成语故事《尖嘴猴腮之篇①》从前啊,有一只小猴子叫皮皮。

皮皮长得尖嘴猴腮的,但是它心地特别善良而且非常勇敢。

皮皮住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这片森林里有许多危险的地方。

有一次,森林里突然出现了一股黑烟,把小动物们都吓坏了。

原来是森林边缘的一块草地着火了,火势随着风越烧越大,眼看就要烧到小动物们的家了。

其他小动物都急得团团转,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候,皮皮站了出来,它大声说:“伙伴们,我们不能就这么等着,我们要去灭火!”有些小动物害怕地说:“火那么大,我们怎么可能灭得了啊。

”可皮皮不管这些,它跑到小溪边,用大大的树叶做了一个简易的盛水器,然后一趟一趟地把水往火上浇。

其他小动物看到皮皮这么勇敢,也纷纷效仿。

虽然,小动物们累得气喘吁吁,但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火势终于被控制住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只知道害怕和退缩。

皮皮虽然身形瘦小,尖嘴猴腮看起来没什么威慑力,但是它的勇敢却是最伟大的力量。

小朋友们也要像皮皮一样勇敢,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不要怯懦,要积极地想办法去应对,这样就能克服许多看似难以解决的困难。

《尖嘴猴腮之篇②》在一座山林中有一只聪明的小狐狸,名字叫铃铛。

铃铛天生就是尖嘴猴腮的模样,但是它可有很多点子呢。

铃铛住的这片山林里,食物有时候会比较匮乏。

许多动物因为不适应,都饿瘦了。

可是铃铛却不一样,它到处寻找不同的食物。

它知道山林里有一种树叶,虽然口感不怎么好,但其实富含营养。

别的动物都不愿意吃,觉得这东西看起来就不好吃。

铃铛却不挑食,它给大家说:“伙伴们,不能光吃好吃的,这种树叶能让我们有足够的力气熬过食物匮乏的时候呢。

”可是大家都不信。

铃铛就每天吃这种树叶,过了一阵子,那些只挑好吃食物的动物都饿得有气无力的时候,铃铛却还是活蹦乱跳的。

这下大家都相信铃铛说的话了,在铃铛的带领下,小动物们学会了吃各种不同的食物来保证自己的生存。

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小朋友们,不能挑食。

铃铛虽然长得尖嘴猴腮,但是它的智慧却能让大家摆脱困境。

猴的成语故事大全

猴的成语故事大全

猴的成语故事大全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引人人胜、寓意深远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的有关猴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猴的成语故事1:尖嘴猴腮【拼音】:jiān zuǐ hóu sāi【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象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肉吃。

”【释义】:原意是说猴的尖嘴巴、瘦面颊。

现用来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

通常用作贬义词。

【故事】:出自《儒林外史》《范进中举》的故事中。

范进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他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

到了六月尽头,范进想进城乡试。

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胡屠户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不要得意忘形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屁!’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过意不去,舍给你的,如今疑心就想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赚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娘和你老婆才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到钱把银子,都给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喝西北风?”一顿夹七夹八,骂得范进摸门不著。

辞了丈人回来,自己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

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因向几个同案商议,瞒著丈人,到城里乡试。

出了场,即刻回家。

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被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一顿。

后人用“尖嘴猴腮”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

猴的成语故事2:猴头猴脑【拼音】:hóu tóu hóu nǎo【出处】: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二十一回:“看他虽是人形,却似猴头猴脑,身上着件单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猴子的成语故事
今年是农历的丙申猴年,传说中的猴年马月也即将到来。

关于猴子的成语故事你知道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猴年马月
猴年马月,意指遥遥无期。

这要从传统的干支历法和十二生肖说起。

干支即天干地支,天干犹如树木的主干,地支犹如树木的枝杈。

这里涉及的是地支与生肖。

地支十二个,生肖十二种,恰好吻合,搭配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与年、月、时对应。

年、月、时对应的地支和生肖轮回次序不变,除每年的所属不同外,月和时都是固定的。

每年农历正月到腊月对应的生肖依次是: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

故而,每年五月都是马月。

马和地支的午搭配在一起,时当是11时至13时,每日这两个小时都是马时,多称午时。

而年则要12个轮回才能转来一次,2016年轮转回来的正好是猴年,农历五月是马月,由此.一个“猴年马月”即将光临!
沐猴而冠
沐猴而冠,比喻虚有其表,没有真正的能力。

西汉?司
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项羽小时候不好好读书,后来改学剑,也不肯用功,他的叔父很生气。

项羽说:“读书有什么用,只能记名姓而已。

学剑也只能抵挡一个人,我要学能抵挡万人的本事。

”后来项羽带兵攻入成阳,杀了秦二世子婴,烧了秦朝的宫殿,收拾了秦朝许多财物就准备回去。

有人劝他说:“关中这个地方很险要,土地肥饶,可以建都称霸。

”项羽见宫殿都被烧毁了,又想赶快还乡,便说:“富贵了不回家乡,就像穿着锦绣衣服在黑暗中行走一样,谁会知道呢!”劝说的人叹道:“人家说项羽像只戴着帽子的猕猴,徒有虚名,果然不错。


猿猴取月
猿猴取月,比喻愚昧无知,也比喻白费力气。

出自宋?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

”传说古代波罗奈城有五百猕猴,有一天,五百猕猴游行林中,见树下井中有月亮的倒影,猕猴王就对其他猕猴说:“今天月亮掉到了井里,我们得想办法把它捞出来挂到天上去。

”于是,这些猴子就在树上一只接一只地吊起来往井中延伸,结果树枝折断,猴子全部落到了井里。

杀鸡儆猴
杀鸡儆猴,本义是杀鸡给猴子看,多用来比喻惩罚一个人来吓唬或警诫另外的人。

相传猴子是最怕见血的,驯猴的
人往往先杀掉鸡,叫猴看看血的厉害,以便逐步进行驯化。

而捕猴的人多采用杀鸡战术,不管猴子怎样顽强抵抗,只要雄鸡一声惨叫,鲜血一冒,猴子便全身瘫软,任人捕获了。

棘尖刻猴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

故事说燕王喜欢奇巧之术,有个卫国人投其所好,声称能在荆棘尖上刻出母猴。

燕王很高兴,便让他享受五乘的俸禄。

那时方圆六里为一乘,五乘为方圆三十里,这么大块地的收成足够他顿顿吃香的喝辣的。

可燕王也不傻,要亲眼观看这独门绝技。

哪知,那厮精明过人,说要看也可以,需要燕王半年不能入后宫,还要斋戒,不饮酒,不食肉。

即使斋戒时间到了,也只能在雨停日出、半明半暗的时辰才会看见。

没想到棘尖刻猴这么神秘,弄得燕王有些晕头转向。

这时有个郑国人告诉燕王,棘尖刻猴要用刀具,棘尖那么细小,刀具肯定更细小。

大王不必看卫人雕刻,看看他那细小的刀具即可。

燕王甚喜,叫来那个刻猴的人说要看他的刀。

那人谎称回家去取,却自此黄鹤一去无消息,溜之大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