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纳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纳米和米都是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
1 米(m)= 1000 毫米(mm)= 1000000 微米(μm)= 1000000000 纳米(nm)
也就是说,1 纳米等于 0.000000001 米。
如果要将纳米转换为米,可以将纳米数除以 1000000000;如果要将米转换为纳米,可以将米数乘以 1000000000。
例如,将 50 纳米转换为米,可以进行如下计算:
50 纳米 = 50/1000000000 米 = 0.00000005 米
反之,将 0.5 米转换为纳米,可以进行如下计算:
0.5 米 = 0.5×1000000000 纳米 = 500000000 纳米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非常小的长度,例如 1 纳米可以表示为 1×10^-9 米。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如果你有任何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狂人日记》是中国作家鲁迅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出版于1918年,收录在了他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冲突,展现了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狂人日记》进行见解与赏析。
首先,从文学风格方面来看,《狂人日记》采用了独特的笔调和语言方式,呈现出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
小说中主人公的思维跳跃,行文时常带有一定的夸张和幽默,给人以轻松愉快的阅读感受。
但在幽默之下,却透露出对社会现象的无奈和愤怒。
鲁迅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将自己对时代的痛苦和不满表达了出来。
其次,主题是《狂人日记》的核心之一。
这部小说主要以主人公作为代表,通过他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当时中国的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病态。
主人公的“狂言狂语”代表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众生百态的颠覆和批判,体现了他对社会的无法接受和无力改变的愤怒。
作者借助主人公的疯狂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彰显了他对庸俗现象的无畏与坚定。
第三,通过主人公的视角,《狂人日记》展现了鲁迅对人性的思考。
主人公的疯癫不仅仅是作者对社会现象的反抗,更是对人性的质疑。
在小说中,主人公通过对周围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暴露了人们自私、虚伪、贪婪的一面。
他对自身的定位也充满了迷茫和痛苦。
通过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呈现出现代人对于人性的迷茫,对于价值观的摇摆不定,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困惑。
最后,这部小说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狂人日记》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鲁迅特有的批判精神,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它开辟了中国文学史上“白话文学”的新篇章,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不仅如此,它也成为一部经典的社会讽刺小说,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诵。
综上所述,《狂人日记》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痛苦和无奈的反映。
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小说展现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它以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独到的观点,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勾勒出一个批判现实的理念。
鲁迅狂人日记赏析

鲁迅狂人日记赏析1、鲁迅狂人日记赏析鲁迅的《狂人(日记)》讲述的是在一个“人吃人”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的故事,以下是我整理的鲁迅狂人日记赏析,欢迎参考阅读!《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他还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棠的信中说道:“《狂人日记》实为拙作……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后以偶阅《通鉴》,”乃司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
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
”由此可见,作品小序中所谓“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等语,完全可以理解为有意摹传统笔记小说作法而写的反语,也可以理解为所说的“医家”有更深广的含义,并非狭义的“医生”、“大夫”。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
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狂人日记》在表现其主题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
鲁迅对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最为深恶痛绝,他的“弃医从文”的重大抉择便直接由于这个因素。
而顾在五四运动前后写的所有杂文和小说,都是以启蒙主义为总的思想特征的。
《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今天是我读完了《狂人日记》的一天。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思考
了人性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独白,揭示了人们内
心深处的狂乱和矛盾。
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我的怀疑,让我感受
到了一种强烈的震撼。
主人公在日记中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对自我的怀疑。
他认为
社会的种种规范和道德束缚是虚假的,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都被社会
所左右。
他对自己的疯狂和混乱感到困惑和无奈,同时又对这种状
态感到一种解脱和自由。
在主人公的独白中,我看到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自我的探索。
他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荒诞。
他对社
会的种种不满和对自我的怀疑,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
通过《狂人日记》,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作者
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种种矛盾和混乱。
这本书让我思
考了很多,也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会一直陪伴着我,让我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狂人日记赏析

篇一: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鲁迅的文章博大精深,不细细品味,无以悟出其中深刻的内涵。
《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文学界对其的解读更是数不胜数,而我在此也将发表一些对此小说的看法。
《狂人日记》中鲁迅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所想表达的内容发挥的淋漓尽致。
它主要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融合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除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就是鲁迅最出名的小说了。
这篇短短的小说在今天被定为向旧社会、旧礼教挑战的“战书”。
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必读物。
《狂人日记》“吃人普遍”这个“事实”在后边屡屡出现,构成这篇文章的主题。
赵贵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两个医生、狼子村的佃户,甚至自己的亲哥哥、亲娘也都吃人。
最后,连“我”也未必没有吃过人。
整篇文章连接紧密、层层深入是一篇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文章。
“狂人”的第一则日记就吸引了我。
虽然,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话。
但这平凡与普通却又与别处不一样,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胜。
简单的“我怕得有理”这句话,就让我的心开始猜测:下面会写些什么“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怖心理。
他认定现在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
他半夜察看历史,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狂人日记》中所谓狂人,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鲁迅用了非常颠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叙述了中国从前的本真:人吃人。
虽说文章是虚构的,可也微微泛出点点恐怖的味道。
整篇文章读上去会感到压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调子,可你只要细细“品尝”如此深奥的小说,兴许也会感到忧愁:高远的夜空,朦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鲁迅以神一般的描写,叙述了旧中国儿女的凄楚和绝望,又以神奇的笔触,有道出几千年无人敢道出的咏叹。
狂人日记赏析精选

狂人日记赏析精选狂人日记赏析一《狂人日记》十分典型地体现了鲁迅先生作为思想型作家的个性和气质.《狂人日记》不仅“格式特别”,而且思想内涵丰富复杂,是典型的复调作品.作为复调小说,它既有社会现实批判,又有文化批判,更有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是社会、文化、人生和人性的三位一体.鲁迅先生曾经将《狂人日记》看做是“铁屋子中的呐喊”,“在这中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狂人日记》的现实批判性是非常明显的,并且对于这一点,评论界已有诸多的论述,笔者在此不想赘述.笔者在这里要论述和探讨的是《狂人日记》的文化批判性和懺悔意识,以及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一、对封建文化的批判《狂人日记》除了文言的序言,几乎全部都是狂人神经质的精神妄想,是狂人的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从表面上来看好像很荒诞,但却象征着对封建文化的深度否定和批判.《狂人日记》中有一段经典的语言:“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5]因此一提到《狂人日记》,许多人立刻想到的便是“仁义道德吃人”,或者说是“封建礼教吃人”,但对于封建礼教怎样吃人以及为何说封建礼教吃人却不甚理解.笔者针对这一情况,欲对《狂人日记》做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一如何理解礼教吃人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提到了许多吃人现象.譬如“易子而食”、易牙蒸了自己的儿子给桀纣吃、徐锡林被吃、人血馒头等等.这里的“吃人”,“大致可以解释为:人以‘非人的’‘兽性’损害或残害人其内容包括人损害或残害人的尊严、价值、人格、权利、自由、个性乃至生命、肉体等等”[6].也就是说,这些肉体吃人现象并不仅仅指向肉体吃人,主要还是象征着精神上的吃人,即封建文化对人性的扼杀和摧残.二为何说礼教吃人在这里,所谓的礼教其实就是指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压制个人而维护群体秩序.在处理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时,儒家文化存在着一种荒谬的逻辑,即把个人和群体完全对立起来,往往牺牲个人而满足群体的需要,利用群体的名义扼杀个人.好像个人越压制、克服自我,群体就越繁荣.其实群体和个人之间,是一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传统的儒家文化过多地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对立,而忽略了二者的统一.这势必会造成严重的恶果——个人或群体的毁灭.儒家文化是一种以家族制度为根基的封建文化,规定了家族成员之间的_关系.其核心是“仁”,而“仁”的基本结构则是“孝悌”.其中“孝”代表的是个人对家族长辈的责任和义务,而“悌”代表的则是个人对家族同辈的责任和义务.很明显,无论是“孝”还是“悌”,它们强调的都是自我对他者的责任和义务,把自我和他者完全对立起来.《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总是感到所有的人,都是他的敌人,都在迫害他,都想吃他.“狂人害怕别人吃他的被迫害狂心理病症指涉的正是自我和他者的对立.”[7]在儒家文化规定下,自我的一切都要服从家长和家族的整体需要,一切个人化的生活和情感都化为乌有.个人一旦被消解,就必然会造成良知的泯灭、道德的败坏,以及人性的扭曲和丧失.因此以家族制度为根基的中国封建文化是一种人性缺席的文化.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抓住了整个封建文化的要害,从根本上否定和批判了封建文化.二、对人的悲剧性存在的反思《狂人日记》表明,人的存在在根本上是一种悲剧性的存在.这种悲剧,表现为人和文化之间的悖论性.人总是无法离开文化,文化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种标志,人的存在首先就在于文化的存在.文化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益处;另一方面,文化对人又构成了压抑性.《狂人日记》在对封建文化进行深度批判和否定的同时就涉及到了人类的这一文化难题.《狂人日记》由文言的序言和白话的正文两部分组成,并且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代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和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其中文言的序言是现实世界,或者说是旧的社会和文化秩序的象征.在这一秩序中,狂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封建知识分子.这时,他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是和谐和融洽的,他的精神病“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5].而白话的正文是狂人的内心世界,是个人、自我,或者说是五四新文化的象征.在这一世界里,狂人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他的那些胡言乱语,被赋予了十分鲜明的文化意义.这时,狂人和现实是完全对立的,他感到所有的人都想吃他,都想害他,所有的人都是吃人的.狂人日记赏析二一、活人见鬼——直觉判断中的先知和疯子小说以文言小序开头,作者虽写现代人现代事却故意以旧笔开篇,从此处已见鲁迅对于传统的挑战之意.“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鲁迅这样介绍了“狂人”,一个受过现代教育后来却患上被害幻想症的人,而“我”虽未见到他本人,却看到了他患病时所写下的日记,以此为内容,故名“狂人日记”.正文一开始,就带有一种紧张而可怖的氛围,“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然而见面后,才知道自己从前“全是发昏”.鲁迅通过这几句话,简单交代了狂人的心境.他已经明显地感受到自己和旧人的不同,而在那些人眼中,狂人也清楚地感受到了排斥和敌意,以至于“须十分小心”.作者并没有交代究竟是何种原因使得“我”落到如此境地,但可以看出“我”和周围的一切都已有了相当大的分歧和隔阂,以至于连“赵家的狗都会多看我两眼”.接下来,“我”便开始记叙各型各色想要“害我”的眼光.有眼色怪异的赵贵翁,还有议论着我的七八个人,就连小孩子都在暗议我.“我”不由得去想这敌意的来源,想来想去,似乎也只有“把古久先生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这一宗典故.书释写到,此处的流水簿子譬喻源远流长的封建主义思想,那么“我”因冒犯了赵贵翁等人心上的权威,进而被排斥也显得似乎有些道理.然而无理的则是那些素未谋面、不晓得其中内情,却对我产生敌意的孩子们.我思前想后的结论是,“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作者以这一段涉及众多的叙述直指封建思想的丑恶.封建思想不仅束缚着成人,使得他们听不得一点违背古理祖训的言论,见不得有违纲常的行动.在封建文化的层层包裹之下,他们成了睁着眼的、“鬼魅”般没有灵魂的卫道士.甚至这种愚昧还通过教育代代相传,连小小的孩子都浸淫其中.这也是当时中国处于混沌、蒙昧之中而迟迟不能觉醒的根本所在.接下来,“我”又说道,“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可见赵贵翁等人并不是没有经受过封建的迫害,然而他们却仍心甘情愿的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走狗.在封建的层层裹挟下,他们已成了其中的牺牲品,从头到脚,已被驯化,麻木而不自知.然后通过这种不自知借以自保,如果坚持自我、肯定正义注定被迫害、被排挤,那么倒不如混沌其中,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做起来也没那么难,闭起眼来也就做到了.而像“我”这种和他们不同的人,则只能是疯子,只能被关起来.被囚禁的我,连家人都装作不认识,被刻意遗忘、排斥.“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但“我”的价值却不由自己定位,而是“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鲁迅此处写得别有意味,当某种集体无意识产生的共识出现时,个体是难以在其中得到认可和救赎的.和“共识”相对的所有思想和言论,都注定面对着无休止的批判和指责,就像“我”.我突然从“仁义道德”中看清了“吃人”两个字,从此便成了集体中的异类.打破集体意识的“我”,既无法预料在传统意识统治下自己即将面临的命运,也无法预料是否可以用现代意识彻底翻盘,“我”所能做的只是直觉判断.通过言语、动作、表情去观察,直观的判断“我”是否会被吃掉.鲁迅以这样的方式再次对旧礼教进行了挖苦和讽刺,因为凭借直观判断的不只是疯子,往往还有先知.二、恶鬼吃人——以个性张扬对抗集体共识在“我”认清了“他们可能会吃我”这一现实后,我的精神反而较从前慌乱的样子安定了许多,“我”开始更直接地和“他们”抗争.我拒绝老头子为我诊病,鄙视他们想要以种种方式吞噬我个体意识的行径.我自觉充满了勇敢和正义,但似乎我越抗争,他们越急于封住我的嘴、限制我的行动.诚然,在封建势力如此强大的背景下,仅靠个人的反抗和呼喊是难以打破局面的,但“我”并不是因胜利的前景渺茫而失去抗争的斗志,而是意识到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也早就是封建意识下的奴隶这一现状时,才感到无力和无奈.“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样一句简单的话中,实际隐藏了作者深重的悲哀.首先,想要打破封建的“我”,面对着巨大的阻碍,面对着无可避免的失败,孤单而无助,不知何时开始,也不知何时结束.个人的抗争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如此微茫甚至无法在一潭死水中激起一点涟漪来.这种孑然一身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同行者的觉醒者的悲哀,也是时时萦绕在鲁迅心头的悲哀.其次,自认为和封建决裂的“我”突然意识到,个体是不能够完全脱离整个社会而存在的.而且做一名先行者,其代价必定是惨痛的——就像文中的“我”.我从未因被吃这样一个注定的命运而胆怯,相反,在我思考清楚这一切因果之后,我开始用一种无畏而正义的样子直面现实.但当“我”意识到我不仅是被吃的对象,还是“吃人”这件事的参和者时,我的抗争意识开始出现了垮塌.此时文中的“我”也是现实中的我们.个人的觉醒不仅意味着和封建制度的决裂,也意味着和封建家族的决裂,甚至是和至亲的决裂.但这种决裂的背后并不能掩盖“我们”或自知或不自知地曾参和过“吃人”这件事的事实.因此,每一个先行者身上,既有对过去的憎恶和检讨,也充满着对未来的无知和茫然.结论:大学硕士与本科狂人日记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狂人日记全文阅读方面论文范文。
初中素材关于鲁迅《狂人日记》的赏析

关于鲁迅《狂人日记》的赏析《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鲁迅《狂人日记》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品主旨《狂人日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
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
狂人被关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拒绝被医治,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
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
绝望中的狂人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在小说的开头“狂人日记序”中写道:“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狂人病体痊愈暗示的是其他人在精神上的不正常。
在众人眼中,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
这样的不同角度和立场,深刻的揭示了病态社会的悲哀。
小说通过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将矛头直接指向保守的传统文化。
“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狂人对自我的评价和反思,也是自己对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小说的结尾“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实践性的探索。
在狂人看来,现实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作品中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
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具有暗示性、象征性的人物形象。
他身上同时存在着理性、非理性、启蒙、非启蒙的特征,他是被庸人社会宣布为疯子的觉醒者、受迫害者、见证者和长期受压抑的战士形象,是在近现代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觉醒了却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
《狂人日记》的深层感悟和启示

《狂人日记》的深层感悟和启示《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所著的一篇小说,主人公是一个一直处于忧郁、被压抑的内心状态中的病态人物。
小说中通过主人公的自述和周围人的描述,呈现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黑暗面,反映出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拷问和呼吁。
在阅读这篇小说后,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感悟和启示。
一、社会的弊端和黑暗面《狂人日记》中展现出的社会弊端和黑暗面,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价值、伦理道德和人性失落感深感震撼。
主人公的病态和疯狂,来源于他与现实生活的信条及人际交往习惯的冲突。
社会的强制性规范、行为准则,让人的本质个性变得模糊、消失。
主人公深陷在这样一种“社会预制模式”的压迫下,心灵历历有血泪,常常有一种“人生一世,如雨贯珠,无言可说”的无奈感。
二、人性的扭曲和失落另一个深层次的感悟便是对人性的扭曲和失落。
主人公的疯狂和自闭源于价格机制的亵渎,人性的个性和自由过两于人性的本性,被利益牵扯迷惑。
在《狂人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在价值观念的约束下日益扭曲。
主人公的疯狂和自闭,实质上既是对自由的无声呐喊,也是对价值观念的坚守。
在人际关系中,道德的残缺、信任的破裂和精神的荒废,凸显了人性的失落,也反映出我们当下的困境。
三、对于精神病患者的关注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精神病患者给予了极大关注和关爱。
主人公此时可谓是病态到了极点,他需要的不仅仅是医疗手段,更需要的是人文关怀和沟通。
在他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卑、恐惧、疑虑等矛盾的情感被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正是这样让读者深入主人公的人性深处,使得我们对于病人的关注更加深刻,唤起了我们对于弱者的关爱和对于平等与公正的思考。
四、对于文学创作的启示《狂人日记》作为鲁迅的代表作品,从头到尾笔墨干脆利落,寓意深沉。
这篇小说的启示是,文学的力量不仅在于其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在于其社会呼喊的声音。
文学作品在反映和呼唤社会正义问题的同时,也经过一个自我的探索和自我寻根。
我们在阅读文学经典的时候,应该更加注重其中呼唤的社会正义和人性复苏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文章博大精深,不细细品味,无以悟出其中深刻的内涵。
《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文学界对其的解读更是数不胜数,而我在此也将发表一些对此小说的看法。
《狂人日记》中鲁迅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所想表达的内容发挥的淋漓尽致。
它主要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融合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除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就是鲁迅最出名的小说了。
这篇短短的小说在今天被定为向旧社会、旧礼教挑战的“战书”。
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必读物。
《狂人日记》“吃人普遍”这个“事实”在后边屡屡出现,构成这篇文章的主题。
赵贵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两个医生、狼子村的佃户,甚至自己的亲哥哥、亲娘也都吃人。
最后,连“我”也未必没有吃过人。
整篇文章连接紧密、层层深入是一篇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文章。
“狂人”的第一则日记就吸引了我。
虽然,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话。
但这平凡与普通却又与别处不一样,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胜。
简单的“我怕得有理”这句话,就让我的心开始猜测:下面会写些什么?
“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怖心理。
他认定现在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
他半夜察看历史,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狂人日记》中所谓狂人,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鲁迅用了非常颠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叙述了中国从前的本真:人吃人。
虽说文章是虚构的,可也微微泛出点点恐怖的味道。
整篇文章读上去会感到压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调子,可你只要细细“品尝”如此深奥的小说,兴许也会感到忧愁:高远的夜空,朦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鲁迅以神一般的描写,叙述了旧中国儿女的凄楚和绝望,又以神奇的笔触,有道出几千年无人敢道出的咏叹。
是啊,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又是谁是能足以相信的呢?当然了,除了自己,还有谁呢?在那位“狂人”眼里,他不仅想保护自己,又想保护那些千千万万人当中又要被“吃”的孩子。
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将狂人这个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从整片的文章来看,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他对别人充满了猜疑和害怕,总认为别人会害他。
在他被治愈后看到了世界的真相并且醒悟到“传统”杀人,人们无法容纳他的清醒而对他再一次的加以迫害,致使他重新屈服在恶势力权下,与他们同流合污。
当时的社会对人的迫害是如此的深,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意识到了封建制度的可怕,不但使人发狂,也可以把人吃掉,已经没有了真正的仁义道德。
人与人之间只是猜疑,提防,残杀,成为一种难以扼制的恶性循环。
因此鲁迅在绝望中以狂人的口吻呐喊,呻吟,“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让人去关注社会。
那么在今日的社会中存在怎样的问题呢?现在是科学发达的社会,受全球化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倾向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与理解。
特别在中国,由于一胎化,使孩子成为家里的皇帝和皇后,同时他们也受社会的暴力现象影响,让他们在社会环境中感到压抑的心理,心态扭曲,缺乏道德意识,自控力差,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以暴力伤人,甚至以残忍的手段杀人。
可怕的是他们没有认识到
这后果的严重性,不知道他们所作的是犯罪的行为。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也要像鲁迅那样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在这篇白话文小说中,亲情、友情全都变成了泡沫,血淋淋的社会里,人性与人权化蝶而飞,笼罩着人们的只有腐败、冷漠无情。
鲁迅把日记与精神病病人的内心独白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表现出鲜明的启蒙思想特征。
鲁迅看透了社会的黑暗,对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封建思想感到悲愤,不满缺少道德与仁义的社会风气,把社会中打着'仁义道德'招牌、实质是一副虚伪的面具、是丧失理智的限制通过一个"狂人"的日记展现在人们眼前,痛斥了现实社会,体现出鲁迅对社会的愤怒、不满、焦虑以及希望,字里行间透露的林林种种都是鲁迅先生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使人深思。
鲁迅用文字去唤醒当时昏庸的人们,反省自身,《狂人日记》这篇富含深刻哲理的短篇小说值得我们去回味,值得我们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