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合作抗日》教案
初中历史八上第22课教案

初中历史八上第22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意义。
- 掌握抗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 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表、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 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
-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 认识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增强民族自豪感。
- 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意义和原因。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情况。
2. 提问:同学们知道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吗?胜利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意义。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强调这是全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2.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引导学生感受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
3. 教师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包括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国际援助等。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3.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意义和原因。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思考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历史意义。
2. 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字数不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意义和原因。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一. 教材分析《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这一课,主要讲述了1924年至1927年间的国共合作以及北伐战争的历史事件。
教材从国共合作的背景、合作的过程、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国共合作的意义,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以及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上,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深入理解国共合作的意义,以及北伐战争的历史地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及意义,掌握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2.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课堂讨论问题清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视频等材料,为学生创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历史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根据教案,运用课件、教材等资料,呈现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及意义,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3.操练(15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清单,进行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程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第15课,题目为《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本课程主要讲述了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国共合作的内容及其影响,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了解国共合作的具体内容,并能够对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意义和影响进行分析和思考。
本教案分为五个部分:状态导入,课件展示,课堂演练,课后延伸和作业检查。
二、状态导入通过导入状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
在导入状态时,教师可以通过下列问题引导学生:1.你知道中国的历史吗?2. 你了解北伐战争吗?3.你了解国共合作吗?4.你认为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意义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三、课件展示通过课件展示,可以更好地呈现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
在课件的呈现时,可以通过下列几点进行展示:第一,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历史图片和文字,以帮助学生了解此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
第二,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共合作的内容,例如通过给学生展示国共合作协定和具体协商内容等来让他们了解国共合作的形式和具体内容。
第三,教师可以介绍北伐战争的背景,例如解释北伐战争的起因、目的、过程等,然后通过展示一些有关图片和文献,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与过程。
第四,教师可以聚焦于北伐战争的影响,例如让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影响,以及引发的变革。
通过以上课件展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四、课堂演练在此环节中,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演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第一,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程的背景文献或者通过小组讨论来了解国共合作的内容。
第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后,通过小组演练等形式,让学生模拟北伐战争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比如长沙战役等。
中 国抗日战 争胜利纪念日活动教案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活动教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经过和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抗日战争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教训。
(2)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抗日战争的视频片段,如“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影像,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情感共鸣。
(2)提问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的重要性。
2、知识讲解(1)抗日战争的背景介绍 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的侵略野心和行动,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
分析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
(2)抗日战争的经过讲述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如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介绍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游击战的开展。
(3)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讲述杨靖宇、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的事迹。
引导学生思考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
(4)抗日战争的胜利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包括全民族抗战、国际援助等。
强调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如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了民族觉醒等。
3、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抗日战争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弘扬抗战精神?(2)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4、情感升华(1)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抗战故事,或者自己对抗日战争的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精神,如努力学习、关心国家大事等。
《抗日战争》教案教学目标

《抗日战争》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抗日战争的基础知识: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等。
2、理解抗日统一战线形成的基本过程及原因,比较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
3、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通过探究式学习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的重要意义。
4、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人文意识。
教学重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录像)、投影仪教学方法:演示、讲授为主的教练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展示图片,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为:中国,美国,俄罗斯(前苏联),英国,法国。
提问:为什么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会有我们中国?以此引起学生的思考。
因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抗日战争的胜利而取得联合国常任理事的地位而引起本次课题《抗日战争》。
二、内容呈现1、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历史背景国际:①日本:灭亡中国,征服世界(根本目的);转移视线,缓和矛盾(现实原因)②其他列强:绥靖之风盛行国内:①国共对峙②国民政府不抵抗战争爆发标志(PPT展示九一八事变及卢沟桥事变资料)九一八事变or 卢沟桥事变?2、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多媒体资料展示)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屠杀中国军民达30万人潘家峪惨案(1941年1月):杀害村民1200多人“七三一部队”:细菌战研究,因受试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3000人以上提问: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统一战线建立过程:《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庐山谈话→两党谈判→国共合作宣言统一战线建立原因:必要性就可行性分析两个战场的特点:区别与联系4、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战胜利的原因抗战胜利的意义三、课堂讨论:现在距抗日战争胜利已有65周年仍不忘历史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这份厚重的历史,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激发学生历史使命感。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924年至1927年间的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教材从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北伐战争爆发、国民革命的发展三个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国共合作的意义,北伐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国民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近代中国的革命、辛亥革命等历史背景。
但对于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具体内容,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知的历史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的内容。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线、人物关系等,可能还存在混淆。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清楚这些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北伐战争的过程和结果,理解国民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北伐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国民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事件的情景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2.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事件的相关视频、图片等素材。
3.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历史视频、图片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北伐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国民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初中历史国共合作的教案

初中历史国共合作的教案教材:初中历史教材教学目标:1. 了解国共合作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国共合作的过程和结果;3. 能够分析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影响;4.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国共合作的背景和意义;2. 国共合作的过程和结果;3. 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教学准备:1. 课件、教材、图片资料等教学辅助工具;2. 板书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国共合作的话题,引发学生的兴趣;2. 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和重要事件。
二、展示/讲解(15分钟)1. 讲解国共合作背景和意义;2. 分析国共合作的过程和结果;3. 说明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三、讨论/实践(20分钟)1. 分析国共合作的利弊和影响;2. 分组讨论,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国共合作的情景;3. 老师给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四、总结(5分钟)1. 总结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和影响;2. 引导学生思考国共合作的启示。
五、作业(5分钟)1.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国共合作的小论文;2. 鼓励学生利用课上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
板书设计:国共合作- 背景和意义- 过程和结果- 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国共合作的背景和意义,掌握国共合作的过程和结果,能够分析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通过讨论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国共合作的理解和认识。
第十五课---国共合作抗日--教案

第三课国共合作抗日【课标要求】简述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的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共地二次合作的实现过程以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四次会战;掌握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史实;并且理解两次战役的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述两次战役的史实培养学生的阅读与语言表达能力,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在中华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史实。
二、难点:两次大战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教讲授法和问题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准备】提前做好教学ppt;视频材料。
【授课类型】新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国共第一次第一次合作,大家还记得国共第一次合作是在什么时候得以实现的呢?其主要任务又是什么?生: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标志着国共第一一次合作的实现,其主要任务是打到列强除军阀。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国共的第二次合作,以及双方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抗日战场上的表现。
(板书课题,引入新课)二、探究新知(一)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板书)这里我会让学生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并且提问学生。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过程,以及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意义?(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和归纳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对前面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回忆与巩固)(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2)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3)八一三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实现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共合作抗日》教案
【课标要求】简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的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了解中共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国民党正面战场几次著名的会战;记住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时间、指挥和战果;理解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形成的意义和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和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历史现象变化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的能力;通过学生讲述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国共两党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不惜流血牺牲,英勇抗击日寇,体现了炎黄子孙强烈的爱国情感;初步了解抗日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及人民武装是抗日中流砥柱思想意识。
【重点难点】
一、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二、难点: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意义。
【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和问题教学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日本对中国的全面进攻形势图》挂图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诱发性导语,想象当时的场面由此提问,导入新课)1937年9月的一天,在陕西省三原县石桥镇的一个大坝上,一万多穿着灰军服、戴着红星帽的工农红军,在这里召开整编誓师大会。
会场上,每位官兵的手中都拿着一套即将穿上国民党军队的黄军服,和即将戴上的缀有国民党党徽的黄军帽。
你知道红军脱帽换装的原因吗?你能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决策吗?你知道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吗?(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板书)
(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92页中的内容)
1.为什么称第二次合作?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是在什么时候?
(学生回答,教师给以归纳总结)
1924年—1927年,国共两党进行了一场“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大革命,因此,抗战时期的合作被称为第二次合作
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是怎样实现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教师总结,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3)八一三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林彪)、第一二〇师(贺龙)、第一二九师(刘伯承),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起了怎样的作用?
(教师讲述,引导学生边听边结合教材归纳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的作用)第一、国民党当时是执政党,有300万军队,国民党由发动剿共内战转向联共抗日,这对抗日战争的前面展开有重要意义。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工农劳动阶级的政党,没有广大工农劳动阶级的支持和合作,就不可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后的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成为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第三,国共合作的实现,也使国民党内反蒋派转到拥蒋抗日的立场,其他一些党派也表示拥护政府抗战和国共合作抗日。
这样,举国上下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得出结论: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重大意义。
)
二、国民党正面战场几次著名的会战(阅读教材,勾出答案)
凇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三、台儿庄战役(国民党正面战场)
1、战前形势?
(指导学生观察《日本对中国的全面进攻形势图》挂图,先在图中找到台儿庄的位置,然后根据图例观察日军进攻的方向,推断日军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从而了解台儿庄战役的背景,让学生感受中国军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日寇对徐州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徐州会战中,腾县失守,台儿庄危机.
(此时,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台儿庄本是一个小镇,为什么在这发生了大规模的战役?)重点强调台儿庄地理位置对中日双方的战略意义
2、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台儿庄战役的知识点:
3、意义(指导学生阅读下列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归纳出台儿庄战役的意义)
“台儿庄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
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
……区区台儿庄地区经此一战,几成民族复兴的象征。
我军的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各处断壁残垣之上,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得出结论)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教师小结、过渡:这次战役是在正面战场上阻击日军的进攻,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由第五战区的国民党军队取得。
后来,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以主要兵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
共产党为了坚持抗战,组织了百团大战。
四、百团大战(共产党敌后战场)
1、1938年底以后,日军怎样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百团大战的背景)
(提示学生阅读96页第一段小字,答出:“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
(指导学生阅读96页第一段,回答如下问题)
A.目标:破袭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B.规模:兵力共计105个团,20多万人;战线长达2000多公里。
C.百团大战主要战绩表
4、百团大战胜利的意义
(指导学生根据百团大战主要战绩表,得出百团大战胜利的意义)
激发热情,提高(中共和八路军)威望
课堂小结
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的胜利说明中国人民有打败任何外来侵略者的勇气和能力,在这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反侵略战争中,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都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练习巩固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应学习国共两党爱国军人的何种优秀品质?
布置作业
做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一、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
二、国民党正面战场几次著名的会战
三、台儿庄战役(国民党正面战场)
1、战前形势(背景)
2、台儿庄战役时间、地点、意义
四、百团大战(共产党敌后战场)
1、日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2、百团大战的知识点(时间、地点、指挥官)
3、百团大战的目标,规模,战绩?
4、百团大战胜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