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国共合作

合集下载

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与贡献

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与贡献

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与贡献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场重大战争,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重要历史阶段。

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国共合作的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

国民党政府虽然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军队建设和对日政策上存在着严重问题。

而中国共产党则具有坚定的抗日立场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这种背景下,国共两党开始了合作。

二、国共合作的意义1.实现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合作使得中国抗日统一战线得以形成。

国共两党在政治上达成共识,共同抵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这为中国人民抗日斗争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2.加强了中国军队的抗战能力国共合作使得中国军队的抗战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共产党的军事经验和组织能力为国民党军队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战斗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国共两党合作成立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人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3.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共产党提出的土地革命和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理论为中国农民争取了更多权益,改善了农村的社会状况。

同时,国共两党也在抗日战争中加强了对教育、卫生、工业等方面的发展,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4.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国共合作的抗日战争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也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军队的抵抗迫使日本帝国主义分散了兵力,为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战斗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国共合作的不足与反思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虽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两党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合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摩擦和冲突。

这些问题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逐渐加剧,最终导致了国共内战的爆发。

然而,尽管存在不足,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贡献依然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而进行的全面抗战。

这场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两党的合作。

在抗日战争期间,这两个党派共同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而有效的合作。

本文将从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形式、合作的原因以及合作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形式共产党与国民党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展现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首先,两党在军事上进行了合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与国民党军队积极合作,共同组织了抗日游击战争,为中国人民抵御日寇侵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在政治层面上,共产党与国民党也开展了深入合作。

两党共同组建了国共合作政府,形成了对外统一战线,共同抵挡外敌入侵。

最后,在抗战期间,两党加强了信息交流和情报共享,有效地消除了矛盾和分歧,保持了内部的团结。

二、合作的原因共产党与国民党能够展开合作,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和现实需要。

首先,两党在共同抵抗外敌入侵的大背景下,意识到合作是必要的。

他们共同面对的是来自日本的残酷侵略,团结起来才能对抗强大的敌人。

其次,党内的一些重要人物也认识到,只有团结一致、合作抗战,才能增加中国的胜利机会。

最后,合作对于解决内部的矛盾和分歧,凝聚全国力量,实现国家的团结也有着重要作用。

只有共产党与国民党紧密合作,中国人民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合作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合作使中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共同抵抗日寇。

面对强敌,共产党与国民党团结合作,形成了抗战的强大合力。

其次,合作促进了战争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分配。

共产党与国民党通过合作与协商,有效地调动了各方面的资源,支持了战争的进行。

最后,合作也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使革命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壮大,为中国共产党日后的政治取得了重要胜利。

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 国共合作的战役有哪些

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 国共合作的战役有哪些

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国共合作的战役有哪些国共合作时间提起国共合作,很多人便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在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面,总共有两次十分著名的国共合作,并且这两次国共合作都取得了十分耀眼的成果,都以战争的胜利而告终的。

那么,这两次国共合作的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呢?国共合作时间可以说是处于中华民族的危亡之际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可以说是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候的,当时的国内情况是十分危急的,基本上是到了一种民族命运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的。

从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了合作的关系,而到了1927年的时候,由于北伐战争的胜利,最终国共两党的合作得以破裂,可以说这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终结标志。

而国共第二次合作则是在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对外抗战中,即是抗日战争时期。

自从1937年的爆发的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统一对外的抗战目标,即开始了正式的国共合作。

而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之后,与1946年的时候,国共两党的关系正式破裂,可以说是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终结。

国共合作时间总共有两个,每一次国共合作都是出于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可以说只有形成了统一对外的战线,才能够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时也能够对于中国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应先。

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国共的两次合作是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可以说是跌宕起伏。

“二七”惨案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才真正领悟到,要想打败强悍的敌人,就必须要联合别的武装力量共同作战。

于是,共产党选择了当时赞成革命的国民党。

而国民党内部急需改组,也需要共产党的帮助。

在这种大形势下,两党的合作变得更加迫切和必要起来。

1935年,共产党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了和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建立了统一战线。

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就此拉开了帷幕。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过程颇为曲折。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蠢蠢欲动,中日民族矛盾越来越尖锐化,最后终于发生了卢沟桥事变。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抵御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所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而在这场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合作模式以及合作的影响等方面内容。

一、历史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于1937年,当时的中国正面临日本侵略的严峻形势。

而国共两党在抗击民族危机方面具有共同的利益和责任,这也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前提。

二、合作模式1. 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了各方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这包括与旧民主主义力量、各地方政权以及其他抗日团体的合作。

通过统一战线,国共两党有效地凝聚了抗战力量,形成了强大的统一战线合力。

2. 提供军事支援国共两党通过派出人员参加军事行动、组建军队以及提供物资等方式,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支援。

例如,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部队,与国民党军队共同组成了中国军队的主力。

双方合作配合,共同抵御日本侵略。

3. 政治协商国共两党通过政治协商的方式,就国家前途、抗战方针等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和统一。

例如,召开了重要的南京政治协商会议,就国共合作和共同抗战达成了重要共识。

这种政治协商为国共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三、合作的影响1. 构建了强大的抗战力量国共合作使得中国抗日战争有了强有力的组织和指挥体系,形成了庞大的民族统一战线,有效地凝聚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力量,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促进了国共关系的改善国共合作使得两党之间的互信逐渐增强,通过共同的斗争,国共两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3. 形成了民族精神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成为了民族团结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这场战争中,国共两党、中国人民以及各界人士共同抗击侵略者,形成了众志成城、团结抗战的强大力量,培育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综上所述,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和国共两党的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对抗日本侵略的共同目标下展开了一系列的合作。

这段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国共合作,不仅仅是对付外敌的历史事件,更是中华民族团结战斗的文化表达和精神体现,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意义。

一、国共合作是宝贵的历史财富国共合作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段珍贵的记忆,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载入了历史的文化传承。

作为中华民族的战斗史和民族意志的英勇传说,国共合作始终是被后世人们铭记、歌颂的历史事件。

国共合作不仅为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历史基础,而且也为现代国家治理的成功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

国共合作所体现出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统一战线合作机制、密切党群联系等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共合作是推动中国革命的历史功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共合作是中国抗日战争所需要的。

国共合作解决了由于历史、意识形态等多重原因而导致的国共两党对立。

走出斗争的困境,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团结。

也让中国革命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国共合作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是中国革命前进的力量源泉。

三、国共合作体现民族独立自主的价值观国共合作开创了新的政治生态,推动了共产党、国民党及各民主党派间的协商、沟通和协调,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国共合作创立了一种新的民主机制,顺应了人民的利益愿望,为国家的独立自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国共合作是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抗战时期的国共合作着重强调民族团结和民族精神。

在那个艰苦的时期中,两党同心协力,共同抗日。

他们不仅仅是国内斗争的群体,更是中华民族共同面对外部敌人的集体。

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养的精神力量,更是当前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需要。

五、国共合作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轨迹国共合作是当时的中共领导人提出,能够得以成功推进,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轨迹。

国共合作本身包含了一种折衷主义,两党联合对日抗战的利益既在接近的一方面,又具有区别。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两党的合作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两党的合作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两党的合作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

而国共两党在这场战争中的合作,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个政党之间的合作,更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的体现。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在面对共同敌人时,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日本侵略者。

因此,两党在抗战初期便达成了合作共识,共同抵制日本的侵略行径。

这种合作不仅仅是两党高层之间的合作,更是两党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之间的合作。

无论是在军事行动上,还是在政治斗争上,两党都紧密合作,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

在军事行动上,国共两党相互协作,共同组建了抗日军队。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了人民抗日军,中国国民党也组建了国民革命军。

两党的军队在战场上互相支援,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毛泽东、蒋介石等领导人通过密切合作,确保了军队的协同作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自的优势。

这种军事上的合作为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斗争上,国共两党通过合作共识,共同推动了国家的抗战进程。

两党在政治上相互谅解,尊重彼此的利益和立场,共同制定了抗战的政策和战略。

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中国国民党的抗战政权,同时也在解放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为国共两党的合作提供了政治基础。

两党通过政治斗争的合作,使中国人民在团结一致的力量下,成功抵御了日本侵略者的入侵。

除了军事和政治上的合作,国共两党在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两党共同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中国的经济,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两党也共同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文化环境。

然而,国共两党的合作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双方在一些政治、军事和经济问题上存在分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党的合作。

但是,通过双方的努力和妥协,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两党的合作关系得以维持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两党的合作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的结果。

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

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

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是指中共和国民党在抗击日本侵略时期共同进行抗战,共同抵御外敌侵略的历史事件。

在这段时期,国共两党联合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为日本侵略者的战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国共合作不仅表明了两党的政治智慧,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抗战精神,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历史意义。

其一,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在于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

在此之前,中共与国民党存在着严重的内战状态,两党长期处于对抗状态。

然而,外来侵略使得中共和国民党都认识到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只有合作才能够有效对抗侵略者。

通过国共合作,两党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这种抵抗意识成为了后来中国民众面对艰难困苦的强烈拼搏的基础。

其二,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在于形成了有效对敌的战略战术。

国共两党在抗战中建立了统一战线,成立了抗战的最高决策机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简称抗统),并在抗统的指导下筹建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和政权机构。

通过合作,两党统合了各自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力量,形成了有效对敌的战略战术。

这一合作对于筹备、组织抗战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立于不败之地的抗战局面打下了基础。

其三,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在于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声威和影响力。

通过国共合作,中共积极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扩大,积极参与了抗日战争的各个阶段,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共的先进作风、坚定立场以及领导力在抗战中得到了广泛认可,进一步巩固了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在于加强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认同,为以后其他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这段时期的合作不仅是中共与国民党迈向和平、独立、统一的重要步骤,更是一次顽强、英勇、智慧的全民族抗战,有力证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同盟会与国共合作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同盟会与国共合作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同盟会与国共合作抗日同盟会与国共合作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组织与合作关系,其对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与组织作用。

本文将从抗日同盟会与国共合作的背景、合作内容与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抗日同盟会与国共合作的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由于国共两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与矛盾,抗日力量分散,未能形成合力。

1935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呼吁各抗日力量进行联合抗日的合作。

而同年12月,抗日同盟会在南京成立,旨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抗日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关系开始初步形成。

二、抗日同盟会与国共合作的内容1.联合抗日宣言的共同发表:抗日同盟会与中国国民党共同发表了联合抗日宣言,呼吁全国人民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构建抗日统一战线,实现抗日胜利。

这一宣言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动员了人民的积极性,拉近了国共两党的距离。

2.军事合作与统一指挥体系的建立:为了有力地组织起抗日战斗力量,抗日同盟会与国共两党建立起了军事合作体制,并逐渐形成了统一指挥的体系。

这一体系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抗战的战斗力与组织效率。

3.抗日同盟会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抗日同盟会在抗战期间积极宣传动员,加强党派合作,组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同时,抗日同盟会还创办了抗日民主政权,为人民提供了一个反对日本侵略的政治舞台。

三、抗日同盟会与国共合作的影响1.形成了举国体制的抗战合作格局:抗日同盟会与国共两党的合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形成了一种全国合作、全民抗战的格局,推动了全国人民的团结与奋起。

2.拉近国共两党的距离:抗日同盟会与国共两党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党之间的矛盾与分歧,为后来的国共合作打下了基础。

3.构建了联合政权与抗日军队的基础:抗日同盟会的存在与发展奠定了联合政权与抗日军队的基础,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与军事基础。

总结起来,抗日同盟会与国共合作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组织与合作关系,其背景、合作内容与影响都对中国抗日战争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报告抗战中的国共合作
目录
一、前言 (3)
二、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 (4)
三、历史时期的西安事变 (5)
四、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合作 (6)
五、后国共合作时期 (8)
六、结语 (9)
七、附件:调查问卷分析 (10)
一、前言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是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日军入侵中国东北;1932年1月,日军进犯上海;1935年,日军不断蚕食华北地区,史称“华北事变”……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了严重地侵犯与破坏。

举国上下掀起了抗日热潮:东北人民抗日,“一二九运动”……国民党,共产党,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两个政党,虽然信仰、政治主张、阶级属性大不相同,但联合抗日、拯救民族已成历史必然,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次国共合作,感受中国人民的勇敢与智慧。

二、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
首先,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民族矛盾。

华北事变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作为其独霸亚洲、征服世界战略基地的野心。

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最关键的时刻,此时此刻任何的问题包括两党矛盾都应该搁置一边,共同抗日已是历史必然。

其次,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
的转变,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
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
民族革命战线”,使国共合作成为可能。

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一方面积极促进全国人民中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浪潮,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最后,日军华北事变后势力范围深入中国内地,严重威胁英美在华利益,形成了英美联合同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的局面。

西安事变后,英美从自身利益出发,主张支持国共合作。

苏联和共产国际也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持赞同态度,为国共合作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图为瓦窑堡会议现场
二、历史时期的西安事变
面对日寇,蒋介石政府虽然暗地里积极备战,但一直以来采取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引起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公愤,,也引起了国民党内部的意见分歧,再加上剿共屡屡受挫,国民党面临内忧
外患,一场政变渐渐酝酿成熟。

在多番劝说蒋介
石未果后,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进行兵
谏,西安事变爆发,震惊世界,中国局势发生巨大变化。

虽然当时社会各界对张杨二人褒贬不一,但是西安事变客观上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休整,力量大大恢复。

1937年2月9日至9月下旬,国共两党代表先后举行6次谈判,中国共产党同意结束分离主义、暂缓阶级斗争运动,国民政府则同意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设总指挥部,由朱德和彭德怀分别担任正副总指挥;并承认陕甘宁边区政府。

9月22日,中国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宣布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

至此,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

图为当时报刊
三、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分由国民党指挥的,国民党军队为主力,位于敌我冲突对面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在敌人占领区作战并建立根据地的敌后战场,两者都起到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1937年7月—1938年10月战略防御阶段,日军计划三个月到半年占领中
国,但是中国政府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
策略,决不投降并主动选择在上海投入
与日军交战,迫使日军从速胜战转为消耗战。

为配合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

四大会战后,日军深陷战争泥潭,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38年10月—1943年12月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

而在物资匮乏、日军诱降、组建汪伪、敌后战场壮大的情况下,国军在坚持不投降的前提下,坚持有限抵抗但无大规模反攻,保存实力,拖住并消耗日军是正面战场最大的贡献。

共产党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百团大战则打出了敌后抗日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
图为台儿庄战役
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8日,美国队日宣战;9日,中国对日宣战。

在此阶段,国民政府派遣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有力地保卫了西南后方。

1944年1月—1945年8月战略反攻阶段,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

国民
党军队豫湘桂会战迎战日军。

豫湘桂溃
败的同时,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
发动了滇细缅北大反攻。

滇西反攻,成为日本在中国战败
的转折点。

1945年9月9日,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签署投降书,向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何应钦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

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其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都为抗日战争、民族解放运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图为日本投降
四、后国共合作时期
抗战胜利后,由于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已经被逐出中国,国共之争再次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囯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签署《双十协定》。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撕毁协定,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解放战争正式打响。

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

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退居台湾,相隔台湾海峡呈现对峙状态至今。

但祖国统一是历史大势,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不久的将来必将实现。

四、结语
抗战中的国共合作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国共合作结束了国家分裂、两党对立的局面,推动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国共合作实现了全民动员,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持久坚持和最终胜利。

再者,国共合作有助于洗雪中国近百年来的奇耻大辱,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最后,国共合作深刻影响了中国各派政治势力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和进步。

没有国共合作,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胜利,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的历史时期作出的正确决定,对于整个民族和国家都起到了非常深远的作用。

七、调查报告结果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在学完《中国近代史纲要》,对两党合作有了书面上的了解,然后进一步在学生人群中展开有关两党合作的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法:
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

定量方面:报告数据收集和分析主要采用了通过问卷星网站(/)进行在线问卷调查。

三、调查题目:
关于大学生对功能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认知的调查
四、调查样本特征:
1.调查时间:
2013年5月13号到2013年5月16号
2.样本分布:
(1)调查性别构成情况
(2)调查学历分布构成情况
(3)调查专业分布情况:
(4)调查了解历史方式分布情况:
(5)调查政治面貌分布情况:
(6)调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年份选择分布结果:
(7)调查西安事变发动者分布结果:
(8)调查对于西安事变态度的结果:
(9)调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认为正面战场重要还是敌后战场重要的结果:
(10)调查国共内战三大战役分别是哪几个结果:
(11)调查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标志的结果:
(12)调查认为抗日革命胜利的关键的分布结果:
(13)调查认为当今社会的人对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重视程度的分布结果:
(14)调查认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否应该通过放假来
纪念它的分布结果:
四、调查结果:
从以上数据来看,大部分理工科类的学生主要通过课堂知识和老师来了解历史,少部分会去主动琢磨研究历史。

对于本次调查抽问“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一些问题,65%的同学回答正确,因此一般人对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有表面的认识,但缺乏更多的了解。

我们还通过抽样询问,大部分同学认为国家需要重视一些抗日胜利之类的纪念日,并且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开设一些趣味了解历史的博物馆,使历史不会这么枯燥,也能起到勿忘国耻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