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⒈导言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作者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和狂妄的语言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烂。
本文将对狂人日记进行深入的赏析,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其中的主题和意义。
⒉第一章:病与苦
在本章中,作者以病痛和苦难为线索,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和自身病痛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控诉。
⒊第二章:狂与愚
主人公通过疯言疯语和荒诞行为,突破了封建社会的禁锢和约束,表达了内心的狂热和对现实的愤怒。
狂妄的态度使得主人公更加真实地呈现出社会的荒谬和虚伪。
⒋第三章:死与生
作者通过对死亡的思考和对生命的追求,展现了主人公对人生最终意义的追问。
生与死的对立成为狂人内心世界的重要构成,同时也蕴含着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社会残酷现实的抗争。
⒌第四章:暴力与信仰
暴力是社会中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之一,作者通过对暴力的描写,暴露了封建社会中的压迫和奴役。
同时,信仰也是主人公内心的寄
托和力量源泉,他渴望通过信仰来改变现实。
⒍第五章:自由与责任
自由是主人公追求的终极目标,他通过对自由的赞美和渴望,
向读者展示了自由的重要性和个体对自由的责任。
作者通过对自由
的探讨,发人深省地揭示了自由与责任的辩证关系。
附件:本文档附带了狂人日记的原文摘录和作者鲁迅的相关资料,以供参考和深入研究。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言论自由:指个人在不侵犯他人权益的前提下,有公开表达
言论的权利。
⒉封建社会:历史上一种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其特点是
专制统治、封建等级制度和经济依附关系。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狂人日记》是中国作家鲁迅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出版于1918年,收录在了他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冲突,展现了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狂人日记》进行见解与赏析。
首先,从文学风格方面来看,《狂人日记》采用了独特的笔调和语言方式,呈现出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
小说中主人公的思维跳跃,行文时常带有一定的夸张和幽默,给人以轻松愉快的阅读感受。
但在幽默之下,却透露出对社会现象的无奈和愤怒。
鲁迅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将自己对时代的痛苦和不满表达了出来。
其次,主题是《狂人日记》的核心之一。
这部小说主要以主人公作为代表,通过他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当时中国的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病态。
主人公的“狂言狂语”代表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众生百态的颠覆和批判,体现了他对社会的无法接受和无力改变的愤怒。
作者借助主人公的疯狂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彰显了他对庸俗现象的无畏与坚定。
第三,通过主人公的视角,《狂人日记》展现了鲁迅对人性的思考。
主人公的疯癫不仅仅是作者对社会现象的反抗,更是对人性的质疑。
在小说中,主人公通过对周围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暴露了人们自私、虚伪、贪婪的一面。
他对自身的定位也充满了迷茫和痛苦。
通过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呈现出现代人对于人性的迷茫,对于价值观的摇摆不定,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困惑。
最后,这部小说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狂人日记》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鲁迅特有的批判精神,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它开辟了中国文学史上“白话文学”的新篇章,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不仅如此,它也成为一部经典的社会讽刺小说,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诵。
综上所述,《狂人日记》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痛苦和无奈的反映。
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小说展现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它以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独到的观点,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勾勒出一个批判现实的理念。
鲁迅狂人日记赏析

鲁迅狂人日记赏析1、鲁迅狂人日记赏析鲁迅的《狂人(日记)》讲述的是在一个“人吃人”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的故事,以下是我整理的鲁迅狂人日记赏析,欢迎参考阅读!《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他还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棠的信中说道:“《狂人日记》实为拙作……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后以偶阅《通鉴》,”乃司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
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
”由此可见,作品小序中所谓“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等语,完全可以理解为有意摹传统笔记小说作法而写的反语,也可以理解为所说的“医家”有更深广的含义,并非狭义的“医生”、“大夫”。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
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狂人日记》在表现其主题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
鲁迅对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最为深恶痛绝,他的“弃医从文”的重大抉择便直接由于这个因素。
而顾在五四运动前后写的所有杂文和小说,都是以启蒙主义为总的思想特征的。
《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今天是我读完了《狂人日记》的一天。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思考
了人性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独白,揭示了人们内
心深处的狂乱和矛盾。
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我的怀疑,让我感受
到了一种强烈的震撼。
主人公在日记中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对自我的怀疑。
他认为
社会的种种规范和道德束缚是虚假的,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都被社会
所左右。
他对自己的疯狂和混乱感到困惑和无奈,同时又对这种状
态感到一种解脱和自由。
在主人公的独白中,我看到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自我的探索。
他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荒诞。
他对社
会的种种不满和对自我的怀疑,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
通过《狂人日记》,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作者
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种种矛盾和混乱。
这本书让我思
考了很多,也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会一直陪伴着我,让我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初中素材关于鲁迅《狂人日记》的赏析

关于鲁迅《狂人日记》的赏析《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鲁迅《狂人日记》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品主旨《狂人日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
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
狂人被关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拒绝被医治,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
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
绝望中的狂人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在小说的开头“狂人日记序”中写道:“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狂人病体痊愈暗示的是其他人在精神上的不正常。
在众人眼中,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
这样的不同角度和立场,深刻的揭示了病态社会的悲哀。
小说通过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将矛头直接指向保守的传统文化。
“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狂人对自我的评价和反思,也是自己对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小说的结尾“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实践性的探索。
在狂人看来,现实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作品中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
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具有暗示性、象征性的人物形象。
他身上同时存在着理性、非理性、启蒙、非启蒙的特征,他是被庸人社会宣布为疯子的觉醒者、受迫害者、见证者和长期受压抑的战士形象,是在近现代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觉醒了却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
狂人日记赏析

篇一: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鲁迅的文章博大精深,不细细品味,无以悟出其中深刻的内涵.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文学界对其的解读更是数不胜数,而我在此也将发表一些对此小说的看法.狂人日记中鲁迅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所想表达的内容发挥的淋漓尽致.它主要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融合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除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就是鲁迅最出名的小说了.这篇短短的小说在今天被定为向旧社会、旧礼教挑战的“战书”.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必读物.狂人日记“吃人普遍”这个“事实”在后边屡屡出现,构成这篇文章的主题.赵贵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两个医生、狼子村的佃户,甚至自己的亲哥哥、亲娘也都吃人.最后,连“我”也未必没有吃过人.整篇文章连接紧密、层层深入是一篇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文章.“狂人”的第一则日记就吸引了我.虽然,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话.但这平凡与普通却又与别处不一样,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胜.简单的“我怕得有理”这句话,就让我的心开始猜测:下面会写些什么“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定现在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他半夜察看历史,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狂人日记中所谓狂人,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鲁迅用了非常颠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叙述了中国从前的本真:人吃人.虽说文章是虚构的,可也微微泛出点点恐怖的味道.整篇文章读上去会感到压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调子,可你只要细细“品尝”如此深奥的小说,兴许也会感到忧愁:高远的夜空,朦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鲁迅以神一般的描写,叙述了旧中国儿女的凄楚和绝望,又以神奇的笔触,有道出几千年无人敢道出的咏叹.是啊,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又是谁是能足以相信的呢当然了,除了自己,还有谁呢在那位“狂人”眼里,他不仅想保护自己,又想保护那些千千万万人当中又要被“吃”的孩子.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将狂人这个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从整片的文章来看,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他对别人充满了猜疑和害怕,总认为别人会害他.在他被治愈后看到了世界的真相并且醒悟到“传统”杀人,人们无法容纳他的清醒而对他再一次的加以迫害,致使他重新屈服在恶势力权下,与他们同流合污.当时的社会对人的迫害是如此的深,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意识到了封建制度的可怕,不但使人发狂,也可以把人吃掉,已经没有了真正的仁义道德.人与人之间只是猜疑,提防,残杀,成为一种难以扼制的恶性循环.因此鲁迅在绝望中以狂人的口吻呐喊,呻吟,“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让人去关注社会. 那么在今日的社会中存在怎样的问题呢现在是科学发达的社会,受全球化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倾向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与理解.特别在中国,由于一胎化,使孩子成为家里的皇帝和皇后,同时他们也受社会的暴力现象影响,让他们在社会环境中感到压抑的心理,心态扭曲,缺乏道德意识,自控力差,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以暴力伤人,甚至以残忍的手段杀人.可怕的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这后果的严重性,不知道他们所作的是犯罪的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也要像鲁迅那样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在这篇白话文小说中,亲情、友情全都变成了泡沫,血淋淋的社会里,人性与人权化蝶而飞,笼罩着人们的只有腐败、冷漠无情.鲁迅把日记与精神病病人的内心独白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表现出鲜明的启蒙思想特征.鲁迅看透了社会的黑暗,对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封建思想感到悲愤,不满缺少道德与仁义的社会风气,把社会中打着仁义道德招牌、实质是一副虚伪的面具、是丧失理智的限制通过一个狂人的日记展现在人们眼前,痛斥了现实社会,体现出鲁迅对社会的愤怒、不满、焦虑以及希望,字里行间透露的林林种种都是鲁迅先生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使人深思. 鲁迅用文字去唤醒当时昏庸的人们,反省自身,狂人日记这篇富含深刻哲理的短篇小说值得我们去回味,值得我们去深思.篇二:狂人日记赏析我读鲁迅鲁迅,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作家.提起鲁迅,会觉得很熟悉,但是他深邃的思想却又有些难以琢磨.一直以来,鲁迅饱受赞誉.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终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而我读到的鲁迅,是一个把时间看得贵如生命,把人民的觉醒当做一生的使命,把旧社会的黑暗揭露的体无完肤,把旧制度的残暴批判的淋漓尽致的伟人.当然,他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审视者和领导者,他也有着丰富的经历和平凡的生活.只不过,他总能在点点滴滴,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段中,看到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看出背后的根源.一开始接触的鲁迅作品是充满童趣的,如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里面写了我没听说过的神话故事,我没见过的花花草草,和那些能发出各种叫声的小虫子,这可比我自己的童年生活有趣多了.他还在故乡中讲述了小伙伴闰土更加色彩斑斓的生活,让我不禁一边上课,一边幻想自己也能有那样的一段经历:在蔚蓝天空下一望无际的西瓜地,我手握一把叉,像卫士一样全心守护者城池,而我的敌人就是那些藏在浓密的藤蔓中狡猾,灵活的獾猪和猹.到了冬天,我就变成了一个机智的捕鸟者,在雪地里扫出一片空地,支起一个筐,撒一圈秕谷,等待那些贪吃的小鸟雀一步一步走进我的陷阱.那个时候读鲁迅,就像是听他讲故事一样,后来,才开始探寻他的思想.有人总结,鲁迅的一生主要在思考三个命题: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病根何在这三个问题是20世纪初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同样也是一百年后的今天需要深思的问题.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精神面貌,有着不同的国民劣根.因此我们要一边反省,一边深思,究其根源.这是鲁迅带给我的最大的教导.而旧时代劣根性,如愚昧麻木,封建迂腐,在阿q和孔乙己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追根溯源,他们都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和牺牲品.下面我以狂人日记为例,分析鲁迅对时代的思考和批判.狂人日记赏析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它既有尼彩的渺茫,又有安特莱夫的神秘幽深,还有鲁迅的深切的忧愤,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浓厚反封建思潮的“狂人”形象,揭露了旧社会“吃人”的本质.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之所以没有给他一个具体的名字,是因为“狂人”不是特指某一个发了疯的人,而是一批收到先进思想熏陶过,清醒了的革命分子的代表.这也使我想到了阿q,鲁迅只给他一个符号,叫什么都无所谓了,放眼望去,遍地都是阿q.整个国民,都是备受旧思想压迫,侵蚀得没有了灵魂的行尸走肉.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3古怪的幻觉.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但是狂人在别人的眼里是疯子,在鲁迅看来确实先锋.鲁迅借助狂人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和逻辑混乱的思维方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解释了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这可以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种种表现看出来:1“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敢于怀疑传统,研究一切的启蒙者的思想特点.2“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4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5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6“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他在文末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总之,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除了深邃的思想,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同样值得学习.1虚实结合.鲁迅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是社会的历史现象做出了概括.2独特的心理描写.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3象征手法的运用.第一节:“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象征黑暗社会的长久;第二节“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象征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而第六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4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对照.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它简洁、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话写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内涵.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充分显示了白话文学的表现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篇三:狂人日记解析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下面,我将对狂人日记进行个人化的解读,其中自然有偏颇之处,然而作为一位读者,我想也可以有放肆一下的权力.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过“常人视角”叙述出来的:狂人发病枣旁人侧目枣家人延医救治枣狂人复原.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因为在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着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以上是对狂人日记的第一层解读,然而大多数人都可以很轻易地透过病例的假象,看到鲁迅以象征的形式对封建传统所进行的批判.在这里,我将它作为我的第二层解读,即狂人“狂行下的表层批判”.当我们以“狂人视角”对作者笔下的世界进行关照时,我们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杀人、吃人的罪恶枣周围人无法容纳清醒者开始对他进行迫害:加之“疯”的罪名枣狂人重新屈服于恶势力,同流合污或被吃.这是在狂人日记发表的当时和以后,大多数评论者所解读出来的共同结果.在这种解读中,出现了一个时代化的批判对象:“传统礼教”----这正是新文化运动着力批判的对象.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此为自己批判的焦点,是无可置疑的,而且也的确是鲁迅当时的创作目的,在作品中,也用狂人的自白清楚地昭示出来: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另外,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也曾表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正因为有了这种共同的解读,狂人日记才被作为“五四”启蒙运动的一个文学范本,通过它,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打起一面大旗:“救救孩子”然而一个文本在它被创作完成之后,便脱离了作者成为独立存在的事物,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中,不同的读者将会有不同的解读出现.正如世纪末的今天,在我的眼中,狂人日记可以解读出的第三层意义:这就是狂人“对人类的深层批判”. 依然是通过“狂人视角”关照周围世界的真相:敢于对世界和人生做抽象思考的狂人,发现了人与人之间提防、倾轧、残杀,并且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扼止的恶性循环: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于是狂人呼吁人类和睦相处: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然而: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绝望当中狂人呐喊、呻吟,发出“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对人类整体的批判也许并非鲁迅创作时清醒的本意,但狂人眼中的常人世界却具有广阔的共时性和世界性,因而其批判便决不仅止于五四前的中国国民而可以延伸到整个人类;其批判所指的人类劣根性也不是仅仅消灭“封建文化制度”并可以根除----也许它本就是人类基因中根深蒂固的一个分子,永远无法消除,并将在最终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这征兆,我们在今天已经可以看出:可以将地球毁灭几千次的核武器、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对地球的污染、因人类道德沦丧爆发出来无法治愈的世纪疾病“爱滋”……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类的这种难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绝望,“救救孩子”的呼声之后才不是一个“感叹号”而是“省略号”.在他看来,这呼声俨然如将封闭在无法打破的铁屋子里的将死之人唤醒,使他们感到无法解脱的痛苦.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位直面现实的勇士,即使他内心中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站起来进行绝望中的反抗.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灭绝,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在呼吁保护地球、建立绿色家园,有人在“以笔为旌”,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虽然这呼声十分微弱,但却令人看到了人类世界的最后曙光.3|篇四:狂人日记赏析狂人日记赏析在思想上,狂人日记表达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鲁迅自述,狂人日记受到了果戈理同名小说和尼采思想的影响,但却“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和批判是多层次逐步展开的:第一个层次是先从外部环境上揭示吃人的普遍性,进而通过狂人的联想,把历史和现实具体的肉体上的吃人,上升到了仁义道德等纲常名教吃人的更深的层次.第二个层次,从家庭内部着眼,来透视封建礼教所依存的基础――家族制度的罪恶.“大哥”的意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征.“大哥”并不是有意的迫害狂人,但是他所遵奉的礼教制度观念却决定了他必须要按照社会传统的意志来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所以也参与到了吃人的行列中.第三个层次,通过狂人的自我反省,把封建纲常名教“吃人”的含义引向了深广:狂人也被纲常名教毒害而成了吃人者.尤其是狂人所说的“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显然不仅是狂人自身,而且是代指处在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控制之下的“中国人”,作品由此完成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最深层次的揭露和批判. 狂人日记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的精神.如狂人面对因循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思想,大胆地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这集中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狂人还面对面地向吃人者发出了警告:“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还渴望将来有不再吃人的更高级的“真人”出现,这表现了一种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朦胧理想.最后,狂人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这更是一种向封建主义抗争的号召,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条变革社会的途径.狂人日记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具体表现为省察历史与现实的理性精神,解剖自我灵魂的自审精神,以及关注生存和发展的忧患意识,远远超出了一般知识分子顾影自怜式的自慰,显示了“五四”时期思想启蒙的高度.艺术成就:在艺术上,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狂人日记之所以被称为是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除了其思想上的贡献外,还体现在艺术上的独特创造方面,具有独特的结构模式、表现手法和叙述视角,并成功地塑造了“狂人”的艺术形象.首先,在结构上,采用日记体,借鉴西方横截面式结构,按照狂人的病情和意识的流动来组织小说,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故事情节的结构方式线性叙事方式.其次,在艺术表现上,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这主要是通过狂人这个特殊的艺术形象来实现的.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虚。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狂人日记》赏析一、引言《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由鲁迅创作于1918年。
作品中通过主人公的日记形式,展现了封建社会下的人性扭曲与社会矛盾。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狂人日记》进行赏析。
二、狂人日记前言主要介绍了《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和鲁迅写作初衷。
通过这一部分可以了解到作者对现实社会深度的关注,并透过主人公的疯狂行为抨击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愚昧。
三、狂人日记正文⒈第一章:血字的悲歌这一章主要揭示了主人公的疯狂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封建社会虚伪和贵族无知。
作者通过主人公凌厉的笔锋,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自由人权的呼唤。
⒉第二章:皇帝的新装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对官僚制度的反叛和对皇帝虚假形象的嘲讽。
通过主人公的荒唐行为,展现了封建官僚体制的荒谬和反动。
⒊第三章:庸人笔记这一章通过主人公对社会庸俗和民间迷信的揭露,表达了对于社会伦理沦丧和人民盲从的忧虑。
作者通过主人公诙谐的语言讽刺了愚昧的宗教迷信和追求虚荣的行为。
⒋第四章:神经病的审判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内心的绝望和痛苦,呈现了个体在封建社会中逐渐被摧残和扭曲的过程。
通过主人公自杀和心理崩溃的描写,展示了现实社会对于个体的摧残和压迫。
四、狂人日记结尾通过对整个作品的回顾与总结,概括了作者对于封建社会残酷现实的思考和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附件:⒈《狂人日记》全文⒉鲁迅其他代表作品的阅读推荐附录:⒈法律名词及注释●封建社会:指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社会矛盾:指社会各个方面及其各个环节之间的矛盾。
●虚伪:指表面上看似真实,实际上是假冒的。
●荒谬:指不符合常理、荒唐可笑的。
●反动:指背离进步的。
与社会前进发展的方向相对立的。
●伦理沦丧:指道德价值观念丧失,道德行为堕落。
●盲从:指不加思考地盲目追随。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今天,我开始读《狂人日记》,这是一本充满了狂言疯语的书。
作者在书中描述了自己的疯狂思想和行为,让人不禁感叹他的狂妄
和孤独。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类的失望。
他认为
人类是一群愚蠢而自私的动物,只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他对这种社会现象感到愤怒和无奈,于是选择了与社会脱离联系,
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在书中,作者对自己的疯狂行为进行了详细描述,比如在大街
上大声嘲笑行人,或者在公共场所大肆挥霍金钱。
他的行为让人感
到震惊和不解,但也让人对他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兴趣。
通过《狂人日记》,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和对自我
的反思。
他试图通过疯狂的行为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愤怒,同
时也在寻找一种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这本书让人深思,也让人感到
震撼。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对社会的态度和对自我的
认知。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些疯狂的想法和行为,而这本书正是在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疯狂,而不是逃避或者掩饰。
这样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世界和谐相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人日记》赏析
我读鲁迅
鲁迅,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作家。
提起鲁迅,会觉得很熟悉,但是他深邃的思想却又有些难以琢磨。
一直以来,鲁迅饱受赞誉。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
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终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而我读到的鲁迅,是一个把时间看得贵如生命,把人民的觉醒当做一生的使命,把旧社会的黑暗揭露的体无完肤,把旧制度的残暴批判的淋漓尽致的伟人。
当然,他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审视者和领导者,他也有着丰富的经历和平凡的生活。
只不过,他总能在点点滴滴,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段中,看到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看出背后的根源。
一开始接触的鲁迅作品是充满童趣的,如《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里面写了我没听说过的神话故事,我没见过的花花草草,和那些能发出各种叫声的小虫子,这可比我自己的童年生活有趣多了。
他还在《故乡》中讲述了小伙伴闰土更加色彩斑斓的生活,让我不禁一边上课,一边幻想自己也能有那样的一段经历: 在蔚蓝天空下一望无际的西瓜地,我手握一把叉,像卫士一样全心守护者城池,而我的敌人就是那些藏在浓密的藤蔓中狡猾,灵活的猫猪和笙。
到了冬天,我就变成了一个机智的捕鸟者,在雪地里扫出一片空地,支起一个筐,撒一圈楸谷,等待那些贪吃的小鸟雀一步一步走进我的陷阱。
那个时候读鲁迅,就像是听他讲故事一样,后来,才开始探寻他的思想。
有人总结,鲁迅的一生主要在思考三个命题: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病根何在?这三个问题是2 0世纪初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同样也是一百年后的今天需要深思的问题。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精神面貌,有着不同的国民劣根。
因此我们要一边反省,一边深思,究其根源。
这是鲁迅带给我的最大的教导。
而旧时代劣根性,如愚昧麻木,封建迂腐,在阿Q和孔乙己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追根溯源,他们都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下面我以《狂人日记》为例,分析鲁迅对时代的思考和批判。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最初发表于1 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
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
《狂人日记》赏析
说。
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它既有尼彩的渺茫,又有安特莱夫的神秘幽深,还有鲁迅的深切的忧愤,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具
有浓厚反封建思潮的“狂人”形象,揭露了旧社会“吃人” 的本质。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
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
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之所以没有给他一个具体的名字,是因为“狂人”不是特指某一个发了疯的人,而是一批收到先进思想熏陶过,清醒了的革命分子的代表。
这也使我想到了阿Q,鲁迅只给他一个符号,叫什么都无所谓了,放眼望去,遍地都是阿Q。
整个国民,都是备受旧思想压迫,侵蚀得没有了灵魂的行尸走肉。
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1)变态的心理。
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
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
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2)混乱的逻辑。
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
“我不见他,己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
“他” 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
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
(3)古怪的幻觉。
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但是狂人在别人的眼里是疯子,在鲁迅看來确实先锋。
鲁迅借助狂人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和逻辑混乱的思维方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解释了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这可以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种种表现看出来:
(1)“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敢于怀疑传统,研究一切的启蒙者的思想特点。
(2)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
(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 “仁义道德” 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
《狂人日记》赏析
作的历史概括。
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
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
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
(4)狂人“踹” 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
蔑视和斗争。
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
(5)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
(6)
“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
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
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
(7) “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
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 因此,他在文末发出
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
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总之,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 表现了
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
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除了深邃的思想,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同样值得学习。
(1)虚实结合。
鲁迅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澹
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是社会的历史现象做出了概括。
(2)独特的心理描写。
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
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
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
(3)象征手法的运用。
第一节:“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 一一象征黑暗社会的长久;第二节“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象征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
而第六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
与凶险。
(4)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对照。
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它简洁、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话写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内涵。
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充分显示了白话文学的表现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