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道的含义
酒道的含义

第一节酒道的含义何谓酒道?酒道乃饮酒的门道,是对酒的品鉴之道,是对整个饮酒过程的典雅之举。
酒道,包括对酒品的选择,酒具的选用,饮酒场景的挑选,赏酒、饮酒、下酒菜等程序,以及融合在所有程序中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含义。
古时对饮酒之道十分讲究,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
酒道的高雅和粗俗与饮酒者的修养和文化层次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酒道的核心是品酒论文化。
不同的人格修养必定产生不同的酒道形式和不同的饮酒过程。
鉴赏、品尝、写诗、作画是中国历代酒道中的最高境界,而划拳赌酒则是市井汉子的豪饮之举。
中国独特的饮酒“行令”,是含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酒道之一,行令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尤其是那些少有文化且特别喜欢附庸风雅、装腔作势的人,往往会闹出许多笑话,但能增加饮酒的气氛,故一些文人墨客,在饮酒行令时往往会挑选几名不是文化人的陪客,以此来激活气氛。
品酒不仅仅是对酒的品尝,而是通过酒这一特殊的媒体,发挥人的不同潜能。
有人品酒,神定气清,才思泉涌,力作遗世;有人品酒,虚怀若谷,谈古论今,与世无争;有人品酒,以器为美,考古研今,怡然自得;也有人品酒,以酒解烦闷,以酒释愁情,以酒松身心。
各个不同的酒种往往能表现不同的酒道形式,饮白酒的人多喜欢豪爽,在划拳呼令中暂且忘记生活的各种压力,体现在一个“爽”字上;饮啤酒的人多喜欢量,以不停地干杯和敬酒,来体现一个“诚”字;爱喝葡萄酒的人,多喜欢品尝辨味,大多了解一些法国葡萄酒的文化和饮酒常识,在浅斟慢饮中体现一个“雅”字;而喝黄酒的人,大多懂得中国酒的.深刻含义,其香在幽,其味在沉,细酌慢饮地领会其无穷的滋味中体现的是一个“品”字;而喜欢饮加草药配制的露酒的人,大多体现在一个“养”字上。
通常有雅兴行酒道,须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即所谓的酒杯有艺、上酒有序、倒酒有方、温酒有类、配菜有别。
1.酒杯有艺所谓有艺,指的是酒杯的造型要有艺术性,选用要讲究与酒搭配。
我国历来注重对酒杯等饮器的研究与制作,从古代的原始陶杯、青铜杯具,到瓷质杯、金银酒杯;从天然的动物角杯、螺杯,到经过人为加工的犀角杯、玉石杯,无不体现出对酒杯艺术性和珍贵性的追求。
酒道丨黄酒之礼

酒道丨黄酒之礼
中国乃礼仪之邦,酒乃礼仪之催化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酒逢知己千杯少。
以酒为礼,以酒会友,以酒论事,少不了酒的助兴和点缀,饮酒赋诗、挥毫泼墨,少了酒就少了灵感,也就见不到类似“兰亭序”、“岳阳楼记”等稀世珍宝。
黄酒承载了释放人们精神,惠泽人们健康,以及表达情感、体现爱心、激发睿智的作用。
黄酒之道,谓之酒道。
酒道之衍,是绍兴黄酒的文化传承,是对祖辈留下的宝贵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延续,也是修身养性、崇礼杨德、倡导和谐的一种形式。
第一步酒道表演,先行酒礼。
净手、洗杯、温酒,当气温低于10度时,黄酒即可温饮。
温酒是酒礼的起始,也是行礼的准备,通过温酒的加热,可以使黄酒中和融洽,醇味愈厚,有利于酒香入味,暖人心扉。
第二步是品酒,黄酒品尝有三:一看、二闻、三尝,三者合一谓之品。
品酒为酒道之精华。
绍兴黄酒看似温和,其实颇有后劲,适宜细酌慢饮。
斟酌之间,不仅是品酒的色、香、味,品酒的历史、文化,更是品人生之真谛。
第三步为敬酒。
敬酒须彬彬有礼,不卑不亢,敬酒行礼,体现的是酒礼与酒德,符合扬礼崇德的文化内涵,是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酒之道,表达的是一种尊重、一种诚意、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对社会次序的遵从。
酒文化漫谈之:酒人、酒礼、酒道与酒令

酒文化漫谈之:酒人、酒礼、酒道与酒令酒人、酒礼、酒道与酒令一、酒人《史记》云“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史记·刺客列传》卷八十六),首次得及“酒人”。
何谓“酒人”?裴骃集解引徐广曰“饮酒之人”(《史记·刺客列传》卷八十六),即好喝酒的人。
好喝酒而成习惯,常喝酒而成癖好,以酒以为乐,以酒为事,无甚不可无酒,无酒不成其人,言其人必言酒,是可谓“酒人。
”由此观之,酒人是一切爱酒、嗜酒者的统称。
但中国历史上酒事纷纭复杂,酒人五花八门,绝难统为简单品等。
若依酒德、饮行、风藻而论,历代酒人似可略区分为上、中、下三等,等内又可分级,可谓三等九品。
上等是“雅”、“清”,即嗜酒为雅事,饮而神志清明。
中等为“俗”、“浊”,即耽于酒而沉俗流、气味平泛庸浊。
下等是“恶”、“污”,即酗酒无行、伤风败德,沈溺于恶秽。
纵观一部数千年的中国酒文化史,以这一标准来评点归类,历史上的酒人名目大致如下:1、上上品上上品可谓“酒圣”。
李白《月下独酌》诗云:“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全唐诗》卷一百八十二,《月下独酌》之四)。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北部托克马克附近),白出生于此。
用酒来缶时世抗争,来缓解自己在政治和精神重压下的痛苦与压抑,达到一种“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满,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巴中趣,勿为醒者传”(同上之二;又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贵事》卷四《醉圣》,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
正是在这种境界中,李白才发为奇语,歌为绝唱,进行了辉煌的创作,为民族留下了珠光,璀璨的伟大诗作。
这种凭酒力返本还真,充分实现自我,创造非凡业绩的酒人是当之无愧的“酒圣”。
酒使李白实现了自我,“天生我才必有用”,成就了伟大的业绩;酒又帮助他超越了自我,成了中华学人不阿权贵,率直坦荡,成名立业的楷模,成了民族历史上士子文人的自况形象。
白酒论道

三味酒道系列一白酒论道(一)万物皆有道。
茶道,花道是东方文化的经典,酒道却沉没在嘈杂的低级的白酒营销中,酒旗飘扬,酒风浩荡,道何在?道就是演绎酒的精神文化,享用文化,娱乐文化经及消费文化,在浓烈的文化氛围中享受酒的风格,灵气和律动。
这是三味酒道的宗旨,也是中国白酒文化的浓缩。
酒道的器具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古人有句话叫做“礼以酒成”,也就是说无酒不成礼。
所以,自古以来我国便形成灿烂缤纷的酒文化。
要喝酒,就离不开酒器,因此,酒器便成为酒道之重要组成部份。
酒器作为形成酒文化的酒的载体,它有着诞生、发展的历程美好的轨迹。
酒器是随着酒的发明而产生的。
据说,酒产生在新石器时代,据此推断,我国古代酒器应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酒器的产生,可早到六七千年前,而到五千多年前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己在使用一些极为精美别致的酒器了。
中国古代酒器的品类极多,功用各异,质料也多种多样。
与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相伴随,我国古代酒器经历了千变万化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人工酒器,目前已知的是陶器;此外,很可能还应有竹木器、兽角器和植物果实的硬壳。
酒器的出现,不仅是酒存在的最有力的历史特证,而且也是人们开始有选择地进行酿酒、贮酒,使酒的自然属性发生质变的标志。
最早我国的酒器是陶器;商周时代是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代,酒器己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从印纹过渡到了原始瓷;秦汉时出现了玻璃杯;三国两晋南北时,以青铜图案酒器为主…..中国古代酒器与古代艺术有不可割裂的密切关系。
几乎从洒器一出现,人们就十分注重酒器的造型与装饰,也非常讲究酒器的用料。
酒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酒器是酒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古代酒器,可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研究我们的悠久历史,更深入地认识我们的酒道。
酒具的品味酒器作为形成酒文化的酒的载体,是中华酒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东方古道佳酿飘香,而酒具也在这漫漫长途中渐臻完善和精美。
随着当今家庭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餐桌上的洒杯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酒人、酒礼、酒道与酒令(二)

酒人、酒礼、酒道与酒令(二)(七)下上品下上品是“酒徒”辈。
饮必过,沉沦酒事,少有善举,已属酒人下流。
曾与猪共饮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豕饮”典故的晋人阮咸常醉不醒,骑在马背上右摇右晃,“如乘船行波浪中”。
阮咸以及晋代码王的王恭、三国时的郑泉等应均属此类酒人。
(八)下中品下中品是史文所谓“酒疯”、“酒头”、“酒魔头”、“酒糟头”辈,可以统称为“酒鬼”。
指嗜酒如命,饮酒忘命,酒后发狂,醉酒糊涂,甚至为酒亡命一类的酒人。
现今社会亦多有此类酒人。
他们嗜酒如命,酒未饮而先见其醉态见酒必饮,饮则必醉,醉则无形:面赤眼直,鼻肿嘴斜、口出胡言、言多秽语,秽气直冲、唾沫上溅,举上失常,行止猥琐,种种令人作哎之行状,不一而足。
笔者六十年代末在东北某农村曾识得一生产队人,其人正属此类。
渐有一晚自某农家作竟日饮后出,凉风一袭,即一头栽到村中路北柴禾垛旁,翻肠兜肚吐出,一小犬随来尽吞其秽。
次日清晨,村民但见此人仍酣唾路北;而小犬竟醉死路南。
此事竟传为民间笑谈。
(九)下下品下下吕类是“酒贼”辈,为酒人之最末一流,最下之品。
此类酒人人品低下,不仅自身酒丧德无行,且又因酒败事,大则误国事,小则误公事或私家之事,且此类人多是以不光明、不正当的手段吸民之膏血,揩国之脂泽,即饮不清白之酒,脏污之酒,其行为实同于贼窃。
故名其为“贼”,当在力戒绝杜之列。
二、酒礼酒礼是饮酒的礼仪、礼节。
我国自古有“酒以成礼”之说。
《左传》云:“君子曰:“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
以君成煽动,弗纳于淫,仁也。
”“酒以成礼”,则佐礼之成,源于古俗古义。
史前时代,酒产量极少,又难以掌握技术,先民平时不得饮酒。
只有当崇拜祭祀的重大观庆典礼之时,才可依一定规矩分饮。
饮必先献于鬼神。
饮酒,同神鬼相接,同重大热列、庄严神秘的祭祀庆典相连,成为“礼”的一部分,是“礼”的演示的重要程序,是“礼”得以成立的重依据和礼完成的重要手段。
周公就曾严厉告诫臣属“饮惟祀,德将无醉”。
只有祭祀时才可以喝酒,而且绝不允许喝醉。
酒道的含义

第一节酒道的含义何谓酒道?酒道乃饮酒的门道,是对酒的品鉴之道,是对整个饮酒过程的典雅之举。
酒道,包括对酒品的选择,酒具的选用,饮酒场景的挑选,赏酒、饮酒、下酒菜等程序,以及融合在所有程序中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含义。
古时对饮酒之道十分讲究,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
酒道的高雅和粗俗与饮酒者的修养和文化层次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酒道的核心是品酒论文化。
不同的人格修养必定产生不同的酒道形式和不同的饮酒过程。
鉴赏、品尝、写诗、作画是中国历代酒道中的最高境界,而划拳赌酒则是市井汉子的豪饮之举。
中国独特的饮酒“行令”,是含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酒道之一,行令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尤其是那些少有文化且特别喜欢附庸风雅、装腔作势的人,往往会闹出许多笑话,但能增加饮酒的气氛,故一些文人墨客,在饮酒行令时往往会挑选几名不是文化人的陪客,以此来激活气氛。
品酒不仅仅是对酒的品尝,而是通过酒这一特殊的媒体,发挥人的不同潜能。
有人品酒,神定气清,才思泉涌,力作遗世;有人品酒,虚怀若谷,谈古论今,与世无争;有人品酒,以器为美,考古研今,怡然自得;也有人品酒,以酒解烦闷,以酒释愁情,以酒松身心。
各个不同的酒种往往能表现不同的酒道形式,饮白酒的人多喜欢豪爽,在划拳呼令中暂且忘记生活的各种压力,体现在一个“爽”字上;饮啤酒的人多喜欢量,以不停地干杯和敬酒,来体现一个“诚”字;爱喝葡萄酒的人,多喜欢品尝辨味,大多了解一些法国葡萄酒的文化和饮酒常识,在浅斟慢饮中体现一个“雅”字;而喝黄酒的人,大多懂得中国酒的深刻含义,其香在幽,其味在沉,细酌慢饮地领会其无穷的滋味中体现的是一个“品”字;而喜欢饮加草药配制的露酒的人,大多体现在一个“养”字上。
通常有雅兴行酒道,须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即所谓的酒杯有艺、上酒有序、倒酒有方、温酒有类、配菜有别。
1.酒杯有艺所谓有艺,指的是酒杯的造型要有艺术性,选用要讲究与酒搭配。
我国历来注重对酒杯等饮器的研究与制作,从古代的原始陶杯、青铜杯具,到瓷质杯、金银酒杯;从天然的动物角杯、螺杯,到经过人为加工的犀角杯、玉石杯,无不体现出对酒杯艺术性和珍贵性的追求。
dgfo%zvp用易经说酒道玄易道人

、.~①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用易经说酒道玄易道人-度寒著酒,一种复杂奇妙的物质:它可以使人炽热似火,又能够冷酷象冰;它既可使人缠绵如梦萦,也能让人狠毒似恶魔;它有时柔软如锦缎,有时却又锋利似钢刀……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又会让你放荡无常,玩世不恭;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也能叫人肆行无忌,沉沦到深渊……这就是酒的魔力。
下面,且看度寒用易经之道与君等聊聊酒文化。
中国历史深远悠长,而酒文化几乎贯穿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易经》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也最能够体现中国酒文化的精髓。
酒在我国已有四千多年历史。
约公元前23世纪,便有陶制专用酒具的出现,至商代则出现青铜酒器。
然而作为一部用文字记载的酒文化,却是在《易经》中初步形成的。
《易经》六十四卦中,至少有十几卦直接涉及到饮食问题,其中酒是其重要内容,代表着古代在饮酒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易经》的《需》卦中就有“需于酒食”之语。
《序卦传》曰:“需者,饮食之道也。
”《象传》也讲:“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古时贤士才子皆与“酒”有不解之缘:列位且看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是何等的悲壮和豪情;竹林七贤之阮籍为了逃避做官,曾长醉五、六十天不醒;诗圣杜甫,曾诗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街上酒家眠。
天子来呼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的酒仙之名从此就被传遍天下。
在众人的眼中,李白,他是如此的洒脱、逍遥,仿佛真正有酒便可飘然若仙,而实际上,李白未必这么潇洒,他常常是“月下独酌”,喝的大多是闷酒,“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再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还有那“对影成三人”也是因为“独酌无相亲”耳。
这些放旷文士们以酒为媒介,借酒来忘记当时生活中的痛苦,逐渐醉酒便成了人们忘记烦恼,至少可以短暂麻痹自己的一种很好的手段。
同理,贤士才子们也常常借酒之力,以酒助兴,进入全身心全自我的创作状态,在诗、书、歌赋中充分展现自我和个性,书写下多少流传千古的锦文绝章。
酒道稿

原始酒道稿一、开场迎宾何为酒道?酒道,就是酒文化与精神的结合,是回归中国传统饮酒文化的品鉴之道。
中国传统酒道讲究“讲酒品,崇饮器,行酒令,懂饮道”,可分为“赏酒有乐、盛酒有艺;温酒有度、凉酒有时;上酒有序、斟酒有方;品酒有章、敬酒有礼;行酒有令、谈酒有兴;配菜有别、藏酒有法”等十二个部分。
今天我们为大家呈现的是“盛酒有艺,温酒有度,凉酒有时,品酒有章”四个部分。
希望我们赊店名莊的酒道师为大家呈现的“酒道表演”能陪伴大家度过一段美妙的时光。
首先请酒道师净手现在请欣赏“净具”表演。
二、温酒有度在中国传统酒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是:温酒有度。
现在请欣赏温酒表演。
我们所采用温酒壶的材质是银,银自古就是最好的温酒材料之一,具有传热快、防毒、杀菌的特点,并且历来皇亲贵族、名门世家多以銀为材料制作酒具,以体现其高雅、富贵。
酒温着喝有两大好处:一是口感更好。
白酒经过加温以后,香味更浓,入口更舒服,入喉更柔顺;二是更健康,将酒加温至45-50℃之间,可以加速酒体中少量的低沸点物质挥发,使酒体更加纯净,更加健康。
三、凉酒有时【主持人】刚温好的酒在50℃左右,是不适宜人体饮用的,人体最佳的饮用温度在38℃左右,正所谓“冷酒伤肝,热酒伤肺,温酒最好”,因此温酒之后还要进行凉酒,以达到最佳的饮酒温度。
酒道师先将温酒壶中的酒倒入盛酒壶中,这个过程是第一次降温,再讲酒倒入分酒器中,进行第二次的降温。
这就是凉酒的整个过程。
四、品酒有章下面我们进入传统酒道中的“品酒有章”环节。
所谓“品酒有章”,其实就是指“先品再饮,品有章法,饮则缓饮”。
酒一倒出就香气四溢,芳香扑鼻的,说明酒中的香气物质较多,这叫“喷香性”好;将酒杯举起,置酒杯于鼻下二寸处,头略低,闻其气味。
再轻轻饮一小口,慢慢咽下,这个在古代叫“啐酒”。
酒一入口,香气就充满口腔,说明酒中低沸点的香气物质多,叫做“留香性”好;咽下后,口中依然留有余香,说明酒中高沸点香气物质多,叫做“余香性”好;五、古人酒礼表演在我国古代,酒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而不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酒道的含义何谓酒道?酒道乃饮酒的门道,是对酒的品鉴之道,是对整个饮酒过程的典雅之举。
酒道,包括对酒品的选择,酒具的选用,饮酒场景的挑选,赏酒、饮酒、下酒菜等程序,以及融合在所有程序中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含义。
古时对饮酒之道十分讲究,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
酒道的高雅和粗俗与饮酒者的修养和文化层次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酒道的核心是品酒论文化。
不同的人格修养必定产生不同的酒道形式和不同的饮酒过程。
鉴赏、品尝、写诗、作画是中国历代酒道中的最高境界,而划拳赌酒则是市井汉子的豪饮之举。
中国独特的饮酒“行令”,是含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酒道之一,行令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尤其是那些少有文化且特别喜欢附庸风雅、装腔作势的人,往往会闹出许多笑话,但能增加饮酒的气氛,故一些文人墨客,在饮酒行令时往往会挑选几名不是文化人的陪客,以此来激活气氛。
品酒不仅仅是对酒的品尝,而是通过酒这一特殊的媒体,发挥人的不同潜能。
有人品酒,神定气清,才思泉涌,力作遗世;有人品酒,虚怀若谷,谈古论今,与世无争;有人品酒,以器为美,考古研今,怡然自得;也有人品酒,以酒解烦闷,以酒释愁情,以酒松身心。
各个不同的酒种往往能表现不同的酒道形式,饮白酒的人多喜欢豪爽,在划拳呼令中暂且忘记生活的各种压力,体现在一个“爽”字上;饮啤酒的人多喜欢量,以不停地干杯和敬酒,来体现一个“诚”字;爱喝葡萄酒的人,多喜欢品尝辨味,大多了解一些法国葡萄酒的文化和饮酒常识,在浅斟慢饮中体现一个“雅”字;而喝黄酒的人,大多懂得中国酒的深刻含义,其香在幽,其味在沉,细酌慢饮地领会其无穷的滋味中体现的是一个“品”字;而喜欢饮加草药配制的露酒的人,大多体现在一个“养”字上。
通常有雅兴行酒道,须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即所谓的酒杯有艺、上酒有序、倒酒有方、温酒有类、配菜有别。
1.酒杯有艺所谓有艺,指的是酒杯的造型要有艺术性,选用要讲究与酒搭配。
我国历来注重对酒杯等饮器的研究与制作,从古代的原始陶杯、青铜杯具,到瓷质杯、金银酒杯;从天然的动物角杯、螺杯,到经过人为加工的犀角杯、玉石杯,无不体现出对酒杯艺术性和珍贵性的追求。
爱好饮道的人,无不以拥有华贵的酒器而自豪。
杯,是中国饮酒文化的缩影,是人民爱美之心的物化表现。
确实,一只好杯,会让人玩赏有加,就算倒的是一杯普通的酒,也会感觉到是一杯美酒了。
当然不是说有了一只选材讲究、造型精美的酒杯,就无论什么酒,都用这一只杯子来饮。
饮酒选杯还应考虑不同的酒种,选用不同的酒杯,方不失为一种饮道。
如,白酒杯宜选取小巧型的非高足的瓷质杯型,因其酒度较高,大杯易醉;黄酒杯宜选用50克左右的圈足或高足的瓷质或玻璃酒杯,尤其是冬天更要选用易加温的圈足酒杯或酒盅;葡萄酒杯宜选用胖肚敛口高足的郁金香玻璃酒杯,有利于闻香和观色;啤酒杯宜用高身鼓肚厚底的玻璃杯,一般以250毫升为宜,用来观赏其泡沫的洁白度、细腻性和持久性。
因此,不同的酒应选用不同的杯来适应不同的需要,而不同的杯均可以用着力显示美感的纹饰,至于玻璃杯则应尽可能地采用不加任何修饰的高透明度的无色玻璃,用以观看色泽,提高对美酒的鉴赏趣味。
2.上酒有序上酒有序专指为一次饮酒选用不同的酒种而言的。
从味觉理论上来说,味淡、酒度低的酒品要先饮,刺激感强的一般不应先行刺激味觉细胞,要放到后面品赏。
这样就可以对不同的酒采用先后有序的办法来分别品赏。
具体是低度的、新鲜的、纯酿造的酒类饮用在先,高度的、陈年的、蒸馏的或配制的在后;普通酒先上,名酒后上;干酒先品,甜酒后饮。
这样自始至终味觉始终在兴奋中,避免味觉的钝化。
3.斟酒有方斟酒,首先是斟酒的器具。
目前有两种最为普遍的器具:一是直接用酒瓶倒;二是先将就装入酒壶(酒注)中,再向客人的杯中筛。
直接用酒瓶的,要分清是什么酒,白酒和啤酒瓶子震动幅度大小没什么关系,只要小心倒酒就成。
黄酒、葡萄酒、果露酒就要小心了,要先行观察酒瓶中沉淀的多少,尽可能地小心倒酒,不能将沉淀倒入杯中,以影响酒色的透明度和光泽。
同时,用瓶子斟酒时,拿瓶的手从倒时的手心向下要慢慢地转动到手心向上,将标贴示人,再顺势及时提起瓶口,这无论从礼貌上还是规范操作上都是必须的。
用壶斟酒,则比较好办一点,如果是有些沉淀的酒,只要在倒入壶中时注意,一般不会带入酒中,关键是倒入壶中前要有思想准备,轻拿缓倒,以保证没有沉淀带入酒中。
同时,提壶之手要轻柔连贯,细流入杯而不能外溅。
第三,斟酒时要注意酒杯中的量,一般白酒杯因为容量较小,可筛至八九分;黄酒杯稍大一点,至六七分足矣,不要超过八分,否则饮用时、敬酒时易将酒洒出杯外,又显得不太雅观;葡萄酒根据法国的传统斟酒方法,以倒入杯中三分之一即可;啤酒因杯子较大,一般以倒入酒液半杯左右,泡沫至杯口鼓起为度。
4.温酒有类中国传统的黄酒在饮用时,除夏天采用冰镇外,大多时间里均采用加温的办法来提高酒香,改善口感。
有句话叫“跑过三江六码头,喝过爨筒热老酒”,把以喝过的热老酒作为自己见多识广的资本。
从发明饮酒器以来,一直就有温酒器伴随,夏商时代盛行的盉就是最着名的温酒器。
黄酒的最佳温热温度为30-45摄氏度。
根据不同的气温,采用不同的加温温度,一般是气温高时加温也可适当高一点,气温低时,加温则宜稍低一点,其原因是由于气温与酒温温差不宜过大,否则味觉受温度的显着变化反而会受到影响。
冬天喝白酒也有人稍时加温,以适应口感,也有人认为可以将低沸点的甲醇和乙醇得以挥发,其实这也是一种想当然的思想表达,白酒如果加热到能将酒中所含的少许有害成分蒸发或挥发掉,则此酒一定不能再入口下肚了。
因白酒温度加到40℃以上,已十分地“冲”,就连40度以下的低度酒入口也非常地冲,根据笔者反复试验和多方询问,无论春夏秋冬白酒以不加温为上策。
由于白酒性烈,饮后即会产生血流加快身体发热的自然反应,不会产生像黄酒、啤酒这些低度酒饮后发冷的感觉。
其它蒸馏酒也以不加温为好,否则易损害酒的风味。
这一点在饮酒之道中,务必要正本清源,以增加饮趣。
葡萄酒除冬天气温降至0℃以下,才需要加点温外,一般情况下也是不用加温的,而全年大多数时间里对葡萄酒饮用前进行降温倒是必须的。
从国内外葡萄酒品赏专家中得出的经验是:白葡萄酒最佳饮用温度为2-8℃,红葡萄酒的最佳入口温度为15-20℃,也就是说红葡萄酒以室内温度为参照,可不经任何处理即可饮用,而白葡萄酒最好稍许降温则风味更佳。
啤酒大多在夏天喝,以冰镇后喝更爽,且酒内的二氧化碳气更不易逸出,增强“杀口”感。
冬天要喝啤酒,加温一般也不超过20℃为好,否则一入杯中气体即刻挥发,影响口感。
中国人喝啤酒不像美国人是用作饮料来解渴的,而大多数是用来佐餐的,更应注重口感,且啤酒的最佳饮用温度为8-14℃,故喝酒时酒温只要略加调节就可以了,不要盲目地像黄酒那样去加热。
5.配菜有别下酒菜也是中国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国外饮酒大多不在乎菜而在乎酒,中国人则不同,喝酒时若没有较好的下酒菜,是有煞风景的。
因此,中国的酒道中,菜成为其中最为讲究和最具研究价值的内容。
也就是有研究食文化的必研究酒文化,所有研究酒文化的必了解食文化,这也与饮酒的下酒菜有着极大的关系,于是也就理解了法国为什么把饮食归在文化部下的划分道理。
有人曾经强调佐酒的菜要色、香、味俱佳,其实不然,色香味是菜肴的基本要求,而并非作为下酒菜而言的。
色香味只是做到了酒菜的基本要求,而作为下酒菜更重要的在于如何正确搭配,也就是如何用不同的酒去适当地与不同的下酒菜相配合。
袁宏道在《觞政·十四之饮储》中说:“下酒物色谓之饮储。
一清品,如鲜蛤酒蟹之类;二异品,如熊白西施乳之类;三腻品,如羔羊子鹅灸之类;四果品,如松子杏仁之类;五蔬品,如鲜笋旱韭之类。
”袁宏道这里向大家指出了一些可以作为下酒菜的东西,但没有哪类菜下哪种酒这样的说明。
一般情况下,吃肉、禽类这些带有脂类的食物时,宜用白酒或干型黄酒、干红葡萄酒这些酒,因含糖量低,适于佐餐解腻。
吃海鲜河鲜之类的鱼腥食物,宜与干白葡萄酒这些酒与经典绍兴酒----加饭酒,既能在饮酒时抑制住一些腥味,又能品尝到河海鲜的“鲜”。
啤酒一般不宜作为餐饮酒,如作为日常的饮料,则感觉更好,由于其酒度很低,口感有比较淡爽,如作为餐饮酒最好还是配一些以蔬菜类为主的时鲜菜,这样不会掩盖住啤酒的纯正口味。
干果类食物一般配白酒和黄酒,这样会增加干果类食物嘴嚼时的果实香味。
另外,上酒如果是先上酒度低的,则菜也应先上清淡的。
如果酒上的就是烈性酒则菜的味可重一点。
所以上菜一般也应先清淡后重辣,不至于把酒的口感香味掩盖了。
各种酒在饮用之道上各有千秋,各有特色,种种酒道构成中国酒文化的灿烂与多姿。
第二节酒道之由来中国的酒道可以说是受中国历史悠久的茶道之影响,从醉饮二月避婚、不醉无归的尽兴,到品酒赏酒、激发灵感的饮酒之道,是东方中国上万年历史文化和酒文化沉积的表现,是中国哲学美学长期浸润的结果。
酒后的灵感迸发和超常发挥,是任何其它食品所代替不了的。
早在中国封建社会之初的夏殷时代就有极为严肃的祭祀礼,便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酒道。
《诗经》中有:“饮酒孔嘉,维其令仪”;“人之齐圣,饮酒温克”,这是中国早期酒道的诗化语言。
表示饮酒要有礼仪,要有风范;人要做到高雅圣洁,在饮酒上就应表现出温文尔雅,恭谨得体。
这也是古时酒礼的最好写照。
古时可以说酒礼与酒道基本上是统一的或兼而有之。
孔子“唯酒无量不及乱”也是对酒道的最早注释。
据《春秋左传》载,齐景公入晋国贺晋嗣君即位,席间行投壶礼,赋诗助兴。
中行穆子举箭唱到:“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
”齐景公马上应和:“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与君代兴。
”各自炫耀自己的富足。
这也是后世酒道内容中行酒令的滥觞。
这是从夏商时的射礼演变而来的。
魏晋南北朝时的“曲水流觞”则又把酒道向前推进了一步。
这种借风俗之名行饮酒之道的做法,后来被许多文人墨客所效仿,并流传至今。
当时还明白了酒是陈的好的道理,具体可从晋时《南方草木状》中可以得到证明。
“南人有女数岁,既大酿酒,侯冬陂池竭时,置酒罂中,密固其上,瘗陂中。
至春潴水漫,亦不复发矣。
女将嫁,乃发陂取酒,以供宾客,谓之女酒,其味绝美。
”也就是说,所谓的“女酒”,其陈贮时间都在十年以上,故作者嵇含特别赞赏这种酒“其味极美”。
且陈酒是饮中之道的首要环节,是激起饮中之趣的第一媒体。
唐宋时期是中国酒道快速发展和逐渐完备的时期,但唐宋时饮酒,大多在饭(食)后,如段成式《许皋记·许汉阳传》中有:“食讫命酒。
”;段的另一着作《异疾志》中又载“烹鸡设食,食毕,贯酒欲饮。
”张悦《虬髯客传》中有“公访虬髯,对馔讫,陈女乐三十人,列奏于前,食毕行酒。
”;徐嶷《物怪录》中有“六七人共食,食毕命酒欢饮。
”当时的饮酒之道,是在食毕进行,饱食徐饮、欢饮,既不易醉,又能借酒获得更多的欢聚尽兴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