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杨式太极拳的“前不见手、后不见肘”

合集下载

杨氏太极拳24式口诀

杨氏太极拳24式口诀

杨氏太极拳24式口诀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

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杨氏太极拳24式口诀,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起式(一)左脚分开半步(二)两手慢慢前平举与肩同高(三)屈腿下蹲两手下落按到腹前
2、左右野马分鬃(一) ①转腰抱手收脚两手上下合抱②转身上步③弓步分手指尖与眼同高(二)①转腰撇脚②抱手收脚上手高与肩平下手与腹平③转腰上步向前迈出一步④弓步分手前手心斜向上与肩平后手按在胯侧手心向下(三)①转腰撇脚②抱手收脚③转腰上步脚跟轻轻落地④弓步分手眼睛注视前手的指尖
3、白鹤亮翅(一)向前抱手后脚跟半步脚掌落地(二)重心后移坐腿转腰分手(三)转向前方虚步亮掌前脚脚掌虚点地面
4、左右搂膝拗步(一)①右手前摆②两手交叉抡摆腰向右转前脚收回手摆向侧后方③上步屈臂收手到肩上④弓步搂手推掌(二)①轻轻地转腰撇脚②摆手收脚眼看后手与头同高③上步曲臂收手到肩上耳旁④弓步搂推指尖与眼同高推到中间轴线上(三)①转腰撇脚②摆手收脚③上步屈臂④弓步搂推
5、手挥琵琶(一)后脚跟近半步(二)重心后移两手交错交换(三)虚步合手两手成侧立掌
6、左右倒卷肱(一)①撤手转腰翻掌②提脚退步屈臂收手③坐腿虚步推掌(二)①撤手转腰翻掌②屈臂转腰提脚退步③坐腿虚步推掌。

杨氏太极拳基础动作

杨氏太极拳基础动作

杨氏太极拳基础动作【杨氏太极拳基础动作】引言: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瑰宝,深受广大拳友的喜爱和推崇。

而在太极拳的众多拳派中,杨氏太极拳以其柔和慢缓的动作、精准的技巧和独特的内含,备受世人瞩目。

本文将重点介绍杨氏太极拳的基础动作,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一拳种的精髓。

一、基本要义杨氏太极拳是以精确的动作、松软的技术和内在功夫为特点的,因此其基础动作尤为重要。

下面将针对杨氏太极拳基础动作的要义进行介绍。

1. 顶天立地杨氏太极拳注重身体的正确站立姿势,称为“顶天立地”。

这包括身体挺拔、头颈伸直、胸腹收紧、腰背挺直、两脚分开与肩同宽等。

正确的站立姿势为后续动作的展开提供了稳固的基础。

2. 沉肩垂肘杨氏太极拳要求肩膀要自然下沉,肘部轻轻下垂。

这样做可以使身体的重心下沉,保持身体平衡,同时也能够使发力更加灵活自如。

3. 虚领顶劲“虚领顶劲”是太极拳的核心要义之一,意味着将注意力放在头顶上,意识到身体有一根想象的中轴线,通过这根轴线可以使身体的力量更加集中,提高拳法的力度和效果。

4. 舒展展示太极拳讲究全身松软,这也体现在基础动作的舒展展示上。

动作的过程中,腰背要有柔软的扭动,关节要灵活活动,肢体的舒展能够帮助发力更加自如,提高拳术水平。

二、基础动作练习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杨氏太极拳的基础动作,这里将列举几个重要的动作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演示。

1. 起势起势是杨氏太极拳的开场动作,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起势时,先从静止的状态开始,然后逐渐走向动态。

起势的动作包括右脚先踏出一步,同时右手慢慢抬起,至胸前,再向下沿直线放下。

2. 手推天地手推天地是杨氏太极拳中的一种基本动作,旨在培养身体的柔软和内力的运用。

执行手推天地动作时,身体要保持平衡,双手要有节奏地上下推移,同时要通过腰胯的转动将力量传导到手部。

3. 单鞭单鞭是杨氏太极拳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之一,综合体现了太极拳的优势。

执行单鞭动作时,一只手臂上举至头顶,与身体成一条直线,另一只手自然下垂。

解释太极拳的“双重”

解释太极拳的“双重”

解释太极拳的“双重”所谓双重就是分虚实,拳经已经讲的很清楚了,我这用通俗一点的话讲。

辟若用兵,进攻要分主攻和佯攻,防守亦要有重点防守,平均分散兵力的进攻或者防守是兵家大忌。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解释太极拳的“双重”,欢迎阅读。

解释太极拳的“双重”(一)这些对“双重”的解释都是错误的古代太极拳经典王宗岳拳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因此,凡学习过这段经典论述的太极拳习练者都知道“双重”是学练太极拳必须绝对避免和克服的大忌。

但“双重”是什么?所有的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都没有具体明白的解释清楚,王宗岳拳论只是在上述这一段话之后又说“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这“双重”很显然是一种技术行为,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属于抽象的“阴阳”,“阴阳”也可以作为任何事物的代词,因此很显然“欲避此病,须知阴阳”这句话中的“阴阳”是表示之所以造成“双重”的一些技术因素的代词,不是指《周易》中泛义的、抽象的、没有具体所指的所谓“有名无形”的哲理。

“须知阴阳”显然就是“必须知道造成双重之原因”的意思。

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有意无意地、牵强附会地用《周易》上泛义的“阴阳”解释“欲避此病,须知阴阳”这句话中的“阴阳”,弄得这句话越被解释越令人糊涂。

而对于“双重”究竟是什么?现代太极拳界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的,主要的有三种:①将“双重”一词中的“双”理解为敌我双方的“双”,将“重”理解为有力;认为“双重”即“人重我亦重”,或者说就是人有力我也有力,从而双方发生了力的顶抗。

②将双重一词中的“双”理解为自己双脚的“双”,将“重” 理解为所承担的自己的体重;认为“双重”就是两脚平均承担了自己的体重,那就是两脚不分虚实。

③将双重一词中的“双”理解为自己同侧的手和脚,将“重”也理解为了“实”,这个“实”既可指有力,也指承重等;认为同侧的手和脚都为实,或者说同侧的手和脚不是一虚一实,那就是“双重”。

杨式太极拳入门基本功

杨式太极拳入门基本功

杨式太极拳入门基本功手型1、掌杨式太极拳掌的要求是,五指自然伸展,互不靠拢,但也不要太开,以手掌宽为度,大拇指自然松弛,虎口自然圆开,掌心不要太凹或太张,以自然舒适为度。

中指领劲,用意不用力。

2、拳杨式太极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拢,一起向内卷屈,手指肚贴于掌心,大拇指扣住中指,腕部不可外仰或内勾。

拳不宜太紧或太松,应以自然握实为度。

3、勾杨式太极拳的勾手(亦称吊手)的做法是指尖朝下,轻轻捏合在一起,手心圆空,手向内勾,腕部自然凸起,但不要用力。

步型1、开立步杨式太极拳开立步的具体要求是:两脚平行站立,距离与肩同宽,脚尖朝前,两个肩井穴与两个涌泉穴成两条直线;百会穴与会阴穴成一条直线,两腿微屈,不要用力。

2、弓步杨式太极拳的弓步具体要求是:先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向前移使全脚踏实,弓腿之膝不可超过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的太直。

凡弓步,都要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

3、虚实步杨式太极拳虚实步的具体要求是:虚实分清,实步为全脚掌着地,全身坐实,承担体重的70%。

虚步为脚尖或脚跟着地,承担体重的30%。

拳论云:“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

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

”4、侧弓步杨式太极拳侧弓步的具体做法是:一脚内扣,一脚外撇,两脚成丁八字,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前移使全脚踏实,弓腿之脚内扣,蹬腿之脚外撇。

5、仆步杨式太极拳仆步的具体要求是:右脚外撇,重心后移,周身骨节均需松开,使身体重心向下坐,两脚掌着力,左腿不要伸的太直,左脚尖不可翘起,右脚跟不要离地。

6、独立步杨式太极拳独立步的具体做法是:一腿站立,不可挺的太直,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下垂,脚尖向前。

躯干躯干的形态也称为身形,杨式太极拳的身法在拳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身法的“身”在这里是指人的头、肩、胸、臀、腰五个部位。

1、头头部包括眼、耳、嘴和头部的形态。

眼在杨式太极拳中是十分讲究的,杨澄甫说:“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之不足。

杨式太极拳体用七要诀

杨式太极拳体用七要诀

杨式太极拳体用七要诀
杨式太极拳体用七要诀
擎:有将重物用力徐徐举起的意思,谓之擎。

双手上举如合太极,这时候,两眼向上望着,两手指尖斜着相对,两肘向外开,往上托住,同时两手拇、食、中三指向上翻三翻。

引:有引进的意思。

如用鱼味来吸引住猫,是使对方的来去、高低、左右、上下,处处被动,完全失去主动。

松:松是全身放松,而且要松净。

将自己身上九节,节节放松,从有形有象,松成无形无象。

放:放是发劲。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以收为放,以放为收;放不离收,收不离放;两相结合,不是单行。

所谓“撒去满身都是手”是全身完整的放,不是一手一式的放。

敷:是用两手微贴在敌身,即所谓“轻如鸿毛”,才能听得对方动静。

这是在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的功夫。

就是一般练其它拳术的人们所说的那样“拳打人不知”的意思。

太极拳在用法上也是如此的,如用重手,已失去敷字的意义了,切记!切记!因为重手反而使敌知我,我不知人,定遭失败而无疑。

盖:有“盖世无双”的精神,使敌受极大的威胁,是以神为主,显非力服,更非力胜。

但是能够使敌在我身旁如鼠见猫一样,丝毫不得动弹,即拳经上所说“神如捕鼠之猫”,是鼠被猫的神盖住而待捕。

对:对是指彼此互相对待的意思。

如在敌我对待的时候,我能在有意无意之中,接得彼劲,彼自跌出,取得不放而放的妙用。

吞:是吸气,不是吐气。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大有气吞山河之概,使敌时时刻刻在我控制掌握之中,不能逃脱,如鼠见猫似的。

杨式太极拳口诀

杨式太极拳口诀

杨式太极拳口诀
杨式太极拳又称作杨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知名的流派,据传是由杨露禅所建立,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杨式太极拳口诀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1、起势
混沌初开法为先,气贴背走沉丹田,心静体松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2、右揽雀尾
初运鸿蒙阴阳现,起落开合太极圈,掤捋挤按为总手,雀尾动作技法全。

3、左单鞭
单鞭多用可防攻,左像箭来右似弓,体正松腰勾屈下,翻掌前推转腰行。

4、提手
胸部被击用提手,截合断封妙无穷,上提虚步相一致,身势含蓄合手肘。

5、白鹤亮翅
白鹤亮翅立鸡群,左采右掤两臂分,沉气落胯腰拔起,开中寓合须用心。

6、搂膝拗步(二)
起肩过胯膝外搂,拗步推掌沉腕肘,搂推弓步相一致,头领身正左右走。

7、撇身捶
横截压带闪正中,翻拳按掌劲宜整,手眼身步要协调,双臂翻转随腰动。

杨式八式太极拳解说词

杨式八式太极拳解说词

杨式八式太极拳解说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太极拳,源自中国古代的武术,是一种以柔化刚,以静制动的武术表演形式。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种流派,由杨露禅传承和发扬光大。

杨式太极拳以其简洁明快的动作和优美的表现形式而闻名于世。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解说一下杨式八式太极拳。

首先,杨式八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最为基础的套路之一,由八个简洁而有效的动作组成。

这八个动作分别为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单鞭、云手、鹤翅、倒卷肱、收势。

这些动作每个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功效,通过练习这八式太极拳可以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平衡感及耐力。

其次,杨式八式太极拳注重整个动作的流畅和连贯性。

在练习这八个动作的时候,需要保持身体的舒展和轻盈,不可生硬或过分用力。

每个动作都要顺着太极拳的原理来进行,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只有这样,才能够体会到太极拳的魅力所在。

另外,杨式八式太极拳的练习也需要注意呼吸和意念的配合。

在练习过程中,要随着动作的进行保持深呼吸,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让身心得到放松和平静。

同时,也要通过意念来引导内气的流动,使身体的力量得以集中和释放。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真正领会到太极拳练习的真谛。

最后,练习杨式八式太极拳还需要坚持不懈。

太极拳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的武术运动,只有日积月累,才能够达到娴熟的程度。

因此,要每天坚持练习,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

同时,也要谨记太极拳的初衷,不要为了追求外在的华丽而破坏了太极拳的内在内涵。

综上所述,杨式八式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武术运动,注重内外兼修,通过练习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但是,要做到真正领会其精髓,需要坚持不懈地练习,同时也要注重呼吸和意念的配合。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练习杨式八式太极拳,从中体会到太极拳的魅力和魅力。

第二篇示例: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杨式八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一种流派,其特点是动作简洁流畅,力道柔和,以圆转为主要特征,所以又称为圆势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的三大特点

杨氏太极拳的三大特点
这种体验似真非真、似有似无,心意太执着则不能持久,反易散乱,如无心意则易分心不能用意恰当,不能落实腰脊主宰与丹田核心。故拳打有无中,无意是真意,反求在自己,别人难代替。
杨氏太极拳的三大特点
杨氏太极拳,太极拳的一个流派,是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下面就和
小编一起来看看杨氏太极拳的特点吧!
杨氏太极拳的三大特点
一、欲转先沉
杨澄甫所传大架子实腿转身,即在承重腿实现转身。如弓步时重心落于前腿则前脚碾转,又如分脚或蹬脚转身时用独立腿碾脚转身,碾脚转身需松沉下气不可向上耸起,坐实松透,立身中正。
二、进退步收于中而发于中
脚收至支撑腿内侧,再由此迈出,水平面是圆弧垂直面也是圆弧,如此脚的运行轨迹则成球面。进退有序,脚踏中门而入既沉稳又有力,便于破坏敌方的重心。被誉为“脚踏中门夺他位,就是神仙也难当”,这与形意拳完全相通。
三、点起点落,迈步如猫行
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地面不允许有丝毫的拖拉痕迹,神似猫行轻柔矫健悄无声息。
太极拳迈步如猫行,形意拳上步如犁地,八卦拳行步如趟泥,这是三大内功拳的步法特点,虽然提法不同形各有异,其本质却是一样的,都要求含意而行,不允许空起空落。
通过对以上三点的了解,相信大家对陈式太极拳有了更深的了解,接下来,小编再简单介绍下杨式太极拳的练习方法。
练杨氏太极拳的好处
一、慢前心静体松,周身轻灵
在精神聚敛后,要用一些意念观注感觉体验。比如,感觉头悬颈竖,尾闾中正,手心发热,全身似乎“拖泥带水”,手心似乎托、拢、含、滚小气球。
周身似乎有一个大气圈包裹,推球如球在,抱拢如气柱,脚踢如踢球,脚踩如踩重,运手如摸风,抱球球自在,进七则阻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式太极拳教学:解析“前不见手、后不见肘”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

“前不见手、后不露肘”据说是杨振基先生时常说的一句话。

任何武术自始至终总是有一只手或两只手在自己的视野中心,当然太极拳有的动作两只手都不在自己的视野中心,然而这样的动作两只手必然都是在自己的视野之内的。

如白鹤亮翅完成时,右手在右额的右侧前方,左手在左胯的左侧前方,两手虽然都没有在自己的视野中心,却都是在自己的视野之内而眼睛余光看得见的。

因此对于太极拳是不存在前方看不到自己之手的。

而对于别人而言,那任何武术就更不存在不见前方的手和不见后方的肘了。

因此,“前不见手、后不见肘”这句话是不能按字索义直白理解为“身前看不见手,身后看不见肘”的。

其实,太极拳锻炼只要是正确的,就会体会到“前不见手、后不见肘”是一句隐藏了一些被省略的内容而尤其突出注意要点因而很容易理解的太极拳特有的警句。

下面我们解析杨式太极拳的“前不见手、后不见肘”。

“前不见手、后不见肘”这句话真正的意思完整的表述应该是:对于前后脚步型的拳式,别人侧面看,前脚尖垂直线之前是看不到向前运动之手的,躯体两肩连线之后(身后)是看不到向后运动之肘的。

或者说:自己向前运动的手是不超过前脚尖垂直线的,向后运动的肘是不超过两肩连线的。

因此,太极拳锻炼纯正者无论在练拳还是推手中,手都是不会笔直前伸的,而肘都总是在两肩连线的前方活动的。

在对沪杭一些太极拳老前辈的接触中就会有明显的这样“手不过前脚尖,肘不到身后去”的感觉。

例如杭州牛春明先生的再传弟子洪雪珍老师这种手不过前脚尖、两肘总是在躯体前活动的情况给人的印象是很突出与深刻的。

历代的太极拳文献反映:“手不过前脚尖,肘不到身后去”是自古以来太极拳的一个标志性特征、是杨澄甫先生世代留下来的太极拳真传。

太极拳真传掌握较全面的太极拳老前辈们对于这样的要求都是十分重视的。

只是这一要求长期存在于口口相传之中,没有在古代文献中形成成语,近代以来的太极拳书籍与杂志里也少有述及,但偶尔也有所反映。

比如张肇平先生所著的《论太极拳》记载了郑曼青先生的教导:“出掌时不可过膝”、“按出不可过膝”等,就是“手不过前脚尖”的意思,2012年的《太极》杂志则有文章反映杨振基先生在生前是时常说“前不见手、后不见肘”的。

太极拳这样对于手与肘的要求其实就是陈微明先生所整理、杨澄甫先生首先在《太极拳术十要》里提出的“含胸拔背”所必然会形成的结果。

因为当“含胸拔背”时,俯视看,胸部与两大臂是呈现为弧形的,于是胸部就像是一只圆碗的底部被两大臂包含于最内部,在有关其它要领符合的情况下,向前运动之手的前缘垂直线是不会超过前脚尖的,向后运动的肘部也是不会超过两肩连线露于躯体后的。

由于“含胸拔背”是太极拳始终的标志性的姿势,因此,“前不见手、后不见肘”也是太极拳始终所呈现的姿势特征。

如果“含胸拔背”及有关的其它要领没有做到,比如一手向前直伸,胸部与大臂的夹角成为直角,或者如某些长拳那样挺胸抱肘,拳置于体侧的腰际,这样的姿势俯视看,胸部与两大臂会呈现为3字形,那么,“前不见手、后不见肘”自然是不可能出现的。

太极拳“含胸拔背”的两臂形态也可以表述为“两臂圆撑”;在太极拳古代拳谱里则被表述为“开合按势怀中抱”。

“开合按势怀中抱”这句话里的所谓“开”就是两大臂向两侧前方撑开;所谓“合”就是两小臂向前方合拢;所谓“按势怀中抱”就是两臂如同向前围抱就像是“怀中抱月”。

太极拳无论是什么拳式无论何时的动作姿势都是各种不同的“开合按势怀中抱”,胸部与两臂都是呈现为前端或开口、或闭合的不同形状的弧圈。

即使是如“单鞭”、“倒撵猴”两手前后分开的姿势,胸部与两臂所形成的弧必然还是一个很大圆圈的一小段,或者说,这样拳式的姿势将胸部与两臂所形成的弧线延长,延长的弧线必然会相接,从而胸部与两臂所形成的弧线与延长的弧线必然会形成一个很大的圆圈。

当然有的“开合按势怀中抱”所形成之弧的延长线在前方是相交为尖角的。

比如“手挥琵琶”、“撇身捶”就是这样的。

不过“开合按势怀中抱”的姿势无论怎样,必然都是“前不见手、后不见肘”的。

这种“前不见手、后不见肘”的姿势是太极拳得以能够施展使得别人“终不得力”之“沾粘连随”与“由脚而腿而身”的劲力传递的姿势基础,也是所谓“中土不离位”身体重心稳定的保证,因此,也是太极拳能够维持放松的姿势基础。

这种姿势其实又是太极拳很多要领的综合体现。

比如“拳从心出”、“两手各管一边”等都是呈现为“前不见手、后不见肘”的。

因此,这种姿势特征也是鉴别一个人太极拳水平程度的一个标准。

“前不见手、后不见肘”对于太极拳既然那样重要,太极拳锻炼是不是应该时时十分注意做到呢?那倒是没有必要的。

这是因为太极拳锻炼必须由浅入深不断追求精神的放松安静,这是太极拳之所以有尤其好的健身益寿与特殊武术效果的根本保证,所以太极拳任何要领的符合都是必须从有意识的注意渐渐达到不假思索的、无条件反射的,也就是“拳无拳、意无意”用无意识之“真意”的。

从而因此才可能渐渐达到《杨氏老谱》所说的“无须有心之运用耳”的“懂劲”层次。

因此,太极拳锻炼留心注意的要领越少越好,直至什么要领也不注意又什么要领都符合并且是潜意识的清楚。

而“前不见手、后不见肘”是由于太极拳很多有关要领所作用而形成的,不是刻意控制所能够完成的;只要是有关的要领符合了,“前不见手、后不见肘”自然也就形成了。

如果有关要领没有符合,单单的“前不见手、后不见肘”那必然是东施效颦,这样的姿势必然是勉强拘束不自然的,因而是弄巧成拙的。

所以,对于“前不见手、后不见肘”,即使是初学时也是没有必要过分注意、甚至是无需注意的。

例如右“揽雀尾”的“掤”,有的人往往前“掤”的手超出了右脚尖,成了“前见手”了。

而如果“掤”时右胯充分内缩而胸腹完全正面朝前、前“掤”的手腕垂直线约落在右脚的第一跖骨上、左腿的臀纹沟充分下陷、左膝充分朝前、腰脊后撑拔背等,前“掤”的手就不可能超出右脚尖,并且全身能够放松自然。

而如果在这些要领没有符合的情况下刻意地做到前“掤”的手不超出右脚尖,那必定是十分勉强不自然的,那就是在折磨自己了。

又比如右“揽雀尾”的“按”,很多人的双手都超出了右脚尖成为了“前见手”。

原因也是左胯没有内缩,胸腹没有完全正面朝前,右手的垂直线没有落在右膝的右外侧,而且身躯前俯等。

如果这些要领符合了,“按”的双手是超不出右脚尖的。

又比如“左搂膝拗步”的右掌前推,很多人的右手也超出左脚尖很多而成为“前见手”了。

原因往往是左胯没有内缩;身躯不仅前俯,而且发生了主动用力因而发生了扭曲,也就是俯视看两肩连线与两胯连线没有成为平行线或重合,而是成了交叉;右手掌前推不是被转身所带动弧形经过耳旁至鼻前再被撑脊拔背所催动前移,前推的右臂俯视看也不是呈现弧形的和右掌没有正对自己的鼻尖等等。

如果没有发生这些错误,前推的右掌必然是超不出左脚尖的。

又比如“揽雀尾”的“挤”转为往回“按”,很多人的两肘都移到身后去了而成为“后见肘”了。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违反了“练太极拳者不动手”,两手发生了主动。

“挤”转为“按”首先是“沾粘连随”的“分”,然后是“沾粘连随”的“合”。

因此这个“分”是不能有强行作用人之用力的,是必须对于“借人之力”、“随人而动”的模拟。

所以,“分”可以是依赖前右脚的蹬撑将劲往上传递引起身躯的后移,同时身躯可以先以左胯为轴微右转,右大臂与两肩连线的俯视夹角保持不变,使得两手被动地内旋掌心朝下而右手被身躯带动弧形往右侧外方抽动,从而与左手分开;接着在身躯继续后移的同时,以右胯为轴微左转身至胸腹正面朝前,从而带动两手外旋掌心斜朝对侧,左手被带动弧形向左移动,右手则维持在原来的空间位置,引起两手更加分开,并且两手被带动微内旋掌心斜朝前下方、含胸、屈臂、垂肘,这样,右手掌是被动地顺时针地划了一个斜的立弧,而左手掌则是被动地逆时针地划了一个斜的立弧,两手于是先分开然后又在胸腹前略合拢了;然而与此同时,左右肘的俯视被动移动轨迹则是右肘略呈逆时针的、左肘略呈顺时针的,结果当准备前“按”时,两肘是位于胸肋之左右侧前方的,都在两肩连线的前方。

又比如“搬栏捶”的右拳回收,很多人的右肘也都是向后超出了两肩连线移到了身背后去而成“后见肘”了。

原因也是发生了右拳主动直线的往右腰侧回抽。

而根据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里的教导,“搬栏捶”的右拳回收是属于“沾粘连随”,是不能主动的,练拳中是应该被身躯的左右转动所带动但又不能完全被带动的,因而右手被带动而运动的轨迹是一段逆时针移动的弧。

右手臂的这种弧形移动与右单推手的右手臂移动是一样的。

就是身躯先以左胯为轴右转身带动右拳沿着前后中心线向着胸腹正中移动,当右拳将接近胸腹时,身躯再以右胯为轴左转并且右大臂与两肩连线的夹角保持不变,这样,右肘就向着右侧外方移动了,这样的结果是右拳约置于脐的右侧,俯视看,右小臂几乎是与两肩连线成平行线的,这样的姿势显然右肘是不可能移到身后去的。

杨振铎先生“搬栏捶”的右拳回收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又比如左“野马分鬃”的两手分开,很多人的右肘都移到两肩连线的后方去成为“后见肘”了。

右臂往往变成“氏”字的“撇、竖”形,主要原因也是两手发生了主动。

“野马分鬃”的“采按”与“挒”两手应该是“不动”的,“野马分鬃”虽然两手如同扇子样的上下左右分开,然而俯视看,两大臂与两肩连线的夹角都是不变的。

对于左“野马分鬃”,上“挒”的左小臂与左大臂的角度变大那是左小臂被左大臂所带动的;俯视看,右手则几乎始终是在原来的空间位置,仅仅是手的实际空间位置下降而已,左“野马分鬃”完成时,俯视看,两臂与胸部是一个半圆。

如果是这样的话,右臂肘部是不可能移到两肩连线后方去的。

由此可见,要在练拳与推手中符合手不向前超过前脚尖、肘不向后移到身后去的“前不见手、后不见肘”,关键是动作要符合有关的太极拳要领。

与动作有关的太极拳要领符合了,“前不见手、后不见肘”自然也就能够得到保证和能够自然形成了;“前不见手、后不见肘”实质上是太极拳整体水平的综合反映。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前见手、后见肘”在太极拳界是很多的,有的人虽然口头上也讲“前不见手、后不见肘”,实际上却是“前见手、后露肘”的,甚至有的太极拳传人似乎根本没有“前不见手、后不见肘”的概念,这反映了太极拳水平滑坡的一面。

因此,“前不见手、后不见肘”在太极拳界是应该引起普遍与高度重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