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灭活验证模版
脊灰病毒的灭活制备及灭活安全性评价

脊灰病毒的灭活制备及灭活安全性评价脊灰病毒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病毒,能够引起人类严重的病症,包括肌肉无力、瘫痪等症状。
为了防止这种病毒的传播和感染,灭活疫苗的制备和使用就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脊灰病毒的灭活制备及灭活安全性评价。
一、脊灰病毒的灭活制备灭活疫苗是一种对病毒进行处理,使其失去传染性却仍能激活人体免疫系统的疫苗。
脊灰病毒的灭活制备是通过化学方法或热处理来达到这一目的的。
化学灭活法是将脊灰病毒暴露于化学剂中,如离子化的一氧化二砷或甲醛。
这些化学剂能够破坏病毒的RNA,使其丧失复制的能力,从而灭活病毒。
但同时也会影响疫苗的免疫原性,需要在制备过程中加入一些添加剂和辅料,以提高疫苗免疫原性和稳定性。
热灭活法是利用高温来灭活病毒。
此种方法不会影响疫苗的免疫原性,因为热处理只是破坏了病毒的结构,而没有影响其免疫原性。
然而,热灭活法需要保持一定时间和温度,防止过度灭活或未灭活。
同时,病毒与其他成分的相互作用也可能会导致副作用的发生。
在灭活程序中,需要同时进行灭活功效检查,以确保病毒已被确定的方法有效地灭活。
通常,进行灭活前,需要先对病毒进行评估,了解其敏感性和繁殖情况,以确定最佳灭活方法和功效检查方法。
二、脊灰病毒的灭活安全性评价灭活疫苗的安全性评价非常重要,这包括灭活病毒的功效检查、生产过程中的纯度和稳定性、免疫接种后的副反应等。
灭活病毒的功效检查是确保病毒已被有效灭活,且灭活后仍能够激活人体免疫系统的关键环节。
为了评估这个过程,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如细胞培养和动物感染测试等,根据病毒感染对细胞或动物的影响,以判断灭活程序的有效性。
在生产过程中,疫苗的纯度和稳定性也是评价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这包括从病毒中去除杂质和成分、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等。
最后,免疫接种后的副反应也需要进行安全性评价。
灭活疫苗免疫可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如发热、疼痛、局部肿胀等。
评价疫苗的安全性需要对这些反应进行监测和统计分析,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病毒灭活工艺验证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附件3: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病毒灭活工艺验证技术审查指导原则一、前言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是以同种来源组织为原料经加工或组成的产品。
我国目前对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组织供体的病毒筛选多采用检测血清中病毒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的方法,其中对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还要求检测血清中的病毒核酸。
但是,尽管对供体进行了严格的筛选,仍然存在漏检和未知病毒污染的风险,以及生产过程中带入外源病毒的风险。
因此,要求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有效的病毒灭活工艺,并对病毒灭活工艺的有效性进行科学的验证。
本指导原则是对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特定病毒灭活工艺的效果进行验证的一般要求,申请人/生产企业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容进行充实和细化,如采用的病毒灭活工艺及相关参数等,并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容是否适用。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生产企业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
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适用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需要对生产过程中特定病毒灭活工艺的效果进行验证的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
三、基本要求(一)常用的病毒灭活方法多种方法可用于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病毒灭活,此处仅对常用的病毒灭活方法进行简要叙述。
企业应根据产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病毒灭活工艺。
无论采用何种工艺,均应综合考虑以下问题,包括病毒灭活效果的验证;病毒灭活工艺对产品的影响;病毒灭活工艺本身的公认性、可靠性、重现性、易放大性及经济性。
1.巴斯德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巴氏消毒法是湿热灭活法之一,是国外公认的病毒灭活方法,已在人血白蛋白制品中成功应用了数十年,灭活条件已很完善。
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原则

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原则目前已知经血液制品传染的病毒主要有HBV、HCV、HIV-1、HIV-2、HTLV和细小病毒B19。
尚未发现经血液制品传染CJD。
但有少数研究报告发现有实验性传染现象,因此要密切关注CJD,特别是vCJD的发展动向。
为了提高血液制品安全性,生产工艺要具有一定的去除/灭活部分病毒能力,生产过程中应有特定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
本技术指导原则是对血液制品(指以人血浆为原料制备的制品)生产过程以及特定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验证的指导原则,包括指示病毒和病毒去除/灭活方法的选择、验证方案的设计、结果判定以及附录所列技术验证申报的程序。
一、去除/灭活病毒方法的选择由于不同类血液制品潜在的污染病毒的可能性不同,为此选择病毒去除/灭活方法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一)凝血因子类制品生产过程中应有特定的能去除/灭活脂包膜和非脂包膜病毒的方法,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联合去除/灭活病毒。
(二)免疫球蛋白类制品对于免疫球蛋白类制品(包括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生产过程中应有特定的灭活脂包膜病毒方法。
但从进一步提高这类制品安全性考虑,提倡生产过程中加入特定的针对非脂包膜病毒的去除/灭活方法。
(三)白蛋白采用低温乙醇生产工艺和特定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如巴斯德消毒法等。
二、常用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评价(一)巴斯德消毒法(巴氏消毒法)1.人血白蛋白制品几十年临床应用结果表明,白蛋白的巴氏消毒法对HIV和肝炎病毒是安全的。
其病毒灭活条件已很完善,可不要求进行病毒灭活验证。
但是必须对巴氏消毒法所用设施进行验证,使巴氏消毒各参数符合要求(包括制品内温度分布的均一性和灭活时间)。
2.其它血液制品(液体制剂)由于制品的组成、稳定剂(如:氨基酸、糖、枸橼酸盐等)及其浓度的不同,均会对灭活病毒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采用巴氏消毒灭活病毒方法时必须进行病毒灭活效果验证。
S/D法灭活血液制剂中脂包膜病毒效果验证的研究

等血液制剂 的病毒灭活效果。结果该法对所有被处理 的血液制剂中的 P V及 V V灭活能力分别 为> . 8— .8 R S 13 3 5 8
和> .0— .5oT I 5 0 1 , 13 5 4 7 1 CD 0 .ml表明 S D法对两种 病毒核酸类型的脂 包膜病毒有 良好的灭活效果。 g / /
Ke r s ii-n eo e iue ;S D t a e t:Hama pe aain; m sia t ain ywo d :Lpde v lp d vrss / r t n em e l rp rt Vi n ci t o v o
临 床 上 用 于抢 救 及 治 疗 的 血 液 制 剂 属 于 “ 高 危 ” 品 , 其 使 用 过 程 中可 能传 播 许 多病 毒 性 疾 制 在 病 , 见 有 艾 滋 病 ( IS 、 常 AD ) 乙型 肝 炎 和丙 型 肝 炎 。 此三种 疾 病 分 别 由人 类 免疫 缺 陷病 毒 ( u a m H m ni.
m nd c nyv i H V) 乙肝 病毒 ( eai i u o e i c i ̄, I 、 i f e r H p ti B v t s - HB 及 丙 肝病 毒 ( eai i s HC 感 染 V) H p ti C v u , V) t s r
,
子 Ⅷ( V ) 纤 维蛋 白原 ( N 、 血 酶 ( B 、 注 FI 、 l I F G) 凝 T )静
关键词 : 脂包膜病毒 ;/ 有机溶 剂/ SD( 去污剂) ; 法 血液制剂 ; 病毒灭活
中图分 类号 : 3 3 0 334 R 7 。 9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557 【0 8 0 — 0 8 0 10 -6 3 2 0 )3 0 3 . 4
检定菌灭活记录范文

检定菌灭活记录范文菌灭活是指通过使用物理或化学手段,成功地消灭细菌的过程。
检定菌灭活记录是指记录菌灭活的过程和结果,以确保菌灭活操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一份1200字以上的检定菌灭活记录样本: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检定菌灭活操作的有效性,以确保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成功地灭活细菌。
实验材料:1.菌株:使用大肠杆菌作为实验对象。
2.配制好的菌液:使用LB培养基培养得到的大肠杆菌菌液。
3.菌灭活剂:使用酒精和紫外线作为菌灭活剂。
实验步骤:1.菌株培养:将大肠杆菌菌株接种到含有LB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进行培养,使菌株生长至指定密度。
2.菌液配制:从琼脂平板上挑取菌落,转移到含有LB培养基的离心管中,经培养,使菌株生长至指定浓度。
在此过程中,严格控制培养条件,确保菌株的生长状态一致性。
3.菌液分装:将培养好的菌液分装到多个离心管中,使每个离心管中的菌液量保持一致。
4.菌灭活剂处理:a.酒精处理:将一部分分装好的菌液加入含有70%酒精的离心管中,轻轻摇匀。
b.紫外线处理:将另一部分分装好的菌液暴露于紫外线灯下,暴露时间为10分钟。
c.对照组:将剩余的菌液分装到离心管中,作为对照组。
5.菌液培养:将各组的菌液分别接种到含有LB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进行培养,培养时间为24小时。
6.菌落计数:计算各组菌落的数量,以评估菌灭活效果。
实验结果:在菌液培养后,对照组的琼脂平板上出现了大量的菌落,菌落数较多。
而经过酒精处理的菌液所培养的琼脂平板上,菌落数量明显减少。
经紫外线处理的菌液所培养的琼脂平板上,几乎没有菌落生长。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菌灭活操作,成功地使用酒精和紫外线灭活了大肠杆菌。
酒精处理能够有效地减少菌落的数量,但并不能完全灭活细菌。
而紫外线处理的菌液几乎没有出现菌落生长,表明紫外线对细菌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灭菌要求选择合适的菌灭活剂和操作方式,以确保菌液的安全性。
总结:菌灭活操作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步骤,能够有效地减少菌落的数量,确保实验或应用中的细菌的安全性。
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病毒灭活工艺验证指导原则(2020年修订版)

附件4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病毒灭活工艺验证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20年修订版)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是以同种来源组织为原料加工或组成的产品。
我国目前对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组织供体的病毒筛选多采用检测血清中病毒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的方法,其中对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还要求检测血液中的病毒核酸。
但是,尽管对供体进行了严格的筛选,仍然存在漏检和未知病毒存在的风险,以及生产过程中带入外源病毒的风险。
因此,要求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有效的病毒灭活工艺,并对病毒灭活工艺的有效性进行科学的验证。
本指导原则是对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特定病毒灭活工艺的效果进行验证的一般要求,注册申请人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如采用的病毒灭活工艺及相关参数等,并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
本指导原则是对注册申请人和审评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
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1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本指导原则为2011年发布的《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病毒灭活工艺验证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的修订版。
主要修订内容包括:修改指导原则中部分语言描述,如常用病毒灭活方法、染毒方法、病毒灭活效果判定、其他需考虑的问题、病毒灭活工艺的再验证等;完善指示病毒类型选择及举例的相关描述;增加病毒灭活/去除有效性验证的原则。
一、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需要对生产过程中特定病毒灭活工艺的效果进行验证的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
二、基本要求(一)常用的病毒灭活方法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病毒灭活有多种方法,企业应根据产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病毒灭活工艺。
病毒灭活罐清洁验证方案

病毒灭活罐的清洁验证方案目录一、概述二、验证目的三、验证范围四、验证人员五、验证内容1 验证条件2 可接受标准3 清洁过程4 取样及样品处理5 偏差分析及处理六、验证结论及评价七、再验证周期八、验证进度计划一、概述病毒灭活罐是生产病毒灭活疫苗的重要设备,对设备进行彻底地清洁,保证设备的清洁卫生关系到病毒的灭活效果及制品质量。
故需对病毒灭活罐的清洗效果进行验证,确认清洗后设备的清洁状况满足预定要求。
清洁验证共需进行3次,方可证明清洁规程能持续稳定达到要求。
二、验证目的验证本公司的病毒灭活罐按清洁规程进行清洁后的清洁效果能达到预定要求,符合制品生产的要求。
三、验证范围本验证方案主要适用于病毒灭活罐的清洁验证。
四、验证人员五、验证内容1 验证条件1.1 设备应为完好设备。
1.2 人员:包括设备管理部门、使用部门、QA人员、QC人员及具体岗位操作人员。
1.2.1 在岗人员均经过GMP知识、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生物制品管理办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的培训。
1.2.2 在岗人员均为经过岗位SOP、岗位安全操作法、工艺规程、卫生清洁规程等岗位专业知识培训,并持有上岗证的熟练工人。
1.3 清洁剂条件:中性或弱碱性,对设备无腐蚀;不含4A沸石等不溶性助剂,洗涤后无不溶性残留;对制品、人体无毒害。
2 可接受标准2.1目检法:设备表面应无可见的残留物,并无残留物的气味。
2.2浊度检查:取最终淋洗水50ml与纯化水50ml比色,目测应无可视差异。
2.3残留物限度:应无上批残留物。
2.4微生物限度:细菌数≤50CFU/ml。
3 清洁过程3.1 清洁操作:按《病毒灭活罐清洁规程》对设备进行清洁至目测合格。
3.2 清洁剂:饮用水、纯化水。
4取样及样品处理4.1取样部位:病毒灭活罐的出料口、排污口。
4.2目检法:目视检查设备内表面,目视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取样检查。
4.3浊度检查4.3.1 取样工具:广口瓶。
4.3.2 取样步骤4.3.2.1 放流淋洗水3~5分钟。
流感灭活效果验证方法的研究

流感灭活效果验证方法的研究【摘要】灭活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手段杀死病毒、细菌等,但是不损害它们体内有用抗原的方法。
灭活病毒,会使病毒蛋白的高级结构受到破坏,蛋白不再有生理活性,所以失去感染,致病和繁殖能力,但是常规的灭活不影响病毒蛋白的一级结构,意思就是病毒蛋白的序列没有变化。
流感灭活是通过科技研究的方法,把致病微生物的致病能力去除,而保留其抗原特性,就是灭活。
致病微生物没有活性,也就是没有致病性,对人体才是安全的,才能给人接种。
而其保留了抗原特性,在进入人体后,人的免疫系统才能识别反应,从而产生对改病原微生物的保护性抗体,使人不再患病。
【关键词】H7N9禽流感流感灭活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病原体,属正粘病毒科,系RNA病毒,直径80~120nm,呈球形或丝状。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
其特点是容易发生变异,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为人类流感的主要病原,常引起大流行和中小流行。
乙型流感病毒变异较少,可感染人类,引起爆发或小流行。
丙型较稳定,可感染人类,多为散发病例,目前发现猪也可被感染。
[1]同样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大范围流行,不仅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由于禽流感可直接感染人并导致死亡,故对人类健康也带来严重的威胁。
我国为了有效的防控禽流感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措施,对流感灭活效果进行研究。
1近年我国自主研制的重组禽流[CM19-22]感灭活苗(H5N1,Re-1株)在预防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重组禽流感灭活苗和禽流感灭活苗对鸡免疫效果的对比研究观察用重组禽流感灭活苗接种10日龄、14日龄和21日龄的SPF鸡,接种后HI抗体效价无显著差异。
1.1将H5N1和H5N2疫苗分别接种21日龄SPF鸡,结果表明,H5N1和H5N2均能刺激SPF鸡产生较高的HI抗体;1.2分别接种三黄鸡,接种后21 d,H5N1能刺激三黄鸡产生较高的HI抗体;而H5N2不能刺激三黄鸡产生合格的HI抗体,与SPF鸡免疫组相比差异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射液
病毒灭活工艺验证研究
1 “***注射液”生物原材料-**(动物)的病毒污染验证文献综述
2 用于生产“***注射液”的生物原材料-**(动物)的病毒感染的检测
3 模拟生产工艺条件下对指示病毒的灭活实验
1 “***注射液”生物原材料-**(动物)的病毒污染验证文献综述
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动物)的病毒包括***、***、***、……*种,其中***、***……病毒可感染人类。
以下按***(动物)源性病毒的来源、种类及分布;人体的危害(是否人畜共患);理化特性;检测方法的次序对各病分述如下:
1、***症
……
2、……
附表1 ***(动物)源性病毒的特征
病毒名称病毒的分类核酸类型囊膜病毒颗粒大小(nm)***病毒***科***属RNA or DNA 有or 无***~***
……
附表2 ***(动物)源性病毒的理化性质
病毒名称温度耐受性pH耐受性化学物质敏感性
***病毒可耐***℃可耐pH*** 能抵抗***,对***敏感
……
附表3 ***(动物)源性病毒的检测方法
病毒名称血清抗体
检测方法
病毒抗原检测
组织样品方法
***病毒**** 皮肤、肝、口腔分泌物、
粪便等
*** ……
参考文献
1、*****
2、
2 用于生产“***注射液”的生物原材料-**(动物)的病毒感染的检测
1、原理及目的
所有用于制药生产的生物性原材料等都有受到病毒污染的可能性,为验证“***注射液”的生物原材料-**(动物)种***、***病毒的感染情况,特进行下述实验。
验证以保证生物原材料的安全性。
2、检测方法的选择
综前所述,目前已发现的**动物病毒性感染共有*种,其中***、***可感染人。
我们对其中较为重要***、***病毒作为评价***动物病毒感染的指标,进行现场的采样检测,涉及的项目主要是:***抗体检测和病毒抗原检测……
3、生物样品的种类及采样方法
3.1 血清抗体检测样品
在动物饲养场随即抽取生长健康、无疾患,体重在***—***的动物**只,从***采血***ml(无菌操作,置于*ml试管封口4℃保存备用)。
3.2 组织样品的病毒抗原检测:样品采集地点同上,动物采血处死后无菌取***样本分别置灭菌后的样品瓶中密封,4℃保存备用。
4、实验室样品处理及检测方法
4.1 样品处理
4.1.1 血清的分离按……方法,***转/分离心**分钟,分离血清,备用。
4.1.2 组织样品的处理……。
4.2 样品检测
4.2.1 血清抗体检测采用***试验。
详见附件1
4.2.2 组织样品检测采用***试验。
详见附件2
5、实验结果
见表**动物血清及组织样品中***病毒抗体及抗原检测结果
样品血清**组织**组织**组织
检测内容抗体抗原抗原抗原
结果————
6、结论
在所采集的**动物样品中未能检出***、***病毒的血凝活性,结合***动物的饲养和生长情况,本品所选用的***动物符合生物原材料无病毒污染的要求。
附件:***试验操作术式
1、材料***
2、操作方法***
3、结果判定***
4、病毒单位的计算***
3 模拟生产工艺条件下对指示病毒的灭活实验
1、指示病毒的选择
***动物源性病毒共有*种,涉及*属,其理化性质见下表
***(动物)源性病毒的理化性质
病毒名称温度耐受性pH耐受性化学物质敏感性
***病毒可耐***℃可耐pH*** 能抵抗***,对***敏感
……
***动物骨是该产品的生物原材料,在***动物源性病毒中选择指示病毒有较好针对性。
上述病毒中可感染人类的病毒有***、***,***病毒人感染后,可造成***,(危害性评价)。
该病毒对环境适应性,(病毒活性评价),是否适宜作为指示病毒。
****
综上所因,故选取***、***病毒作为指示病毒。
2、模拟生产工艺的确定
在本品的制备工艺过程中,对病毒灭活有影响的工序为:
1)***
2)***
***
3、实验方法和原理
在模拟生产工艺过程中加入特定的生物标志(指示病毒),以验证生产工艺过程中对生物标志存在的影响。
指示病毒的检测采用***法。
4、实验器材
******
5、指示病毒及其他材料
***病毒由***提供;病毒编号:***,标定滴度:**
***由***提供
6、处理步骤
6.1 参照工艺规程,取***动物骨,*****,在上述提取物中分别加入***病毒***ml (相当于起始滴度***),充分混匀后置4℃浸泡72小时。
6.2 ***
***
7、病毒抗原检测
采用***试验。
详见附件
8、实验结果
经工艺处理后各样品中***病毒的血凝滴度
表经工艺处理后各样品中***病毒的血凝滴度
样品号
血凝滴度212223242526272829
1 ++++ ++++ ++++ ++++ ++++ +++ ++ ——
*** —————————
*** —————————
9、结论
在第1号样品所册**滴度与理论值相符合。
另经模拟工艺处理后,未检测出指示病毒,表面本工艺可以灭活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