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毒灭活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的研究进展_谭美芳

1.1 加 热 法 1.1.1 湿热法 巴 斯 德 液 态 湿 热 法 最 早 用 于 白 蛋 白 的生产过程中。将液态白蛋白经60 ℃恒温处理10 h, HBV、HCV 和 HIV 均可被 灭 活[1]。 巴 斯 德 法 也 应 用 于生产静脉注 射 用 的 丙 种 球 蛋 白 (intravenous immu- neglobulin,IVIG),凝 血 因 子 FⅧ、FⅨ,纤 维 蛋 白 原 (fibrinogen,FIB)等 产 品 的 处 理。 目 前 巴 斯 德 法 主 要 应用于白蛋白和IVIG 的病 毒 灭 活。 该 方 法 能 灭 活 所 有脂包膜病毒和大部分非脂包膜病毒。 1.1.2 干热法 热 灭 活 法 是 将 冻 干 后 的 制 剂 经 加 热 处理、干 热 杀 灭 病 毒 的 方 法。 Mannucci等[2]研 究 以
【基 金 项 目 】 广 州 市 科 技 计 划 项 目 (10C36091671) 【作者单位】 510010 广东广州,广州军区广 州 总 医 院 输 血 科 [谭 美 芳 (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 在 读 硕 士 研 究 生 )、单 桂 秋 ) 【通讯作者】 单桂秋,E-mail:rabbit_2007@126.com;Tel:020-36653445
2 血 液 成 分 的 病 毒 灭 活 方 法
常用 的 血 液 成 分 制 剂 包 括 血 浆、红 细 胞、血 小 板、 冷 沉 淀 等 ,及 从 人 血 浆 蛋 白 成 分 中 分 离 出 来 的 制 剂 ,包 括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 血 因 子 制 剂 (纤 维 蛋 白 原 浓 缩 剂 、冷 沉 淀 、Ⅷ 因 子 浓 缩 剂 、凝 血 酶 原 复 合 物 、纤 维 蛋 白 胶 )。 2.1 血 浆 的 病 毒 灭 活 方 法
浅谈血浆病毒灭活

浅谈血浆病毒灭活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输血安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因此要从根本上控制和杜绝血源性的传染病,除加强筛查以外,还必须对冰冻血浆进行灭活病毒处理,对血浆的病毒灭活是保障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血液检测有效地遏制了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但仍不能完全杜绝经输血传播的疾病。
目前全国年供血量约为1300万单位(200 mL/单位),若以中等发达国家输血后传染病发病机率为0.2%计,其中回输血浆后而感染者(乙肝、丙肝和艾滋病)估计有近百万人。
由于HIV、HBV、HCV、HTLV 等构成经血传播病毒性风险的主要病毒均是脂质包膜病毒,故亚甲蓝光化学法被认为是一种可取的血液成分灭活方法,是目前唯一获准用于临床的光化学血浆病毒灭活技术。
我站目前也使用此方法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
1 MB光化学法技术简介亚甲蓝又叫美蓝,是一种吩噻嗪类酸性染料,也是一种表面携带正电荷的光敏剂,在可见光氧化损伤的作用下,使病毒的核酸断裂,包膜破损,从而使病毒完全失去穿透、复制及感染能力[1]。
可以灭活大多脂质包膜病毒,包括HIV、HCV、HBV [2]。
亚甲蓝血浆病毒灭活机理明确、效果可靠,且不影响血浆质量。
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在国内外均已大量使用。
2 技术标准及依据根据卫生部《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的要求,新鲜冰冻血浆自血液采集后6 ~8 h 经分离速冻成块[3],在30℃保存1 年内几乎含有全部凝血因子,包括不稳定的因子V 和因子Ⅷ,新鲜冰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差别在于凝血因子V 和因子Ⅷ,血浆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易受采集、运输、制备、保存等环节的环境温度、离体时间、制备方法、制备条件、储存温度等过程质量的影响,通过控制过程质量是提高血浆质量的有效途径。
新鲜液体血浆作为制备病毒灭活血浆的一种原料血浆,其质量将直接影响病毒灭活血浆的质量,因此,为确保病毒灭活血浆的质量,必须严格控制好从血液采集到血液成品这个过程的冷链和时间控制,确保分离的液体血浆、制备的冰冻血浆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的质量标准。
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原则

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原则目前已知经血液制品传染的病毒主要有HBV、HCV、HIV-1、HIV-2、HTLV和细小病毒B19。
尚未发现经血液制品传染CJD。
但有少数研究报告发现有实验性传染现象,因此要密切关注CJD,特别是vCJD的发展动向。
为了提高血液制品安全性,生产工艺要具有一定的去除/灭活部分病毒能力,生产过程中应有特定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
本技术指导原则是对血液制品(指以人血浆为原料制备的制品)生产过程以及特定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验证的指导原则,包括指示病毒和病毒去除/灭活方法的选择、验证方案的设计、结果判定以及附录所列技术验证申报的程序。
一、去除/灭活病毒方法的选择由于不同类血液制品潜在的污染病毒的可能性不同,为此选择病毒去除/灭活方法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一)凝血因子类制品生产过程中应有特定的能去除/灭活脂包膜和非脂包膜病毒的方法,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联合去除/灭活病毒。
(二)免疫球蛋白类制品对于免疫球蛋白类制品(包括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生产过程中应有特定的灭活脂包膜病毒方法。
但从进一步提高这类制品安全性考虑,提倡生产过程中加入特定的针对非脂包膜病毒的去除/灭活方法。
(三)白蛋白采用低温乙醇生产工艺和特定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如巴斯德消毒法等。
二、常用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评价(一)巴斯德消毒法(巴氏消毒法)1.人血白蛋白制品几十年临床应用结果表明,白蛋白的巴氏消毒法对HIV和肝炎病毒是安全的。
其病毒灭活条件已很完善,可不要求进行病毒灭活验证。
但是必须对巴氏消毒法所用设施进行验证,使巴氏消毒各参数符合要求(包括制品内温度分布的均一性和灭活时间)。
2.其它血液制品(液体制剂)由于制品的组成、稳定剂(如:氨基酸、糖、枸橼酸盐等)及其浓度的不同,均会对灭活病毒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采用巴氏消毒灭活病毒方法时必须进行病毒灭活效果验证。
输血护理新技术病原体灭活

输血护理新技术病原体灭活摘要】目的讨论输血护理新技术病原体灭活。
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
结论输血后感染和经输血传播疾病是对输血安全的巨大威胁。
在血液制品的制备过程中增加病原体灭活或去除步骤,在血液及其成分保存前或输注前采取病原体灭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输血护理新技术病原体灭活一、血液及其制品中的病原体灭活与去除的意义输血后感染和经输血传播疾病是对输血安全的巨大威胁。
自WHO推行血液安全战略以来,血液的安全性有了大幅度提高。
美国输血传播HBV、HCV、HIV的风险性已经分别降至为1/63000,1/103000,1/493000。
尤其是1999年开始实施血液的核酸扩增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ing,NAT),使输血的残余风险度进一步降低。
NAT检测后的残余风险度在美国为HCV约1:200000,HBV约1:350000,HIV约1:2000000,国内HIV为0/7.5万,HCV为1/7.5万。
尽管如此,血液及其制品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国内外仍有因输用血液及其制品而传播疾病的报道。
如美国每年发生输血感染HBV 22例、HCV 136例、HIV28例左右;全球大约有5%~10%的HIV感染是由不安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引起的。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漏检主要由“窗口期”造成,即从病原体感染至复制、繁殖到能检测到的域值之间或从病原体入侵到机体产生可以检测出的足够量的免疫应答抗体之间的空白期。
窗口期的长短受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检测对象的限制。
造成漏检的原因还包括病原体变异、与机体的基因组整合、抗体阴性的慢性携带状态等.如HBV感染个体中接受被动免疫、用HBV-DNA多聚酶的抑制物(拉米夫啶)进行治疗、主动免疫的失败、低水平的持续复制、痊愈后的复发等,均可造成献血者的HBsAg逃逸性突变株。
突变部位多集中在S蛋白“A”决定簇的141~145氨基酸之间,其中报道最多的为145甘氨酸突变为145精氨酸。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是两种不同的血浆制品,具有不同的临床应用价值。
下面将分析这两种血浆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病毒灭活血浆是通过对血液样品进行病毒灭活处理而得到的,它可以用于临床上治疗各类病毒感染。
在病毒灭活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化学或物理方法,如紫外线照射、加热或辐射处理,可以有效地灭活血浆中的病毒。
使用病毒灭活血浆可以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病毒灭活血浆在临床上的主要应用是治疗病毒性感染,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 等。
通过输注病毒灭活血浆,可以提供有效的抗病毒抗体,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减轻患者的症状,促进康复。
病毒灭活血浆还可以用于预防病毒感染,如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
由于病毒灭活血浆中的病毒已经被灭活,因此输注此种血浆可以提供免疫保护,而不会导致病毒感染。
普通冰冻血浆是未经任何处理的血浆制品,它主要用于输血和康复治疗。
普通冰冻血浆可以提供各种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对于病人出血或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有一定的帮助。
普通冰冻血浆还可以用于补充血液容量,为病人提供营养和能量,增强体力。
普通冰冻血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由于未经过病毒灭活处理,普通冰冻血浆中可能存在一些传染性病毒,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HIV等。
在使用普通冰冻血浆时需要进行病毒筛查,确保血浆安全无害。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在临床应用上有着不同的价值。
病毒灭活血浆可以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和提供免疫保护,从而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增加治疗的安全性。
而普通冰冻血浆主要用于输血和康复治疗,可以提供各种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有助于出血和凝血功能异常的病人康复。
普通冰冻血浆也存在传染性病毒的风险,需要进行病毒筛查,确保安全使用。
在使用血浆制品时需要根据具体临床情况选择合适的血浆制品,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及去除工艺进展

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及去除工艺进展摘要:血液制品主要是通过将多人份血浆进行混合之后,使用特定的分离纯化技术制备的产品,血液制品通常被用在医疗急救以及某些特定的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具有其他药物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理论上来说,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也可以经血浆传播,所以,为了能够最大限度保障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就需要严格按照原则要求,在生产血液制品的过程中,就需要使用一定的工艺方法对血液制品中的病毒进行灭活处理,去除其中的病毒,制造出健康的血液制品。
鉴于此,本文就血液制品制造过程中的病毒灭活方法和去除工艺展开如下探讨。
关键词:病毒灭活;病毒去除;血液制品1.病毒灭活方法1.1物理方法1.1.1巴氏消毒法这种方法的应用对温度和时间的要求非常高,大量临床研究证明,在溶液状态下,对白蛋白进行10h的60℃加热处理,能够灭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肝病毒(HBV)和丙肝病毒(HCV),即巴氏消毒,从而提高白蛋白在病毒安全方面的可靠性。
最近这些年,经常将巴氏消毒法用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生产以及纤维蛋白原的处理中。
没有经过巴氏消毒法灭活处理的产品,其输血传播病毒率高达50%~75%,而经巴氏消毒灭活处理之后,产品阳性检出率为0[1]。
1.1.2干热法(冻干制品)干热法也就是对冻干后的制剂使用干热处理和加热处理来杀活病毒的一种方法,常见的干热法主要有10~72h,60~80℃加热法及72h,80℃加热法。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于FⅧ冻干浓制剂和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处理,就有人用到了10~72h,60~80℃加热处理方法,但是,现在这种方法的使用已经无法满足彻底灭火HCV、HBV、HIV病毒的目的。
1.1.3γ射线辐照法γ射线主要由光子组成,来自于核转变,在放射性衰变过程中形成的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和激发状态,在从高激发态跃迁到低激发态的过程中,就会将γ射线释放出来。
钴-60和铯-137是常用的两种γ射线放射源。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对于大多数微生物,比如无包膜病毒、有包膜病毒以及所有的基因型物质,经过γ射线的辐照都有杀灭作用。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分析。
首先介绍了两种血浆的制备技术和特点,病毒灭活血浆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疗效稳定性,而普通冰冻血浆则更易保存和运输。
接着分析了它们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病毒灭活血浆在特定疾病治疗中拥有独特的优势,而普通冰冻血浆在临床急救中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对两种血浆进行了应用比较,探讨了它们各自的优劣势。
结论部分强调了病毒灭活血浆在特定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病毒灭活血浆疗法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及优劣势。
【关键词】病毒灭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临床应用、价值分析、制备技术、特点、优势、比较、重要性、治疗、发展前景。
1. 引言1.1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是常见的血浆制备方法,它们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病毒灭活血浆是在采集血浆后经过特殊处理,将其中的病毒灭活或去除,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普通冰冻血浆则是将采集的血浆经过冷冻保存,在需要时解冻后使用。
病毒灭活血浆的制备技术主要包括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处理,如加热或紫外线照射等,以确保其中的病毒被灭活。
而普通冰冻血浆的制备则主要是将血浆在低温下保存,以保持其中活性成分的稳定性。
在临床应用中,病毒灭活血浆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某些传染病,如流感和病毒性肝炎等。
普通冰冻血浆则在急救和手术等场合有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及时的输血支持。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在应用上有许多不同之处,如病毒灭活血浆更适用于感染病毒的患者,而普通冰冻血浆则更适用于急诊输血等情况。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浆类型进行治疗。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在临床应用中有各自的价值和优势,对于特定的疾病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病毒灭活血浆疗法也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医疗领域带来更多的益处。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都是临床上常见的血液制品,它们在临床应用中有着不同的价值和用途。
本文将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对病毒灭活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进行分析对比。
病毒灭活血浆是一种经过病毒灭活处理的血浆制品。
它通过使用特定的方法对血浆中的病毒进行灭活处理,从而减少或消除潜在的传染性。
与普通冰冻血浆相比,病毒灭活血浆在某些特定的临床应用场景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一方面,病毒灭活血浆在预防和治疗传染病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临床上,病毒灭活血浆常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
由于经过病毒灭活处理,病毒灭活血浆可以减少或消除病毒的传染性,降低与病毒感染相关的风险。
对于一些易感人群或免疫功能较差的患者,病毒灭活血浆的使用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感染病毒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病毒灭活血浆在临床实践中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通过对病毒灭活血浆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病毒的传播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
病毒灭活血浆中可能存在的抗体成分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病毒灭活血浆的研究,开展相关的药物研发和治疗新技术的研究工作,推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总结来看,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在临床应用中分别具有不同的价值。
病毒灭活血浆在预防和治疗传染病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以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而普通冰冻血浆则在临床急救和各种出血性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及时补充血浆成分,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具体的临床应用场景中,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当的血浆制品,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甲蓝/光照灭活血浆病毒
对血浆蛋白的影响 有报道说:经过亚甲蓝光照处理后的血浆,纤 维蛋白原、FⅧ和FⅨ等的回收率均>75%, 能够满足临床需求。 事实上,现在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的合格率并 不理想,所以经过病毒灭活后的血浆不适于 作为新鲜冰冻血浆用于临床,更不适合制备 冷沉淀 对其它血浆蛋白影响不大
结语
综上所述,血液成分病毒灭活技术正在发 展过程中,病毒灭活效果、对血浆蛋白的影 响、残留试剂对人体的影响、处理的血液成 分有限等问题依然存在。仍然需要研究人员 及每一位输血工作者的探索和努力。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与白细胞过 滤的基础知识活的意义 保障血液成分安全
虽然经过病毒检测,但经血传播病毒的危险性 依然存在:检验方法与试剂灵敏度局限,窗口期问 题,病毒检测种类局限,新病毒的出现,等等。病 毒灭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基础知识
血液制品安全现状
日本:乙肝1/1万~1/10万漏检 丙肝1/10万~1/100万漏检 AIDS 1/100万~1/1000万漏检 国内:乙肝 丙肝 AIDS
即使是采用了核酸检测技术, 也不能保证病毒被100%地检出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基础知识
血站目前只检测上述病毒,其它如巨细 胞病毒、疱疹病毒等均不做检测。
因此,血液成分的病毒灭活非常 必要!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基础知识
目前的病毒灭活方法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 只能灭活血浆中的病毒,对其它血液成分 中的病毒无效 只对脂包膜病毒有效杀灭,对非脂包膜 效果不理想或无效 对血液中的有效成分有影响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基础知识
病毒灭活的方法学 目前用于血浆成分及其衍生物病毒灭活 的主要方法有 化学法:SD法(有机溶剂) 光化学法:亚甲蓝光照法、补骨脂素光 照法(S-59)和核黄素法 物理法:压力循环法
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应用
国内外现状 目前,欧洲已经禁止未经病毒灭活的血 浆用于临床 国内已经有许多血站开展血浆病毒灭活
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应用
技术保障 现有国产产品已达到要求,光照度亦符 合标准。
血浆病毒灭活操作
灭活时间:30-40分钟
灭活条件要求:无菌 无菌接管或在净化间穿刺
灭活后血浆的过滤:尽可能去除血浆中亚甲蓝试剂
注意:用于病毒灭活的血浆最好是冻融后的 血浆,至少应经过白细胞过滤或二次离心。
病毒灭活产品质量控制
病毒灭活效果的验证:专业实验室
血浆中亚甲蓝的残留:选择性检测。有必要 检测光照前血浆亚甲蓝含量
血浆蛋白检测:没有必要
病毒灭活展望
新方法的研究 核黄素法 核黄素即VB2,一种多环平面结构的芳香族化 合物,可与病毒核酸结合,在光照条件下,介导核 酸骨架断裂,达到病毒灭活的目的。与其他试剂相 比,核黄素无疑是对人体最安全的。 压力循环技术 已成功用于食品消毒,对血浆病毒灭活还处于 试验阶段。
亚甲蓝/光照灭活血浆病毒
原理 亚甲蓝和病毒核酸中G-C碱基对有较强 的亲和性,光照激活亚甲蓝产生单分子氧, 破坏核酸杀灭病毒 亚甲蓝结合在病毒脂包膜上,光照产生 氧破坏病毒包膜杀灭病毒
亚甲蓝/光照灭活血浆病毒
灭活病毒种类 脂包膜病毒:HBV、HCV、HIV和HTLV(T淋 巴细胞白血病) 非脂包膜病毒:效果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