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液在化妆品及洗涤剂中的应用
微乳液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第26卷第6期山 西 化 工Vol.26 No.62006年12月SHANXI CHEMICAL INDUSTR YDec.2006收稿日期:2006208231作者简介:秦承宽,男,1982年出生,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物理化学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表面与界面物理化学。
综述与论坛微乳液的研究及应用进展秦承宽, 柴金岭, 陈景飞(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摘要:介绍了微乳液的概念、制备、形成理论及助表面活性剂在微乳液中的作用。
综述了微乳液自从被发现以来,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即超低的界面张力、大的界面面积、热力学稳定性和增溶能力而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基础研究和工业领域方面也取得了越来越多有意义的成果。
关键词:微乳液;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研究;应用;进展中图分类号:TQ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050(2006)0620021205 微乳液(microemulsion )是一种由适当比例的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水和油自发形成的各向同性、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热力学稳定的分散体系[1~4]。
微乳液的结构由Hoar 和Schulman [5]于1943年首次发现。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O/W 型的体系被称为亲水的油胶团,W/O 型的体系被称为亲油的水胶团,亦称为溶胀的胶团或增溶的胶团[6]。
直至1959年,Schulman 等[7]才首次将上述体系称为“微乳状液”或“微乳液”。
自从微乳液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就极大地吸引了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兴趣,人们不仅从理论上研究它的微观结构、形成条件、稳定理论及制备,而且还从实践上研究它在三次采油、日用化学、食品、农药、环境保护等工业上的实际应用以及作为反应介质用于物质的分析测定、材料合成、微乳聚合、生化反应等方面。
我国的微乳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也已取得相当的成果[8~11]。
微乳液的原理及应用

微乳液的原理及应用1. 微乳液的定义和特点微乳液是一种由水和油相组成的胶体系统,其中水相被包裹在油相微粒中,粒径一般在10-200纳米范围内。
微乳液具有以下特点:•稳定性:微乳液由于其小颗粒尺寸和特殊的制备工艺,可以在常温下保持长时间的稳定性。
•渗透性:微乳液的微粒尺寸与皮肤细胞相当,能够更好地渗透到皮肤中,使药物更有效地吸收。
•透明度:微乳液具有良好的透明度,使其在化妆品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2. 微乳液的形成原理微乳液的形成是由于胶体系统中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表面活性剂可将水相和油相结合形成微粒。
微乳液的形成过程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说明:1.胶团生长阶段:在水和油相混合的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分子在两相界面上聚集并形成胶团。
2.胶团束聚合:胶团在界面上自发地形成束,这些束能进一步纳米化为微乳液的胶束。
3.胶束的稳定:由于胶束表面的增加,胶束会带有亲水头和疏水尾部,从而形成稳定的微乳液系统。
3. 微乳液的应用3.1 药物传递微乳液在药物传递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由于微乳液的小颗粒尺寸和高渗透性,它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作用效果。
微乳液在口服、皮肤贴敷和注射等药物传递途径中都有应用。
3.2 食品工业微乳液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食品添加剂、调味品和乳化剂等方面。
微乳液可以提供更好的均匀分散性和稳定性,改善食品质感和口感。
3.3 化妆品由于微乳液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和渗透性,因此在化妆品中被广泛使用。
微乳液可以作为护肤品、乳液、防晒霜等产品的基础配方,提高化妆品的渗透性和活性成分的吸收效果。
3.4 农业领域微乳液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农药、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面。
微乳液可以提高农药的渗透性和作用效果,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微乳液的制备方法制备微乳液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溶剂法、高能搅拌法和研磨法等。
•溶剂法:将油相和水相溶于适当的溶剂中,通过慢速加入高效搅拌器进行搅拌和乳化,最后去除残余的溶剂。
胶束及微乳液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胶束及微乳液的合成及应用研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到各种清洁洗涤剂、染发剂、化妆品等等,这些产品中常常涉及到一种叫做“胶束”的物质。
胶束是由一种特殊的分子组成的微观复合体,它能在水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动态体系,化学上也称为表面活性剂。
胶束的形成是由于水中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使其形成了一个分层结构,分子在水中被包络住,从而形成了双层结构。
在此基础之上,表面活性剂分子又能够通过亲水头部和疏水尾部的作用,使这些分子在水溶液中强制聚集起来。
这种聚集形态就是胶束。
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性质,胶束在溶液中可以将油性物质纳入其中,从而实现清洗、乳化、去污等作用。
微乳液是一种进一步的胶束形态,在加入了较大量的表面活性剂之后,在油、水、表面活性剂三相之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体系。
微乳液是具有均匀、细小的粒子尺寸、高度透明、高稳定性、成本低廉和易于制备的液晶体系,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医药、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
胶束及微乳液在乳化剂、分散剂和清洁剂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胶束还可以用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
胶束分子的外层呈极性,内层为非极性,非常适合将生物体中的非极性分子分离出来,从而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采用微乳液对水溶性的药物进行包封,不仅能提高药效,而且可减少其副作用。
胶束及微乳液的合成方法有多种,如溶剂交换法、自发形成法、混合溶液法、反相法等。
其中最为简单、高效的方法是混合溶液法。
具体操作方法是:以油为核心,在其中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加入适量的水,且将溶液加热搅拌,让胶束分子形成并稳定下来。
总而言之,胶束及微乳液是一种新型的体系,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是不断拓展和深入的。
相关研究需要我们多方面吸收专业知识,努力深挖探究,以推动其应用范围的拓展。
化妆品微乳液的原理及应用

化妆品微乳液的原理及应用1. 引言化妆品微乳液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妆品配方,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化妆品微乳液的原理及其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
2. 化妆品微乳液的原理化妆品微乳液基于乳液的特性,通过调节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和组成,使得油水两相能够均匀分散并形成微细乳液粒子。
具体原理如下:2.1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表面活性剂是化妆品微乳液中起关键作用的成分之一。
它具有两性结构,能够降低油水界面的张力,并促使油水两相混合均匀。
同时,表面活性剂还能减少乳液粒子之间的吸引力,保持乳液的稳定性。
2.2 乳化剂的选择在化妆品微乳液配方中,选择适当的乳化剂是非常重要的。
乳化剂能够降低油水两相的界面张力,促进微乳液的形成。
不同类型的乳化剂会对乳液的稳定性、质地等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
2.3 乳化过程乳化过程是指将油相和水相混合并形成微乳液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先将油相和水相分别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将两相混合,并通过搅拌等方法使其均匀分散。
最终得到的乳液具有微细的粒径,稳定性好。
3. 化妆品微乳液的应用化妆品微乳液在化妆品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3.1 洁面乳化妆品微乳液可以用作洁面乳的配方。
微乳液的粒径较小,能够更好地将油脂和污垢带走,并且清洗时较为温和,不易对皮肤造成刺激。
3.2 乳液化妆品微乳液还可以用作乳液的配方。
微乳液中的水相能够为皮肤提供水分,而油相则能够起到柔润皮肤的作用。
微乳液的质地轻盈,易于被皮肤吸收。
3.3 防晒霜化妆品微乳液还被广泛应用于防晒霜的制作中。
微乳液的乳液粒子非常细小,能够均匀分布在皮肤表面,并在皮肤上形成一层保护膜,有效阻挡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3.4 护发素化妆品微乳液还可以用作护发素的配方。
微乳液能够将护发素中的有效成分均匀包裹在乳液粒子中,使其更容易与头发接触,发挥更好的护发效果。
4. 小结化妆品微乳液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妆品配方,通过调节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和组成,能够形成稳定的微乳液粒子。
微乳液的制备及应用

工程师园地文章编号:1002-1124(2004)02-0061-02 微乳液的制备及应用王正平,马晓晶,陈兴娟(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 要:本文翔实的介绍了微乳液的结构、性质、制备以及应用。
关键词:微乳液;性质;制备;应用中图分类号:T Q423192 文献标识码:APrep 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emulsion M A X iao -jing ,W ANG Zheng -ping ,CHE N X ing -juan(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China )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conception ,structure ,propertie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meulsion havebeen summarized.K ey w ords :microemulsion ;property ;preparation ;application收稿日期:2003-12-16作者简介:王正平(1958-),男,教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精细化学品的研究开发工作。
1 前言微乳液最初是1943年由H oar 和Schulman [1]提出的,目前,公认的最好的定义是由Danielss on 和Lindman [2]提出的,即“微乳液是一个由水、油和两亲性物质(分子)组成的、光学上各向同性、热力学上稳定的溶液体系”。
微乳液能够自发的形成,液滴被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混合界面膜所稳定,直径一般在10~100nm 范围内。
微乳液的结构有三种:水包油型(O/W )、油包水型(W/O )和油水双连续型。
O/W 型微乳液由油连续相、水核及界面膜三相组成。
微乳液的国标

微乳液的国标摘要:一、微乳液的定义与分类二、国标中对微乳液的要求三、微乳液国标的应用领域四、如何正确使用微乳液国标五、微乳液国标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正文:微乳液是一种由水、油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混合物,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质。
在日常生活、化妆品、医药、农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微乳液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按相态可分为水包油(O/W)型和油包水(W/O)型;按组成可分为聚合物微乳液、硅油微乳液等。
我国关于微乳液的国标(GB/T 29599-2013)对微乳液的术语和定义、组成和分类、制备方法、性能指标、检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国标中要求微乳液应具备以下特点:均匀性、稳定性、透明度、无异味等。
同时,对微乳液中各组分的含量也有明确的要求,如表面活性剂的含量应在0.5%-5%之间,水的含量应在50%-95%之间,油的含量应在5%-40%之间。
微乳液国标在我国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涵盖了日化、食品、制药、涂料等行业。
遵循国标生产出的微乳液产品具有优良的性能,如低刺激性、高生物降解性、良好的覆盖力等,可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正确使用微乳液国标,首先要了解国标中的各项规定和要求,严格按照国标选购和使用微乳液产品。
在选购时,应注意产品的标签标识,确认其符合国标要求。
在使用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微乳液类型和性能指标,以确保产品发挥出最佳效果。
微乳液国标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良好,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国标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未来,微乳液国标将更好地指导企业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推动我国微乳液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微乳液国标对于规范微乳液的生产、研发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和掌握微乳液国标,有助于提高微乳液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质需求。
微乳液在日用化工中的作用

微乳液在日用化工中的应用摘要:阐述了微乳液的性能,解释了微乳液的形成机理,简述了微乳液的制备方法及其基本应用。
利用微乳液的一些特殊性质,将其在日用化工中的应用表现出来。
关键词:微乳液日用化工性能机理应用1微乳液1.1何谓微乳液若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液体经混合乳化后,分散液滴的直径在5nm~100nm之间,则该体系称为微乳液。
微乳液为透明分散体系,其形成与胶束的加溶作用有关,又称为“被溶胀的胶束溶液”或“胶束乳液”。
简称微乳。
通常由油、水、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电解质等组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液状稳定体系。
分散相的质点小于0.1μm,甚至小到数十埃。
其特点是分散相质点大小在0.01~0.1μm间,质点大小均匀,显微镜不可见;质点呈球状;微乳液呈半透明至透明,热力学稳定,如果体系透明,流动性良好,且用离心机100g的离心加速度分离五分钟不分层即可认为是微乳液;与油、水在一定范围内可混溶。
分散相为油、分散介质为水的体系称为O/W型微乳状液,反之则称为W/O型微乳状液。
微乳液一般需加较大量的表面活性剂,并需加入辅助表面活性剂(如极性有机物,一般为醇类)方能形成。
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如地板抛光蜡液,机械切削油等。
微乳液在石油开采中用于提高采收率。
1.2微乳液的来历微乳液这个概念是1959 年由英国化学家J . H. Schulman 提出来的,微乳液一般是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与水等组分在适当比例下组成的无色、透明(或半透明) 、低粘度的热力学体系。
由于其具有超低界面张力(10 - 6~10 - 7N/ m) 和很高的增溶能力(其增溶量可达60 %~70 %) 的稳定热力学体系。
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形成乳液,在微泡中经成核、聚结、团聚、热处理后得纳米粒子。
其特点粒子的单分散和界面性好,Ⅱ~Ⅵ族半导体纳米粒子多用此法制备。
微乳液是热力学稳定、透明的水滴在油中(w/o)或油滴在水中(O/W )形成的单分散体系,其微结构的粒径为5~70 nnl J,分为O/W 型和w/o(反相胶束)型两种,是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油/水界面形成的有序组合体。
微乳液的名词解释

微乳液的名词解释微乳液是一种在化妆品行业中常见的产品,它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能够满足不同肤质需求,并在美容保养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微乳液进行全面的名词解释,从其组成、特性、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款产品。
一、微乳液的基本概念微乳液是指一个由水和油形成的乳状液体,其特点在于水和油的粒子非常微小,通常在10-100纳米的范围内。
相比传统乳液,微乳液的颗粒更细小,更均匀分散,能够更好地与肌肤接触,提供更高的渗透性和吸收性。
二、微乳液的组成成分微乳液的基本组成成分主要包括水相、油相及乳化剂。
水相主要由水、活性成分和辅助成分组成。
油相则包括各种功能油和稳定剂。
乳化剂是微乳液中起到固定水相和油相之间稳定性的关键物质,能够使两者形成均匀分散的乳液状态。
三、微乳液的特性和优势1. 高渗透性和吸收性:微乳液中的微小颗粒能够更好地渗透肌肤,为肌肤带来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成分,从而达到深层滋养的效果。
2. 轻盈不油腻:微乳液的质地轻盈,贴合肌肤,不会给肌肤带来油腻感,适合各种肤质的人使用。
3. 高稳定性:微乳液的乳化效果稳定,不易分层、凝集,能够长时间保持均匀分散的状态,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
4. 多功能性:微乳液不仅可以作为保湿霜使用,还可以添加各种功能成分,如抗衰老成分、美白成分、紧致成分等,满足不同肌肤需求。
5. 适应性强:由于微乳液的微小颗粒优势,它能够在多种气候条件下发挥作用,适用于不同季节和环境。
四、微乳液的应用领域1. 基础护肤:微乳液可以作为日常基础护肤品,用于保湿、滋润和柔软肌肤。
其高渗透性和吸收性能够满足肌肤对水分和营养的需求,帮助改善肤质和肤色不均等问题。
2. 特殊护理:微乳液可以添加各种功能性成分,如维生素C、透明质酸等,以满足不同肌肤的特殊护理需求。
例如,添加抗衰老成分的微乳液可以改善细纹和皱纹,提升肌肤弹性。
3. 化妆前保养:微乳液质地轻盈,容易被吸收,可以作为化妆前的保湿基础,使妆容更加服帖和持久,同时也保护肌肤免受化妆品对皮肤的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乳液在化妆品及洗涤剂中的应用微乳液最早由Schulman和Hoar[1]在1943年提出,它的理论和应用发展极为迅速,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三次采油、洗涤去污、催化、化学反应介质和药物传递等领域中。
微乳液通常是由水、油与表面活性剂和中等链长醇混合,能自发地形成透明和半透明的分散体系,也可利用极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不加醇的条件下得到。
微乳液与普通乳状液相比,具有特殊的性质:界面张力小,通常为10~-5 N/m—10~-9 N/m;胶束粒子很小,直径约为10nm—100 nm;热力学更稳定,能够自发形成,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经高速离心分离不发生分层现象;外观透明或近乎透明。
1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关于微乳液的自发形成,历史上提出了许多理论:如Schulman和Prince等的负界面张力理沦、Schulman与Bowcoff的双层膜理论、Bobbins等提出的几何排列理论及Winsor等发展的R比理论,在这些理论中以Winsor的R比埋论更为完善。
R比理论从分子间相互作用出发,认为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水和油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定义为R=(Aco—Aoo—Aii)/(Acw—Aww—Ahh)。
式中Aco和Acw分别为油、水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内聚能,Aoo和Aww分别为油分子之间和水分子之间的内聚能,Aii 为表面活性剂亲油基之间的内聚能,Aww为表面活性剂亲水基之间的内聚能。
微乳液体系中可以分为4个类型Winsor I、Winsor II、Winsor III和Winsor Ⅳ。
Wilsor I,R<1,是水包油型微乳液;Winsor II,R>1,是油包水型微乳液;Winsor Ⅲ是I和II的中间相,R=1,为中相微乳液,是双连续相结构。
其中Winsor I.Winsor Ⅱ、Winsor Ⅲ为三相体系,在加入合适表面活性剂时可以形成Wirier Ⅳ,为单相体系,是Wirier Ⅲ的特殊形式[2]。
2 微乳液的制备在制备微乳液的过程中,无需外加功,只需依靠体系中各成分的匹配,但会受油相、温度、PH值和表面活性剂等因素的影响。
①一般的微乳液分散相的体积越大,体系温度越高越不稳定;②表面活性剂需达到一定的量,量太少无法形成微乳液,量多时对微乳液影响不大;③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微乳液,助表面活性刑的碳原于数为6时自由能最低,当油链与助表面活性剂的碳原子和比表面活性剂的碳原子小1时,微乳液最稳定;④水包油型的体系pH值越偏离中性,体系越不稳定[3]。
微乳液的结构包括水包油型(O/W)、油包水型(W/O)和双连续相结构。
微乳液的制备可以利用HLB值法[4]和盐度或温度扫描法[5]。
HLB值法是选择HLB值为4~7的表面活性剂可以形成W/O型微乳液,选择HIB值为9—20的表面活性剂可以形成O/W型微乳液。
盐度或温度扫描法是在表面活性剂/水/油做出的相态扫描中寻找微乳液区域,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用盐度法扫描,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用温度法扫描。
以水、油与表面活性剂绘制三元相态扫描,改变温度和盐度促使体系I一Ⅲ一Ⅱ连续的变化,这一过程中可以得到微乳液的最佳盐度(s*)和最佳增溶参数(SP*)。
3 微乳液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微乳液比起乳状液来制取化妆品时有以下许多明显的优点:①光学透明,任何不均匀性或沉淀物的存在都容易被发觉;②是自发形成的,具有节能高效的特点;③稳定性好,可以长期储藏,不分层;④有良好的增溶作用,可以制成含油成分较高的产品品,而产品无油腻感[6],通过微乳液的增溶性,还可以提高活性成分和药物的稳定性和效力;⑤胶束粒子细小.易渗入皮肤;⑥微乳液还可以包裹Ti02和ZnO纳米粒子,添加在化妆品中具有增白、吸收紫外线和放射红外线等特性[7]。
所以微乳液化妆品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在化妆品的多个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3.1 在美发中的应用曾有一些文献[8]比较了微乳液和一般乳状液与头发中角蛋白的作用,称硅油类微乳液,因共具有低的表面能、内聚力和剪切黏度,可降低头发的梳理阻力,比一般的乳状液对头发和皮肤有更大的亲合力,更能均匀地覆盖在其表面上,开使调理作用更持久。
Bergmann曾报道由水不溶性的三甲基硅氨基二甲基硅氧烷、二价以上的金属盐和含有酯基的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构成的微乳液作为头发的处理剂有很多优点。
它稳定性非常好,不易分层;可使头发防静电、有弹性、蓬松、有光泽、易梳理且无黏结性;不会全部去除头发油脂,可抵抗外界的化学物质、阳光和风的伤害。
充分体现了微乳液分相相粒径小的特点,活性物能够均匀有效地铺展在头发上。
3.2 在化妆品中对油性营养物质增溶的应用在化妆品中活性物和药物的增溶过程中,由于一般活性物和药物结构较复杂,溶解度较小,需要达到—定的浓度才有效。
所以,活性物和药物增溶已经成为这类制剂重要的工艺问题。
Roche Vitamine Inc[10]报道了以无毒性的甘油单月桂酸酯或甘油单辛酸酯为乳化剂,配制水包油型微乳液,能够很好地增溶B—胡萝卜素、维生素A、D、E、K及它们的同系物和多聚不饱和脂肪酸,例如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等这些难溶于水的油性物。
3.3 在化妆品用香精和精油中的应用微乳液还可提高香精和精油在水溶性产品中的溶解度,起到增溶效果。
传统上用乙醇作为化学成分去溶解香精,使之形成均一、透明的香精溶液。
然而,使用高含量的乙醇成本较高,且乙醇易燃,蒸发快,有气味,对皮肤有刺痛作用,能使皮肤脱水,移走过多油脂,使皮肤失去保护;另外最重要的是乙醇会对眼睛有伤害,且会使头发失去保护性的油脂,令头发变干、变脆,易产生头皮屑。
Dartnell[11]报道了一种无乙醇水溶性的香精微乳液,其以聚乙二醇为表面活性剂,聚甘油酯和烷基磷酸醚为助表面活性剂。
这样,微乳液能够使香精很好地增溶到化妆品中。
3.4 无中等链长醇型微乳液在化妆晶中应用在配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微乳液时,需要C4~C6间的碳链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其中戊醇已被广泛使用。
然而,化妆品严格地要求产品的无毒性,微乳液在被使用时,其中戊醇有一定的刺激性,不太适合用于皮肤和眼部。
F Comelles等人[12]提出了用油酸作为助表面活性剂来配制O/W或W/O型微乳液,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后来他们[13]又提出了用乳酸丁酯作为助表面活性剂配制成O/W型微乳液,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无中等链长醇型微乳液可以被很好地应用在化妆品中,在国外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成为微乳液研究新的热点。
3.5 在配制化妆品微乳液中的注意事项在制备化妆品微乳液时,还应该遵循着在保证配力稳定的情况下,使用最少量的乳化剂,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表面活性剂对皮肤的刺激,还可以降低成本。
如果在配方中使用大量的非离了表面活性剂,特别是那些加成数大于10的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能使体系对眼睛产生刺激[14]。
4 微乳液在洗涤剂中的应用在洗涤剂行业中,目前洗涤用品包括肥香皂、洗衣粉和液体洗涤剂等,这些洗涤用品对污垢的清洗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微乳液洗涤剂具有非常低的界面张力,十分强的润湿、乳化和增溶能力,能够很好地渗透到固体表面和织物毛细孔中,可有效地分散污物,使洗涤效果比传统的洗涤剂要好得多。
4.1 在厨房清洗剂中的应用厨房内器具表面及周边物品上污垢的成分非常复杂。
要去除器具表面已部分碳化的油烟和油性聚合物等这些黏附性很强的污物,通常用溶剂型和强碱型清洗剂,但溶剂型清洗剂存在易燃易爆和有毒等问题,强碱型清洗剂腐蚀性较强,同时对使用者的皮肤也有较大伤害,对于普通的表面活性剂型清洗剂,其去重油污效果不理想。
而微乳液构成的清洗剂产品在用于厨房清洗时,综合了溶剂型、表面活性剂型和强碱型清洗剂的优点,有效解决了厨房重垢清洗的问题。
蔡照胜[15]报道了一种O/W型厨房去污微乳液清洗剂,配方中含有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烷基硫酸钠(K12)等组成的表面活性剂体系;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烷基酚聚氧乙烯醚(TX—10、OP—10)等构成的乳化剂;以丙二醇丁醚、二丙二醇丁醚等构成的有机溶剂以及其他助剂。
该清洗剂无腐蚀、无毒、不易燃易爆,可以达到很好地去油污垢效果,还能有效地防止清洗剂对器具表面和皮肤的伤害。
4.2 在油污纤维球滤料再生用洗涤剂中应用纤维球滤料在自来水、工业废水和各种化工液体的过滤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它具有截污量大与过滤精度高等优点。
纤维球滤料具有较强的亲油性,被含油污水污染后很难再生,因此在含油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受到限制。
罗立新[16]报道了以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为表面活性剂,低级脂肪醇为助表面活性剂,还含有有机溶剂和洗涤助剂的微乳液清洗剂,清洗效果很好。
在搅动下,只需2min—3min即可达到最佳洗涤效果,而且无毒,无刺激性气味,常温下不易燃。
4.3 在硬表面清洗中的应用Colgate—Palmolive公司[17-19]报道了许多篇关于硬表面微乳液型清洗剂的专利。
所报道的硬表面物体包括玻璃、水池、涂漆的木质品、仪表及耐擦洗的墙壁等。
过去在配制一些清洁剂时需加入无机磷酸盐助剂或其他的无磷助剂。
但无机磷酸盐对环境有害,而其他无磷助剂会留下薄膜、污点或印痕,尤其是对光亮的表面更为不利。
因此,通过配制一系列的微乳液硬表面清洗剂不仅可以彻底清洗,还可以保持硬表面的光亮度。
配方示例(w/%):烷基苯磺酸钠0.95,二乙二醇单丁醚10.5,三乙醇胺10,50%的氢氧化钠溶液O.75,香精O.5,加水至100,pH为13。
4.4 无中等链长醇型微乳液在洗涤剂中应用微乳液洗涤剂中的助表面活性剂一般为C4-C6的醇,因其具有挥发性和易燃性,引起了环境方面的很大关注,为此一些人提出了无中等链长醇型微乳液洗涤剂。
Prapas Lohateeraparp等[20]提出了用脂肪酸盐作为助表面活性剂,报道称脂肪酸盐具有生物可降解性,不易挥发且有较低的黏度,可替代醇类。
有些报道称无需助表面活性剂也可得到微乳液洗涤剂。
C·Tongcumpou等[21]用烷基二苯醚二磺酸盐、二辛基琥珀磺酸盐及Span 80配制成的无中等链长醇型微乳液洗涤剂的去污效果比普通洗衣粉高20%。
T Doan等[22]研究出以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配制的无中等链长醇型微乳液洗涤剂,其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是十二烷基吡啶嗡氯化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十二烷基硫酸钠、二己基磺基琥珀酸二酯钠盐、双十六烷基磺基琥珀酸二酯钠盐,也有良好的去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