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简史

合集下载

杨氏太极拳与陈旧革命到底

杨氏太极拳与陈旧革命到底

杨氏太极拳与陈旧“革命”到底本文来源:中国国际太极拳网杨式太极拳由杨露禅所创。

自清嘉庆三十五年(1820年)杨露禅赴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学拳开始,世代承传,迄今已有180多年历史。

杨露禅,名福魁,又名福同,字禄禅。

祖籍直隶广平府永年县闫门寨村(今河北省永年县闫门寨村)。

其祖辈移居广平府永年城南关(今永年县广平府南关)。

嘉庆四年(1799年)生,自幼酷爱拳术,始学洪拳。

明崇祯七年(1634年),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步邻在直隶广平府(今河北永年县广府城)城内西街开设太和堂药店,清嘉庆年间,杨露禅道太和堂药店当膳夫,边做工,边练拳。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杨露禅先后三下陈家沟跟蒋发传人陈长兴学拳,专心致志,十有余年。

道光年间,杨露禅从陈家沟艺成返里后,在南关设场授拳。

同年,乡友武禹襄见杨露禅拳术奥妙,常与比较,杨不轻易授人,武仅得其大概。

后杨露禅应邀到河北某县得胜镖局以走镖为业。

19实际40年代,有时任刑部四川司员外郎的同里武汝清引荐进京教拳。

杨禄禅第一个把密不外传的十三势长拳传向京都,传向社会。

先在京西富豪张某家教拳,后受诸多官宦人家邀请,教授王孙公子学练太极拳。

同治七年,杨露禅在北京教拳时,瑞王府总管王兰亭拜杨露禅为师,并引荐到瑞王府教拳。

大学士、书法家、同治皇帝的老师翁同和观看杨露禅与人比武时说:“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如太极浑圆一体也。

”并亲书对联一副相赠:“手捧太极震环宇,身怀绝技压群英。

”清廷将太极拳奉为国术。

杨露禅在瑞王府教拳,得其传者有王兰亭、夏国勋、富周、还有万春、凌山、全佑三人,他们遵禄禅师嘱,列班侯门下。

杨禄禅在京20多年教拳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提高、完善,拳术独具特色,自成一家,后被推崇为杨式太极拳。

咸丰四年(1854年),杨禄禅次子班侯、三子建侯相继进京,助父教拳。

杨班侯生性急躁,刚直不阿,在京有“拳击雄县刘”“擂打万斤力”等武功轶事,名震京师,人称“杨无敌”。

杨氏太极拳的简史

杨氏太极拳的简史

杨氏太极拳的简史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杨氏太极拳的简史。

简史杨露禅偷师陈家沟杨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禅,河北永年人,就学于陈长兴。

杨露禅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

这药店为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

陈见杨为人勤谨,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故乡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家中做工。

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

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

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

久而久之,竟有所得。

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赴京授拳杨式太极拳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

第一代的祖师是杨露禅(1799——1872),他是从陈家沟学习了太极拳的真功夫后应亲戚武汝清(1804—1887、时任清刑部奉天司主事、司员外郎、花翎二品衔)的邀请,率次子杨班侯(1837—1892)、季子杨健侯(1839—1917)到北京教拳。

杨班侯(时任清军旗营武德骑尉衔、戴蓝翎)因在北京打了洋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敢再留用。

发扬光大杨露禅艺成时,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

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

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

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

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

杨式太极拳起源及形成

杨式太极拳起源及形成

杨式太极拳起源及形成杨式太极拳起源及形成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传授,都是先教桩法和步法。

当年杨禄禅先师入宫府、旗营教拳,亦是先桩步后拳法。

那么,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分享杨式太极拳起源及形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杨式太极拳起源太极拳流派之一,河北永年人杨福魁(露禅)(1800—1873年)所创。

他在北京传授太极拳,为适应清朝“玉体不动”的显贵达官和体弱年迈者的保健需要,删改陈式老架太极拳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大的动作,编创成杨式太极拳架,后经其孙杨澄甫(1883—1936年)修改定型。

目前流传的传统杨式太极拳式以杨澄甫晚年的拳架为标准,共八十五式,三十七招。

架式以舒展端正,柔和见长,动作和顺简洁,速度均匀,绵绵不断,整个架式结构严谨,中正圆满,轻灵沉着,浑厚庄重。

杨澄甫将杨式太极拳的练法总结为十要,即: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杨式太极拳的形成杨式太极拳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成。

陈式太极拳原有五路拳、五路捶、一路一百单八势长拳、一路小四套以及散手、短打、亦是短打,共十五个套路。

杨禄禅重视师承,但不拘泥于师承。

他回到故里永年,在教拳实践过程中与当地习惯相结合,将陈式太极拳原有的套路名称根据拳势的特点,将套路名称改为大架、中架、小架、提腿架、快架、四路炮捶、四隅捶、十三路炮捶、撩挎八卦掌、散手、一时短打。

其中中架有四个套路,提腿架有两个套路,共计十五个套路。

杨禄禅由陈家沟回永年时所带回的拳谱名曰《陈沟拳谱》,而永年“太和堂”药店从陈家沟带到永年的拳谱名称也为《陈沟拳谱》。

因这两份拳谱内容不同,而名称相同,为将其区别开,笔者将永年“太和堂”药店的《陈沟拳谱》称为《太和堂太极拳谱珍藏本》,将杨禄禅的《陈沟拳谱》称为《杨禄禅太极拳谱》。

《太和堂太极拳谱珍藏本》内容有五套拳谱、五套捶谱、太极一百单八式长拳谱、太极小四套谱、太极散手谱、太极短打谱、太极亦是短打谱、太极拳经总歌、太极推手法、太极十八拿法、太极单剑谱、太极双剑谱、太极单刀谱、太极双刀谱、太极双锏谱、桓侯四枪谱、桓侯四枪对扎法、太极八枪谱、太极八枪对扎法、太极十三枪谱、太极二十四枪谱、太极二十四枪歌诀、太极二十四枪练法、旋风棍、盘罗棒、盘罗棒练法、大战朴镰歌诀、春秋刀诀。

杨氏太极拳历史传承

杨氏太极拳历史传承

人物介绍
牛春明(1881—1961),满族,北京人。1902年牛春明拜澄甫公为师, 由健侯师祖代子传艺,赐名,镜轩。1912年,牛春明在中央公园襄 助澄甫公授拳;1914年,在杨家武馆任助教。健侯师祖不但将杨家 太极之拳剑刀枪及内功心法倾囊相授,而且在晚年秘授点穴之术。 1920年,牛春明南下宁、沪、杭, 1925年授拳于浙江兰溪、永康一 带。1928年,澄甫公任杭州国术馆教务长,牛春明前往襄助。抗日战 争期间,牛春明避祸于乡间。1946年重返杭州,在开元路37号设立牛春明太极拳 社, 1960年,有关方面为牛春明拍摄太极功夫记录片《万年青》。
见业师牛春明先生,叔龙因此得到牛春明先生面授指点。
加上江叔龙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拳艺大进。
江叔龙在苦练杨式太极拳的同时,兼收各家之长,
先后遂贺鸣声老师一起,于1961年向陈天籁(陈式太极
拳名家陈发科之徒)学习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于1969
年杭州陈邦达(浙江国术馆武术教练)学习擒拿、摔跤、
散打,1981年拜奚鑫法(河北形意拳名家高振东之徒)
人物介绍
杨健侯(1839—1917),名鉴,字健侯,号镜湖,人呼为三先生,晚年时 被人呼为老先生,是杨露禅之三子。幼时即从父练功,当时之刻苦情形, 一般人皆不能忍受。武功精绝,其拳刚柔并济,实臻化境,刀、剑、 枪、杆无一不精,性格温和,不轻易与人较量。从游者尤众,一 轻指点,多有成就。
当时他派中有善用刀剑者,与健侯交手,健侯仅以拂尘挫敌,每 每一搭手,其人则处于背势,多被擒拿,使人不能近其身。又善用枪杆,任何劲 力均可发于杆头,他人枪杆遇人,无不连人带杆同时跌出。当时,西安有名王大 力者,号红店客,两手能举五百斤,一日能行三百里,善用大刀,爱好大枪,在

杨式太极拳简史

杨式太极拳简史

杨式太极拳简史杨式太极拳起源于19世纪中叶(清道光年间),至今不过150年左右,但杨式太极拳已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成为亿万人民强身健体的好方法。

下面由给您介绍:杨式太极拳简史。

欢迎阅读!杨式太极拳简史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福魁(1799~1872),字禄禅,出身于河北广平府永年县城南关的一个农民家庭。

永年县学武之风源远流长,杨禄禅从小就学练少林拳。

农闲时,他常在县城西大街一家粮食店打短工。

有一天,一个恶棍闯进粮食店隔壁的太和堂药店,欺侮药店掌拒陈德瑚不是本地人,硬要廉价购买珍责药材,一边骂、一边要挥拳动武,只见陈德瑚把手一举,那恶棍随即跌到街上。

杨禄禅一见十分惊奇,过几天就向陈德瑚讨教拳术。

陈德瑚起先总是含糊推辞,后来见杨禄禅为人忠厚、满腔热忱,才向杨禄禅介辞说,本人是河南杯庆府温县陈家沟人,那儿有很多人学练太极拳,也叫沾绵拳。

我的师父是同族的陈长兴,他的拳术才是天下第一。

杨禄禅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即托陈德瑚介绍到河南陈家沟拜了陈长兴为师。

杨禄禅在陈长兴的指导下,不分寒署刻苦磨练。

六年以后,他带着出众的拳术,回到家乡。

当时永年县学拳的人很多,其中有个颇负盛名的人扬言:禄禅学艺回来了,我要请教一番。

后来双方比试了一下,杨禄禅被对方击败。

但杨禄禅不甘失败,发奋再往陈家沟学艺,又刻苦学了六年。

当他再次回到家乡时,正好过年,附近的邻居借贺年之际,与杨禄禅较量,都没人能胜他,大家都说老禄这次真学到本事了。

但当地一个姓武的官宦人家,有一位曾和陈家沟人有亲戚关系,也学了各种拳术。

他听说杨禄禅回家,提出要比试一下,结果不分胜败。

杨禄禅觉得自己还是不行,于是三进陈家沟,随陈长兴又学了三年。

杨禄禅为学太极拳之真传,三进陈家沟的精神深深感动了陈长兴。

陈长兴在暗暗试探并考验了杨禄禅的学艺意志和为人品质之后,终于将他的一身真力夫教给了杨禄禅。

又过了两年,陈长兴对杨禄禅说,你可以回去了,这次回去可没人敢招惹你了。

杨禄禅一回到家乡,人们都来看他与别人交手,不知怎么的,只见他一拱手,就把对手拱到身后去了。

《探索杨氏太极拳的历史及文化内涵》

《探索杨氏太极拳的历史及文化内涵》

《探索杨氏太极拳的历史及文化内涵》在2023年的今天,杨氏太极拳已经风靡全球,并成为了一项备受尊重的传统武术。

然而,这项古老的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的变迁和发展。

本文就来探讨杨氏太极拳的历史及文化内涵。

杨氏太极拳是由杨露禅先生创立于19世纪60年代的。

杨露禅先生是清朝的一个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一名有钻研气功和武术教学经验的名师。

由于杨露禅先生的身份与背景,使他教授的武术技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随着教授技能的逐渐深入,杨露禅开始将自己的学习和发现结合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太极拳。

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杨氏太极拳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革。

许多有关它们的讨论已经成为常态,许多研究已经增加,也让大家更加了解到这项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发展。

杨氏太极拳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特别是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看待这项武术,以及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是杨氏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被认为是身心健康的绝佳方式之一, 它不仅可以让身体得到锻炼,也可以让人们得到身心灵的修养。

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杨氏太极拳更加注重动作之间的流畅性和平衡性,更加注重人体的协调性和内部应力的管理。

其动作独具特色,显现出优美的音乐感,让人心旷神怡。

同时,杨氏太极拳也注重内力的较量,在实战时,可以发挥出强大的攻击力和防御力。

这一点在现代的实战中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成为许多人练习太极拳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杨氏太极拳的历史发展。

太极拳作为动作缓慢、渐进的武术之一,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的中国传统武术。

太极拳最早是由武术大师张三丰创立,以和谐、协调和平衡为特征。

而杨氏太极拳却在这一基础上深入发挥,将它更加精炼、流畅和完美地融入实战之中。

随着时代的推进,杨氏太极拳逐渐融入了现代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普及化的项目,并逐渐受到许多人所青睐。

最后是杨氏太极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现代生活的普遍快节奏使得人们身心疲惫,如何能够有效地舒缓这种疲劳,成为了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杨氏太极拳介绍

杨氏太极拳介绍

杨氏太极拳介绍1. 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武术,以其独特的气质和缓慢流畅的动作而闻名于世。

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道家哲学和武术传统。

太极拳的练习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性和内外协调性,通过动作的流畅和平衡的力量传递来增强身体的健康和内力。

2. 杨氏太极拳的历史杨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五大家族之一,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中国。

它由杨露禅创立,经过几代传承至今。

杨氏太极拳以其舒展流畅的动作和轻灵的步伐而闻名,被誉为太极拳中的精华。

杨露禅是杨氏太极拳的创始人,他将太极拳的传统动作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注重动作的柔和和舒展,强调内力的发挥和身体的平衡。

他的弟子杨班侯和杨少侯继承了他的技艺,并将其传承至今。

3. 杨氏太极拳的特点杨氏太极拳注重动作的流畅和舒展,以柔和的力量传递和平衡的身体控制为特点。

它的动作缓慢而有力,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和内外协调性。

杨氏太极拳的动作有很多特点,其中包括:•轻灵的步伐:杨氏太极拳的步伐轻盈而有力,注重身体的平衡和灵活性。

步伐的变化和转移是太极拳动作的核心之一。

•舒展柔和的动作:杨氏太极拳的动作流畅而柔和,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性。

动作的舒展和流畅是太极拳的特色之一。

•内力的发挥:杨氏太极拳注重内力的发挥,通过动作的流畅和平衡来增强身体的内力。

内力的发挥是太极拳的核心之一。

•身体的平衡:杨氏太极拳强调身体的平衡和内外协调性,通过动作的平衡和力量传递来增强身体的健康和内力。

4. 杨氏太极拳的套路杨氏太极拳的套路是指一系列的动作组合,用于练习太极拳的技巧和原则。

杨氏太极拳的套路包括了一系列的动作和动作组合,这些动作和动作组合有着特定的顺序和要求。

杨氏太极拳的套路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杨氏太极拳的长套和短套。

长套是杨氏太极拳的主要套路,包含了太极拳的核心动作和原则。

短套是杨氏太极拳的简化版套路,适合初学者练习。

杨氏太极拳的套路动作缓慢而有力,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和内外协调性。

杨式太极简介

杨式太极简介

杨式太极拳简介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关于图照的几点说明1.杨式太极拳图解有动作分解图244幅和附图7幅.共计251幅,其中有76幅是按照杨澄甫生前拳照摹绘的.其余是根据需要而添绘成杨澄甫体型的。

今将按杨澄甫原照所描之图的图号列出.以便读者参考:3、6、9、1l、14、17、22;24、28、33、35、37、41、43、49、53、56、60、74、78、81、82、85的侧面图,87、90、92、93、96、103、105、109、111、112,115、118、121、124的侧面图,127、130、133、135、139、142、143、146、153、156,160的侧面图,163的侧面图,169的正面图,172、175、179、181、184、187、189、195、199、202、206、207、209、212、214、217、218、220、223、227、228、230、232、238、241、244。

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约定为:面向读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的左面等于向西。

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形状任选方向,不—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

3.图中所有带有实线或虚线的箭头,均表示手或脚的动作趋向,所有图中的箭头,均表示由本图过渡到下一图的动作趋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式太极拳简史
杨式太极拳起源于19世纪中叶(清道光年间),至今不过150年左右,但杨式太极拳已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成为亿万人民强身健体的好方法。

下面由店铺给您介绍:杨式太极拳简史。

欢迎阅读!
杨式太极拳简史
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福魁(1799~1872),字禄禅,出身于河北广平府永年县城南关的一个农民家庭。

永年县学武之风源远流长,杨禄禅从小就学练少林拳。

农闲时,他常在县城西大街一家粮食店打短工。

有一天,一个恶棍闯进粮食店隔壁的太和堂药店,欺侮药店掌拒陈德瑚不是本地人,硬要廉价购买珍责药材,一边骂、一边要挥拳动武,只见陈德瑚把手一举,那恶棍随即跌到街上。

杨禄禅一见十分惊奇,过几天就向陈德瑚讨教拳术。

陈德瑚起先总是含糊推辞,后来见杨禄禅为人忠厚、满腔热忱,才向杨禄禅介辞说,本人是河南杯庆府温县陈家沟人,那儿有很多人学练太极拳,也叫沾绵拳。

我的师父是同族的陈长兴,他的拳术才是天下第一。

杨禄禅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即托陈德瑚介绍到河南陈家沟拜了陈长兴为师。

杨禄禅在陈长兴的指导下,不分寒署刻苦磨练。

六年以后,他带着出众的拳术,回到家乡。

当时永年县学拳的人很多,其中有个颇负盛名的人扬言:禄禅学艺回来了,我要请教一番。

后来双方比试了一下,杨禄禅被对方击败。

但杨禄禅不甘失败,发奋再往陈家沟学艺,又刻苦学了六年。

当他再次回到家乡时,正好过年,附近的邻居借贺年之际,与杨禄禅较量,都没人能胜他,大家都说老禄这次真学到本事了。

但当地一个姓武的官宦人家,有一位曾和陈家沟人有亲戚关系,也学了各种拳术。

他听说杨禄禅回家,提出要比试一下,结果不分胜败。

杨禄禅觉得自己还是不行,于是三进陈家沟,随陈长兴又学了三年。

杨禄禅为学太极拳之真传,三进陈家沟的精神深深感动了陈长兴。

陈长兴在暗暗试探并考验了杨禄禅的学艺意志和为人品质之后,终于将他的一身真力夫教给了杨禄禅。

又过了两年,陈长兴对杨禄禅说,你可以回去了,这次回去可没人敢招惹你了。

杨禄禅一回到家乡,人
们都来看他与别人交手,不知怎么的,只见他一拱手,就把对手拱到身后去了。

于是,大家都说杨禄禅真的把货办来了(意即学到了真功夫〕。

杨禄禅三进陈家沟学拳18年,学到了陈长兴的真功夫后并不满足,自己又不断地钻研和苦练,终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成为当地的著名人物。

不久,杨禄禅应远房亲戚武汝清的邀请去北京教拳。

武汝清是清道光进士,当时任刑部员外郎。

在北京城里,杨禄禅先是随武汝清到富豪张某的公馆做客。

张某先开小店,绰号“小铺张”,后暴发致富。

张公馆就是他们官绅富豪寻欢作乐的场所,那里还雇有武术教师数人,教一班富家子弟学武练拳。

在初次会面的宴席上,小铺张见杨禄禅身材痩小,便有些看不起’把杨禄禅排在一班彪形大汉的武师之后。

席间,小铺张问道:“杨先生,你的绵拳能不能打人?”杨禄禅说:“我这绵拳除了铜人、铁人、石头人不能打,父母生的有血有肉的都能打。

”小铺张又说:“那么,你能不能与在座各位比试一下呢?”杨禄禅说:“好,我就和各位师傅亲热亲热(意即过过招)。

”于是,在座的人都到了园子里。

比武开始时,一个拳师气势汹汹直奔杨禄禅而来,只见杨禄禅略一举手,那个拳师就即刻跌到几丈远的地方。

另一个拳师一见,便说“他不行,我来!”又打了过来,也不过一招,就见跌了出去,其余的拳师就不敢再比了。

小铺张一见大惊,马上吩咐重新用银器摆酒席,要请杨禄禅坐上首。

但杨禄禅见主人前后态度判若两人,很不以为然,于是愤然离席,扬长而去。

杨禄禅在张家比武一事传开以后,不断有人慕名而来,要与他比试,但都败在他的手下。

于是,北京城内提起杨禄禅,都称他为“杨无敌”。

后来,武汝清介绍了不少王孙公子随杨禄禅学习太极拳,使太极拳在北京城内广为流传,而当时官宦人家也以能请到杨禄禅为荣。

就这样,杨禄禅带着他的两个儿子杨班侯(1837—1892)和杨健侯(1839—1917)长期住在端王府中教拳,直到晚年才回到家乡。

杨班侯是杨禄禅的第二个儿子,自幼即随父学武,练就一身好功夫。

他虽然脾气急躁,但性格刚直不阿。

有一次,北京来了个打过七省擂台、人称“万斤力”的拳师,声称要与杨禄禅比个高低。

杨家父
子得知这个消息后,杨禄禅认为不必理睬,而杨班侯却对父亲说:“我们开的店里有货,人家来买,你怎么能不卖呢?(意即我们有的是真功夫,怎么不能和别人较量呢〕”于是杨班侯一人去与“万斤力”约定在西四牌楼比试功夫,并立下生死文书。

到了那天,“万斤力”以其发达的肌肉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同时人们也为书生一样痩小的杨班侯担忧。

比赛开始时只见“万斤力”一拳扑来,杨班侯一闪身躲开但当“万斤力”再次进击向杨班侯面部袭来时,只听杨班侯一声喊,大家还没看清,“万斤力”已被踢出数丈外,而且被杨班侯一个分脚踢在裆中,当场身亡。

而当人们还在赞叹时,杨班侯已从容不迫地回端王府了。

杨禄禅的第三个儿子杨健侯,拳术刚柔并济,特别善于使巧劲,对刀、剑和枪等也极为钻研。

他性格温和,在比赛和练武时,对任何人都不轻视,所以每次比赛他都能取胜。

杨家的第三代学武者有杨班侯的儿子杨凌霄,字兆鹏,跟杨班侯的徒弟陈秀蜂学艺,后来又随堂兄杨澄甫学拳,而后在浙江绍兴和广西等地教拳。

杨健侯的长子杨兆熊,号少侯,自幼学拳,以散手为最优,动作迅速,拳架沉着,一生坚持锻炼。

而杨健侯的第三个儿子杨兆清,号澄甫,聪敏过人,深得父亲杨健侯的亲授,艺精技高,终于成为杨式太极拳的一代宗师。

杨澄甫(1883—1936)在父亲的教诲下,一直在北京埋头学艺。

直到杨健侯逝世后,他才应邀南下,先后在武汉、南京等地教拳。

1928年,他应张之江邀请在南京任教于中央国术馆,后来又应张静江邀请到杭州任浙江省国术馆教务长。

杨澄甫1930年定居上海,出版了《太极拳体用全书》,1932年又应陈济棠和李宗仁之邀去广州教拳,两年后回到上海。

杨澄甫在杭州任浙江省国术馆教务长时,馆中有一练太乙拳的拳师高守吾一贯轻视杨家太极拳,经常对杨澄甫出言不逊。

一日,杨澄甫忍无可忍,与高守吾争执口角,高守吾持长枪要与杨澄甫较量,杨澄甫执长枪只轻轻一扣,高守吾的枪即脱手而出,飞落在地上,高守吾一见傻了眼,顿时羞愧得无地自容。

杨澄甫性情温和,拳术绵里藏针、刚柔相济,具有放得开、收得拢,舒展大方的特点,所以为许多人所欣赏和仿效。

杨禄禅虽然是陈长兴的传人,但他并不墨守成规,又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作了发展,使之更合理化、大众化,并使之老少皆宜,都能练习,当时人称“杨式太极拳”。

杨家太极拳经过杨禄禅及其子两代人的不断切磋、改进,直到孙子杨澄甫的手里才正式定谱,形成了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的杨式太极拳。

也正是由于杨家三代人的努力,才使太极拳这一传统的拳种得到推广、发展和广泛流传,并使太极拳有了丰富多彩檢流派:如杨禄禅所传武汝清胞弟武禹襄,创编了武式太极拳;武禹襄传外甥李亦畲再传郝为真,又创郝式太极拳;郝为真又传孙禄堂,创孙式太极拳;杨班侯所传全佑,全佑又传其子吴鉴泉,创吴式太极拳。

因此,可以这样说,杨式太极拳是武式、郝式、孙式和吴式太极拳之根。

1956年国家体委又采取流传面最广的杨式太极拳创编了一套简化太极拳,当时采用的拳谱拳照等资料就是由傅钟文提供的。

此后的八十八式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等,都是国家体委根据杨式太极拳整理创编的,正如武术史学家唐豪先生所说:“杨式太极拳和推手作出的贡献最多,开展面最广。


在杨式太极拳发展的150年里,杨禄禅传授了杨班侯、杨健侯、王兰亭、武禹襄等人,杨班侯传授了万春、凌山、全佑、侯得山、陈秀峰、张信义、李莲芳、张印堂、教莲堂、纪老福等人,杨健侯传授了杨少侯、杨澄甫、许禹生、刘胜魁、张义等人,杨少侯传授了刘希哲、徐岱山、田兆麟、尤志学等人。

杨家三代致力于太极拳的推广和流传,桃李满天下,尤其以杨澄甫的传人最多,除了他的儿子杨振铭、杨振基、杨振铎、杨振国之外,还传授了拜门弟子陈月坡、阎仲魁、尤志学、崔毅士、王旭东、牛春明、李椿年、王景星、张庆林、郭子荣、陈微明、姜廷宣、刘东汉、张钦林、傅钟文、武汇川、田兆麟、董英杰、褚桂亭、郑曼青等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