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治概念的界定

合集下载

政治的概念和定义

政治的概念和定义

政治的概念和定义一、政治的概念和定义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政治是最高科学,人类试图改善生活并创造美好社会的活动就是政治。

政治首先是一种社会活动,它永远是双向的交流,而非个体的独白。

政治在最广以上是人们制定,维系和修正其生活的一般规则的活动。

作为政府艺术的政治,政治是与国家有关的事务。

作为公共事务的政治,超出了政府的狭窄范围,延伸到被视为“公共生活”或“公共事务”的领域。

作为妥协和共识的政治,政治被看作解决冲突的特定手段,即:通过妥协,调解和谈判而非武力和赤裸裸的权力来达到目的。

作为权力的政治,是最广泛也最为激进的,它不再将政治限定于特定的场域,而认为在所有社会活动和人类生存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政治在发挥作用。

二、主要的政体西方多头制:一般指现代代议制民主的制度与政治过程。

一般特征:(1)相当地容忍反对声音,至少使之足以制约政府的专断倾向。

(2)政治参与的机会必须相当广泛,足以确保高水平的大众回应。

新民主制:指民主巩固的过程没有彻底完成的政体;民主尚未成为唯一的游戏规则。

东亚政体:特征:(1)它们重视经济发展甚于政治目标,优先考虑促进经济增长与繁荣,而不是扩大西方公民自由意义上的个人自由。

(2)人民多支持“强”政府,往往会容忍强势的执政党,普遍尊重国家权力。

(3)强调忠诚、纪律和义务,民众也普遍倾向于尊重领导人的权威。

(4)东亚地区非常重视共同体和社会的凝聚力尤其是家庭。

伊斯兰政体:旨在建立神权政治,是一种宗教权威应凌驾于政治权威之上的原则。

军事政体:通过操纵军权和进行系统压制而得以生存。

主要特征,是根据某人在军事指挥链条中的位置来确定其政府领导职位。

三、政治意识形态核心要素意识形态是一套有或多或少内在一致性的思想观念,不管目的是维护、修正还是推翻现存的权力关系体系,它都提供了有组织政治行动的基础。

特点:(1)通常以世界观的形式解释现存秩序,(2)提供一个理想未来的模式和美好社会的构想,(3)勾画政治变迁何以产生并应该如何发生。

政治的概念

政治的概念

《政治的概念》读书笔记《政治的概念》是施密特的代表作之一,在全书中,施密特从国家、世界和人性等角度出发建构政治的概念,并提出政治概念的核心是划分敌友。

本文将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施密特的政治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梳理。

在全书的开篇,施密特提出了“国家的概念以政治的概念为前提”的命题。

紧接着他叙述了一个关于国家的通常说法:“国家是在封闭的疆域内,一个有组织的人群拥有的政治状态。

”随后,他指出,这只是一般性解释,而不是国家的定义。

因为在此所关注的乃是政治的本质,所以这样一个定义尚未得到保证。

于是,施密特开始从国家的角度建构政治的概念。

在他看来,国家是政治统一体,是一个有组织的、拥有国内和平与领土完整以及不受外国干涉的政治统一体,以民族、主权和领土为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

于是,施密特提出自己对民族、主权和领土等基本要素的看法。

关于民族,施密特认为,国家是民族的政治统一体。

无论就其字面意义而言,还是就其历史形象而言,国家均是一个由民族构成的特殊状态。

关于主权,施密特认为,国家是主权统一体。

在他看来,国家作为民族的政治统一体,是一种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统一体,与其他各种组织相比,它是最高的、做出权威性决定的统一体。

国家作为决定性的具有权威的最高政治统一体意味着它拥有主权。

因此,从本质来看,国家乃是主权统一体。

关于领土,施密特认为,国家是确立了领土边界的政治统一体。

随后,施密特提出:划分敌友是政治的标准。

他认为,“朋友与敌人这对概念必须在其具体的生存意义上来理解”,并进而把政治的核心归结为“区分敌与友,并以此二者为前提”。

因此,要理解以划分敌友为核心的政治概念的必要性,就必须从维护国家统一体生存的高度,从国家统一体生存所涉及的内外两方面出发进行分析。

就外部而言,国家统一体的生存意味着民族自身的安全、独立与自主。

因此,从国家统一体生存角度出发,敌友概念意味着,朋友是民族生存的维护力量,而敌人是民族生存的威胁与挑战。

正如施密特所说,政治敌人毕竟是外人,非我族类;他的本性足以使他在生存方面与我迥异,所以,在极端情况下,我可能与他发生冲突。

课程思政核心概念的界定

课程思政核心概念的界定

课程思政核心概念的界定
课程思政核心概念的界定
课程思政的核心概念涉及的主题涵盖了政治理论、政治实践、政治史以及国际政治等。

这些概念可以概括成五个核心概念:
一、政治理论
政治理论是一门关于政治现象的学科,涵盖了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组织等多个方面。

它探讨的问题包括:政府结构的设计和调整、政治合法性的界定、政治改革以及政治参与的机制等。

二、政治实践
政治实践是政治理论的实际实施,它涉及到政治人物的影响力和治理能力、政治运动和组织、立法和行政机构以及政治关系的发展等。

三、政治史
政治史是一门研究过去政治运动、政治制度、政治实践以及政治思想的学科。

它可以从跨越了几个世纪的视角,来解释如何影响现代政治的历史潮流。

四、国际政治
国际政治是一门研究当今世界各国政治关系、军事竞争和经济合作的学科。

它探讨的问题包括:谁拥有世界主导地位?世界政治秩序怎样发展?以及劳力资源和经济财富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分配等。

五、政治学
政治学是一门研究与政治有关的理论、历史、实践和关系的学科。

它研究的问题包括:政治组织的设计和操作、政治决策的影响因素、
政治关系的变迁以及政治发展的历史规律等。

总之,课程思政的核心概念包括政治理论、政治实践、政治史、国际政治和政治学,这些概念共同构成课程思政学科的核心部分。

组织行为学(黄忠东)第九章 权力与政治

组织行为学(黄忠东)第九章 权力与政治

2.权力的基础(权力的来源)
奖赏性权力
Reward power
这种权力来自于领导人对资源的控制,例如,控制人 力资源,加薪、奖金、晋升、轻松的工作岗位。 惩罚的权力,威胁的权力和利用自身的职位强迫他人 行动的权力,强制性权力的基础是人的恐惧(fear)。
强制性权力
Coercive power
法定性权力
第九章

权力与政治 Power and Politics
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学习目标
(1)界定权力的概念
(2)描述权力的基础 (3)描述权力与依赖的关系 (4)界定政治的概念 (5)描述引发政治行为的因素 (6)描述政治行为的可能后果
权力是美国最肮脏的词汇。相对于权力,谈论金钱和性要容易得 多。 ——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学教授罗莎贝斯· 坎特
3. 权力的关键 :依赖性
最能表达权力含义的一个词汇是依赖性(dependency)
B对A的依赖程度越高,则A对B拥有的权力就越大。
当你掌控的资源是重要的、稀缺的且不可替代的,那么人们对 你的依赖性就会增加。 (1)资源的重要性 (2)资源的稀缺性 (3)资源的不可替代性
4.权利的有效性 权力的资源
参照性权力
法定性权力 奖赏性权力 强制性权力
9.2政治
那姑娘在眼前亭亭玉立 什么古罗马、俄罗斯 还有西班牙政治 我哪有心思读下去? ——爱尔兰诗人 叶芝
1. 政治的概念
政治是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1)韩非认为,为了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除了严明法度外,还要 擅长权术。 (2)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马基雅维里要君王学会同时扮演 “狮子和狐狸”两种角色。马基雅维里指出政治的核心就是权力, 他认为“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 (3)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 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 (4)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 拉斯韦尔的观点,政治就是研究“权力 的形成和分享”。 上述学者都反对把道德的良善作为政治追求的目标。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一)对政治概念的不同理解
(1)道德政治论——以 伦理道德来治理国家 “政者正也,子帅以政, 孰敢不正”。 ——孔子
(1)道德政治论——以 伦理道德来治理国家 政治的本质就在于‚正义‛
代表作:
《理想国》
——柏拉图
‚政治是最高而最广的善‛ ——亚里士多德 代表作:《政治学》
(2)政治是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政治是处理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事物中关于权 力与服从关系的一般原则、制度和策略;在阶 级存在的社会里,政治的基本内容是处理以国 家权力为中心,以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之间 的斗争为基础的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事物的一 般原则、制度和策略”。 (姜涌编著:《政治学概论》,山东大学出版 社1998年版,第11页)。
荀子
代表人物:商鞅和韩非子 商鞅变法:推行以法治国;重利重刑;加强君权,确立 君主的独裁统治;强调耕战;实行郡县制度;统一了度 量衡。——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霸道和暴力 ‚法‛ (商鞅)、‚术‛(申不害)、 ‚势‛(慎到) 的结合,发展并形成了一套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理论体 系;暴力统治 。 儒法区别: 儒家:德治仁政,王道之治; 法家:法治,霸道之治。

第二节 政治(学)在中国的变迁
1、中国古代政治及其学说 (1)奴隶社会时期的政治及其学说 夏、商和西周——“天神”观念和宗法血缘相 结合
神权政治观占据主导地位。 商朝表现为“帝”,在西周表现为“天”和 “天命”,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统治者从“帝” 或“天”那里获得统治地位、取得统治权力。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
荀子 人性基础:人性恶, 组织论:群、分、义 ‚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 分何以能行?曰义。‛ 管理者:能群。即按照一定分工和等级把人 组织起来。 组织的手段:分。 组织结构: 社会等级结构——贵贱有等; 社会伦理结构——君臣父子兄弟; 社会职业机构——士农工商; 国家管理结构——官序:礼宾、民政、军 事、文华、农业、建设、林业、工商

政治学原理形考答案(2)

政治学原理形考答案(2)

第一章即时练习一、单选题(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政治是一种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为(A)A戴维•伊斯顿B亚里士多德‎C卢梭D马克斯•韦伯2、“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说这句话的是‎( B )A孔子B孙中山C毛泽东D斯大林3、中国古代的政‎治研究的主导‎流派是( C )A道家B法家C儒家D墨家4、“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

”这是( B )的著名论断。

A梭伦B亚里士多德‎C卢梭D柏拉图5、在理论内容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政治研究从属‎于(A)A伦理学B神学C历史学D哲学6、现代政治学学‎科最早出现于‎( D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7、自宋代后,儒家发展产生‎了( C )思想,为封建专制统‎治所利用。

A玄学B禅学C理学D风水学8、西方国家政治‎生活中所遵循‎的许多基本原‎则都产生或成‎熟于( D )时期。

A古希腊B古罗马C中世纪D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9、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主张政治‎学研究应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的方法,主张政治研究‎应价值中立,并以此为基础‎形成“(A)”。

A政治科学B行为主义C政治社会学‎D后行为主义‎10、( B )是第一个使政‎治学从伦理学‎中独立出来的‎现代政治学的‎奠基人,他的《君主论》也是探讨“治国术”的经典名著。

A洛克B马基雅维里‎C霍布斯D博丹二、多选题(每小题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一个或‎者多个是正确‎的)1、下列关于“政治”的表述中属于‎权力性解释的‎是(AB )A、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是夺取或保存‎权力的行为B、政治是权力斗‎争,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C、政治是人们在‎安排公共事务‎中表达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的目标是‎制定政策,也就是处理公‎共事务D、政治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E、政治是一种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2、下列关于“政治”的表述中属于‎管理性解释的‎是(CDE )A、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是夺取或保存‎权力的行为B、政治是权力斗‎争,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C、政治是人们在‎安排公共事务‎中表达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的目标是‎制定政策,也就是处理公‎共事务D、政治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E、政治是一种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政治这‎一概念的基本‎界定是(ABCDE )A、“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体现‎”B、“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C、“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D、“政治是一门科‎学”E、“政治是一种艺‎术”4、西方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关于政治‎概念的区别主‎要是(ABDE )A、西方政治学的‎政治概念重点‎围绕政治现象‎本身展开论述‎B、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政治概‎念深刻地揭示‎了政治的本质‎C、西方政治学的‎政治概念重点‎围绕政治的本‎质展开论述D、西方政治学的‎政治概念强调‎政治活动总是‎与人们的意志‎和利益相联系‎E、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政治概‎念真心实意地‎表达了为人民‎谋取利益的主‎张,并指出了促成‎人民利益真正‎实现的具体途‎径。

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

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

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施米特(Carl Schmitt)是20世纪德国的一位著名政治理论家,以其对概念的精辟论述而闻名。

他的重要著作之一是《政治的概念》,该书探讨了政治领域的本质、政治与其他领域的区分以及政治实践的意义等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其思想内涵。

首先,施米特认为政治是基于对敌与友的区分而形成的领域。

他主张政治是友善与敌对的分界线,是对敌友之间关系的管理和调节,这种区分是政治的本质。

在《政治的概念》中,施米特指出:“政治世界之存在依赖于对敌与友之间之区别的能力”,并将政治界定义为“决定敌友的能力”。

他认为不同政治实体之间的对抗与斗争是政治的重要现象,政治概念的延伸也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其次,施米特强调政治的决策权属于最高权力,即主权。

他将主权视为政治实践中的核心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决定它表现为低级政治概念的意志”。

施米特的主权概念与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主权概念不同,后者通常用来描述国家主权的独立性。

施米特的主权概念更强调其决策权的重要性,它是权力最高的决定者,决定着政治实践的方向和目标。

第三,施米特将政治视为一种非正当合法性的领域,他认为政治具有特殊的合法性形式,即决定性操作。

在《政治的概念》中,施米特提出了“政治会议”的概念,将政治视为一种决定性操作,它决定了各个政治实体之间的关系和行动。

他认为政治会议是政治决策的形式,凡是以这种形式进行的决策都具有真正的政治合法性。

此外,在政治的概念中,施米特还对政治与其他领域进行了区分。

他认为政治与经济、道德等领域是不同的,政治不应被经济以及其他领域所替代。

在施米特看来,政治概念的建立需要与其他概念的分离,政治是对一切其他领域的决策权进行管理的实践领域。

施米特的政治概念引发了关于政治本质与意义的深入思考。

他的政治概念强调了政治与决策权的紧密关联,政治是对敌与友的区分以及这种区分的管理和调节。

此外,他对政治的合法性及其与其他领域的区分也提出了独特的观点。

上海电大闵一分校政治学原理计分作业(第一次、第二次)

上海电大闵一分校政治学原理计分作业(第一次、第二次)

上海电大闵一分校政治学原理计分作业第一次计分作业:4、“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

”这是()的著名论断。

(单选题)A.梭伦B.亚里士多德C.卢梭D.柏拉图第1题你选择了 A. 正确答案 B. 结果×2. 1、政治是一种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为()(单选题)A.戴维?伊斯顿B.亚里士多德C.卢梭D.马克斯?韦伯第2题你选择了 . 正确答案 A. 结果×3. 3、中国古代的政治研究的主导流派是() (单选题)A.道家B.法家C.儒家D.墨家第3题你选择了 . 正确答案 C. 结果×4. 10、()是第一个使政治学从伦理学中独立出来的现代政治学的奠基人,他的《君主论》也是探讨“治国术”的经典名著。

(单选题)A.洛克B.马基雅维里C.霍布斯D.博丹第4题你选择了 . 正确答案 B. 结果×5. 7、自宋代后,儒家发展产生了()思想,为封建专制统治所利用。

(单选题)A.玄学B.禅学C.理学D.风水学第5题你选择了 . 正确答案 C. 结果×6. 8、西方国家政治生活中所遵循的许多基本原则都产生或成熟于()时期。

(单选题)A.古希腊B.古罗马C.中世纪D.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6题你选择了 . 正确答案 D. 结果×7. 5、在理论内容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政治研究从属于() (单选题)A.伦理学B.神学C.历史学D.哲学第7题你选择了 . 正确答案 A. 结果×8. 9、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主张政治学研究应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的方法,主张政治研究应价值中立,并以此为基础形成“()”。

(单选题)A.政治科学B.行为主义C.政治社会学D.后行为主义第8题你选择了 . 正确答案 A. 结果×9. 2、“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说这句话的是() (单选题)A.孔子B.孙中山C.毛泽东D.斯大林第9题你选择了 . 正确答案 B. 结果×10. 6、现代政治学学科最早出现于() (单选题)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第10题你选择了 . 正确答案 D. 结果×11. 6、在古代西方语境中,政治的涵义应包含() (多选题)A.政治是与城邦联系在一起的B.政治是城邦公民特定生活状态的总和C.城邦生活状态的特征是自由、平等D.政治是与专制不相容的E.没有了政治生活的公民就不成其为“人”第11题你选择了 . 正确答案 A,B,C,D,E. 结果×12. 1、下列关于“政治”的表述中属于权力性解释的是() (多选题)A.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是夺取或保存权力的行为B.政治是权力斗争,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C.政治是人们在安排公共事务中表达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的目标是制定政策,也就是处理公共事务D.政治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E.政治是一种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第12题你选择了 . 正确答案 A,B. 结果×13. 5、在古代中国语境中,言“政治”则必然包含下面的涵义() (多选题)A.政治是对社会进行管理的方式B.政治含有国家处在或趋于良好状态的内在规定性C.要达到政治所内涵的良好状态,必须首先依据一定的规矩或标准D.政治也就是国家依据一定的规矩处于或趋于稳定状态E.政治必然是与国家有关的第13题你选择了 . 正确答案 B,C,D,E. 结果×14. 9、马克思的()的理论发现,促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成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政治概念的界定关于什么是“政治”,作为科学的界说,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看法。

我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指导下,参考古今中外的各种解释,做出一个具体的界定。

我把政治的定义概括为:政治是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实现其利益和目标,运用特殊公共权力(国家、政权),根据一定的原则,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的社会现象。

或者说:政治是一定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运用公共权力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以实现其利益和目标的社会现象。

一、政治是一种社会现象一般来说,政治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门槛”后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与经济、文化共同组成社会的三大领域。

在古往今来的文明社会历史中,政治是整个文明的一部分,是各个民族都不能离开的社会组成部分。

一个民族政治文明发展的状况、程度,既体现了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制度,也反映出该民族整个文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

政治现象从其产生时起,便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人们无不对政治发表fi己的看法。

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条件不同,各阶级、阶层的社会地位不同,因此对政治的看法也大相径庭。

我在1980年曾发表了《关于政治学研究对象的史的考察》一文。

(原载〈政治与政治学〉1981年群众出版社出版; 200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西政治文化论丛》又重新刊载)。

在这篇文章中我曾对西方、中国和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学对象问题做了简要的考察。

当时文章虽然还比较粗略,但也基本能反映其大体情况。

还可以作为今天我们研究政治学对象问题的参考。

不过,这篇文章只是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入手,指出无论西方、中国,还是马克思主义,无论其对政治的理解有何差异,但都是以国家问题为其研究的基本内容。

然而该文对什么是政治的问题并未具体论及。

这里,我想仅就我对政治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西方,政治一词,英文为politics。

原文来自古希腊文的polis,为城邦之意。

politics按字源说,是polis与tic (science)合组而成,意为关于城邦的科学。

science—词,按其原意是知识或学问,含有一切有系统的知识的意思。

在西方,一般仅指自然科学而言。

在W. C.丹皮尔所著《科学史》中给科学界定为“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

可以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商务印书馆中文版,第9页)。

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作为科学的实际内容,应该不仅包括研究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而且也应包括哲学、语言、历史等人文现象和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现象。

即所谓人文社会科学。

长期以来,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着重对国家问题进行抽象的理性思考,即对国家的起源、本质、制度、机构等范畴和概念进行抽象推理研究。

直到上世纪中叶,才由对制度的静态研究发展为着重对政治行为的动态研究。

中国传统对政治的解释,人们常引用《尚书•毕命》“道洽政治,泽润生民”来说明此词古已有之。

实际上,中国古代政与治是不相同的两个词。

有所谓“政者事也,治者理也”的说法。

“政”是事务,是静态的,而“治”则是动态的。

所谓“以政治之”就是用政治、行政手段来治理。

中国古代讲的治道、治理、为政、行政都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谓政治是蕴含于整个社会之中的,是动态的。

早在汉代司马谈说到“六家要旨”时就已说过“《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也,直所以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直到近代,孙中山先生也还把政治说成是“管理众人之事”。

简言之,在中国,政治的含义就是指治理国家,实际是讲的统治方略、政策和活动等。

在我国,政治自古就是动态的“政”,是务实的。

这也构成我国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

所以说,政治这种社会现象,既是观点,又是制度,也是行为。

政治学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种认识国家、组织国家和管理国家的科学。

二、政治的前提、基础是利益人本性上是要过社会生活的。

马克思说:“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

又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我国的荀子也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牛马为用,何也?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这些都是说明过有组织的生活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要求。

在群体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便要发生往来,产生各种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为了生活,首先要从事物质生产,从而形成生产关系。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序》中曾提出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二元观点,对此问题过去曾有过争论。

但实际上没有人类的南身延续,何谈物质生产。

物质生产的目的还不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孔子从人性角度也谈到这个问题,所谓“食、色,性也”。

当然,这些实际上是人的自然本性。

而人与动物不同之处,主要在丁•他的社会本性。

)其次,人们在发生各种关系中,都是为了得到“好处”,实现各自的利益。

在西方,“利益”这个概念的英文为interest,benefit,简单说就是得到“好处”,另外,还有权利、兴趣的意思。

认为人们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得到“好处”、“利益”。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利益”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义利之辩是我国历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

各家各派的看法极不一致。

儒家表面是反对谈“利”的。

孔子就“罕言利”,还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更是明确地把仁义与利欲截然对立起来。

墨家是讲“利”的,他们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讲“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最讲利的主要是法家。

其代表人物韩非说得很清楚。

他把“趋利避害”说成是人的本性。

所谓“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奸劫弑臣》)但由于儒学成为文化主体,“讲道德,说仁义”、“重义、轻利”也就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利益实际是人类社会得以连接的纽带,也是人类社会得以进步的驱动器。

这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

在我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既不能回避利益,但又受儒学影响而羞谈利益。

这就造成有的人表面、口头“讲道德,说仁义”、趋义避利,而内心里却是“利欲熏心”,言行不一。

同时,还使得人们为了个人,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在竞争中,不是我要比你强,而是把你拉下来。

这种观念,实际影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

(这种情况的形成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如小农观念,文化专制,等)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实际是纵横交错的利益关系的网络。

马克思曾指出“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马恩全集》第1卷,第439页)恩格斯也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

”(《马恩全集》第18卷,第307页)又说“政治权力不过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从纵向讲,构成社会的各部分(阶级、阶层、集团)以及每一个社会成员(个人),利益是不同的;从横向讲,各部分之间、各集团之间、以至个人与个人之间也是各有各自利益的。

这就使人们之间存在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整体利益、共同利益和局部利益,多数人利益和少数人利益,集团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不同关系。

由于人类要过社会生活,整体利益、共同利益就起到维持生活存在的作用。

然而,由于整体、集团和个人之间的利益不同,又造成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这就是社会需要整合和协调的原因。

三、政治的作用是整合社会,协调矛盾人们为了过好社会生活,就必须使社会整体化,建立一定的社会秩序。

如果“一人一义”,人人各行其是,也就不能成其为社会。

然而,又由丁•人们的利益不同,就要产生矛盾、冲突。

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之间便产生了阶级矛盾。

既然存在矛盾,就需要进行协调,使社会不至于在斗争中毁灭。

“整合”就是使全社会各种活动和关系在一定的秩序中结合成为统一整体。

“协调”就是使各种矛盾得到调节,矛盾双方关系能得到调整。

即使是敌对关系也要得到缓解,不致在“无谓斗争中同归于尽”。

所以,“整合”、“调节”、“缓和”的实际内容从根本上说都是耍解决利益问题。

所谓“协调各种关系”,实际也是协调利益关系。

为了整合与协调社会关系,便需要有一种社会力量。

这就是公共权力。

这种公共权力一定能够控制整个社会、全体成员。

这样社会才能得到整合,各种矛盾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当然,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和手段也就不同。

敌对阶级间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矛盾是很难调和的。

敌对的阶级关系只能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使其缓和、就范。

历史证明,当阶级之间的矛盾不能调和时,或者一个被消灭,由另一个代替;或者二者同归于尽,由一个新的力量代替。

四、政治的性质、特点是特殊公共权力的设置特殊公共权力,一般也就是指国家。

“国家”,是我国的称谓。

这是因为我国历史上是一种“家国同构”的格局。

而在西方则不同,西方对这种特殊公共权力,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

它经历了 polis ------------------- republic ----------------------------------------------------------- kingdom -----------------------------------------------------------state的演变过程。

什么是权力?一般都把权力解释为控制和影响力;或解释为统治与服从关系。

公共权力一般说就是通过一种公众组织建立一定的秩序,以实现其成员的共同利益和调节成员间的关系的社会公共组织。

国家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有着丰富的科学的内容。

最为经典的集中阐述就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九章中的论述。

恩格斯说:“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象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

勿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166页)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1)国家和社会是不同的,国家只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国家不同于原始社会那种“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权力”,也不是主观的创造,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客观的、必然的产物;(3)国家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是社会存在阶级,而敌对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对立的,其冲突是不可调和的。

;(4)经济利益是各阶级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的根本原因;(5) 为了维持社会的存在,必须缓和冲突,并使冲突维持在一定在的’秩序’范围之内,国家就是这种维持秩序、缓和冲突的一种力量;(6)国家不是“fi然所赋予的最高权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