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的《狂人日记》之狂[2]

合集下载

狂人日记读后感

狂人日记读后感

狂人日记读后感11篇狂人日记读后感精选篇1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令我印象深刻。

里面的“狂人”在现在人看来就是”疯子“,但我细细品味,却有了自身的见解。

书中狂人说:“我三十年未见过明月,赵家的狗恶狠狠地看我几眼,似乎马上就要吃了我了......”当然这都是假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三十年没见过月亮呢?狗怎么会见谁吃谁呢?所以,这都是“狂人”疯癫的想象。

如果真把这当做想象的话,那就真的是在看疯子的日记。

在我看来狂人口中的吃人是在批判封建礼教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心理扭曲,却还要对下一代灌输封建理念,将下一代埋葬在这吃人的封建礼教之中。

而在这样几乎人人都被封建礼教“吃掉”的社会中,被封建礼教毒害得太深的人们又要把未被污染的人们拉进“吃人”的圈子。

民众的愚昧更是在对孝子应割肉煮了请生病的爷娘吃上体现出来。

可以说实际上主人公发狂的阶段是他短暂的从封建礼教中醒悟过来的时期。

然而很可惜,主人公的醒悟之语,在当时只被人误解为是发疯是所说的疯言疯语。

事实上,在世人取笑狂人时,他心里正苦涩的吟着“世人笑我太痴狂,我笑世人看不清。

”也许是预料到自己在短暂的醒悟后,终于还是要被吃人的封建礼教所吞没,于是他在自己被吞没前的最后一篇日记中发出了“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唤。

作者借狂人的日记,借其狂的状态呼唤着被封建礼教所毒害的人们的人性的回归。

那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正是还未被封建礼教毒害的赤子。

他们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在这样现实与想象相交融的日记里,鲁迅先生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发现。

这样的理解我或许达不到,我仅能借助先生的视角去看那我所不熟悉的历史。

狂人日记读后感精选篇2鲁迅先生是我个人比较喜爱的一位作家,也喜欢他说过的一句话: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

今日一读周先生写的《狂人日记》,看懂了一些俗世道理。

在夜间读这篇文章,不禁有些害怕。

题目挺狂的,内容也疯狂至极。

文中多次提到了他要吃我,把那个社会的人都形容成了可怕的吃人狂魔。

鲁迅狂人日记凡人间的疯狂与苦闷

鲁迅狂人日记凡人间的疯狂与苦闷

鲁迅狂人日记凡人间的疯狂与苦闷鲁迅狂人日记:凡人间的疯狂与苦闷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作品代表了那个时代普通人内心的疯狂与苦闷。

《狂人日记》是他其中一部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一名疯子的日记和思考,揭示了人性中的种种病态与社会之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一作品进行深入探讨。

一、社会道德的扭曲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一个疯子的视角,刻画了周遭的一切都充满了疯狂与荒诞。

社会道德的扭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首先,鲁迅通过描绘“人妖”的形象,表达了对性别歧视的思考。

疯子觉得自己是个男人,而外界却将他称为“人妖”。

这种对疯子性别的误解和歧视,反映了社会对异性恋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其次,疯子在日记中提到了社会上的许多矛盾现象,例如封建礼教的束缚、权贵子弟的傲慢和虚伪以及商人的利益追求等。

这些社会问题使得普通人沉浸在一种疯狂的现实中,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未来。

二、人性的病态与绝望《狂人日记》中的疯子不仅是社会的产物,同时也是人性的表现。

他揭示了当时社会所隐藏的某些人性的病态和绝望情绪。

疯子忏悔自己的“风月病”,这是他沉溺于色彩与疯狂的表现。

他的病态行为和思维以及与外界人群的隔阂,都是人性中病态的一种显现。

他表达了对权力的渴望,但在社会体制和现实面前,他只能沉溺于自己的幻想和绝望之中,从而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三、艺术的价值《狂人日记》可以被视为一部艺术作品,它通过疯子的日记形式揭示了凡人间的疯狂与苦闷,同时折射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在这部作品中,疯子扮演了“凡人”的角色,他展示了社会中许多不合理和病态的现象,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鲁迅借助疯子的形象,探索了艺术对当时社会和人性的影响。

他通过狂人的视角,把人性的疯狂和社会的病态呈现给读者,引发了人们对自己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思考。

四、启示与反思通过对《狂人日记》的思考,人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与反思。

首先,我们应当意识到社会中存在的许多不公和不合理。

初中素材关于鲁迅《狂人日记》的赏析

初中素材关于鲁迅《狂人日记》的赏析

关于鲁迅《狂人日记》的赏析《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鲁迅《狂人日记》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品主旨《狂人日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

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

狂人被关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拒绝被医治,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

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

绝望中的狂人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在小说的开头“狂人日记序”中写道:“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狂人病体痊愈暗示的是其他人在精神上的不正常。

在众人眼中,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

这样的不同角度和立场,深刻的揭示了病态社会的悲哀。

小说通过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将矛头直接指向保守的传统文化。

“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狂人对自我的评价和反思,也是自己对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小说的结尾“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实践性的探索。

在狂人看来,现实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作品中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

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具有暗示性、象征性的人物形象。

他身上同时存在着理性、非理性、启蒙、非启蒙的特征,他是被庸人社会宣布为疯子的觉醒者、受迫害者、见证者和长期受压抑的战士形象,是在近现代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觉醒了却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

《狂人日记》读后感通用15篇

《狂人日记》读后感通用15篇

《狂人日记》读后感通用15篇《狂人日记》读后感1疯狂!疯狂!真疯狂!在那个吃人的年代,吃人的暴政和吃人的思想,铺天盖地地弥散在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真难想象那些疯子们还能怎么活?亲戚家、朋友处,门后、桌底、床下,哪儿哪儿都藏不下,哪儿哪儿都有一张吃人的嘴。

昏暗的黎明,无限的遐想,让远方的朝阳那明亮,又是一篇可悲的文章,我本不忍地下笔,但笔总是这么贴着我的手,我又被拖进了无尽的思量——苦苦地劝,淡淡地写,一个没什么不可以的疯狂颠倒的世界。

我看到人和人之间只剩一种“相食”的欲望,不禁觉得无限的悲伤。

世上那多明白人,难不成只我一个人敢说吗?可话到嘴边,我却又不知说什么好了。

我悚然!我竟然像别人一样谅解了那段黑悠悠冷凄凄的历史,也接受了那猩红颤抖的两个字“吃人”。

但终是没能忍住失礼的吼叫:“什么仁义道德,写上了也不觉得羞耻!”但彼时彼刻没有人给我回应,就连回声都被这“仁义道德”之形湮灭了。

我狐疑着思索着《狂人日记》读后感2《狂人日记》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创作的中国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XX月。

该文首发于1918年XX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特殊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内在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残酷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与反省意识。

小说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见什么人都以为是要吃他: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地议论,就觉得是在密谋害他;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刽子手假扮,是来“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让他静养着,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还听说邻村狼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的事,就越发相信了自身的判断。

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发出:“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怒的呐喊。

狂人日记里的狂人形象

狂人日记里的狂人形象

《狂人日记》里的狂人形象鲁迅先生通过《狂人日记》第一次用文字形式把笔锋指向了国民劣根性的源头――封建思想文化体系。

这使得《狂人日记》成为了一篇彻底的反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这是一篇符合时代节奏,应时而发的,充满绝裂勇气的宣言书。

鲁迅先生以其独特敏锐的眼光,洞悉社会和人生真相,他不再按照文艺论方法,以“纯真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而是站在批判者的立场,充当精神解剖医生的角色,以笔为刀,层层剥开国民灵魂,“直面惨淡的人生”、“直面淋漓的鲜血”,他是一个“真的猛士”,独辟蹊径的洞察着铁屋子中国的历史和命运。

《狂人日记》通过“吃人”的意象和狂人的形象,艺术地表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启蒙先知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孤立的处境和痛苦的心路历程,这些先觉者们,犹如一个个孤寂的巨人,因为觉醒,所以痛苦;因为觉醒,所以孤寂。

一、“吃人”的意象文中第一次出现“吃人”这个意象是在第三则日记里面,说到昨天街上那个女人打他儿子时骂的,“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狂人”是一个病态的精神病患者,这种错觉人物的精神世界是虚构的真实世界。

“咬你几口”过后,又引出了“一伙青面獠牙的人的笑”和“前天佃户的话”,这样以狂人的心理状态联系的一系列事件,使得“吃人”的意象凸显出水面,暴露在读者面前。

接着,作者毫不留情将“仁义道德”和“吃人”联系了起来,借着狂人狂语,对封建宗法体制代表的“仁义道德”进行了揭露。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吃到易牙的儿子”、“吃到徐锡林”、“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用馒头蘸着血舐”,从古至今,从历史到现实,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食人的历史,而吃人用的工具竟然是圣人先哲满口提倡的“仁义道德”,在这里,狂人狂妄的撕掉了蒙在“仁义道德”上的表皮,露出了其血腥的吃人的面目。

鲁迅先生自己说过:“暴露幽暗但不为欺人者所深恶,亦不为被欺人者所深恶。

”暴露,在当时的中华民族,正是最需要的品质。

发现了错误与丑陋,如果不暴露反而去遮掩,只会错得更远,丑得更深。

《狂人日记》的分析

《狂人日记》的分析

《狂人日记》的分析分析狂人日记篇一:狂人日记形式分析《狂人日记》形势一:鲁迅把主人公设计为狂人。

狂人属于“迫害狂”症患者,言行超越常规且具有攻击性,如同疯子的怪异,孤僻和疯狂。

《狂人日记》形式二:鲁迅为我们设计出来一个狂人的幻觉世界。

在常人世界里,狂人是没有言说权利的。

只有在幻觉世界里,狂人才能有言说的权利。

在夜里,在从正常人看来是一片疯人疯语的狂人的幻觉里,狂人才能言说历史上的吃人问题和现实中的吃人欲望的存在。

《狂人日记》形式三:鲁迅设计了文白对照的二元叙事模式。

从小说整体内容来看,即是一个写文言文的人去拜访“迫害狂”朋友,而朋友已经痊愈赴某地候补去了。

病人的兄弟出示病人的日记。

再由他删改后提供给读者。

所提供的内容才是狂人日记。

这种文白对照的形式意义直接关系到我们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理解。

分析狂人日记篇二:分析《狂人日记》的启蒙意蕴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狂人日记》。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同时它也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对于鲁迅来说,《狂人日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狂人日记》是典型的鲁迅式的作品,最大程度地折射出鲁迅思想和文学气质。

一方面是对封建文化的激烈否定和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的痛斥,另一方面也凝聚着鲁迅式的对人的终极自由的探索和思考;而且也表现了强烈的启蒙主义思想。

1、礼教吃人:对封建文化的深度批判《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

《狂人日记》:疯狂与智慧的交错之旅

《狂人日记》:疯狂与智慧的交错之旅

《狂人日记》:疯狂与智慧的交错之旅简介《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于1918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体小说。

这部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写了主人公孔乙己孤独、困惑、崩溃的内心世界。

通过他的自述,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在北京城中面对社会现实和自身内心状态所产生的冲突与挣扎。

本文将探讨《狂人日记》中展现出来的疯狂和智慧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主角孔乙己在这个相互交织的世界中走过的旅程。

疯狂与智慧的冲突在《狂人日记》中,孔乙己作为一个被边缘化并被视为“异类”的角色,他渐渐陷入了一种与常人不同、违背惯常思维模式的状态。

他开始经历思想上和行为上的混乱,逐渐变得越来越无法融入社会。

然而,在这种看似疯狂失序背后,仍然存在着一种透过疯狂寻求智慧的努力。

理性与冷静的探索尽管孔乙己在故事中被描述为一个失去理智的人,但他并不完全丧失对现实的理性思考。

他对现实社会存在着独到的洞察力和创造力,通过他对外界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发现他在疯狂之中仍然保持着一种特殊的纵深思考方式。

这种特殊的智慧使得孔乙己成为了一个既神秘又吸引人的角色。

孤独与渴望认同作为一个被边缘化的“异类”,孔乙己渴望被社会接纳和理解。

然而,由于自身与常人不同的言行举止,他陷入了无尽的孤独之中。

这种孤独驱使他走向了更深层次的精神迷失,但也促使他通过写作来表达内心真实,试图与读者建立起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经历与成长正是通过经历这段充满疯狂和智慧交织贯穿的旅程,孔乙己最终实现了自我认知和成长。

他从一个受困于自身疯狂的“疯子”逐渐转变为一个有思想、有觉悟并展现智慧的人。

通过他所经历的种种挣扎和矛盾,我们能够看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无尽关怀。

结语《狂人日记》是一部充满疯狂与智慧的作品,反映了社会中边缘化个体面对内外压力所产生的混乱与探索。

虽然主角孔乙己在这个世界中被边缘化,但通过他的经历和成长,读者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对于人类心灵和社会问题的关怀与深邃思考。

这让我们不禁思考,当智慧与疯狂相遇时,究竟是谁能更接近真实自我的本质。

《狂人日记》中“狂人”的经典形象探析

《狂人日记》中“狂人”的经典形象探析

《狂人日记》中“狂人”的经典形象探析文/成志雄摘要:本文在总结前人学者对《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文本细读法,对“狂人”这一经典形象进行再探析。

从“动态”与“矛盾”两个主要层面来解读作为历史链条中间物的“狂人”。

关键词:矛盾;动态;“狂人”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①,文本中所塑造的“狂人”可谓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

“狂人”的“真狂”还是“假狂”是研究们争论的重点,我们暂且不谈“真假”,而立足文本本身,看《狂人日记》到底给我们呈现了一位怎样的“狂人”。

一、各种“狂”说关于《狂人日记》的狂人形象,相关的论述相当之多,前人亦做了相关评论的综述。

葛留青先生认为《狂人日记》描写的是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狂人是个“迫害狂”精神病患者。

吴宏聪版本的文学史认为狂人“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的形象,一个清醒的启蒙主义者的形象”②,公谷兰先生认为狂人是个复合型的狂人。

我们姑且总结为真狂说,假狂说,亦真亦假说。

我认为本来许多评价家们从自己的着眼点对狂人形象的分析是很深入的,但如果真如上面那位总结者的概括性所言,则许多关于狂人形象的争鸣学术价值有损,因为那样的争鸣进入了潘凯雄和贺邵俊所说的“正、反、合”思维,“甲提出了正命题,乙马上可以从反命题入手对甲进行诘难,丙则来一个调和,其状中庸可爱”③“批评家应该有对时代的文学经典进行筛选的责任感,应该有鲜明的文学史意识”④。

我们不进入所谓真假狂人的概念之争,从动态的、矛盾的角度分析鲁迅所塑造的“狂人”经典形象。

二、动态而矛盾的狂人形象小说中的狂人思想另类,总是以为别人在暗算着自己,在他眼里世人都在使着坏心思,这是有点神经质似得的“迫害狂”的表现。

狂人总在发着怪异的言论,做出怪异的行动,自然受到本来正常的外界的排挤与扼杀,被别人认为有病被斥为疯子也是情理之中。

狂人自身又是成长变化着的,在长久的压抑和思考中,狂人彻底悟出了社会吃人的本质,从书中看出那没有年代的全都是“吃人”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的《狂人日记》之狂《狂人日记》是鲁迅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的一篇别开生面的日记体小说。

该文不仅仅是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的开篇力作,也是作者首次采用“鲁迅”这一笔名,更是中国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白话小说。

它无论在写作时机、文体样式、语言风格上,还是在思想性上都可以称作是一篇“狂文”。

一、《狂人日记》“狂”的由来,简单地说,可以概括为:“狂世”,“狂人”出“狂文”。

(一)“狂世”: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大地风雨飘摇。

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腐朽的清朝处于大厦将倾的风雨飘摇之中。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人民同时受着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三三座大山的压迫。

一些有志之士开始了“救亡和启蒙”运动,尤其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为最。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帝制的统治,但国家政权很快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

中国人民仍然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2、辛亥革命政权被篡之后,袁世凯实行了独裁恐怖统治,复辟帝制。

袁死后,又发生了张勋复辟的闹剧。

在这段时间里,帝制余孽、封建遗老活跃异常。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些受西方近代思想影响的、有志于社会改革的人士,深感思想革命的重要,发起和倡导了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一场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的思想革命运动拉开了序幕。

(二)鲁迅先生的家庭变故以及其自身的求学经历,使他对社会的本质、世态的炎凉有了与众不同的深刻认知,造就出了鲁迅这个文学“狂人”。

如何看待鲁迅,一直是众说纷芸,有说他是“圣人”的,也有人认为他是“神”的,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心中且有一千个鲁迅。

”但我认为与其称其为“神”或“圣人”,还不如说是一位“狂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鲁迅先生首先是一个鲜活的人,有血有肉、喜怒哀乐、嘻笑怒骂。

他的感情有时如一泻千里的黄河水豪放、暴烈、粗犷、肃杀、刚劲,有时也如潺潺的山间小溪婉约、舒缓、细腻、敏感。

他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有着普通人的生活、情绪、情感。

他又是一个卓越的人,用一枝笔勾勒出世相、人物、心情,语出惊人,于现象中抓住本质,一针见血,使亲者快,仇者痛,幽默讽刺的笔调,着实让人体味到他独有的魅力。

作为一位文学“狂人”,他所生活的年代是疯狂的,他的人生经历与同时代的其他人相比也是独具特色,他的文章更是别具一格。

在中国文学史上,从未出现过象鲁迅这样笔锋犀利又极具战斗性的文人大将了。

(三)、《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首次采用了日记体格式,是一篇成熟的现代体式的白话小说。

正如有的评论家所指出的,“它像一道闪电,划破了黑暗的长空,又像一声春雷,唤醒了冬眠的万物。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二、《狂人日记》独特的文体样式:“文言小序+白话正文”的独特格式①。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开辟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但是这部用白话文写成的名篇,却有一个文言短序: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

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

七年四月二日识。

通常人们认为序文的作用是交待《狂人日记》的来源,引出了小说的开始,也交代了故事的结尾。

如果序文仅此作用的话,完全可以用白话文来代替,而且还能保持全篇一致性。

那么鲁迅先生为何对序文的写作舍白话而就文言呢?难道是他的白话文应用不够熟练?就整个《狂人日记》这篇小说来看,鲁迅对白话文的应用已经炉火纯青,完全能够清晰地讲述这篇小说的由来。

显然,这一推论难能成立。

那到底是什么使鲁迅先生舍白话而就文言呢?首先,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虽然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文言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和严格的文字训练,已经形成了一种完备的表述系统,成为知识分子著书立说的唯一方式,在中国学术与思想传统上形成了牢固的正统地位和合法价值,士大夫始终不愿接受白话文。

而鲁迅先生深谙此道,利用一个传统的外壳形式,包含了一个现代的故事(正文),从整体上顺应了读者的阅读习惯。

其次,《狂人日记》的正文用白话叙述,而序文用文言写成,两种不同的语体,隐含着两种截然对立的价值观。

白话文中的狂从虽然思维混乱、神情恍惚,但他的疯言疯语却道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狂人的世界看似疯狂却是个理性的世界。

鲁迅先生用白话赋予了狂人思考、质疑、说真话的现代意识,“从来如此便是对么?”“没吃过人的孩子还有?”这显现出了新文化、新道德的要求。

而在文言文的现实世界中,狂人恢复了常态。

而正是这恢复了正常的世界的存在,更凸显出现实世界(旧道德、旧传统)的麻木、冷漠、血腥的非理性特质。

白话与文言的对比,正是新文化、新道德与旧文化、旧道德的对立。

三、“狂人”形象的本质②是“狂人”,还是“真的人”,还是“新人”?《狂人日记》通过一个“迫害狂”之口,叙述了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本质。

在那个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地点,他确实是一个“狂人”,至少在同时期的其他人眼中是的。

那么,他真的是一个“狂人”吗?实际上,刚好相反,他恐怕是一个“真的人”,一个看清了这个社会的本质——“人吃人”的人,但是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这样的人是不容于社会的,所以,作者鲁迅先生只能借由“迫害狂”之口,把他的叛逆的思想表现出来。

实际上,他是一个具备了新思维的“真的人”——“新人”。

具有“新思维”的新人与固守“旧思维”的“众人”之间的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二者之间思维方式和思维路径的巨大差异:以“狂人”的思维来看是正常的,“正常人”却视为怪异;而被“正常人”当作天经地义的事,“狂人”却看出了它的异乎寻常之处。

在《狂人日记》中,正是有了全新的思维,才使“狂人”能够发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大胆疑问,正是有了新思维,才使他获得了看出历史不分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字缝里”“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的能力,并能对吃人者同时也是被吃者发出振耳发聩的呐喊:“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狂人”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社会的这种深刻把握和清醒认识,无疑得益于他全新的“思维”方式。

因此,“狂人”不是“一个被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迫害的发狂”的真正的“狂人”,而是一个具有了“新思维”的“真的人”——“新人”。

四、《狂人日记》的语言风格:多“荒唐之言”③《狂人日记》的开篇小序之中自称“多荒唐之言”。

但是作者正是透过“狂人”的荒唐之言表现对中国社会、中国历史异常深刻的认识,以及随同这一切而来的强烈的忧愤感情。

所谓《狂人日记》说到底不过是一种假托,一种手法;其表达的,仍是作家精心安排的内容,仍是作家自己的思想: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仁义道德”就是吃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封建道德吃人的历史。

作者深刻、清醒的思想,隐藏在狂人的“荒唐言”中,而且是那样自然而不露痕迹,不仅是以前的进步文学作品所不可比拟的,也远远超出同时期其它作家的作品。

“吃人的是我的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未必无意之中,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大约当初野蛮的人,都吃了一点人。

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

”这些在旁人看来是“荒唐言”的话,每一句都具有双重性的含义,既是狂人的惟妙惟肖的心理,又是民族的深深的忧痛,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这便是鲁迅的苦心所在。

因为他很清楚,只有自称“荒唐言”,才可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事实上,没有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社会的研究,没有对封建社会、家庭制度和礼教的深刻认识,是写不出这些“荒唐之言”的。

因此,“荒唐言”才成为这篇小说的精髓。

五、《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一)《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先生借助狂人之口,替自己代言,既避免了受到直接损害,又很好地传达了作者的深意。

在狂人那个疯狂的世界里,作者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④,揭露传统文化的本质“吃人”,同时深刻反省了走向现代社会的进程中必须首先扫除的主要障碍和开辟新路,那就是革除几千年来套在中国人民关上的精神枷锁,彻底清洗文化传统中毒素最浓的惯性,从而开出引导民族精神的处方。

(二)“狂人”作为这篇小说的主角,他的经历实际上隐含了另一个主题,那就是觉醒者的悲哀⑤。

“狂人”作为一个“新人”,他认清了现实社会的本质,也预见到了未来社会的景象:“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的。

即使生的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在这里,狂人不但认清了社会“人吃人”的本质,而是也清醒的觉察到将来是真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人吃人”的世界。

但是对于自己的清醒他感觉到的并不是欣喜,而是安全感的丧失。

因为他知道自己将是一个孤独的个体,而除了自己以外的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个体与群体,两个世界的对立开始了。

这种对立使“狂人”感觉到他者们似乎怕我似乎又想害我。

当“狂人”最终把质疑的矛头指向自己的时候——“吃人的人是我的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未必无意之中,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狂人”感到了绝望。

正因为绝望,要么肉体消亡,要么自我麻醉,要么回归正常。

于是在小序中“狂人”最终选择了回归正常。

所以说,这里也反映了一个先觉者的悲哀。

总之,作为中国现当代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无论从人物形象,还是从布局谋篇,还是从语言风格和思想主题上,都堪称“狂文”。

备注:①中国知网:王桂妹《“白话+文言”的特别格式》,于强《〈狂人日记〉文言序文的意味》。

②中国知网:秦方奇《“狂人”-“真的人”-“新人”——〈狂人日记〉“狂人”形象初探》,张云峰、吴景明《〈狂人日记〉中人的三重镜像》,黄凤贤《〈狂人日记〉的狂人形象与思想风格》。

③中国知网:黄惠民《比较〈红楼梦〉与〈狂人日记〉的“荒唐之言”》。

④中国知网:贺亮明《是人吃人还是礼教吃人?》⑤中国知网:刘宝玲《沦陷的觉醒——〈狂人日记〉再读》,冯捷《先觉者的悲哀——重读〈狂人日记〉》。

参考书目:《敬文东解密鲁迅》敬文东著远方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孔庆东评点鲁迅小说》孔庆东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鲁迅作品集》鲁迅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鲁迅杂文精选》鲁迅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