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冰冻血浆的病毒灭活方法及其应用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是两种血浆制品,它们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不同的价值。
本文将对这两种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病毒灭活血浆是指在普通冰冻血浆的基础上经过病毒灭活处理而得到的血浆制品。
病毒灭活处理是通过特定的方法,如加热或化学处理,来杀死血浆中的病毒,以确保使用这种血浆制品时不会传播病毒。
这种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杀灭多种病毒,包括艾滋病病毒和乙肝病毒等。
病毒灭活血浆的主要临床应用是在输血过程中替代普通冰冻血浆。
与普通冰冻血浆相比,病毒灭活血浆具有以下优势:1. 更安全:病毒灭活血浆经过病毒灭活处理,可以有效地杀死血浆中的病毒,减少了潜在的病毒传播风险,提高了输血过程的安全性。
2. 减少传染风险:病毒灭活血浆的使用可以减少疾病传染的风险,特别是对于那些病毒感染风险较高的患者,如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患者和手术患者等。
3. 增加血浆供应:病毒灭活血浆的制备过程相对复杂,需要更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
病毒灭活血浆的使用可以增加血浆供应量,减少血浆短缺的情况发生。
病毒灭活血浆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病毒灭活处理可能对血浆中的某些成分产生影响,如凝血因子等。
这可能会影响到病毒灭活血浆的治疗效果。
病毒灭活血浆的制备过程相对复杂,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这可能会增加制备成本和供应困难。
病毒灭活血浆的贮存和运输条件较为苛刻,需要更高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与病毒灭活血浆相比,普通冰冻血浆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更低的制备成本。
普通冰冻血浆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大面积烧伤、失血、休克和凝血功能障碍等。
普通冰冻血浆的制备过程相对简单,制备成本较低。
这使得普通冰冻血浆可以更广泛地用于临床应用中。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不同的价值。
病毒灭活血浆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少的传染风险,但制备过程复杂、运输条件苛刻,并且可能影响到某些血浆成分。
普通冰冻血浆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更低的制备成本,但安全性和传染风险较高。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病毒灭活血浆的临床应用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治疗方法。
与普通冰冻血浆相比,病毒灭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更为突出,本文将对两者进行详
细分析。
一、病毒灭活血浆
病毒灭活血浆是指在病毒性疾病治疗过程中采用特殊方法处理后的血浆,去除其中的
病毒颗粒,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病毒灭活血浆通常采用紫外线灭活、有机溶液灭活、
高温灭活等方法对血浆中的病毒进行灭活处理,以保证治疗时不会传播疾病。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病毒灭活血浆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
由于病毒灭活血浆中含有
丰富的抗体,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在体内的繁殖,降低疾病的病程和病死率,因此在肺炎治
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普通冰冻血浆
普通冰冻血浆是指未经特殊处理的血浆,其中含有丰富的血液成分和各种生命活性分子,如蛋白质、酶、抗体等。
普通冰冻血浆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病症,如血友病、休克、大
出血等。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普通冰冻血浆也被应用于临床治疗。
与病毒灭活血浆不同的是,普通冰冻血浆中没有去除病毒颗粒的处理过程,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传染风险,
需要注意隔离和安全措施。
综上所述,病毒灭活血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都优于普通冰冻血浆,但药物费用相对较高。
在使用病毒灭活血浆时,需要注意严格的安
全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传播疾病。
新鲜冰冻血浆VS冰冻血浆VS病毒灭活冰冻血浆

新鲜冰冻血浆VS冰冻血浆VS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在临床输血过程中,患者可能对血浆类型有所疑虑。
例如,有的患者看到旁边的病床输的是去病毒冰冻血浆,而自己输的是普通冰冻血浆,可能会感到不解。
特别是那些之前接受过新鲜冰冻血浆的患者,现在输的是普通冰冻血浆,可能会质疑:“难道血液不是越新鲜越好吗?”他们可能还注意到,心里因素导致患者认为输完普通冰冻血浆后的效果似乎没有之前输新鲜冰冻血浆时显著。
在当前各种病毒严重的背景下,患者还可能担心血浆中的病毒问题,因此更倾向于选择去病毒血浆。
有些时候临床医生也会区分不出这些血浆种类,为了解答这些疑虑,我们可以简要解析这几种血浆的区别。
根据血浆的来源和制备方法,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冰冻血浆,去冷沉淀冰冻血浆,病毒灭活冰冻血浆。
怎么没有普通冰冻血浆呢?其实冰冻血浆就是普通冰冻血浆,只是习惯于叫法不一致。
制备流程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是指采集后储存于冷藏环境中的全血在6~8小时内(根据保养液不同,ACD为6小时,CPD或CDPA-1为8小时)但不超过18小时内将血浆分离出并速冻成固态的成分血。
FFP保留了血浆的各种有效成分,含有全部凝血因子(包括不稳定的第V因子和第Ⅷ因子)、抗凝血酶和 ADAMTS13(一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
FFP含各种凝血因子约0.7~1IU/ml,纤维蛋白原1~2mg/ml血浆蛋白≥50g/L。
简单概括是指在献血者献血后的6-8小时内,将血浆分离并迅速储存于-20℃以下的冷冻环境中的血液制剂,自血液采集之日起保存期为1年。
冰冻血浆(frozen plasma,FP)的来源主要有:①FFP 保存1 年后转化为FP,缺乏V、Ⅷ因子;②全血采集18小时后至全血有效期内分离的血浆,可能缺乏 V、Ⅷ因子。
FP 在≤-18℃条件下储存,自原采集日起储存4年。
简单概括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在献血者献血后在有效期内离心分离出的血浆并迅速冰冻呈固态的成分血液,另一种是新鲜冰冻血浆一年保存期满后的血浆。
浅谈血浆病毒灭活

浅谈血浆病毒灭活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输血安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因此要从根本上控制和杜绝血源性的传染病,除加强筛查以外,还必须对冰冻血浆进行灭活病毒处理,对血浆的病毒灭活是保障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血液检测有效地遏制了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但仍不能完全杜绝经输血传播的疾病。
目前全国年供血量约为1300万单位(200 mL/单位),若以中等发达国家输血后传染病发病机率为0.2%计,其中回输血浆后而感染者(乙肝、丙肝和艾滋病)估计有近百万人。
由于HIV、HBV、HCV、HTLV 等构成经血传播病毒性风险的主要病毒均是脂质包膜病毒,故亚甲蓝光化学法被认为是一种可取的血液成分灭活方法,是目前唯一获准用于临床的光化学血浆病毒灭活技术。
我站目前也使用此方法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
1 MB光化学法技术简介亚甲蓝又叫美蓝,是一种吩噻嗪类酸性染料,也是一种表面携带正电荷的光敏剂,在可见光氧化损伤的作用下,使病毒的核酸断裂,包膜破损,从而使病毒完全失去穿透、复制及感染能力[1]。
可以灭活大多脂质包膜病毒,包括HIV、HCV、HBV [2]。
亚甲蓝血浆病毒灭活机理明确、效果可靠,且不影响血浆质量。
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在国内外均已大量使用。
2 技术标准及依据根据卫生部《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的要求,新鲜冰冻血浆自血液采集后6 ~8 h 经分离速冻成块[3],在30℃保存1 年内几乎含有全部凝血因子,包括不稳定的因子V 和因子Ⅷ,新鲜冰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差别在于凝血因子V 和因子Ⅷ,血浆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易受采集、运输、制备、保存等环节的环境温度、离体时间、制备方法、制备条件、储存温度等过程质量的影响,通过控制过程质量是提高血浆质量的有效途径。
新鲜液体血浆作为制备病毒灭活血浆的一种原料血浆,其质量将直接影响病毒灭活血浆的质量,因此,为确保病毒灭活血浆的质量,必须严格控制好从血液采集到血液成品这个过程的冷链和时间控制,确保分离的液体血浆、制备的冰冻血浆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的质量标准。
新鲜冰冻血浆的临床运用

新鲜冰冻血浆的临床运用【摘要】随着献血法的实施,无偿献血已是血源的根本来源。
让有限的血源充分利用,而且发挥它的最大作用,最好的办法是成份输血,而血浆是成份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鲜冰冻血浆则在临床上越来越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鲜冰冻血浆保存了多种蛋白质抗体。
既使大量输入本品,也不会导致凝血因子的稀释,因此对出血患者尤为有效。
笔者谨就新鲜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作一分析,以期更新观念,使新鲜冰冻血浆在临床上得以正确应用。
【关键词】血浆;运用;临床;成分保存1 新鲜冰冻血浆(FFP)的组成新鲜冰冻血浆在血站经抗凝采血,取新鲜血于6~8 h内在4℃离心将血浆分出,并迅速在-50℃以下冰冻成块即制成。
在-20℃以下可保存一年,一年后成为普通血浆。
每一升新鲜冰冻血浆中除血小板外,含有血浆蛋白60~80 g,纤维蛋白原20~40 g其他凝血因子0.7~1.0 IU/ml。
血浆蛋白分类复杂,生物学行为各异,在生物化学研究中,曾经用盐析法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三类。
用电泳法又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纤维蛋白原、γ-球蛋白6个区带。
用其他免疫还可以将血浆蛋白做更进一步的区分,这说明血浆蛋白包括了很多分子大小和结构不相同的蛋白质,各种血浆蛋白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这些功能是构成血浆综合功能的重要组成方面。
2 新鲜冰冻血浆的生理功能2.1 运输功能蛋白质巨大的表面上分布有众多的亲酯性结合位点,它可以与酯溶性物质结合,使之可溶于水,便于运输,血浆蛋白还可以与血液中分子较小物质(如激素、各种正离子)可逆性结合,即可防止它们从肾脏流失,又由于结合状态与游离状态的物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可使处于游离状态的这些物质在血中的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2.2 缓冲功能血浆白蛋白和其的钠盐可组成缓冲对,和其他无机盐缓冲对一起,缓冲血浆中可能发生的酸碱变化,保持血浆PH值的稳定。
2.3 形成胶体渗透城市,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分布。
三种方法灭活血浆病毒的研究

维普资讯
・
2 ・ 4
our lnialT r ns uson a nalofC i c a f i nd Lab at y M e c ne, p. 20 or or dii Se 02, o 4, o13 V l N
主 细 胞 用 于 培 养 和 活 力 检 测 , e o细 胞 株 为 VS vr V
病 毒 的 滴 度 下 降 6lTCI 达 到 灭 活 效 果 。 g D
表 1 三 种 方 法 对 F P 中模 型 病 毒 的 F
灭 活 效 果 ( TC D o I g I 5)
的 宿 主 细 胞 用 于 培 养 和 活 力 检 测 。 病 毒 液 和 含 处 将
浆 而 引起 的 传 染 病 是 个 亟待 解 决 的 问题 。 了加 强 除
筛 选 献 血 者 的 质 量 控 制 外 , 临 床 用 的血 液 制 品进 对 行 病 毒 灭 活 处 理 是 一 种 最 有 效 的方 法 。 为此 我 们研 究 比较 了二 种 效 果 较 为 可 靠 的血 浆 病 毒 灭 活 方 法 , 以期 为 选 择 一 种 适 合 于 我 国 国 情 的 病 毒 灭 活 方 法
理 的 血 浆 按 1:1 0比例 混 合 后 按 上 述 方 法 处 理 并
检 测 病 毒 活 力 。病 毒 滴 定 按 终 点 稀 释 法 , 胞 病 变 细 效 应 ( E) Kab r公 式 计 算 TC D5。 CP 按 re I 0 2 样 品 制 备 及 处 理 随 机 取 采 血 后 6h血 液 , 分
20 0 2年 9月 第 4卷 第 3期
・25 ・
讨
论
பைடு நூலகம்
方 法 对 血 浆 中 蛋 白 质 都 有 轻 微 影 响 , 其 是 对 血 浆 尤 中 的凝 血 因子 有 一 定 影 响 , 白质 损 失 一 般 在 2 蛋 5 以 内 , 与 国 内外 报 道 相 符 [ , 血 浆 的 临 床 应 用 这 5 对 ]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是两种不同的血浆制品,具有不同的临床应用价值。
下面将分析这两种血浆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病毒灭活血浆是通过对血液样品进行病毒灭活处理而得到的,它可以用于临床上治疗各类病毒感染。
在病毒灭活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化学或物理方法,如紫外线照射、加热或辐射处理,可以有效地灭活血浆中的病毒。
使用病毒灭活血浆可以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病毒灭活血浆在临床上的主要应用是治疗病毒性感染,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 等。
通过输注病毒灭活血浆,可以提供有效的抗病毒抗体,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减轻患者的症状,促进康复。
病毒灭活血浆还可以用于预防病毒感染,如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
由于病毒灭活血浆中的病毒已经被灭活,因此输注此种血浆可以提供免疫保护,而不会导致病毒感染。
普通冰冻血浆是未经任何处理的血浆制品,它主要用于输血和康复治疗。
普通冰冻血浆可以提供各种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对于病人出血或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有一定的帮助。
普通冰冻血浆还可以用于补充血液容量,为病人提供营养和能量,增强体力。
普通冰冻血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由于未经过病毒灭活处理,普通冰冻血浆中可能存在一些传染性病毒,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HIV等。
在使用普通冰冻血浆时需要进行病毒筛查,确保血浆安全无害。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在临床应用上有着不同的价值。
病毒灭活血浆可以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和提供免疫保护,从而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增加治疗的安全性。
而普通冰冻血浆主要用于输血和康复治疗,可以提供各种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有助于出血和凝血功能异常的病人康复。
普通冰冻血浆也存在传染性病毒的风险,需要进行病毒筛查,确保安全使用。
在使用血浆制品时需要根据具体临床情况选择合适的血浆制品,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新鲜冰冻血浆输注知识

新鲜冰冻血浆输注知识1、新鲜冰冻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有何不同?(1)新鲜冰冻血浆是抗凝全血于6小时或8小时之内在4℃条件下离心将血浆分出,并迅速在-30℃以下冰冻成块,即为新鲜冰冻血浆。
冰冻状态一直持续到使用之前,有效期为1年。
制品内含有全部凝血因子,主要用于各种凝血因子缺乏症病人的补充治疗。
(2)普通冰冻血浆是全血在保存期以内或过期5天以内经自然沉降或离心后分出的血浆,立即放入-30℃冰冻成块,即为普通冰冻血浆。
冰冻状态一直持续到使用之前,有效期为5年。
该制品内含有全部稳定的凝血因子,但缺乏不稳定的凝血因子viii和v,主要用于凝血因子vlll和v以外的因子缺乏症病人的治疗。
新鲜冰冻血浆保存期满1年,可改为普通冰冻血浆。
2、新鲜冰冻血浆使用时如何融化?可置于室温下自然融化或用自来水、热水融化吗?新鲜冰冻血浆的正确融化方法是:在对恒温水(37℃)浴中融化,不断轻轻地摇动血袋,直到血浆完全融化成液体为止。
该制品不能置于室温下自然融化,也不能用自来水融化,因室温自然融化或自来水融化速度缓慢,易有大量纤维蛋白析出;更不能随便弄一盆热水或加热融化,以免血浆蛋白变住和凝血因子失活。
3、新鲜冰冻血浆需要abo血型同型输注吗?输注前要作交叉配血试验吗?新鲜冰冻血浆要求abo血型同型输注,在特殊情况下可abo血型相容输注,相容关系为ab型血浆可输给任何受血者;a型血浆可输给a型和o型受血者;b型血浆可输给b型和o型受血者;o型血浆只能输给o型受血者。
输注前不必作交叉配血实验。
4、为何目前不主张用血浆来补充血容量和营养?目前血浆在临床上用量过多,其原因主要是用于补充血容量和营养。
因为血浆不能灭活病毒,能够传播肝炎和艾滋病,轻易用血浆来补充血容量和营养,要冒经血液传播的疾病风险,加上现在已有同样安全有效的晶体液、胶体液和白蛋白用于补充血容量和抗休克,还有更为科学的肠胃外营养疗法,所以目前不主张将血浆用于上述两个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鲜冰冻血浆的病毒灭活方法及其应用新鲜冰冻血浆的病毒灭活方法及其应用新鲜冰冻血浆(FFP)几乎含有全部凝血因子,主要用于多种凝血因子缺乏伴有严重贫血的患者,也用于大量失血或凝血试验异常而需要施行侵入性操作的患者以预防出血。
虽然对FFP供者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实验室病毒检测,但经血传播病毒的危险性仍然存在,原因在于:1)检测方法灵敏度有限;2)“窗口期”问题;3)新病毒的出现;4)目前我国检测病毒的种类仅为HIV1/2、HBV、HCV;因此,检测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病毒感染的可能。
据估计,输用血浆的危险程度为10 000 U可发生75次不良反应,每1 000名患者有37起不良反应发生。
1项研究在分析了48年来应用未经病毒灭活血浆和经病毒灭活血浆后发生不良反应需要救治的花费,发现应用病毒灭活血浆至少每年为美国节约200万美元,如果考虑非感染性并发症,如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可以为英国每年节约5万英镑[1]。
目前欧洲各国都已禁止使用未经病毒灭活的血浆,国内应用FFP非常广泛,但病毒灭活尚未普遍进行。
目前国内外几种病毒灭活技术正在临床应用,血浆成分及其衍生物主要采用有机溶剂去污剂法(SD)和亚甲兰加可见光法(MBR),补骨脂素加光照血浆(PLT)已经在欧洲应用。
核黄素加光照(PRT)对血浆、红细胞和血小板3种成分中的病毒可能均有灭活作用,但仍处于研发阶段;除SD法外其它灭活剂的作用都是针对病毒核酸的[2]。
现就血浆病毒灭活的方法和应用作一简介。
1 SD法1.1 灭活方法SD法由纽约血液中心发明,通常用磷酸3N丁酯(TNBP)和吐温-80或胆酸钠,二者协同作用可以溶解和去除病毒的脂包膜而使其灭活。
SD法处理血浆是将<2 500人份的同型、融化的FFP混合与1%TNBP和1%去污剂TritonX100,在37℃孵育4h,用蔬菜油浸出液萃取之后,用C18层析柱清除溶剂和去污剂。
由此制备的血浆经无菌过滤,200ml分装,再次于-30℃冰冻保存。
该法约使血浆稀释10倍,残留的微量TNBP(1.2 优点SD通过破坏脂包膜病毒外膜结构的完整性或靶细胞受体识别位点,使之丧失感染性,故对脂包膜病毒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国外评价了几种病毒灭活方法后都认为,SD法对含脂包膜病毒的灭活效果最好,如HBV、HCV和HIV [3,4]。
实验表明SD处理可使黑猩猩感染HBV 和HCV的剂量(CID50)分别减少106和l05以上,使组织培养感染HIV的剂量(TCID50)减少106以上。
SD法能有效杀灭非典型性肺炎(SARS)冠状病毒,但对非脂包膜病毒如HAV和B19病毒无灭活作用。
研究证实经SD处理后的血浆蛋白质量合格,制备技术简单,有利于大规模生产和临床应用[5],且不会导致红细胞溶血,不会影响血小板的形态及功能。
研究还证实SDP中凝血因子和蛋白抑制因子(PI)在冻溶后4℃保存8h或常温保存6h均较稳定,融化后除了蛋白S (PS)外,所有凝血因子和PI的活性在融化后4℃储存6d至少还有0 5 IU/ml[6],保持了较高的质量,应用效能和安全性也没有因为PS和纤维蛋白抑制因子活性降低而受到限制。
SDP混合后可通过血浆抗体和过敏原的中和作用消除TRALI,也可明显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并可移除残余的血细胞、细胞碎片和细菌,移除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大分子物质。
从质量角度而言,SDP汇集易于标准化,且易于过程质量控制,同一批中的各种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Fg)及总蛋白含量都是相同的,能给出准确含量,易于临床参照使用。
1份研究报告显示,2×106U的SDP和11×106U经SD处理的血液制品输用后,尚未见发现病毒传播。
因此认为SDP对临床使用有实际意义,适合大多数患者选择应用。
1.3 缺点SD法处理血浆后对凝血因子活性影响很大,Doyle等[7]研究发现,经SD处理后,血浆FⅤ、FⅧ和PS分别下降31%、28%和50%;而Heger等[6]研究SDP在冻溶后4℃保存8h或常温保存6h后的凝血因子活性,发现FⅨ、FⅩ、FⅪ、FⅫ、vWF:Ag、Fg和PC(蛋白C)水平至少平均含有94%,FⅡ、FⅤ、FⅧ和抗凝血酶(AT)水平至少平均含有78%,立刻融化后FⅦ下降到83%,PS下降到43%,与FFP相比有很大差异,且FFP中FⅧ活性下降晚于SDP[8]。
虽然经SD处理后血浆中各种凝血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仍能满足临床的应用要求。
从处理工艺上讲,大量混合后血浆原始成分可能发生变化,如大分子在vWF SDP及其制备的冷沉淀中缺失,在某种程度上又增加了感染病毒的危险性,其后还需去除血浆中的稳定剂或有毒的化学物质,技术要求高,投资大,且SD法处理还不能对血浆中的未知病毒灭活。
1.4 临床应用SDP已成功地用于治疗DIC 和因大量输血引起的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临床适应证同FFP,即主要用于各种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不能用做血浆容量扩充剂和蛋白支持疗法。
SDP可代替各种凝血因子制剂,用于心脏手术和各种创伤性失血、烧伤、低蛋白血症、各种失血性休克以及血液置换治疗,对于TTP的治疗效果也很好。
SDP 副反应非常少,临床表现包括寒战、腹痛、气短等,总反应率为06%,发生变态反应比FFP 低。
有研究对比较了应用SDP和FFP对心脏手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紊乱治疗的效果,发现它们均使Fg、FⅧ、AT、PC、游离PS、α1抗胰蛋白酶和纤溶酶原升高,PT和APTT下降,两者没有明显不同;但应用FFP后PS活性明显增加,PI 明显下降,对凝血酶原片段(F1+2),D二聚体(DD)或Fg降解产物(FDP)没有明显影响;两者临床止血效果无明显不同,均无不良反应,提示2种成分对改善止血和纤溶的效果一样,这已经在严重的PS和PI缺陷的患者治疗中得到证实[9]。
但是若患者有出血危险,准备外科手术或侵入性操作时,只能补充相应成分缺乏的血液,而不能应用SDP[10]。
SDP中的Triton X100能够改变α2抗纤维蛋白酶活性,应用时应考虑可能发生纤溶的危险[11],特别是对有肝病、继发性FⅤ缺陷和先天性或者获得性PS缺陷的患者应小心使用。
2 MBR法2.1 灭活方法MBR法病毒灭活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目前主要集中于血浆病毒灭活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己开展多年,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
MB属于吩噻嗪类染料,是一种光敏染料,可高效灭活含脂包膜病毒,包括逆转录病毒、疱疹病毒、囊膜病毒、黄热病毒等。
MBR灭活病毒的原理为:不可逆的插入病毒核酸,诱导断裂缺口产生,导致病毒功能和遗传结构基础破坏,从而达到灭活病毒的效果。
病毒灭活的效果与MB的浓度和接受光照的强度有关。
实验证明极低浓度的MB(001μg/ml)与卤素灯光照结合可高效灭活血浆中的模型病毒。
1966年,Pohi首次使用MBR血浆病毒灭活的方法,处理程序:首先冻融血浆,冻融后加入MB[(85—120)μg/U],光源为白色荧光灯。
该方法自1993年起在德国、瑞士等国输血中心使用,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目前已在欧洲多数国家正式获准用于FFP的病毒灭活处理。
2.2 优点实验表明MBR法几乎可灭活所有的含脂包膜的病毒,如经血传播的HBV、HCV、HIV 和HTLV等均有较好的灭活效果[12],特别适用于单袋FFP的病毒灭活,但对无包膜病毒没有效果。
经MBR处理后的血浆(MBRP)中Fg、FⅦ和FⅨ等的回收率均>75%,能够满足临床应用要求。
MBRP中丙种免疫球蛋白的二级结构没有明显的改变,基本保持完整,大多数血浆蛋白活性未受影响,处理前后血浆抗体活性没有明显改变,vWF多聚体没有明显的改变,ATⅢ、PC 和vWF:Ag没有减少,MB移除过滤(MBRF)后没有激活C3a、C5a、F1+2和FⅫa[13]。
MBR 法可以避免血浆大量混合增加传播病毒和其它病原体的危险,对单人份血浆处理方法简单,效果好;而且用MBR法处理不会像SD法那样造成明显的vWF丢失,vWF多态性结构没有改变,但活性有下降。
此外,MBR是治疗氰化物和亚硝酸盐中毒的解毒剂,临床使用剂量比血浆消毒的剂量要大数百倍,在毒理学方面对人体是比较安全的。
MBR法用于单袋血浆处理,处理后对MB 的去除也较为简单,临床使用效果肯定,未见副作用。
MBR法具有高效、安全、简便、毒性低等特点,可大大降低因输血造成的病毒传播,比较适用于我国血站系统。
2.3 缺点研究发现采用高浓度MBR和延长光照时间处理血浆后,大多数血浆蛋白都有复杂的改变,包括纤维蛋白γ链、甲状腺激素结合蛋白和载脂蛋白AⅠ,因此应用MBR时浓度要严格限制[14]。
有研究对MBR处理10份A型血浆后进行评估,凝血因子的损失程度为:Fg 23%,FⅤ10%,FⅧ26%,FⅨ11%和FⅪ13%[13]。
而Aznar等[15]研究发现MBP凝血因子的活性平均丧失25%,其中FⅧ29%,Fg 39%,FⅩⅢ16%,vWF 18%。
vWF活性丧失明显低于FⅧ。
用MBRP和冷沉淀对血管性血友病和FⅩⅢ和Fg缺乏症患者有一定的影响。
MB 和红光处理血浆对血浆的聚合凝结有影响,形成结构更为紧密的纤维凝块,但对纤维蛋白形成凝块的稳定性或纤溶没有影响[16]。
虽然经MB 处理和过滤后血浆FⅧ和FⅨ丧失15%,光照进一步导致10%—15%的其它凝血因子丧失,FⅧ和vWF回收率降低,但是不影响冷沉淀的制备[17]。
MBR处理后的冷沉淀丧失最多的是FⅧ(23%),其次是Fg、FⅩⅢ和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vWF:RCo),分别是18%、14%和13%,vWF:Ag的丧失最小,仅3%, 对凝血系统的抑制因子很受有影响。
经MBR处理后,Fg浓度有轻微减少,活性却下降31%,纤维蛋白的聚合指数仅有轻微的改变,在MBRF后也没有明显的改变;TT延长了6s,经MBRF后没有进一步的改变。
这种体外的改变类似于纤维蛋白功能失调患者的血浆改变,但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18]。
MBR法对非脂包膜病毒,如HAV、B19等无效。
另外,由于MBRP中各种凝血因子含量和总蛋白含量非标准化,所以临床使用无准确参考剂量。
2.4 临床应用MBRP的适应证同FFP。
MBRP 及由其制得的冷沉淀均是临床无病毒传播的有效制品,可安全地治疗血管性血友病,FⅩⅢ和Fg缺乏症等。
应当指出,MBRP不能用于血浆扩充和蛋白支持疗法。
MB冷上清(经MB处理后的FFP,制备冷沉淀后上清液)可以用于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纠正全部或者部分凝血酶原复合物缺陷,特别是FⅤ和FⅪ不足[19]。
3 S59及光化学处理法用补骨脂内酯衍生物S59进行光化学处理血浆(PCT FFP)已经发展成为输血应用中灭活血浆中病原体和白细胞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