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历史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附答案)

历史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附答案)

第四单元第15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犯了不少错误,但都能够在紧要关头召开会议,纠正错误,指明新的出路,其中“八七会议”就是一次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要会议。

以下关于这次会议内容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A.清算一些领导人的“左”倾错误B.决定开展土地革命C.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D.决定组织秋收起义解析:“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答案为A项。

答案:A2.(2016·广西学业水平测试)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昌起义重要意义的是()A.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B.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C.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解析: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叛变革命后进行的武装抗争,D项正确。

A项是在“八七会议”上;B项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的;C项是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开辟的。

答案:D3.《秋收起义暴动歌》中唱道“拿起武器闹革命,工友农友真英雄,秋收起义成了功,一杆大旗满地红”。

歌中“秋收起义成了功”主要是指()A.起义军占领了大城市长沙B.放弃攻打大城市,向山区进军C.大规模开展了土地革命D.建立了与国民党对峙的政权解析:秋收起义攻打大城市长沙没有成功,A项错误;起义军转向农村,成功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B项正确;C项是建立根据地之后的行动,和秋收起义无关;D项是指1931年建立的中华苏维埃政权。

答案:B4.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C.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D.中国革命可以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020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检测试题【含答案】

2020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检测试题【含答案】

(1)据材料一分析八七会议的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回答中共政策的转变。
提示:(1)材料一表明八七会议是一个转折点,中共主张武装推翻国民党反革命政权,
实现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2)材料二表明在民族危机之下,中共摒弃前嫌,主张与国民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共赴国难,胜利完成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博古、李德等人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 (1)开始:1934 年 10 月。 (2)遵义会议: ①时间:1935 年 1 月。 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 )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 )为政治局常委。 ③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 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胜利: ①1935 年 10 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②1936 年 10 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3.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材料一 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这是一个正确的方针,是党在付出了
大量血的代价后换得的正确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简本)(胡绳主编)
材料二 现在民族危机极端严重,国民党已不能照旧不变地统治下去,因而全国人民
同的,是立足中国国情开创的新的革命道路。
考点二
红军长征
命题角度
1.考查红军长征的原因和意义 2.考查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
[典题例析]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自我小测: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附答案)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自我小测: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附答案)

自我小测1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开始于……()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八七会议”D.北伐战争2近代中国思想界的“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发展历程。

下面体现这两个步骤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D.洋务运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3“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形成于…()A.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B.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C.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D.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A.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B.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C.“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5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

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B.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C.遵义会议的召开D.长征胜利完成6“红日照遵义,长征排万难。

突破重围去抗日,高举红旗上延安。

转危为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主席!”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③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④工作重心转向农村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7“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了()A.红军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B.遵义会议后红军获得了新生C.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D.红军到达陕北后开始抗战8长征胜利结束的时间是()A.1934年10月B.1935年10月C.1936年10月D.1937年10月9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高中地理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名师精编同步练习(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名师精编同步练习(人教版必修1)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练习(人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昌起义重要意意义的是()A.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B.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C.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解析:选D A项是指八七会议,B项是指遵义会议,C项是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下图反映的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A.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C.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D.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由图中的“井冈山”“瑞金”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3.某班级在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的课题时,下列事件不宜作为直接利用的材料的是()A.秋收起义B.北伐战争C.井冈山根据地建立D.土地革命解析:选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形成的,A、C、D三项都属于土地革命时期。

北伐战争发生于国民革命时期。

故选B。

4.1930年,闽西苏区掀起文化建设热潮,有一首红歌《你追我赶实在忙》唱道:“哥哥栽禾妹送秧,横直疏密要适当,但愿今年多产谷,支援红军打胜仗。

”这反映出() A.苏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起来B.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C.苏区人民期盼结束内战的美好愿望D.苏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解析:选B材料信息反映了苏区人民对红军的支持,这是中共在苏区实行土地革命的结果。

故选B。

5.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指出:“我们要使人民经济一天一天发展起来,大大改良群众生活,大大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

”下列史实能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B.反“围剿”失败后战略转移C.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解析:选A从材料中的“使人民经济一天一天发展起来,大大改良群众生活,大大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可知A项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同步练习(解析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选择题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n加油。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的这首诗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秋收起义B.红军长征C.平津战役D.解放南京2.1930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刊载:“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

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

”这说明当时中共()A. 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B. 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已经成熟C. 仍然坚持以城市斗争为中心的革命道路D. 内部仍存在革命道路选择的分歧3.东北民歌《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皆在关内流浪。

”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A. 九·一八事变B. 一·二八事变C. 七·七事变 D. 八·一三事变4.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这里的“行军”是指( )。

A. 北伐战争B. 南昌起义C. 秋收起义 D. 红军长征5.“遵义云开迎曙色,毛公舵稳展奇谋。

”是作者创作油画的主题。

对其中“曙色”的理解正确的是()油画《遵义曙光》A. 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B. 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C.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D.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6.“此事将毛泽东造就成一个把思想和行动结合在一起的人……而且给他提供一支钢铁般的队伍……毛把一个不同成分组成的群体加以锻造,使之变成一种对自己事业深信不疑的强有力的队伍。

”文中的“此事”是指()A. 大革命湖南农民运动B.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C.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D. 八路军深入敌后战场7.1927年8月,中共八七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该书强调指出:“工人阶级的革命党,要纠正自己的错误,只有公开的批评这些错误,而且要使全党党员都参加这种批评。

高中历史同步教学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同步教学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在实践上把中国革命的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的事件是( )A.某某起义 B.土地革命C.秋收起义 D.某某会议【解析】秋收起义后,把队伍带到井冈山,开创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答案】 C2.右图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某次重大历史事件的领导人群像,他们分别是贺龙、朱德、周恩来、叶挺和X伯承。

这座群像纪念的是(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B.井冈山会师C.某某起义D.湘赣边秋收起义【解析】贺龙、朱德、周恩来、叶挺和X伯承是某某起义的领导人。

【答案】 C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B.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C.“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解析】本题属于材料选择题。

这段诗,是反映长征的。

“远征”即指长征,红军进行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答案】 D4.下图是《会宁会师》的油画,下列对这X图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图片描绘的事件发生于1935年10月②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③它反映了红一、红二方面军迎接红四方面军的情景④它是中国革命旧局面的结束和新局面开始的重要表现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会宁会师的时间应为1936年10月,故排除含①的选项A、B、C。

【答案】 D5.朱德曾赋诗道:“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

领导有方经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

”它所反映的历史大事是( )A.某某起义 B.三湾改编C.秋收起义 D.井冈山会师【解析】抓住材料中的“红军荟萃井冈山”,就是指红军到井冈山会合,这就是指井冈山会师。

【答案】 D6.印章可以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浓缩着丰富的历史。

仔细观察下图,该枚印章见证的历史是( )A.北伐战争B.土地革命C.鸦片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解析】由印章的图文是“中华苏维埃某某国”可知B正确。

高中历史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含解析)

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含解析)(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1997年,江泽民参观南昌起义纪念馆时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他题词的依据是南昌起义( ) A.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C.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D.揭开了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序幕解析:从题中“军旗升起的地方”可作出判断。

A项是秋收起义部队的旗号;B项是南昌起义的意义,但与题干不符;D项是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开始以农村包围城市,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揭开了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序幕。

答案:C2.朱德曾赋诗道:“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

领导有方经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

”它所反映的历史大事是( )A.南昌起义B.三湾改编C.秋收起义D.井冈山会师解析:抓住材料中的“红军荟萃井冈山”,就是指红军到井冈山会合,即井冈山会师。

答案:D3.观察下图,下列对图中建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A.位于今江西省的瑞金市B.见证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C.反映了国共合作的成就D.体现了农村根据地的成长壮大解析:图示中的机构成立于1931年,而国共合作在1927年就破裂,故C项叙述错误。

答案:C4.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A.采取暴力革命B.领导工人运动C.农村包围城市D.国共两党合作解析:中国独特的革命道路是相对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而言的,俄国走的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中国走的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答案:C5.有人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分成前14年和后14年,因为在此中间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是指( ) A.遵义会议B.中共二大C.八七会议D.中共一大解析:根据题干“前14年(即1935年之前)”“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等信息,可以得出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

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单项选择题:1.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里,中国共产党得到的最重要的认识是A.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C.建立并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D.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2.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多次发动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在城市拥有强大的革命力量B.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C.受王明“左”倾错误影响D.还未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动力3.1927年,毛泽东写过一首《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这首词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南昌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A.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B.奠定了新型的人民军队的基础C.标志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开始D.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5.下列不属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的前提条件是A.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C.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D.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6.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方面,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充分体现这一原则的是下面哪项措施?A.开展土地革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B.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C.根据地经济建设 D.开辟井冈山根据地7.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的最基本的条件。

”这句话说明了A.土地国有可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B.实现工农武装割据必须占有地盘C.无产阶级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D.中国革命必须取得广大农民的支持8.“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A.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B.东北沦陷、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C.“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9.遵义会议就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且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多数与会者认为是由于A.敌我力量比较悬殊 B.红军尚无作战方针C.军事指挥严重失误 D.敌军采用碉堡战术10.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从根本上讲是指A.从王明统治到毛泽东的领导B.从共产国际的领导到中共独立领导C.从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到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D.使中国革命从失败转向胜利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参加过遵义会议的伍修权同志曾回忆起当年开会时的情景:“……会议开始还是由博古主持,他坐在一张长条桌子中间的位置上……在报告中,他为自己的错误辩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以前)。

一、南昌起义1.原因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中共掌握了部分武装力量,南昌附近的敌人力量比较薄弱。

2.经过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革命军占领南昌城。

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秋收起义(1)概况: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进攻长沙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2)结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土地革命(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4.根据地建设(1)经济建设:毛泽东领导军民进行经济建设,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2)武装斗争: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3)政权建设: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三、红军长征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1)开始:1934年10月。

(2)遵义会议:①时间:1935年1月。

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③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胜利:①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②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3.意义(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3)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

”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是什么?依据: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2.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各内容之间的关系………主题一中共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史料探究]材料一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

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秋收起义》材料二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

——《井冈山的斗争》(1)据材料一分析,湘赣边秋收起义后为什么要改为向井冈山进军?(2)材料二中的“边界红旗子”指什么?提示:(1)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而井冈山地区敌人防御力量薄弱。

(2)工农武装割据(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拓展升华]中共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原因(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2)国民革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深刻的影响,全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易于组织发动。

(3)农村中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城市中敌人的力量相对强大。

(4)只有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三者相结合的道路,发展革命势力,才能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对点训练]1.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A.采取暴力革命B.领导工人运动C.农村包围城市 D.国共两党合作解析:选C 注意题干“20世纪上半叶”这一信息。

在领导中国革命运动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通路。

因此,这条“自己的独特道路”是指农村包围城市。

…主题二中共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两次历史性转变…[史料探究]材料一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这是一个正确的方针,是党在付出了大量血的代价后换得的正确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简本)(胡绳主编)材料二现在民族危机极端严重,国民党已不能照旧不变地统治下去,因而全国人民和国民党中的爱国分子,又有两党合作的迫切要求。

因此,重新整顿三民主义的精神,在对外争取独立解放的民族主义、对内实现民主自由的民权主义和增进人民幸福的民生主义之下,两党重新合作,并领导人民坚决地实行起来,是完全适合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要求,而应为每一个共产党员所明白认识的。

——《毛泽东选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据材料一分析八七会议的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回答中共政策的转变。

提示:(1)材料一表明八七会议是一个转折点,中共主张武装推翻国民党反革命政权,实现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2)材料二表明在民族危机之下,中共摒弃前嫌,主张与国民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赴国难,胜利完成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归纳总结]中共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两次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1)大革命失败到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先进的共产党人,面对失败奋起抗争,通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等,开始纠正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工作重心转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创建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拉开转变危机的序幕,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到1930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标志着危机过去,转变完成。

(2)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党扭转时局的关键。

在长征途中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合作共赴国难,胜利地完成了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对点训练]2.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③第一次独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④根据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选C 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党的重要成就。

①的提出是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排除。

②是新的革命道路;③是遵义会议;④是这一时期共产党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

[例1] (新课标全国卷Ⅰ)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土地革命时期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对信息的理解。

[题组冲关]1.在革命历史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下列图片,历史老师要求用一个主题概括图中事件的教训,你认为最突出的应该是( )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C.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解析:选C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是攻打中心城市,走“城市中心”道路,但起义的失败表明“城市中心”道路并不适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情。

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7年到1930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到十几块,红军达到十万人。

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B.土地革命的开展C.中国共产党学习俄国的革命道路D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引解析:选C 题干反映的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这与俄国坚持在城市斗争是不同的,是立足中国国情开创的新的革命道路。

[例2] 这是一组大型声乐套曲:“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此曲所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南昌起义受挫B .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C .日军全面侵华D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词是“金沙江”“雪山”等。

铁索桥 金沙江雪山、草地―→长征―→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金沙江铁索桥雪山、草地→长征→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答案] B[题组冲关] 3.下图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实现了中国民主革命( )A .工作重心的转移B .革命中心的转移C .党的根本任务的转移D .革命道路的转移解析:选B 从图片信息“瑞金”“遵义”“吴起镇”可知图片所描述的是红军长征,体现了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4.“远征红军智勇全,遵义选帅毛委员。

冲破教条与分裂,拨开迷雾见青天。

”此诗中“遵义选帅毛委员”指的是( )A .选举毛泽东作为工农红军的总政委B .选举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书记C .肯定毛泽东进攻贵州的正确主张D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解析:选D 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课堂归纳][网络构建]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井冈山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工农武装割据反“围剿”失利红军长征 [关键必背](1)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从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在斗争中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3)王明“左”倾错误使红军被迫长征。

遵义会议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昌起义重要意意义的是( )A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B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C .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D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解析:选D A 项是指八七会议,B 项是指遵义会议,C 项是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下图反映的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A.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C.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D.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