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浊度原水处理方法

合集下载

生活饮用水的主要处理工艺流程

生活饮用水的主要处理工艺流程

生活饮用水的主要处理工艺流程生活饮用水的处理工艺流程是确保水源安全、提高水质的重要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生活饮用水的主要处理工艺流程,包括原水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和水质监测等环节。

1. 原水处理原水处理是将自然水源(如河水、湖水、地下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其中的悬浮物、浑浊物、有机物和微生物等。

常用的原水处理方法包括:1.1 水源筛选:通过格栅和滤网去除大颗粒悬浮物和杂质。

1.2 沉淀:将水源放置在沉淀池中,利用重力使悬浮物沉淀到底部。

1.3 调节pH值:根据原水的pH值进行调节,使其适合后续处理工艺。

1.4 混凝剂投加:投加混凝剂(如聚合氯化铝)使悬浮物凝结成较大颗粒。

2. 混凝沉淀混凝沉淀是将原水中的细小颗粒物和胶体物质会萃成较大颗粒,以便后续过滤处理。

主要包括以下步骤:2.1 混凝剂投加:在混凝池中投加适量的混凝剂,使悬浮物和胶体物质凝结成较大颗粒。

2.2 混凝搅拌:通过搅拌设备将混凝剂充分混合,促进颗粒的会萃。

2.3 沉淀:将混凝后的水体放置在沉淀池中,利用重力使颗粒沉淀到底部。

2.4 澄清水采集:从沉淀池的上层取出澄清水,即混凝沉淀后的水体。

3. 过滤过滤是将混凝沉淀后的水体通过过滤介质,去除残存的悬浮物、胶体物质和微生物等。

常用的过滤介质包括砂滤器、活性炭滤器和微滤器等。

过滤的步骤如下:3.1 砂滤:将混凝沉淀后的水体通过砂滤器,去除较大颗粒物和胶体物质。

3.2 活性炭吸附:将经过砂滤的水体通过活性炭滤器,去除有机物和异味。

3.3 微滤:将经过活性炭滤器的水体通过微滤器,去除微生物和细菌等。

4. 消毒消毒是为了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

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氯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等。

消毒的步骤如下:4.1 氯消毒:在水体中投加适量的氯化物(如氯气、次氯酸钠),杀灭水中的细菌和病毒。

4.2 紫外线消毒:将水体通过紫外线灯照射,破坏细菌和病毒的DNA结构,使其失去繁殖能力。

污水处理中的浊度去除

污水处理中的浊度去除
污水处理中的浊 度去除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4
目录
• 引言 • 浊度去除原理 • 污水处理中的浊度去除技术 • 新型浊度去除技术 • 浊度去除效果的影响因素 • 案例分析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污水处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 节,浊度去除是污水处理中的 关键步骤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 展,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浊 度去除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01
02
03
处理工艺
不同的处理工艺对浊度去 除效果有显著影响,如沉 淀池、过滤池、活性污泥 法等。
处理流程
合理的处理流程可以提高 浊度去除效果,如多级处 理、串联处理等。
操作参数
操作参数如pH值、温度、 压力等对浊度去除效果有 显著影响,需根据实际情 况调整。
设备因素
设备性能
设备性能对浊度去除效果 有直接影响,如设备的处 理能力、工作效率、维护 成本等。
超滤膜过滤
总结词
利用超滤膜的筛分作用,将污水中的悬浮颗粒和微生物截留,达到浊度去除的目的。
详细描述
超滤膜是一种孔径大小介于微滤膜和纳滤膜之间的半透膜,能够截留污水中的悬浮颗粒、微生物等,从而实现浊 度的降低。超滤膜过滤技术具有分离效果好、通量稳定、易于自动化控制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膜污染、清洗困 难等问题。
设备配置
合理的设备配置可以提高 浊度去除效果,如设备数 量、布局、型号等。
设备运行状况
设备运行状况对浊度去除 效果有显著影响,如设备 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 性等。
06
案例分析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浊度去除效果分析
总结词
该案例分析了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浊度去除效果,通过对比不同处理工艺对浊 度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组合。

低温低浊水处理

低温低浊水处理

低温低浊水处理低温低浊水处理工艺研究1难以净化的原因低温低浊水中的杂质,主要是以细的胶体分散体系溶于水中,而且胶体颗粒比较均匀,胶体颗粒具有很强的动力稳定性}t凝聚稳定性,并且带负电的胶体微粒数量很小。

所以,为达到电中和所需的混凝剂也少,因此形成的絮凝体细、少、轻、难于沉淀,易于穿透滤层。

由于浊度较低,胶体颗粒数目较少,颗粒相互碰撞而聚集的机会减少。

水温低,胶体颗粒的Zeta 电位较高[‘」,胶体颗粒间的排斥势能较大,而且此时颗粒布朗运动动能减小,粘滞系数增大,更不利于颗粒碰撞,而使胶体颗粒脱稳困难。

水温低,胶体的溶剂化作用增强,颗粒周围水化作用突出,妨碍其絮凝。

水温低,水的粘度变大而使沉速减小,加之低温时气体的溶解度大,使形成的絮凝体密度降低,溶解气体大量吸附在絮凝体周围,也不利于其沉淀。

2国内外研究现状2。

1生物法清华大学的胡江泳,王占生[[z]针对低温低浊污染水源,采用生物预处理的手段进行现场试验研究,结果发现以陶粒为载体的生物预处理工艺,常温能去除水中有机物COD 26.2 % , SS 60%一70 %,氨氮80%a温度小于3℃时,COI〕去除率20%,SS去掉40 %,氨氮减少50 %。

2.2气浮技术气浮工艺净化水质的原理是利用压力溶气水骤然减压释放大量的微细气泡与原水加药混凝产生的絮体粘附在一起,使其整体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使带气絮体浮至水面,形成浮渣,从而实现悬浮胶体杂质的去除及水质的净化。

王毅力等[[3]采用絮凝一溶气气浮(DAF)工艺处理密云水库低温、低浊水的中试结果表明,碱化度B值越高的PAC,其电中和能力越强,而且在相同的除浊效果下絮凝剂投量也越少。

该工艺对于不同浊度的原水可达到70 % -J 85%的除浊率,且原水浊度越高,除浊率也越高。

但该工艺最大的弊端是需要增加溶气设备。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的熊长学〔4〕将北方某水厂处理工艺进行改造,将浮沉池改为斜管沉淀池,而普通快滤池增加气浮系统,研究表明出厂水浊度可以降到0。

浑浊度汇总

浑浊度汇总

水的浑浊度是表示水中悬浮物和胶体杂质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

是水中悬浮杂质与胶体光学的综反应,是评定水质感官性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徇衡量水质良好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的浑浊度,简称浊度。

供饮用的水浑浊度越低,水中化学有害物质及病毒等物的含量亦越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水平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对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通过对水质浑浊度的测定,不但能表明该水样的物理外观是否可使使用者接受,同时也是对水内悬物和胶状物的含量或污染程度的一种间接和快速的估计。

所以,经过净化的水必须具有良好的物理外观,即无色透明和没有沉淀。

水的透明度与浑浊度成反比关系,浑浊度愈低,透明度愈高,反之亦然。

出厂水的浑浊度低,有利于加氯消毒后的水减少臭和味,有助于防止细菌和其它微生物的重新繁殖。

在整个配水系统中保持低的浑浊度,有利于适量余氯的存在。

浊度是水的一种光学性质,它造成了通过水样的光线被吸收,被散射而不能直线穿过。

最低检测浑浊度1散射单位(NTU),经常规净化处理后,出厂水一般均不超过1NTU,管网末梢水在特殊情况下不超过5NTU。

水的浑浊度高,能影响消毒效果,使消毒剂用量增加,浑浊度低意味着水中对人体危害的某些有害物质、细菌、病毒减少,所以“水质标准”要求集中式给水,即可保证饮用水的消毒效果和确保给水在微生物学方面的安全。

水中浑浊度指标通常都是24小时实时监控,浑浊度的上升或下降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原因。

一、水处理流程中浊度突然上升原因分析水处理过程中浊度应实时分级监控,哪个部分浊度异常就从哪个部分查找原因。

根据水工艺流程,大致根据以下三个部分进行排查。

1.反应池常见问题。

⑴投药量过大现象:反应池后部出现泥水分离过早沉淀,未能在沉淀池形成沉淀,沉淀池出口有大量矾花带出,并呈乳白色。

措施:①减少投药量②整流槽排泥⑵投药量过小现象:反应池后部没有泥水分离现象,水呈浑浊模糊状。

措施:①增大投药量②减少进水量③沉淀池排泥2.沉淀池注意事项。

低温低浊水处理技术

低温低浊水处理技术

低温低浊水处理技术摘要:低温低浊水处理是净水技术的一个难点,从水温、水中微粒浓度及有机污染物三个方面分析了这种水质难于处理的原因。

基于众多水处理工作者的试验研究与实践,对多种低温低浊水处理技术、药剂优选技术、泥渣回流技术、微絮凝技术、气浮技术与强化混凝技术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低温低浊水;处理;混凝;浊度1 导论低温低浊水的处理是给水处理工程中的难题之一,一直困扰着给水界。

给水处理领域中对低温低浊水尚没有确切的定义,我国北方气候寒冷,冬春季节水温可降至0~2℃,浊度降到10~30NTU(有时10NTU以下);我国南方地区以长江水系为代表每年随着冬季的到来,水温和浊度逐渐下降,水温一般在3~7℃,浊度一般在20~50NTU之间变化,把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温度低于10℃或浊度低于30NTU的地表水称为低温低浊度水[1]。

这种低温低浊水很难处理,即使增大混凝剂投加量,净化后的水质仍很难达到国家饮用水的标准。

为此,我国通过20多年的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基本攻克这一技术难关,获得了显著的成果。

2 低温低浊水难以净化的原因低温低浊水的水质特点是,水的粘度大,水中微粒尺寸小且粒径分布均匀,絮凝反应慢,生成的絮凝体小而不易沉降,因此,常规的混凝技术难以处理出合格的出水。

影响低温低浊水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水温的影响(1)水温对混凝剂的水解反应有明显的影响,低水温使水解反应速度减缓,在常见的混凝剂中,铝盐较铁盐受水温影响大;(2)低温时水的粘度大,增大了水流的剪切力,不利于水中微小颗粒碰撞、凝聚和絮凝体的成长,絮凝速率和颗粒沉降速度也减小,使絮凝体含水率上升,絮凝体变得疏松,密度下降,絮凝体沉降性能变差;(3)微粒的布朗运动是水中胶体微粒的稳定因素,但也是微粒的不稳定因素,微粒的布朗运动可促使微粒间相互接触碰撞,从而使彼此吸附凝聚,而低水温减弱微粒的布朗运动,不利于微粒间碰撞凝聚。

2.2 水中微粒浓度的影响良好的混凝处理效果是基于混凝过程中微粒具有较多的碰撞机会,提高了碰撞几率,也就提高了微粒间的凝聚机会,促进微粒的凝聚成长,如果水中微粒浓度太低,势必影响混凝处理过程的正常进行。

低温低浊水处理的研究现状

低温低浊水处理的研究现状

低温低浊水处理的研究现状摘要:低温低浊水主要的定义为水温在0~4℃、浊度低于30 NTU的冬季水库水、江河水。

我国北部地区水在冰冻期时以及部分南部地区水在最寒冷时期,浊度和温度均属于低温低浊水的属性。

由于具有黏度大、温度低、碱度低等特点,低温低浊水的处理仍然是一个水处理界的难题,传统的处理方式得不到理想的结果。

饮用水安全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于低温低浊水水质处理方式的研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关键词:低温低浊;水处理1 低温低浊产生的影响1.1 低温对水处理的影响低温条件会降低水体的p H值,影响絮凝剂的最佳使用范围,同时无机盐混凝剂在水解时吸热,低温条件下混凝剂难以水解,水解速度的下降不利于无机混凝剂发挥作用。

水体胶体微粒在黏度大的低温水体中运动速率小,布朗运动的减缓导致微粒间的碰撞次数减少,不利于脱稳沉降。

低温水体黏度增大,增大的水流剪力阻碍絮体间的聚集和成长,絮体在下降过程中极易被破坏。

低温也会使颗粒间的水化作用变强,内部水化膜的黏度和重度增加,黏附强度受到影响,絮凝效果降低。

低温造成的颗粒所带电位的提高,也会降低颗粒间的吸附力,种种因素对絮凝效果造成影响。

1.2 低浊对水处理的影响低浊水中的颗粒物在水体中分散均匀且较为细小,动力学稳定性和聚集稳定性非常强,絮体形成后体积较小不易于絮体的积聚后发生沉淀。

且由于低浊水中的悬浮物浓度较低,颗粒运动速度小,颗粒碰撞几率小,不利于絮体的形成,形成絮体也容易被混凝搅拌所破坏。

2 低温低浊水处理技术2.1 混凝剂、助凝剂的遴选在水处理过程中,使用絮体大、沉降效果好、投加量低并且适应性强的絮凝剂更有利于对原水进行后续处理。

部分水厂在处理低温低浊水时,选择增加混凝剂的投放量和增强搅拌强度的方式,提高成本的情况下还会带来用水安全问题,且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因此,选择合理的混凝剂和助凝剂,能有效提高出水水质。

合适的选择有利于增强颗粒间的碰撞,充分发挥混凝剂吸附架桥、中和电性、网捕或卷扫作用。

常用的给水处理方法

常用的给水处理方法

常用的给水处理方法:1.澄清:水的澄清处理对象主要是原水中悬浮物及胶体物质,降低这些物质在原水中形成的浑浊度。

澄清工艺(混凝、沉淀和过滤)除了能降低原水的浑浊度,同时对色度、细菌、以及病毒等的去除也相当有效。

具体处理的工艺流程又可分为:混凝、沉淀和过滤。

1.1 混凝在原水中投入药剂(净水剂),使药剂与原水经过充分的混合与反应(即混凝过程在反应池进行),这样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杂质形成易于沉淀的大颗粒絮凝体,俗称“矾花”。

1.2 沉淀通过混凝过程的原水夹带大颗粒絮凝体以一定的水流速度流进沉淀池,通过沉淀池进行重力分离,将水中比重大的杂质颗粒下沉至沉淀池底部排出。

上述净化过程也可以通过澄清池来完成,澄清池是集反应和沉淀于一体的处理构筑物。

1.3过滤原水通过混凝、沉淀工艺后,水的浑浊度大为降低,但通过集水槽流入水池中的沉淀水仍然残留一些细小的杂质,通过滤池中的粒状滤料(如石英砂、无烟煤等)截留水中细小杂质,使水的浑浊度进一步降低。

当原水浑浊度较低时,投入药剂后的原水也可以不经过混凝、沉淀等处理过程而直接进入过滤处理。

当原水浑浊度较高时,通常用沉砂池或预沉池去除粒径较大的泥沙颗粒。

2.消毒当原水进行混凝、沉淀、过滤处理之后,通过管道流入清水池,必须进行消毒,消毒的方法是在水中投入氯气、漂白粉或其它消毒剂,用以杀灭水中的致病微生物。

也有采用臭氧或紫外线照射等方法对水进行消毒的。

除以上所述二类给水处理方法之外,其它常用的处理方法还有除臭、除味、除铁;软化、淡化和除盐等。

根据不同的原水水质和对处理后的水质要求,上述各种处理方法可以单独采用,也可以几种处理方法联合采用,以形成不同的处理系统。

在水质净化中,通常都是几种处理方法联合使用的。

数十年来,自来水的处理一直采取传统的漂白法、氧气法和二氧化氢法等,这些方法的共性是成本虽然稍微低一些,但是在消毒灭菌后会留下微量的含氯物,在有化学污染物的情况下,这些含氯物质就可能会演变成致病的物质,这叫做“二次污染”,现代医学表明:漂白粉、二氧化氯、氯气都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潜在根源。

原水处理工艺

原水处理工艺

原水处理是指将自然界中的原始水源进行处理和净化,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用水需求。

原水处理工艺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水源选择:根据水源的性质和水质的要求,选择适合的水源,如地表水、地下水或淡水。

水质分析:对原水进行水质分析,确定其含有的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等成分和浓度,以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预处理:包括混凝、絮凝、沉淀等工艺,用于去除原水中的悬浮物、浊度物质和颜色等。

水质调整:对原水进行调整,如pH值调节、硬度的调整等,以使水质达到要求。

终端过滤:通过过滤器、活性炭等过滤材料,去除水中的微生物、余氯、重金属和有机物等。

消毒:采用物理方法(紫外线照射)或化学方法(加入消毒剂如氯、臭氧)对水进行消毒,杀灭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

后处理:包括水质调整、去除残余氯、加入防腐剂等,以保证水质的稳定和安全。

监测和控制:对处理好的水进行水质监测,确保水质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和不同水源的处理工艺可能略有不同,具体的处理工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浊度原水处理方法
国内水厂在处理低浊度原水时,絮凝反应一般采用铝系或铁系无机絮凝剂[1]。

铝盐水解过
程产生的矾花大,絮体卷扫和夹杂作用明显,工艺路线成熟[2]。

但铝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温
度低时投药量较大,且铝盐作为混凝剂有时会使出厂水中铝含量增加[3],对人体造成毒害。


盐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受温度影响小、絮体对微生物的亲和力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4]。

低浊度水因含有的颗粒数量少,颗粒发生碰撞的几率降低,容易产生絮凝体较小、不易沉降
等问题[5]。

为提高沉淀效率,节约制水成本,通常投加生石灰[6]、聚丙烯酰胺[7]、活化硅酸[8, 9]等助凝剂来提高混凝效果。

某水厂原水为低浊度的水库水,考虑采用絮凝、沉淀、过滤及消毒的常规工艺进行处理,为
确定合理的絮凝剂投加量及助凝剂,需进行絮凝试验。

笔者根据低浊水的特点,以氯化铁为絮凝剂,投加氢氧化钠来确定反应的最佳pH,并进一步确定氯化铁的最佳投加量,最后考察了聚丙烯酰胺、高岭土和硅藻土的助凝效果,旨在找出适合低浊、低碱度水的助凝技术,以服务于工程实践。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原水水质。

主要水质指标:色度<15度,浊度2~4 NTU,pH为6.5~7,高锰酸盐0.9~1.2 mg/L,无异臭、异味。

(2)絮凝试验条件。

在MY3000-6六联搅拌器上进行静态烧杯试验,参数根据水厂絮凝池设计
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

(3)试验方法。

分别取若干1 L水样置于1 L烧杯中,用1.0 mol/L的NaOH溶液调节水样pH,投加10 g/L的FeCl3作为絮凝剂,并分别投加高岭土、硅藻土、PAM溶液(1 g/L)作为助凝剂,
将其置于六联搅拌机上,按上述絮凝试验条件进行试验。

(4)分析方法。

pH使用HQ30 d型pH计(美国哈希公司)测定;浊度使用DR890浊度仪(美国哈
希公司)检测;肉眼可见物由直接观察法检测;嗅和味由嗅气和尝味法检测。

2 结果与讨论
2.1 pH对FeCl3絮凝效果的影响
pH对絮凝效果有较大影响。

Mingquan Yan等[10]利用CaO调节原水pH,再配合低盐基度聚
合氯化铝处理低碱度水,可大大提高对天然有机物和颗粒物的去除效果。

王桂荣等[11]先加入适
量氢氧化钠调节原水pH,再加入聚合氯化铝,可大幅降低出水浊度,形成的矾花较大且密实,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

试验中水样pH约为6.9,水温18 ℃,初始浊度约为2~4 NTU。

FeCl3投加量为3.6 mg/L,
投加NaOH溶液调节原水pH,按表1参数进行絮凝沉淀试验。

不同pH下的絮凝沉淀效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pH为7.0时烧杯中产生的絮体颗粒极为细小,絮凝效果较差;pH为8.0、9.0时则有大量肉眼可见的絮体产生并存在大粒径矾花,絮凝效果明显较好。

由此可见原水pH对FeCl3的絮凝效果有一定影响,考虑到pH调至9.0时NaOH溶液投加量较大,故絮凝试验最优pH 取8.0。

2.2 FeCl3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试验条件:水样初始浊度为3.02 NTU,调节pH至8.0,不加入助凝剂,以FeCl3溶液为絮凝剂,投加量取1.2~4.0 mg/L,在一定水力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静置15 min,考察FeCl3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试验发现:FeCl3投加量<1.6 mg/L时,无矾花产生;当投加量为
1.8~
2.6 mg/L时,每只烧杯内均有矾花产生,但颗粒粒径普遍偏小;投加量在2.8~
3.0 mg/L时矾花明显增多,但颗粒粒径偏小;投加量在3.2~3.8 mg/L时矾花多而密实,粒径较大。

投加量超过3.8 mg/L后矾花数量无明显增加,但出水浊度有所上升,且色度明显上升;投加量>5.2 mg/L后出水色度>50度,呈淡红褐色。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FeCl3溶液的最佳投加量为3.2~3.8 mg/L,此时最小剩余浊度为0.73 NTU,浊度去除率为75.8%。

2.3 高岭土投加量对FeCl3絮凝效果的影响
为提高FeCl3的絮凝效果,采用当地常见的高岭土作为助凝剂。

试验条件:水样初始浊度为2.21 NTU,水温18 ℃,pH调至8.03,FeCl3投加量为3.6 mg/L。

改变高岭土投加量进行试验,取上清液测定剩余浊度,测定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高岭土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高岭土投加量的增大,剩余浊度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加,高岭土最佳投加范围为3~4 mg/L,投加3 mg/L的高岭土时最小剩余浊度为0.55 NTU,浊度最大去除率为75.1%。

试验中,投加高岭土后矾花的形成时间明显缩短,矾花颗粒较大,但投加高岭土与不投加高岭土的剩余浊度无显著性区别。

2.4 硅藻土投加量对FeCl3絮凝效果的影响
试验条件:水样初始浊度为2.35 NTU,水温18 ℃,pH调至8.08,FeCl3投加量为3.6
mg/L。

以硅藻土为助凝剂,投加量为0.5~3.0 mg/L,测定上清液的剩余浊度,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硅藻土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硅藻土的逐渐投加,剩余浊度先减小后逐渐增加,硅藻土最佳投加量为2 mg/L,相应的最小剩余浊度为0.57 NTU,浊度最大去除率为75.7%。

试验中,投加硅藻土后矾花形成时间明显缩短,矾花颗粒粒径较大,但投加硅藻土与不投加硅藻土的剩余浊度无显著性
区别。

2.5 PAM投加量对FeCl3絮凝效果的影响
试验条件:水样初始浊度为2.72 NTU,水温18 ℃,pH调至8.0,FeCl3投加量为3.6 mg/L。

以PAM为助凝剂,其投加量为0.1~0.4 mg/L,测定上清液的剩余浊度,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PAM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由图3可以看出,PAM最佳投加量为0.2~0.3 mg/L,综合矾花产生情况,PAM最佳投加量取0.2 mg/L,相应的最小剩余浊度为0.35 NTU,最大浊度去除率为87.1%。

试验中投加PAM后矾花形成时间明显缩短,矾花颗粒粒径较大,且剩余浊度进一步降低。

3 结论
(1)原水浊度为2~4 NTU时需调节pH,pH为8.0时絮凝效果最好。

(2)在最佳pH下,FeCl3的最佳投加量为3.2~3.8 mg/L,此时絮凝沉淀后出水浊度最低可达0.73 NTU,色度在10度以下。

(3)在絮凝反应过程中投加高岭土、硅藻土和PAM都有一定促进作用,其中投加PAM后浊度去除率最大,效果最好,推荐使用PAM作为助凝剂。

(文章来源: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