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盐城传统文化
盐城的特色

盐城的特色
盐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盐城海盐文化:盐城因盐而兴,有着悠久的海盐文化和丰富的盐业遗迹。
盐城的海盐博物馆、盐城工农路老盐仓等都是海盐文化的代表。
2.湿地生态:盐城拥有大片的滩涂和湿地,是全球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
这里有着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世界自然遗产地。
3.淮剧与杂技:淮剧和杂技是盐城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盐城淮剧博物馆和杂技博物馆等场馆展示了淮剧与杂技的历史和技艺。
4.东沙美食:东沙是盐城沿海的一个小镇,这里的美食以海鲜为主,以新鲜、原味为特色,深受游客喜爱。
5.民俗文化:盐城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盐城十番、跑马灯、踩高跷等传统表演和活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6.革命老区:盐城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等地是学习和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场所。
7.人文历史:盐城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
盐城的名人、名胜、名居等资源丰富,如北宋著名水利专家刘彝、明未清初著名书画家胡启用、晚清著名小说家李伯元等历史名人和古云梯关、古海春轩等历史遗迹。
总的来说,盐城的特色涵盖了自然景观、文化艺术、人文历史等多个方面。
这些特色使得盐城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城市。
写一篇关于盐城非遗的作文

写一篇关于盐城非遗的作文盐城,这地方可能你听得多了,但盐城的非遗,你了解过吗?咱们聊聊盐城的那些“古老绝技”,说不定你会觉得这地方有点意思。
先从盐城的“非遗”大佬说起——那就是盐城皮影戏。
要说皮影戏,得先了解这玩意儿怎么回事。
皮影戏就是用皮做成的小人儿,通过灯光投射在屏幕上,讲故事。
这玩意儿是老祖宗的创意,一开始那小人儿的动作可不算灵活,但现在有了不少改进,动作流畅了不少。
上回我去盐城看了场皮影戏,真是大开眼界。
你想象一下,一位年长的大爷坐在台上,旁边还得有帮手。
他们一边操控那些小人儿,一边用非常有节奏的声音讲故事。
你问我那个大爷是什么人?别说了,那可是真正的“皮影师傅”,手艺可不是一般的好。
要是你觉得这表演很简单,错了,背后可得花不少功夫呢。
“哎,老王,你这小人儿怎么比我这动作多呢?”台下的我忍不住问。
“哈哈,你看我这可是有点诀窍的。
”老王笑得特别得意,“要是学会了,咱们盐城的皮影戏就有得看了!”真心话,听老王这么一说,我倒是有点想学了。
可你得知道,皮影戏可不是随便摆摆小人儿那么简单,那可是集了“巧手”和“耐心”的艺术呢。
除了皮影戏,盐城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非遗”——盐城的民间剪纸。
说白了,就是用剪刀剪出各种花纹图案。
你想啊,剪纸这事儿还真挺有趣的。
有一次,我去一户人家看剪纸,那家人正在剪个“福”字,手法那叫一个精细。
看着她那小刀子上下翻飞,图案就出来了,真让人惊叹不已。
“哎呀,这剪纸剪得真好,你这剪纸有啥特别的秘诀吗?”我好奇地问。
“秘诀?”那位阿姨笑了笑,“其实就是用心,剪的时候得慢工出细活,这样才能把每个细节都做得完美。
”听完这话,我只好点头。
剪纸这种东西,看似简单,其实还得靠心机和时间,哪像咱们普通人一样,随便玩玩就行了。
讲到盐城的非遗,咱还得提提盐城的传统工艺——盐雕。
盐雕,就是用盐做成各种各样的雕塑,巧夺天工,特别有意思。
你看那盐雕,不仅有栩栩如生的动物,还有各种造型奇特的艺术品。
江苏盐城民俗民风简介

江苏盐城民俗民风简介开船习俗满载会与满载酒旧时,渔民,们在汛期出海之前,要举行贡会,贡会的宗旨是“龙王保佑,满载而归”。
因此又叫满载会。
下海若能满载而归,便认为是龙王发了慈悲,船主须备足酒菜,拜谢龙王。
然后全船人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称之为满载酒。
此俗已延续许多年,直至现在,渔船出海归来,家家都有饮酒放鞭炮的习俗。
开网门每年的正月初,渔民出海之前,都要举行开网仪式。
这天船主装点香烛、恭奉三牲(猪头、鸡、鱼),船主领头,阖船渔夫人人跪拜海神,祈求出海平安,然后,众船民在船主家吃“满载酒。
酒后,由船老大主持祭网仪式:敲锣鸣炮,将渔网平放海滩上,请一孕妇在网上剪2--3个眼,然后再拖网上船,起锚开航。
开船是,先将船调个头,谓之“攘风”。
无风是,船老大站立船头,领头高喊“哦嗬嗬哦嗬---嗬”,叫做唤风,说是风在天上转,船上要人唤。
三月踏青农历三月,平原水乡已是草长莺飞,水和土柔。
丽日春风之下,桃花绿水之间,度过了严冬的人们纷纷来到郊外田野,嬉戏闲游,踏青漫步。
三月三,晋化称上已节。
《周礼春官》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
”衅浴,就是用香草熏汤沐浴。
春秋时,郑国于三月上旬之“已”日,男女偕同来水边,执兰招魂,戏谑恋慕。
到汉朝,官吏定于上已之日,“皆禊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疾”。
上已节由此而形成。
晋代以后,这一节日改为固定日期,“多用三月三日,不复用已日”。
过去,三月三这天,盐平原的百姓们,无论男女老幼均可携手至河边举柳枝洒水嬉戏。
有的带着风筝去郊外放飞,或在乡间野外拔茅针,采野花,挖荠菜。
尽情娱乐一天之后,夕阳西下时才带着大地的芬芳返回家门。
如今三月三踏青的习俗虽已部分消失,但人们在三月三前后去郊外春游的却日益增多。
春日郊游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大乐事了。
美丽的三月三,源远流长,令人神往。
爆谷卜年华时近春节,盐城的街头巷尾不时传出炸米的爆谷声。
成群的孩子提篮挂兜争着炸炒米,主妇和老人也不甘落后,凑合其中。
盐城市的特色文化

盐城市的特色文化盐城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地处苏北平原地带,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盐城市这个城市的特色文化与其地理地位和历史沿革密不可分,其内涵丰富而又独特,充满人文气息,至今仍深深影响着盐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一、盐城的历史文化盐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3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盐城地区就有人类生息。
孔子曾说:“盐有五味而为之者,莫加于江淮之间”。
在古代,盐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货币和交换媒介,盐城是最早炼盐的地方之一,在中国的历史上,盐城一直是个以盐业闻名的城市,盐是盐城最主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盐城的历史文化丰富而又多元,古时候盐城是冶铁之地,留下了许多古老的冶铁遗迹,如戚墅堰、金山岭等,其中的金山岭矿区曾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铁矿之一。
此外,盐城还是一个有着丰富渔业和农业文化的城市。
漫长的江海河湖天堑,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从长江到东海,从潮间带到滩涂,盐城的水产资源在江苏省内独树一帜,盐城市也以其海鲜美食而多次荣膺全国农业展示交易会金奖。
而盐城的作物品种也繁多,如盐城竹笋、盐城杏花草茶等都具有独特的风味和文化内涵。
二、盐城的民间传统文化盐城的民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百姓的日常衣食住行到娱乐活动,中式弹唱、米袋戏、镇海龙灯、铜钱铺床、盐城民间民俗体育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活动几乎涵盖了盐城民间文化的方方面面。
米袋戏是盐城传统非常独特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一般是在年夜饭、元宵节等重大节日时演出。
该戏曲主要以说唱为主,器乐的演奏也是其中一大特色,器乐演奏除了可以为戏曲添彩增色之外,也能让现场的观众互动参与,会使得观众更有感觉、更投入。
铜钱铺床是盐城传统民间的婚嫁习俗之一,铜钱的来源多数是自家积蓄,或者是回收,由于铜钱的数目是以百计或千计为单位,而且在婚礼上要铺床枕袋,十分用心繁琐,也可以看作是新人对新家前途美好的一个寄托和表示。
另外,盐城的民俗体育,如镇海龙灯、蛙跳、夯土坨等也有着自己的风采,具有独特的魅力,目前也成为了盐城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之一。
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研究

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研究盐城地区作为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盐城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民艺”文化传统,这一传统不仅在当地深受人民喜爱,而且对整个江苏乃至全国的民间艺术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发扬地方艺术传统,同时也可以为全国范围内的民间艺术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
盐城地区位于江苏省北部,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闻名全国的“盐都”。
盐城地区也是一个文化荟萃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民间艺术传统和习俗。
在长期的发展中,盐城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民艺”文化传统,包括剪纸、刺绣、陶艺等多个方面。
这些传统的“民艺”作品,无论是在精细的技艺还是在传承的深厚内涵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盐城地区的这些“民艺”作品在当地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节庆活动还是生活仪式,这些“民艺”作品都会被广泛应用,成为当地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传承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当地民众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传承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现代技术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更新,一些传统的“民艺”作品逐渐失去了市场,生存环境变得艰难。
由于传承人的减少和新一代人对这些传统的认知程度不足,一些“民艺”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盐城地区的“民艺”文化传承亟需加强。
需要探索新的传承模式,让这些“民艺”作品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找到新的市场需求点。
需要加大对传统“民艺”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力度,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从而确保这些传统技艺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传。
而且,盐城地区“民艺”文化传承的研究还可以为相关学科领域提供宝贵的素材和案例。
对盐城地区传统的“民艺”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民俗学、艺术学、文化研究等学科提供丰富的研究材料,从而丰富学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内容。
盐城四色文化采风报告总结

盐城四色文化采风报告总结
经过对盐城四色文化的采风调研,我们得出以下总结:
盐文化是盐城的核心文化,得名于盐城这座城市的名称。
盐城历史上
是中国著名的盐都,有着悠久的盐业传统。
盐文化主要包括盐产品的生产
工艺、盐业的历史演变以及盐的文化象征等方面。
盐城地区的盐业历史悠久,制盐工艺也非常独特,如传统的风车盐田、盐道等都是盐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鱼文化是盐城的另一大特色文化,源于盐城地处江海交汇的地理位置。
盐城地区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和丰富的渔业资源,渔业养殖业在当地经济
中占有重要地位。
盐城的鱼文化主要表现为对于鱼的崇尚和热爱,如盐城
地区盛产的鳗鱼、鲤鱼等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在当地民间艺术、
饮食等方面都有所反映。
碱文化是盐城地区另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源于盐城地区丰富的碱资源。
盐城地区的碱业也是盐城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盐城的碱文化主
要体现在对于碱的生产工艺、应用方式以及碱文化的传承等方面。
如盐城
地区著名的碱沟、碱场等地都是碱文化的代表。
总之,盐城四色文化是盐城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不仅体现了盐城地
区的地理特点和人文历史,也是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盐城四色文化的采风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为盐城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希望通过我们的报告,能够加深人们对盐城四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推动当地文化的发展和
传承。
浅谈盐城传统文化

浅谈盐城传统文化盐城,又名盐渎、万河之都。
全市地势平坦,河渠纵横,交通发达,物产富饶,素有"渔米之乡"的美称。
市内大多数人口是历朝江南移民后裔,因而传统文化和民众的心理状态都属于传统的江南文化范畴。
同时,盐城东临黄海,拥有582千米的海岸线,占全省总长的56%,由此而形成地域文化特色——苏东海洋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1、海盐文化在盐城的人工运盐河——串场河与宋代捍海名堤——范公堤之间一座白色盐晶造型的雕塑式建筑,那是全国唯一一座反映悠久的中国海盐历史文明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
盐城,以盐命名,海盐文化是盐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主体,是盐城的文化之根。
海盐文化渗透进了盐城的历史、盐政、经济、地名和盐民的性格、斗争、文艺、民俗等各个领域。
首先,盐阜先民用茫茫滩涂上的茅草燃起的熊熊烈火,把取之不尽的海水煮炼成为海盐,在这千百年间与自然抗争中,,逐渐形成了带有普遍共性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勤劳淳朴,粗犷果决,艰苦节俭。
以煮盐为业的盐民,面对宽阔之大海,在风吹、日晒、卤蒸、烟熏等十分艰苦的劳动中,在贫困艰辛的生活磨炼中,熔铸出了勤劳淳朴,粗犷果决,耐苦耐劳,艰苦节俭的基本性格特征。
《隋书•地理志》谓:“淮南人性并躁劲,风气果决,俗尚淳质,好俭约”;崇尚武力,有较强的反抗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斗争毅力。
盐民的劳动、生活条件无比艰苦,身分地位十分低下,常年遭受官府盐商的压榨欺凌,从而滋生了强烈的反抗意识,其斗争性也无比坚强。
盐枭出身的张士诚就是具有坚毅斗争精神的典型代表。
在“城中资粮尽罄,一鼠至费百钱。
鼠尽至煮履下枯革以食”的状况下,仍旧坚守平江城十个月有余;仇恨贫富不公,向往均平生活。
平均主义思想在阶级压迫十分严重的阶级社会中,是进步的革命的思想。
广大盐民在苦难中看到达官贵人和盐商巨富们过着“食肉被纨”、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产生平均主义思想是十分自然的。
盐城文化调研报告

盐城文化调研报告盐城位于中国江苏省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
在过去几年中,我对盐城的文化进行了调研,下面是我的报告。
盐城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的城市,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富。
盐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是中国古代盐业的发源地之一。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盐城的盐业一直是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可以说,盐业为盐城的发展和演变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盐业,盐城也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盐城古城遗址。
这是一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遗址,被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遗址保存了盐城古代城市的风貌和文化特色,是了解盐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此外,盐城还有许多传统的文化节庆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要数盐城故事会和秧歌舞。
盐城故事会是一个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民间艺术形式,通过讲述民间故事和传统文化,传承着盐城人的智慧和智慧。
秧歌舞则是一种盐城特有的舞蹈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经常在节庆活动中演出,受到盐城人民的喜爱。
当然,盐城的文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城市化的进程使得盐城的文化多样性增加,融合了现代元素。
例如,在盐城出现了许多新的艺术和文化活动,如摄影展览、音乐会、话剧演出等。
同时,盐城还有一些以文化为主题的公共空间,如艺术广场和文化中心,为市民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总体而言,盐城文化深厚而丰富。
这个城市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传统节庆活动独特而有魅力。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盐城的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通过调研盐城的文化,我对这个城市的历史和人文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增加了对盐城的热爱。
希望我的报告能够帮助读者了解盐城的文化,并对这座城市产生兴趣。
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对于我们认识这个地方的历史和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相信,通过更多的研究和推广,盐城的文化将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盐城传统文化
盐城,又名盐渎、万河之都。
全市地势平坦,河渠纵横,交通发达,物产富饶,素有"渔米之乡"的美称。
市内大多数人口是历朝江南移民后裔,因而传统文化和民众的心理状态都属于传统的江南文化范畴。
同时,盐城东临黄海,拥有582千米的海岸线,占全省总长的56%,由此而形成地域文化特色——苏东海洋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1、海盐文化
在盐城的人工运盐河——串场河与宋代捍海名堤——范公堤之间一座白色盐晶造型的雕塑式建筑,那是全国唯一一座反映悠久的中国海盐历史文明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
盐城,以盐命名,海盐文化是盐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主体,是盐城的文化之根。
海盐文化渗透进了盐城的历史、盐政、经济、地名和盐民的性格、斗争、文艺、民俗等各个领域。
首先,盐阜先民用茫茫滩涂上的茅草燃起的熊熊烈火,把取之不尽的海水煮炼成为海盐,在这千百年间与自然抗争中,,逐渐形成了带有普遍共性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勤劳淳朴,粗犷果决,艰苦节俭。
以煮盐为业的盐民,面对宽阔之大海,在风吹、日晒、卤蒸、烟熏等十分艰苦的劳动中,在贫困艰辛的生活磨炼中,熔铸出了勤劳淳朴,粗犷果决,耐苦耐劳,艰苦节俭的基本性格特征。
《隋书•地理志》谓:“淮南人性并躁劲,风气果决,俗尚淳质,好俭约”;崇尚武力,有较强的反抗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斗争毅力。
盐民的劳动、生活条件无比艰苦,身分地位十分低下,常年遭受官府盐商的压榨欺凌,从而滋生了强烈的反抗意识,其斗争性也无比坚强。
盐枭出身的张士诚就是具有坚毅斗争精神的典型代表。
在“城中资粮尽罄,一鼠至费百钱。
鼠尽至煮履下枯革以食”的状况下,仍旧坚守平江城十个月有余;仇恨贫富不公,向往均平生活。
平均主义思想在阶级压迫十分严重的阶级社会中,是进步的革命的思想。
广大盐民在苦难中看到达官贵人和盐商巨富们过着“食肉被纨”、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产生平均主义思想是十分自然的。
张士诚起义军在进军路上,常常“劫富济贫”,“开仓赈民”;封闭保守,分散性强。
海天茫茫荒漠滩涂的生产环境,闭塞的交通,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靠天吃饭,低效能、低收入、小富即安的经营状况,造成了盐民的封闭意识和散漫习性。
这在张士诚身上也有反映。
他打下江南后,不能联合其他义军,直捣元廷巢穴;又先后拒绝了朱元璋、陈友谅的联合要求,满足于割据称王,终至败亡。
其次,在这千百年间与自然抗争中,逐步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民俗民风。
如歧视妇女的情况较少。
这与盐民烧盐,劳动强度大,不仅男人干,还要女人帮着干的情况有关系。
如过年时有居民家中挂管仲画像,侍奉香火;这是由于盐官盐商普遍尊崇春秋时的齐相管仲为盐业祖师;如烧盐要靠晴天晒灰,晒盐更离不开阳光。
故留有敬神做会、烧香拜太阳的习俗。
2、淮剧杂技
淮剧和杂技是盐城市地方文化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
盐城是淮剧发源地,素有“淮剧之乡”、“小戏之乡”、“现代戏之乡”的美称。
淮剧又称为江淮戏,是一种戏曲剧种,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最早源于清代,在江苏盐城、阜宁、淮安、清江市的民间流行,是一种说唱形式“门叹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可以是一个人单唱,也可以两个人对唱,后来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形成“三伙子”。
后又
受到京剧等戏曲的影响,不断的丰富吸收,形成了淮剧。
淮剧起源于民间的说唱与劳动号子,贴近生活,节奏铿锵遒劲,唱腔质朴粗犷,念唱为方言,特色鲜明。
在淮剧的发展过程中,盐城建湖县的一些著名淮剧老前辈,如周二娘、谢长玉、陈为翰、李玉花等对该剧的形成、定型、发展、提高贡献甚大。
淮剧表演艺术家马秀英曾说过“上海的淮剧和盐城的淮剧,是一脉相承的,盐城就是我们淮剧的根。
”可见盐城在淮剧的发展传承过程中所占有重要的位置。
盐城建湖被称为“杂技之乡”,与河北吴桥、山东聊城齐名的我国杂技艺术三大发祥地之一。
建湖杂技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饮誉海内外。
早在汉唐时期,建湖十八团的百戏艺人就走出家乡,以脚顶、冲狭、跳丸、走索及吞刀、吐火等技巧浪迹江湖,为民间、宫廷演出。
十八团杂技,节目丰富多彩,形象优美动人,在杂技百花园中独树一帜。
十八团杂技还是现代先进文化的使者,先后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增进了世界人民的友谊。
3、湿地文化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
湿地的种类多达31类。
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海岸滩涂、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以及水库、稻田等人工湿地。
而盐城同时具有海岸滩涂、湖泊和河流这三种湿地,可谓得天独厚,富甲天下。
盐城有“东方湿地之都”的美称。
盐城沿海滩涂湿面积453000公顷。
地处江淮平原,太平洋西岸,为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过渡区。
582千米的海岸线,广阔的淤泥质潮滩,形成了中国沿海最大的一块滩涂湿地。
区内河流众多,沼泽湿地发育,生物资源丰富,核心区的生态系统基本处于原始状态。
鸟类有315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9种,二级保护的33种。
每年在此越冬的丹顶鹤有800只左右,为全世界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也是国际濒危物种黑嘴鸥的重要繁殖地。
区内还分布着众多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河鹿,数量之多为全国之最。
盐城保护区的建立对丹顶鹤等迁徒性珍禽的保护和研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二)传统文化的特征
特征之一,水文化、智者文化,长于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所谓“水文化”,既有物态文化的层面,如由此而形成的稻作文化、鱼文化等,又有心态文化层面。
水文化有着多种特性:一是以柔克刚,水有柔性,但并非柔弱,水滴石穿,水文化的柔性之中蕴藏着坚韧不拔的性格;二是“上善若水”,道家老子认为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以上两个方面正反映了传统的水文化在心态层面上的特征。
特征之二,眼界开阔,思维敏捷,富有活力,心理开放。
江苏历史上海岸线的变迁相当大。
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历经秦汉、南北朝、隋府、宋元、明清,江苏的海岸不断向外延伸,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夺泗入淮后向外延伸50公里至70公里,还有长江泥沙冲击,促使江中沙洲发育和江岸边滩拓展,出现了包括盐城的响水、滨海、射阳、大丰、东台等在内的海岸区域。
五百多多公里的海岸线,为海洋文化奠定了基础。
盐田生产,是苏东海洋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在观念上放眼世界,在经济文化上对外开放,是盐城文化的重要特征。
特征之三,士农工商同道,义利相互兼顾,经济与文化重心同步推进。
历史
上几乎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传统儒学重农抑商,重义轻利,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其实,早期儒家思想中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儒商同道、义利相容。
士农工商同道、义利相互兼顾观念,已深入到盐城人的文化心态之中,成为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
特征之四,善于“通变”,富有“日新其业”的创造精神。
《周易·系辞下》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盐城传统文化中较多地继承并发扬了这种“通变”的观念。
如明朝哲学家王艮东台安丰人,他拜当时著名哲学家王守仁为师,刻苦自学,终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他认为,“道”要解决老百姓的吃饭穿衣,有饭吃、有衣穿就是道,就是真理等。
特征之五,多元性、交融性、互补性。
苏东海洋文化充满着年轻的活力,与现代意识以及西方文化相融合,成为当今足以与京派文化相匹敌的海派文化。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这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留下了一部部优秀的乐章。
如今,海浊浪翻滚,大运河涛声依旧,我们将继续演绎这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