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 地表径流特征

合集下载

地表径流的类型

地表径流的类型

地表径流的类型地表径流是指降水在地表上流动的过程,它是水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表径流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地表径流的类型。

一、溢流径流溢流径流是指降雨量超过土壤的持水能力或地表的渗透能力时,多余的降水以地表溢流的形式流出。

这种类型的地表径流主要发生在降雨较强、土壤饱和或地表不透水的情况下。

溢流径流的特点是水流量大、流速快、含沙量高。

溢流径流不仅会导致水土流失,还会造成洪涝灾害。

二、地下径流地下径流是指降水通过土壤渗透入地下层的过程。

当降水量大于土壤的持水能力时,多余的降水会渗透到土壤中,形成地下径流。

地下径流的特点是水流量相对较小、流速较慢、含沙量较低。

地下径流对地下水资源的补给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维持地下水位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以地表为界分割的地表径流以地表为界分割的地表径流是指降水在地表上流动的过程中,沿地表形成的水流。

这种类型的地表径流主要发生在地表坡度较大、地表不透水的情况下。

以地表为界分割的地表径流的特点是水流量较大、流速较快、含沙量较高。

这种地表径流容易形成沟壑和河流,对土地的侵蚀作用较大。

四、蓄滞径流蓄滞径流是指降水在地表上被蓄水体(如湖泊、水库、水塘等)蓄存或滞留的过程。

这种类型的地表径流主要发生在地表坡度较小、地表透水性较差的情况下。

蓄滞径流的特点是水流量较大、流速较慢、含沙量较低。

蓄滞径流可以提供水源,满足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需要。

五、人工引导的地表径流人工引导的地表径流是指人类通过建设排水系统、沟渠等人工设施,将降水引导至特定地点的过程。

这种类型的地表径流主要发生在城市或工业区域,通过排水系统将降水排除出城市或工业区域,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人工引导的地表径流的特点是水流量可控、流速可调、含沙量较低。

地表径流的类型有溢流径流、地下径流、以地表为界分割的地表径流、蓄滞径流和人工引导的地表径流。

每种类型的地表径流都有其特点和作用,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地质学(附分析题答案)

水文地质学(附分析题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题一、名词解释径流:孔隙概念:某一体积岩土(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结合水:分布在颗粒表面受静电引力大于重力,而不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的那部分水。

重力水:固体表面结合水层意外的水分子,时候重力影响大于固体表面的吸引力,在中立作用下运移。

毛细水:指的是地下水受土粒间孔隙的毛细作用上升的水分(毛细现象:在液体表面张力作用下,毛细管中水位上升一定高度的现象)容水度:岩土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水的体积与岩土体积的比值。

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单位体积时,释出水的体积和疏干体积的比值。

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时,滞留于非饱和带中而不释出的水的体积与单位疏干体积的比值。

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未被水充满的岩层。

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

饱水带中地下水存在形式:饱水带岩石空隙全部为液态水所充满。

含水层:定义:饱含水的透水层,或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隔水层:不透水的岩层,或不能透过并给出一定水量的岩层。

潜水:赋存在地面以下,第一个区域性隔水层之上,而且有自由水面的水称作潜水。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上层滞水: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时,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上会积聚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为上层滞水。

承压高度:稳定水位与个税顶板高程指尖的差值。

测压水位:如果在某处打井那么刚渗透出水的位置叫做初见水位层,此时停止挖掘如果该处地下水存在承压水或者上层滞水那么此后井中水位不断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便稳定下来,不再上升,此时该水面的高程称为稳定水位,也即该点处承压含水层的承压水位(也叫测压水位贮水系数:是指承压水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时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所释放或储存的水的体积.。

渗流场:发生渗流的区域(渗流区)水力梯度: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长度的比值。

渗透系数:岩石渗透性能的定量指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水力梯度条件下的渗流速度流网:在渗流场中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由一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组成的网格。

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

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

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1.河流的水文特征:(1)河流水量特征:河流的水量主要由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组成。

地表径流是雨水或融雪等降水通过河流流入海洋的过程。

降水量、植被覆盖、土壤渗透性和地形坡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地表径流的形成。

地下径流是降水渗入地表后进入土壤、沉积层和岩层中的水流。

河流的水位和流量会随着季节和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2)河流水质特征:河流的水质受到降水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降水中的污染物、地表径流中的土壤颗粒物和河道沉积物等都会对河流的水质产生影响。

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也会对河流的水质造成影响。

河流的水质通常通过测量溶解氧、PH值、悬浮物和营养物等指标来评估。

(3)河流的水动力特征:河流的水动力特征包括水流速度、波动和河道形态等。

水流速度受到河道的坡度、水深、底质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波动是河流水面上的变动,它由湍流和涡流产生。

河道形态是指河流的断面形状、河床的垂直和横向剖面形态,它受到河床侵蚀和沉积的影响。

2.河流的水系特征:(1)流域特征:河流的水流都会集结成流域,是河流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域是指陆地上所有注入同一个河流或湖泊的水流的汇集区域。

流域的边界由地形高地划分,流域的大小和形状会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流速等。

流域的特征包括降水分布、土壤类型、地形、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和人口分布等。

(2)水系结构特征:水系是指由河流及其支流组成的一张网络。

水系结构包括河流的长度、密度、级别和层级等。

河流的长度是指河流沿其主干流的总长度,密度则是指流域面积单位里的河流长度。

河流的级别是根据河流长度和流量的大小划分的,级别越高,河流越重要。

层级则是指河流在水系中的位置与关系,包括主河流、支流、次级水系等。

总之,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是互相关联的,水文特征反映了河流的水文过程和水动力特征;水系特征则反映了河流的流域特征和水系结构。

深入了解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可以为河流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地表水体水文学特征分析与研究

地表水体水文学特征分析与研究

地表水体水文学特征分析与研究地表水体是指地球表面上不断流动的水,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等。

在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研究地表水体的水文学特征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地表水体的形成、水量变化、水质状况等多个角度,分析与研究地表水体的水文学特征。

一、地表水体的形成地表水体主要形成于降水、融雪、地下水补给等多种因素作用下。

降水是地表水体形成的关键环节,通过降水的输入,地表水体得到补给。

在地表水体形成过程中,降雨的量、频率、分布格局等因素对地表水体规模和流量有重要影响。

二、地表水体的水量变化地表水体的水量变化受降水、蒸发、蒸腾和径流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其中,蒸发和蒸腾是水从地表水体蒸发进入大气中的过程,而径流是指通过河流和湖泊等通道流出地表水体的水量。

地表水体的水量变化具有季节性和年际变化性,不同地区的水文循环特征各异。

三、地表水体的水质状况地表水体的水质状况受到污染和赋存物质的影响。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地表水体的水质问题日益突出。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等均对地表水体的水质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研究地表水体的水质状况,寻求水质改善的措施至关重要。

四、地表水体的水文学特征研究方法研究地表水体的水文学特征需要依靠多种科学手段和方法。

例如,通过建立水文观测站,记录和分析地表水体的水量变化;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获取地表水体的空间分布特征;采取水样调查和化学分析等方法,评估地表水体的水质状况。

五、研究地表水体的意义与应用研究地表水体的水文学特征,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和管理水资源至关重要。

首先,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了解地表水体的水文学特征可以更好地规划供水和排水工程。

其次,地表水体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地表水体的水文学特征研究有助于生态保护和修复。

此外,地表水体的水文学特征研究还能为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六、地表水体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地表水体的水文学特征研究将朝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

地理的水文特征

地理的水文特征

地理的水文特征地理的水文特征是关于地表水的分布、运动和质量等方面的特征。

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资源的科学,其中水文特征是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表水的形成、流经和消失是地理的水文特征的主要内容。

本文将介绍地球上的水文特征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地表水的形成与分布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来自降水,包括雨水、雪水和冰雹等。

降水量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受到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

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降水量较大,而极地地区和沙漠地区降水量很少。

降水形成之后,一部分直接蒸发回大气中,一部分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剩余的部分形成地表水。

地表水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湿地和海洋等。

河流是地表水中最常见的形式,它们承载着降水向海洋流动,是水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地表水的运动与演变地表水的运动受到地形、土壤、气候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河流的流速和流量受到降水量和地形的影响,通常在上游较快,在下游较慢。

河流的运动对地理的水文特征起着重要的作用,带来了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此外,地表水还会通过蒸发和蒸腾作用返回大气中,形成云和降水,进而形成新的地表水循环。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会对地表水的运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如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降水量和河流流量的变化等。

三、地表水的质量与环境影响地表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饮用水和生态环境。

地表水通常受到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如农业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化学物质的渗入等。

水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保护地表水的质量至关重要。

另外,地理的水文特征还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河流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提供了用水、灌溉、航运、发电等服务。

湖泊和湿地是珍贵的生态系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供给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地理的水文特征的可持续利用为了保护地表水资源,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利用。

首先,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监测,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规划,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要加强水污染防治,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影响,保护地表水的质量。

水文地质学基本知识

水文地质学基本知识
即:渗透速度与水头梯度成正比。
线性渗透定律-达西定律
• 达西定律适用于层流时,地下水在其它 类型透水岩石中的运动 • 不仅适用于垂直方向,也适用于其它方 向的运动 • 对于地下水而言,V并不是单个水质点的 流速,而是流量相同,过水断面全部被 水充满条件下的平均流速
渗透系数(K)
与介质性质有关(粒度成分、颗粒排列状况等)
地下水动态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华北地区
降水稀少,且比较集中 (在7~9月),冬春降 雨稀少。地下水水位过 程线为不对称的单峰形 式,水位差异较大,低 水位出现在春夏之交, 高水位出现在8-9月份。
地下水动态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东北地区
降水多于华北, 但冬季较长,冰 雪期长达5-6个 月,存在季节性 冻土层,地下水 动态过程线表现 为较缓的单峰形 式。
表示方式--持水度(Wr)
Vr Wr V
式中:Vr为饱水岩土经重力排水后所保 持水的体积;V 为岩土总体积。
3 岩石的给水性
定义 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水的 性能。
表示方式--给水度(u)

Vg V
式中:Vg为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能自 由排出水的体积;V 为岩土总体积。
容水度、持水度与给水度关系
等水位线图 确定潜水流向 确定潜水面的水力坡度 确定地下水的埋藏深度 确定潜水与地表水关系 布设取水井和排水沟
潜水面
潜水与地表水的互补关系
• 周期性水力联系
位于大中型河流中下游冲积、淤积平原上。河槽底部位 于潜水含水层之间,从而提供了周期性水力联系的条 件(双向联系)。
• 单向水力联系
位于山前冲积扇、河网灌溉区、干旱沙漠区。河流水 位常年高于地下潜水位,河流常年补给地下水。

高中地理水文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水文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水文的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水文的知识点总结水文是指研究水在地球上分布、运动和转化等过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水文是一门必修课程,主要涉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形成、变化等知识。

本文将对高中地理水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学科。

I. 水文基础知识1. 水文循环:指大气中水分蒸发成为水蒸气,经由形成云、降雨以及被陆地和海洋吸收等,再次重返地球表面的循环过程。

水文循环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生命在地球上的存在。

2. 水文成因: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是由降水形成的,而降水的成因包括纬度、气候、地形、陆地和海洋等因素。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降水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3. 水文时空分布:水文的时空分布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地形、土地利用等因素都会影响水文的时空分布。

II. 地表水的形成和流动1. 垂直循环:指大气中水分蒸发成为水蒸气后随着气流上升形成云层,然后由于地面降温和空气上升的影响来形成降水的过程。

在垂直循环中,陆地的地形和地貌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2. 表层径流:指地表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主要由于地面的坡度和下切形成。

表层径流过程中,水通过各种形态的流动形式流向水体中。

3. 河流的形成和特点:河流是指水流沿着一定的路线,向低海拔方向流动的水流。

河流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地形条件和水文环境等因素。

河流的特点包括表层水、地下水和地下径流等,同时还涵盖了河流的形状、河流沉积和流量等方面的内容。

III. 地下水的形成和运动1. 地下水的形成:地下水是指地表下方的水,包括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

地下水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降水通过土壤渗透、土壤和岩石的裂缝和孔隙等途径进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库。

2. 地下水位的变化:地下水的水位是指地下水位面与地面的高度。

地下水位的变化受到降水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土地利用和地下水开采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水文地质学基础习题汇总试题

水文地质学基础习题汇总试题

⽔⽂地质学基础习题汇总试题绪论⼀、名词解释1、⽔⽂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下⽔的科学。

它研究地下⽔与岩⽯圈、⽔圈、⼤⽓圈、⽣物圈以及⼈类活动相互作⽤下地下⽔⽔量和⽔质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这些规律去兴利避害,为⼈类服务。

2、地下⽔:地下⽔是赋存于地⾯以下岩⽯空隙中的⽔。

⼆、填空题1、⽔⽂地质学是研究的科学。

它研究、、、及⼈类活动相互作⽤下地下⽔和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的功能主要包括:、、、、或。

三、问答题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答:(1)地下⽔赋存条件;(2)地下⽔资源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3)地下⽔的⽔质;(4)地下⽔动态规律;(5)地下⽔与环境的相互关系;(6)地下⽔资源的开发利⽤。

第⼀章地球上的⽔及其循环⼀、名词解释:1、⽔⽂循环:2、地质循环:3、径流:⼆、填空1、⾃然界的⽔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圈层的范围,分为循环和循环。

2、⽔循环是在和作⽤下,以蒸发、降⽔和径流等⽅式周⽽复始进⾏的。

3、在⽔⽂学中常⽤、、、和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7.主要⽓象要素有、、、、。

三、问答题1、简述⽔⽂循环的驱动⼒及其基本循环过程?⽔⽂循环的驱动⼒是太阳辐射和重⼒。

地表⽔、包⽓带⽔及饱⽔带中浅层⽔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变为⽔蒸⽓进⼊⼤⽓圈。

⽔汽随风飘移,在适宜条件下形成降⽔。

落到陆地的降⽔,部分汇聚于江河湖沼形成地表⽔,部分渗⼊地下,部分滞留于包⽓带中,其余部分渗⼊饱⽔带岩⽯空隙之中,成为地下⽔。

地表⽔与地下⽔有的重新蒸发返回⼤⽓圈,有的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返回海洋。

第⼆章岩⽯中的空隙与⽔分⼀、名词解释1、孔隙度:2、.孔隙:3、裂隙:4、溶⽳:5、结合⽔:5、重⼒⽔:。

9、持⽔度:⼆、填空1、岩⽯空隙是地下⽔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

空隙的、、、和,对地下⽔的分步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2、岩体空隙可分为松散岩⼟中的、坚硬岩⽯中的、和可溶岩⽯中的。

3、孔隙度的⼤⼩主要取决于及情况,另外及情况也影响孔隙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